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总结内容页

小学节能减排总结{集合5篇}

2024-08-04 18:43:01工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节能减排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节能减排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制造业 节能减排潜力 节能减排潜力指数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3)11-70-04

一、节能减排潜力的概念及分析方法

潜力,是指潜在的能力和力量,是内在的没有发挥出来的能力和力量。本文所指的节能减排潜力,即在能源消耗和CO2排放两方面可能存在的进一步下降趋势。结合本文的研究主题具体来说,制造业节能减排潜力,就是制造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和单位增加值排放两个衡量制造业节能减排状况的指标,在未来是否具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由上述概念可知,节能减排潜力具有动态性和参照性两个特点。所谓动态性,是指节能减排潜力的大小是相对于某一时刻来说的,与某一阶段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利用水平密切相关,是动态变化而不是静止不变的。所谓参照性,即在一个固定时刻考察节能减排潜力的大小需要参照一定的标准,选取的参考标准不同,衡量出来的节能减排潜力大小也会有所差异。

本文针对北京制造业节能减排潜力的相关研究均立足于政府等有关机构的管理、调控职能,以向其提供政策制定、实施的指导和建议为研究目的。

首先,由于节能减排潜力具有动态性特点,所以随着时间的推进,制造业节能减排状况会有所变动,其节能减排潜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考虑到相关数据的完整性和可得性,本文选取了2000~2011年这一覆盖了“十五”、“十一五”两个五年时期的时间段,考察制造业节能减排潜力的变化趋势。

其次,由于节能减排潜力具有参照性特点,而在参考标准的选取上,一方面可以把发达地区的节能减排状况作为参照对象,另一方面也可以把行业平均的节能减排水平作为参照对象。考虑到统计口径差异、数据可获得性等问题,本文依据后一类标准,通过对比北京制造业与工业平均节能减排效率的高低,对北京制造业节能减排的潜力进行分析。

二、制造业节能潜力分析

由于能耗强度表示每单位产出增加值的能源消耗量,因此它常用作评价节能潜力和政策效果的重要指标,而能耗强度的变动量则很好地反映了节能潜力被挖掘的程度。但是,相对于基期能耗强度较高的部门,能耗强度较低的部门在节能方面会面对更大的困难,这是因为进一步降低能耗强度或者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的边际成本将更高,以致一些技术限制会阻碍相关节能行动的实施。因此,在研究节能潜力的过程中,不能单纯采用能耗强度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而是要同时考虑到各部门能耗强度的差异,在此条件下研究各部门的节能潜力。

假设整个产业部门在基期t = 0的能耗强度为e0,到第t年时能耗强度的变化量为et,则产业整体能耗强度的增长率为:

若epi > 1,表明部门i的实际能耗强度变化量大于参考能耗强度变化量,说明部门i在降低能源消耗方面的效率高于产业整体平均水平,节能潜力相对较小;反之,则表明部门i的节能效率低于产业平均水平,节能潜力相对较大。

利用式(3),考察北京制造业不同时期和总体的节能潜力大小,节能潜力指数的计算结果见表1。

表1显示,2000~2011年间,北京制造业总体的节能潜力指数为1,说明其降低能耗的效率与工业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能耗强度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分不同类型来看:传统制造业的节能潜力指数有下降趋势,且各时期及总体的指数值均接近于1;现代制造业 的节能潜力指数有上升趋势,且各时期及总体的指数值均显著小于1。这说明,传统制造业的节能效率与制造业平均水平相近,而现代制造业的节能效率明显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结合北京制造业降耗的实际情况可知,由于传统制造业包含了制造业中几乎全部的高耗能行业,所以从一开始它就是北京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对象,而十几年来也的确取得了明显成效,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传统制造业的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大、速度快;相比之下,现代制造业主要由轻工业构成,能耗所占比重及能耗强度基数均比较低,所以该领域尚未大规模开展节能工作。因此,未来北京制造业应逐步加强对现代制造业节能的关注,同时继续推进传统制造业节能,但在使用高新技术和清洁能源的成本没有突破性下降的条件下,传统制造业能耗强度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将十分有限。

具体来看现代制造业各行业:5个行业中仅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总体节能潜力指数大于1,节能效率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各时期及总体的节能潜力指数均为负值,节能效率较低。对5个行业按照节能潜力大小进行排序,节能潜力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

三、制造业减排潜力分析

与分部门节能潜力模型的建立原理相类似,利用排放强度指标构建产业分部门的减排潜力模型。

若cpi > 1,表明部门i的实际排放强度变化量大于参考排放强度变化量,说明部门i在减少CO2排放方面的效率高于产业整体平均水平,减排潜力相对较小;反之,则表明部门i的减排效率低于产业平均水平,减排潜力相对较大。

利用式(6),考察北京制造业不同时期和总体的减排潜力大小,减排潜力指数的计算结果见表2。

表2显示,2000~2011年间,北京制造业的减排潜力指数有所上升,反映出制造业整体在减少CO2排放方面的效率有所提高;12年间制造业的总体减排潜力指数接近于1,表明其减少CO2排放的效率与工业平均水平相近,排放强度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分不同类型来看:传统制造业的减排潜力指数明显减小,由“十五”时期的1下降到“十一五”时期的0.8,说明传统制造业减少CO2排放的效率有所降低,减排潜力有所增强;现代制造业在两个五年期间及总体的减排潜力指数均小于1,说明现代制造业的减排效率仍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同样具有一定的减排潜力。两类制造业减排潜力指数的不同变化趋势反映出各自的能源结构特点:传统制造业包含了制造业中大部分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对煤炭、原油等CO2排放系数较高的能源品种依赖性较强,虽然近年来传统制造业的能耗总量已得到一定控制,但其重点消费能源只是由煤炭向原油转移,能源结构尚未得到明显优化,所以传统制造业的减排强度仍有下降空间;而现代制造业由于能耗总量基数较小,对煤类、油类等高排放能源的依赖性不强,所以目前针对该领域还没有大规模开展减排工作,同样也具有一定的减排空间。因此,未来北京制造业在减排方面应同时关注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前者重点改进能源结构,后者重点控制能耗总量,但在使用高新技术和清洁能源的成本没有突破性下降的条件下,传统制造业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将十分有限。

具体来看现代制造业各行业:除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减排潜力指数显著小于1外,其余4个行业的总体减排潜力指数均超过1,说明这4个行业的减排潜力相对有限。值得注意的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减排潜力指数均有所下降,特别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减排潜力指数由“十五”时期的2.22减少到“十一五”时期的0.36,说明近年来这3个行业的减排潜力有上升趋势。对5个行业按照减排潜力大小进行排序,减排潜力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四、制造业节能减排潜力的综合评价

通过构造节能——减排潜力矩阵,对十几年间北京制造业总体的节能减排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即将节能潜力指数与减排潜力指数相结合,x轴代表北京制造业及其各部门的节能潜力指数,y轴代表北京制造业及其各部门的减排潜力指数,依据两项指标的具体数值,构造节能——减排潜力矩阵。节能——减排潜力矩阵中,选取节能潜力=1和减排潜力=1的位置分别作横向和纵向的参考线,将矩阵划分为4个象限,不同象限反映了不同的节能减排潜力,并且离参考线交汇中心越远程度越强。

