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活动方案内容页

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整理5篇}

2024-08-01 01:33:01活动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范文第1篇

初中物理导学案编写实施反思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新思路、新方式。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导航仪”“方向盘”,是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笔者于2012年参加了山东省教育学会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育科研课题《初中物理导学案的编写与实施研究》的研究,在近两年的研究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了一些想法。

一、导学案的编写

(一)编写原则

“导学案”顾名思义包含“导”、“学”和“方案”三层含义。是教师个人或集体研讨制订、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而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

1.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的编写要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立足于学生“如何学”与“学什么”,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要贴合学情、源于课本又有所深化拓展,给学生造就一种主动学习的情境。实施中,学生在教师的动态点拨和导学案的指导下,或自学或互助,或自我钻研,或小组讨论,或研讨或探究。学生自觉地参与群体中,融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这里没有教师陈述式的讲解,完全成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

2.主导性原则

导学案不是知识点的罗列,也不同于传统教案,它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在编写与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很重要的。从研制导学案开始,教师就已进入了指导角色,要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确定课型。从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方法的设计,学习内容、学习环节的设计,无一不是教师个体或群体的智慧体现,课堂上教师随时把握和调节学生学习的环节和节奏,并根据教学环境不断的变化随时给予帮助和点拨,利用启发机智促进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升。教师既不是目中无人的讲解者,又不是冷眼袖手的旁观者,而是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真正的启发者、点拨者和诱导者。

(二)导学案的编写要体现以下特点

1.课时性

教材中有些内容不是一课时能完成的,要按课时内容确定导学案。有利于调控课时学习的知识量,使学生学习有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

2.层次性

导学案编写时,对具体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递进性,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学生依据导学案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层次性的导学案是学生动态学习的路线图,有效实现因材施教。

3.方法性

(1)要体现学法指导。教师要研究学习具体某一知识所采用的最佳学习方法,并通过导学案展现出来。比如,设计自学指导时,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学习内容、采用什么方法(阅读、合作探讨、动手实验等)、用时多少、达到什么要求、教师以什么形式检查等。

(2)要体现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物理教材的各章节都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掌握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科学方法。物理学中常见的研究方法有:类比法、比较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建立理想模型法、科学推理法等。

比如,在学习“功率”的概念时,采用类比法学习。设计问题如下:

问题: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谁做功更快呢?如何表示做功的快慢呢?(提示:同学们还记得怎样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吗?)

这样设计学生很容易想到把“做功快慢”类比于“运动快慢”,既然用“路程与运动时间之比”表示运动快慢,那么就可以用“功与做功时间之比”来表示做功快慢。

4.问题性

要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中。问题的设计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递进性,问题的表述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如:从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你认为是怎么回事?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5.探究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他人的帮助和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设计的四大要素。

在导学案的编写上,要创设有趣的物理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合作探究、观察记录、分析归纳以实现意义建构。

如: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创设情境:双手手掌用不同力度挤压一个气球,再把一只手掌变成一根手指后双手用力挤压。

问题:仔细观察你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猜想?如何验证呢?

学生:1.提出问题:?

2.猜想:与有关。

3.合作实验:采用研究方法进行探究。

4.分析归纳:合作交流,分析归纳。

5.得出结论:。

二、初中物理导学案的实施

(一)课前预习

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前将导学案交给学生,学生借助于物理情境、问题情境启发思考,对所学知识提前预知,重点在于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产生疑惑,能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二)课堂导学

1.学生能自主学会的基础知识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主思考、协同合作的方式予以解决。

2.突破重难点。课前预习中学生的疑惑往往是重难点所在,要以导学案为载体各小组分散研讨或实验,分别展示成果、交流评估以达成目标。教师重在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在关键问题上予以点拨。可以预设典型错例,放手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分析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用导学案做好课后反馈

