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活动方案内容页

研学实践教育方案{整理5篇}

2024-08-01 01:23:01活动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学实践教育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学实践教育方案范文第1篇

Zeng Lingxiu; Qu Min

(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 710021)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Economics & Management School,Xi'an 710021,China)

摘要: 目标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进目标教育的关键是构建符合学院实际的科学合理的目标教育方案,本研究将团队合作学习的理念引入目标教育实践中,依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构建不同的团队合作学习小组,以活动为载体,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s of education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playing a vital role in cultivating useful student. Promoting objectives of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building science and reasonable education program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this study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o objectives education practice, to achieve better educational results by using activity as the main carrier.

关键词: 大学生 目标教育 目标教育方案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goals of education;models of objectives of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206-02

1问题的提出

目标是个人或组织所期望的结果,其具有导向和动机的作用,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之中,加之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迈入大学之后产生了迷茫失落情绪,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很好的规划,这突出地表现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积极行为的动力。我院在2008年11月对国贸专业学生的目标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1%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必要设立目标,其中45%同学认为达成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难以坚持,持之以恒。目标教育正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而提出的教育理念,其通过帮助和指导学生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同时采用必要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帮助其达成目标的过程。

2基于团队合作学习的目标教育方案的理论背景

合作学习的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广泛应用于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的核心的理念是互动和合作,实践表明,合作学习是一种经过实践的检验有效的学习形式,他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获得提高,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也曝露出了一些问题,如小组划分的随意性,成员分工的不明确等[1]。在本研究中,为了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负面作用,在团体成员的选择、团体成员角色分工、团体活动的设置等方面进行创新,笔者依据管理学关于团队5P要素理论,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加以延伸,定性为团队合作学习。

3研究内容

3.1 制定方案目前,目标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且目标教育是一个系统动态的过程,因此对实施过程中的监控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之后,在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培养管理学科人才的实际要求,将团队合作学习的理念贯穿于目标教育的整过程,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基于团队合作学习的目标教育的方案。

3.1.1 把握教育规律,对目标教育的过程进行合理的设定石琳,方海(2009)依据目标教育的三要素: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和教育质量管理,提出了构建目标导向―目标监控―目标评价式目标教育模式[2],在本研究中,对目标导向―目标监控―目标评价式目标教育模式进行了借鉴和改善,以团队合作学习小组为核心,进行目标的设定、目标的执行、目标的监控以及目标的评价,从而真正实现目标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3.1.2 以分年级分层次教育为原则,形成符合各年级学生特点的团队合作学习小组一年级目标教育的侧重于大学适应教育和大学良好习惯的培养,为此,将整个班级作为一个团队来展开目标教育工作;二年级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的特点,目标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专业学习目标的实现,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人际关系的状况,通过班级讨论和征求个人意愿,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组成目标教育的多人小组和宿舍小组,同时在党课学员中按照专业分成若干小组,即党课小组;三年级是分化的时期,学生开始面临着考研、考公务员以及直接就业的选择,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以班为单位,组建三种不同性质的专业性小组:考研小组、考公务员小组以及就业小组。

3.2 实施方案

3.2.1 实行基于团队合作学习的目标教育方案,把个体目标和团队目标有机结合在本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团体目标取决于个体目标,个体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团体目标的实现,从而真正实现个人目标和团体目标的结合。具体而言,一年级从三个层面上全面部署目标教育工作,第一个层面是年级大会,对年级全体学生做目标教育的总动员,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设定本学年的政治目标、学业目标、职业目标、人际关系目标。第二个层面是召开班长团支书会,要求各班以班会的形式对班级目标进行讨论,形成班级目标。第三个层面是个人层面,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制定个人目标规划;对于二年级的多人小组和宿舍小组,采用的做法是,在小组讨论会上,个人提交自己的个人规划,小组成员对其进行讨论,帮助其制定出一个较为完善和合理的个人规划,各小组在个人规划的基础上形成各小组的小组计划;对于三年级的专业性小组,小组成员的最终的目标高度一致,但是个人具体的目标存在差异,目标教育的重点在于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成员间的互助,引导小组成员设立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

