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总结内容页

实训雕刻总结{整合5篇}

2024-08-02 16:48:01工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训雕刻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训雕刻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方式;牙体雕刻技能

当今时代正处在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时期,因此教学改革的任务显得异常紧迫与繁重。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呈爆炸式膨胀。这一特点不仅决定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决定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1]。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医学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成功地培养出口腔医学技术型人才,笔者认为必须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牙体雕刻技能课进行教学改革。

1 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 根据相关实验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实践测试。每次进行两颗牙体雕刻测试测试,每颗牙体1道题,共2道题。例如:雕刻上、下颌第一磨牙。时间是60 min。其中,上、下颌第一磨牙雕刻的题目各占50%,每颗牙齿的雕刻分别有20个给分点。

1.2 方法 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2006级98名学生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实验课内容为“牙齿的雕刻”。在实验课上,对照组老师进行示教演示雕刻牙齿的步骤,课后无作业,学生课余时间不进行雕牙的练习;实验组老师进行示教演示雕刻牙齿的步骤,课后有作业,进行当堂课牙齿的课后雕牙练习,每天雕刻一颗牙齿。全部雕牙实验课结束后,进行实践雕牙测试。2组学生均未提前告如要测试。测试时间60 min,不记名。理论课教材选用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口腔解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由同一教师进行实验课雕牙的讲授。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EXCEL软件及SPSS统计分析软件,以进行统计分析,P

2 结果

统计两组实践雕牙试卷后,选择两两比较的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的统计结果见表(表l、2组学生的实践雕牙试卷的成绩)。

应用EXCEL软件及SPSS(使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以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P

由表看出,两组考试成绩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实验组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实践=0.000),实验组的实践雕牙成绩较高,平均成绩为82.3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21世纪医学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严重制约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鉴于此,本院从2003年开始推行口腔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方案,意在打破以前的课程框架,围绕口腔医学技术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学生创新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实施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新型的口腔基础医学实验体系。几年来我们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具有扎实和较强的口腔医学技术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进入口腔义齿加工企业实习,能较快地适应生产第一线岗位实际工作需要,并很快成为企业生产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后被实习单位录用。

已往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育形式,限制了受教育者创造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难以为市场经济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2]。因此必须加以如下改革:①教学内容应由过去的以单纯传授具体知识为主,改变为以对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创新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创新人格等)的培养为主;②教学方式应由过去的以传授具体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改变为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的启发式;③学习过程应由过去的阶段式学习改变为终生学习 。

课程设置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设置应紧随时代脚步,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为目标。只有打破原学科型的课程体系,重新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高等职业医学技术教育才能真正迈上新的台阶。对高等职业技术医学生,应贯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理论教学要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对深奥的纯理论不必过于深究,而应加大实践教学时数,强化临床能力培养的主导思想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3],安排足够时间,认真加强医院见习、实习以及实训的训练,并切实保证实践带教的质量。口腔解剖生理学改革不仅要让学生来适应教师的“教”,更要让教师适应学生的“学”。通过讨论、交流、实践和探索最新的医学技术前沿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手积极性,让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4],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理解事物、建构自我知识、去超越现有知识发现新问题、以开发的、富有浓厚探索气息的环境来培育自我发展创新能力的人才[5]。

口腔医学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综合医疗、器械、技工、审美等多方面的能力,实践能力的养成是口腔医学技术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核心环节。针对国内学生动手能力差、机会少的现状,我院在教学安排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增大了见习、实训课的比例,并强化学生的口腔工艺技术基本功的训练。在第一学年开设《牙体形态学》、《口腔材料学》、《口腔工艺概论》等课程,通过200余颗蜡牙及石膏牙的雕刻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了牙齿的基本形态和相关的雕刻技术;在第二学年开设了《口腔正畸学》、《口腔修复学》、《活动牙齿技术学》、《固定牙齿技术学》以及《全口牙齿技术学》等课程,从弯制卡环、取模、制备蜡型等基本训练开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系列训练,学生进入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学习时,就具备了一定的操作基础,对专业课的学有益处。

以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在所难免。对高等职业技术学生,我们要强调“以能力为中心”,着重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处理患者能力以及临床操作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加大技能考核的分量,以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

总之,医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涉及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等多个层面的综合性改革,没有科学的理念,就没有高效的教学方法;没有开放的教学理念,也不会有实用的教学方法。对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方法,我们而应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走出具有自己特色之路,这才是医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出路。

参考文献

[1] 戴红兵,刘玉村,孟繁荣.关于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医学教育,2000,(2):26.

