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总结内容页

小学美术研修总结{整合5篇}

2024-08-04 18:23:01工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美术研修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美术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摘要:“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专业是高等师范院校顺应时展需要、面向农村小学教学所设立的一个全新的专业方向。本文对学生文化修养的结构层次及途径作了分析。在教育中应本着以美术文化为核心,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观和涵养人文精神的建构原则,多渠道、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关键词:课程设置;农村小学;文化修养;综合培养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意见的通知》的文件指示,计划培养为全省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定向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湖南地区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工作于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承担该项任务。

从培养目标上讲,本专业方向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备农村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胜任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能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规格上讲,本专业方向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为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在使学生接受全方位培养、能承担农村小学教育及多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要特别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培养。因此,该专业方向的美术课程设置要符合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符合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1文化修养构建的层次

围绕美术文化这个核心把与此相关的文化修养分为三个层次,即美术文化素养、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人文社会知识素养。而这三个层次是既分主次又相互相联系的。

1.1美术文化素养

美术是一种文化,它用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对于以基础美术教学为职责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建构自身的美术文化。美术文化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美术学知识,即要认识并掌握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本质特性,作为造型艺术的特殊性在美术语言上的体现,如透视学、解剖学、构图学、色彩学等。美术语言是美术作品得以存在的基本形态,美术的其他种种价值都必须依附于这一基本形态才能体现,所以也被称为美术本体。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发现美术语言的特征和规律,较深入地理解美术的本质。美术包括不同的门类,如绘画、工艺、书法等,要掌握不同门类的基本常识及创作特点。中西美术有共同点也有许多差异,要掌握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特点,这些既是美术文化的基础,也体现着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特殊性。二是美术史知识。中西美术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美术时潮,涌现出无数著名的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家,一部美术史就是人类美术文化的全部精英史,它构成了美术文化深厚的基础,也是美术文化的具体的视觉体现。因此,美术学和美术史论虽然不同于美术技能和具体的美术作品,但它们是关于美术的基本知识经验积累和对美术理性认识的结果,是美术学科有机的组成部分,也是核心部分。

1.2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

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种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范畴、审美理想等。艺术是美的最集中体现。通过美学理论的学习,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指导人从审美的高度创作和鉴赏美术作品。艺术理论是关于艺术本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以及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规律研究。艺术理论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艺术本质及其艺术规律从而指导自我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具有重要的作用。理论教育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分析作品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性质,阐释作品的审美价值、思想意义、艺术风格等。它的学术性、价值判断的倾向性、必须符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美学及艺术理论素养是学生文化修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果按学科来划分,包括哲学、宗教、历史、政治、伦理等,它们都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具体体现。美术与这些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件美术作品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下诞生的,优秀的作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无论中西艺术的发展都经历了从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性的制作技术混为一体的“技艺”向作为精神性生产的视觉文化的转换。在中国,唐宋以来由于众多文人介入美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的精神性特征得以强化,对文化修养的强调,凸显了中国绘画独有的文化内涵。在西方,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绘画被提升到与科学并立的精神生产的地位。要达到对艺术的真正了解,我们就必须懂得,艺术是人类文化的视觉呈现,一切艺术创作都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和积极的实践性。如果我们不否认艺术与其他文化形态的这种密切关联性,不否认艺术精神性特征的话,就应该将艺术放到与其他文化类型的关系中加以审视。而现代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与科学意义上的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有了一种更为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其他学科有了一种更为深入的融合。因此,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部构架必须有人文学科的支撑,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对于美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必须的。

2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加强大学生文化修养

实现学生文化修养的完整系统建构,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不仅在于认识到建构什么样的文化修养体系,更在于如何建构的问题。

2.1调整课程结构,具体落实《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这一指导方案是根据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提出的新的要求而制定的。“方案”把课程分为六个学习领域,加强了“美术理论与历史”、“美术与人文教育”两个领域,增设了“教育研究方法基础”、“ 教育法规学”、“ 小学美术教学论”等课程,基本上涵盖了我们上面所述的文化建构的三个层次。总体上看,“方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在克服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丰富了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方案的实施对培养具有人文精神、较高文化修养的基础美术教师具有积极意义。

通识教育是一个柔性的课程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程式化模式,应该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学校里面的课程可以横跨多个学科,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课程以及教师。这种弹性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自身的需求,加深自我的文化积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培养都大有益处。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减少专业化课程设置的数量,为学生学习业余知识提供充足的时间,有了充分的时间,有助于学生依靠传统的读书方式,提升自我修养。文化修养是靠每天的积累,积少成多,由小江汇聚成溪流。因而高校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更多时间空间。拥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积累文化知识,提升文化修养大有裨益。