2000~2011年,北京制造业及其各部门的节能——减排潜力矩阵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北京制造业及其各部门中,节能减排综合潜力较大的为现代制造业,特别是其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节能潜力较大而减排潜力较小的有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节能潜力较小而减排潜力较大的为传统制造业;节能减排综合潜力较小的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于不同类别的节能减排潜力,可以考虑采取不同的降耗减排措施:对于节能潜力较大、减排潜力较小的部门,可以首先从控制能耗总量入手;对于节能潜力较小、减排潜力较大的部门,进一步控制能耗总量的空间可能有限,所以可以优先考虑优化能源结构;而对于节能减排综合潜力较大的部门,则可以双管齐下,控制能耗总量的同时改善能源结构。

构建节能——减排潜力综合指数的方法为:为节能潜力指数和减排潜力指数赋予相同的权重0.5,然后对两个指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综合指数;若某一部门节能-减排潜力综合指数大于1,说明该部门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效率高于产业整体平均水平,节能减排综合潜力相对较小;反之,则表明该部门的节能减排效率低于产业平均水平,节能减排综合潜力相对较大。与节能——减排潜力矩阵不同的是,节能——减排潜力综合指数可以从量的角度反映不同时期节能减排综合潜力的大小。

2000~2011年,北京制造业及其各部门的节能——减排潜力综合指数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北京制造业及其各部门中,节能减排综合潜力较大的为现代制造业,特别是其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二者的节能——减排潜力综合指数均明显小于1,即二者的节能减排效率显著低于产业平均水平。分不同时期来看,医药制造业的节能——减排潜力综合指数在“十一五”时期超过临界值1,节能减排综合潜力进一步减小;传统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节能——减排潜力综合指数在“十一五”时期降到1以下,节能减排综合潜力有上升趋势。

五、结 论

经过上述一系列分析,大致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在分部门节能潜力方面。北京制造业整体仍具有一定的节能潜力,但能耗强度的下降空间相对有限;现代制造业未来的节能潜力大于传统制造业;现代制造业各行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节能潜力最大,其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再次是医药制造业。

第二,在分部门减排潜力方面。北京制造业整体仍具有一定的减排潜力,但排放强度的下降空间相对有限;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减排潜力体现在不同方面,前者为优化能源结构,后者为控制能耗总量;现代制造业各行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减排潜力最大,其次是医药制造业,再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并且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减排潜力均有进一步上升趋势。

第三,在分部门节能减排综合潜力方面。节能减排综合潜力较大的为现代制造业,特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传统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节能减排综合潜力有上升趋势。因此,未来北京制造业节能减排的工作方向应是在不放松传统制造业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加强对现代制造业节能减排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Carolien Kroeze, Jaklien Vlasblom, Joyeeta Gupta, Christiaan Boudri, Kornelis Blok. The power sector in China and India: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duction potential and scenarios for 1990~2024 [J]. Energy Policy , 2004, (32): 55~76.

[2] Xiaoyu Yan, Roy J. Crookes. Reduction potentials of energy demand and GHG emissions in China’s road transport sector [J]. Energy Policy, 2009, (37): 658~668.

[3] Bing Zhu, Shanying Hu, Qiang Li, Charla Griffy-Brown, Yong Jin. CO2 emissions and reduction potential in China’s chemical industry [J]. Energy, 2010, (35): 4663~4670.

[4] Nan Zhou, David Fridley, Michael McNeil, Nina Zheng, Virginie Letschert, Jing Ke, Yamina Saheb. Analysis of potential energy saving and CO2 emission reduction of home appliances and commercial equipments in China [J]. Energy Policy, 2011, (39): 4541~4550.

[5] Maarten Neelis, Martin Patel, Kornelis Blok, Wim Haije, Pieter Bach. Approximation of theoretical energy-saving potentials for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using energy balances for 68 key processes [J]. Energy, 2007, (32): 1104~1123.

[6] 侯步蟾,基于环境学习曲线的我国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潜力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 2011年。

[7] 杨红亮、史丹、肖洁,自然环境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中国各地区的理论节能潜力和实际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第4期。

[8] 于鹏飞、李悦、高义学、郗敏、孔范龙,基于DEA模型的国内各地区节能减排效率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4期。

[9] 杜春丽,基于DEA的我国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潜力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7期。

小学节能减排总结范文第2篇

一、充分认识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省中小企业暨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和城乡就业的主要渠道。但也应该看到,我省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总体素质不高、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如,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的建材行业,落后工艺的80%集中在中小企业;化工、纺织、造纸以及服务业等行业中小企业也存在用水浪费及超标排放等现象。

做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是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方针和紧迫任务。做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有利于改进工艺装备、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有利于引导中小企业尽早走上科学发展之路;有利于增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省中小企业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中小企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积极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投入小、产出多、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为核心,以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坚持节能减排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技术进步相结合,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法律和行政手段,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努力实现全省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完成“十一五”全省节能减排目标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中小企业能源消耗、用水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达到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要求。使中小企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预期目标。

(三)主要工作任务。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要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全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中小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部门联合行动、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营造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良好舆论氛围。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组织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信息网和主流媒体,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基本知识和先进经验,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活动,开展针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相关培训,切实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到广大中小企业及职工心中。

2、淘汰落后产能,控制“两高”行业的发展。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相关法律法规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重点是能耗高、污染大的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密切关注落后产能转移趋向,防止以招商引资、产业转移等形式新增落后生产能力。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搞好规划,按照相关要求,有步骤、分批次实施淘汰“两高”、“五小”企业及落后产能企业。

3、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加快开发节能减排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培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高效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落实全省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鼓励重点行业中小企业使用“零排放”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和再循环技术,推动企业实现内资源闭环流动。

4、搭建要素服务平台,健全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强化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咨询诊断功能,积极鼓励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中小企业开展服务;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开展政策性担保业务,为创新成长型企业、清洁生产企业、节能降耗改造项目、整体实施节电企业搞好融资扶持;着力破解人力资源约束矛盾,加强企业节能减排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提升企业整体素质。要及时总结和推广企业节能减排的好做法、好经验,推进工作开展。

5、强化工业中小企业管理,促进节能减排增效。工业中小企业是我省能源消耗的重点领域,加强工业中小企业节能管理势在必行。中小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强化管理措施。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夯实节能减排基础;引导企业完善产品质量监测管理制度,加入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引导和督促企业依法获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的产品质量资格和许可。加强计量管理,完善计量器具和检测手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动员全体员工参与节能减排活动。

三、加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

(一)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重要日程,抓紧抓好。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建立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领导挂帅,指定处(科),落实专人负责。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认真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吉林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二)要强化保证措施。各市(州)、县(市、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协助相关部门,按照“淘汰一批、升级一批、发展一批”的目标,研究制订利于节能减排工作的财税、信贷、担保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并探索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小学节能减排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徐州市节能减排管理经验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节能减排是“十一五”规划以来宏观调控的重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如何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管理,值得我们在理论上研究,在实践中探索。为此,今年7月以来,笔者就徐州市节能减排工作管理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调查发现:一方面,近年来,徐州市围绕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按照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要求,大力实施节能专项行动、节能技术改造、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节能考核等措施,全面加快推进工业企业节能降耗,连续多年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经验值得总结;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徐州作为江苏省能源基地,煤炭、电力、建材、冶金等行业是徐州老工业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具代表性的缩影,电厂、化工厂、冶炼厂、水泥企业较多,存在工艺落后,治理设施不完善,这些企业大部分都集中在市区及周边地带,对市区大气质量造成影响十分严重,每年排放的粉尘、烟尘和二氧化硫形成强大的尘雾笼罩在城市上空,大气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所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徐州市要想达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管理。

