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活动方案内容页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汇总5篇}

2024-08-01 19:45:01活动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设期间;环境监测;方案;核电站

1 概述

依据《核电站基本建设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第十条:在核电站的建设过程中应防止对环境造成不应有的污染和破坏,防止和减轻粉尘、噪声、振动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电厂施工会引起扬尘、噪声和振动,且会产生一定的生活废水和施工废水,可能会影响厂址附近局部大气和水环境。一般来说,施工期间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或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减少扬尘和尾气的释放,及时清扫道路,道路经常洒水;使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减少噪声对敏感点的影响等。

为了解施工对厂址周围大气环境、声环境和水环境造成的影响,验证施工期所采取的大气污染、噪声以及水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应开展核电站建设期间环境监测工作。以下对监测方案的制定进行介绍。

2 建设期间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

2.1 大气环境

2.1.1 污染分析

土石方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爆破、开挖、填充、道路的修建、渣土的堆放以及车辆运输会造成施工区域尘土飞扬,大气中粉尘含量增高,造成大气环境质量暂时性的局部恶化。

2.1.2 监测范围和内容

监测内容分为厂界环境空气监测和环境空气敏感点监测,监测频率为1次/半年。厂界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应覆盖电厂厂界、电厂施工作业区边界、砂石料加工区边界等主导风向上风向及下风向范围进行布点。环境空气敏感点应选择电厂周边的居民区。电厂施工作业区、砂石料加工区的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TSP)。

2.1.3 监测方案(如表1)

2.2 水环境

2.2.1 污染分析

建设期间对水环境(地表水和海水)的污染主要来自于施工期间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排放。施工期间的生产废水来自场地冲洗水、混凝土搅拌水、设备洗涤水。这部分施工生产废水量不大,但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油污和泥沙,如果进入附近海域环境将会造成厂址周围水环境的污染。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含有一定量的有机物和细菌,处理不善也会造成周围水环境的二次污染。

2.2.2 监测范围和内容

施工期间生产废水组合要为砂石料冲洗废水和混凝土搅拌废水,一般该两项废水考虑回用处理,故在其回用口取样,监测项目主要为SS、废水流量。

电厂现有及规划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进水口和排水口均设置监测点,各监测点的项目一致。生活污水的监测项目主要为pH、SS、石油类、CODCr、BOD5、TP、TN、NH3-N、废水流量。

监测频率为1次/季。

2.2.3 监测方案(如表2)

2.3 噪声影响

2.3.1 污染分析

土石方工程施工期间,开挖爆破以及各类施工和运输机具所产生的噪声对厂址周围的声学环境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但由于爆破施工是阶段性的,集中在施工初期,其影响时间短,范围有限。若施工地点距离居民点较近,须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扰民现象。

2.3.2 监测范围和内容

监测内容分为厂界噪声监测和环境噪声监测。

厂界噪声监测点位应覆盖电厂厂界、电厂施工作业区边界、砂石料加工区边界等。监测项目主要为等效连续声压级Leq。

环境噪声监测点位应包括电厂周边的居民区、电厂现场生活办公区。监测项目主要为等效连续声压级Leq。

2.3.3监测方案(如表3)

3 质量保证措施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施工期环境监测的质保工作:(1)合理

布设监测点位,保证各监测点布设的科学性和可比性;(2)监测分析方法采用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标准(或推荐)分析方法,监测人员经过考核并持有合格证;(3)现场采样和测试前,采样仪器使用标准流量计进行校准,并按国家环保总局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空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的要求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4)保证监测分析结果的准确可靠性,在监测期间,样品采集、运输、保存参照国家标准和《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的技术要求进行,每批样品在分析的同时做质控样品和平行双样等;(5)监测数据栏

实行三级审核制度,经过校对、校核、最后由技术总负责人审定。

4 结束语

本文从水、气、噪声三个方面介绍了核电站建设期间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基本能够满足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在核电站建设期间,可参考文章制定建设期间的环境监测方案,并定期开展相关工作,以评价电站建设期间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评价该项目建设期间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噪声是否达到国家相关排放标准,验证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核电站基本建设环境保护管理办法[S].(1984年9月5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颁发)