[2] 杨 津.注重培养成人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人教学刊,2002,(1):46-47.

[3] 王改兰.浅谈诊断学教学改革的设想.西北医学教育,1995,13(4):194.

实训雕刻总结范文第2篇

1.项目教学法的优点: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训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发挥了教师的创造性,推动了教学的改革。

缺点:教材中项目的有效性欠缺,难易程度不当,有些项目不切实际;有些设备配套性不够;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制约了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它的实施有时会受到时间、精力和资源等方面的制约,与语言教学的规律性方面有冲突的地方。

2.双分互动教学法的优点: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能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顺利地达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缺点:把学生分层,对后进生有一定的打击性,后进生的主动性不够。同时,必须根据不同层次设置不同的项目,相对麻烦。

二、两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

如何使两种教学方法扬长避短,有效结合?我通过一个典型的教学方案来解读。

项目:《花卉的食品雕刻》

一、课题分析

(一)教学引导:通过情景描述、教学展示和作品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本次学习的任务,使学生对本课题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启发学生对下阶段的学习思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项目计划。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分小组独立组织制定。教师提供本次学习任务。教师在本阶段引导、巡视、交流、质疑。分组讨论,充分论证,理解和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教学实效:采用多种评价: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价总结成效。

(四)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双分互动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激励法、短片实操示范训练。

(五)教学地点:烹饪加工工场。

二、职业实践

(一)现实意义:在酒店中,食品花卉雕刻在菜肴的装饰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有很强的普遍性。通过几种不同的花卉的雕刻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技能,还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能力。

(二)将来意义:有利于为以后学习更难的鸟类的食品雕刻打下基础。也为以后参加工作培养了能力。

三、初始情景

所授班级系高二烹饪(1)班,学生36人,其中女生5人,男生31人。8个学生在前期雕刻中表现很好,16个人较好,12个人不够好。班风总体是好的,上进、想学、有主动性。但是,十来个人经过几次雕刻后不能很好完成项目,情绪有些低落。

四、决策目标

(一)专业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较差组完成三瓣花、四瓣花、马蹄莲的雕刻;较好组完成月季花、荷花、牡丹花的雕刻。

(二)目标实施:以多媒体、教学短片、教师示范等方法分组实施项目教学,师生讨论实施评估方案。

(三)所达目标:通过学习能掌握几种不同刀法的花卉雕刻方法,较好组掌握所有花卉雕刻方法。正确掌握操作规程,培养适应酒店需求的有一定雕花水平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五、教学设计

(一)教学质量

1.知识目标:首先,教师引导,然后由学生自己从生产、生活中举例和总结,启发学生对该项目教学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其次,通过多媒体、教学短片的演示、教学示范演示,形象地雕刻出不同种类的花卉的刀法。最后,分组组织学习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及要求、文明生产的相关规定等。

2.能力目标:首先,由教师操作示范,学生直观获取不同花卉雕刻的操作方法和步骤,操作注意事项,为提高操作能力奠定基础。其次,由学生分组直接进行操作练习,使学生基本具备各种刀法的操作方法的能力。最后,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理解、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注重理论和技能的融会贯通,进而形成一定的操作技能,构建独立工作、决策以及团队意识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安排

1.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景描述、教学短片、多媒体展示加工工场的情景酒店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提出学生本次学习的任务,积极思考并举例,使学生对本课题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启发学生对下阶段的学习和思考。

