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活动方案内容页

紧急采购方案{汇总5篇}

2024-08-02 03:55:01活动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紧急采购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紧急采购方案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和依据

为有效控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县内粮食市场异常波动,平抑市场粮价,确保粮食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安定人心,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县人民政府修定的《县粮食应急方案》精神,及各成员单位的分工职责,结合年以来建立的县级应急大米储备制度,制定《县应急大米投放市场预案》。

二、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在“县人民政府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实施县应急大米投放市场工作,由县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副指挥长、粮食局局长负责总体调度、协调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共同完成,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

工作职责:贯彻落实县政府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的命令、指示和各项工作部署;在全县粮食供应出现紧张、紧急、特急状态下,负责向县人民政府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提出动用县级应急大米的意见;代县政府起草平抑市场的有关文件;负责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投放数量以用抛售价、限量供应的意见;负责协调应急大米投放市场程序中运输及供应网点的投放量、供应方法、结算等环节,密切监控市场粮价,在市场粮价回归平稳后,报请县人民政府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批准撤出应急大米供应。

三、在全县粮食紧张、紧急、特急状态下,做好应急大米投放、供应工作

(一)紧张状态下应急大米投放市场的准备预案

在粮食市场出现紧张状态时,要加强对国内及我县粮食市场价格及供应动态的收集、分析、判断和预测,密切监控粮食应急企业全力以赴向产区采购粮食、投入粮食加工、增加供应量的有效调控。如果粮食市场价格、供应情况仍趋紧张,并有继续向紧急状态发展的趋势,要适时向县人民政府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提出组织县级应急大米投放市场的报告,并与相关的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研究、协调做好以下工作:

1、应急大米投放量:根据出现紧张状态的实际情况,在确定县级应急大米投放后仍没有达到预期的调控效果的情况下,安排适量的县级应急大米投放市场,加强调控,有效保证市场供应,平抑粮价,减少紧张状态效应。

2、应急大米供应网点:在出现紧张状态,粮食局已确定的骨干粮店供应网点(国有粮食企业零售网点、已签约的大型超市、粮食经营商)继续抛售县级应急大米,实行限量供应。

3、应急大米供应价格:根据出现紧张状态的市场粮价,持平或略低供应。

4、应急大米运输:县经贸局、交通局根据县政府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指令,立即组织粮食运输车队到指定应急大米库存点装运应急大米到指定供应网点。公安、交警负责为应急大米送货车辆提供交通方便。

(二)紧急状态下应急大米投放市场预案:除了采取紧张状态下所有措施外,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增加应急大米投放量:根据市场粮价和供应状况,增加县级应急大米投放量。

2、增加应急大米供应网点:在部分居民集中区开设应急大米临时供应点,实行限量供应(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确定供应量)。

3、应急大米供应价格:根据出现紧急状态的市场粮价,持平或略低供应。

4、应急大米运输:县经贸委、县交通局根据县政府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指令,立即组织粮食运输车队到指定应急大米库存点运应急大米到指定供应网点。公安、交警负责为应急大米送货车辆提供交通方便。

(三)特急状态下应急大米投放市场预案:

除了迅速采取紧急状态下的所有措施外,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凭证供应:采取凭证限量供应。县粮食部门要预先与公安户籍管理部门及居民委员会制定常住居民凭户口本定量购粮、外来流动人口凭用工单位证明和身份证购粮的方案;机关和团体食堂、大中专学校学生食堂、大中型企业食堂凭单位和主管部门证明给以定量供应。

2、限量供应:每人每月限购量10公斤。

3、应急大米供应价格:根据出现特急状态的市场粮价,略低供应。

四、后期处置

1、会同县物价局在应急大米投放市场后,对市场粮价进行严密跟踪监测,在粮价回归平稳,市场流通恢复正常后,向县人民政府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提出撤出应急大米供应的报告,得到批准后应急大米退出市场供应。

紧急采购方案范文第2篇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有关于采购部的相关事宜。

采购部主要职责

1、审核采购需求

2、决定合适的采购方式

3、分配、选择和维护潜在供应资源

4、负责供应商的调查和实地勘察,评估供应商的生产能力

5、采购合约与订单的起草,签发以及管理

6、根据采购需要采取相应的应急行动或进行后续跟踪

7、解决与供应商在合约上产生的分歧以及支付货款问题

采购经理的工作重点:

1、制定采购谈判的策略和方案并加以实施

2、处理质量问题,以及退货方案的实施

3、同公司内部其它各功能部门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关系

4、对公司采购管理的政策和程序进行有益的宣传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良建议

5、运用一些战术性的方法如供应商伙伴关系;供应链管理等建立良好的供应商关系

6、处理供应商的问讯,异议及要求

7、实施对新供应商的开发和扶植工程

8、此外,采购经理的工作常常能够体现出采购部门对整个公司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和真正价值所在