2.2合理利用院校其他专业的人文课程

院校在学科门类上的设置比较齐全,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学科皆有设置,这一方面为美术学习构建了一个特有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这些学科也是美术学习加强文化修养培养的课程资源。因而在加强美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拓展其文化艺术视野方面,使美术专业学生广泛接触其他人文学科成为可能。合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做到优势互补,打破各专业的封闭状态,鼓励美术专业的学生选修其他系部的人文学科,实行学分制计入学生学分中。在这个资源共享和学科融合的平台上,建构学生的人文素养。

2.3开设人文学科的讲座

高水平的人文学术讲座既具有对某一问题研究的深度,又具有该学科的学术前沿性,对于学生了解某一人文学科的现状,涵养其人文素质,培养其对于人文学科的兴趣都有积极的作用。学院应尽可能地多为学生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开展学术讲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是建构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增加文化类讲座和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依靠必修课和选修 课,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角度进行。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学校的文化氛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历史传统、学术风尚、管理风格、社团生活、景观布置、建筑特点等诸多要素。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学校重视人文类活动的开办,科研项目的投入,名家讲座更是必不可少,用科研活动和名家思想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当然,光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学生自我的努力和吸收。书读的多少并不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只有学生根据所学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自我吸收和升华,才能化为自身的文化修养,内涵修养。

2.4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态度

人文学科的资源极为丰富。除了博物馆、美术馆、大型画展等可视的历史文物、艺术作品外,图书馆有大量的人文学科书籍。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建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一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态度,另一方面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式,为他们开列书目,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中了解其所学知识。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知识的受授都靠教学过程来完成,自学是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最为灵活有效的方式之一。

2.5文化修养类选修课,为学生加强文化修养拓宽渠道

部分高校对于文化类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并不高,选修课数量不多,关于文化修养类的选修课更是屈指可数。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选择选修课,最先考虑的是选修课是否容易通过,上课是否轻松等问题,其次才考虑选修课内容是否感兴趣,质量好不好。缩减专业课程设置,适当增加文化类选修课的数量,拓宽文化修养教育的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个人素质具有较大的帮助。另外,保障选修课的质量,提高审美层次,增加吸引力,也是加强学生文化修养的一大关键。

3结语

跟上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及对高师美术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农村小学美术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文化素养及最基本的教学理论与探讨美术教育教学的自觉意识。只有解决了这些最为根本的问题,高师美术教育建构学生完整全面的文化修养,从而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保证和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詹小平.普通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农村小学教师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一师学报,2005,5(2):3033.

[2] 陈黎明,田刚.从源头输送农村教师――免费定向培养客观上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J].瞪望,2007(7):24.

小学美术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1946年6月,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改组为“空军总司令部”。同年9月20日,“航空工业局”在南京成立,航空研究院改隶属其下。1947年,该院奉命从四川成都迁到江西南昌。1948年12月1日,因当局在内战中节节败退,航空研究院再次撤迁到台湾的台中市。

美国援华与陈纳德“飞虎队”

抗战后期,由美国陈纳德将军领导的美国(航空)志愿队,即“飞虎队”(简称A.V.G.),以较精良的飞行技能和战术,协助中国有效遏止了日军对中国的侵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对日宣战,罗斯福总统批准提供中国100架P-40型战机给志愿队(后更名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给日造成重创。至战争结束,美国第14航空队以损失500架飞机的代价,共击落日机2600架,击沉或重创日商船223万吨,军舰44艘,日军官兵66,700名。。

1943年11月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在美国主导下,联合国成立善后救济总署(UNRRA),陈纳德担任运送该机构援华物资的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直辖空运空运大队(简称CAT)队长,享有可在中国大多数民用机场降落、设立无线电台、随意载客/货的种种优惠权益。

国民政府在事接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国民政府随即于10月6日派遣军队进驻台湾总督府,负责台湾地区的军事接收,其中航空接收范围包括日本陆军第8飞行师团及驻扎在台澎地区的日本海军航空队,以及民用飞机、航空武器、装备、基地、场所、厂库、设备器材物资等。总计共有54座机场,陆、海军军机共983架(战斗机461架、轰炸机105架、侦察机92架、教练机250架、运输机30架),日军在台航空工厂及部队基地遗留下的生产机器设备则超过千余部。

日本海、陆军遗留在台湾的航空工厂、飞机、航空设施、器材及相关人员的接收,统一由国民政府下属“航空工业局”负责。1946年原位于四川成都的“第三飞机制造厂”迁至台湾,由于员工不足,又是以接收日军遗留设备为主,所以招募台籍技工成为首要之需。

