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生态治理修复报告{5篇}

2024-08-02 14:44:01工作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治理修复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治理修复报告范文第1篇

从第一批全国10个项目、总资金1350万元起步,逐步加大投入力度。截至2015年底,中央财政共安排治理资金318亿元,并带动地方财政和企业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600多亿元,完成治理恢复土地81万公顷。

然而,与此同时,采矿活动影响破坏的土地面积也在急速增加。

调查显示,2005年,全国因采矿活动形成的采空区面积约80.96万公顷,引发地面塌陷面积35.22万公顷,占压和破坏土地面积143.9万公顷。

而到了2015年,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指出:全国因采矿形成的采空区面积超过了134.9万公顷,占矿区面积的26%;采矿活动占用或破坏的土地面积约238.3万公顷,占矿区面积的47%。

国土资源部的数据印证了上述报告。截至2014年底,全国矿产开发累计损毁土地面积已达303万公顷,除去治理恢复土地81万公顷,仍有220余万公顷土地亟待治理。

资金投入了上千亿元,为什么矿山修复的任务依然如此艰巨?

资金缺口巨大,制约矿山修复

“以目前矿山土地复垦每平方米100元到200元的综合投资测算,矿山生态修复的市场规模至少在2万亿元以上。相比起来,千亿元治理资金仍然只是杯水车薪。”前瞻产业研究院矿山修复行业研究员许志新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说。

为了弥合这一资金缺口,前瞻产业研究院在其的报告中指出,应当在落实矿山环境治理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

实际上,我国早已开展了这方面的尝试。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要“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的要求。也即,矿山企业分年预提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并列入成本,根据“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款专用”的原则,由企业在地方财政部门指定的银行开设保证金账户,并缴存保证金,专项用于该企业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如果矿山企业在开矿期间,将矿山环境进行了有效地整治,政府就在开矿结束后将这笔钱归还企业;否则,就要动用这笔钱来治理企业开矿造成的矿山环境破坏。

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已全部出台并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对此,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燕守广指出,保证金制度是促使企业主动履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义务、促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机制。“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保证金缴存标准偏低、收缴不利的问题,无法满足矿山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恢复的实际需求,影响了保证金的返还和使用,并且会降低企业对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的自觉性。”

2015年初,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煤炭局煤炭矿区发展协调服务中心副主任白海军也曾对媒体表示,随着煤炭价格一路走低,鄂尔多斯市大部分煤矿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生产矿山也大都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大部分煤炭企业短期内无力足额缴纳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及土地复垦保证金,多数复垦资金投入不足,进度缓慢。

对此,许志新建议,我国应该责令矿山企业从矿产品销售收入中逐次提取一部分资金以建立矿山企业的环境治理基金,并对这类企业收取矿山企业的超标排污费。同时,还应该通过开展市场化筹资等渠道持续增加投入。

理顺新旧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另外,尽管在2001年,我国就开始了对矿山生态修复的资金投入,但矿区开采的历史更为久远,老矿区遗留的生态环境恢复包袱巨大,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治理难度也相对较大。如不能及时治理,极易诱发安全事故。

而目前的筹资制度,即便能够完全落实,也只能保证不欠“新账”;对于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成本这笔“旧账”,仍然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

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原副巡视员刘仁芙就曾对媒体表示,“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导致大面积土地损坏,目前,我国土地复垦面临的形势可以用‘旧账未还、新账又欠’来形容。”

为此,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学龙认为,应该参照国外相关法律经验,明确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旧账”和“新账”,使责权利进一步明晰。“新破坏的生态环境必须由矿山企业进行100%修复,已破坏的‘旧账’由国家通过适当方式予以解决。”

生态治理修复报告范文第2篇

在这本书中备受推崇的一首民歌名为“我来了”,全文不长,照录如下:“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岭开道,我来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全国轰轰烈烈的水利化运动。当年中央掌管宣传工作、时任副部长周扬撰文对这首诗大加赞扬,他在引用了这首诗后写道:“工农群众一经挣脱了阶级剥削的锁链,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解放,他们就敢于起来甩掉压在他们头脑上的一切旧东西,抬起头来蔑视一切因袭势力,不再迷信鬼神,相信自己有力量克服任何困难,他们不再盲目的在自然力面前屈居奴隶的地位,而要做自然界的主人,向自然发号施令了。”由于高层的充分肯定,这首诗在诸多主流报刊上广为转载,1961年后还被选入全国小学通用教材。我们从这样一个不大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在经济建设极“左”路线指导下,当时“主旋律”倡导的理念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改造大自然,战胜大自然。那时,全国各地铺天盖地的口号都是:“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战天斗地,改造山河”;“愚公移山”和“人定胜天”。

