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高标准农田建设心得体会{精选5篇}

2024-07-14 02:10:01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标准农田建设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标准农田建设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25个粮食主产省份率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自2009年7月份启动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很好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应该找出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什么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将耕地整理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它不仅是土地、劳力资源等“硬件”的建设,也是科学技术等“软件”的集成。不仅是一项田间工程,即对水、路、渠、林的改造和配套,更是实施土地平整、土壤结构改良的一项田面工程,是一个系统完整地提升耕地持续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措施。同时也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保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少数农民对农业综合开发认识不足,群众筹资投劳难以落实。土地治理项目名义上农民是实施主体,实际上是以县级开发部门或乡镇政府为主体组织实施的。由于实施主体和利益主体不一致,农民分散耕种和外出打工劳力多,难以组织其投工投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施和绩效。

2.投资标准偏低

目前项目开发中农田配套设施投资标准偏低,不能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执行的标准是中低产农田改造标准,不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按现行投资标准改造后的项目区,往往会形成所谓的“核心区”和“辐射区”之分。造成辐射区水利工程严重配套不足,形成“断头路”、“断头渠”现象,项目区群众受益不均。

3.耕地难调,质量退化

延长土地承包期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耕地难以调整。按照“统筹规划、集体资金、连片开发”的原则,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打破原有农田划块,重新调准农田分配,往往有些农民不愿接受。另外,在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中,对新增耕地质量要求有所忽视。且大部分采用机械方式开垦,土壤原有结构被打乱,土壤养分含量低。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为追求较高的生产效益,进行掠夺式耕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绿肥等有机肥料,使得耕地质量大幅下降。

4.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由于农业综合开发总体投入资金有限,农民投入难、地方财政资金紧张,近几年,国家农发办规定的亩投资标准难与国家农发办2004年出台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相对应。由于亩投资标准相差较大,虽然我国许多项目区采取了集中资金、整合投入等措施,但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规模仍然不大,速度依然很慢。

5.规划设计不合理,注重硬件,忽视软件

在建设标准农田中,农业综合开发较普遍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等有形实体工程建设,从规划设计到实施,均精心布置,工程做得精、细、实、优。与田间工程相比,土壤改良、科技等软件措施略显不足,没有真正达到综合配套的要求。科技措施等无形投入的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只能算是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投资效益的发挥,没有真正体现高标准农田的目标。有的地方设计未从实际出发,存在着路渠建成后“进水渠不进水,排水渠不排水”的现象。

6.建设有力,运营乏力

在现行的农村分散经营体制下,大部分村镇经济基础薄弱,许多建好的工程由于后期管护工作不到位,高标准农田发展不可持续。一些项目工程在建设当期当年,无论工程的内在质量还是外在形象,都可算得上是精品优质工程,一旦后续管护工作跟不上,工程破损扩大,高标准就会转化为低标准。一些通过土地整理建成的标准农田,也由于后期管护不到位,导致整理好的耕地质量下降,甚至出现抛荒现象。因此,有效管护,持续运营,长久发挥效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必须进行广泛宣传。

2.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树立“高”的理念,不可与中低产田改造的模式相等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提升,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借鉴意义。但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能与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画等号,用中低产田改造的思路来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模式、机制等问题,都需要进行实践、探索和总结,通过建立实验示范区来加以验证。既要充分利用以往中低产田改造搭建的平台;又要深刻认识高标准农田建设毕竟与中低产田改造目标不一,一定要有新理念、新思路,绝不是增加点投入就能解决问题的。

3.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既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全面规范,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又要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建设。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要从适应当地地形地貌条件出发,从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节省道路占地等方面综合考虑,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方便运输、合理布局”的原则进行布设;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资金保重点。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按照项目管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整合平台,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渠道不变,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部门和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巨大合力。

5.整合项目,综合资源。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复杂,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力,以县区为整合平台,以涉农项目为依托,坚持综合开发的原则,坚持规模建设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通过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实施、科学选点、统筹规划、整合项目、规模开发、综合资源、分别利用、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县级负责、有序推进、整体验收、各记其功的项目建设机制,有效整合涉农项目,综合开发资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使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结构调整、特色示范的亮点,科学发展、持续利用的亮点。