台籍技工分台湾岛内与海外两种,岛内应募者主要是以日治时期曾在日本本土或台湾的航空工厂工作过的技术人员,主要是“海军第61航空厂”和“陆军第5野战空修厂”员工。

前文曾经提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共拥有3个飞机制造厂和1个飞机发动机制造厂,以及11个飞机修理工厂,另有8家中外合资民航运输公司等,但1949年跟随当局撤退至台湾的大陆i航空技术人员数量却不多。来台者绝大部分是以“航空工业局”相关机构或空军军事院校内的军事编制人员身份,随军队撤迁而来。据文献记载,从1946年至1949年止,随“航空工业局”迁台者共有400余人,“空军训练司令部”所辖“空军机械学校”来台官兵767人,“空军通信学校”官佐696人,“空军供应司令部”官兵及眷属共20,371人。

此外,只有陈纳德率领的“民航空运大队”(简称CAT,此时已完全成为外资公司)所属部分飞机及空地勤人员随当局来台,随即展开在岛内的营运业务。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C.A.T.更暗地里支援非战斗性的运补工作,如伤兵运送、气象资料搜集、夜间空投游击队员、帮法国运送物资到越南等。此外,还负责维修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各式军机。

1950年,C.A.T.被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收购,1954年改名为亚洲航空公司,其股权数次易手,直到1994年由台翔航空公司买下大部分股份。

美国军援台湾航空业

1948年,美国依据〈美国援外法案〉对中国展开援助计划,其中约有1000万美元被用于援助台湾的战后重建工作。

除了从中国大陆迁台的航空企业及国军接收日军的航空工厂外,上世纪50年代美国军援台湾各型军机、建设机场、训练维修人才等作为,确实将台湾航空工业带入另一个不同的阶段。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随即宣布“台海中立化”,派遣第七舰队巡防台湾。当时美国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于同年7月底访台,针对能否参战及其防卫能力、后勤补给能力等进行广泛评估。8月17日,麦克阿瑟发表对远东战略的意见,首度提出“新国防第一线”主张,建议美国修正二战后太平洋第一线原则,将台湾加入所谓第一岛链,使太平洋成为“和平湖”的新战略。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后,美国与台湾先后签署《中美共同互助协定》和《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希望利用台湾围堵中国大陆。1951年5月起,美国对援正式开始,通过赠予、军售、贷款、易货等方式,向台湾出售军火,28年间总计费用为24.2亿多美元。

其中在改善台湾空军方面,通过美方的军机赠与、人员训练及技术转,让快速提升了_湾空军对美国军机的熟悉及在战斗飞行、飞机维修等方面的技术提升。

根据1951年美国军事顾问团(简称MAAG)的评估,认为当时台湾空军的持续战力无法超过1天,其中主要原因是缺乏零件与飞机,因为维持战斗所需之战斗耗损与维护需要,将使战斗力之持续不受严重限制,所以美军顾问提出,在共同安全法案计划下拨运飞机和零件,对台湾空军作重大改善。1954年,台湾“航空工业局”改组为“空军技术局”,几个飞机制造厂、发动机制造厂及降落伞制造厂都先后改隶属台湾空军供应司令部成为维修部门,以加强美国援机的装备保养能力。

为了协助修护美军各型飞机、发动机及地面装备,提高修护人员作业技术,自1955年至1978年间,台当局陆续选送空军飞机修护人员赴美培训,共计军官34员、士官32员。

以飞行训练为例,当时台湾空军喷气式战机换装训练是由台南联队负责各部队种子教官的训练,顾问小组里的飞行作战官要训练从空军官校毕业且战斗机飞行时数超过500小时以上的飞行员,有的种子教官则是被直接送到美国空军基地训练。

此时,台美军方还共同策划开展一连窜针对中国大陆的秘密情报搜集活动,由台湾空军提供优秀的飞行与技勤人员,美军则提供先进战机,并负责训练台籍专业人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黑猫中队”与“黑蝙蝠中队”,这也是美国军援台湾时期进行技术转让的途径之一。

美军的技术引进和政策箝制

为了维持的所谓优势,美国一方面提供大量军火,强化遏止大陆进攻的防务实力,一方面又得严密控制方,使其无法建立设计、自制生产先进军事装备的能力。

以下通过美军协助台湾空军改进飞机维修技术的范例,概述美国军援下技术引进的模式,再以台湾“空军技术局”的成立为例,说明美方企图以组织改造,监控台湾技术研发的方略。30

