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活动方案内容页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案例八篇

2024-11-16 21:03:02活动方案

你所阅读的这篇共有20855文字,由奚瑜明用心改进,上传到!《我国》是一首麦家瑜演唱的歌曲,由林夕作词、杨淽作曲,2024于《More Than Love》专辑中。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案例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感觉哪里不好,可以发表分享给大家!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 第一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疆域》这一节的第二课时“行政区划”。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疆域”中的第二课时,这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中的核心内容。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分布,是今后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将贯穿于中国地理学习的始终;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因此,在整个中国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本节教材分别从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以及各省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行政中心等进行阐述。与老教材相比,新课标教材更加2024正文字数减少,教材第7页的正文部分。问题如下:

(1)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分为哪几种?各有多少个?

(2)“自治区”是怎样的的省级行政单位?看图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自治区?

(3)“直辖市”是什么含义?看图说出我国有哪几个直辖市。

(4)“特别行政区”是怎样的省级行政区?看图说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有哪几个。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得出的答案为: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单位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四种。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自治区”以及其下辖的“自治州”及下辖的“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是中华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xxxx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自治区和自治区。直辖市,即直接管辖的市,我国有四个直辖市,分别是、天津、上海和重庆。----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我国现在有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在了解这些后,我接着用学习目标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作为承转过渡,即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的名称及在图上的位置。

在这里我采用的是活动探究的方式。

首先是利用歌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四市两特藏二岛,陕甘青蒙云贵川。分别找同学说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省级行政单位。以此来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及其全称。

其次是分片法。让同学们根据课本第7页图1.7“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下面的表格。表格的左栏是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按照地理位置划分的7个片区:分别为东北三省、北部边疆的自治区、黄河中下游的四省二市、长江中下游的六省一市、南部沿海的四省二特别行政区及一个自治区、西南的三省一自治区及一市、西北三省二自治区,需要学生完成的是将这些片区里包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填写出来。以此来掌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大致所处的地理位置。

第三是分类法。

首先是沿线分布。即以竞赛的方式,分别让学生在图上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陆上疆界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xxxx尔自治区、自治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然后再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大陆海岸线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其次是轮廓想象。即给出我国某些省区的轮廓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其像什么?比如:黑龙江像展翅高飞的丹顶鹤、云南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内蒙古像一只翱翔于天空中的雄鹰,这些与该省区的动物2024;岛像香蕉、海南岛像菠萝,这些与该省区盛产的水果2024;陕西省像蹲着的兵马俑,这与该省区的历史文化2024。还有一些仅仅是轮廓形状有特点的情况。比如:广东省像小象的头,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山东省像骆驼等。让同学们进行大胆想象,看看还有哪些省区像什么,从而帮助记忆。

第四是三字经法——黑吉辽,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晋冀鲁,豫苏皖,湘鄂渝,琼粤桂,浙闽赣,京津沪,港澳台。并且结合教材第8页表1.2“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来掌握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然后让学生在表中找出其简称不只一个的省级行政单位,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和甘肃省,并且记住其简称。

以上这些用这种活动探究、小组竞赛等的方式进行新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学生要完成任务就必须要认真仔细的阅读地理相关地理图片,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此外还注重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原则及挑战性原则,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

在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拼图游戏竞赛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最快实现将打乱的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拼完整的组为胜利者。利用儿时常玩的游戏形式,突破难点,让学生灵活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不仅能乐学,还能掌握学习的方法,会学地理,爱学地理。

在课堂的最后,我以让学生课下完成教材第9页“活动”中的第3小题作为作业,即在图中填入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结束了本节课的全部内容。这样的作业可以考查到学生在这一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起到一个检测、巩固的作用。

初中数学八年级教案案例 第二篇

一次函数的图象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建构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变量与对应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2.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3.关键:从数形结合思路入手,提升应用思维.

教学方法

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地熟悉一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5】小芳以200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y=

【例6】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

解:设总运费为y元,A城往运C乡的肥料量为x吨,则运往D乡的肥料量为(200-x)吨.B城运往C、D乡的肥料量分别为(240-x)吨与(60+x)吨.y与x的关系式为:y=20x+25(200-x)+15(240-x)+24(60+x),即y=4x+10040(0≤x≤200).