6.创新机制,处理解决好土地流转等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积极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充分尊重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意愿,让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各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应依托资源和产品比较优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发展优势农产品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系,做到藏粮于田。走出一条立足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融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中。应正确处理适当提高标准与经济适用的关系,探索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的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和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确保国家投资效益的长期发挥。

7.加强管护利用。要坚持用科学的理念创新建立一种新型的管护机制。一是法律保护,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予以重点保护。二是明确管护主体及责任,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建立统一的、规范的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永久性标志牌,标明工程的范围、面积、主要设施及管护责任单位等。要办理好移交手续,县、乡(镇)、村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责任人,建立高标准农田管护长效机制。三是推广科学技术,搞好开发利用。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力推广先进的、成熟的、品质优良的科研成果,坚持标准化生产,使改造后的农田实现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 张钢军, 张恩禄,侯宇.关于推进辽宁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J].农业经济, 2010,(3).

[2] 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土地治理项目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3).

[3]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耕地保护处.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质量问题与对策[J].浙江国土资源,2007,(2).

[4] 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 示范工程项目正式启动,进展顺利开局良好[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10.

[5] 湖南省攸县农业综合开发办.新一轮的粮食增长点——关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调查与思考[EB/OL].攸州网,2009-09-29.

高标准农田建设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引发原因 难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 A 1.在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和具体实施中,存在设计与现实相冲突的问题。规划设计与当地群众意愿的关系在农田整治实践中往往产生矛盾。项目区受益群众的意愿是将现有的灌排体系和田间道路进行维修加固,不赞成新修沟渠道路,也反对废除现有的沟渠道路,最终的结局是施工中只能在现有的沟渠道路基础上进行建设,而新修的工程很少,打破原来的布局,重新开创建设的则更少。所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更需要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便于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需对现有田块的灌排道路设施重新进行组织,这就可能带来基于综合效益最优的规划方案和农户习惯的田间管理方式的矛盾。另外,项目建设后形成的良田因为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生产便利会成为地方政府优先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如果不注意推动现代农业的方式方法,可能会产生盲目推动现代农业 经营和农户沿袭家庭承包经营方式之间的矛盾、基于政府推动的 耕作制度和基于农户个体偏好的耕种意愿的潜在冲突,不利于保 持农村社会的稳定。要避免这些潜在的冲突,在规划设计方案制 定环节,不能单方面地追求所谓的 “先进合理”,一定要充分征求群众的意愿,能够让群众接受。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相关工作时,更要做好充 分的解释、宣传等前期准备工作,先示范后推广。如果是群众心存疑虑、不理解、不接受的,应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允许其沿袭 目前的田间管理、耕作经营方式。

2.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中资金难题的引发原因

2.1 农田水利建设的筹资机制滞后

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农业生产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的,兴修水利与农业生产的利益具有一致性,所以,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积极性较高。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农村土地数量的减少,更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农民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明显降低。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呈现出规模大、工期长、投资大的特点,而且强调建设中的专业化与机械化,农民的投工、投劳需求大幅下降,而传统的筹资机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特别是在取消“农业税”与“两工”的背景下,当地政府自筹资金的能力相对较弱,单纯的依赖于财政拨款是不现实的,从而导致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滞后的局面。 2.2 资金投入不足,主体责任不清

在我们已经建设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中,各级和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占据主体地位,其次为社会资金筹集。由于国家对于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递减。虽然当地政府比较重视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但是由于自身财力资源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另外,在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中,由于受到历史原因与经济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主体责任不清的问题,导致很多在建农田水利工程因后续资金不足或资金管理不善,而出现管理日渐荒疏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进程。

3.破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题的对策

3.1 广辟投资渠道,用活用好各类资金

在今后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中,应积极开辟投资渠道,如:政策融资、政府投资、银行贷款、社会融资、个人捐资等,以广泛的资金来源渠道,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在吸引到足够的投资后,应注重各类资金的用活、用好,特别要强调“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原则,而且要逐步完善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制度,积极建设民营水利工程,从而实现由存量资产向增量资产的转变。另外,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将民间资本作为主要筹资渠道,并树立民营农田水利建设的主导地位,实行“捆绑使用资金”的方式,有效提升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益。

3.2 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体制

高标准农田建设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把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有效结合起来,着力在破除影响发展的思想观念上下功夫。