徐州市节能减排工作管理概况

近年来,徐州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抓手,以节能减排为主线,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环境,在改善环境中促进发展,控制排污总量,削减污染存量,优化排放增量,区域环境质量取得很大改善,节能减排工作管理成效明显。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一)领导重视,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是推动减排工作的根本保障。徐州市政府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加强对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一是高度重视,强化领导。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节能减排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将节能减排当作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加以推进。市委曹新平书记、市政府张敬华市长亲自谋划、亲自批示、亲自部署,先后7次召开市长常务会、专题调度会,听取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和节能减排规划编制工作情况,有力地推动了各项节能减排任务和措施的落实。二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市政府制定了《徐州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下发了《徐州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实施方案》、《徐州市2011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计划》,综合考虑各县(市)、区主要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现状,结合重点治污工程建设,将总量削减任务以《减排目标责任状》的形式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总量计划、重点项目和工作要求。市政府还与市发改委、经信委、环保、水利、公安、农委、商务等部门签订责任书,要求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配合,尽心尽力,共同推进减排任务的完成。下半年,徐州市针对节能减排工作的严峻形势,又下发了《徐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2011年污染减排工作的实施方案》,制定实施了2011年度应急预案,对全市电力行业提出了拆除旁路、炉内喷钙改造等减排措施要求,加大淘汰老旧黄标车工作力度,扭转了上半年大气主污染物净增的局面。三是通力配合,多头推进。在工作实施过程中,注重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发展改革部门积极推进造纸、纺织、水泥、电力、钢铁等行业结构调整,缓解结构污染;经贸部门对全市所有火电企业进行绩效测算,建立火电企业全口径发电、用煤、产污台帐;水利部门采取BOT、TOT等多种形式,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的建设,尽早形成减排能力;农业部门全面开展农业源减排工程建设;公安部门加大对全市老旧黄标车的淘汰力度;统计部门全面分析社会发展与人口增加对减排工作的压力,深入调查,合理平衡;环保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重点减排项目的监管和指导,建立健全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档案。四是健全体系,严格考核。为保证全市减排工作的顺利实施,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总量减排考核小组,严格按照考核细则对各责任单位减排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政府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完不成任务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对减排措施不落实、总量控制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一律暂停新、扩、改建项目和环保专项资金补助的审查审批。

(二)落实责任,着力强化节能减排管理

一是强化监督管理。市环保局对重点监管企业每月至少现场检查一次,并填写在线监督设备现场核查表,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和意见。建立了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每季度一次的有效性审核比对监测、在线自动监测和企业自主监测相结合的环境监测体系。通过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动监控系统安装、验收及在线监控设备有效性审核工作的实施,国控重点污染源企业守法排污的自觉性大大提升,在线监控设备的数据准确率有了明显提高,为减排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二是严格检查督促。一方面,全市共分了八个督查组,每个分管领导包挂一组,对各县(市)、区减排项目的实施与污染物削减量情况实行驻县(区)督查。市政府对减排项目实施进度、环保设施运行状况、监管措施落实情况予以通报;对减排措施滞缓、未按计划节点实施或者未达到计划序时进度削减量的项目及时进行预警提示,督促当地人民政府实施整改。另一方面对各地重点监管企业的监察、监测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核实减排项目实施情况,核算减排项目的削减量,编制减排形势月度分析报告。三是完善资料档案。围绕“十二五”减排的“四项指标”,深入开展污普的动态更新调查工作,今年先后4次组织全市环境统计人员以及电力、钢铁、水泥、造纸、纺织等重点行业300余人(次)进行了环境统计、污染减排的业务培训,大大提高了业务人员的工作素质。同时,认真开展了各行业全口径测算,完善减排工程验收台帐,注重台帐资料的逻辑性和关联性,确保减排项目台帐资料完整、准确,为减排量的核算和认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突出重点,大幅提升节能减排效益

一是加强结构节能减排。我市结合开展清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专项检查,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坚决关闭能耗高、污染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火电、小水泥、小焦化、小钢铁,大大减少了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做实工程节能减排。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建、扩建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继续狠抓工业企业综合治理,通过改进工艺,清洁生产,污染治理设施改造等手段,降低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浓度,三是提高管理节能减排。贯彻国家、省相关污染减排考核要求,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环境监管,加强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设施及中控系统建设、改造工作,加强自动监控设备有效性审核。

(四)强化措施,节能减排监管能力全面提升

狠抓监测监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污染源监控中心,环境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根据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对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进行了全面优化和升级,机动车监管中心集中控制平台投入运行。全市检测站的排气检测工位及检测设备已实行联网,实现检测、发标数据和检测现场监控视频实时上传,极大提高我市机动车排气监管综合执法能力,成为全省第二家成立并履行监管职能的市级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机构。同时,市环境监控中心建设已全面启动,危险废物处置中心一期建设按序时进度顺利开展。

(五)严格监管,节能减排成果得以巩固

为最大限度发挥减排设施的减排效益,巩固减排成果,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减排设施的监督管理,着力解决减排设施运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一是重点加强污水处理厂监管。建立了对污水处理厂 “旬检查、旬监测、旬抽查”的监管机制,对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污泥处理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市水利局对监管的污水处理厂全面实行了第三方运营,处理水量、水质监测结果作为污水处理运营经费拨付的依据之一。二是全面强化脱硫脱硝设施运行监管。大力推进脱硫设施运行规范化建设,对两炉一塔、设计硫份过低、CEMS测点不规范的脱硫系统全面进行改造;全面实施脱硫烟气旁路铅封并逐步拆除旁路,。开展电力行业减排专项检查,帮助企业逐个分析诊断减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督促他们加强整改,提高日常管理水平。三是开展各种环保专项行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医药制造业专项执法检查》、《化学品和危险废物专项执法检查》、《突出环境问题集中整治行动》、《重金属企业专项整治》、《主城区化工企业现状调查》、《环境安全隐患排查》、《运河沿线涉水企业调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环境监管调查》等环保专项行动。通过专项环境执法检查,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企业,整治了一批环境安全隐患,确保了我市环境安全。四是全面加强工业园区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关闭、取缔和整改了一批违法企业,封堵了非法排污口,企业实行了“一厂两管”,完成了化工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试运行,改造完成园区危险废物处置中心。

二、徐州市节能减排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011年是“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开局之年,随着创建国家生态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加速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目标的稳步推进,将为徐州市提供着力解决重大环境问题、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性转变的历史机遇。但是,徐州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仍面临巨大的压力,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空间有限。通过“十一五”的减排以及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徐州市已整治、关闭大量的企业,市区及各县(市)、区都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并投产运行;各主要电力企业均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了改造任务,工程治理及结构调整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综合脱硫效率提升空间很小。