[2]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

[3]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S].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紧密围绕“十三五”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积极构建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规范体系、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法规、行政和技术手段,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比性,为环境管理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理顺体制机制。适度上收环境监测事权,完善考核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实现“谁考核、谁监测”,保障监测数据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二)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构建全国统一的环境监测规范体系和质控体系,实现环境质量监测活动全要素溯源传递和全过程质量控制,保障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三)严格执行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强化外部质量监督,有效规范环境监测活动,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三、工作目标

2016 年底前,上收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事权,建立气态污染物量值溯源体系和颗粒物比对体系,完善空气质量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建立远程在线质控系统、数据及仪器参数变化评估及预警体系,保障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2017年,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地表水和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质控技术体系,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活动,保障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建立土壤样品采集、制备、分析、数据审核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机制。2024年,全面建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深化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的用,进一步推进监测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保障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评价及考核数据客观真实、准确权威。

四、工作内容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防止行政干预

1.加快监测事权上收。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实行省以下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加快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近岸海域等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全面建成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以下简称国家网),所有站点原始监测数据第一时间直传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级环保部门适时上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完善地方环境质量监测网(以下简称地方网)。实现“谁考核、谁监测”,保障用于评价、考核的环境监测数据不受行政干预。

(二)健全管理体系,明确各方职责

2.构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新模式。建立国家与省级环保部门组成的两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环境保护部负责全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活动,指导地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省级环保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要求,负责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级环境监测机构分别负责国家和地方的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工作。

3.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推动出台《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修订《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办法》以及《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制订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规定,健全环境监测技术人员从业规范,制定环保行业标准样品使用管理、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等制度,实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有章可循、依法管理。

4.强化国家网运行管理。国家网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直接管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采取委托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运维的模式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采取委托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运维)或流域上下游环保系统监测机构联合监测的模式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取地方环保系统环境监测机构采样,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委托有能力的实验室集中制样、贴标和分析的模式开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国家网监测数据传输、审核,监控监测仪器的关键参数,国家网运维机构开放通信协议,监测数据与地方共享。地方环保部门负责国家网的运维条件保障,不再参与国家网的数据审核。

5.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充分发挥国家环境质量监测质控体系的作用,强化主要环境要素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每年组织开展臭氧等气态污染物的量值溯源与传递、颗粒物手工比对工作。每年组织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监测站开展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能力考核。不定期组织开展有证标准样品使用情况调查,组织不同来源标准样品之间的分析比对。组织开展地表水跨界联合监测、比对测试和留样复测等。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随机比对测试机制,组织不同监测单位开展比对测试。

6.加快培育环境监测市场。加强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出台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制度,加大人员培训力度,规范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行为,促进环境监测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加强环境监测服务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的诚信评价体系和“黑名单”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监测质量信用情况,完善退出机制,积极营造全行业“重质量、讲信誉”的良好氛围和市场环境,不断提升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完善技术体系,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7.健全环境监测规范体系。加强环境监测规范体系的顶层设计,建立制修订项目库,形成动态更新机制。加快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环境监测规范制修订工作。完善有证标准样品体系。推动部门间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评价技术规范的统一,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评价结果的一致性。

8.构建国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由国家环境监测质控平台、区域环境监测质控实验室、环境监测机构与运维机构组成的三级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国家质控平台设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量值溯源和量值传递,以及监测质量检查工作。环境保护部在全国遴选若干个省级环境监测机构搭建区域质控实验室,负责区域环境监测质控工作,向上、向下开展臭氧量值溯源、量值传递和颗粒物比对等工作,进行例行质控检查。环境监测机构与运维机构负责建立、运行并持续改进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按规定开展日常维护和监测仪器的检定、校准与量值溯源和比对等质控活动,环境监测机构与运维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创新质控技术手段。完善自动监测数据采集和远程质控系统。在实现监测数据一点多发、实时直传的基础上,开发自动监测仪器关键参数的实时采集和传输功能以及水质自动监测仪器远程校准、维护等质控功能,及时发现并减少影响自动监测设备稳定运行的因素。加快建设环境空气和水质自动监测设施视频O控系统,实时记录和保存自动监测站内外环境及人员操作情况,保障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完善手工监测过程质控,探索采样现场和样品运输过程GPS 定位的应用,努力实现视频或图片等记录资料实时上传,形成覆盖手工监测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四)创新监管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和质控手段

9.推进质量管理第三方监督机制。建立由环境保护部主导、第三方参与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主导、第三方参与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构建权责明确、协调有序的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权威专家组建国家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评估委员会,下设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评估专家组,评估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和全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提出意见建议。