县从转变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入手,开办了以“贯彻国家农业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到‘两个聚集’”为主题的干部学习班,结合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紧围绕“‘我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粮食产业发展’怎么做”这一主题,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认真查找思想上存在的障碍,工作上存在的不足。通过这些措施,全县上下初步形成了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良好氛围,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与坚持粮食产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着力在破除影响项目建设的难题上下功夫。

县属典型的丘陵山区,田块落差大,施工条件差,同一垅田块土层厚浅和肥瘠及耕作难易程度千差万别,涉及千家万户,目前农村因青壮年外出打工人员多而留村大部分为老弱病残幼和妇女。因此,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遇到了“规划设计难、土地平整难、耕地调整难和筹劳投工难”等问题,为破解这些难题,该县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在规划设计上,注重实际,做到实用、科学、合理;二是在土地平整上,实行竞争立项,激发群众参与土方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在耕地调整上,鼓励项目区土地流转的同时,开好村组干部会和群众代表大会,确保群众赞同率为90%以上;四是在筹工投劳上,发挥农村理事会和妇代会的作用,组织他们一起参与决策,一事一议,做到谁受益谁投劳,自己的事自己办。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着力抓好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近年来,该县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争取到国家立项扶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4家,共扶持财政无偿资金总额344.5万元,有效缓解了园区粮食加工企业建设资金的压力。

三、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深化体制改革结合起来,着力在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和项目建设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在坚持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领衔抓项目机制的同时,构建了县粮油产业办与项目区乡镇和涉农部门捆绑争资、统筹安排、合力攻坚的工作机制,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为平台,统筹相关支农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粮食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由原来的“伸开五指”转变为现在“握紧拳头”的攻势。此外,还建立督促检查机制。对已经落实和在建的高标准农田,在推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套人马”的基础上,实行效能督查和专项督查,明确建设工期,排出日程进度,并将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在全县营造出“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和“抓项目、跑立项、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高标准农田建设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耕地治疗;农田建设;标准;综合整治

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主要就是指通过一定的配套设施,采取科学有效的农田建设举措,集中、连续的形成一套完整的耕地治疗体系,旨在提高耕地的抗灾能力、改善农田经营方式,提高产能。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田耕作历史悠久、耕作经验丰富,但是对于农田建设的高标准耕作研究尚且不够完善。如何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结合先进技术和经验制定详细标准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是研究的主要目的。[1]

一、高标准耕地治疗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高标准耕地综合治疗是指在传统农田建设基础上强化建设条件、建设要求等内容,侧重于不同区域的具体农田改进办法。在综合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耕地本身的区域性、适应性,根据土地条件的优良,完善基础设施,综合提高耕地质量。制定出的具体实行办法,要考虑到是否科学可行,要保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基本权益,有针对性、有导向性的开展农田建设、整治。

耕地的保护是从数量到质量的双重保护,农村耕地的基本整治是要保证高产和稳产,维护生态平衡,提高抗灾能力,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积极实现耕作方式的创新性改革。耕地综合治疗要保证高标准,对于农田质量要划分等级,按耕地的优、良分布,这是对于耕地区域性整治的质量要求,说明基本的农田建设要努力实现高标准、高要求,落实好土地的灌溉、排水工程等,预防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等,实现科学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满足规模生产的要求。[2]

二、耕地综合治疗标准下基本农田建设的研究方法

指标考察。研究区域内土地的地形、地貌,结合气候、水文和土壤的基本特征,对耕地的总体生产力水平进行等级划分、评定。首先从构建评价体系着手,考察因素要从土地质量、生态水平双重方面进行,提高质量、稳定数量,保证生态景观良好。总体来说,高标准建设农田,一方面要考虑到耕地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是否能长久可持续的发展,这是高标准要求下农田基本建设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综合判定。在农田内部指标核查中,考虑到农田基本自然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考察方面要从耕地的土壤湿度、土层深度、有机质含量和整体土地质地入手,测定PH值。这些因素对于基本的农田建设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根据研究指标得出结论后,可有根据当地生产特点实施土地生产、保护机制。保证灌溉率、做好排水工作、完善道路的通达度,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活动,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进一步为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保障。除此以外,主导农田高标准建设的因素还包括当地的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化程度和人口规模等。指标的综合判定一定要遵循全面性和独立性。[3]