要求学生课后对导学案进行整理归纳,消化所学知识。教师要及时对每位学生的导学案进行认真细致的审阅,对其中的共性问题予以统一解决,对个别问题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解决。

4.用导学案做好复习

把学生一段时间的导学案装订成册,就是一份非常好的复习资料,它具有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原生态的东西,是任何教辅材料所无法比拟的。

三、反思

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范文第2篇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它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载体。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学生全部课堂学习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方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路线图,指示着学习的路线、方向和基本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路线图去实践、去探究完成学习的全过程。但它不是死的教条,它规定的只是基本路线、基本方法,至于学生学习的速度、深度、广度以及学习的策略和具体细节,完全应该由学生自主而行,也就是路线确定以后,路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导学案”只是个工具。

“导学案教学模式”突出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升能力,增加课堂教学的素养含量。“导学案教学模式”打破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导学案”为载体对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进行指导,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导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桥,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中存在问题

(一)教师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理论和理念上认识不足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理论认识不到位,思想上不理解,使教师“导学案”的设计和教学实施,距离理论上理想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学校教学最明显的变化是改变了学生的桌椅摆放,有的学校“导学案”往往成了课前练习题、练习册,没有真正起到以导代教的作用,变相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易造成学生学习两极分化;有的学校课堂教学没有根本改变,只是成为“公开课”的作秀行为;有的学校强调教师课堂讲解不超过10分钟,否则便是无视学生主体地位,就不是“导学案模式”的课堂。所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就是让学生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搞什么形式上的课堂教学改革。“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绝不是盲目地否定传统课堂,它提倡的是对传统课堂中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及主体地位易缺失等不足部分进行改革和创新,追求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是其终极目标,方法和途径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人云“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若不分学科、不分学情、不分施教内容,所有的课型都不允许教师讲解超过10分钟,显然就陷入了机械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潭。

(二)教师对“导学案”的运用在方法和经验方面存在不足

目前,都是以学校为单位独立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存在各校开展时间各不相同,教学要求追求个性化的现象,主要教研活动限于学校内部,缺乏横向校际之间学科教研交流。“导学案”对于各个实施的学校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吃螃蟹,以本学校学科教研组为主的教研方式,缺少成熟教学方法和经验可以借鉴,都要经过独自的摸索、研究的过程。教师教学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和困惑,如:“导学案”目标的确定,有时难以把握,如何落实课标要求?“导学案”中,教师的“导”如何精彩、适时、适度?如何引导学生注重学案中的学法指导,充分利用学案进行学习?“导学案”如何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学习方法?“导学案”中的研讨、探究问题如何组织学生进行高效的小组交流?“导学案”的下发时机怎样把握?

(三)“导学案”的研究和制作亟待教师教学素质迅速的成长

“导学案”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理解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基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情确立新的具体培养目标的体现,是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载体,是教师将科学的方法、技巧应用于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方案。但是,目前多数教师的素质与“导学案”完美实施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导学案”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

“导学案”是以“导”代“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具有问题性、开放性的特点,教学过程中会生成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情况,导学案的设计是否符合教材的编写思路、问题设置是否符合学情、是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一旦导学案的编写不够科学合理,可以预见的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必然就会出大问题。教师的备课工作量比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很多,更需要教师间的合作与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改变“单兵作战”的备课模式,每个“导学案”都应是教师共同参与制作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教师必需改变教研方式,拓展更大的教研平台,而目前的各学校教师备课和教研方式都不是很完善。

三、解决“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中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学科教研专题研究

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而学科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将“导学案教学模式”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的、科学的结合在一起,才是合格的课堂教学。因此,只有学科的教学研究才能解决“走形式”“花架子”的问题。重要的是必须保证每节课堂“导学案”的编写质量。应当发挥集体智慧,将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

有的学校采取学科备课组长责任制,制定严格集体备课程序。

(1)首先由备课组长在新学期开始制定好每周教学进度,根据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统筹安排每周“导学案”的主备人。主备人必须提前两周完成导学案的编写任务,交备课组长详细审核。