2.项目计划书。学生分组组织制定。教师提供一些本次学习所需的相关资料、信息和与项目相关的硬件等,分不同组由小组成员查找相关信息、知识及能力需求。充分讨论、理解项目任务,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书。教师在本阶段引导、巡视、交流、答疑、分组论证、充分讨论,理解和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项目实施,小组独立操作

①教师示范不同花卉的刻法。

②分不同项目不同小组操作。

③教师巡视、观察、记录。

④做好过程信息的收集和记录。

⑤强化安全操作、文明生产、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⑥构建独立工作、决策以及团队意识。

(2)评估

①学生小组评价。

②教师点评各组训练情况,个别展示。

③学生代表对本次项目实训进行评价。

④教师对项目实训进行总评价。

实训雕刻总结范文第3篇

人生就像是一个自我雕塑的过程,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边边角角”,我们应该对这些表示不满,那么就赶快行动起来,拿起手中的“刻刀”削去这些“棱角”吧!可有人说:“区区小事,不要紧”要知道,微小的不足不断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或许有些虚荣。虚荣就像一棵花开的太多的树,这是很难结出硕大的果实的。花树都喜欢将绚丽的花开满枝头,博得众人的喝彩。可也别忘了,要是花谢了,长不出或是长不大果实,种树人就要将它砍掉,栽种别的能长果实的树。种树的人不管花开得多美,他要的是果实,在于你最终得到了什么。正如刘心武先生所说,人生路上虽然过程很重要,但是结果更重要。

所以在当自己的条件或境况比别人优越时,我们仍要有一颗真诚进取的心,而不是单为了面子去奋斗,重在其本质的区别。

“玉不琢,不成器”人生的旅途上总会有不平顺,路遇艰难坎坷时,用这把刻刀“雕刻”出你坚韧不拔的性格;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用这把刻刀“雕刻”出你乐观向上的态度;在布满荆棘的路上,用这把刻刀“雕刻”出勇往直前的精神;在稍有安逸的日子里,用这把刻刀“雕刻”出坚定的信念。

知识使刻刀在我身上“雕刻”出智慧;经历使刻刀在我身上“雕刻”出经验;而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教训使刻刀在我身上“雕刻”出日后的成功!

日日月月,时时刻刻,每个人都在不停地“雕刻”自己,不断的完善自我。

实训雕刻总结范文第4篇

一、“超写实主义”雕塑课程超越中国现有雕塑教学模式

中国现代雕塑教学,在1928年,引进的是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雕塑教学体系。解放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文艺方针,贯穿于美术教育之中。后来参照前苏联的美术教学体系,逐步形成我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雕塑教学体系。在国家统一的办学方针、各院校间的师承关系以及唯部属院校马首是瞻的成因下,导致中国雕塑教学的模式单一。

改革开放后,一部分激进的雕塑家,将西方现代雕塑的诸流派,如立体派、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极少主义等演绎了一遍,也尝试创作一些诸如活动雕塑、现成品雕塑、集合雕塑等。在西方哲学和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国内雕塑教学也进行反思与评价。1993年,由中国美术学院邀请英国雕塑家Mike来系传授金属焊接艺术,开启了西方现代雕塑在中国高等美术院校雕塑专业传播之门,如今,该课程已是全国各美术院校雕塑课程中普及率最高的材料课程。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陆续聘请了数名外国雕塑家来系作短期授课,讲解各自所擅长的有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课程,为工作室教学与课程安排作了尝试,其中的现代主义(一)石雕、现代主义(二)金属、大地艺术等已纳入雕塑教学大纲。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从2008年开始的“超写实主义”雕塑课程,独树一帜。通过几年的耕耘,其收获是有目共睹的。该课程作业的完整性、时间安排的合理性、技巧加工的极限性、材料选择的技术性等对其他教学单位有很好的借鉴。