众所周知,1958年开始的“”和运动,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造成了重大损失,在水利建设方面也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当时号召群众大办水利,千军万马齐上阵,“小土群”遍地开花。诸多中小型水利工程“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盲目追求进度,忽视工程质量,不按照科学规律办事,致使数以万计的水库出现安全隐患成为病险水库,虽经多年修补加固,至今不少工程还是各地水利部门的沉重包袱。另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记载,在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中,1958年全国投入劳动力达9000万人,小高炉、土高炉遍布工厂、公社、机关、学校。炼钢用的焦炭缺乏,就用普通煤炭,煤炭不够,就砍伐树木烧成木炭代替。四川省境内长江上游林区被毁森林达几十万亩,河南省大别山区的一些县林木被砍伐殆尽。大规模毁林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严重生态问题。

在“”时代掀起了围湖造田的高潮,“向湖泊要粮”成了革命的口号。对长江中游湖泊进行的大规模围垦,导致湖泊面积急剧萎缩。据《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 2011》统计,大通水文站以上长江中游地区的湖泊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17198平方千米减少到现在不足6600平方千米。其中洞庭湖从4350平方千米缩小到2625平方千米,鄱阳湖从5200平方千米缩小到2933平方千米。有2/3以上湖泊因围垦而消失,湖泊总容量减少54000立方米,相当于淮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1倍。这不仅直接导致湖泊洪水调蓄功能下降,江湖洪水位升高,更使湖泊生态系统功能严重退化。长江中下游湿地是众多鸟类、鱼类和湿生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在“”时代,为防洪和围垦的需要,建设了大量闸坝和围堤造成江湖阻隔。长江中下游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鱼类失去产卵繁殖的条件,水生植物底栖动物的种类大幅度减少,一些珍稀濒危物种趋于消失。

“”时生在黄河的事情更加令人震惊。1954年10月,新组建的水利部黄河规划委员会完成《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这个报告是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完成的,编写报告仅用了8个月。报告选定三门峡水利枢纽为黄河综合利用的第一期重点工程。其后,又委托前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进行设计。1955年7月18日,在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邓子恢副总理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向全国人大正式提出《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他的讲话充满了豪言壮语:“只要6年,在三门峡水库完成之后,就可以看到黄河下游的河水基本变清。我们在座的各位代表和全国人民,不要多久就可以在黄河下游看到几千年来人民梦想的这一天――看到‘黄河清’……‘圣人出,黄河清’,此乃千古之梦想,今天就要实现了!”深受报告鼓舞的人大代表一致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要求国务院迅速成立三门峡水库水电站建筑工程机构,保证工程及时施工。1958年12月在“”高潮中,三门峡工程实现了黄河截流,1960年9月水库蓄水拦沙,中央报刊纷纷欢呼驯服黄河的伟大壮举。不幸的是,仅过了一年半,1963年3月库区淤积沙量15亿吨,泥沙不仅淤积在三门峡至潼关的峡谷,而且潼关以上的渭河和北洛河的入黄口门也淤积了拦门沙,渭河潼关河床高程抬高4.5米,使渭河宣泄不畅,诱发了洪水风险,严重危机直指西安,震惊全国。自此以后的几十年,三门峡工程费尽周折,经历了两次工程改建,采取降低蓄水高程、改变电站运行方式等措施勉强维持,至今这项工程的存留仍然备受争议。现在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到,造成三门峡工程重大失误的根本原因是:在“”极左思想影响下,在既缺乏黄河泥沙基本规律的科学理论,也缺乏多沙河流水利枢纽设计经验的不利条件下,违背黄河自然演变和泥沙输移规律,仓促决策上马,最终酿成大祸。正如马克思引用比?特雷莫的那句名言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工业和城镇对于淡水的需求猛增,导致从江河湖库超量取水或严重超采地下水。在1999年黄河实行水量统一调度前的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黄河出现断流,1995年断流河长达683千米,占黄河下游河道长度的80%以上,滔滔黄河竟然演变成季节性河流。黄河断流不但直接影响下游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供水,也导致黄河三角洲湿地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在向大自然实行掠夺式索取以后,人们本应怀着感恩的心情善待江河。恰恰相反,作为回报,人们却把每年产生的大量工业污染物倾倒在江河湖泊之中,导致全国河湖水质急剧下降,水体污染突发事件频发。凡此种种对待大自然的行为,岂非以怨报德?