二是污染物新增量居高不下。徐州市作为江苏省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之一,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5000亿元,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57%,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居民的快速增加,导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也在逐年加大。

三是脱硝工作近期推进难度大。非电行业的脱硝改造工程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技术和技术规范,缺乏示范工程引导;而地方政府对工程推进没有有效手段,无法要求电力企业提前实施脱硝计划,这将大大影响我市近期脱硝任务的完成。

三、加强徐州市节能减排工作管理的建议

一是严格环境准入,严控污染增量。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注重源头控制,认真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市场准入标准,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从源头上促进节能减排。

二是强化环境监管,发挥节能减排效益。加大对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的环境监察、监测频次,坚决杜绝偷排、直排现象,确保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加强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日常维护和运行管理,全面推行在线监控的社会化运营,确保在线监测数据准确无误、传输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减排项目的实施与污染物削减量情况,按季度进行督查与核实,对减排项目实施进度、环保设施运行状况、监管措施落实情况予以通报。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进一步扩大企业环境行为等级评定及信息公开化范围,真正将污染减排变成企业的自觉行动。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推进节能减排工程。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在资金保障方面,我市将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自筹,向上争取,社会参与,政策优惠”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发挥政府投资的主体地位,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实行企业自筹,责令企业严格履行环境义务,自筹资金治理污染,积极争取国家、省环保专项资金。鼓励民间投资,采用BOT、TOT等市场化运营方式,使更多社会资金参与环境治理。出台排污权交易、流域补偿等环境政策,筹集项目资金。

四是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按期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建立健全污染物减排倒逼工作机制,对电力、钢铁、焦化、造纸、酿造、化工等重点行业实行更加严格的总量控制。坚持以整治促调整,以调整促发展,加大整治、关停力度,对“小焦化、小造纸、小钢铁、小火电、小酿造、小化工”等企业实施整治和关闭。

五是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我市将对所有重点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计,并落实总量控制要求,将污染控制从末端逐步延伸到中端和前端,将环境管理从排污口向环保设备、环保设施延伸,实现大幅度减少工业污染物的产生和稳定达标排放。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将清洁生产审核结果作为核定排污总量的依据之一。加快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施以工业为主并全面考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方案。

六是健全约束机制,落实节能减排责任。进一步完善减排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快资源价格、环境价格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部分地区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实施倒逼机制,充分利用当前保增长、调结构和南北产业挂钩的综合优势,彻底解决产业转移过程中污染转移问题。完善减排“三大体系”建设,严格按照考核细则对各责任单位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政府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完不成任务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持续强化、继续全面实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将总量控制指标层层分解到县(市、区),落实到具体排污单位,并制定达到环境容量总量要求的分年度削减目标。

综上所述,节能减排工作管理意义重大。近年来,徐州市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管理,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节能减排工作管理成效明显,经验值得总结。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徐州市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所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徐州市要想达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管理。

参考文献:

1.莫神星《节能减排机制法律政策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2008 年7月出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徐州市“十一五”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徐政办发〔2007〕51号

4.《市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十一五”大气环境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方案〉的通知》,徐政发〔2007〕51号

小学节能减排总结范文第4篇

刚才,*同志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阐述了中央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使命、作用和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和方向。*同志的讲话立意深远,高标准、严要求,对做好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在工作中切实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要求从2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为确保“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国务院又相继作出了一系列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决定,制定下发了一系列与节能减排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可以说,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党、全国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政治经济任务。

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保障石油、煤炭、电力等能源的生产供应和国家能源安全方面,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近年来,各中央企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改造,创新管理模式,能源消耗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单位产值(产品)综合能耗明显下降。20*年石油石化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年下降了60千克标煤,五大发电企业每千瓦时供电煤耗下降了4.57克标煤,四大钢铁企业吨钢能耗下降了41克标煤。以上三个行业20*年合计节约标煤约1200万吨。二是化学需氧量(COD)排放继续下降。2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增长1%,而中央石油石化、电力、钢铁、化工、建材、军工等重点企业的化学需氧量排放比20*年下降了5.8%。三是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年中央石油石化、电力、化工、建材、军工等重点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年增长0.6%,增幅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四是一批企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年,中国华能集团平均供电煤耗344.87克/千瓦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克。*股份公司吨钢综合能耗734.14千克标煤,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总结近年来中央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节能减排的意识和和自觉性明显增强。增强节能减排的意识和自觉性,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前提。20*年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集团公司、*钢铁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6家中央企业迅速响应国务院的号召,联合发起了《关于在中央企业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倡议》,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年8月,17家中央企业在“全民节约、共同行动”活动中,向全社会做出了节约资源的庄严承诺。20*年7月,在全国节能工作会议上,14家中央企业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签订了节能责任书,承诺“十一五”期间节能2321万吨标煤。为了确保承诺的兑现,中央企业迅速行动,制定了节能减排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提出,“十一五”期间,按照“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结合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循环式生产,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发展道路,主要用能、用水和用地指标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项目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国家电网公司制定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纲要》,将建设环保型、节约型企业的理念、指标贯彻到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各个环节,到2010年线损率比20*年下降0.3个百分点,线损电量减少95亿千瓦时(相当于1座180万千瓦火电厂全年发电量)。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中央企业,在分析自身节能减排现状和潜力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总体要求和行业特点,也制定了高标准节能减排目标。总体来看,绝大多数中央企业认识比较到位,行动比较自觉,工作比较主动,措施比较有力,充分体现了中央企业可贵的社会责任感,对全国强化资源节约意识、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发挥了积极的带头作用。

(二)节能减排的组织体系和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完善节能减排的组织体系和规章制度,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基本保障。为了切实加强领导,大多数中央企业已经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绝大多数中央企业根据本企业实际,制定了节能工作实施方案。据初步统计,20*年,148户中央企业上报了节能工作实施方案,占中央企业总数的93%。为了确保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许多中央企业还设置了专门工作机构,并要求所属企业抓紧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机构,初步构建了从上到下的节能减排组织体系。*集团有限公司于2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部,统一归口管理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除了设置专门机构从事节能降耗的指导管理工作外,还在车间配备了专(兼)职节能管理员,在班组配备了节能员,自上而下建立起责任层层落实的组织机构。此外,不少中央企业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从建章立制入手,制定了《节能工作暂行办法》、《节能监督管理办法》、《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规定》、《能源量化管理与节能评定大纲》等规章制度,并启动了节能标准体系研究,对推动和规范节能减排工作起到了明显作用。

(三)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力度进一步加大。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是做好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许多中央企业把节能减排与结构优化、技术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果断淘汰了一大批技术落后、污染环境、资源利用率较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引进了一批节能减排的先进设备和装置,自主开发了一批低能耗、低排放的技术装备。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为节能减排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石油石化企业在油气勘探开发难度不断加大、炼化装置结构日趋复杂的情况下,通过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和装置,提升装备规模和技术水平,实现了资源和能源消耗的持续下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分期分批对小型炼油厂或装置实施关停并转,目前,已关停落后炼油能力1620万吨,计划到2010年前再关停落后炼油能力722万吨。钢铁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加强技术改造,开发高附加值节能环保钢材,有效降低了资源、能源消耗,提高了环保水平。