早期台湾空军的战机均是以活塞式发动机为动力的螺旋桨式飞机。1953年6月,美军以F-84G喷气式战斗机援助台湾空军,同时派遣“喷气机机动巡回培训小组”(简称MTD小组)来台协助,由美军顾问凯纳迪(Maj.Keinady)率领美方教官9人,会同空军翻译人员至台南、嘉义基地实施为期5个月的针对1,939名空军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换装训练任务。

开始时,MTT小组驻点于台南空军基地,但因该基地翻译人员专业能力不足,而转向由冈山空军机械学校长期驻点,专门负责岛内各空军基地的修护训练。到上世纪70至80年代,还陆续代为培训约旦和新加坡等空军人员。该小组直至1996年才正式被裁撤。

美军每次赠与台湾各型战机时,都会派遣专业顾问来MTD小组,负责将该机种飞机的一般测试、维修的技术教授给方人员,然后由MTD小组的教官再将所学传授给岛内各空军基地的飞行军官、停机线维护人员、一般维护、发动机、电器、仪表、液压、飞操、通信、导航、电战、军械、军雷、逃生、地装等系统专业人员等。为了提高效益,MTD小组通常利用飞机实体与模拟器交互教学的方式,培训飞行与后勤技术人员相关专业技术,实体训练主要针对发动机进行拆解/组装以了解其完整的原理与实际修护,模拟训练则是以模拟器配合投影片、书籍教材、操作技令(T.O.)模拟各种飞机运作状况;模拟器主要是仿效真实存在的一系统及其功能的装置,它可以有效满足该类训练需求,包括电脑辅助模拟器、座舱程序训练模拟器、维修技勤模拟器等。

MTD小组成员多来自台湾空军技术军官及中正理工学院毕业的军士官,所这些军官很多人拥有多种专业的学士学位。一般说来,从准备到训练完成,小组的工作内容有:派员至原厂接受技术转移(约费3个月至1年)、取得及熟读技术命令与教学资料(2个月)、实际演练操作程序(1个月)、培训种子教官或至使用单位施训(3个月至1年)、筹补训练用模拟或实体装备、设计规划训练教室、编撰教材(1个月)、拟定训练计划(1个月等。他们不但英文能力要好,各不同专业者的学识能力也要强,还要会动手拆装复杂的发动机,并且安排持续性的训练课程,负责对来基地的新手实施各项专长维修训练。

但与此同时,美国严格规定台湾空军的一般作业和作战部队飞行训练均须参照美军制度,连飞机用燃油和零附件等补给也由美方供应。在此情况下,技术训练的方式及目标就不得不受供应者主导,美国只希望台湾方面能娴熟如何使用和维修美军淘汰转赠的军机,对研发较高层次的维修技术如喷气式战机的电子仪表系统则不予鼓励。

小学美术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创美容技术;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临床疗效

Clinical Analysis of Minimally Invasive Cosmetic Technique in Repairing Facial Skin and Soft Tissue Trauma Patients

YU Yo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Surgery,Hukou County People's Hospital,Jiujiang 332500,Jiangx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minimally invasive cosmetic technology in emergency repair of facial soft tissue injurie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4~2016 year in January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or repair of facial soft tissue trauma patients with a total of 100 cases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number,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0 cases each.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admissions after repair technology to repair surgical treatment;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ing minimally invasive cosmetic technology consultation after surgical repair treatment,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received surgical treatment respectively,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Results ①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50 patients after surgery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the beauty of technology,patients with blood loss and operative tim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two groups of patients surgical indications compared with the difference,P

Key words:Minimally invasive cosmetic technology;Facial skin and soft tissue injury;Clinical efficacy

微美容技术指的是临床医务工作者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学技术方法对患者的颜面部创伤进行的修复与再塑的医疗活动过程[1]。运用微创美容技术对患者进行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修复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的、技术的及艺术的医学科学知识与技术恢复患者面部形态、面部皮肤组织正常机制及面部轮廓的外在美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处于心理上的创伤修复状态[2]。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微创美容技术在修复急诊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的临床疗效,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急诊科进行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修复的患者共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运用微创美容技术的手术治疗之后,取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急诊科进行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修复的患者共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35例,女15例,重度皮肤损伤10例,中度皮肤损伤12例,p度皮肤损伤23例,患者年龄20~52岁,平均年龄(30.2±3.5)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重度皮肤损伤10例,中度皮肤损伤12例,轻度皮肤损伤23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29.6±3.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皮肤损伤程度人数比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患者采取常规修复技术治疗,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微创美容技术治疗,皮肤修复医生在对患者进行面部皮肤修复时,使用先进的缝合材料,0.1 mm缝合线[3],根据患者面部皮肤的解剖学结构和显微镜成像,通过微型针从患者面部伤口的特殊角度进针、依据患者的皮肤伤口的自然生理层次分层并且采取科学的处理,采用手法极轻的无二次创伤的伤口缝合[4]。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均没服用抗血小板凝结的阿司匹林类药物,在患者接受治疗2 w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3评价指标