(2)备课组长审核后将“导学案”每人打印一份,先由各位教师独立研究“导学案”的总体教学设计流程是否科学合理、问题设置是否符合学情、所选的相关习题是否适宜、自己有何补充意见等等内容,要求全部记录在导学案的草稿中附上签名交给备课组长审核。

(3)最后在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时间内大家共同讨论、商议,直到形成共识后由备课组长定稿交文印室复印使用。

经过上述一整套流程编制的“导学案”基本上能够体现集体的智慧,内容相对来说也较为科学合理,符合本校学生的学情,因而可对“导学案”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二)以课题带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范文第3篇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有自主性和体验性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1.自主性

自主性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主要体现在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上:首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自主选择课题、自我研究、自我评价;其次,学校和教师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的教学组织应有利于培养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它是体现在研究性学习从课题的提出到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整个过程之中,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考察、测量、实验、劳动等多样化的自主探究活动使自己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发挥。

2.体验性

研究性学习的体验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目标,它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研究经验基础上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体验课题的提出、分解、确定,到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可行性论证,研究方案的实际操作,研究小组人员之间关系的协调,最后的观察和实验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假设和论证、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等。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体验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和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研究经验,真切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掌握和理解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规则和学习技巧,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和道德。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体验的重要性是因为,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促进理论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

1.课题选择阶段的指导

课题的选择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最为关键的一步,选择好的课题并顺利实施,才能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并进行创新;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题选择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正确的引导。

(1)指导学生选定课题研究题目

在研究性学习中,如果学生选择的课题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对课题感兴趣并觉得有研究的意义,那就有把课题做好的可能。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从何处选题,课题出处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课题的选择可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问题,多维度地看待同一个问题,从而发现值得研究的课题;社会实践活动中出课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参观考察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把学生感兴趣又切实可行的问题结成课题供学生继续研究;课题可以就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某一问题来展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产生很多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对这些学生讨论的问题适时发现并进行挖掘,这样就可以发掘出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课题还可以就学生关心的时政、时事等来开展,选择这些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课题更容易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善于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多维度去发现和思考问题,并能多方面搜集问题的相关资料,最后归纳总结出具体的研究题目。

(2)指导学生根据研究课题设计实施方案

为了推进“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有效顺利实施,在课题选定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题的开展程序设计实施方案和活动设计方案。在课题实施方案设计之前组织学生进行通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一般步骤和阶段并能根据本课题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活动方案,以利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顺利实施。课题组一般采取学生自由组合,教师进行适时的调节的办法组成。在指定的实施方案中要有对课题研究目标进行清晰的表述、研究采用的具体的方法和研究工作的程序、步骤的设定。

(3)组织学生对研究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在研究计划制定下来之后可以由教师或专门的专家组成评审组,来对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质疑和论证。在对课题进行可行性论证时,要把课题实施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客观因素考虑进去,同时还要看课题本身是否具有创新性和使用价值。同时要看选择课题是否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因为这是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主要方面;看课题的选择能否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尽可能做到以选择的课题为中心能组织学生开展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准备,最大程度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有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从课题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以及研究成果的展示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指导学生搜集课题相关信息

在明确研究课题题目和实施方案确定之后,学生就进入了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研究阶段,在明确了研究的具体问题、确立了研究的目标之后,学生便进入具体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研究和分组合作研究等多种方式,在研究的过程中搜集、加工和处理信息,以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学生在搜集丰富的信息资料的同时可以拓宽自己的研究思路;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节省时间少走弯路。对于搜集信息的方法,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如上网查阅、动手实验、去图书馆、实地考察访问、问卷调查等来搜集信息。