9、配合财务在整体上用的付款策略

一、材料采购工作情况

8份生产形势有所好转,采购的工作量有所增加,加上采购部人员的调整,以及电镀厂家的紧张,按单采购,对于有些材料的及时上有些影响。

8月份最头痛的事就是电镀了,价格提高了,还要自己接送,好话说了一大堆,还不能及时镀出来。

对于生产上的采购材料,除了客观原因(如资金延迟,采购任务下得急,供应商来不及交货等)之外,基本都能即使到位。

二、值得肯定的地方

(1)采购的各项工作,包括各项计划、方案,一直与生产部门紧密联系,切实满足订单的生产需求。

(2)与部分供应商建立了良好关系,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洽商,努力为公司争取了优惠条件,有效减少采购成本。

(3)在资金紧张的状况下,与供应商协商,支持公司生产,并有效的建立了几家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材料在采购回来后,跟财务部门沟通比较不及时,未能迅速后清晰的报帐,致使财务部工作量加大,减慢其部门工作效率。

(2)在付款方面还没有做到更好的协调方式,导致了个别供应商不满的情绪。

四、解决的办法

(1)对支付采购费用的情况做好记录。让采购部各项支付情况清晰明了并有据可寻。

(2)库存问题的处理,需要与物控部一起协调好。主动咨询,可一起完成采购成本与库存成本的权衡分析等,更加紧密联系两个部门。

(3)对于有计划外的交易出现,预算数额与实际操作的数额相差较大,则需要与物控部、销售部、生产部沟通好,尽可能完善采购计划及采购预算。

五、本部门的工作思路

和采购员密切沟通,随时应付紧急采购任务,改进采购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沉着应对各种计划外情况,更有效的对采购工作进行管理规划,与各个部门联系更加紧密,更好满足订单的需求,努力做到采购的最优,为公司节省采购成本。

相信采购部工作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和改善,豪邦车配制造有限公司更上一层楼!

紧急采购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外工程 安全健康 风险 保险

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份额逐年大幅增长,但雇员的安全健康问题一直是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工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也是影响项目质量、成本和工期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保险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是常用的抵御风险的手段,但是哪些风险以何种方式转移给保险公司是困扰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雇员安全健康的风险分析

海外项目现场的工程人员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

(一)自然气候风险

它包括恶劣的气候条件、恶劣的地理条件和热带疾病等。工程所在国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是工程人员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风险来源。暴雨、飓风、泥石流、洪水、海啸、地震等通常会给工程项目本身以及项目人员带来重大的损失。当项目所在国地处热带地区时,由于环境潮湿、蚊虫肆虐,还经常会导致一些热带传染性疾病(如疟疾、出血热以及很多不知名的疾病)广泛流传,甚至波及全部项目组成员。

(二)政治风险

这里的政治风险是指由于工程所在国发生战争、内乱、民变,或由于政治局势紧张而引发社会动荡、治安事件增加等给工程人员带来的人身威胁。

(三)施工安全风险

施工现场是危险源最集中的地区,施工组织不合理、HSE管理制度不完善、人员安全意识不强以及一些不可预见的外部条件都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四)交通意外风险

项目所在国多为经济不发达国家,交通工具简陋、道路状况较差,交通法规不健全。还有一些国家与我国的交通规则相反,机动车靠道路左侧行驶。这些因素都导致外派人员发生交通意外的概率增加。

(五)落后的医疗条件风险

我国承建的海外工程项目现场大多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医疗设施和服务很不发达。人员生病后,当地医院无法提供充足的药品和及时的救治,在救治过程中由于医疗器械缺乏严格的消毒程序,在打针、输液、输血等过程中造成感染的事故时有发生。

二、相关保险险种分析

工程承包类企业为职工办理的保险通常包括工伤保险和雇主责任保险、人身意外伤害险、境外医疗保险及紧急救援。

(一)工伤保险和雇主责任险

工伤保险相当于美国的劳工险(Work Compensation Insurance),属于社会保险的范畴,覆盖面广,但保障范围小,赔付率较低。保障范围包括被保险人因工作而遭受意外或患上与业务有关的国家规定的职业性疾病,所致伤、残或死亡医药费用等。

雇主责任保险(Employer Liability Insurance),与工伤保险的保障范围大致相同。区别在于保险标的不同,雇主责任险的保险标的是雇主对雇员依法应负的民事赔偿责任,保障范围除上述工伤保险涵盖的范围以外还包括雇主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以及应支出的诉讼费用。在很多国家,雇主责任保险受“雇主责任法”的约束,属于强制保险。

在FIDIC99版新红皮书第6.4款――劳动法规(Labour Laws)明确指出“承包商应遵守与承包商的人员相关的一切劳动法规,包括对他们的雇用、健康、安全、福利、出入境,并让他们享有一切法定权利;承包商应要求其雇员遵守一切适用法规,包括安全法规。”因此,在海外项目上,一定要查阅当地的法律规定,落实好强制保险,规避法律风险。

(二)人身意外伤害险

人身意外伤害险(Life Accident Insurance)属于商业保险,转移的是“意外事故”的风险。保障范围较社会保险要广,保障额度较大。工程类企业通常为派驻不发达国家、通讯不畅、交通不便地区、从事危险活动或派驻现场的人员投保一定额度的人身意外伤害险,并附加短期紧急救援。国内保险公司一般不承保自然灾害和政治风险导致的人身意外伤害风险,如战争、内乱、骚乱等属于除外责任。客户可以与国外保险公司协商,根据投保人的需求确定除外责任。

