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欣赏的这篇共有17204文字,由褚良伟详细校正,发表于【】!为了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为他们解疑释惑,理顺情绪,缓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学生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特策划出版心理挂图。人教版教学计划欢迎大家来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三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第一篇
It's on your desk教案】
教学目标:
It’s in the box.
It’s on your desk.
It’s under the chair.
教学重点:
描述物品的位置
教学用具:
a recorder, word cards, pictures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
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唱一首大家最喜欢的歌曲,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课堂学习。
二、课文导入
老师变魔术。道具包括:两块相同的大手绢,一个乒乓球。课前老师将两块大手绢重叠缝合上,看上去像一块手绢,然后在下面的手绢中间剪出一个方型的洞。变魔术时,老师先让学生看看手绢,再看看乒乓球。老师将乒乓球放在桌子上,用手绢将球盖上,然后老师用手指弹弹乒乓球,以证明乒乓球还在下面。接着老师故作神秘地抓来一把风朝球上一甩,然后双手拿住手绢的下面两个角,将手绢向下拽,这时乒乓球已经进入到手绢的夹层当中,所以学生看到乒乓球从桌子上消失了。这时老师拿着手绢的一角,甩甩手绢,问学生:“Where is the ball?”学生进行猜测。老师指着手绢说:“It’s in it.”这时学生会感到很奇怪。老师将手绢的四个角握在一只手上,只有一定要使有洞的一侧在里面,球会滑到中间的洞口,老师用另一只手将球从手绢中取出。魔术很受学生的欢迎,但老师务必要在课前操作熟练,才能在课堂上熟练演示。
三、课文教学
1.变完魔术后,老师出示Daming的头饰,告诉学生:“Today is Daming’s birthday. He’s very happy. Let’s sing a birthday song to him.”
2.唱完生日歌之后,老师接着问学生:“On my birthday, I got a present. It’s a dog. What present did you get on your birthday?”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试着理解“present”的意思。如果有学生会说“present”,请他/她来当小老师,教授此单词。
3.老师把本课的挂图贴在黑板上,通过播放录音或教学VCD呈现SB Unit1活动1的内容。通过看挂图和听录音使学生了解“on,in,under”的意思。
4.再放课文录音,请学生跟读。然后,老师和学生进行课文的表演示范。最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文,并请几组学生上前表演。请全班学生评选出“表演奖”,老师分发小贴纸进行奖励。表演请老师准备好写有相关内容的纸条和一个生日帽子,作为表演的道具。
四、课后作业
1.听课文录音,并背诵课文。
2.画一张家里某个房间的图片,并向家人、朋友和同学进行介绍。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二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为歌曲伴奏,随歌声舞蹈。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善良、朴实、豪放、能歌善舞的特点的认识。
2.学会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在唱歌、伴奏、跳锅庄舞诸项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看羌族的服饰(出示图片),再看羌笛的图片(出示图片),介绍羌族。
2.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1)欣赏歌曲范唱录音(两遍),请同学们说说听后的感受。
(2)集体朗读歌词,随录音轻声哼唱歌词。
(3)学唱前16小节歌谱,引导学生“发现”后面8小节与前面8小节基本相同。
(4)背唱第一段歌词,并随伴奏带放声歌唱。
3.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学习几个锅庄舞的动作,欢快起舞
5.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用课堂乐器演奏《瑶族舞曲》主题,并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目标:
1.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本上的填写练习。
2.能背出《瑶族舞曲》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教学过程:
1.导入:介绍瑶族,看瑶族的服饰(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
2.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瑶族舞曲》2024在节日之夜,瑶族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课本中列出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两个主题,主题A非常优美动听,主题B矫健活跃。学生随教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要求边学唱边记忆。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
(3)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4)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5)完整地听赏一遍《瑶族舞曲》
3.用课堂乐器演奏主题A