10.持续开展监督检查。规范日常监督检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区域质控实验室,组织开展质控体系运行情况检查。每年完成一定比例的国家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现场检查,检查结果报环境保护部。强化飞行检查,环境保护部组建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专家库,以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评估结果和举报线索等为依据,不定期组织飞行检查,重点打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11.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将环境监测信息作为质控重要手段,按照“能公开、尽公开”的原则,继续执行环境空气和主要水系重点断面自动监测数据实时公开制度,大力推进地表水断面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公开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知情权和监督权。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载体,宣传和解读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政策,畅通建言献策和举报投诉途径,曝光监测数据造假典型案例,不断提高全社会环境监测质量意识。

(五)加大惩处力度,严厉打击数据造假行为

12.建立质量检查与考核联动机制。明确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在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中的作用,对于地方政府,着重考核环境质量的改善;对于地方环保部门,着重考核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在环境监测质量检查中发现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不合格的,该地区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考核适当扣除相应分值;发现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一票否决该地区该环境要素污染防治工作成效。

13.严肃整治不规范监测行为。对监测工作中仪器设备安装不规范、仪器性能测试不合格、仪器维护频次不够、缺少监测质控报告等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对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检查。

14.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建立环保部门与公检法机关联动机制。对于擅自挪动监测点位、修改仪器关键参数、堵塞采样头或采样管路、样品分析和监测报告造假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对发现环境监测行为不规范且多次整改不到位的,以及数据造假或配合造假的社会环境监测(含运维)机构或监测仪器生产厂商,终止服务合同,列入“黑名单”。对造假行为的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强化警示和震慑作用。

五、能力建设

结合“十三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工作,加强国家质控平台及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核查能力建设,配齐质控仪器设备,完善环境空气和地表水自动监测在线质控系统、国家网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和远程控制系统、自动监测站视频监控系统等,提高国家质控能力水平。健全量值溯源与传递体系,提升环境监测质量核查、质控样品分装和标准样品验证能力,满足质量控制工作需要。

六、组织实施

(一)环境保护部负责制定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开展环境监测规范制修订工作,组织实施对国家和地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进行监督检查等工作。

(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技术方案,承担国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的构建和持续改进工作,直接管理国家网,对地方网进行业务指导。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第3篇

为确保世博会期间环境空气质量,根据省环保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世博会期间空气质量应急监测工作的通知》号文件精神,结合《省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报告制度(试行)》的要求和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强世博会期间空气质量应急监测和处置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精神,现就加强我区世博会期间空气质量应急监测和处置工作制定方案如下:

一、成立世博应急保障领导小组:

负责协调世博期间空气质量应急监测、处置等事宜

下设空气质量应急监测工作组:负责开展世博期间空气质量应急监测工作,及时上报领导小组监测数据,并同时上报市应急监测工作组。

二、空气质量应急监测工作程序

1、启动空气质量应急监测程序。世博会期间,空气质量API指数超过100时,省空气质量应急监测工作组会发出《空气污染预警通报》,市启动应急监测工作程序,通知我区启动应急监测工作程序;当我区空气质量下降,API指数连续3天以上(含3天)超过100时,我区将及时启动应急监测工作程序。

2、开展空气质量应急监测。根据省空气质量应急监测工作组通报要求以及《省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报告制度(试行)》规定,本站组织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判断预警级别。

根据天气污染类型分三个预警等级(特殊天气类型除外):

一是“黄色”预警,指连续3天以上(含3天)出现Ⅲ级天气或出现Ⅳ级天气一天;二是“橙色”预警,指连续5天以上(含5天)出现Ⅲ级天气或连续2天出现Ⅳ级天气或出现1天以上(含1天)Ⅴ级天气。

三是“红色”预警,指连续7天以上(含7天)出现Ⅲ级天气或连续3天以上(含3天)出现Ⅳ级天气或连续2天以上(含2天)出现Ⅴ级天气。如连续出现高于Ⅲ级天气或Ⅲ、Ⅳ、Ⅴ级天气混合出现时,以下规则折算后,以Ⅲ级天气天数确定预警等级:Ⅳ级天数=3×Ⅲ级天数,Ⅴ级天数=5×Ⅲ级天数。

当出现上述三种预警等级天气时,本站编制《空气污染应急监测快报》,及时分析本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提出合理的应急处置建议,按照规定将快报上报我局世博应急保障领导小组及市应急监测工作组。