三、基本农田建设研究结果分析

耕地的自然生产水平主要是由自然质量条件决定的,耕地自然质量等级可以按照评价值进行划分,等级靠前的耕地质量水平较高、自然条件优越,耕作没有太大的限制因素,应当作为农田建设的有限选择区;水平较低一级的耕地该是自然条件一般,主要会受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等因素影响,可能还会有轻微的土壤盐渍化。这种等级的耕地一般灌溉设施较差,应该是建设高标准农田体系中重点建设的潜力地块。这些可以通过增加土地平整度、改善基础生产实施实现土地的改良和升级,进一步提高农田建设的质量条件。最后,末端评价等级的耕地属于总体水平较次,自然条件没有什么优越性,改造难度系数较大,同时各项整治工程实施较难,不适宜建设。[4]

土地的总体质量评价应当综合各要素分析,作出科学计算、判断,同时还要结合农田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作出评价结果,将建设区域划分为重点建设地块和建设潜力性地块。耕地区域建设要控制在风险范围内就还要为一般建设区预留建设地块,保证耕地综合利用和保护。

建设农田保护机制还要优化耕地的基本自然条件,提升总体质量,凸显地块优势。需要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结合土地特点,完善基本工程实施。对于稳定性一般、自然质量水平较高的土地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处理好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耕地建设中,要提高土地产能就要可持续利用。例如,山区地块,地形起伏较大,不利于主要农作物的耕作,但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地区自然条件还是属于较优越,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保护机制;对于平原地区的耕地,地形平坦,灌溉便利,水文、土质条件都十分适用于生产活动,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把耕地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5]

结语:

当前社会经济要求下,要实现农业的大发展、大进步,在关于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方面一定要做足调研、做好研究,在农田建设方面积极创新,实施耕地保护政策,落实好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保护工作。在研究数据方面要选取不同区域、不同条件土地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总体评价科学评判等级,作出合理的分析、验证。对于土地的限制性因素要做好控制,对于其优势要充分利用,提高耕地总体生产力水平。重点研究土地的综合情况,多元化推动土地建设工作,始终尊重民心民愿,以长久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使基本的农田建设实现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朱传民,郝晋珉,陈丽,双文元,刘平辉.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J].农业工程学报,2015,08:233-242.

[2]钱凤魁,王秋兵,李娜.基于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综合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5,18:225-232.

[3]钱凤魁,张琳琳,边振兴,牛朋,贾璐,王秋兵.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评价研究[J].土壤通报,2015,05:1049-1055.

高标准农田建设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 建后管护工作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TV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整治工作,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全国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主要目标。为贯彻落实《全国规划》,国土资源部对各地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目标、任务、原则、建设内容、技术要求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在基本农田建设后的管护工作中。这个环节较为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阻碍了农业的生产发展。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项目建设后的管护工作进行强化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要能够尽可能的发挥已建项目的长效作用。

二、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后管护现状

目前,我国的土地整治已经初步建立比较合理的工作机制,但是还不够健全,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工作机制,要对乡镇政府的责任继续明确说明,并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当然在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过程中,其根本保障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而且要重视建后工作力度较为薄弱的管护环节。

经调查,在大多数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区中,对于其已建设好的田、水、路、林等工程都能够正常运行,其设施配套较为全面,能够保证沟渠畅通、田间道路四通八达,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优越性。在大多数情况下,项目的管护工作是由村民委员会负责。在冬季,许多乡镇会安排村民委员会对水利设施进行维修,并安排对部分田间道路进行整修。但从项目的整体和全局角度出发,都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对于一些地区破损的路、渠、沟等未能得到专业维修,缺乏专业的管理。

三、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管理现存问题及原因

1、“重建轻管”的现象较为普遍

所谓的重建轻管是指对建设过程较为重视,但是却忽视建后的管理工作。这个问题已经成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后管护的最大阻碍。近几年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党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将其列入三农工作的重点内容中。只有保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得到良好的发展,才能促进粮食生产。地方政府对于项目争取的积极性较高,但是极大忽略了建后的管护工作,导致建后工作跟不上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农田水利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并对其使用寿命有一定的缩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存在“突出政绩”的主观想法,只是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认为建后的管护工作可以忽视,存在无所谓的态度。