(三)境外医疗保险及紧急救援

境外医疗保险(Overseas Medical Insurance)及紧急救援(Emergency Assistance)是保障由于疾病导致的医疗费用、意外事故发生后的医疗费用以及紧急救援服务。具体而言,境外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包括:一是医疗服务,即因普通疾病去医院看门诊、急诊以及住院的医疗费用支出;二是医疗救助,即紧急救援、医疗转运、发生紧急救援情况下的医疗赔付:三是政治转运,即当被保险人所在国或项目所在国官方政府通知,要求国民紧急撤离时,救援公司提供紧急转运服务。

国内保险公司对于紧急救援服务的范围限制较多,一些高风险区域或政治风险等会被列为除外责任。由于成本过高,投保人通常不希望投保境外医疗而仅投保紧急救援服务,但在与境外保险公司协商时很难实现。这可能是由于长期驻留现场的人员,发生工程事故、突发事件需要紧急救援和医疗服务的概率较高,保险公司为了规避逆向选择的风险,因而把两个险种捆绑在一起。

三、项目相关各方投保对策

海外项目人员面临的主要风险可以归纳为:意外事故(Accident),意外事故后医疗(Medical treatment following accident, with accident cover only),疾病(Illness),和疾病后的医疗(Medical treatment following illness, with illness cover only)。一般的工程公司在外派员工之前,会对其进行体检,身体状况良好的才会被选派。因此,在境外发生昂贵医疗费的可能性不大。一旦发生重大疾病,公司可以将其遣送国内进行治疗。其他小的疾病,治疗费用较低。因此,项目各参与方在考虑投保策略时,一个基本的原则是不能把100%的风险全部转移给保险公司,最好将80%的高暴露风险转移出去,自留20%的低暴露风险,这样就可以为小概率事件节约保费,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另外,投保人在购买保险之前,一定要仔细查阅当地法律规定和工程合同等相关文件,是否规定必须在工程所在国购买保险。

下面主要讨论项目组各方针对员工安全和健康的保险对策。

(一)总承包商的员工

根据自身的优势,对外承包工程的总承包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以设计为优势的总承包商,他们基本靠自有人员完成全部设计和设备、材料的采购工作,施工安装则完全分包出去。在现场工作开展以后,仅派出少量人员常驻现场负责与业主协调沟通并管理施工分包商。公司自有的设计人员则根据现场工作的开展情况,依专业不同分别到达现场进行设计交底并指导安装,设计人员在现场的时间通常不会太久。

第二类是以施工安装为优势的总承包商,他们承揽的项目设计难度不大,设备采购的工作量较小,占绝大部分工作量的施工工作主要依靠总包商自己来完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总包商会排遣大批自有人员长期驻扎现场直至项目结束,仅有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施工任务会分包给专业分包商。由于大批人员深入到施工第一线,因此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的概率较高。

第三类是以融资、设备采购和项目管理为优势的总承包商,他们通常能够凭借自身的资金优势为业主提供卖方信贷,并依靠其良好的供应链系统和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在海外总承包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在项目实施期间,他们仅会派出少量项目管理人员驻扎现场协调业主、设计分包商、施工安装分包商以及供货商的关系,履行当地经济发展义务,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对于第一类和第三类总承包商长期派驻现场的人员,由于驻留时间较长,发生意外事故的可能性较大,且由于疾病产生的医疗费用较高,公司应考虑有针对性地为这部分人员购买长期的、稳定的人身意外伤害险,对于医疗条件较好的国家,可考虑为员工购买境外医疗保险。对于交通运输情况较差、环境恶劣的地区,应为员工购买附加险紧急医疗救援服务。对第二类总承包商而言,由于派驻现场人员面临的风险更大,因此在上述保险采购原则的基础上,应该认真研究各种保险方案及其除外责任条款,提高意外伤害险的保险金额,并根据项目背景相应减少除外责任。

对于第一类承包商中的设计人员,以及各类总承包商短期派往现场的人员,由于逗留时间较短,且在现场办公室 内的时间多于在施工工地的时间,因此国内保险公司提供的短期境外意外伤害保险基本可以满足要求。

(二)分包商的员工

设计分包商虽然主要工作均在国内完成,但仍然需要排遣设计人员到达现场进行设计交底和现场服务,因此这部分人员的保险采购策略与第一类总承包商中的设计人员类似。

大型设备的供货商需要排遣人员到现场参加开箱检验、进行指导安装以及试车服务等,但由于在现场的时间较短,投保策略与设计分包商类似。

施工分包商是分包商中面临人身风险最大的,投保策略应与第二类总承包商类似。但在进行保险采购时,应先确认紧急救援服务是否已经由业主或总承包商提供。对于大型的工程项目而言,通常业主或总承包商会为整个项目购买紧急医疗救援服务。