1.3.1手术指征指标 手术治疗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1.3.2治疗效果指标 治愈:患者接受上述治疗2个月后,患者面部修复后的皮肤恢复如初,不存在任何疤痕,皮肤红润光洁,皮肤各项指标及功能正常,如可以正常排汗和保温。好转:治疗2个月后,患者面部修复后的皮肤有所恢复,存在轻微、细小疤痕,皮肤各项指标及功能接近正常状态;无效: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后,病状没有任何改善,各项指标没有明显变化。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

2 结果

2.1患者一般资料统计结果分析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皮肤损伤程度人数比、致病原因人数比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综合比较

2.2.1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指征比较 观察组50例患者在接受运用微创美容技术的手术治疗之后,患者术中出血量为(60.2±10.9)ml,患者手术治疗时间为(1.2±0.2)h,对照组50例患者在接受采用常规修复技术的手术治疗后,患者术中出血量为(70.8±10.2)ml,患者手术治疗时间为(1.6±0.5)h,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治疗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手术指征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

2.2.2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50例患者在接受运用微创美容技术的手术治疗之后,患者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痊愈23例,好转2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50例患者在接受采用常规修复技术的手术治疗后,患者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痊愈18例,好转2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2%;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

3 讨论

皮肤损伤是由于各种原因如火烧、剧烈碰撞、动物撕咬,日晒,冷冻等原因,导致人体皮肤组织状态改变,处于破损、红肿、发炎、疼痛的状态。皮肤使人体重要的机体组织,具有保护血管及内脏器官的重要功能[5],所以一旦发生皮肤损伤应采取有效的治疗,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于外的皮肤的保养和保护工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50例患者在接受运用微创美容技术的手术治疗之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治疗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手术指征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

综上所述,急诊外科在对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患者进行皮肤修复手术时,可以采用微创美容技术。微创美容技术可以在在降低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同时,能获得较高的治疗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高艳萍.微创美容技术修复急诊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的临床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04(08):112-113.

[2]韦元强,杨建德,莫海龙,等.微创美容技术修复急诊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的临床观察[J].微创医学,2006,05(06):363-364.

[3]王志强,丁德生,刘洋,等.面部软组织损伤的整形美容修复[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8,04(04):257-260.

小学美术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在我国,传统艺术教育始终宽泛地包括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各个领域,且多以分科教学的方式存在。然而,真正将艺术教育明晰定位在“艺术”,且将其以综合的方式呈现的是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中开展艺术课程,这是在我国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艺术课程打破传统艺术教育分科而教的界限,注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门类以及与其他非艺术领域之间的融合,强调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知识技能为辅线,密切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联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之目的。为了避免与以往的艺术教育在概念上发生混淆,中小学界常称之为“艺术课”、“综合艺术课”或“艺术综合课”。

无疑,这样一门艺术课程,它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业已习惯了传统分科教学的广大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现在从事中小学艺术学科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原来从事单科音乐或美术教学的教师,目前情况下,跨学科教学存在现实的困难。5个年头过去了,师资问题自始至终存在甚至困扰和阻碍着改革的进程。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以深化艺术教育改革,推进课程与教材新体系的构建,着力使艺术学科的价值与功能更大地体现出来,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远在改革之初,学院为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成立了小学艺术教育系,主要承担我省贯彻实施国家新课程——小学艺术课程的师资培养、培训和研究任务,也是学院创建特色学科、精品课程的重点科系,同时也成为我国基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艺术课程师资培养和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自2002年起在全国率先培养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专职综合艺术师资以来,小学艺术教育系紧紧围绕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依托课改实验区基地鲜活的案例和交流互动的大平台,以科研促教学,以实践带科研,深入研究小学艺术课程师资培养的新模式和较完整的架构,为我省小学艺术课程师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艺术课程的核心是综合,综合性艺术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现代社会出现的课程综合化倾向是课程发展历史进程中否定之否定的结果。“当时代要求人与其生活的世界和谐共生的时候,当时代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时候,当时代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课程的综合化就成为必然。”[1]