3.2.2 实行基于团队合作学习的目标教育方案,实现对目标教育中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传统的目标教育存在着轻过程重结果的倾向,以团队合作学习的范式来开展目标教育可以有效地对目标达成过程进行监控,对于班级小组,通过单周的例会,各个班级对班级目标进行对照;多人小组和宿舍小组都制定了例会制度,通过两星期一次的小组讨论,成员汇报自己的各方面表现情况,其它小组成员对她给予一定的评价和建议,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督促作用。小组记录本详细记录了每一次的小组讨论的情况。

3.2.3 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促进目标的实现活动是目标教育的载体,在注重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积极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10年“探索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08级共有4人次获得省级奖励,20人次获得校级奖励。

4效果的评价

为了对本实践研究的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估,笔者采用了个人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进行抽样调查,个人访谈的结果表明:通过三年多的目标教育,学生的目标意识比较强烈,对于大学四年的目标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而且制定了可操作性强的目标规划,当然,学生的目标行为坚持性不够,在目标无法达成的情况下,会选择拖延时间的做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于目标达成的总体评价上,有60.5%的同学认为总体效果比较好,20%的同学认为效果一般,15.5%的同学认为总体效果非常好,4%的同学认为效果不佳。其次,超过50%的同学肯定了团队合作学习小组对于目标实现的积极作用,而11.6%的同学认为其对于目标实现的作用无法评价,有16.4%的同学对其持否定态度。此外,学生们还表达出了本方案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内容上需要更加丰富,贴近学生,形式上要加以创新,组织师生定期交流等。

参考文献:

研学实践教育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硕士;案例学习;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01-03

“为基础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拥有较强的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与较强的实践能力、高水平的中小学骨干教师”是我国教育硕士的主要培养目标,从这一目标可以看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但是,目前这两个特点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也成为他们专业能力发展中的一个“短板”。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案例学习是弥补这一“短板”,提升教育硕士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切入,阐明案例学习对培养教育硕士自我意识、自我发展、自我教育、专业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重要性,进而针对案例学习筛选、研读、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报告等步骤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一、案例学习对教育硕士教育实践能力提升的意义

教育硕士进行案例学习的模式就是通过筛选教育案例、研读、分析讨论到撰写案例反思报告等步骤实现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整个流程是以团队为载体逐步推进,教育硕士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教师作为辅助引领的角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有助于观念重新审视,增强自我判断和审视能力

根据上述的概念,我们发现案例学习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创设一个问题学习的情境,引导学习者将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联系起来进行反思。教育硕士大多来自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第一线,案例学习可以使其与过去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相连接,并通过教育实践中价值规范的合理性问题展开问题分析。这种对已有的教育理念由表及里,从宏观到微观,循序渐进地重新审视的过程,有助于冲破原有的自身陈旧的教育观念,增强自我判断和审视的能力。

(二)有助于实践性知识的建构,实现自我教育能力

实践性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从哲学角度看,案例学习课程作为人文课程的一种形式,内在地具有主动性和反思性。进行案例学习时,教育硕士借助其丰富的实践经历,结合新知识理论的学习,又回到案例提供的问题情境中,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思考并寻找新的问题解决路径,最后内化为自己教育教学中行为习惯的过程就是教育硕士实践性知识构建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教育硕士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更是重要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有助于分析整合,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学习最终解决方案和反思成果的得出要以讨论方式为载体,首先教育硕士在案例学习中,要跳出“当局者迷”的处境,用俯瞰的视角、平等的姿态来发现、审视和界定问题,放开手脚,评头论足,通过讨论整合,通过真实、自然的工作过程,探讨出一套有效的解决策略,并加以系统分析,最终实现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专业上的成长的同时,也实现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创新,从而培养教育硕士在教育问题上的分析能力。

