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计划内容页

经济发展计划范文精选{汇总3篇}

2024-08-01 14:07:01工作计划

前言:在撰写经济发展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经济发展计划范文第1篇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按照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围绕工业省、科教省和生态省建设,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各项改革,落实扩大内需方针和各项政策,着力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取得了抗击非典和经济发展的双胜利。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主要经济调节指标好于预期,初步实现了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好局面。全年本省生产总值实现2521.8亿元,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10.2%,高于预期目标1.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其中一产增长6.1%,二产增长12.9%,三产增长9.1%。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9.4:45.2:35.4,分别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提高1.6个百分点和降低1.1个百分点。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力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农村各项改革,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6866.4万亩,农业生产克服了春旱等困难,粮食总产量达到2259.5万吨,增长2%。种植业结构继续得到调整,优质专用玉米、大豆以及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分别增长51.5%、32%和7.3%。玉米大豆轮作面积落实800万亩,增长14.3%。订单面积达到310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5.3%。畜牧业二季度受到非典影响,三季度开始恢复增长。全年肉、蛋、奶产量达到275万吨、90万吨和23.3万吨,分别增长4.5%、3.9%和23.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略有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较好,东高65万吨大豆深加工、吉安生化16万吨食用酒精等项目竣工投产;辽源金昌2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华正180万头生猪一体化、吉发实业1000吨鹅肥肝深加工等项目开工建设。重点江河治理、人畜饮水、大型商品粮基地、病险水库、大型灌区配套和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国债资金6.8亿元。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30元,增长7.2%,增幅高于预期目标0.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效益再创新高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努力开拓市场,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6.7亿元,增长17.9%,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2.4%,提高22.2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157.2亿元,增长58.2%,创历史最高水平。长春市工业增加值、利润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54.3%和64.8%。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医药、电子等支柱、优势产业产值占工业的比重超过80%。机械、石化等行业增长20%以上,医药、食品、轻工、建材等行业增长10%以上,冶金、纺织等行业略有增长。一汽汽车产量超过87万辆,销售90万辆,全国市场占有率近21%。全省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8%左右。

(三)服务业恢复增长,消费需求稳步提高

针对非典疫情突发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减少非典负面影响,进一步做好我省经济工作的意见》,有关部门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非典带来的负面影响,从三季度开始,受影响较大的服务业和居民消费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全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92.2亿元,增长9.1%。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增长11.5%,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增长9.1%,房地产业增长10.7%。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400万人左右,比上年增加约20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10.3亿元,增长10.1%。市、县和县以下零售额分别增长11.3%、10%和4.8%。积极培育市场体系,加快市场建设。全年物价水平保持正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2%,略高于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

(四)加大投入成效显著,重点建设全面推进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方针,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债资金,组织实施国债项目,进一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5.6亿元,增长19.5%,高于预期目标6.4个百分点。其中,基建、技改和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17.2%、28.2%和19.3%;工业投资增长16.3%,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33.7%,其中制造业增长31.6%,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73.7%。

全年落实到位国债资金29亿元,项目392个,完成投资115亿元。“十五”百项工程全面推进,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开工建设112项,完成投资150亿元。*60万吨燃料乙醇一期、吉化30万吨合成氨、四平纳爱斯15万吨洗涤剂、集安高句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一汽整车基地扩建、通钢热轧超薄带钢、大成12万吨赖氨酸、长春龙家堡机场、长春热电二厂、靖宇至辉南地方铁路、辽源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22个县城供水等项目开工建设。

(五)财政收支状况较好,金融运行保持平稳

加强税收征管,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强化财政监管,调整支出结构,努力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289.2亿元,增长18.1%,完成预算的108.4%,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54亿元,增长17.1%。财政支出409.2亿元,增长12.9%。全省各级财政共拨付防治非典专项资金3.98亿元,公共卫生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重点支出和重点项目也得到较好保障。

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支持国债项目、支柱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贷款规模和金融业务不断扩大,金融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46.9亿元,比年初增加414.7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85亿元,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765.8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422.4亿元,比年初增加211.9亿元。

(六)外贸进出口增长较快,招商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

努力开发出口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创新对外招商方式,加强对外经贸合作交流。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61.7亿美元,增长66.7%。其中,出口21.6亿美元,增长22.2%。在出口产品中,玉米出口984万吨,创汇10.6亿美元,增长34%,拉动全省出口增长15.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1.9%。对欧洲双边贸易额达到31亿美元,增长105.4%。