(三)当地雇员

在海外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当地雇员。无论总承包商还是分包商都可能会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雇用部分当地人任职行政管理人员、会计、工程师、保安、司机或是施工工人等。当雇用这类人员时,必须根据当地相关劳工法的规定为其投保,有些国家将险种确定为劳工补偿险,也有的国家确定为雇主责任险。这类保险为强制险种,并且需要向当地的保险公司购买。一旦漏保,可能会引发当地有关政府部门的责难,甚至带来很严重的法律后果。

四、案例分析

某项目地处非洲A国境内,地理环境复杂,基础设施简陋,热带疾病广泛传播,且该国政治局势非常紧张,项目执行期间正值A国大选,社会动荡不安,抢劫、骚乱、袭击等事件时有发生。临近国家及其他多国政府均公告,警告国民不要到该国旅游,以免发生意外。由于该地区政治局势日趋紧张,世界各大保险公司均对当地进行风险评估,调整了保费和保险范围。针对当地风险指数不断上升的状况,该项目的总承包商在已经投保了工伤保险、人身意外伤害险以及紧急救援服务的情况下,重新对与人身保险相关的各种保险服务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保险现状

总承包商已经为全部派驻现场的人员向中国某保险公司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险,同时购买了紧急医疗救援服务。但由于救援公司考虑到当地的风险状况,只提供为期三个月的救援服务。三个月期满后,被保险人必须返回居住国(中国)境内并再次出境,才能继续享受救援服务,且该救援服务不包含施工现场内的救援。另外,中国境内保险公司提供的保单均将政治风险列为除外责任。

(二)方案对比及对策

经过在国际保险市场上进行咨询和对比,总承包商获得了一个国际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建议书,已有保险方案与新方案的对比分析见表1。总承包商确定保险方案的原则是根据当地的医疗条件、社会治安情况选择保险种类,确定投保范围。

除以上差异外,新的保险方案对于人身意外伤害险、境外医疗和救援服务是不能分开投保的,这也是很多国际保险公司的惯常做法。当投保人要求保险公司承保某些风险较高的险种时,保险公司通常要求投保人基于该项目项下的所有险种均通过该公司投保,以在各个险种之间平衡风险。补充医疗,不适应项目的具体情况,且保费高昂、出险的概率不大,因此不列入备选范围。因病而导致的误工费赔偿,尽管发生的概率并不是很小,但根据保险公司提供的方案,风险管理成本相对于可能造成的损失而言过高,风险管理效率较低。因此不列入备选方案。

将新保险方案的人身意外伤害险、医疗服务和救援服务打包后与原有方案进行对比,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一是短期离境前往现场的人员,由于这部分人员在现场的时间通常不会超过3个月,且多数时间待在驻地,面临的风险较小,现有的保单能够提供较好的保障,因此仍然延用现有保险方案。

二是长期外派的人员,由于派驻现场3个月后即无法获得紧急救援医疗服务,且此部分人员大多长时间工作在施工现场,非常需要施工现场内的紧急救援。因此,对长期外派人员采用新的保险方案。

同时需要注意,在非洲等条件落后国家,保险公司以及紧急救援往往不能提供及时的服务,因此从项目安全管理方面考虑,主要应融入当地社会,依靠当地治安力量,预防伤害发生。另外最好选择与自己公司具有长期业务往来的公司保险,这样可以简化理赔手续、缩短理赔时间,方便索赔。

综上所述,为从事国际工程的外派员工安排保险方案时,应首先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对外派员工进行风险因素的识别和分析,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可能损失、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险期限和保费等相关因素,对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进而量身设计出经济、合理的风险投保计划。

(本文为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成果。作者单位:赵珊珊,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刘俊颖、李海丽,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张水波:《FIDIC新版合同条件导读与解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紧急采购方案范文第4篇

“ 5?12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绍兴市民政慈善系统快速反应,紧急部署,启动工作预案,及时在媒体上公布捐赠热线和捐赠专用账户,把接收捐赠作为支援灾区的实际行动,全力以赴,保质保量及时完成帐篷、药品等应急物资的采购、运送,保证了所接收、采集的全部应急款物29815.5926万元(其中捐物折价3896.6755万元)一分不少、一件不留及时、准确、安全地拨付给地震灾区(应急货物共计33个火车皮、20辆大卡车)。

一是创新宣传载体,搞好救灾动员。绍兴市民政系统除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民政信息网、抗震救灾专刊等进行深入广泛宣传外,5月17日还在奥运圣火绍兴传递仪式上组织14家捐款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和5名捐款10万元以上的个人及火炬手向灾区人民捐款,大大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震救灾热情。

二是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救援时效。绍兴市民政系统借助现代物流中的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物流等思想,将救灾物资的需求信息反馈整理和救灾物资的收集、储存、配送等设计成为一个完整而相对独立的系统,及时准确地将救灾需要的物资运送给灾区。应急状态供应链的目的则是在高效的基础上实现对灾区的救助,应急物流应遵循特事特办原则,许多一般物流中间环节将被省略、压缩,物流行为表现出浓厚的非常规色彩。