(四)有助于理论深化,提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一个好的案例能够代表一类事件,一种观点的典型、范例,本身蕴涵了一定意义上的概括性,有助于进行理论分析。案例的理论分析也能促进实践含义的深入开发,这样可以使我们避免缺少“实例的理论”和缺少“原理借鉴的实践”的状况。只有实现理论分析实践,实践分析后升华理论,理论深化与实践分析同步进行,才能使教育硕士“能够有效地、创造性地实现把文化科学‘转换’为学科或课程,把学科或课程‘转换’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内外的文化科学学习活动”的目标成为可能。同时,从搜集案例素材、研读案例、提出问题,到讨论整合、反思撰写案例报告等这些环节中,教育硕士合作共享、表达呈现、撰写反思报告等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而这些都是教育硕士亟须提升的教育实践能力。

二、教育硕士有效开展案例学习的方法

案例学习对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意义及效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利用,如何才能使案例学习发挥最大的效用?笔者认为必须充分发挥好案例选择、案例研读、问题提出、查找文献、小组讨论、大组分享与导师点评指导几个基本环节。

(一)紧扣专业学习,案例选择做到“四性”

一是案例选择要有针对性。教育硕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相关专业背景或导师建议的研究方向确定案例学习的主题。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为中小学培养优质师资而设置的,显然案例学习中的案例如果选用高等教育中的,诸如高校管理、大学科研、教授治校等方面的案例是不合适的。二是案例选择要有现实性。所选案例内容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相结合,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符合,与新的教师专业标准相一致。如:目前有效课堂、校园文化建设、教师校本教研等都是教育管理类教育硕士专业学生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三是案例的真实性。案例应取材于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不是凭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杜撰出来的作品。四是案例要具有典型性。案例内容应完整,情节具体详细,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代表着某一类教育现象的本质属性,囊括和辐射许多理论知识。

(二)案例研读与问题提出,遵循“三梯度”

案例确定后,如何进行案例的有效研读关系到案例学习的质量,下面笔者以表格的形式展现案例研读与问题提出的基本环节与相关要求。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问题提出和案例的研读的梯度是同步进行的。通过这样的案例研读和提问,不仅可以结合自己或他人的以往的教学经历设身处地地去研读,去提问题,同时寻找案例问题的切入点、关键点更是有助于提高案例学习的质量,强化了教育硕士的理论学习和当下的教学实际的对接,并且通过这样的“剥洋葱式”的问题追问和问题分析,使教育硕士经历了一种由知识到方法,由问题的表象到问题内部本质根源或教育规律探究的过程,是教育硕士教育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三)文献查阅与整理,做到“三个环节”

在完成研读案例、提出问题后,接下来就是查阅文献寻找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方案。文献资源既可以是图书馆中的相关图书资料,也可以是来自于中文的中国知网、中文科技及期刊数据库,外文文献有Springerlink全文电子期刊、EBSCOhost数据库等文献资源。

文献查阅后,还要进行文献的审查、分类和提炼整合三个环节的实践。第一个环节是审查,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评价、比较、分析和筛选。有些时候我们查找的文献中可能会出现质量比较低、相似度高、理念比较陈旧以及与研究的内容相关度不高等的情况。第二个环节是分类,不同梯度、不同类型的案例问题会有不同的指导文献,教育硕士要养成随时及时地将文献分类“打包”的习惯,从而有助于理清头绪,更为有序地使用文献。第三个环节是提炼整合,把每一类别的文献进行提炼整合,使其融会贯通,有助于成员在下一步的团队研讨中做到有条有理、逻辑严密,提高研讨效率。

(四)小组研讨,须做到“三心”

1.随心。小组交流中,大家应各抒己见,随心畅谈。地点可以是教室中,也可以是宿舍里、餐桌旁、草坪上。小组交流不是为了尽快达到“求同”,意见上不一致和多样性能够激发对问题探讨的热情,从而通过相互交流与讨论,能够促使每个组内成员进一步思考、调整和深化自己对案例的分析。

2.重心。每一个小组的研讨都要以抓住问题的关键与重要的事实为重心,否则研讨就会漫无边际,找不到方向和目标。

3.开心。这里指参与研讨的成员必须要有“开放之心”。每一个人的意见都有可取之处,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哪怕是与你的观点截然相反的意见,都要拿出开放的态度,集思广益,这不仅有效地利用了案例学习优势,也是教育硕士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五)全班共享研讨,思维碰撞走好“三步骤”