中国雕塑一直面临“当代”问题,中国雕塑的“传统”是什么?从1928年传进来的“西方古典主义雕塑”,是西方的“传统”,还是在我们国家传承了几十年后变成我们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尝试的算不算中国“现代”雕塑,还是西方现代雕塑在中国的演绎?中国“当代雕塑”是什么?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当代”问题,“当代”的价值取向、“当代”的精神需求、“当代”的个人体验等,是不是在这种背景做出来的雕塑都称之为“当代雕塑”。我们只能说雕塑教学中的一些课程是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展开,或者说受西方的哪种思潮影响更深一些,却无法给中国当代雕塑进行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划下清晰的界线。

“超写实主义”雕塑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也正是西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交接时期。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 在《现代雕塑简史》中的描述:(西方)现代雕塑最大的变化是对塑造对象的抽离,脱离对“母题”的关注,强化对塑造对象的主观感受,转而寻求材料语汇以及对雕塑空间的探讨。据此论断,“超写实主义”雕塑似乎归属于后现代艺术更加妥当些。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是后现代主义的思维形态,也是后现代主义批评家的一种方法论与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一种美学意识。通过解构、挪用、互补、重复等手段,借用现存的文本、图像、物像、影像,是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惯用的伎俩。“多极的语言媒介、超级的文类、综合的文体、将不同的艺术、技巧方法,不同的时空态与生存领域收编,复写进更广阔与多层包容的领域里,以建立起人类新的自我认识。”1后现代艺术家已从生态学、大地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多样艺术入口,将艺术与人的感官和环境、时间、空间等紧密地联系起来,各种艺术的可能性正在得以探索。

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手段,对雕塑固有的内涵、审美、空间等产生重大影响,很多艺术形式以雕塑的名义出现,如废品雕塑、社会雕塑、光雕塑、软雕塑、生态雕塑等,雕塑开始泛化。材料的内涵已不仅是传统雕塑材料中的金、石、木等,而是指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介,材料作为雕塑的媒介,其转换方式已从原先的置换、直接向综合过渡,综合的材料、综合的语言、综合的方式。

杜尚强调:艺术家的思想比他所运作的物质材料更重要。在雕塑教学,特别是毕业创作中,出现带有“后现代艺术”标签的“超写实主义”雕塑,是对后现代艺术创作中的观念先行与解构主义的反叛还是雕塑本体论的回归与坚持?这是一个有点尴尬的话题。

二、“超写实主义”雕塑语言超越雕塑本体语汇

“超写实主义”雕塑一度被认为是对自然机械的描摹,其通过极限式的细节刻画来达到逼真的视觉感受是作品的主要特征。然而,正是这种追求极致的真实与自然,诱发雕塑教学中培养目的的讨论。

追求真实与自然,一直是雕塑艺术发展的动力之一。古埃及,“雕刻家一词当初本义就是‘使人生存的人’。”2埃及雕塑的特点是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二者相结合,艺术家尽可能清楚、尽可能持久地把一切事物保留下来的目的导致古埃及的雕塑都遵循正面律的特征。

古希腊雕塑在埃及雕塑的基础上,“发现了短缩法”,加上对人体结构的重视和人体结构力学的研究,导致雕塑史上最重要的人体造型法——对应法则的产生,雕塑也进入黄金时期。十四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强调以科学态度观察客观事物,这种自然主义的突出表现是对透视学和解剖学的研究,雕塑艺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中国古代,《礼记·檀弓下》记载,有些俑“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为了追求“生人”效果,所谓的“机发”可能是四肢加榫铆,可以表现肢体活动的效果。始见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陶俑、木俑的“妆銮”艺术手法,后来沿用到宗教雕塑、建筑雕塑以及民间工艺雕塑之中。塑其容貌、绘其材质,甚至衣服、发须、道具用真实物品替代。为达到神似,眼睛也由绘画改为镶嵌等。这一切的努力,无不是为了追求真实、自然。