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有一个零点计划,其逻辑前提是科研人员的文化艺术素质导致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所以要以零为起点,重新审视艺术教育。我国在进入21世纪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艺术教育,其高瞻远瞩的意图不言而喻。我们知道,信息时代的教育特征是将工业时代的封闭性、单向性、继承性、统一性和专门性转向开放性、双向性、创新性、个性化和综合性。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从传统狭窄的学科视野中走出来,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和综合的架构参与社会发展。”[2]“使之从培养某一学科的专门教师逐步过渡到培养有较为宽广知识背景的和多方面能力的教师,再到可以进行跨学科教学的教师或能够进行综合课程教学的教师,以便为通才教育准备师资。”[2]

可以说,综合是科学发展的需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综合艺术教育既要让学生掌握“艺术”的语言,用于人际交往、美化生活、美化自然、“经世济用”、“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让学生乐意在艺术世界中徜徉,陶冶性情、美化自我、“修身养性”、“改造主观世界”。在本次课改所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中还确定了艺术课程的人文性,明确指出,艺术课不是一种单纯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技术课程,而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艺术水平和人文素质的人文课程。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夏中义先生曾提出“精神成人”的理念。应该说,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了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还包括了人对社会已有精神财富的享受能力。所以,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核心。如今,艺术教师应该既是创造型教师、引导型教师、交流型教师,也是方法型教师,更是因材施教型教师;既是传递人类文明的纽带,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浇灌艺术之花的园丁。因此,在现代艺术教师的素质内涵上,要求具备可靠的政治素质,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思想,广博的文化涵养,健康的身心素质,高尚的审美素质,坚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高超的教育技能。也就是说,艺术教育要求素质发展全面的教师。

二、探索与实践

我国小学艺术师资的培养主要依赖于艺术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作为全国率先培养小学艺术师资的学院,其中,艺术教育系以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大专学历为培养模式。为使未来的小学艺术教师在五年的有限时间里完成多项的学习内容,努力达到全才型的教师的目标,我们在培养目标、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培养模式以及师资培养规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一)一专多能型的培养目标定位

在培养目标上,我们将之定位为: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适应艺术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具有艺术教育整合与发展能力和开拓精神,“多能一专”,适应小学艺术课教学的合格师资。我们认为,作为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素质更高更全面才行”。多能就是“必须具备所学专业各个方面的教学能力。”也就是“应该在自己的本专业方面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3],所以,一专多能就是素质“素质更高更全面”,我们期望每一位学生都“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紧扣《艺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在课程理念上,根据国家基础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在大艺术观的背景下,从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艺术教育能力,进行教学分析、评价、总结的能力,发展学生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能力,组织教学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具备处理现代教育信息的能力等,还应使学生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学会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在此课程理念下,我们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上,注意把握以下四个方面: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综合性与创造性相统一,思想性与师范性相一致,“共性”与“个性”相渗透。

(三)基础全面专业凸显的课程结构

在课程结构上,我们打破了传统学科本位的狭隘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文化课和音乐、美术、戏剧与舞蹈为主的学科基础课、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以人文素养与多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贯穿融合,促进学生在体验性、探究性,反思性和愉悦性学习中,将艺术学科内部质性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同时将艺术与其它非艺术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发展学生各项能力。此外还设立了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的综合类活动课程体系,通过各种艺术实践、讲座、观摩、体验、表演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艺术能力训练,确保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1.公共必修课:政治、语文、外语、历史、地理、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教师口语、体育等。

2.专业必修课:乐理基础、钢琴、声乐、舞蹈、音乐欣赏、合唱指挥、戏剧表演、美术基础理论、素描、图案、色彩、国画、手工、书法篆刻、中外美术简史、工艺设计、电脑设计、艺术欣赏、艺术概论、美学、小学艺术教学法等。

3.专业选修课:(根据学生主辅修的方向进行选修)民乐、管乐、电子琴、电脑音乐制作、儿童歌曲创编、环境设计、服装设计、摄影技术与赏析、壁画设计、工艺雕塑、室内设计、广告设计等。

4.综合类活动课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艺术采风与实践、各类知识讲座等。

(四)“2·2·1”的课程方案

根据我院招收五年专学生的特点,我们制定并实施了艺术教育“2·2·1”(既普修、主辅修与整合)专业培养课程方案。

“2”(指1—2年级)为普修期,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文化课和音乐、美术、戏剧与舞蹈为主的学科基础课、综合活动课。为三、四年级主辅修期进入音乐或美术学科高一层次的学习打下宽实的基础。

“2”(3—4年级)为主、辅修期。面向全体学生继续开设公共文化课,根据学生特长,分别开设主修音乐辅修美术和主修美术辅修音乐两大课程,为学生提供音乐或美术学科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在主修音乐或美术的同时,辅修其中一门专业(美术或音乐),并溶入艺术其它门类综合活动课、艺术创作、艺术实践、教育见习、实习。