由图象可看出:当x=0时,y有最小值10040,因此,从A城运往C乡0吨,运往D乡200吨;从B城运往C乡240吨,运往D乡60吨,此时总运费最少,总运费最小值为10040元.

拓展:若A城有肥料300吨,B城有肥料200吨,其他条件不变,又应怎样调运?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19练习.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表现.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20习题14.2第9,10,11题.

板书设计

14.2.2一次函数(4)

1、一次函数的应用例:

初中物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第三篇

一、备课组工作思路和目标:

以学校和教学处的工作计划为指导,紧密围绕学生发展,继续提高教学质量,继续总结和探讨高效课堂。

教学和教研相辅相成,配合科组工作,提高备课组队伍的团队力量,提高年轻初三物理的教育教学经验,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努力把初三物理备课组建设成为学校优秀备组。

二.工作要点

1、加强教学常规建设,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制定好初三备课组教学进度表,分配集体备课内容做到目标明确、具体,措施有效。

2、按照教学处要求,进一步落实教学常规工作,确保各备课组教学计划的实施,加强集体备课,按科组分配准备公开课,组织听课评课,反思等。

3、立足高效课堂教学,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积极关心佛山中考动向。

4. 配合学校做好阶段测试的命题、阅卷和试卷工作,为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提供客观、公平和公正依据。

5.认真进行质量检测与。备课组统一进度,对每单元要进行统一的质量监控,比较。同时,强调阅卷及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及时。

6研究考纲、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组织学习20xx年版课程标准,讨论学习20xx年新教材,解读中考说明和20xx年佛山中考试卷。

7.开展中考备考研究,做好初三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为中考总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参与镇、区、市教研室教学指导活动,研讨提高教学的效率。 8.积极撰写论文、教学反思,逐步加强自身建设与成长。

附录:教学进度表(本表可能因学生情况而调整)

初中音乐欣赏课《东方红》说课稿_其他教案 第四篇

本节课是人音版音乐第14册第一单元的欣赏课。?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14册第一单元是通过对革命历史题材音乐欣赏的和学习,让学生了解红色音乐,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按照《音乐课程标准》对学习领域的划分,本课属于“感受与鉴赏”这一学习领域。《课标》对该领域的学习如下表述: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材内容及

内容: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片段

合唱歌曲《保卫黄河》

管弦乐曲《红旗颂》片段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片段,是课外选取的教材,创演于1964年,是由一批革命历史歌曲组成的,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表现感人的艺术形式,深刻反映了中国反封建势力、反对殖义、反对军阀统治的不屈精神。

《保卫黄河》是第一单元的教材,是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其中的一首合唱歌曲。歌曲以跃动的、生机勃勃的音调,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生动地表现了游击队健儿前赴后继、英勇战斗,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奔赴战场的壮丽情景。歌曲的齐唱为多乐句的单乐段结构,后面采用卡农的形式写成轮唱,具有进行曲的风格。

《红旗颂》片段是课外选取的教材,是中国作曲家吕其明于1965年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序曲,2024了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共和国诞生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雄伟庄严的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知音乐内容、体验情感的变化,能够结合姊妹艺术与相关学科,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唱、看、想、画、演等活动,感受音乐的内容,体验音乐的情感变化,增进学生对革命历史题材音乐的兴趣,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体验、学习团结斗争的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生

七年级中学生的认识领域有所扩展,体验感受和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有所增强。通过多种媒体,也曾接触到部分革命题材音乐、影视歌曲等。学生对这类“老掉牙的音乐”可能缺乏兴趣,但学生对革命故事容易引发兴趣。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从他们的兴趣入手,结合姊妹艺术和其他学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资源,采用合作学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法

1、教学理念

音乐教育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要以兴趣爱好为学习的基本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姊妹艺术与相关学科,使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内容和情绪,从红色音乐中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背景,从而培养学生对革命题材的音乐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营造教学环境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视听结合,引起学生的共鸣,尽可能地使学生融入音乐的氛围中,使其愉悦地聆