显然,贝尔尼尼在《圣特雷莎的沉迷》中用大理石雕凿成质感细腻、来回缠绕的主人公衣着,跟秦兵马俑中对发髻结扎、甲衣鳞片、裤管鞋袜等细致入微的塑造,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追求真实、自然。当然,秦俑中的彩绘脱落、兵器朽烂。其遗憾跟德加的《Petite Danseuse de Quatorze Ans(十四岁的舞蹈家)》中的裙子是一样的,(尽管其拍卖价为1920万美元,是2009年最贵的十件艺术品之一)。德加采用现成品给雕塑穿上真实的衣裙,跟罗丹对大理石近似人的皮肤的描述——“这是真的肌肉”“抚摸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温暖”相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前者从古至今一直有之,但始终排除在雕塑本体语汇之外。而后者,却是被认为是对雕塑材料加工技能的体现,一直被推崇着,“巧夺天工”是对雕刻技能最高的标准。

似乎“真实”可以归为“科学的真实”与“感觉的真实”两类。“科学的真实”在操作层面主要靠现成品来体现,所以“超写实主义”雕塑也承载“现成品艺术”与“波普艺术”的艺术主张。但同是“超写实主义”雕塑的西格尔与汉森的作品,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前者还遵循温克尔曼“单纯的高贵、静穆的伟大”论断。让·穆克在空间尺寸上的努力,似乎想突破“科学的真实”,给观赏者带来“异样”的视觉与心理感受。“感觉的真实”一直以来是古典艺术训练的重点,如校正同样大小的白色与黑色方块带来视觉色差;从真人身上翻制与泥巴塑造带来的视觉体感差异等。

由罗丹开启的西方现代雕塑,其脱离对“母题”的关注,是忽视对塑造对象形体真实性的追求,转而寻求艺术家自身对对象的主观感受。对材料真实性的探索成为现代雕塑探索的方向之一。如布朗库希的雕塑形式是“在两个颇为使人折服的观念下发展进行的——普遍的和谐及材料的真实性。”3塔特林,开始“一种真实空间中真实材料构成”4。亨利·摩尔认为每种物质材料都有它自己个别的特质,只有当雕塑作品直接地与材料发生关系时,物质材料才能作为观念的一部分发挥作用。他收集各种自然造型,如贝壳、骨头等,从中体味自然造物的无穷变化,并将这种魅力移植到雕塑作品中,所以他的雕塑作品与自然环境总是非常契合。对这种自然生命力,他曾描绘:“有一种深厚的超自然感觉——魔那[mana]或超自然的生命力,赋予艺术的所有的自然形式,不仅是有机界的,尤其人形,而且包括所有无机界的范围, 增长(亦即:结晶)和自然力(亦即:受风和浪的侵蚀的岩石)赋予无机物的一种结构。”5

利用现代雕塑对材料探索的成果,结合现代加工工艺,充分利用视错觉,突破固有审美,雕塑传统的石、木、陶等材料可以焕发新的生机。如将石、木雕凿成空灵、松软、扭曲之状,使观赏者以为是塑料、泡沫或是现成品材料,走进细看,才发现是由石材、木材雕刻而成的,如把大理石雕成流动状的奶油,用木材雕成毛茸茸的毛毯等等。类似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雕塑系的低年级石雕、陶艺课程中,已经出现。只是由于课时与造型能力的关系,尚未达到“超写实主义”雕塑那种逼真的视觉感受。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材料工作室,曾在本科高年级与研究生阶段,安排“材料异化”的单元课程,学生作业效果不错,达到训练目的。检阅近几年的全国雕塑专业毕业作品,石质作品罕见,木质作品也多为“因材施雕”,只有陶瓷作品中个别出现类似“超写实主义”风格。个中原因,跟材料本身加工难度与丰硕的遗存作品相关,在这个领域,似乎创作“超写实主义”的作品,困难与机会并存。

三、“超写实主义”雕塑制作加强同学技能训练

雕塑是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几千年的艺术发展使雕塑审美形成固定的模式,雕塑的材料也相对地集中在几类之内。作为雕塑学生,要学会细节刻画与整体把握、体验局部深入与大型概括,在空间、节奏中游走,在形体、结构上揣摩,动态是否准确、体感是否强烈等等。雕塑的学是在“技术”与“艺术”间彷徨。