1.建立救灾物资采购协议单位。在救灾物资采购上如何保证应急高效又阳光操作是绍兴市民政系统一直探索的问题。早在2006年绍兴市民政局就与浙江供销超市签订救灾协议,2008年5月16日,省民政厅下达250万元救灾物资采购任务,要求在2天时间内完成。绍兴市民政系统及时与浙江供销超市启动应急预案,确保了救灾物资的准确及时供应。

2.军车运输救灾帐篷。“广元灾区急需50万顶帐篷!”5月19日傍晚,接到广元市的告急信后,绍兴市当晚就组织起上虞市崧厦镇的多家制伞企业,推掉原来的订单,不分昼夜改制帐篷。5月20日下午,首批2500顶帐篷到位,为安全快速地把这些帐篷送到灾区,民政局领导果断采取了非常规方法――用武警绍兴市支队的军用车辆运送。当晚9时,满载绍兴军民爱心的两大卡车帐篷紧急驶往广元。一路上运输管理部门为此打开“绿色通道”,保证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货物送到目的地。

3.随车配备志愿者安装队。5月26日绍兴支援灾区的帐篷生产任务终于完成(共计14300顶),经过连夜装载,27日凌晨4时许最后一批救灾帐篷发往青川,随车同行的有生产企业专门派出的志愿者安装队。他们深入细致的服务深受灾民好评。

4.科学压缩物流中间环节。将救灾物质按需求情况的先后次序配送,重要的关于大宗民生、生死安危的先配送;为提高速度,我们力求减少仓储环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很多货物由捐赠单位直接运送到火车站货场,集中分类,实行整车运输,以提高效益控制救灾物资运输成本。在仓储管理上,由于很多捐赠物资大小规格不一,在分类包装统计时实行“编号计数法”。请求质检部门连夜质检,缩短货物停留时间。在帐篷的生产现场,实行出库数据和在车辆上的装载数量同步核对,省厅布置采购的食品、药品等应急物资,实行生产、供应、托运、承运四方在货场实地盘点、核对,确保时效、质量、数量。

三是规范操作程序,确保万无一失。

1.所有接收捐赠物资逐一登记,账实相符,无一挂账。确定各地专人负责捐赠的统计工作,并于每天中午12:00及下午3:00前,将捐赠情况及资金拨付灾区情况上报市局,市局社会救济福利处汇总后及时上报市府和省民政厅。

2.拨付款物严格审批。当时对救灾款物如何使用没有明文规定,绍兴市设计了“5?12地震”捐赠款物审批程序,确保用好每一分救灾款物。

3.采购物资手续严格,实行阳光操作。局阳光办全程参与救灾物资采购工作。

4.加强职能监督,适时公开捐赠信息。局纪检组先后发出《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监督的通知》和《绍兴市市级社会捐赠专项救灾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救灾款物的采购、管理、发放、使用等主要环节主动参与,加强监督。并适时公开捐赠信息,自觉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5.加强现场监督,确保货物质量。捐赠物资按浙江省民政厅和省技监局的文件要求,进行质量认证。绍兴市民政局领导亲临现场指导,指派专门工作人员深入企业车间及车站第一线,对产品生产和运输发送现场进行协调、监督,确保快速、高质量完成任务。

6.加强与灾区的联系沟通。早在1996年,广元就是绍兴的对口支援城市,一向交往频繁,5?12地震发生后两地联系更加紧密,绍兴及时建立与灾区民政部门的联系制度,了解掌握有关信息。发往灾区的救灾物资及时书面函告对方,凡通过公路运送的救灾物资绍兴都派民政干部押运,确保快速、安全到达。所有运送物品都取得对方回执。货物从仓库运送至火车站,用军车盖篷运输,车后又有小车跟随,确保万无一失。

二、从汶川地震应急物流配送实践看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系统的必要性

在这次抗震救灾应急物流配送实践中,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是在抗震救灾实践中应急物流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保障。绍兴市应急物资铁路托运的目的地,在成都、广元、青川竹园坝之间不断变换,后来又只能公路运输。抗震救灾的时效是72小时,在72小时内能不能把食品药品以及工程设备运送到位,拷问着应急物流的效率。5月22日,民政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对口支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确定由北京等21个省市分别对口支援四川省的一个重灾县后,应急物流的状态才有了很大改变。

二是缺乏统一的应急信息平台。缺乏统一的应急信息共享机制,各个城市的应急指挥平台也不能进行信息共享。由于信息滞后,应急物流存在“组织时效短板”,平时对各地地理环境、生产生活状况等缺少研究,所以灾区最需要什么一时弄不清楚。5月19日傍晚,绍兴市才接到“广元灾区急需50万顶帐篷!”的告急信;国家发改委下属的经济运行局5月13日就着手联系抗震可能需要的物资,经过连续7天7夜联系全国各地,才落实了总装备部发来的第一张救灾物资需求清单的任务。因为缺乏统一完善的应急平台系统,救灾物资的分配出现了多种渠道分发和多种指挥交叉的混乱局面,导致一些救灾物资未能及时发挥作用。

三是法规体系不健全。尚未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应急预案。当灾害来临,因为缺少应急预备方案,难免会影响救援的时间和效率。临时紧急召集制订救援计划,导致各方救援物资和救援人员缺乏协调性,没有统一的指挥和调度,彼此之间责任和分工不明确,缺乏沟通和了解,应急物流存在“组织协调短板”。