思维是理论形成的基本所在,倾听、思考、讨论是使思维得以丰富的重要条件,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我们文化科学得以繁荣的必要条件。如何使教育硕士在案例学习中实现有效的思维碰撞?要走好以下三个步骤:

1.小组汇报答疑。每一个小组对案例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要对汇报组进行提问,汇报组要进行答疑。在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成员要对汇报组的独特的见解进行记录,为下一步撰写案例报告做资料准备。小组汇报环节重点是培养教育硕士汇报、讲解的能力。

2.全班评析讨论。对小组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开展全班评析和讨论,这样不仅能培养教育硕士善于倾听、善于快速捕捉有效关键信息的能力,更是让教育硕士学会如何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寻找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教师整合引领。在研讨活动中,教师不仅是讨论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具有专业方面渊博的学识、创新的视角和前瞻的理念,对关键处进行专业引领显得尤为重要。如:有时教师需要提出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挑起同学之间不同意见的争论;教师也可以当所有小组汇报完毕,全班思维碰撞形成多种似是而非的问题解决方法时,老师可以快速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提供先进的理论支撑,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现象背后的教育规律,通过这种纵横交互必能极大的促进教育硕士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

(六)案例报告撰写,要达到“五个向度”

培养教育硕士具备一定的反思分析、撰写案例报告的能力,不仅可以检测教育硕士案例学习的效果,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教育硕士的问题意识,提高分析和综合能力,强化其教育理论知识的升华与迁移的基本路径。因此,教育硕士进行案例报告的撰写不仅必要而且很重要。教育硕士写好案例报告,要达到“五个向度”的要求:第一,报告要有案例内容概要;第二,报告要有案例问题分析及对策;第三,报告要有问题解决的理论依据;第四,报告要有实践推论;第五,报告要有案例启示。

综上所述,案例学习不仅可以让教育硕士从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而且通过案例学习中的专业案例收集、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研究、多元化解读、深层次反思、专业引领和反思提升等系列过程,教育硕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惟其如此,才能真正的发挥案例学习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容量大、视角多、专业引领等效用。

[ 参 考 文 献 ]

[1] 赵蒙成.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与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2(2).

[2] 李红,王方.论教师专业标准下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J].研究生教育,2015(3).

研学实践教育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日制艺术硕士;培养方案;优化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0-0022-03?

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综合。[1]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对于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基础性作用。?

一、新时期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改革的必要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为了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2013年出台的《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深入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单位应依据特定职业领域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养要求,以及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科学制订培养方案并定期修订。培养方案应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鼓励培养单位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自身优势,制订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2]?

为了保证和提高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国家下发的在职艺术硕士和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文件基础上,结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和目前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情况,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艺教指委)组织各专业分委员会委员及院校专家多次讨论、征询意见,完成了指导性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并于2015年4月下发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5年修订版)》,要求各培养院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修订完善本校的培养方案及实施细则。?

作为首批在职艺术硕士培养试点院校之一,南京艺术学院(以下也称我校)于2009年开始招收并培养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截至目前,我校在音乐、美术、艺术设计、电影、广播电视、舞蹈6个艺术硕士专业领域招收并培养全日制艺术硕士研究生,在校研究生数近800名。在国家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新时期,作为具有百年办学历史和拥有30多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实践经验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南京艺术学院亟待进一步优化和改革适应新时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形势并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我校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设置和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0年以来,南京艺术学院面向全国招收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包含学术型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类。从专业方向类型上来看,学术型研究生的专业方向又分为理论类和实践类两种不同类型。在培养环节的各个方面,学术型研究生中的实践类专业方向尚未做到与理论类专业方向有明显的区别,并且其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的大部分专业方向重复,这种结构亟待调整。为此,我校早在2013年下半年即开始对招生环节进行了调整:将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下的实践类研究方向全部调整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内,同时增加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专业领域。随着招生环节的结构调整,我校于2014年初也及时启动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工作。?

(一)设置和运行现状?