在水电开发方面,本世纪初在西南地区“跑马圈水”的水电无序开发导致的生态危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此外,由地方建设的众多引水式水电站,河水被引进隧洞或压力管道,造成取水口以下数十公里河道干涸脱流,鱼类和水生生物损失殆尽。例如岷江干流和支流杂谷脑河和黑水河已建30余座引水式电站,造成300多千米河道季节性断流干涸,导致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一些鱼类如虎嘉鱼和重口裂腹鱼等绝迹。在防洪减灾、江河治理工程中,把自然河流渠道化,蜿蜒河流被裁弯取直,在岸坡上覆盖混凝土衬砌,把深潭-浅滩交错,急流-缓流相间的丰富多样的河流栖息地,硬是改造成单调的人工渠道。另外,在市场暴利驱动下,大规模无序采砂生产使千百年形成的河流栖息地结构遭到严重破坏。

综上所述,60多年来对于水生态系统的种种大规模破坏,究其原因,教训集中在一点上,就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江河的关系。

2012年11月,中共十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对60多年来我国建设和发展的科学总结。从“战胜自然”到“尊重自然”,从“改造自然”到“顺应自然”,从“开发自然”到“保护自然”,说明我党指导思想有了质的飞跃。为了这短短的一句话,我们国家曾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交了高昂的学费。

十报告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指导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十报告还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理所当然,也应融入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及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尊重自然就是善待江河。经过千百年形成的自然河流生态系统,其结构、功能和过程都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要承认自然河流有其天然的合理性。我们要尊重河流的自然水文情势、自然地貌形态和水体物理化学特征,尊重自然形成的生物群落结构和土著物种,尊重自然河流的演变规律。我们不能把主观愿望强加在河湖头上,更不能按照主观意志轻易改造河流。处理好工程建设中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尊重和保护自然河流的大前提下,谋求经济社会利益最大化。对于已建工程,探索兼顾生态保护的水库调度措施和生态补水措施,在技术上实施生态补偿。

为什么要顺应自然?理由很简单,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类是渺小的。试图与自然力正面抗衡,其结果往往以失败告终。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异常气候频发,合理的路线是采用适应性管理策略。面对特大洪水,如果采取“严防死守”,正面对抗洪水,无疑加大了洪水风险。需要转变防洪减灾策略,从洪水控制转变为风险管理,给洪水以更大的空间,通过预报预警,降低和规避风险,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从全国的水资源配置格局看,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和城市群格局要适应水资源分布不均的自然格局,以水定规模,以水定发展。人要随水走,而不能强求水随人走。

生态治理修复报告范文第3篇

环境治理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议题之一。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坦言“有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保协会副会长、湖南永清环保集团(以下简称永清集团)董事长刘正军认为,空气和水的污染是每个人都看得到的,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政府也倾注了巨大的力量来治理。但是,土壤污染相对隐性,其中耕地的污染更是事关粮食安全,其治理修复已是迫在眉睫。

耕地修复项目仅占全国土壤修复项目总数的3%左右

3月7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记者会上坦言:“良好的土壤质量是维护农产品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非常重要的保障。”提速土壤污染治理,加强耕地保护,也是全国政协提案办理协商会上的核心主题。

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刘昕指出,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要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做保证,但现在中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约占耕地总数的10%,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随粮食进入人类的食物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陈章良表示,癌症和重金属污染直接相关。土壤一旦被重金属污染,要治理就非常困难,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到了非行动不可的时候了。

2014年4月,环保部和国土部联合了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污染状况非常严峻,全国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最高,为19.4%,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其中,无机污染物主要为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有机污染物主要为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

2014年4月,我国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综合治理,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长沙、株洲、湘潭)开展170万亩重金属污染耕地首批修复试点。根据农业部“因地制宜、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收益不减”的基本思路,长株潭试点根据污染轻重程度,将土地划分为污染较轻的“达标生产区”、中度污染的“管控生产区”和严重污染的“替代种植区”。