3、空气质量信息及应急处置。世博应急保障领导小组收到本站应急监测快报后,上报区政府和市环保局,经区政府领导同意后,在网络媒体上“三色”预警信息,直到污染预警解除;区环境监察大队根据世博应急保障领导小组的要求,对重点监控区域(工地、堆场等扬尘点等)加强巡查,直至污染预警解除。

世博应急保障领导小组根据污染程度不同,建议区政府协调相关部门采取以下应急措施,直至污染预警解除:

(1)“黄色”预警时,要加大建筑(拆迁)工地土方作业的监管力度(水、气等抢险工程除外),对建筑(拆迁)工地现场易扬尘物料进行覆盖,减少露天堆放。要加强主要交通干线清扫及喷雾洒水作业,确保城市主干线整洁不起尘。要加强城市重点工程运输渣土车辆监管,采用全密封运输。要加大重点污染源等的监督管理力度。

(2)“橙色”预警时,公告,提醒市民减少户外活动时间。除实施“黄色”预警方案措施外,当地所有道路施工、工程拆除、土方挖运等起尘作业要全部停止(水、气等抢险工程除外)。拉运散装物料、煤、焦、渣、沙石和土方等运输车辆要全部禁行(生活垃圾清运车除外)。区政府对部分排放烟尘、粉尘的重污染企业实施严格管理,或采取限产和部分停产措施。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第4篇

档案特藏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藏品的特殊,即内容特别重要或形式较为特殊;其二,管理的特殊,即采取特殊的方式和设备延长藏品的寿命。特殊的藏品和特殊的管理方式决定了特藏室的保护工作与普通库房有所不同,而这些不同正决定于特藏室自身的特点。

档案特藏室自身的特点

1、藏品的特殊性

档案特藏室,顾名思义,其保管的均为特藏档案,和普通库房最大的不同就是其藏品特殊性。特殊性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特别珍贵,即有特殊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档案文献,包括形式的珍贵和内容的珍贵。其二,特别稀少。即同类档案存世很少,或者本身就独一无二。其三,特别古老,即产生年代比较久远。特藏档案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均为馆藏精华,因此,对其的保护是馆藏档案保护工作的重点。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利用先进设备,尽可能延长馆藏精华的寿命是档案特藏室的特殊使命。

2、藏品载体的多样性

档案馆馆藏的多样性决定了特藏档案载体的多样性。具有特殊价值的档案,不管是何种载体均应人选特藏档案。另外,大多数档案馆非纸质载体档案的数量都不多,无论是甲骨、泥板、竹简、缣帛、金文等特殊载体的历史档案还是磁带、唱片、光盘等新型载体材料的档案,对于特藏室的陈列展出都具有点睛之意。这样特藏室将会对各种载体材料的特藏档案进行集中保管。

3、功能的双重性

相对于普通档案库房,档案特藏室有双重功能:其一,特藏室是馆藏精品档案的保存场所,即“藏”的功能;其二,特藏室还是馆藏精品档案的展示窗口,即“展”的功能。特藏室“藏”的功能是其本质属性,特藏室建立的目的就是更好保护特藏档案。档案特藏室“展”的功能是其衍生属性,也是目前大多数档案馆特藏室的具体做法。陈列一直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被定义为“博物馆工作人员与博物馆观众之间进行交流的方法和途径。”一直以来,同为文化事业单位的档案馆,在利用和文化教育方面上缺乏和大众更好的交流途径,特藏室的建立为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特藏室中藏品均为馆藏精品,以其作为窗口,将特藏室的陈列展览和一般档案利用室相结合,能更好地方便大众认识馆藏,实现档案馆创新性利用服务的新亮点。

影响档案特藏室环境的因素

档案特藏室自身特点决定了影响其环境的因素和普通库房不尽相同。首先,特藏室的藏品是馆藏精品,而且载体材料多样,这对展室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特藏室“展”的功能使得其室内环境和普通库房有一些不同。对于普通档案库房而言,库房内是相对封闭的环境,外来因素对其影响较小。而特藏室既然有了陈列展览的功能,即为一个半开放式的展厅环境,由参观导致的外来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另外,为了便于展览,特藏档案的存放形式也比较特殊,展柜微环境对其的影响比较显著。