(2)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总结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搜集到了大量的信息资料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实践和体验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加工处理。这些数据可能是来自于学生的实验或观察的记录,也可能是问卷调查反馈得来的数据或是查阅文献资料的统计数据,学生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时可以通过统计表、统计图、集中量或差异量等统计方式进行描述或推理,教师要在学生处理信息数据的过程中加以引导,确保学生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处理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或口头的形式总结出来。尽可能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作为交流工具。

3.教师要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学生研究成果的表达交流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如撰写实验报告的形式和调查报告的形式等,也可以通过举办辩论会、答辩会、展示会以及编刊物、办板报等形式来表达,尽可能使学生的研究成果在班级或更大的范围得以发表。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在科学性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首先,要有充足的论据进行严密的论证,通过在可靠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得到的数据资料作为论据支撑,同时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事实和研究结果。其次,研究报告撰写的过程中,观点的表述要遵循准确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原则,作为严谨的理论文章进行撰写。

(2)注意语言表述的观点和实际数据相统一

首先,要排除掉和研究课题无关或相悖的材料,围绕研究的主题选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数据资料。其次,要注意对材料真伪和价值量的大小进行鉴别,从而选取客观实际而又生动新颖的材料。在选取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进而提取论点、得出结论。

(3)指导学生展示和推广研究性学习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最后阶段要做的工作就是展示取得的成果,成果的展示可以依据课题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长和允许的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展示,可以是发表、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也可以举办专题的报告汇报成果、影像展览、专题板报以及实物模型的展示等。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刘新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生成探讨.课改前沿,2007(8).

[3] 赵祥.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与管理,2006(12).

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范文第4篇

一、PROMETHEE方法及研究意义

PROMETHEE方法(Preference Ranking Organization Method for Enrichment Evaluation)法是偏好排序法,是建立在级别优先(不劣于)关系上的排序方法,是基于方案间的两两比较,建立级别优先(不劣于)关系,并为研究方案提供六种典型的偏好函数。 在PROMETHEE方法中:有些指标是明确的,可以定量表示出来,如学生数、英语课的课时、学生英语成绩等。有些指标是模糊的、定性的,如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学生英语学习风格、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等。把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结合是利用PROMETHEE方法解决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分析过程的重要之处。

二、缓解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的方案及属性确定

利用PROMETHEE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确定方案及方案相关的属性是非常关键的。方案的选定是以2010年新入学的高职学生为对象。方案相关的属性方面,是从学生推荐的主要英语学习心理倦怠倾向和相关的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变化研究来确定的,对所有的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进行分析不现实,所以从影响较大的方面中选取了十个典型问题,作为研究属性,以便得到最关心的、最严重的、最需要解决的学生管理问题。

1.根据调查对象确定方案

在分析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过程中,从学院的新入学的学生中进行研究,新生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心理倦怠波动是最强烈的,各种的心理倦怠表现是比较明显的,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中,对自身的心理倦怠调节尤为重要。从机制工艺系随机选择了2010届的六个班作为研究方案,通过新入校的学生心理倦怠变化,以抓住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的突出问题。

2.根据教学过程确定属性

在考虑十个属性方面的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倦怠为研究属性,即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从六个方案中,考虑所包含的十个属性:自卑心理倦怠、逆反心理倦怠、孤僻心理倦怠、焦虑心理倦怠、抑郁心理倦怠、困惑心理倦怠、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独立性差、缺乏学习兴趣。通过PROMETHEE方法偏好排序法进行详细分析排序,找出学生突出的心理倦怠因素,发现较好的心理倦怠咨询方式和有效的解决学生思想工作的方式。

三、PROMETHEE方法的研究过程

1.根据研究过程建立研究矩阵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问题研究的研究矩阵主要是体现出方案及每个方案的各个属性,通过调查表确定的矩阵中可以看到六个方案(A1、A2、A3、A4、A5、A6)和每个方案十个属性(B1、B2、B3、B4、B5、B6、B7、B8、B9、B10)相对应的数值(表1)。