一汽与丰田合资V6发动机、长春富奥东阳塑料配件等一批合资合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香港华润集团整体收购吉发股份并正常运营,中日合资*不二蛋白有限公司增资扩产项目开工建设。*哈达湾电厂和*热电厂等日贷项目建成投产。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40户,合同外资金额7.3亿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完成5.06亿美元,下降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2亿美元,增长0.3%。

开发区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全省各类开发区预计完成GDP780亿元,外贸出口完成11.5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31%和53.2%。

(七)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就业再就业政策,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新开发城镇就业岗位42万个,比预期目标增加2万个;新就业人数32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4万人,大龄困难就业对象实现再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低于预期控制目标0.7个百分点。有序建设就业平台,加强再就业培训。各市州都成立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机构,公共职业介绍实行“一站式”服务。

巩固“两个确保”成果,搞好“三条保障线”衔接。当期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16.2万名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领到了失业保险金。发放养老金79.9亿元,社会化发放率达96%;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26万人,失业保险290万人,分别增长27.8%和2.1%。关心群众生活,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和城市扶困力度。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47万人,发放低保资金9.4亿元,安排各类扶贫资金5.38亿元,比上年增加4500万元。

(八)科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转基因玉米、杂交大豆等高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基地建设,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启动了注射用重组葡激酶等20项产业化项目。长春光电子国家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通过了国家论证。各类科技园区进一步发展,*大学科技园被命名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全省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200户,累计达到4778户。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加强职业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减农村中小学606所,改造危房16.7万平方米。实施高中扩招项目,改善了19所重点高中办学条件,招生能力增加1.4万人。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招生9.06万人,比上年增加1.94万人,录取率达到7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围绕“人才兴业”战略,加快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调整,加强职业培训,努力培养适应振兴老工业基地需要的各类人才。

着力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实施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改善了34家非典定点医院条件和医疗污水处理设施。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长影集团机制改革步伐加快,长影世纪城一期工程完成主体,省广电中心项目进入初步设计阶段,全省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7%。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普及,2007年亚冬会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启动。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4.6‰,低于预期控制目标0.93个千分点。

(九)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按照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围绕生态建设、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分区域组织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加强西部盐碱地综合治理,实施长白山天然林保护、辽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松辽平原土地面源污染治理试点等项目。治理盐碱地310万亩,退耕还林234万亩,发展生态草14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75万亩。生态经济产业不断壮大,组织实施20大工程66个项目建设,形成了一批绿色品牌产品,累计认证绿色食品达到201个、有机食品84个。全民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公开发行《*省生态省建设公民读本》,生态文明得到普及和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5元,增长11.9%。城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建设农村道路8727公里,农村电网二期改造工程全部竣工,年内可望实现全省城乡居民用电同价。城市新增供热面积700万平方米,新建、扩建城市道路283万平方米,改造燃气管网746公里。城镇住宅建设施工面积100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1平方米。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和文明村镇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主要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30%、60%和52%,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党的十六大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学习中央精神,统筹安排,积极推进。各地各部门强化措施,扎实工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献计献策,扩大宣传,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开局良好。年初,制定了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经济转型以及煤炭、森工两大行业发展接续产业方案,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4月份开始,组织编制《振兴*老工业基地规划纲要》,广泛征求省人大、省政协、各派和工商联、工青妇以及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意见。省政府两次党组扩大会、省委常委会和省委八届四次全会,分别专题讨论和审议了《规划纲要》,经过十多次大的修改,形成了草案稿,并经2月6日省十届人大八次常委会审议通过。与此同时,积极谋划和组织实施调整改造项目,汇总筛选项目1000个,其中重大项目600个。10月中旬,国家发改委下达了第一批老工业基地项目计划,我省11项;第二批我省上报113个项目,有70项初步通过了专家评审。国家启动了振兴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专项,首批60项,我省列入24项,占40%。现在正在抓紧第三批上报项目的筛选论证工作。