四是职能管理效率不高。虽然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我们与铁路、质监、卫生、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和企业密切配合,但就更大范围来说,部门之间协作不够,应对紧急事件时经常出现各自为政状态,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均衡、工作效率低等。

五是保障机制单一。一方面,我国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主要以行政命令为手段,危机一旦发生以行政强制力推动应急物流的保障,不计运作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正规化、法制化的保障机制,全民上阵,整体秩序易造成混乱,应急物流社会成本过高。

六是应急物流基础建设不全面。基础设施和设备不完善,非常规通道能力低。由于应急物流弱经济性的特点, 社会对其投资建设积极性低。

此外,就全国范围来说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比如国家的储备仓库严重不足;缺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缺少受过专业培训的应急救灾人员等。可喜的是,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两年间,这一切问题都有了很大的改观。

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实践的“物流短板”现象要求构建应急物流系统,自然灾害的抗灾救灾管理工作必须从实践操作层面总体上来加以把握,研究如何构建一个没有“短板”的应急物流系统。

三、应急物流系统的组成

应急物流系统是指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由各个物流元素、物流环节、物流实体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应急物流系统具有政府主导性、全民参与性、“时间”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

1.决策主体――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应急物流的顺利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完善应急物流的基础保障外,更重要的是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储备与调度、运输与配送等方面,而这些工作需要一个机构来组织协调,才能顺利完成。从我国以往的情况来看,这个协调机构都是由政府根据应急方案从各单位紧急抽调人员临时组成的,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暴露出灾情信息滞后、救援工作效率不高以及严重影响政府其他工作正常开展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的政府结构和物流的运作流程,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专门用于救灾指挥工作,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在平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工作主要是做好救灾物资的预测、预算,进行网络维护,全面了解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情况,并建立供应商档案,了解应急物资的生产、分布情况。在急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根据有关政策和应急预案,紧急调用各加盟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设备、人员组建成一个现实的应急物流中心,投入应急救援工作。中心总揽全局,但并不直接从事运输等具体工作,而是将这些任务分配给各商业物流中心去完成。它主要负责根据收集来的信息,对各加盟物流中心的物资采购、储备、运输等方面进行指导,使整个应急体系高效有序地运作。应急物流指挥中心领导机构主要负责中心平时和救灾时期的组织领导工作,对上向主管的政府部门和该地区政府首脑负责并汇报工作,对下负责整个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组织管理工作,保证中心的正常运作。

2.执行主体――物流公司。如何及时、有效地做好救灾物资的筹集、运输、配送和管理工作,对于应急物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一般扩展比较迅速,通常是区域性的。为了使各类物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送达灾区和救灾机构,应该充分做好物资的有效调配工作。因此,合理设置物流中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物流中心可以将物资进行分拣、包装,甚至简单的加工,将救灾物资有效的分类,在最短的时间内配送到目的地。但是应急物流中心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专门建设应急物流中心将占用大量的成本,一般地,各级政府灾害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所辖地区的一些物流中心作为备用应急物流中心,在灾害发生时或者预知灾害时,可以将一些大型的区域物流中心暂时作为应急物流中心进行物资的中转。应急物流注重速度和效率,要想把大量的物资快速、安全和有效地送到事发地点必须要求政府能够统一调动一批物流公司,单靠政府和军队是无法办到的。物流公司按照政府的要求统一调度,各司其职,成为应急物流的执行主体。

3.信息枢纽――信息网络中心。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是一个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中心和管理中心。它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组织众多普通商业物流中心、企业加盟,并通过一张覆盖于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网络系统将其连接起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组成一个网络应急物流体系, 实施信息和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此平台可与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及地震、气象、卫生防疫、环保、交通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交通状况、应急物资的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并保持数据库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专项物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单项物资的筹备和管理工作,可分为医药类、食品类、救生器械类等主管部门。

四、保障应急物流系统运行的措施

应急物流的实施如果只靠指挥中心的协调和管理是难以进行的,需要整个应急物流系统下各个子系统的有效配合和切实执行。因此,建设好各个子系统的保障机制,是应急物流成功运行的关键。应急物流需要以政府为中心,以规范的应急物流管理机构作为支撑,还要有完善配套的软硬件设施和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应急动员法规,迅速、准确的信息流依靠先进的通信与信息平台和信息流转机制来保证。

1.建立应急物流预案

应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紧急预案》的框架下,制定专门的应急物流预案,确保应急物流反应迅速、处置果断。应急物流预案应区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不同类型,针对特别重大、重大和一般等不同级别,区分国家、地区、行业、社区等不同系统,考虑地域环境、背景条件的差异,以增强预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2.健全信息保障机制

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往往造成极端恶劣的环境和作业条件,通信设施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往往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若单纯依靠电力驱动、高科技信息手段,将无法保证通信网络的畅通,甚至会影响和延误指挥控制。因此,应积极搭建高端与低端相结合、高科技与传统手段并举的多样化应急物流信息平台,提高应急物流信息的可靠性。