4.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阿喽喽》。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喽喽》,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
2.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教学过程:
1.导入
2.学唱歌曲《阿喽喽》
(1)听赏范唱录音数遍,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印象。
(2)讨论歌词,理解歌词,特别要理解歌词中“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中“我”字的含义,这个“我”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整个彝乡的。
(3)跟着范唱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4)跟着伴奏带放声歌唱,要求唱出自豪、热情的感情,但要控制好声音,防止喊唱。学生演唱时教师可以指挥来提示速度和强弱。
3.学唱歌谱:教师大声唱谱学生轻声唱谱的方式。
4.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5课《爷爷和小树》语文教案 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初步学习把词放在句子中,把句子放在课文中理解意思的方法。理解“衣裳”、“绿伞”在句子里的意思,理解“爷爷真好,小树真好。”在课文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爱护小树,从小要为绿化祖国出力。
教学重、难点:1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小要为绿化祖国出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法目标
初读课文,认识全课生字,掌握其中3个生字的形和义;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词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谈话激趣。
1.板书课题
6爷(y6)爷和小树(sh))
2.指名读课题,想一想:课题中写了谁?(爷爷)写了什么?(小树)随着
树”的图片。
3.教师设问,激发学生读书的愿望。课题写了“爷爷”,写了“小树”,中间用“和”连起来,其中一个是人,一个是树,人和树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认识全课生字,学会三个生字。
1.请学生打开书,自己指读课文一遍,做到看拼音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读不好的句子可多读两遍,然后看田字格范字认读生字的音,最后看读课文一遍。
2.出示生字小黑板,指名认读全课八个生字。
3.指导学“衣、裳、伞”三个生字的形和义,并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伞”
①先指名按部分加笔画的方法记字形,再举起一把伞,引导学生利用伞
②指名说说伞有什么用?(伞可以挡雨,可以遮挡阳光,到了夏天太阳当头照时,打开伞就凉快多了)。
③先指导观察田字格范字,然后照范字写两个“伞”,上宽下略窄;上短下长,第一笔从竖中线起笔,第三、四两笔斜压横中线,最后一笔“丨”压竖中线写。
(2)出示生词“衣裳”
①指名读词,说明“裳”要读轻声。再说说什么是“衣裳”。
②指名按笔画记“衣”的形,然后照田字格范字写一个“衣”字,注意第二笔横要比下边的大撇、大捺写得窄。
③指导记和写“裳”字的形。先告诉学生“裳”字上边是个新偏旁叫小字头,“小字”作字头,竖钩要变成竖,左点往右下点,右点变成撇。再让学生按部分记“裳”的形。指导写两个“裳”字。“裳”字容易写长,让学生观察田字格范字时,要着重让学生看清横中线上是哪些部
上。“冖”和“衣”字的撇捺要写得一样宽。
4.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序号。先指名读,说全课有几个自然段。(3个)再指名3人按自然段读,读后组织学生按声音清楚响亮和正确的要求评议,订正读错的地方。
——课中休息——
(三)指导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注意全段有几句话?(两句)
2.理解句子
在黑板上出示第一句话:天冷了,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
(1)指名读。
(2)引导理解。
①这句话写了谁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爷爷)写了爷爷做什么?
4.2.2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人教课标版小学教案人教版 _语文教案 第四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具准备】:课件、演示教具(12个盘子、15个乒乓球、1个大碗)。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15个乒乓球、1个大碗、5个小碗、12枝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1.师生交谈。
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 (去了)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用什么招待他们呢?(苹果、瓜子……)
2.师:我们就去看看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图1。(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起)
师:看!准备的是什么?这些矿泉水是怎么分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我们可以说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图2。(桌上有9个面包,每2个放在一起,有1个面包在外面)
师:再看,这是什么?这个面包应放在哪?为什么?
出示图3。(桌上有14个橘子,每3个放在一起,有l份只有2个)
师:看看,还有什么?仔细看看,想说什么呢? (学生说)
小明真是个热情好客的好孩子,猜一猜,小明还准备了什么招待大家?