长期以来,雕塑教学分基础与创作两部分,基础部分包涵艺术熏陶、培养。创作部分体现技术加工技能。在“技术”与“艺术”之间,我们总是以“艺术”的名义来判别其最终的效果。在“技术是基础,创作是结果”的共识下,在具体操作层面,往往会产生对技术的宽要求而产生藐视,对艺术的热追捧而形成浮躁的问题。

瓦萨利等人创建第一所美术学院——佛罗伦萨迪塞诺学院时,主要的目的:是为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培养提供不同于中世纪行会师徒制纯技艺训练的人文主义教育。人文教育是美术学院不同于师徒制最主要的差别,也是所谓的培养“艺术家”与“技术匠”的分水岭。这本是瓦萨利等人为了提高中世纪行会师徒制培养出来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社会地位,进而培养出像米开朗基罗这样的大师。但自第一所美术学院建立以来,四百多年间从未培养出像米开朗基罗这样的大师。雕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也是艺术界的“重工业”,创作出一件伟大的雕塑作品,因素很复杂,但“技术”因素是基础。米开朗基罗14岁进入“雕像花园”,从多纳太罗的继承人——白托多那里接受绘画与雕刻的教育,到28岁创作出《大卫》,没有十几年的石雕洗礼,掌握精湛的石雕技艺,是不可能创作出类似《大卫》这样的作品。

由于局限于本科的课时关系,每门课程皆以蜻蜓点水似的方式轮流一遍。雕塑本科五年相对于一位雕塑家的一生来说是短暂的,而几周的单元课程相对于五年的本科教学来说也是很短促的,若从单元课程中再分离出“技术”与“艺术”,就勉为其难了。在“艺术”的幌子下,有了“想法比操作重要”,“观念先导”的思维,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普遍较差。许多需要自己动手的“技术活”,只能假技工与教辅人员之手。现在美术院校的教学看似实现了瓦萨利等人的目标,但矫枉过正,只剩下“人文主义”,没多少“技术”可言。目前,几周的单元课程多是基础与创作的融合体,前半段为掌握技术,后半段为创作,课程的安排多在高年级,否则,基本的造型能力尚未掌握,结合材料创作出完整的、富有个性形式语言的作品成为纸上谈兵!事实上扩招之后,学生的专业水平削弱,能完成教学目的的课程很少,大多是半成品的作业,既未达到使学生掌握材料加工技能的目的,也未创作出理想的作品。

在这种状况下,“超写实主义”雕塑课程与其说是一门教学实验,还不如说是一门能让学生沉下心来练习技能的良药。虽“过五关、斩六将”,考进美术学院的,并不一定喜欢雕塑专业;在雕塑系上课的,并不一定喜欢泥塑写生。而同样需要造型能力训练的,模特不一定是唯一途径。“超写实主义”标签,意味着其在视觉上要极限的逼真,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从形体塑造到肤色、褶皱等,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处理。许多领域不是雕塑专业传统的训练科目,许多效果需要一点点、持之以恒地完成。即使是冲动地选择这种形式,也需保持一贯的积极性,克服枯燥乏味的制作过程,因为“超写实主义”雕塑课程不是一门“偷懒”的课程,也是很难出彩的课程,更是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的课程。

注释

1 岛子著.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P126

2 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P29

3 赫伯特·里德.林荣森译.现代雕塑简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P63

实训雕刻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素描 形体 结构

在素描广义的概念中,我们对它的定义是:一种用铅笔、粉笔等为媒介,以线条来描写物体或景象的艺术,而中文《辞海》里的解释是:素描是一种绘画术语,主要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塑造物体的形象,以锻炼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对象的观察能力和创作者以表达物象的形体、结构、动态、明暗关系为目的一种造型艺术。雕塑和素描同属视觉艺术范畴,尽管雕塑属于一种静态、可触、可观的三维造型形式,它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但是素描作为一种单纯、朴素的绘画形式对表现三维空间的雕塑艺术的作用和意义是深刻而远大的,因为学习雕塑时需要培养创作者的立体形态的思维方式,而素描恰恰能够为雕塑创作在表现形式上的需要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素描正确的观察方法同样适合于雕塑创作