1.各专业领域下按照研究方向分别制订培养方案实施细则。艺术硕士的招生和培养领域分为音乐、美术、艺术设计、电影、广播电视、舞蹈、戏剧和戏曲8个专业领域,南京艺术学院目前在美术、音乐、电影、广播电视、艺术设计、舞蹈6个专业领域招收和培养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艺术领域的特殊性,无论学术型研究生还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其招生和培养环节均在专业领域下细分若干研究方向。因此,修订后的全日制艺术硕士培养方案也遵循了以往的惯例,在各专业领域下分别细分了若干研究方向,并结合各研究方向的培养目标分别制定了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从而保障了就读该方向的研究生得到应有的专业和实践训练。例如,音乐专业领域下细分了声乐表演、中国乐器演奏、西方管弦乐器演奏、作曲等研究方向,美术专业领域下细分了油画、版画、壁画、雕塑、中国画等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专业领域下细分了平面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研究方向。?

2.建立了区分度较高的课程体系。修订后的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分为三大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设置8个学分)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艺术原理、艺术创作方法研究、外国语;专业必修课(设置20个学分)部分,除了该研究方向的专业主课(专题)之外,还包括4-5门贴合该方向的理论及实践课程以及1门开放课程,旨在强化艺术硕士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选修课(设置6个学分)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课,专业选修课为该研究方向所属二级学院内部开始的与该研究方向有关联的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为跨学院、跨专业领域的选修课程,旨在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3.调整了实践环节。我校修订后的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由学年实践、社会实践、学术活动和教学实习4个部分组成。特别是针对学年实践部分,为了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性特点,修订后的培养方案要求在读期间需进行1-2次艺术实践展演。并且要求展示作品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系统性,能够充分体现本专业研究方向较高的艺术水准。学年实践展示均需要进行等级评定,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3]

4.规定了毕业考核环节的具体要求。修订后的全日制艺术硕士培养方案明确了毕业考核环节包括毕业展演和学位论文2个部分的要求。毕业展演方面,设置了6个学分,对各专业方向的毕业展演作品的形式、内容等作了细化规定,毕业展演合格后,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方面,要求研究生紧密结合自己的专业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针对自己在專业实践和创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阐释,并且允许多样化的论文形式。此外,培养方案还对各专业方向学位论文的字数作了明确而有区别的规定。[3]?

(二)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修订前的培养方案,我校于2014年初启动并修订完成的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毕业环节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课程体系和设置有待改进。全国艺教指委下发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5年修订版)》要求专业必修课应着重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综合艺术修养,增强研究生理解作品的能力,并且要求学位课程与专业实践环节占到总学分的60%以上。目前我校在课程体系和设置方面,专业必修课的课程设置上尚不能完全达到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所设置的实践性课程还不够多,而其中的1门开放性课程虽然定性为实践性课程,但是在实际课程教学中落实情况不理想。另外,我校在广播电视和舞蹈领域下设的各研究方向培养方案中的选修课模块的学分为6个学分,与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不一致。?

2.实践环节有待调整。目前我校规定的实践环节包括学年实践、社会实践、学术活动和教学实习。一方面,“社会实践”规定的要求较为模糊,且和专业必修课中的“开放性课程”要求雷同;另一方面,对于各专业领域下设的所有研究方向是否都有必要设置“教学实习”这一环节有待商榷。?

3.毕业考核环节有待优化。一是我校的培养方案在毕业展演部分设置了6个学分,此做法与全国艺教指委下发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5年修订版)》要求不一致,亟待改进。二是对毕业展演的具体要求上需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三是虽然规定允许多样化的学位论文形式,但是未对各学位论文的各形式作详细的规定和撰写指导,从而会导致实际落实效果大打折扣。?

4.艺术实践的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还很薄弱。2015年下发的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培养过程应突出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要积极创造艺术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但是目前我校的培养方案中未能明确规定和体现艺术实践条件的提升,校外实践基地基本没有。?

三、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路径?

针对我校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全国艺教指委下发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5年修订版)》为基本依据,同时结合多年来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改革。?

(一)优化课程体系和学分设置?

根据全国艺教指委下发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5年修订版)》要求,艺术硕士学位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公共课着重提高研究生的总体素质;专业必修课着重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一般选修课,着眼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4]此外,在选修课的学分设置上,广播电视和舞蹈领域要求不少于10个学分,其他专业领域要求不少于6个学分。?