出示图4(桌上每6块糖放在一起,有两份只有 5块糖放在一起)
你们想说什么呢?
3.教学例l。
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食品,请看图(第 13页例1),你们认为老师分得怎么样? (不怎么样)你们说说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第五篇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2024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诗的第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第二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六篇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十几减9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正确口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示图: 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里去买桃。
星期天早上,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去买桃,(小白兔对猴妈妈说)“阿姨,我要买9个桃。”
问:小朋友,你们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13个桃,卖出9个,还剩多少个?”
全班交流 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运算方法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9=?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你是怎样算出的?如果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从13个桃子里拿走9个呢?
主动探究,用(小棒,小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说一说,怎样计算13-9。看谁的想法多。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们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
方法1:一个一个地减。
板书:13-1-1-1-1-1-1-1-1-1=
方法2:先以10里面去掉9,再把剩下的1和3合起来是4。
板书:10-9=1 1+3=4
方法3:先减3,再减6,得出4。
板书:13-3-6=4
方法4:想加算减。(因为9+4=13,所以13-9=4)
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介绍给同桌小朋友们听。
试一试。
计算12-9和16-9(“想想做做”第1题)。(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借助实物操作进行计算)指名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2题。先说说题意,再说说是怎样计算出结果
2、“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在计算、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想加算减”的快捷,较快地算出得数,但不必强求统一算法。
3、“想想做做”第4题(游戏:小蚂蚁推木块)。
你能帮小蚂蚁算一算吗?
12-9= 10-9= 14-9= 18-9= 11-9=
19-9= 16-9= 13-9= 17-9= 15-9=
5、出示算式:
游戏“夺冠军”: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
17-9 16-9 13-9 12-9
15-9 11-9 14-9 18-9
计算结果。
你发现了什么?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提问: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十几减9)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方法一:一个一个地减.
13-9=4 方法二:10-9=1 1+3=4
方法三:先减去3,再减去6.
方法四: 9加(4)等于13.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 第七篇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8个一类字,认识14个二类字,学习一个新偏旁。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
3.和主人公产生情感的共鸣,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感受到诗歌文字的优美,和主人公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商讨。 课前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生字卡片、课件,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分享给全班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休息的时候,都和伙伴做一些什么样的游戏呀?看来你们的游戏内容很丰富,玩起来一定有趣极了。可是当你们生了病不能出去玩的时候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学习《被子大地》一课,看看一位外国小朋友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由同学们感兴趣的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一)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
1.听录音,了解课文内容。让我们带着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学习课文。老师播放录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被子的大地”指的是什么?在你的头脑里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谁愿意描述一下刚才自己看到的画面?“被子大地”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我”用被褥铺成的玩玩具的场地。)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熟悉的字多读几遍。体会小朋友独自玩耍的乐趣。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为下一步阅读打基础。
(二)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学习第一诗节。指名朗读,由“我病了,只好躺在床上”,引发学生想象人病了会有什么感受?(生病身体上非常痛苦,心情也不好)“只好”体现出什么?(体现出小朋友的无奈,不得不躺在床上)。这么无聊的时候是谁帮助他排除寂寞呢?对,是一件件玩具。学习“件”字。件是一个量词,可以用编字谜的方法记住它;一人牵一牛。体会“一件”和“一件件”的不同。一件件表现数量多。让学生照样子说词语:一次次、一条条等。学习“具”,注意里面是三横,用“玩具”说一句话。 再读这个诗节,指导朗读,重读“只好”、“一件件”、“都”、“一天”。
2.这一天我都干了些什么呢?学习第二、三诗节。 指读第2诗节,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在干什么?看着铅制的兵丁在被褥铺成的山林行军。学习“兵、丁”,首先了解什么叫兵丁,就是士兵的意思。兵和具的部首都是八,可以与丘、乒乓区别。学习“军、穿”,注意区分宝盖儿和秃宝盖儿。注意车的笔顺,最后一笔是竖。同学们,你们见过战士们操练吗?说一说是怎么样的。士兵的操练的很有趣的,作者也很喜欢,你知道从哪些词中体现出来的吗?对了,“足足一个钟头”体现了作者对这个游戏的喜爱。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指读这一诗节。男 、女生竞赛读。 我还做了哪些游戏呢?指读第三诗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让我的舰队在床单的海洋上破浪行驶;把树木和房屋搬开,在床上筑起一座座城市。”“舰队”是什么意思?学习“队”。舰队本来在哪里航行?现在呢?没有水怎么说是破浪行驶呢?原来在被单上行驶并不容易。从第二句我们能看出来作者不仅筑了一座座城市,还建造了乡村的景色,你找到了吗?想象一下,作者可能还做了什么游戏?这些游戏都让小作者非常喜爱,谁能读出这种快乐的心情?