2.SWING法确定权重

对于确定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倦怠分析中,权重是指在整个研究分析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在被分析的方案的不同侧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对每一个方案在总体研究中进行区别对待(表2)。

3.确定方案两两比较的优先指数

PROMETHEE方法对研究过程中,根据十个属性的偏好函数判断均为具有无差异区间的线性函数。根据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问题研究的研究矩阵中相应的临界值可得到应用PROMETHEE方法辅助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问题分析研究的六个方案之间两两比较的优先指数,分别为:方案机制工艺一班A1与其他班级方案的比较;方案机制工艺三班A2与其他班级方案的比较;方案机制工艺四班A3与其他班级方案的比较;方案机制工艺五班A4与其他班级方案的比较;方案机制工艺八班A5与其他班级方案的比较;方案机制工艺十班A6与其他班级方案的比较。

4.确定每个方案的流出量、流入量

根据六个方案之间两两比较的优先指数,可得PROMETHEE方法用于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问题分析研究――流出量F及流入量F+,可得出流入量的研究结果及流出量的研究结果。

在PROMETHEE方法的排序中,从两方面的比较,根据流入量的研究结果,方案机制工艺一班A1是最优方案;根据流出量的研究结果,方案机制工艺五班A5是最优方案,也就是这两个班的学生心理倦怠问题最为严重和明显,教师应结合英语学习特点及心理倦怠知识及时引导和疏导学生的心理倦怠压力。

总之,利用PROMETHEE方法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做出优选排序是一项边缘性工作,最大的特点在于综合,在于协调。这项工作涉及多个方案,多个属性,包涵了许多对立统一的方面和问题,需要考虑的问题较多,比如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了解的程度问题,教师的管理能力与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倦怠疏导要求的协调问题,当前管理学生研究实施与长远管理学生研究的发展问题,管理学生改革与传统管理学生的有机结合问题等。这些问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必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统筹安排,使之协调发展。

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困境;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A-0059-05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语文教学内容,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解决语文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一种活动。

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把研究性学习列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范畴后,研究性学习也随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改革成果。然而,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当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一、当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所面临的困境

由于受到一些初中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教育观念、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评价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重形式的倾向

一些学校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形同虚设。一是重表面文章,忽视了学校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没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语文学习的实际需要开发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只追求表面上热热闹闹。二是重书面材料,为了能够让检查者看得到成套的文字和图片材料,专门组织人员在材料上下功夫。三是急功近利,选择一些持续时间短,转换频率快,能够迅速取得影响的选题让语文教师和学生去做。四是轻实际效果,照搬别人的做法,机械地模仿,不考虑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能得到什么。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缺失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缺失w现在如下方面。

1.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让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难以捉摸,直接影响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效果。

2.教材没有设计相对应的活动内容,初中语文教材还是按照过去的传统体例编排,很少有明确而又具体的可供语文研究性学习选择的课题或方法指导等方面的内容。

3.学校教学计划中没有明确的校本课程方案,一些初中学校的领导、语文教师在研究和制订学期或学年语文教学计划时,仍以中考、统考、语文教材的要求为依据,语文研究性学习一直被边缘化。

(三)缺乏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配套措施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配套措施缺乏体现在如下方面。

1.评价措施不配套。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查、评估、督导、视导等活动的评价指标中,很少明确地涉及语文研究性学习。学校组织的评价对于学校语文研究性学习基本没有考核标准。语文教师则持应付态度,在形式上走走过场,至于实际效果怎样、学生表现如何,则基本不做评价。

2.保障机制不健全。活动经费没有保障,使得不少设计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流产。

(四)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力量明显不足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力量明显不足体现在如下方面。

1.指导教师缺乏统一调配。一个班级的若干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若干个课题,常常只有一个语文教师在唱独角戏,没有什么合理的机制鼓励其他教师参与。