*钢铁集团公司淘汰平炉实现全转炉炼钢,吨钢成本降低100元;淘汰模铸工艺实现全连铸,降低能耗67.9%,吨钢成本降低200元;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连轧、冷连轧、冷轧硅钢和万能重轨轧机等现代化生产线,能耗、物耗及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降低。发电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下决心关停高耗能、高污染的中小火电机组,提高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的比例。今年上半年,五大发电集团完成关停中小火电机组454.5万千瓦,约占全国同期关停总量的83%。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开发和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粉锅炉等离子点火稳燃技术,如果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每年可节约燃油600万吨以上。中国铝业公司自主开发的选矿拜耳法生产氧化铝新技术,使铝硅比低下的贫矿经选矿后成为“富矿”,延长了矿产资源使用效率;强化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新工艺的开发,使产能提高50%,能耗降低41.7%,赤泥排放量减少40%;采用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铝电解综合节能技术,生产1吨铝的氟化物排放量由原来的20公斤降到目前的1公斤以下,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中国建材集团公司采用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日产900吨的超大型节能浮法玻璃生产线,比国内日产600吨的浮法线节能15%-20%。

(四)节能减排基础管理进一步加强。严格、精细的管理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基础。许多中央企业将节能减排融入基础管理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累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一是与先进企业进行对标。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等企业以“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对标管理系统,通过逐项指标的对比和逐项措施的落实,有效促进了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二是加强运行调节和系统优化。今年年初,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印发了《*年运行方式》,围绕“节能、环保、经济”的调度要求,加强需求侧管理,充分利用南方电网大平台,科学安排运行方式,加强水火互剂和省间互补,全面落实差别电价政策,优先安排可再生、节能、环保的机组发电,供电网结构得到优化。三是创新管理模式。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所属电机厂采用高度集中的下料管理模式,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实行整板布料,对备料、布料和套裁以及生产管理、库存管理的每一环节进行精细控制,减少边、余、残料,材料利用率逐年提高。四是着力精细管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所属惠安公司制定了《精细化管理细则》,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主线,以节能降耗为重点,以成本核算为手段,将精细化管理引入班组管理中,从细节入手降低成本和各种能源消耗。五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实施“绿箱子环保计划”,所属县级以上60%的自有营业厅已设立了回收设施,回收废弃手机23万余件、废弃手机电池186万余块,回收物品交由专业厂家统一分解处理,促进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

(五)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建立。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保证。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节能减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矿(项目公司)、车间(部门)、班组(区队)等基层单位,一级抓一级,逐级进行考核,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层层得到了落实。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每年对综合能耗、工序能耗、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指标制定合理先进的定额,形成了一套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定额指标体系。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全面实施了定点检修、集控运行、技术监控等方面的绩效考核,将员工的运行绩效和设备管理水平与薪酬挂钩,形成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将节能工作纳入业绩考核体系,对常规性的能源消耗和航油消耗实施分类考核,并实行节能降耗季度公报制度,将公司下达的节能降耗指标完成情况定期上网公布,促进了所属各单位的节能减排工作。

此外,中央企业在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实践中,不仅努力提高自身节能降耗、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水平,而且还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节能减排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启动了以“科学用电,节能减排”为主题的节能服务“绿色行动”,通过严格执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深入开展节能服务和宣传活动等工作,促进了当地社会节电意识和节电水平的提高。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20*年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产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这部分机组的供电煤耗均在每千瓦300克标煤以下,以全国供电煤耗每千瓦366克标煤计算,一年可节约标准煤1000万吨,二氧化硫脱硫率达到90%以上。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建设的四万吨级非晶带材及制品产业化项目,如果应用到配电网变压器中,将会产生十分可观的节电效益。

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的上述成果,是广大中央企业共同努力、扎实工作、艰苦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国务院国资委向战斗在节能减排第一线的广大领导和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效,但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个别中央企业节能减排意识比较淡薄,仍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组织体系不健全、层层责任未落实等问题;一些制约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少数中央企业对节能减排缺乏整体规划和有力指导,工作系统性和前瞻性不强,进展和成效不明显;一些中央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投入力度不够,所属企业中仍有一批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大、资源利用率低的工艺、设备和装置尚未淘汰掉;不少企业基础管理仍然比较薄弱,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不扎实,人员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对这些问题,有关中央企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原因,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进一步明确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

节能减排是缓解全球资源紧张、减轻全球温室气体效应、建设美好地球家园的世界大事,也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福子孙后代的国家大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已向全国各行各业发出了总动员令。各中央企业一定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以对国家和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站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国际节能减排大趋势的战略高度,以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节能减排的战略决策,切实担负起并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中央企业的历史使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以强化管理、调整结构、技术进步为根本,以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手段,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到“十一五”期末,全面完成中央企业的节能减排目标,并初步建立起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努力开创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新局面。

为确保“十一五”时期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国务院国资委在对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到“十一五”期末,中央企业要确保完成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其中石油石化、冶金、电力、交通运输、化工、煤炭、建材等重点行业,要力争到2009年末,提前完成上述目标;国资委确定的30家“重点型”中央企业,各项主要生产经营业务的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指标全部实现历史最好水平,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企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按照以上目标,结合中央企业第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20*-2009年第二任期的节能减排分解目标是:

石油石化行业:2009年,主要产品单耗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年下降16%,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年下降9.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年下降8.4%;单位增加值新水用量比20*年下降24%。

钢铁行业:2009年,各项节能减排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重点企业的主要产品单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年下降16%,吨钢综合能耗比20*年下降10%;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年下降1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年下降23%。

电力行业:2009年,火力发电企业平均供电煤耗接近国际平均水平,供电煤耗比20*年降低5.1%,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年下降27.8%;电网企业综合线损率平均下降0.36个百分点以上,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有色行业:2009年,主要产品单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年下降16%,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年分别下降8%。

交通运输行业:2009年,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居于国内同行业较低水平;民航运输企业万元收入综合能耗比20*年下降12.8%,水运企业万元收入综合能耗比20*年下降14.2%。

化工行业:2009年,主要产品单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年下降16%,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下降8%。

煤炭行业:2009年,煤炭采区回采率保持国内领先水平,不低于85%;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年下降16%,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8%。

建材行业:2009年,主要产品单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单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年下降16%,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年下降1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年下降6%

其他中央企业要围绕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污染物减排等重点,进一步增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为实现全国节能减排目标做出贡献。

在这次会议上,国资委印发了《中央企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中央企业节能减排考核奖励办法》和《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管理目标》三个征求意见稿,听取大家的修改意见。各中央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认真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完善本企业的节能减排目标和实施方案。

(二)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重点。根据国务院下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企业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

一是尽快将节能减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战略决定未来,规划引领发展。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既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也是长远的战略需要。规划设计不合理必然造成很大的浪费,规划落后必然带来工作的被动。因此,各中央企业要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对企业发展规划进行认真检查,没有将节能减排纳入企业发展规划的要尽快纳入,已经纳入企业发展规划的也要对照国家的要求,认真查找不足,及时加以完善。在完善企业发展规划中,要把当前工作与长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对所有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保证项目建成后具有明显的节能和环保优势。