总体上看,*年全省改革、发展和稳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经济运行开始进入了快速增长和健康发展轨道。但同时,障碍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经济运行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老工业基地体制性机制性矛盾仍很突出。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企业历史包袱沉重,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拥有资产占工业的比重仍高达80%以上,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40%的企业承担办社会职能,每年至少支付35亿元费用。企业装备水平还较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困难,发展接续产业任务艰巨。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整体水平仍然较低。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绝对值水平不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00元。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全省城乡收入之比,1990年为1.7∶1,1995年为2∶1,去年为2.8∶1,增加农民收入任务更加艰巨。三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很大。去年全省结转城镇需要就业劳动力78万人,今年预计新增30万人。而新开发城镇就业岗位预期48万个,新就业人数约38万人,就业缺口较大。年内还有60万名左右下岗职工向失业保险并轨。此外每年有200万左右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领域转移。社会保障能力不足,全省每年养老保险金收支自然缺口近30亿元,低保资金缺口大体4亿元,目前仍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县失业保险金赤字运行。四是经济发展环境亟待改善。我省经济发展环境问题仍然较多,在市场秩序、信用程度、法治环境以及政府服务等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近两年我省实际利用外资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5%左右。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措施力度,认真加以解决。

二、*年计划安排及主要工作任务

*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是全面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调整结构、提高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上来。用振兴老工业基地统领各方面工作,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县域突破、开放带动和人才兴业战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振奋精神、科学务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推进“二次创业”,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初步考虑,经济调节主要预期目标为:本省生产总值2780亿元,增长10%左右,人均GDP10000元;城镇新开发就业岗位48万个,城镇新就业人数3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5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680元,增长6%;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10%,收支基本平衡。

其它预期目标:工业增加值增长12%,净利润1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10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0亿元,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外贸进出口总额67亿美元,增长8%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力争超过5.5亿美元,增长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以下。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按照省委八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用振兴老工业基地统领各方面工作,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积极发展服务业基础上,全面优化和提升第二产业;收缩国有经济战线,降低国有经济比重,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内部结构向轻型化发展,产品向消费领域靠拢;工业品市场以扩大内需为主,以国内市场为主;兼顾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把充分就业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引资、引智为主,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法,开创振兴老工业基地新局面。

(一)全面启动振兴老工业基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制定和实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规划。以长春、*和省直为重点,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继续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用两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任务,年内6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造;国有中小型企业完成多种形式的改制;用三年左右时间全部完成123户劣势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放宽市场准入领域,完善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导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关键领域和骨干企业集中,培育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组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依托长春、*两市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完善产权交易市场。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动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

积极扩大投资需求,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坚持扩大内需方针,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拓展投资渠道,推进银企合作。积极吸引民间投资、外商投资,加快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强项目规范化管理,建立“三审一总结”(市州初审、专家评审、省里综合评审,进行总结和通报)制度,严格控制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和重复建设,开展专项稽察工作,不断提高项目质量。

加快五大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发展接续产业,超前谋划和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一汽总投资170亿元的整车扩建工程,尽快形成一汽大众66万辆轿车、一汽集团10万辆轿车和10万辆卡车三个基地;加快建设*油田总投资100亿元的百万吨原油扩能工程、华润生化集团总投资85亿元和长春大成总投资70亿元的两个4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加快建设通钢总投资38亿元的100万吨热轧和70万吨冷轧超薄带钢项目。开工建设吉化总投资55亿元的60万吨乙烯扩建及配套工程、皓月集团总投资20亿元的5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项目,以及总投资32亿元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总投资27亿元的桦甸油页岩综合利用等项目。积极推进长春北方彩晶集团总投资88亿元的TFT-LCD工程(4代线),延边、*、白山总投资84亿元的林纸一体化项目和前郭炼油厂2万吨聚四氢呋喃等项目前期工作。竣工投产吉化5万吨有机硅、*化纤集团4万吨腈纶等项目。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竣工投产长春垃圾电站一期工程,争取长春龙家堡机场竣工试航。开工建设江密峰—珲春高等级公路、老龙口水利枢纽、长—双—烟铁路、珲春和浑江电厂扩建等项目,加快中部城市松花江调水工程、引嫩入白供水工程、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长白山旅游机场、“东边道”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