[1]?[2]??下一页

初中历史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优秀大 第五篇

时间:20xx年 月 日 总课时序: 备课人:贺华琳

课题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条块结合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考情 造纸术;地动仪;张仲景;华佗。 重点难点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地动仪。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对于利用物理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导入新课: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上往来频繁,以及当时有了中外交流,我国劳动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尤其是在造纸术、医学、数学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秦汉时期的科学殿堂,来领略一下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吧!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三、自主预习学生速读课文,完成《金榜学案》“速填速记”及“判断抢答”的相关题目。四、新授小故事:西汉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大文学家,此人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奏本,说起来还真是吓人一跳,这个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汉武帝看得那个累啊,自是不言而喻了。师:同学们,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生:略。想一想:我国在汉代以前用什么材料书写?生: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木简、丝、帛等。师: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缺点?生:略。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1、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甘肃天水)——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2、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师: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纸逐步取代竹木简和帛,为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课件展示图片)造纸工序:洗切—蒸煮—捣碎—抄成纸张—晒干—整理师:因为蔡伦受封龙亭侯,所以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想一想:是蔡伦最先发明纸的吗?2024造纸术的起源,过去沿用历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认为纸是东汉时代宦官蔡伦于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0世纪以来由于西汉古纸的发现,蔡伦发明纸的说法开始动摇,继而被否定。蔡伦虽然不是纸的发明者,但他仍然是一位造纸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者。3、造纸术发明的伟大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出去的。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4、造纸术的积极作用。生:略。师:便利人们的书写,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文化的传播。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5、造纸术的消极影响。生:略。(课件展示)过量砍伐树木、水土流失,山洪暴发、排放废气,污染大气、纸厂排污,污染河流。数学成就——《九章算术》1、师:《九章算术》讲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叫“九章”?

初中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第六篇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2024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 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 学生活动:

1、 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 齐读。

3、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

4、 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5、 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揣摩其语气)

三、 教师小结: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 人物(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秦王(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1、 搜集2024《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 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

一、 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 资料搜索:

1、 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

2、 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 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其他刺客的故事

注: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学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鲜明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即可。)

2、以上三方面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补充。

三、 学生课本剧展言:

注:通过演出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四、 作业:1、课后练习四、本课同步

2、预习《核舟记》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并组织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

从学生活动来看,他们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很高。且对唐雎这样的历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冲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他们非常感兴趣。因此,投入排演课本剧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他们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鲜明的性格。通过揣摩秦王与唐雎的性格反差,达到对课文主题的把握。

一部分学生还通过课下资料的搜集,找到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学常识。如有的学生搜集到了课文中三刺客的详细资料,甚至还有的找到了一些其他在历非常的刺客资料。有的学生则搜集了2024课文出处的资料。这对教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资料检索能力的锻炼,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生苏州园林教案 第七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课时划分: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多媒体显示2024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

设计二: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设计三: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1.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当过编辑。从191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1921年,他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提出“为人生”的主张。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长篇小说有《倪焕之》等。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在语文教学和教材规范化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

拙政园:拙政园与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全国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2024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1)辨明字音: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2)读准下面的字词并解释:

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

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

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丘壑:深远的意境或思虑。

镂空:雕刻出穿透材料的花纹或文字。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文章是从_欣赏者_角度,抓住_苏州园林总的特点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明确: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课堂练习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明确: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七、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2024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比较阅读,深化对于说明方法的理解;延伸拓展,有助于课内知识的消化及能力转化。

教学过程: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教师简单介绍2024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的知识。

2024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当然,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2.要求学生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 分类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 作比较:“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 引用:“……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 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 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比较阅读,加强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本文和《中国石拱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1、举例子:

(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丰台区的卢沟桥。

(2)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2、作比较:

(1)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 苏州园林与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3、打比方:

(1)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 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4、 列数字: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2)(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米到21.6米。

【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数字的精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5、引用:

(1)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2)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引用别人的话或2024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三、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学生思考: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2024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2.学生另找几例品评涵泳。

如:“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五、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夏鲁寺》,查找2024图片和资料。

六、活动与探究

1、请向别人介绍你的居室,要求体现居室的个性特征,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2024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包括从建筑学、介绍园林历史、导游、游客等角度介绍的说明文以及写景、抒情的游记。组织一次以“苏州园林大家谈”为题的读书交流会。