3.加强物资筹措与储备保障

紧急采购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应急医疗物资; 保障与管理; 物资特性;

发生大型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急医疗物资的储备是医护人员实施紧急救援和安全防护的重要基础[1。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国范围暴发以来,应急医疗物资的供应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医用防护物资呈现严重紧缺现象。因此,做好应急医疗物资的采购、使用等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对突发疫情的反应速度和应急救援的最终成效[21。完善应急医疗物资的采购、储备、使用管理体系,是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的关键。按照习总书记应收尽收”的总体要求,根据“集中患者、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收治”的经验[31,江西省某省级定点大型综合医院承担了全省80%以上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集中收治”工作。截至2024年2月29日 ,医院收治了21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其中,超过90%的患者达到国家标准出院。本研究结合该院疫情期间实际应急医疗物资消耗量数据分析及实践管理经验,探讨疫情期间应急医疗物资保障与管理面对的主要问题,并阐述医院应急医疗物资保障的工作流程和形成的一套高效的应急医疗物资管理方案,为大型医院做好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医疗物资保障与管理提供参考。

1 应急医疗物资的特点及主要防护物资消耗统计1.1 应急医疗物资的特点

疫情期间应急医疗物资具有量大、紧急、来源复杂和多样、需求不确定等特殊属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时正值春节,国内物流几乎停滞,而随着疫情规模、覆盖范围日益增大,国内对防护物资的需求急剧攀升,体现了物资需求量大的特点;而“时间”不等人,不管对于疫情防控,还是生命救治都很重要,体现了物资需求紧急的特点;同时,因其紧急性,导致物资的供应渠道方式多样,短时间内应急医疗物资铺天盖地而来,种类繁多,体现了物资来源复杂和多样的特点;又因感染患者多样,多带有不同既往病史,这对于应急医疗物资的种类、数量等具有不可预测性,体现了物资需求的不确定性。理解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医疗物资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应对应急医疗物资的保障与管理工作。

1.2主要防护物资消耗统计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染性强于-般的传染病[4],而防护物资的储备量决定了救治患者的数量。主要防护物资包括一次性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N95) 、医用外科口罩、护目镜、面屏、橡胶手套等耗材。因护目镜、面屏为可复消耗材,橡胶手套为仓库常备耗材,储备较为充足,现列举该医院1、2月份- -次性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N95)、医用外科口罩的消耗情况,见表1。

1月初医院起始库存量:一次性医用防护服1 120件,医用防护口罩(N95)6 780个,医用外科口罩18400个。医院设置用于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床位数为200张,视患者数量配置医护人员,每2小时1个班次。由表1可知,2月上旬消耗一次性医用防护服数量最大,每天约消耗215件,这段时间医院在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数量最多,约160例。这与1月底至2月.上旬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数量走势一致。同时,我们发现,若200张床位同时收满,医院库存基数仅能维持数天,如果防护物资来源紧缺,将给救治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由此可见,做好应急医疗物资的保障与管理工作对保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2 应急医疗物资保障的主要问题2.1 防护物资储备不足

一次性医用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N95) 等医用防护物资,因平时医院储备较少,在疫情暴发初始,对该类物资需求紧急、量大的特点凸显。基础储备量无法满足医院的使用需求,给疫情防控救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2.2 物资管理问题

疫情初始,由于物资储备不足,医院应急开通的供应渠道方式多样,短时间内大量应急医疗物资涌入医院,种类繁多,品质参差不齐。一时间难以对物资的分类、入库、存储、分配发放等进行精细化管理,且这些物资无法迅速与医院现有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只能手工记录,容易出现漏洞;同时,因工作人员长时间工作,精神压力大,面对大量数据的对比及出入库工作,导致精神过度劳累,容易出现数据记录错误的现象;此外,疫情初期缺少统-的物资分配标准,临床出现了近似哄抢防护物资的现象,这给物资分配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2.3 医疗设备维修问题

虽然大型综合医院有足够的医疗设备储备,但因设备基本都在污染区使用,如果发生故障或误操作导致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维修工作无法第一时间开展。院内医工人员进入污染区需要做好防护措施,无论是携带工具还是进行维修,笨重的防护措施均增加了医工人员的操作难度,降低了设备的维修效率。

3 应急医疗物资的保障与管理方案3.1 应急医疗物资的保障方案

坚强果断的指挥系统是一切工作的灵魂[5]。疫情初始,医院立即讨论并下发工作方案,设立由院领导牵头、各物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物资协调组,负责全院应急医疗物资的统一调配; 其中,医疗装备保障组在保障医务人员合理防护需求的基础上,负责落实管理制度、细化管理措施,做好医用防护用品管理,最大限度地有效使用防护物资、杜绝浪费。

3.1.1 防护物资需求评估

评估疫情救治任务,预估防护物资需求,按照“保重点区域、保重点操作、保重点患者”原则评估各病区的防护物资需求,按医院分区、患者收治、风险等级确定各区域防护物资调配优先等级[6]。