二是推进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近年来,中央企业普遍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和装置,节能减排效益正在逐步显现。但目前仍有一部分中央企业,包括下属二、三级企业,还有一批落后工艺、设备和装置在继续运行使用,淘汰落后的任务十分艰巨。中央企业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能耗限额标准,坚决防止发生高耗能、高污染生产经营的违法违规行为。电力企业要按期完成国家下达的关停小火电机组的任务,对列入国家二氧化硫治理规划的燃煤电厂,要加快脱硫改造的步伐,实现火电机组全部脱硫改造。钢铁企业要加快淘汰年产20万吨及以下的小转炉、小电炉和300立方米以下的炼铁高炉,坚决关闭高污染、高能耗生产工序,大力开展余热余压利用,减少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有色金属企业要全部淘汰小型预焙槽电解铝,加快再生铝等低能耗产业项目的建设。煤炭企业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建设安全高产高效矿井,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建材企业要加快淘汰落后的平板玻璃、水泥生产装置和设备,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新型干法水泥和浮法玻璃的比重。

三是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中央企业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攻关力度,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力争在节能减排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能够取得新的突破。新技术的开发、制造和推广应用需要增加比较大的投入,这些投入从短期看可能会增加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将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央企业这些年发展势头很好,经济效益显著改善,企业已有一定积累,具备了加大投入的能力,因此要舍得在新技术上增加投入。

四是加强节能减排管理,提升节能减排工作水平。目前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展存在着一些不平衡,多数企业进展比较快,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进展比较慢,工作基础较差,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尤其是基础管理不能适应当前节能减排形势的需要。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必须从夯实基础入手,全面强化企业管理。各中央企业要结合所在行业的特点,选取国际和国内的先进标杆企业,积极开展节能减排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对标,找出差距,采取措施,完善管理,迎头赶上。

五是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为社会节能减排做出贡献。中央企业中,电网、发电设备制造、科研设计、节能投资咨询等企业,与节能减排密切相关,要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为社会节能减排做出应有的贡献。电网企业可以通过开展需求侧管理,优化调度方案,执行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政策,鼓励清洁、高效和综合利用的机组发电,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低效机组发电,促进国家产业调整政策的落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的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带动全国供电煤耗水平的降低,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科研设计企业和节能投资咨询机构,可以通过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提供科学的能效管理方式和生产流程优化方案,为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持。

为督促中央企业落实目标、抓好重点、取得成效,国务院国资委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分类指导,建立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报告制度。国务院国资委拟按照能耗情况将中央企业划分为三类:第一是“重点型”企业(30家),第二是“关注类”企业(66家),第三是“一般性”企业(58家)。按照各类企业的不同任务和不同特点,提出完善指标监测和加强工作情况报送的分类要求。“重点型”企业要设立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和符合行业特点的其他节能减排技术指标,并加强监测分析,每个季度要将统计分析报告抄报国资委。“关注类”企业所属的节能减排重点企业要参照“重点型”企业的标准,强化统计监测,每半年由集团公司向国资委提交综合分析报告。“一般性”企业每年底要向国资委报告节能减排工作情况。所有企业均要开展与同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指标的对比和分析,并向国资委提交年度分析报告。

二是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完善奖惩机制。按照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国务院国资委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第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之中。对“重点型”企业,国资委原则上考核“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或单位产品能耗。对“关注类”企业,要求集团公司针对所属的节能减排重点企业,尽可能提出量化的节能减排考核目标,纳入集团公司的考核内容,并将有关考核内容在与国资委签订的责任书中加以明确。对“一般性”企业,根据不同行业特点,设置定性考核指标,并在业绩考核责任书中予以约定。国资委将在第二任期结束时,依据考核情况,严格进行奖惩。到第二任期末,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资委和地方政府签订责任书的企业,必须按进度完成工作目标。对超额完成目标、节能减排总体上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或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和企业负责人,结合任期业绩考核成绩给予特别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企业,要根据情节相应给予扣分处理。对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或弄虚作假的企业,除有关部门依照规定给予处理外,国资委将在业绩考核中给予降级、降分处理。为确保节能减排考核数据的真实、准确,我们将依托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和专业技术机构,对中央企业的节能减排数据进行审核、确认,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复核、审查。

三是总结典型经验,推广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的有效做法。自20*年11月起,国资委连续三年对“重点型”中央企业的节能减排情况开展调研,总结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并利用新闻媒体加以宣传和推广。今后,国资委将继续加强典型经验的总结和宣传,突出反映中央企业的整体形象和节能减排的实际成效,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三、下一步中央企业需要抓紧落实的几项工作措施

要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和第二任期业绩考核目标,时间很紧,难度很大。各中央企业要紧急行动起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快落实主体责任,扎实有效开展工作,确保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一)完善节能减排组织体系。为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中央企业要抓紧成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要切实承担起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责任,有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各成员要按照各自分工,明确责任,抓好落实。“重点型”企业和“关注类”企业要设立节能减排工作机构,具体负责节能减排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工作,积极指导下属企业开展工作。“一般性”企业应明确节能减排工作部门,配备节能减排管理人员,负责节能减排工作的统计、计量、分析和监督检查。

(二)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监测体系。各中央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夯实节能减排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抓紧完善节能减排监测网络。要加强对生产作业现场的监测,密切关注各种数据参数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置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现象,杜绝严重跑、冒、滴、漏和重大环境污染。要建立自下而上的数据统计制度,做到定期收集、定期汇总,定期分析,力争比较全面地掌握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情况。要完善信息报送制度,中央企业下属企业对集团公司的信息报送和集团公司对国资委的信息报送,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并尽可能完整,以便于上级组织随时掌握进度和有效作出决策。在对节能减排指标的统计中,中央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口径、范围、折算标准和方法进行计算,坚决杜绝弄虚作假、敷衍了事行为的发生。

(三)完善企业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各中央企业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将节能减排工作情况纳入企业内部的业绩考核。在考核内容上,要根据行业特点,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提高考核的操作性和针对性。要根据国家的总体要求和企业的总目标,尽可能设置可量化、可核实的指标,合理确定指标的权重和加减分标准,并将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下属企业、基层单位和个人,层层落实节能减排责任。要进一步完善奖惩措施,建立权责明确、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环环相扣、层层促进的工作压力,确保责任落实到位。要通过严格的考核,推动中央企业强化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利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小学节能减排总结范文第5篇

一、重庆市节能减排取得了积极成效

重庆市作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节能减排基数大,任务重。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进行了统筹安排,要求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今年上半年,全市万元GDP能耗继续保持下降趋势,降幅约为4%,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主要污染物减排也取得了良好进展,在去年“一升一降”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成为全国12个“双降”省份之一。总体来说,全市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归纳而言,我们在节能减排领域重点做了七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分解落实目标任务

一是市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成立了重庆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审议年度节能减排工作监督目标,协调解决节能减排重大问题。并在市级有关部门分别成立了节约能源办公室和污染物减排办公室,负责全市节能减排的日常工作。二是分解任务,落实责任。节能方面,市政府根据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签订的14家重点企业节能目标责任书,对目标任务进行了逐一分解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方面,2006年,市政府办公厅下达了各区县政府“十一五”减排任务,市政府还与各区县政府分别签订了《重庆市“十一五”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区县“十一五”期间的减排任务和最终的排放指标;今年又对指标加强了台账管理,建立了网络台账系统,将减排计划按年度落实到区县、排污单位和责任人。