2、管护资金短缺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主要是将其资金投入到新建工程中,没有安排一定的资金给建后工作,而且当地财政没有进行预算安排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乡镇财政出现资金困难,而村级的自筹资金更是有很大的难度。

3、缺乏管护与维修人员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建后管护工作主要是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由于缺乏项目后期管护资金,无法指定专人管护与维修,使得建成后的项目缺乏必要的管护与维修。而且农田基础建设属于公共产品,群众会对其有一定的破坏性,这种面广、点多、分散广的项目,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因此会对工程的投资效益以及使用情况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的管理对策

1、办理工程移交,彻底落实管护责任

项目承担单位要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完成后办理工程移交手续,整个过程要根据一定的程序办理。即项目承担单位将手续移交给项目所在的乡镇,再进行乡镇到村的手续移交,期间要能够对工程产权、管理权、使用权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将工程按照一定的程序移交后,要将管护责任进行跟踪管理,能够层层落实其相关责任,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乡镇村的共同管理。建立项目管护的长期监督机制是由国土部门进行的,要能够对项目的管护情况进行定期督查,提出一定意义的整改意见。对于具体的管护制度以及管理措施,要由项目的所在乡镇主管领导负责落实;要对项目工程的管护责任进行明确规定,保证相关的负责人能够将管护工作落实到位。

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各主体责任意识

只有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采取各种形式的活动、各种会议进行管护工作的深入宣传,尽一切可能做好建后管护工作。期间可以采用广播、电视、标语、墙报等专栏形式,能够对管护工作进行大力度的宣传,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使人们认识到: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中,受益人是群众,且群众也是该项目的管理者。因此项目是否能够长期稳定运行,会对群众的利益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继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的提高,需要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大项目。在此工程中,政府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群众要主动参与到自觉过程中来,并自觉爱护建设项目的有关设施。

3、确定管护主体,落实管护经费渠道

村民委员会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后管护工作的主体。以前总会强调谁管护、谁负责。其整体的管护原则是正确的,但是真正的实践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其受益面只有部分群众,但是群众却要负责全部管护工作,让其承担人工、经费等。建后管护工作由村一级单位组织管理,真正参与工作过程的人群是群众,并让群众从中受益。该举措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群众资金不足、工程经费落实不足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可以采取多个渠道来进行经费的管理。主要有三点。第一,在年初安排资金时,省市政财要能够对专项资金进行适当安排;第二,在某项资金中,如农发资金中,抽出1%-2%的经费用于管护工作;第三,在各乡镇的本级财政预算中,要包括一定数值大小的管理费。乡镇财政要能够对一些专项管理提供一定的经费,在最大程度上做好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项目工程管护工作。

4、 建立完善的管护制度,制定有效的管护办法

主管部门要制定《项目管护办法》,在管护办法中要明文规定:各项目所在镇、村群众管理组织要成立管护领导小组,明确第一责任人和管护专人,量化责任目标,确保管护经费专款专用,提升管理水平。

5、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督机制,保障管护工作运行良好

建设项目的建后管护工作是较为复杂和综合的。其建设和管理的过程 ,要能够相应的管护责任进行确定,并真正落实管护制度。其工程的监督工作由相关部门负责,能够根据一定的检查结果,设置管理责任人、管理组织、管理专人的考核任务。只有充分满足施工的相关要求,真正做到建后管护工作,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位单位、个人带来的良好的综合效益。要及时表扬、鼓励那些管护工作做的好的企业,反之,要对破坏工程、没有真正落实管护工作的人、事进行批评,不断增大工程管护工作质量与今后申报新项目的联系性。

只有充分重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建后管护工作,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建设项目的综合效益,发挥其长期的功用;只有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目标,才能为全面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定的基础,并促进农业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五、结语

要真正做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不仅要做好其建设工作,还要对其建后的管护工作进行一定程度的重视,能够分析建后管护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来解决相关的难点。要在最大程度上将其综合效益发挥到最大。当然在管护工作中,要能够对群众进行正面引导,细心引导,做好相关的群众工作。保证群众了解自身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重要性与受益性。因此要在最大程度上将群众的管护责任意识调动起来,确保项目工程得到良好的管理,并发挥其长期的功用。

参考文献

[1] 沈明。 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12.

[2] 朱斌。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的现状及对策。商业时代。20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