3.1.2 管理要求

(1)合理配发:根据病房实际收治患者数量、工作人员数量、工作量等,并结合病区防护物资调配等级,按需配发。(2)专人管理,定点放置:双人管理防护物资并分类放置、登记造册、班班交接,确定分发办法。 (3) 按岗分级核算,签字领取:基于防护需求等级,核发每日每人防护品用量,分发到人。(4) 零库存管理:病区仅保留一日库存量,便于全院统筹协调管理。(5) 全院倡议,厉行节约:物资紧缺,全员知晓,不浪费,不过度防护。

3.1.3 动态监控与调整

疫情期间,利用医院资源规划系统,严格执行仓库管理制度,临床计划、审批、验货、入库、申领、出库等全程信息化,库存动态可实时查阅;对于未及时进入信息系统的应急医疗物资,每日盘点,一日一报;物资协调组实时掌握应急医疗物资库存情况,及时调配物资,及时满足疫情防控救治需求。

3.2 应急医疗物资的管理方案

应急医疗物资管理是指从预测应急医疗物资的需求至调拨、使用的全过程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疫情时期,大量应急医疗物资在短时间内送抵医院,同时用于医护人员防护和患者的治疗,如何管好、用好、不浪费、不断供且保证物资的安全有效是应急医疗物资管理的重点。完善的应急医疗物资管理方案可确保第--时间将满足需求种类和数量的应急医疗物资送至临床一线,并最大限度节省成本。

3.2.1 应急医疗物资的采购调配

应急医疗物资的采购管理是针对非常状态下物资的采购活动。医院根据应急医疗物资的特点,建立了-套科学、完整的供应商管理机制,有利于突发事件紧急情况下应急医疗物资的积极响应,并且能及时回应物资的需求变化。疫情期间采购调度的方式包括紧急采购(医院开通应急采购通道,加快筹措速度)、院内调配 (急救等医疗设备院内直接调拨,紧急送往前线,保障抢救时效)、院外拆借(不能通过院内调配方式满足一线救治需求时,向同城或全省其他医疗机构拆借相关物资以保障定点医院的救治工作)、社会捐赠或援助。

3.2.2 应急医疗物资的使用管理

(1)应急防护物资的使用管理:应急防护物资由医院感染控制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结合疫情防控需求制定各临床科室申领计划;各物资部门根据申领计划负责发放,须仔细核对物品类型、数量及有效期并由申领人签字确认;对于各科室申领计划之外的物资需求,则须感染控制部门负责人签字方可领取;应急防护物资应单独建立台账,并建立应急医疗物资存量动态表,做到库存状态实时更新,每日盘点,每日上报。(2) 应急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医疗设备的需求由各临床救治小组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由装备管理组审核完成,消毒类医疗设备由医院感控管理组和装备管理组共同审核完成,再进行紧急采购或调配,最后安装至各隔离病房;由于医疗救治小组临时组建,对于临时引进的设备,难免存在医务人员不熟悉或不会使用的情形,因此,强化医务人员与医疗设备的结合是应急医疗设备使用管理的核心,应及时对医务人员进行设备使用培训,为临床救治患者争取时间[7];同时,安排I程师24 h值班,对临时发生故障的设备进行及时抢修或调换,全力保障临床一-线救治工作的开展;此外,应急医疗设备应单独建立台账,包含设备计划、来源方式、使用地点及使用状态,做到每台设备在疫情后都可清晰追溯,为以后设备的归还及调配管理提供依据。

4 讨论随着各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陆续清零,应急医疗物资的紧张程度也开始缓解。该院在救治收治的21 5例患者过程中,应急医疗物资得到了有力保障,实现了院内零感染。该院的实践经验对医院做好应急医疗物资保障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 因疫情初存在管理混乱现象,医院可考虑在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增加应急医疗物资保障管理模块[8],每年可进行不低于2次的物资保障应急演练,熟悉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流程,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不断进行总结改善。(2) 因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不足可能导致疫情防控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建立完善的应急医疗物资保障体系是医院顺利开展救治工作的重要基础,由国家层面出发,可考虑按省份或区块建立一个公共卫生临床防护中心,用于物资储备及收治传染病患者,实现平战结合,并可预警- -些出现的异常情况,早发现、早准备、早处理。(3) 信息化系统是物资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面对突发卫生事件时无法快速融合大量来源复杂性的应急医疗物资进行管理使用,可尝试由现有的系统中独立出一套应急医疗物资管理系统,提前介入,提高对物资精细化管理的程度,进而提高应急医疗物资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曾霞,胡卫建,陈康,等.模块化管理在地震救援应急物资管理实践与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 ,2(5):11-12.

[2]谷玮,严光,玟婷,等.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物资保障实践探讨[J]现代医院,202420(8):1180-1182,1186.

[3]姜洁,袁永庆,程婷,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救援:中国探索[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420(7):862-868.

[4]周艳,金鑫,方铁,等.武汉火神山医院医疗防护物资供应保障管理探索[J].医疗卫生装备,202441(4):6-9.

[5]毛树伟,袁宏,鹿军,等.在抗击SARS战斗中医学工程部的重要作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3(7):1-2.

[6]查静茹,陈明壮,汪卓贺,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医院物资应急管理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2440(4):87-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