刘正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迄今为止,这是我国唯一一个大范围实施的耕地修复试点项目,除此之外,四川省古蔺县石屏乡耕地修复试点、宗渠村甜樱桃基地土壤污染治理试点和贵州铜仁市万山区也已将共5万亩耕地纳入治理规划。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市场行为来完成的耕地修复项目数量仅为7个,加上国家试点类项目,耕地修复项目也仅占全国土壤修复项目总数的3%左右。”刘正军指出,耕地修复项目不仅数量少,平均投资金额也最少,仅为场地修复项目平均投资金额的1/5,为矿区修复项目平均投资金额的1/3。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补助。显然,面对中国目前上亿亩的庞大污染量,耕地修复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投入资金上都还远远不够。

3月8日,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在回应全国政协委员们的问题时表示,2010年以来,共安排财政资金16亿元,用于土壤污染治理修复。

更大的困难可能来自整个土壤治理体系的薄弱。李干杰坦承,全国土壤污染的基本情况还没有摸清,目前完成的粗查密度是8公里一个检测点,下一步要做的详查非常必要;法规、标准、制度都需要完善,技术薄弱需要创新,监测监管能力需要提升。

刘正军介绍,湖南长株潭地区在推进污染耕地修复治理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由于这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修复治理的水平还不令人满意,主要还存在调查面积和精度不够、修复治理技术不成熟、监测体系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投入少、效率高的较好模式

“最让我们高兴的是,‘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被明确写入了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刘正军说,从实践来看,第三方治理模式是一种投入少、效率高的模式,环保部、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等部门都在大力推广以PPP(“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国省补助”的公司合作模式)为主要形式的第三方治理模式。

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刘正军一口气拿出了10份议案,其核心正是第三方治理。“我相信,永清集团多年来在第三方治理模式的探索经验,将为我国的土壤治理特别是污染耕地修复提供有益的参考。”刘正军说。

永清集团成立于1998年,总资产超过100亿元,是国内为数不多具有完整产业链的综合型环保企业,集团下辖6家子公司,其中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是湖南唯一环保上市企业,2012年获环保部批复为国内首家合同环境服务试点企业。

“污染土地治理和修复的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面临着许多难题,最核心的问题是谁负责,谁出钱,钱从哪里来,总理力推的第三方服务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刘正军称。

2012年,永清环保与江西新余市在全国首次探索合同环境服务,由新余市政府向永清环保采购环境服务,以市场化方式实施污染治理。

刘正军介绍,“经过几年的努力,新余市环境综合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同时带动了环境服务产业快速发展,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

湘潭市岳塘区的竹埠港老工业区是国家和湖南省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区域。2014年10月,永清集团与岳塘区率先启动全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PPP项目。岳塘区政府与永清集团签署以公私合营PPP模式合作协议,共同注资1亿元组建合资公司作为重金属污染项目的投资、实施平台。

按照合作协议,永清集团将利用自身环境治理技术、工程管理、项目运作以及团队优势,对整个区域污染治理提出科学、系统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方案,以及资金测算。

“今后,政府只管当好裁判员,做好总体规划和绩效评判,就可以提高项目推进效率,降低治理成本。”刘正军介绍,“作为环保治理的第三方,企业提供专业团队和技术支撑,负责实际操作,只能从治理效果的收益中得到回报。这样一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全力以赴达到治理标准。”

生态治理修复报告范文第4篇

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长江流域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业规模最大、城市体系最为完整的流域。长江经济带涉及人口和产值均超过全国的40%。

今年的第一个工作日,赴重庆调研,行程重点就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在重庆调研时强调,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通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

说,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其中解决生态问题、实现绿色发展是重中之重。

长江航务管理局资料显示,长江作为水源地,沿线化工产量约占全国的46%,长江干线港口危化品吞吐量已达1.7亿吨,生产和运输的危化品种类超过250种。另外,小水电建设、航运管理、沿江各省市经济发展不平衡,正制约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思路发生变化,在2015年底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已有所体现。建议称,要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

全面把握统筹谋划

生态治理修复报告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流域规划;修编;思路;珠江流域

1珠江流域规划编制情况述评

1.1流域规划编制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加强珠江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工作,1961年,珠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编印了《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未审查)。1986。珠江水利委员会编制完成了《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该报告1990年经水利部审查通过。199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纲要》。珠江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珠流规”)在指导流域综合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污染防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据珠流规,珠江陆续编制完成了若干专项规划,并大规模地开展了水利工程建设,如北江飞来峡水利枢纽、右江百色水利枢纽、西北江三角洲五大联围、红水河水电基地开发、珠江河1:3治理、西江航运干线航道整治等,为珠江流域水利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对珠流规的总体评述