2.全校相关学科教师缺少互相支持。虽然语文研究性学习有许多方面是要与其他学科发生关联,学校领导没能坚持全校一盘棋的方针倡导相关学科教师参与。

3.校外指导力量使用不足。语文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话题有许多与社会相关单位、部门发生关联,但这些单位和人员不在学校和语文教师的支配范围,无法保证能得到有效帮助。

(五)缺少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

缺少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体现在如下方面。

1.学校缺乏统一组织。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出现了一些问题,学校领导只是满足于一般的要求,很少考虑到让语文教研组或语文教师针对这一话题展开专门的研讨。

2.教研组没能有作为。初中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存在不作为的现象,曾有一所初中的语文教研组对于语文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遇到过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等,压根就没有讨论过,更谈不到问题的解决。

3.语文教师研究的动力不足。有些教师担心开展这种出力不讨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容易在统考或中考中出问题,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结果有些得不偿失。

上述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质量的提高。

二、摆脱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困境的策略探索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出现当前困境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有的来自课程体系的设计,有的来自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有的来自语文教师本身的功利思想,还有的来自事不关己的社会相关单位,要摆脱这种困境需要从多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进一步强化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

经过课改的洗礼,人们已经对于什么是语文研究性学习、为什么要开展、怎么设计和开展等问题,基本有了共识。解决现实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突出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

1.期待教育科研部门和教材编写者增加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也有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但远不能适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希望教材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研究性学习选题,像超市一样让学生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时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而且能够提供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案例,对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参考和借鉴。

2.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初中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督查。教育行政部门所组织的检查、考核、视导、督导,就像中高考一样具有指挥棒作用。要发挥好这种指挥棒的作用,一是要把语文研究性学习列入初中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在检查、考核时作为必查的项目,以提高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关注度;二是组织视导、督导时要抽调一些对于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所了解并能实施有效指导的人员,在发现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关的问题后能够帮助一线语文教师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三是对初中学校和校长考核时,要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目标,并设计出相应的评分指标。

3.初中学校领导要明确制定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具体任务。学校要坚持对初中学生的发展全面负责的原则,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推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措施,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手段,并采取配套措施,如考核教师设计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技能、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观摩活动等;还要组织专门的力量对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列入教师教学实绩的考核范围,努力形成一种有效的推动力。

4.初中Z文教师要把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要突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地位,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指导方式和实践程序;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重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此外,语文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给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实践、表现、思考、创造、成功的机会,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努力提高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质量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初中学校领导、语文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缺失,而这种指导能力的提高,又需要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

1.教育科研部门要适时研究辖区内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掌握区域内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然后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集中攻关,着力研究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组织好初中语文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提高初中语文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水平。

2.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应开设以语文研究性学习辅导为专题的教育科研和培训。有些初中语文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认识模糊,缺乏组织指导能力。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初中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应开设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相关的课程或专题,组织研究性学习专题辅导,讲授有关的知识,进行案例研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帮助初中教师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素养,比如帮助研究和解决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资源问题,帮助研究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引导初中语文教师主动介入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深入了解学生在网络状态下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等。

3.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必须体现初中语文特点。一是重视培养初中学生主人翁意识,指导教师要利用初中学生的心理,尽量让初中学生自己学习操作、实践,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学习、体验、总结、提高,而不是去当初中学生的“保姆”;要宽容他们的过失,容忍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多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二是必须重视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语文特点,以语文教材文本为依托,经过改造形成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与写作能力培养相结合,把培养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研究选题的论证、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报告的写作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语文课外实践相结合,像一些与初中学生生活相关的优秀影视作品、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设计精巧的广告、生活中出现的谚语、俗语、歇后语以及读书活动等,均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很好资源。

4.研究新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路径。虽然初中学生对于网络的熟悉和应用程度没有高中和高校的学生那么普遍和深入,但是也已经渗透到初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初中语文教师应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媒体就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带领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相关信息,研究具体问题,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视野,也利于师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中互动。