3.学习第四诗节。
齐读第四诗节。
“我是个神奇的小精灵”,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为什么?这里说的山上、山谷、平原指的是什么?(是作者用被褥和枕头铺设成的。)学习“谷”。“凝视”是什么意思?你还知道表示看的意思的词吗?和凝视比较一下,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还有哪些词体现出作者的喜爱?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抓重点词语理解诗歌内容,指导朗读,并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者玩的快乐。
三、练习
1.朗读课文,抄写生字。
2.搜集资料,了解更多的会说话的日用品。
四、总结
学习完本课,你想起了自己生病时的往事吗?你也有过这样独自娱乐的时候吗?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给我们展现了儿童快乐的天地,即使在病中也能找到自己的乐趣,让我们再一次带着快乐的心情齐读这首小诗,体会快乐的童年。
五、作业
模仿课文的写法,将你儿时的快乐写下来,积累到作文本上。
六、板书
被子大地 铅 兵 丁 穿 军 队 座(座位) 大海 漂洋过海 坐(请坐)
语文园地二 (人教版一年级下)_语文教案 第八篇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2、初步了解多义词。
3、积累词语。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自主识字。
2、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具准备:
1、学生自制识字课本(可剪剪贴贴,或请家长把自己会认的字写出来)。
2、教学课件。
3、识字"苹果树"。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去发现
1、同学们,欢迎大家到语文园地来做客。(教师边说边出示图标),我们先一起完成第一题:我的发现
(1)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出示大眼睛图片)
(2)用上你们的大眼睛看一看小黑板上的字词,说一说你发现什么啦?(教师出示挂板,与书上的第一组相匹配)
学生A:我发现左边的汉字比右边的汉字多了偏旁。
学生B:我发现把左边的偏旁去掉就变成右边的汉字啦。
学生C:我还发现这些字的读音有些像。
(3)他们说得非常好(奖给发言学生"大眼睛"的图片),请大家读一读,记一记。
(4)再用上你们的大眼睛看看第二组字词(教师出示),说说你们又发现什么啦?