珠流规由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组成,统筹了防洪、灌溉与供水、水电开发、航运、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由于当时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珠流规偏重于流域防洪规划和水电梯级开发方案论证。从近20年的治水经验和教训看,珠流规提出的“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加强管理”的规划原则和“按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近远期结合,除害与兴利结合,综合利用,统筹兼顾”的规划方针是正确的,提出的开发方向和任务是基本正确的,拟定的主要河段梯级开发方案也是基本合理的,总体看来,珠流规在流域水利建设和管理中充分发挥了流域规划的指导作用。

但是,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流状况的变化以及治水理念的革新,珠流规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存在以下问题:

a)规划编制距今已有20年,流域经济社会状况、自然条件和工程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部分的规划基础资料已经过时,规划期已满,出现了中上游洪水归槽问题、咸潮上溯影响供水安全问题、珠江三角洲泄洪不畅等珠流规难以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通过规划修编,摸清流域的情况,协调各方面的需求,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

b)当时规划重点主要围绕重大工程而展开,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流域管理等工作重视不够,使珠江流域近年逐渐暴露出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恶化和河道采砂失控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规划修编,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实现人水和谐。

c)规划编制时尚未认识到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还存在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问题,对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方面的规划内容考虑不多,没有对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以致在水量丰富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缺水、喝咸水等问题,需要通过规划修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进行全面规划,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d)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角度出发,需要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应对规划进行修编完善,指导今后的流域水利建设与管理,支持国家新的发展战略。

e)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部大开发等区域战略的实施。要求流域综合规划与之相协调和衔接,通过规划修编,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满足主体功能区发展对水的需求。

f)流域综合规划滞后于有关专业规划,难以合理规范和有效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导致一些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水能资源无序开发,特别是部分地区的“跑马圈河”,严重影响流域水资源综合效益的发挥,造成流域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如南盘江支流黄泥河、北盘江支流可渡河等河流的无序开发,需要通过规划修编,协调不同地方、部门的发展需要,指导其他专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2规划修编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2.1总体思路

规划编制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核心,以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理念,统筹流域的综合治理和水资源适度开发、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提出可切实保障流域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和可统筹协调区域间、行业间、河流不同功能之间的河流功能定位、综合治理和开发重大工程布局、流域综合管理措施,提出规划实施意见,为实现“建设绿色珠江,维护河流健康”的目标奠定规划基础。把规划修编的重点放在流域防洪减灾、保障供水安全、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建立以水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突出体现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和保障、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等要求的流域综合规划管理体系。

2.2主要内容

2.2.1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

《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和近期完成的《珠江流域防洪规划报告》和各省(自治区)、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防洪规划基本构建了珠江流域防洪减灾规划体系。修编要协调防洪与发电、水资源配置、航运等综合利用关系,统筹干支流、上下游的洪水出路安排,重点研究西江洪水归槽和洪水异常超频、珠江三角洲腹部地区洪水位异常壅高、龙滩与色水库后汛期防洪库容设置问题,研究不同规划时期的流域骨干水库统一调度和运用方案、临时分洪滞洪方案,研究落实柳江中下游和北江上游防洪工程体系、西江蓄滞洪区和潘江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珠江三角洲思贤活和南华关键节点的治理方案,并开展风险分析和防洪保险、洪水风险管理、重点区域山洪灾害防治、防洪减灾法规建设等研究和规划工作,完善防洪减灾规划体系。