档案特藏室的环境控制

1、温湿度的控制

根据特藏室自身特点,合理控制温湿度,是特藏室档案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中档案馆温湿度标准是:温度18℃~28℃,相对湿度45%~65%。应该说,考虑到全国各级档案馆的实际情况,该标准控制范围比较宽泛。而特藏室藏品较为珍贵且载体种类较多,某些载体材料对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因此,将特藏室的温度控制在15%~20℃,相对湿度在45%~60%将会比较理想。考虑到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在温度达到国家标准基础上,严格控制特藏室湿度,达到保护特藏档案的目的。

(1)展室的温湿度控制

整个展室的温湿度控制主要借助于中央空调系统。目前,温度的控制依靠中央空调系统可基本解决。但是,大多档案馆所使用的空调设备并非专为藏品低湿保存而设计,仅仅依靠它们难以将特藏室湿度控制在理想、稳定的范围。欲达到理想的湿度范围有两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其一,在特藏室内增加除湿设备;其二,对中央空调系统进行改造。笔者认为,改造中央空调系统,虽然初期投入较大,但一劳永逸,可以更加平稳的控制特藏室湿度,利于长期保存。上海鲁迅纪念馆和四川省档案馆中央空调的改造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特藏室内安装3个点以上的温湿度监控设备,可根据特藏室具体情况在中央空调总控室直接进行温湿度调节。

另外,可为特别珍贵的档案或者载体有特殊要求的档案,设置单独房间,通过加置单独的空调和除湿机进一步控制。并且尽量避免对其参观,陈列展柜可摆放复制品。

(2)展柜微观环境的温湿度的调节

由于陈列的需要,特藏档案以展览的形式存放于展柜之中。展柜内的微观环境直接影响着特藏档案的寿命。首先,要加强展柜的密闭性。尽量选用气密性较好的材料和黏结剂,展柜完成后放置一段时间再使用,防止有机污染物。其次,有效控制展柜微观环境的温湿度。在展柜中放置调湿剂,如变色硅胶,可有效控制其湿度。另外,在重要藏品的展柜内设置温湿度监控设备,通过中央空调监控室直接监测其温湿度状况。

2、光照的控制

紫外光对档案的损坏最为严重,如何消除紫外光是特藏室防光的重点。日光中的紫外线比例为5%,荧光灯中为1%,钨丝灯中为0.1%。因此,特藏室应设立在日光不能直射的房间,封闭不必要的窗户,安装暗色窗帘并最好在玻璃上涂刷紫外光吸收剂。钨丝灯中所含的紫外光较少,涂刷紫外线吸收剂后为特藏室较为理想的光源。故宫的绘画馆选用了菲利普无红无紫日光灯作为照明光源。为了减少紫外光又涂刷了紫外光吸收剂,并且在照明光源和展品之间加装了一层玻璃。三种方法同时使用,大大降低了展柜内的紫外光强度,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滤去紫外光不等于消除了光照的影响,过高的照度和长时间的曝光都将导致纸张纤维素光解,颜料褪色。因此,合理控制特藏室照度也非常重要。国外对纺织品、书画、纸质品等对光比较敏感的物品的照度标准分别是:英、法两国的推荐照度是50勒克司;美国的标准是200勒克司;日本的标准是150~300勒克司。故宫绘画馆通过各种措施就可以把展柜内的照度控制为30~110勒克司,对书画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对于最为珍贵或者对光照十分敏感的档案。应严格控制照度,限制光照时间,需要时可制作复制品提供展出。

3、空气质量的控制

空气控制的前提和关键是有效的环境监测。准确

的监测数据不但使得环境控制有的放矢,而且有助于室内空气质量的长期趋势分析。

目前,有两种常用的气体监测技术。

其一,直接气体监测技术。直接气体监测技术主要是直接用自动监测仪在现场采样分析,可立刻得到当时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浓度。但每种气体均需要特定仪器且价格昂贵,并不适合一般档案馆使用。

其二,间接气体监测技术。最初的间接气体监测技术主要是依靠腐蚀分级试片(CCCS),即将被动采样的监测试片放置于被测环境一段时间,通过分析试片表面腐蚀膜的种类和数量来判断腐蚀产物的积累速度和有害气体的破坏能力,从而得到空气中有害气体的种类和浓度。由于CCCS无法提供连续的环境评价,因而美国普滤公司推出了环境反应监测仪(ERMs)。ERMs可以连续监测腐蚀变化,计算腐蚀速率,得出空气中有害气体的种类和浓度。并且可以对连续数据进行绘图分析。荷兰国家档案馆利用普滤公司的间接监测技术,经过13年合作研究,制定了空气质量检测标准,并被建议成为欧洲标准。该标准如表所示。