学生A:这一组左边的字比右边的字少了偏旁。
学生B:我发现给左边的汉字加上偏旁就能变成右边的汉字啦。
学生C:这些字的读音也有些相同。
(5)你们真会发现(奖励学生"大眼睛"图片)请大家读一读,记一记。
(6)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票、元、旦、值、篇、遍)请学生们读一读并组成词语。
(7)小结:聪明的同学们,说一说你们记字的方法。
学生A:这几个字我是用去偏旁和加偏旁的方法记住的
学生B:前三个字我是用去偏旁记的,后三个字我是用加偏旁记的。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方法好极了,许多汉字都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来记忆,想一想还能说出一些吗?(让学生举例说明)2、接下来,我们继续去发现。
(1)你们看这些词语(教师出示)读一读。
张贴一张画东张西望
开张张爷爷张开嘴巴
(2)动脑筋想一想,这些带点的字里有什么秘密吗?谁说一说。(待学生发现后指名说一说,能说出表示的意思不同即可)
(3)还能说出带有"张"字的词语吗?指名请学生扩词。
第二课时
带领学生去积累
一、我会读
1、出示一棵"苹果树",苹果数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苹果"上写了"我会读"中的词语)。
2、小组学习:四人小组轮流读"我会读"中的生字,互相纠正读音。
3、各个小组采用轮流的方式(开火车一人读一个词),看哪一组摘的"苹果"多。
二、读读背背
1、小组学习。
a、四组小组一起读小诗《鞋》,互相纠正读音。
b、说一说这首诗说了什么意思。
c、表情朗读这首诗(可加动作)
2、指名朗读《鞋》,同学评议。
3、自由背诵小诗《鞋》。
4、全班配乐背诵。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
一、口语交际。
1、创设情景,激发交际欲望。
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好几篇2024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课文,许多小朋友都在家里学着帮父母做家务,可前两天,我却收到了一位同学的来信,向我诉说了他的烦心事,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你们先猜一猜会有什么烦心事呢?
2、揭开谜底,引出交际话题。
(1)教师读这封信,揭开烦心事到底是什么?
(2)寻找有类似苦恼的同学。
(3)揭示交际话题:出主意,想办法。
3、引导交际主题,开展讨论交流。
(1)找根源:说说父母为什么不让这些同学做家务?
(2)出主意:怎样才能说服父母?为什么?
(3)想办法: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
4、分角色表演,评价激励。
(1)小组内分角色练习。
(2)选出代表上台表演,评价激励。
二、识字交流,擂台赛。
1、拿出自己的汉字积累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字赛。评选一名在看电视时认识汉字最多的同学。
2、每组优胜者再比赛,选出第二期擂主。颁发小博士帽。
3、布置下一期擂台赛内容:看谁积累的食品商标最多。
高一历史教案人教版 第九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市场经济的概念。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1976年粉碎“-”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徘徊)
(2)党内的左倾错误继续:(两个凡是的方针)
(3)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的三起:
2、召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召开。
3、内容
(1)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主义思想路线。
(2)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3)经济上: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4、意义:是新中国历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道路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合作探究】:归纳近代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结果任务
辛亥革命-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中华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巩固-专政的,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含义: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2、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
前提是坚持制度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制度的自我完善;
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现代化。
根本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3、突破口;
【合作探究】: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
其次,过去对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公社化严重地-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一些思想-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主要内容:
(1)经营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试点: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合作探究】小岗村三步走: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主要是因为小岗村的村民在省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大胆地把生产队的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自负盈亏,充分调动了这些承包土地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他们的精心劳动,获得了比以往多得多的收获。
普遍实行:1980年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合作探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区别
(1)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3)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4)发展后果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了生产力的发展。
行政机构的改变
1983年,决定撤销公社,建立乡、镇;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2)税费改革和推进新农村建设:
B、影响
(1)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解决了中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随着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不断推出(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使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A、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
(2)企业缺乏自,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B、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
C、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D、措施
a.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b.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6、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必要性
①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生产力的发展
②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A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阻力”的解释:
一是伴随着改革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让一部分比较保守的人对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甚至有些人主张退回到过去的道路上去。
二是初步的改革措施,已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走向世界的要求,改革走入了瓶颈状态,必须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B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运动遭遇挫折。
(2)可能性
①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
②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思想基础)
2、过程
(1)提出:1992年初,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的市场经济。
A、的本质是什么,市场经济到底姓“资”还是姓“社”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B、明确提出了要发展市场经济。
(2)目标确立:1992年10月,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3)理论完善:
A、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2024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B、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意义
(1)到21世纪初,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奇迹。
(3)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 第十篇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五、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2024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2024长城的故事或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