着力抓好招商引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重点项目为依托,积极引导国际资本投向产业布局重点领域,以及高技术产业化和基础设施等项目,加快金融、保险、商贸、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开放步伐。推动与华润、中信、大唐以及德国大众、美国嘉吉、日本丰田、泰国正大等国内外大企业扩大合资合作,努力引进一批新的战略投资者和大型民营企业集团,鼓励参与国企改革、改组、改造。积极推动和组织实施日贷1亿美元的*市环境综合治理及3740万美元的高校建设项目,亚行贷款1亿美元的重点城市给排水水源建设及5000万美元的松花江防洪项目。加强同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贸往来,积极开拓拉美、非洲和欧洲等市场。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扩大出口,提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和绿色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加强开发区建设。

加大措施力度,全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服务意识,切实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发展电子政务,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集中整治环境,突出重点部门、重点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坚决查处妨碍和破坏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行为。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入开展公正司法和依法执法教育。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程度。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全民创业。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创业意识,营造“二次创业”的社会氛围。在市场准入、投融资、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创造有利于全民创业的各种条件,依法保护各类投资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围绕我省支柱、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开发搞配套加工,投资建设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增加优质专用玉米、优质水稻、大豆及杂粮、杂豆等特色经济作物。加快发展园艺特产业。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四平、松原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做好竣工验收工作,推进长春市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启动通化国家级商品粮基地。粮食播种面积6000万亩,与上年持平。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行集中规模饲养,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建立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站在全局和政治的高度,把人民群众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认识防治禽流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坚决打好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阻击战。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落实扶持政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完善订单农业,强化合同规范。加快建立结构合理的农业标准体系,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建设5个绿色食品基地、1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一批标准化畜牧小区。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减免税费等各项政策,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工业园区和小城镇集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和非农产业收入。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加强对农民工的指导和培训。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

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沼气、草场围栏、节水灌溉、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继续抓好江河治理、水利枢纽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

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按照中央规定的减免税率政策,据实核减到户,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组织实施试点方案。进一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加快粮食购销市场化进程。

(三)积极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信息、中介、会展、物流以及会计、审计、律师等现代服务业。推进长春铁北、*越北两个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理顺管理体制,加大旅游设施投入,开展“多彩*游”系列主题活动,拓展旅游业市场,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建立标准化社区办公网络,有条件的社区服务业向产业化发展。全面启动农机租赁服务项目,抓好*市、靖宇县、榆树弓棚子镇等试点工作。

认真贯彻国家有关鼓励消费的政策,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培育和扩大住房、汽车、信息、教育等消费热点,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鼓励个人汽车消费,开拓二手车市场;扩大旅游、体育健身和文化消费。努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细分农村消费市场,建立健全农村市场商品流通网络。提高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

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抓好增收节支,依法强化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重点向解决“三农”问题、公共卫生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倾斜,对一般性支出实行零增长。努力保持金融平稳运行,积极运用各种现代融资方式,全面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努力扩大就业,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优先目标,在加快发展中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培育就业容量大、安置成本低的服务业,围绕社区服务、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信息服务等领域,鼓励灵活就业和弹性就业。继续落实财政、信贷支持和税费减免等各项再就业政策,全面启动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加强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做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开拓省内外和境外劳务市场,不断扩大劳务输出。继续做好各项社会保险和城市“低保”工作,启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以促进再就业为重点,稳步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帐户。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扩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抓好农村扶贫开发和城镇扶困救助,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加强科技进步和创新。整合科技资源,着力提升支柱优势产业技术水平和持续创新能力。加强高技术及应用性基础研究,组织开展企业与科研院所的项目对接,推进“产学研”内在联合。加快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30个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加快高技术产业化进程,建设光电子、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纳米材料等科技园区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启动30项产业化项目,力争20项竣工投产。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发展有竞争力的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产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投入力度,危房改造计划45.9万平方米;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创办农村综合实验高中;拓宽职业教育办学领域,优化布局结构;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积极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产业基地。省属普通高校招生9.8万人,高考录取率达到76%以上。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力度,培养、引进振兴老工业基地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

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年内全部建成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传染病院和紧急救治中心。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努力做好农村基层文化工作。开工建设省广电中心,长影世纪城一期工程交付使用,加大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朝鲜语广播电视覆盖项目(国家“西新”工程)建设。全省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2%和97.3%。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亚冬会体育设施建设,开工建设省速滑馆。