提示:可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上网搜寻。

●备课资料

精细的观察是写好说明文的关键

——《苏州园林》教学一席谈

写说明文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准确把握客观对象本身的特点,《苏州园林》是个极好的例证。

苏州园林是我国最著名的园林建筑,共有一百多个,颇富盛名的也有十来个。这些园林集中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巧夺天工,争奇竞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要在一篇短文内详细介绍苏州园林,一定要经过精细的观察,才能以简驭繁地把握它们的共同特点。

在精巧观察的基础上,作者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透过各个园林独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们异同之间的特征,以2024、简洁、浅显的语言加以说明。文章指出,“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各个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具有图画的美感,这正是苏州园林建筑最重要的共同特点。接着根据园林景物的种类,分门别类说明园林的“画意”主要表现在“四个讲究”上,即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文章下文有四节文字,详细阐述每一方面园林景物体现出来的图画的美感。后面又以“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发端,引起文章最后三节,分别说明园林的画意还表现在设计者和匠师们注意每一角落景物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和雕镂美、屋内布置的色彩美。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一条线索贯串全篇,园林的特点阐述得十分透彻,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十分深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用心体会精细周密的观察是写说明文最重要的基本功的道理,培养通过观察把握事物特征及其内在规律的习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写作说明文时站在较高的起点上。

“说明文”补充资料

1、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1)、明确说明对象 (2)、弄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3)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4)、了解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5) 、 明确说明顺序 (6) 、 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7) 、 在说明文中2024、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8)、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2、说明文复习题:

(1) 什么叫说明文?

答:说明文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体。

(2) 说明文从对象上可分为哪两类?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哪两类?

答:说明文从对象上可分为具体事物说明文和抽象事理说明文。从语言上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

(3) 如何理解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

答: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是指本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标志。也就是这个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所没有的特征。说明事物首先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4)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答:说明文中为了使说明文字条理化,常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文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空间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等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主要用于说明事理的文章,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5)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答: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等。

(6) 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答:说明文的语言,要求简练、准确、讲究分寸。有时也运用生动性的语言进行说明,使说明事物更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7) 说明文、记叙文和议论文三种文体有何区别?

答:记叙文、议论文与说明文的区别在于:记叙文重在记叙、2024和抒情,以形象感人,以情动人;议论文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以理服人;而说明文要实事求是地比较客观地说明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8) 你认为阅读说明文体应从哪些方面人手?

答:阅读说明文应从下列几个方面人手: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9)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说明文?并结合说明文的阅读知识点举例说明。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第八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结合时代背景综合认识“三义”。

2.过程与方法: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认识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背景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具有的伟大历史意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革命成果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预习思考

1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背景。

2概述资产阶级革命从酝酿到的过程。

3.《中华临时约法》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说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作为封建官僚的袁世凯为什么能成为中华的临时大总统?说明了什么?

5.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重难诠释

1.三义及其评价

①三义包含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部分。

A.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两层意思:一是反满,即清。反满不是“排满”,是指反对清朝统治者及其特权,非所有满洲人。二是,即作为走狗的清王朝,建立“民族的国家”,暗寓了反帝的意愿。民族主义是三义的前提,其提出是的反映,它在客观上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广大爱国者实现民族的要求。但是,反帝旗帜不鲜明,只把对的仇恨集中于其代理人满族统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民权主义即“创立”。有三层含义:一是封建君主专制制。二是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共和国。三是防止帝制复辟。这一主张不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宪的谬论,也打破了清王朝后重建汉人君主政体的观念。民权主义是阶级矛盾尖锐的反映,体现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实现、自由、平等的愿望。民权主义是三义的核心,是"革命的根本"。它与民族主义紧密相联,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与建立的问题。但是它仅要求封建专制而不是消灭整个地主阶级,因此反专制是不彻底的。

C.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国有制。其目的在于消灭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它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希望从封建生产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解决土地所有制与发展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革命纲领,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农民的同情。但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②评价:

A.进步性:三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要求民族和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因而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B.局限性:三义是中国资产阶级制定的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又不敢明确反对;它主张民权,又不敢发动,它主张民生,又不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些都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体现,其局限性决定了在三义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共和是大势所趋

