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活动方案内容页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汇总5篇)

2024-07-02 02:59:01活动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培养方案 岗位需求 学习能力

通常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其主要职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院校不仅要培养一批具有一流基础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水平的科学家、研究员和开发工程师,而且更需要培养出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与工艺管理技术的应用型人、复合型人才。北京城市学院培养的学生定位在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应用就必须要立足社会需要、立足于相关企业的实际需要。

一、以往培养方案的问题

(一)不结合实际,泛泛而谈

金融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满足现实的金融行业岗位需求。我国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金融行业进一步的发展,但是金融行业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金融行业人才培养问题,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有高层次的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但试图建立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显然不太符合现实,尤其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一定要结合现实的岗位需求。而在以往的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很少结合实际需求,闭门造车现象较多,再就是直接将其他高校的培养方案拿来,略加修改,结果既不符合学校的培养特色,也不符合对应就业岗位的需求。

(二)缺乏动态跟踪变化,调整缓慢

北京城城市学院培养的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北京地区的金融机构。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金融人才尤其是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但各家银行因为特色不同,对我校的学生的需求和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随着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的不断推陈出新,各银行等金融企业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他们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要求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有必要定期进行跟踪,然后动态的对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期满足其需要。以往的培养方案,一旦制定,调整空间不大,而且连续几年的培养方案的变化不大,缺乏动态调整机制。

(三)缺乏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设计

以往的培养方案在能力培养上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实践和课堂。实践主要是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等方面,课堂教学主要是面授,总体的教学时间安排上在这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在所有的这些设计上,效果的好坏来源于学生和老师的交点,但在课堂和简单的实习实训中所能掌握的能力和知识是相当有限的,唯有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大课堂中不断的吸收新的能量来提升自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岗位需求调查的结果分析

通过对北京市部分银行、证券公司、其他金融机构以及部分单位的财务岗位的调研和访谈,同时对最近两年已经毕业的金融本科学生进行了跟踪反馈,主要有以下结论:

(一)普遍对学生的工作能力认可,尤其是动手能力

大多数被调查单位认为目前金融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社会工作和实践经验和毕业生期望值过高;沟通能力、工作态度也较受关注。但由于北京城市学院培养的学生目标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实践能力上培养上一直是个重要特点,进入工作岗位能够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在期望值上,相对其他院校的学生相对比较低,能够有比较好的工作态度。因此进入工作岗位都能得到单位的认可。

(二)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中间层次人才缺失

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呈现出高端人才需求旺盛,但高端人才的培养学校也比较多,而在就业方面上又不愿意屈就,竞争压力很大。低端人才需求也很多,呈现出就业门槛越低,竞争越激烈。而高层次的人才不愿意屈就同时低端人才又不够条件,进而导致中间层次的人才相对缺失。

(三)应夯实基础,宽泛的知识背景

学校的责任就是把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学校不应该为学生指定未来。2024课程学习,可以分为基础课程和提升课程。基础课程就是常规的基础知识学习课程。提升课程,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采取不限标准与框架、案例式的、互动讨论的模式。在用人单位的调研过程中,普遍认为北京城市学院的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上,存在广度和深度的一定程度的不足,有时候工作变动和业务变化需要较长时间去适应。

(四)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学习能力

近几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各种业务和产品不断推出,在岗位需求上要求员工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习能力方面。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无论如何也不能把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的可能业务都学会掌握,而且一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工作过程的实际操作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企业在选择员工的时候可能更偏重选择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这对我校的人才培养推出了新的方向,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拔部分学生进行知识层面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有意识培养一定学习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新的要求。

(五)其他方面要求

与专家研讨,来自银行和证券公司等行业专家,分别从自身行业的需求出发,结合以往在该单位工作的毕业生的表现情况,在其他方面有以下要求:用人单位比较看重基本素质、能力和仪态仪表;计算机软件、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日常的应用文的写作也很重要;可以增加在企业正式状态的实习实训,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财务方面的知识应当强化,适当减少英语的学习时间。以上均为培养方案的改进提出了很好的方向。

三、培养方案的三维模型构建

通过对以往培养方案和岗位需求的调研分析,提出了构建新的培养方案的三维模型,主要从借力、筑场和构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图2)