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加快修复西部生态环境,搞好中部黑土地保护,建设重点水源地和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工作。治理盐碱地150万亩,天然林保护面积592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200万亩。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保护,建设全省环境在线监测控制与预警系统工程,实施医疗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设施项目。进一步强化工业污染防治,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以生态建设为主,加快林业发展。培育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大力开发绿色品牌产品。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试点和示范工作。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质。

经济发展计划范文第2篇

一、做大平台,力推全区承载能力新提升

1、提高规划建设品位。充分发挥大桥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全面完善规划布局。实施《*湾大桥新区分区规划(20*-2024)》,制定相关专项规划;实施《*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湾大桥新区产业规划》,突出发展临港产业。编制大桥新区水系规划和围垦区水系规划。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滨海大道(开发区段),实施东西大道拓宽改造工程3.3公里建设,拉开新区道路大框架。新建道路5条,全长约13.36公里,新种绿化30万平方米,实施河道开挖和围垦区排水建设3千米30万方。推进滨海大道(海兴路-新区段)开发建设。

3、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新建A9路污水泵房工程,抓好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网建设,全面完成供水、供热、供汽、电力、消防、排污等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实德变电所的回购上网工作,启动建设招商服务中心大楼、幼儿园、消防站、供水站、港务分局、供电分局、公交车站等公共配套设施。完成滨海花苑商业街和泾海路商业街建设。

4、推进拆迁安置房建设。狠抓质量和进度管理,全面完成滨海花苑、海港花苑、港湾花苑、大树花苑共计45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并交付拆迁户使用。根据招商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情况,适时启动拆迁工作,开展拆迁遗留处理工作。

二、建大港口,力创全区跨越发展新特色

1、加快围涂工程。按计划推进港区围涂一期、二期工程,年底前实现二期工程主堤合龙。完成二期吹沙工程,适时启动新的吹沙工程。做好围垦区域土地行政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上报审批工作。逐步完善配套设施,为临港项目落地打造良好硬环境。做好*港区内河Ⅰ区海河联运枢纽及海塘线海河联运航道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打造海河联运,增强特色优势。

2、加快码头建设。加快推进1#、2#万吨级多用途码头建设,力争2009年6月底前开工建设。同时,启动新一批4个码头的报批工作。继续推进与宁波港合作开发码头工作。

3、加快*港集疏运系统建设。抓好海港大道3.1公里、海湾大道4.4公里、滨海大道等一批疏港公路建设,实现杭平申线至围垦区全面贯通,真正通江达海。加强港区配套建设,完善与海港、内河、公路相关联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推进口岸扩大开放申报工作。

三、引大项目,力促全区产业集群新突破

1、突出招商选资。突出招商引资的重点和主攻方向,成立临港产业、核电关联产业、市场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二次招商等招商小组,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工作。继续盯紧央企、国企、上市公司、世界五百强企业等大项目、优项目,争取在引进大项目上有新突破。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招商方式,推行绩效考核机制,建立与完善多层次、宽领域的项目储备库。

2、培育产业集聚。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积极实施临港产业培育集群战略。依托秦山核电基地,发展核电关联产业。结合产业招商,引导上下游企业的聚集和产业链的延伸。鼓励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大。制定扶持政策,建设创业园区,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壮大。

3、加大服务力度。密切与投资企业和各部门的联系,加大项目协调力度,提高办事效率,快速推进各类在建、续建、筹建项目的开工、竣工、验收、投产等工作。把服务作为“立身之本,强区之道”,在开发区上下营造“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都关新区形象”的良好氛围。

4、实施生态化建设。牢固树立“亩产论英雄”的理念。根据生态化建设与改造方案和环评报告书要求,做好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工作。加快开发区污水管网、集中供热供气设施和垃圾收集装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开展“园林小区”、“园林企业”等单位创建。启动开发区整合提升试点工作。

四、促大和谐,力争全区科学发展新成效

1、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加强培训,切实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维护和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建设和谐新农村、新社区。继续实施集镇整治、村庄整治、河道疏浚等工作,加强后期管理,完善长效保洁机制。完善和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养老合作保险制度,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做好体制调整后的中心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大新居民的管理与服务,完善机构,配齐人员和设施。