因此,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3个模块,具体课程名称和学分设置如下表所示。此外,为保证专业必修课模块里设置的“开放课程”的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应特别规定其内容主要是与行业相联合的项目性课程,授课方式可以课堂外为主,具体内容可根据各专业方向特点自行安排。?

(二)调整实践环节?

艺术硕士的培养过程要求突出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的个别课与集体训练及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4]为强化全日制艺术硕士的实践训练,可将目前培养方案实践环节中原先设置的4个部分调整为学年实践、艺术实践和学术活动3个部分。调整后,一方面,“艺术实践”取代了“社会实践”,更加符合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另一方面,去掉了“教学实习”部分,避免了和学术型硕士实践环节设置雷同,也更加符合艺术硕士培养的规律和要求。?

(三)改进毕业考核环节?

首先,去除“毕业展演”的6个学分设置,与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保持一致。其次,进一步细化毕业能力展示要求。毕业能力展示主要体现学位申请人的专业技能水平,具体可采用毕业展演的方式。目前培养方案中部分研究方向的毕业展演要求还较为模糊,可操作性不强,有必要进一步细化标准和要求。再次,针对培养方案允许多样化的学位论文形式,学校有关部门和二级学院应对允许撰写的学位论文形式作进一步细化的规定,从而保证艺术硕士毕业生的学位论文水平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准。?

(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重点是艺术实践能力。稳定、健康的培养基地有利于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建立起高校与行业、企业的长效合作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机整合;有利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5]?

针对艺术实践基地建设落后的局面,我校应积极与校外相关行(企)业联系,如演艺集团、电视台、演艺公司、舞蹈团等,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另外,还可以聘请上述行(企)业中具有丰富艺术实践经验的艺术家实际参与到学校全日制艺术硕士的艺术实践指导工作中来。?

四、结语?

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中提出:到2024年实现中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建立健全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宏观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南京艺术学院作为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积极改革和优化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施细则,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肖念,关少化.硕士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几个关键点——以北京工业大学教育学硕士生培养方案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9):27-30.?

[2]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EB/OL].(2013-11-04)[2017-02-26].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鄄?

研学实践教育方案范文第4篇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拓展教育科学知识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为目的的,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最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始于问题,教师从事研究要从问题入手。有的地区或学校为了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每学期都进行论文评选,这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没有研究的实践过程,论文从何而来?东拼西凑的组合文章,失去了论文的灵魂----独到与创新。所以为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必须先组织教师参加研究的实践,认真研究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给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教好综合课程,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教师去探索、去研究。在新一轮课改中,强调了对教师进行培训及教师的反思性实践。但如果教师在培训中只是听听讲座或参与一些教育教学活动,而没有将培训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特别是不能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在培训中学到的理论做指导进行深入研究,将教、训、研结合起来,这种培训对教师也是作用不大的。新课改带来的大量的鲜活问题,给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们常看到一些教师或学校也很重视教育研究,但他们不重视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只是盲目去攀比大课题,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档次,将研究和学校教育变成两张皮。诚然,参加一些大课题的研究对一些学校也是需要的,特别是在一些合作的大课题中,有专家指导,有来自全国的仁人志士交流,也会受益匪浅。但对于学校特别是对教师个人不能忽视联系自己实践的研究。为了有效地发现问题,可以请其他教师帮助审视自己的教育过程,相互切磋并提出问题。当然,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有大有小,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恰当选择,在选题上总的要求是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宜活不宜死。就是说应尽量选择小课题,以小见大,做深做透,而不要大题小做,浮光掠影,要选择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不选择抽象空泛的问题,要随着改革的发展灵活选题,也可以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对原题做适当调整,而不要固步自封,一成不变。

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教育科研要以教育经验做基础,教师往往是凭自己的经验来工作来研究,许多教师的论文往往是“经验式论文”,但经验又往往是局部的、片面的,这就要求在研究中将经验和理论、实践结合起来。在课题研究中应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并注意理论和实际结合,注意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经验知识,转化和拓展经验知识,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必要的实证材料的支持,将经验上升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可以推广的理论知识。