2、统筹规划,加快节能减排政策体系建设

为加强对节能减排的宏观管理,市政府将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重庆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同时,市级相关部门还编制了《重庆市第十一个五年节约能源规划》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点专项规划》,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进行了细化,并通过保障措施予以落实。

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加快制定,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政策框架。一是按照国家要求,制定了《重庆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作为全市节能减排工作的行动指引;二是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对节能减排的综合指导;三是印发了《重庆市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办法》、《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约能源评估和审查办法》、《重庆市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试行)》、《重庆市“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减排实施方案》和《重庆市“十一五”化学需氧量总量减排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措施,加强对节能减排的监督管理。

3、将节能减排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结构调整对节能减排具有根本性意义,而节能减排则是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重庆市与节能减排密切相关的结构调整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结构调整的宏观指导。全市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制定了《加快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和工作措施。此外,全市还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出台了天然气、造纸、锰等重点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全市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统一部署,淘汰落后产能企业84个,削减二氧化硫13万吨,化学需氧量0.19万吨。为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若干意见的通知》,出台了《重庆市“十一五”关停小火电机组实施方案》,到2010年,全市将关停小火电机组48.61万千瓦,预计可削减二氧化硫排放4.2万吨。此外,“十一五”期间全市还将通过淘汰包括小水泥在内的非电行业中的落后产业或工艺设备,预计可削减二氧化硫排放2.76万吨;通过淘汰造纸、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预计可削减化学需氧量1.8万吨。

4、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是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全市节能减排工程建设紧紧依托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以政府投入为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已初步建立了良好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各类工程实施对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发挥着重大作用。以今年上半年化学需氧量减排为例,工程措施减排化学需氧量4.83万吨,占减排总量的87%。重庆市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加快建设城市(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从2001年起,全市开始实施《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截至目前,共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35座,小城镇污水处理厂17座,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194万吨,日削减能力化学需氧量能力582吨,全市污水集中处置率达到65%;建成城市垃圾处理场20座,小城镇垃圾处理场13个,设计日处理垃圾能力7875吨,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70%,污水集中处置和垃圾无害化处置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二是实施工业废水治理。到2006年,全市基本完成《规划》中的65个工业废水项目。年减排废水7760万吨、化学需氧量5.35万吨。从效果看,这批项目的成功实施,确保了三峡水库水环境质量的总体稳定。2007年上半年,“三江”(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三类,满足Ⅱ类的断面比例达到85.7%,其中:长江干流出境断面稳定在Ⅱ类水质。三是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是二氧化硫减排的重中之重。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投运脱硫机组456万千瓦,占比60%。2007~2010年,全市在保证新增电厂脱硫设施同步建设的同时,还将对现有燃煤电厂机组进行限期治理,预计可削减二氧化硫排放1795万吨。四是着力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全面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区域热电联产工程、干法水泥窑低温余热利用工程、电机系

统节能工程、能量系统优化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绿色照明工程、政府机构节能工程、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5、加强节能减监测排能力建设,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全市节能减排监测能力建设已全面起步并加快发展。节能监测能力建设依托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通过赋予其节能监察执法职能,强化设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节能能力水平;污染物减排监测能力建设依托市环境监测中心、信息中心和环境监察队伍,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项目加快建设,其中:库区水环境监测能力在今年内启动建设,计划两年建成。

节能减排监督管理方面,突出抓好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节能降耗重点是抓好74户企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和机关节能。对74重点用能企业(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确定的14家企业),由市级有关部门直接下达节能目标进行考核,并要求在2008年全面完成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工作,确保完成节能目标。对建筑节能,重庆市正加快起草《重庆市建筑节能条例》,鼓励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建材,逐步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新增建筑基本实现节能率50%的目标,其中:节能率达到65%示范工程的面积近200万平方米。对交通节能,重点是推进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2006年,主城区公交客运车辆每100公里能耗下降了3%。出租汽车95%已改为CNG汽车,节能型小排量羚羊型出租汽车约占全市出租车总量的75%。对机关节能,主要是发挥政府机关表率作用,抓好办公设施和设备节能改造,强制采购高效节能、节水、环境标志产品。主要污染物减排,重点是开展重点行业环境治理专项行动,明确监管责任,通过“关、停、并、转”实现达排放。此外,全市还制定了《重庆市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装置管理办法(试行)》,要求重点污染企业必须限时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并与市环保局中央控制室并网运行。在抓住重点企业、重点领域不放松的同时,我们注重面上工作的开展,加强了节能减排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发动全民参与监督。

6、依靠科技,努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

节能技术进步方面,全市着重开展冶金、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冶金行业,重钢公司利用高焦炉煤气,新建1台5万千瓦发电机组,并采用干熄焦技术,利用余热新建2台12万千瓦机组。建材行业,重点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中开展水泥低温余热发电,目前在建水泥低温余热发电项目装机容量约15万千瓦。减排技术进步方面,重庆市在垃圾焚烧发电、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污水处理成套设备、环保自动化控制系统及在线监测仪表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重庆市循环经济发展一直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到目前,已初步构建起循环经济的政策框架。2004年,《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重庆市新型工业化的四大战略任务之一;《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资源综合利用治理工业污染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的通知》,从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工业废水循环利用、中水回用、节能降耗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全面开展工业循环经济工作。2005年,市政府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工作的意见》,从体制上、机制上加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监督管理。2005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将重庆(库区)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首批试点省(市),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同时,重庆市于今年初出台了《第十一个五年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和任务。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增长理念和模式,涉及经济领域的诸多方面,而资源综合利用是其中的核心内容。截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400余家,实现年产值超过40亿元,在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余热、余压、可燃气体回收利用及再生资源回收等领域成绩显著。其中:开展以煤矸石、粉煤灰为重点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带动了锅炉底渣、冶炼废渣、化工废渣、烟气脱硫石膏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2006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利用量1329万吨,利用率超过72%;累计建成高炉炉顶压差发电装机组12万千瓦,年发电量2700万千瓦时;高炉、焦炉煤气用于加热炉燃料,年替代天然气3600万立方米;建成热电联产机组19台(套),装机容量15.3万千瓦,年发电8亿千瓦时;煤矿瓦斯气用于发展城镇民用气和工业燃料用气,年利用瓦斯气9854万立方米,替代天然气4500万立方米;累计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350万吨,再生铝产业在全国居于先进水平。

二、重庆市节能减排面临着严峻形势

尽管重庆市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2006年和今年上半年任务完成情况看,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来三年全市节能减排形势将更加严峻。

1、全市经济社会“加快、率先”发展将给主要污染物减排带来巨大挑战

根据全市“一圈两翼”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将达到2855万,预计2008~2010年累计新增城市(镇)生活污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18万吨;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808亿元,预计同期累计新增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32万吨,共计新增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5万吨,煤炭消费总量达5849万吨标准煤,预计同期累计新增二氧化硫排放量12.72万吨,其中预计电力行业累计新增二氧化硫排放量33万吨。根据国家节能减排要求,主要污染物增量必须在当年减排总量中全部消化,并比上年减少2%。因此,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减排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2、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及传统高能耗产业在工业经济中比重较大,淘汰落后产能也需要较长过渡期,节能减排难度很大