①在君还是在民,是传统国家与近代国家观念的分水岭。建设在民的国家,是世界潮流和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近代化的本质特征。

②西方列强的入侵触发了“天朝”深刻的国家危机,又激起先驱者对外部世界和西方国家制度的朦胧向往。经过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介绍,外国传教士、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人士的输导,康、梁、潭、严等维新人士的思想启蒙和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勇敢尝试,议会制、三权分立、自由、天赋等先进思想广为传播。“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也。”“民之自由也,天之所畀也。”类似的惊世咳俗之论,猛烈抨击了“朕即国家”、“皇权至上”等神圣不可侵犯的天条,从理论上移植了构建中国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本框架,初步实现了国家学说的基本框架,初步实现了国家观念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

③正是在国家观念更新和国家制度变革的互动中,孙中山以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趋利避害的价值尺度,融会中西,继往开来,系统探究国家理论,创立了以三义打造近代国家的理念,并以“知难行易”为实践指导,百折不挠地为帝制、建立而赴汤蹈火。从世界大趋势来看,辛亥革命是顺潮流而动;在中国当时的情况下,孙中山的理论和实践都超越了前人与同辈,将中国近代国家推进到最高水平。

④西方近代的国家学说和体制也是五花八门。孙中山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义的理论体系,把民族解放、国民革命和社会改革三大历史任务融为一体,完整地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将革命党人团结在三义的旗帜下,从而推动了革命的不断发展,使救亡图存的运动与近代化结合在一起,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推动中国走向、文明、富强之路。

3.孙中山为什么让位于袁世凯

①客观原因

第一,辛亥革命以后的国际国内形势,欢唤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收拾局面,而此人非袁世凯莫属。武昌起义发动成功,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但是社会动荡,列强环伺;而革命尚未成功,清军尚在眼前。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个铁碗人物来完成革命的任务—清,同时又帮助他们稳定秩序,清除内乱,迅速体育内政,以防外人干涉。

第二,袁世凯在清末“新政”中,成绩颇著,得到了资产阶级的信任和欢呼。

第三,列强与资产阶级各阶层一致倾向“拥袁弃孙”。武昌起义后四天,以立宪派为主的江浙代表,就开始制定拥护袁世凯以收拾大局的计划。他们一方面让拥有实力的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以顺应一致要求共和的全国人心;另一方面则革命党人交出,由袁世凯当共和的大总统。立宪派看好袁世凯,革命党人也是如此,就连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以及汪精卫等也看好袁世凯。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后,面对复杂动荡的,穷于应付,颇感心有余而力不足,遂认为“清帝退位,统一,彼此建设之事,自应让熟有经验之人”。

第四,南京临时成立后,由于缺乏经费,时刻面临着军队解散、崩溃的危险。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成立,革命党人拥有了半壁江山,但离革命的真正胜利甚为遥远。革命党人要兴师北伐,各级机构要正常运转,这都需要大量经费,而当时国穷民困,各地库存空虚,列强又迅速控制了海关税款,使革命党人举步维难。可以说,此时革命党人面临的诸多问题中,财政问题最为突出。孙中山“让位“固然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比较而言,财政困难是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②主观原因

第一,革命党人对掌握缺乏思想准备,以为中华建立后,只剩下建立的问题了,从而产生功成身退的思想。襟怀虽坦荡,但也反映革命党人没有足够的思想认识,没有一个成熟的组织的准备方案。于是,大权旁落也就成了自然的事。

第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尚不具备管理国家的经验和才能。从同盟会来说,可以说它还不具备领导全国的规模,还不成熟。并且革命党人常年寓居海外,从事的多是些革命和宣传,对于任何管理、组织一个国家,并无实践经验。他们与长期宦海浮游的立宪派和其他新旧官僚相比,明显缺乏经验。儒家理想和“道德本位”思想对孙中山也有很大的影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孙中山的抱负之一。在孙中山看来,袁世凯就任总统后受到的约束,不仅来自《临时约法》,而且还有他自己的诺言和誓约,即中国人对家持信守约的责求。孙中山让位也与其信守的“民本”思想2024。 问题探究

有人说,辛亥革命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同意哪种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