“1”(5年级)为整合期。第五年的第一学期安排必修课程之外更多是选修课程与活动整合,其中包含8周的实习,外出艺术采风和毕业创作与毕业汇报。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辨以及参加12周的毕业实践活动。

(五)专业与教育能力兼备的培养规格

在培养规格上,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艺术专业基本能力与教师的基本教育能力。具体来说,由以下五部分构成。

1.音乐基本能力:含音乐理论与音乐技能两个部分,音乐理论方面,要求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与音乐文化素养知识,具有一定水平的中外音乐作品鉴赏能力,了解地方民间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音乐技能方面,每生毕业时必须同时具备三项基本功与一项专长(3+1)。三项基本功分别为“弹”、“唱”、“跳”,一项专长即会演奏一件民乐器或管乐器。

2.美术基本能力:含美术理论与美术专业技能两方面,理论方面要求具有扎实的美术理论基础知识与美术文化素养知识。具有一定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鉴赏能力,了解地方民间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技能方面要求每生毕业时必须同时具备三项基本造型能力与一项专长(3+1),三项基本造型能力分别为色彩、装饰、国画,一项专长为工艺制作。

3.舞蹈基本能力:含舞蹈理论知识与舞蹈专业技能基础知识,具有鉴赏评析中外舞蹈作品的基本能力、能够表演中国民间、民族等舞蹈片断及小品,能够表演和创编少儿舞蹈。

4.戏剧基本能力:了解戏剧的主要种类及其发展史,具有鉴赏评析中外戏剧作品的基本能力、能够表演戏剧片断及小品,能够创排简单的儿童剧与戏剧小品。

5.教育基本能力:

(1)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小学生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美术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2)具备良好的艺术通识通感理论和实践的能力,能运用美学艺术理论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掌握小学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即“三笔”“两Hua(话、画)”一报,三笔就是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两Hua即简笔画与普通话,“一报”即板报设计。

(4)具备处理现代教育信息的能力,要求每位毕业生能够运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像,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制作的课件,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艺术教学。

(5)具备组织教学与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能够利用乐器进课堂组织教学,能够组织小型的文艺演出活动,能够参与校园环境的美化工作。

(6)具有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和对专业教育理论及发展动态进行研究的能力。因为就目前而言,艺术教师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面临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靠教育研究者研究好了由教师来实行,更主要的是靠教师结合实际自己的研究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成效与反思

小学美术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不对称;双眼皮;整形修复;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042-02

重睑术是治疗不对称双眼皮的重要整形修复方式,临床上也被称为双眼皮手术,其主要是指通过手术的方式将原来单睑或者不对称双眼皮的上睑皮肤及其皮下组织结重整、修复为重睑或对称重睑[1]。通过重睑术可以扩大人们的眼裂程度,使睫毛向上翘,增强眼部的美感,使人的眼睛看起来更加动人、协调、均称。随着我国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传统的缝线重睑术逐渐被埋线重睑术所取代,进一步简化了重睑术的操作步骤,且并不需要切开皮肤,不会产生切口,对患者创伤更小,患者承受的生理、心理压力也相对较小,患者的耐受性更佳。为进一步提高不对称双眼皮整形修复水平,本文对我院收治的280例不对称双眼皮患者行重睑术治疗的具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9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277例不对称双眼皮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74例;患者年龄介于16-42岁之间,平均(23.7±2.3)岁;其中单眼66例,双眼211例。