重庆是以重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重型化导致对资源能源的依赖较大,这与全市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等客观条件密不可分。目前,重庆工业总体上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重工业加速发展。直辖以后,重庆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在65%左右。从产业属性看,资源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具备高载能和高排放的特征。以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为例,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统计,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占居了整个工业领域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近70%,这六大行业除石油加工外,在全市产业结构中均占有相当比重。因此,全市产业加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高耗能和高排放是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此外,淘汰落后产能由于涉及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面复杂的利益关系,需要稳步推进,不可

能一蹴而就。

3、节能减排措施不均衡,影响了总体效果

在节能领域,重点开展了工业节能,交通节能、建筑节能、政府节能及社会节能等才刚起步;工业节能方面,抓住了重点企业节能,但对其他企业节能尚无有效政策及措施。主要污染物减排方面,城市生活污染治理取得了重大成效,船舶流动污染和工业废水治理刚起步,农村面源和养殖业污染及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未破题。而农村面源和养殖业污染、工业废水和小城镇生活污染不仅影响大,在治理过程中还存在困难很多,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加以解决。已建成城市生活污染治理能力主要集中在三峡库区,影响区生活污染治理能力建设需要加快。

4、节能减排领域投资和管理体制亟需改革,资金需求和供给存在较大缺口,市场化运行还不成熟

从市场培育看,在节能领域,主要以企业自筹实施为主(政府和社会节能除外),政府选择重点工程给予补贴。在治污设施建设领域,生活污染治理主要由政府(或政府投资主体)投资建设和运行;工业污染和大规模养殖业污染治理主要由企业自行负责;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投入无着落。由于投入产出的价格机制尚未形成,环保行业产业化进展较为缓慢,环保企业只能通过系统集成和总承包方式进入治污设施的建设,较少涉及设施运行,特别是工业污染和大规模养殖业污染治理领域,以治污为主要经营范围的第三方环保企业还未成为环保行业的主体。从资金供给角度看,无论是节能还是减排领域,均存在着资金缺口大、而大量社会资本游离其外的状况。因此,需要对现行投资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完善市场建设。

5、节能减排监测能力薄弱,政策体系还不完善

受客观环境影响,目前,全市节能减排监测能力严重滞后,无论是人员队伍建设,还是设备配置,都远远不能适应节能减排工作的需要。同时,节能减排管理的政策手段以行政管理为主,尽管有些措施已是现有法规制度框架内的积极创新,且在短时间内立竿见影,但长期效果十分有限。基于主体激励和市场调节的经济手段,例如能耗超限额加价收费、押金返还、排污权交易等,还未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此外,一些节能减排的基础性政策平台,包括节能减排统计体系、目标考核体系等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重庆市“十五”节能减排的目标

1、节能目标

根据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万元GDP能耗下降20%以上的目标任务,万元GDP能耗应从2005年的1.42吨标准煤下降到1.13吨标准煤以内。同时根据《重庆市第十一个五年节约能源规划》,确定了总量节能1195万吨标准煤的目标任务。

2、减排目标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重庆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要控制在73,7万吨以内,比2005年下降11.9%以上,其中:电力行业要控制在17.6万吨以内,比2005年下降462%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要控制在23.9万吨以内,比2005年下降112%以上。

四、重庆市“十五”节能减排的思路及主要措施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将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和部署,统一认识,统筹安排;分解任务和强化责任;抓好工程、管理、结构调整三大措施;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体系建设;创新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实施节能减排,既是“十一五”期间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要求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历史感和危机感,统筹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市级有关部门要在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的统一指挥下,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和实施意见,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督促相关行业和企业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各区县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安排专人负责节能减排工作,落实经费,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2、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按照市政府下达的各区县“十五”节能目标以及市政府与各区县签订的减排目标责任书,市级有关部门每年将节能减排目标分解到各区县和重点企业,并督促各区县要落实到用能和排污单位。市委、市政府督查部门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市委、市政府重大事项的督查范围,作为各区县党政一把手节能环保实绩考核、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3、加大结构产业调整力度,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按照国家及市政府产业结构调整要求,逐步将“过重”的产业结构向“轻”转变,利用高新技术改造现有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无)污染、高附加值的可再生能源产业、IT产业、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淘汰落后产能要按照统筹规划、稳妥推进、区别对待的原则有序推进,防止搞“一刀切”。能够通过技改扩能或企业重组满足政策要求的,争取国家认可,并纳入淘汰产能指标统计,加强节能和环保监管;对因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导致确需关停的企业,要安排过渡期,根据实际情况各级财政给予必要的资金补贴;对违反产业政策上马的生产企业,要严肃查处,立即关停,由政府负责进行资产清理和人员妥善安置工作。

4、突出重点,加快节能减排重大工程建设

全市节能减排工作要重点抓好四大工程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城市(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抓住国家《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编的契机,以小城镇和“一小时经济圈”城市污水垃圾处置为重点,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二是继续推进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新增项目全面落实脱硫上网加价制度,存量项目根据装机容量限期治理,并按照节能减排要求做好电力调度工作。三是继续按照国家要求,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四是在工业、城市道路交通、建筑、社会服务、农村能源、节能服务体系等6个重点领域实施节能重点工程,投资158亿元,实现节约能源495万吨标准煤。

5、加快节能监测能力建设,完善污染物减排三大监测体系建设

节能监测能力建设,重点是加强能源计量,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强制配备必要的能量器具;完善能源统计体系,实施重点耗能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季报制度,建立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能源统计直报制度,完善季度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核算方法;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增加投入,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和监测人员素质。污染物减排三大监测体系建设,主要是完善污染物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建设,市区两级财政要将三大体系建设经费纳入财政性支出,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6、完善政策体系建设,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约束性政策体系建设重点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制定《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规定》,全面实施《重

庆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约能源评估和审查办法》,严把项目准入关;二是尽快出台电力行业二氧化硫地方排放标准;三是完善节能领域的配套技术规范和标准制定。激励性政策体系建设重点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对重点节能减排示范工程的支持力度,凡列入市级重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计划的工程,优先给予贷款贴息或财政补贴的优惠,并免征建设中规费;二是建立企业节能减排效益提奖制度,经有关部门认定后,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所形成的节能减排价值可按10%提取节能减排奖,计人生产成本和工资总额,用于奖励从事节能减排工作的人员;三是研究制定专门针对节能环保服务企业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

7、在国家级统筹城乡配套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下,深化节能减排重点环节改革

改革要率先在三方面取得突破:一是节能领域,逐步建立能耗超限加价收费制度,对企业超过能耗限额的能源,按照能源价格的一定比例实行累进加价;加快推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全市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二是生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领域,完善配套政策制定,通过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管理,并鼓励以污染治理为主营业务的专业环保公司参与企业污染治理,发展壮大环保产业。三是资源环境价格改革领域。其中:资源价格改革要以实现价格机制竞争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目标,从资源和产品两个环节展开,重点是通过“招拍挂”等市场竞争方式实现资源的有偿使用和逐步放宽部分资源垄断领域的市场准入;环境价格改革主要是在完善主要污染物减排统计和核定、环境监测能力及执法能力建设等基础性技术平台基础上,逐步开展重点行业的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此外,还要逐步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置费,改变征收方式,加大征收力度。

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