通过气体环境的监测,可以大致了解特藏室内的空气状况。如果空气中气态污染物的含量较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取气相过滤。利用一种或者几种干式化学介质去除有害气体。一般干式过滤器有两种常用的介质:活性炭和活性氧化铝。两种介质对不同的污染物,通过吸附、吸收和化学反应完成净化。普滤公司的活性氧化铝介质,可用于对H2S、SO2、NO和甲醛等的净化,而活性氧化铝和活性炭介质,可有效去除空气中的SO2、NO2、H2S和O3。

在特藏室空调系统的通风管道安装空气净化系统,可有效使得展室空气得到净化。在放置干式空气净化介质时,可同时安装分子筛,减少颗粒物质的影响。对于特别珍贵或者对空气污染物十分敏感的档案,可在展柜中也可放置活性炭或活性氧化铝,加强对展柜微环境的空气控制。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范文第5篇

Abstract: By application of infrared NDIR analysis technique and ultraviolet analysis technique in flue gas SO2 and NO, three technical solutions are formed, which can achieve real-time online monitoring of the concentration.

关键词: 红外NDIR;紫外分析技术;研究

Key words: infrared NDIR;ultraviolet analysis technique;research

中图分类号:X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224-02

0 引言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1世纪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和“环境与发展”两个主题之一。为了保障人们呼吸清新空气,饮用干净水,享受放心食物,必须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目前,我国重点城市已在利用建立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开展环境空气质量日报或预报工作。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130个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建设项目。目前,烟气监测设备主要分为两种技术,分别是红外NDIR技术和紫外吸收法,其中,市场上70%以上的分析仪是采用红外NDIR法。

1 技术特点

1.1 产品特点

①全自动运行:可实现自动调零、自动校正、自动测量、自动恢复等智能化功能。

②抗干扰:分析仪设置了膈膜器、温湿度探头和压力传感器,采用DAOS技术,极大程度减少灰尘、水蒸气的影响,同时,通过动态监测温湿度和压力,对温度和压力进行动态校准,保证数据准确性。

③操作容易:非专业技术人员也可轻易上手。

④在线监测方式多样化:可实现人工随时测量、自动定时测量、自动周期性测量等测定方式。

⑤测定速度快,数据准确可靠:可随时监控生产过程中选定控制节点的样品浓度并反馈控制过程。

1.2 功能描述

①通讯模式:HJ/T212-2005《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

②接口:4路模拟量输出,支持RS485/232数字输出;

④校准:自动校准的时间间隔可人工选择。

2 设计方案

2.1 红外分析方法

系统的硬件设计整体框图如图1所示。

仪器主要由工控机、CPU组成主从通讯模式,工控机为主,其他为从,下面是各个模块的职责分工:

工控机:采用3.5寸的触摸显示一体化ARM工控机;

数字信号输出:采用RS232通讯模式,波特率为9600,支持国标212通讯协议,为主动发送模式;

CPU:采用80C51F410型号的单片机,负责与上位机进行通讯,采用采用RS232通讯模式,波特率为2400,将检测的数据发送到工控机,通讯协议为自定义协议,同时还负责光信号采集、阀体控制、流程控制等。

2.2 紫外分析方法

系统的硬件设计整体框图如图2所示。

仪器由工控机、气室、探测器、氙灯等组成,在紫外氙灯的作用下,烟气中的SO2和NO气体在紫外区287和

216nm下有强烈吸收,根据吸收强度计算出其浓度。

2.3 紫外光谱分析方法

系统的硬件设计整体框图如图3所示。

仪器由工控机、气室、光谱仪、氙灯等组成,在紫外氙灯的作用下,通过光谱仪扫描200-400nm区间的光谱信息,利用烟气中的SO2、和NO气体在紫外区下有强烈吸收的特性,采用DAOS计算出浓度。

3 结论

通过研究红外NDIR技术、紫外分光技术和紫外光谱技术,形成了三种烟气分析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三种方案的可行性,最终,确定紫外光谱技术为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1]王继和,尚忠.酸雨的成因与危害[J].水利天地,2004(3):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