研学实践教育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2+1”学期制 教师教育 实践教学 “CECDF”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04-02

2011年,我校在经过大量调研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始了“2+1”学期制改革, “2+1”学期制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即在春季长学期之后安排4周的夏季短学期。夏季短学期是整个学年正规学期的组成部分。“2+1”学期制通过调整和重构课程,使我校课程结构体系更为灵活、多元,实现整体优化,夏季短学期主要侧重实践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侧重解决我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际问题。要有效提升夏季短学期的教学效果,需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改革。文章就“2+1”学期制下教师教育实践教学课程“案例研析——师生交流——理论建构——学生演练——反馈评价” 教学模式,即“CECDF”教学模式进行论述。

一、“2+1”学期制下教师教育实践教学课程“CECDF”教学模式的理论

(一)舒尔曼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理论

舒尔曼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教育观念、决策判断的基础,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原理规则知识,专业案例知识,运用原理规则与特殊案例的知识。因此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就不仅要进行传統的教师讲解,更需要进行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亲自实践。这就需要加强实践教学,需要改革传統的教师教育和培养模式。

(二)“知识冰山”模型理论

“知识冰山”模型理论认为:知识可分为明言知识和默会知识。明言知识就如同浮出水面的“冰山尖端”,而默会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底端”,是冰山的绝大部分。几乎所有明言知识都植根于默会知识,明言知识的理解、应用、增长都依赖于默会知识。明言知识主要通过概念、原理、法则的学习而获得;默会知识主要通过参与、体验、感悟而获得。明言知识通过反复实践、演练而转化为默会知识。

(三)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与他人协作、交流,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在教学设计中,要创设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建构意义的情境极其重要;引导师生协作、交流是重要手段;意义的建构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一切都要围绕这种最终目标来进行。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选用典型的教学案例,创设有建构意义的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案例研习;在研习的基础上,充分组织师生协作、交流;通过师生协作、交流来建构知识;通过学生动手演练,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提升教师教育实践能力。

二、“2+1”学期制下教师教育实践教学课程“CECDF”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2+1”学期制下教师教育实践教学“CECDF”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程序是:案例研析——师生交流——理论建构——学生演练——反馈与评价。具体操作策略:

(一)案例研析(Case research analysis)

“C”,指案例,案例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教学案例就是基于教学的需要和教学目标,所撰写或编辑起来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或案例研究,它是在广泛吸收案例素材的基础上编撰的。教学案例主要有文本案例、视频案例。案例研析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研析,并提升构建相关理论。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案例研析要做到:

1.教学案例筛选与组织

案例是案例研析的核心,离开了案例,案例研析就无从谈起。因此案例筛选与组织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案例研析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

案例筛选要遵循如下原则:(1)要有目的性。教学案例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或培训任务而编撰、使用的。(2)问题要有开放性。教学案例选定的问题要能引发思考与研究,问题是多类型的,其答案是多元的,其解决方案与方法是多样的,这样的问题才有价值。(3)教学案例描述要客观。教学案例描述一般不加入编撰者的评论与分析,只是原原本本地描述出事实发生的情节和过程,呈现的实际情境是真实的。(4)案例事实的过去时。教学案例描述的某一实际情境,是发生过的事实,是事实的过去时。或者说它反映的是“已然”,不是“未然”。(5)难易程度要适中。教学案例的内容虽然因人而异,但是大部分反映出教育或教学中的普适性问题,有的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阅读、理解、思考和解析的难度以适中为宜。

案例的组织要符合教学规律、学生的认识规律和事件发生的自身过程。正确处理好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教学规律、学生认识规律的关系。案例的组织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1)按时间结构组织:即可以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组织;也可以打破时间顺序组织,制造悬念,提高学生研析兴趣。(2)按叙述结构组织: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叙述事件,从哪儿开始,从哪儿结束,它的前因后果等内容都有所交待。(3)按情节结构组织:加强故事的戏剧性,突出教学矛盾的冲突性、体现学生认知的差异性,适当创设教学悬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