我们知道:素描和雕塑都需要 “整体——局部——整体”这种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是因为二者同属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都需要对客观事物进行整体的观察,这种观察从形体的整体中观察其局部的变化,再将形体的局部细节连贯起来进行整体的把握。在这里,素描对雕塑创作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更容易敏锐鲜明地捕捉到客观物象大的形体结构,动态特点以及正常的比例关系,观察方法这一点对雕塑作品创作中非常关键,例如,作为一个雕塑家如果他有较强的素描基础,那他在观察形体的整体把握上就能够更加准确和容易的把握客观形体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其次在雕塑局部细节上,雕塑家如果有着较强的素描表现能力,同样,虽然落笔在局部细节的刻画上,但创作者头脑中对客观对象的具体特征的塑造也将更加深刻、生动和准确。可见,对素描基础的训练将有助于提高创作者把握塑造形体的整体意识,对局部细节的塑造和表现能力,画好素描不但培养正确的观察物象的能力,还将培养人有认真研究客观对象的习惯,而这种方法和习惯在雕塑创作中恰恰是雕塑家需要的,它使雕塑家的理论和技法教学在学生雕塑学习的初级阶段更加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因为在雕塑创作中和人们在素描技能的使用过程中,对客观对象外轮廓的归纳和系统化将有助于我们去学习和理解客观物象在三维空间中的基本特点,因此只有当我们掌握了素描的一些基本特点,我们才能更深入的理解雕塑艺术。所以,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察方法,那么创作者所产生的感受也就不完整或失去准确性,失去应有的价值,有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就有什么样的表现方法,可见素描的观察方法在雕塑学习中的影响是深刻的。

2、素描为雕塑在表现对象的形体和内在结构的正确理解上提供了多种可能

在素描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客观物象的认真观察和对形体结构的敏锐反映能力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雕塑学习中同等重要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客观物象的形体是由它的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组成,其形状和体积表现千姿百态,学习者需要善于把它归纳和组成近似的形体,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其形体特征。例如,在素描训练中如果我们能很好的解决抓住物象中的大的基本形,那么我们在雕塑学习中对基本形的把握就可以摆脱许多细节产生的干扰,将自身的注意力集中在形体大的倾向上,通过客观对象的整体性给人产生以更肯定、清晰和印象深刻的形体。因为形体不仅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和掌握造型能力的最基本的因素,而且它是代表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的主要成分。我们只有通过对素描的训练,才能把握了形体和理解客观对象的内在结构(结构是客观物象内部的构成与排列,没有结构就是没有形体,内部结构注定了外部特征的形象)。而结构又分为两种,即解剖结构和几何结构,解剖结构是指客观对象的内在构造特点,比如人体中的组织结构等等都是人体的解剖结构,而几何结构却是从解剖结构中体现出来的形象的大块面的基本形状,人们习惯用相似的几何形状来概括和进行认识,我们就称之为几何结构,也就是“形体”,它是指形象结构的外形概括和几何形化,它带有艺术家更多的个人意识和创造性。在立体空间中,无论是多么复杂的形体,我们都可以概括到最简单的几何形体中去进行剖析、简化。因此,在雕塑学习中对造型能力培养的过程就是抓住“体积观念”这根主线并用相似的几何形状来观察三维空间中存在的物象,只有使任何复杂的形体都归纳到最简单的几何形体之中,才能使我们掌握雕塑创作的基本语言,加强作品的空间感和体量感。由此可见,利用素描绘画中几何结构的 “体积观念”将有助于我们克服孤立观察形体的弊端,提高对形体的思考、认识和把握。