2、做好社会稳定工作,继续加强全区的安全生产、劳动合同管理和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强化监管,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平安开发区建设为载体,健全打、防、控一体化工作机制。加大平安村、治安安全单位的创建。探索建立适应开发区新情况的信访工作机制,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五、构大保障,力保全区加快发展新步伐

1、加强党的建设。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化解放思想大讨论的理论成果,推进开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追赶式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改善创业创新环境。开展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加大非公党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在开发区开发建设中的重要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加大工作督查力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重视惩防体系建设。

2、完善内部管理。以“精简、高效”为目标,推进内设机构改革,正式运作国有集团公司新方案。完善干部人事改革,做好中层干部和工作人员双向竞聘后的教育、培训、管理和考核工作,实行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发扬务实进取的工作作风,认真落实首办负责制、跟踪服务制、限时办结制。做好县级相关部门在开发区设派驻机构或向下延伸机构的服务工作。

经济发展计划范文第3篇

今年以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统揽,加快推进试验区建设,努力克服地震灾害对我区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区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地区生产总值65.5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7.9%,同比增长18.8%,高于预期目标6.8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地方财政收入)6.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1.6%,同比增长89.5%,高于预期目标73.5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1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6.2%,同比增长32.5%,高于预期目标14.5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4.4%,同比增长17.6%,高于预期目标4.6个百分点。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142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1.4%,城镇登记失业率2.1%,控制在4%的预期目标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28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6.5%,同比增长17.9%,高于预期目标9.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010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4%,同比增长16.9%,高于预期目标7.9个百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0.89‰,控制在3‰的预期目标内。

20*年上半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经济继续保持高位平稳运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经济高位平稳增长。1-6月,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8%,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7.6个百分点,增速自去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7%以上,波动较小(见图一),经济发展稳定性增强。

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财政总收入完成10.01亿元,同比增长56.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增长89.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8.5个百分点(见图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10.4%,比去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45

亿元,同比增长9.74%,盈亏相抵后利润5.42亿元,同比增长17.96%,比去年同期提高16.8个百分点。

(二)试验区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得到加强

“三个集中”推进步伐加快。一是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继续得到完善。道路建设及绿化、水、电、气管线等配套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投资2.21亿元。二是农民向城镇和集中居住区有序转移加快。上半年,全区新开工建设拆迁安置房、农村新型社区6个,姚渡镇黄坭新型社区即将完工;启动了福洪乡幸福村等5个村新型社区建设前期工作。三是土地规模经营进一步扩大。上半年,全区新增耕地流转面积2.04万亩,农用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11.64万亩。

城乡承载能力继续增强。一是道路交通建设有序推进。*江大道、香岛大道已完工,大石路改建工程拆迁全面完成,完成了13公里的新农村道路建设和华金大道二、三段12个港湾式公交站台建设。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完成了同华大道、华金大道二、三段改造等工程;主城区中小街道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江大道配套工程、华金大道四段改造、北部新区道路路网建设工程正加紧推进。三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110KV景峰变电站初设审查和拆迁已完成,预计今年底建成投运;220KV大同变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省电力公司批复,预计9月份开工建设。四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整治渠道10.67公里,治理水土流失2.5平方公里;实施农村用水保障二期工程,完成了城厢、清泉、人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移民饮水工程,解决了1.46万人口的饮水困难;新建农村沼气池510口,建成11个农村微型污水处理设施;深入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工作,建立6座垃圾压缩中转站,日集中处理农村生活垃圾120吨左右,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经营城市取得新进展。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手段,引进了一批实力企业参与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城区旧城改造全面推进,怡湖副广场片区、大弯三角地带和蔡家庙片区已拆迁完毕;大邦海洋市民广场已交付使用;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一期工程基本完工。

城市管理水平继续提高。一是按照建设“大城管”格局的要求,启动实施主城区“网格化”管理,扎实推进“清洁城乡大行动”和开展扬尘污染整治工作,城市形象得到有效提升;二是“天网”一期工程正式启用,公共安全监测预警预报数字化管理系统逐步完善;三是城市管理联动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容秩序整治力度加大,全区市容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清泉镇太平村15组和祥福镇东方村7组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有序推进。

(四)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

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一是重点产业支撑作用明显。上半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完成42.92亿元,同比增长24%(见图三),