1.2方法

首先应指导患者轻轻的将眼裂闭上,并画线观察患者双眼皮不对称的部位,分别用牙签的一端将眼睑中部与内眦部皮肤向睑板方向压近,然后让患者慢慢张开眼睛,再重新观察患者的重睑形态,根据患者的眼形状以及具体要求,确定需要修复部位,并用小切口进行标记。应用碘伏溶液常规消毒手术区域,并铺巾,按照从外向内的原则,沿着设计线,在上睑皮下给予2ml浓度为2%利多卡因(加入3滴浓度为1%肾上腺素液)进行浸润麻醉,同时对于去除眶脂的在眶脂部部位,也同样需要浸润麻醉,一般在局部麻醉3min后即可进行手术。首先应按照事先标记的小切口,应用小尖刀片将皮肤切开至眼轮匝肌处,将眼轮匝肌提起,将部分眼轮匝肌去除,观察两边的双眼皮的对称性;若不对称应继续将部分眼轮匝肌去除,一直到两边双眼皮对称为止。若患者有出血现象,应立即采用电凝止血或纱布进行压迫止血。将眶隔膜应用微型血管钳钳夹并剪开,准确寻找到眶隔脂肪垫的位置,若不易寻找应将上睑部轻轻按压,自然疝出脂肪团进行剥离,在剥离的过程中应最大限度的将眶隔脂肪膜保留,将疝出的脂肪团应用微型血管钳进行剪除,残端出血应用电凝烧灼进行止血,并还纳、复位剩余部分。做内侧切口时经过另一只眼睛的对比可去除多余部分,通过外侧切口可将中外两组的眶隔脂肪同时去除。然后嘱咐患者将眼睛睁开,若患者的重睑线不流畅,且和另外一只眼不对称,可以利用小剪刀通过切口分离皮下与眼轮匝肌,必要时应适当将眶隔脂肪和眼轮匝肌去除,直到患者再次睁眼后,重睑对称,且重睑线流畅为止。若患者的重睑线非常流畅,并且和另外一只眼相互对称,则可采用间断埋线法继续无损伤缝合。从重睑设计线的内眦或外眦起端将尼龙线(6-0或7-0)垂直进针,并转向一定角度,出针的标志应以针尖触及提上睑肌腱膜后于相邻点或睑板前组织为主。然后再从出针孔处进入,从真皮或皮下组织的相邻点处出针,不断重复上述操作,在埋线缝扎的过程中应遵循深浅交替的原则,从设计线末端再向外眦反转缝扎。最后让患者睁眼,观察重睑是否对称,适当调整宽窄度,待医生和患者满意后,在同一个针孔内将两端线打四个结,将线在扯动皮肤的情况下在针孔内结埋,若切口较小,则不需要进行缝合。

1.3 术后护理

上睑并不需要拆线或包扎,可以涂抹红霉素眼膏,可以采用冰罩进行局部冷敷。

2结 果

本组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性成功,经治疗后双眼皮均得到改善、修复,取得良好的美学重睑效果。其中医生与患者双方均满意273例,治疗满意率达到98.9%,有3例患者出现双侧不对称。

3讨 论

重睑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的美容手术,手术方法具有多样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切开法或韩式切开法,以及埋线法重睑成形术,其中切开法重睑成形术的适用症较广,对于任何人都适用,但是重睑并不会消失,若患者眼睑脂肪膨出、皱纹较多,或者年龄较大,皮肤容易出现松弛等患者可适当一部分眼睑部分的脂肪以及少量皮肤切除,从而达到消除臃肿或改善上睑松弛的效果[1]。但根据张涤生等研究报道[4],切开重睑后会大大增加肿胀的发生几率,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因此并不能作为理想性手术方式。韩式切口重睑术具有自然美观的美观效果,切口较少,尤其适合没有眼睑皮肤松弛的年龄女性群体。而埋线法主要是将线在真皮以及睑板之间进行结埋,存留的时间更短,更符合人体自然解剖特点,通常术后7d即可恢复。王飚等研究表明,对500名双眼皮不对称患者分别进行埋线法治疗以及切开法治疗,结果发现埋线法的治疗优势更为突出,对患者的创伤更小,操作简便,有利于术后尽快康复。本组研究表明,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性成功,且医生与患者双方均满意率达到98.9%,由此可见,埋线重睑术治疗双眼皮不对称的临床效果显著,与王飚等研究结果基本相符。但本组有3例患者出现双侧不对称现象,考虑可能是由于患者两边上睑皮肤的紧绷程度不同有关。

经过本次治疗,可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体会,①由于眼皮在将多余眶隔脂肪去除后会相对变薄,对于“肿眼泡”患者也同样适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手术适应症。②设计线应尽量简单,重睑线的长度应大于5mm,双眼皮宽度应适中。③在小切口去除多余脂肪后,采用连续埋线治疗,每一个线圈都是连续缝线,具有良好的顺应性,可以使重睑线变得流畅,也会使双眼皮变得对称。④采用部分切除眼轮匝肌联合连续埋线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睑板、上睑提肌腱膜和皮肤的粘连效果,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且效果显著。⑤通过小切口标记修复部位,可提高修复部位定位的准确性,更容易找到上睑部多余的眶隔脂肪,且小切口术后并不需要进行缝合,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更容易耐受。⑥埋线进针时应保证4针都根据原针孔进入,并能够保持平行状态在真皮组织内前行。

综上所述,双眼皮不对称患者采取小切口去脂合并埋线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操作简便、恢复快、安全、有效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双眼皮手术审美知识及操作技巧[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O(13):207―208.

[2] 王飚,柳大烈,陈兵.内眦韧带的解剖研究及其在内眦赘皮矫正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2(11):1635―16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