3、在人体透视关系和雕塑纵深感的处理上

艺术家德加曾说:“素描表现的对象不外乎是对形体的观察”。这里的“观察”,实质上就是对形体的一种思维、思考的方式,是对物象的空间构造、形体、透视、明暗等造型现象的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当这种认知方式形成系统化以后就成为了解剖学、透视学这样的学科,它们的产生为一切造型艺术注入了更多的科学理性因素。因此,当我们掌握一定的解剖学和透视学的知识时,我们就能够用立体观察法——多视点、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对象和正确地理解、分析客观对象内部的构造特点。素描对雕塑艺术最大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浮雕的制作上,我们知道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客观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用雕刻的方法来表现绘画中的效果,是在二维空间中通过素描的近大远小的观察方法,按层次压缩在雕塑平台上,距观者近的形体压缩的多,离观者远的形体压缩相对的就少,具体程度要根据人物姿态变化和具体效果而定,以此来表现形体的高低起伏,明暗对比,以及层次感与纵深感(即虚拟的三维物理空间),使观赏者在观看具有透视变化的二维平面画面时产生三维空间效果的错觉,这种立体表现方式的艺术意味比单纯的观看二维平面中的素描艺术更耐人寻味。在素描训练学习和浮雕制作中,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掌握对光线的理解和利用,而且素描中的亮部和暗部的关系和在浮雕中讲究纳阴纳光的原理的一致的,近大远小和近实远虚的素描塑造手段在浮雕艺术上同样影响深刻。可见,当我们能很好的解决素描中的些许问题时,同样,我们在雕塑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些许问题就会变的更加容易解决。而且,透视关系给素描和雕塑艺术让我们获得一种纵深感的效果,尤其是散点透视,把几个视域内的景物综合起来,组合在一幅画内,这种多视点的观察方法,比焦点透视更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去表现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使作者估量出形体的深度,分析出体积的大小,构成的平面造型能在雕塑家眼中呈现出一个立体的状态。

4、素描为雕塑创作的带来的草稿作用

在素描对雕塑艺术的影响中,形体结构与透视这两大问题是最重要的基础内容,我们应该加以高度重视,然而,素描作为取得科学的造型能力的根本手段,它在创作中的草稿功能上、在构图与重心上的把握方面是绘画、雕刻、建筑等创作设计的基础。素描的草稿功能主要体现在素描工具的便捷以及描绘手段的直接,它所体现的就是艺术家经过反复推敲与研究形体的整个过程,它贯穿艺术家从构思草稿开始到最终成品形成的全过程。它的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方面,素描从来都是被当作为架上绘画或雕塑的准备阶段的最最直接的艺术表现手段,它是雕塑小稿和最终效果的拓本。在《罗丹艺术论》一书中也曾提到:“罗丹的素描,画的很多,有时用钢笔,有时用铅笔,以前,他用钢笔画轮廓,再用画笔染上明暗,这样素描像是阴雕的拓本,或一组阳雕的人物,是纯粹雕刻家的视觉。另一方面,素描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载体,它被人们通过利用表现或夸张的语言进行创作,这是艺术家思维的拓展或延伸和最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个人面貌特色的表现手段。重心的位置决定着构图的格式,无论在素描或雕塑作品中,作者通过对重心的控制和对构图的处理,来表达的作品的中心内容和作者的真实意图,可见,素描的功能在雕塑上的作用和积极意义是非常大的。

5、结论

总之,素描是一切美术造型的基础。雕塑上取得很大成就的雕塑家无一不是素描大师,无论是米开朗基罗还是罗丹,他们把素描看成绘画、雕刻、建筑的“最高点”,都认为“素描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源泉和灵魂,是一切科学的根本。”它用最朴素的形式,揭开了人类视觉艺术的篇章,并在二维的平面墙壁上借助点、线、面和简单的色彩试图记录了有一定三维立体的“造型”活动,它要求我们在雕塑的学习中要充分认识到素描的作用和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健亲、冯阳、薛兵.《素描:形体 解剖 明暗》.[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2]陈淑霞.《绘画基础》[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