比预期目标高6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1.26亿元,同比增长2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二是重大工业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巨石四期、三洲核级材料及大口径特种钢管生产线技改项目,望晖热轧无缝钢管热处理、车丝石油管生产线基本竣工;王牌公司年产10万辆载货汽车扩建项目、天马精密大型和精密冷辗长寿命轴承生产线、台玻节能LOW-E镀膜玻璃及配套等项目实施顺利,攀成钢公司A-R轧机重建项目、川化4万吨/年亚氨基二乙腈生产线等项目开工建设。三是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取得成效。攀成钢、王牌、三洲、巨石列入*市首批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企业名单,攀成钢、川化、天马、华明、巨石、台玻入选20*年*工业企业五十强。四是重大项目引进成效明显。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引进了中国建筑材料集团轻质住宅产业基地(总投资20亿元)、浙江天马公司精密风力发电机轴承生产(总投资5.5亿元)、香港米高公司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总投资5650万美元)等项目。

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上半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76亿元,同比增长11.6%,比预期目标高1.6个百分点。一是西部物流枢纽进入实施阶段,*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正式开工建设,*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启动,**江物流园区、*市粮油储备(物流)中心前期准备工作已启动;二是商贸、文化旅游持续发展。启动了《*江区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和天府怡都生态观光走廊、人和山野休闲旅游项目建设,成功举办20*?*?*江首届杏花节。全面实施《*江区主城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区内农副产品入超市工作,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共建成“放心店”85家,全区消费市场活跃程度上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7亿元,同比增长17.6%,增幅提高3.2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上半年,全区农业增加值实现4.01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预期目标0.6个百分点。一是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区小春粮食作物总产量39655吨,比上年增长1.3%;生猪出栏16.4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1.64%;肉类总产量1.4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73%。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加快实施《*江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一乡(镇)一园区、一区域一主业”发展和农业标准化园区建设,建成伏季水果基地7.5万亩、珍稀食用菌园区及双孢蘑菇标准化基地0.2万亩、韭黄标准化种植基地0.5万亩、优质大头菜生产基地1.2万亩,全区常年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达到36户;积极推动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启动以清泉镇为核心的现代农业港建设。三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稳步发展。全区现有龙头企业35家,规模以上农业企业24家,新增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9个,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个。

(五)节能减排成效初显,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节能减排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和考核体系,认真落实《*江区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江区“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和《关于做好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区节能减排工作深入推进。区工业集中发展区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川化股份公司与攀成钢公司签订了循环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规模企业间的工业循环经济得到推进。企业污染治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攀成钢浊环水深度处理利用工程、川化膜技术回收治理等项目和省政府下达的玉龙公司、华明公司两个限期治理项目全部完成。预计,上半年全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完成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削减1423吨、COD削减2770吨、氨氮削减264吨(上报数)。

生态环境建设成绩显著。发展速生工业原料林174.37万株,新增造林面积2.1万亩,工业区森林公园被授予市级森林公园,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1.3%;大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完成了华金大道二、三段、同华大道、石家碾路绿化节点建设,实施了*江大道、香岛大道绿化配套景观工程,上半年新增城市绿地19.19公顷,主城区绿化覆盖率显著提高,达到43.6%。全面巩固和深化省环境保护模范区创建成果,编制了《*江区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区持续改进计划》,继续实施“环保五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67天,出境断面水质实现3个月达标。

(六)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上半年,财政投入“民生工程”资金2.17亿元,为民办实事的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首次将老工伤人员工伤保险纳入基金统筹管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综合基金当期征集率达到99.6%,参保人数较去年末新增1.6万人。全区城乡居民低保金累计发放441.94万元,医疗救助金累计发放50.07万元,累计救助5867人次。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少儿住院互助金参加率分别达99.89%和96.39%。积极落实惠民行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覆盖了中心城区和大部分乡镇,基本实现全区医疗保险“一卡通”服务。成立了统筹城乡敬老养老管理服务中心,全区敬老院、民福院管理进一步加强。大力实施扶贫解困送温暖行动,发放救助资金和物资87.2万元。继续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启动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规划建设。

比较充分就业目标初步实现。全区11个乡镇(街道)保持了比较充分就业,已建的7个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和1个农村新型社区就业率分别达到96.84%和93.69%。上半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142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1807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推进。全区春季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受益学生37313人,补助资金829万元。实施中职国家助学金补助政策,发放助学金180万元,受助学生120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