(三)构建科学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评价既是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质量的检测,也是初中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组织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推动力。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初中学校办学、教育教学、学生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1.坚持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我们要强调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目标的激励性,认识到对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不是为了对学生做出鉴定,是为了促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活动能力服务的,在对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应尽可能地给以肯定性的评价,让初中学生在参加语文研究学习实践之后,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培养他们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

2.要注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差异性。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不仅受到初中、语文两个方面特点的制约,而且还会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初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在评价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时,必须坚持差异性原则。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价所辖区域内的初中学校所开展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时,要考虑辖区内各学校间的差距,在对某一具体学校的学生进行评价时,还要考虑该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年龄、特点,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评价不同学校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的学生个体。

3.要实现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初中的语文教师或语文教研组,可以是初中学生或语文研究性学习小组,可以是学生家长,可以是与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相关的社区或有关部门的人员,还要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只有坚持评价的多元化,才能兼顾来自各个方面的评价意见,使得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评价结果更有说服力。

4.要强调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过程性。一方面,运用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从明确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设计研究课题、选择研究课题,到组建学习小组、制订学习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形成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展示等环节,不同的学生表现是不一样的,受到的锻炼也不一样,得到的体验和收获更是不一样。这些情况只能通过过程性的动态评价,才能给当事的初中学生以恰如其分的评价;另一方面,为了实施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全程调控,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适时评价,评价者应坚持评价标准。

5.要构建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效评价机制。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评价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是初中学校领导组织和实施的考核评价体系,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力量通过学期或年终考核和视导、督导的方式进行评价。学校要组建学校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监控体系,成立一个由分管校长、教务处、年级组、语文教研组组成的领导系统,明确各自的职责,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强化语文教研组对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设计、组织、调控、考核的责任。教师要采取具体评价策略,实施前看学生是否可以有效地利用学校、社会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实施中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做了些什么,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实施后评价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情况、课题研究中的体验、语文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的质量、研究成果的展示方式等方面。

(四)建立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保障机制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条件,而且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这种机制不仅有领导、考核、评价的因素,还涉及资金、物资等方面。

1.教育行政部门在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帮助学校研究和解决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在经费和物资上满足初中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为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物质支援,还要帮助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为初中学校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2.初中学校要建立起有力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领导保障机制。教务处、督导室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检查、考核方案。科研处要定期调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年级组要把检查班级语文研究性学习计划落实情况作为重要的任务,并将教师指导情况作为对教师考评的一项内容。语文教研组要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中的问题研讨,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

3.注意发挥校外力量在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适时地聘请校外专家做指导教师,发动和鼓励学生父母、亲属当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为了培养初中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社会交往能力,学校可聘请专业人员对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进行培养。此外,还需要动员家长支持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

(五)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校本教研

学校校本教研是解决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的最直接的途径,许多实际问题,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发挥学校领导、教师的集体智慧而得到解决。

1.要明确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操作过程对于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一定引导作用。可以在校本教研中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提炼,以帮助初中语文教师提升组织、指导的能力。一般程序是提出研究课题D选择研究课题D成立研究小组D选聘指导教师D制定研究方案D开展课题研究D形成研究成果D交流研究成果D实践总结反思。不同的研究课题,可以做出调整或删减。

2.探究农村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类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类型是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凭借,因为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范围广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类型多样,具体可以分为单篇课文的文本研究、不同文本的比较研究、语文课文的拓展研究、课外非文本语文类研究四种情况,后两种类型使用得比较多,但是又比较难,需要通过校本教研,广泛交流开展这些课题研究的做法和经验,让更多的语文教师在实践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质量。

3.探索和实践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模式,一方面需要依据国内外常用的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行尝试,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师掌握适应于自己学校和学生特点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模式。常见模式的有:问题解决、项目研究、角色换位、独立研究、案例研究等。这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可以通过校本教研进行解读和实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