2.2.2完善水资源供给和保障规划体系

研究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环北部湾经济圈等经济战略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布局与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重要河段和断面的水资源开发控制目标;研究珠江三角洲成潮给澳门、珠海、广州、中山、江门、东莞等城镇供水带来的问题,研究西江、北江、东江河道普遍下切对沿江灌溉和供水带来的问题。在珠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城市饮水安全保障规划基础上,开展重要城市供水规划、主要农业区域灌溉规划等,城市供水规划要注重落实供水方案、保障供水安全,灌溉规划要重视大型灌区规划和灌区节水规划;研究西水南调解决桂南沿海和雷州半岛干旱缺水、西水东调解决三角洲城市群供水安全等流域水资源配置重大工程问题;研究流域骨干水库赋予流域水资源配置功能问题和枯水期统一调度方案;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特别注重保障河流的基本生态流量,既有效缓解蒙开个、黔中、桂中、桂南和雷州半岛、珠江三角洲等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又维护河流健康、保障生态安全,形成覆盖各专业领域和不同区域的水资源供给和保障规划体系。修编要提出完善的流域水权分配技术方案,突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2.2.3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体系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表现为水资源服务人类社会的功能开发,除灌溉和供水外,还包括水力发电、航运、水产养殖、河道岸线利用、旅游和景观等。

a)梯级开发及水力发电。要根据新的形势对原规划中的梯级开发方案和水库的开发任务进行复核、调整,控制性水利枢纽首先要服从流域防洪调度,统筹考虑城乡供水、航运、灌溉和生态用水的需要。要着重研究水库调度运用对上下游的生态影响问题,重视移民安置问题,研究优化调度方案和保护措施,填补部分重要支流规划空白。具体来说有以下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龙滩水库按375m正常蓄水位建设带来的流域规划方案调整;原规划的北盘江万家口子、黄泥河大桥、右江瓦村、都柳江、榕江等水库高坝大库方案淹没大,超过了地方的承受能力,需要调整;补充北盘江可渡河、清水江、黄泥河、六硐河等省际界河以及左江、蒙江、北流河、北江上游浈水和武水过境边界河流规划工作;西江的天生桥、光照、龙滩、岩滩、大藤峡、百色,北江飞来峡,东江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等骨干水库承担流域水资源配置任务的必要性研究。

b)珠江水运体系。面对不断加剧的全球能源危机,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珠江水运发展的战略问题,综合考虑水力发电、水运及水环境之间的关系。确定流域可以承载的水运开发能力和布局。要结合航运部门完成正在开展的珠江航运规划,对珠江三角洲航道规划、西江航道干线等Ⅳ级以上主要骨干航道规划调整的合理性进行论证,研究平陆运河、粤赣运河、湘桂运河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协调好发电、航运、灌溉、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景观建设与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c)水产渔业。结合水产渔业部门的渔业水产发展规划,综合考虑流域开发利用和保护目标,研究河道及河口水产渔业发展的规模和合理布局方案,要_审=视洄游鱼类通道和产卵场的保护。

d)岸线利用与管理。在规划修订中应研究主要岸线功能分区及岸线利用总体布局,研究岸线利用对河势、防洪、水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及岸线管理问题。与建设管理司组织开展的珠江流域重要河段(珠江口、西江干流(梧州磨刀门)、柳江柳州河段)岸线利用和保护规划协调,纳入其主要成果。

e)旅游和景观。研究流域与水相关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一方面结合河流治理和开发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规划,提出保护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的要求及水工程的景观要求,另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也要考虑到水环境的保护。对重点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做出规划。

f)采砂控制。河道无序采砂导致部分河道严重下切,严重地影响了防洪安全,并造成河口咸潮上溯。规划应统筹考虑防洪、航运、水资源等方面的要求,合理划定河砂禁采区和可采区,在规划中纳入并协调各省(自治区)采砂规划的主要成果。

2.2.4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与环境修复规划体系

2001年完成的《珠江流域(片)水资源保护规划报告》对珠江片主要河流湖库进行了水功能区划分,统计‘调查了主要入河排污口,提出了主要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并制定了水质监测方案,基本形成了珠江水资源保护总体方案。修编时应加强重要经济或生态区域(如珠江三角洲地区、云贵高原湖泊、珠江上游南北盘江流域等)、重要城市区域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与环境修复规划,并与国家环保总局正在开展的相关规划衔接;研究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格局下的水环境变化趋势与对策,尤其是上游地区快速发展是否超出水环境承载能力及可能带来的水环境问题,并研究水资源保护的部门问协调管理机制等;在入河排污口、面源污染控制、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完善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体系。

2.2.5完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体系

1992年完成的《珠江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报告》(199l一2000年)对珠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规划。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编制完成《珠江流域南北盘江中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水土保持规划报告》、《珠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规划报告》、《珠江上游南北盘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规划》等,基本形成了珠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体系。新一轮的修编应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突出珠江上游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及流域石灰岩地区、东江水源区等重点治理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完善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和管理规划等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