借力主要是实习实训实践方面,必须要借外来的企业单位的资源。利用企业单位的实习机会,让学生顶岗实习;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其他相关能力,比如沟通能力等;实训主要是在学校进行,把校外的有行业经验的专家请进来对学生进行讲授。这个方面的培养是有一定的成效的。无论是企业单位的反馈的结果还是学生的调查结果,都表明北京城市学院的学生到岗位后上手快,因此这个方面的培养需要强化,系统化改善,保持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势。

筑场主要是筑学习场,一直以来北京城市学院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课时分配上侧重于实践类课程的设计。一方面总体课时有限,另一方面为就业考虑。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上,为了突出特色,很多课程进行调整,导致的结果是银行方向的学生证券类的课程较少,证券方向的学生学习银行类的课程就少。但从企业单位调研反馈的结果可以看出,普遍要求厚基础,宽泛的知识面。尤其调研专家提到不要给学生设定未来,其实学生将来工作到底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不清楚,因此要设一个较为宽泛的知识体系结构。

构势主要是在保证实践教学和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的基础上,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和引导。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金融本科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想多学习知识,提高自身水平的一部分学生,通过选拔的方式,选出来进行知识层面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有意识培养一定学习创新能力。

四、三维培养方案的实践设计

全面提升学生的层次水平较难,但部分提升是可行的。可以通过在整个年级5个专业方向上选拔30人,组建精英班。金融精英班以专业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相结合为原则设置培养方案。重点从素质、知识和能力三方面阐述精英班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岗位要求,并结合三维模型进行课程设计安排。

“金融精英班”的培养特色可以概括为“文凭+证书+能力”培养模式的职业化,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夯实基础、注重实践和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择优选拔、小班管理

精英班拟于大二第一学期组班,生源从经管学部大二金融本科生中公开选拔,选拔标准由校内外专家共同制定,要求入选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基本素养,并通过学校组织的笔试和面试测评。精英班实行小班管理,规模在30人左右,保证教学质量优质高效。

(二)导师制培养、师资雄厚

精英班为独立行政班,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导师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为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注重个性化的培养。学生既可以享受全程式的一对一的导师辅导,还可以利用导师组的平台,与更多的导师交流学习。精英班主干专业课由校内骨干教师与校外管理经验丰富的银行、证券业内人士授课,学生将更多地获得与银行高管、证券投资专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三)按行业需求设置课程,授课方式灵活

精英班课程根据行业需求设置调整,突出实用原则,由用人单位提出要求和建议,学校教务进行统筹安排。课程设置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时间和内容上保证学生在毕业前掌握用人单位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通过相关课程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课程授课方式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小班上课的管理优势,通过课堂讲授、短期培训、讲座、研讨会、实地参观、实习实训等形式实现培养目标。

(四)精英班的学制、学位

精英班学制两年。因为授课的需要,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行政班,虽然改变每个学生的原有方向名称,但并不改变原有专业名称和获得学位名称。

通过选拔部分学生,组建精英班,使其显示出来,进而给其他同学带来一定的榜样作用和影响力,有利于整体学习氛围的进一步改善。构建培养方案的三维模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有条件的提高北京城市学院金融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层次,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也有利于逐步提升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刘艳梅.我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考试周刊[J],2011,(30).

[2]董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山东英才学院学报[J].2010,(03).

[3]李伟,钟昆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4]方玉娉,陈秀梅.我国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国电力教育[J].2010,(6).

[5]牟晓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创新研究.经济教育[J].2011,(5).

[6]杨玉浩,林楠.基于培养方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山西财经大学学报[J].2011,(5).

[7]陈文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J].2011,(1).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业化人才培养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以“两化融合”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为此,全社会各行各业急需大量的信息化人才。开展基于“两化融合”下企业管理信息化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对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迫切需要,积极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管理信息人才不仅要掌握系统思想,了解业务流程,而且更需要具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施与评价以及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便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IT产业、信息网站、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胜任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研发、运行管理和实施效益测评等方面的工作。但是,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还相对落后。

(1)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培养的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重学术而轻应用现象,高级和顶级管理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不仅是单一的学术型人才,而是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2)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培训机构重表面,轻本质;重近况,轻发展。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高校信息技术、信息素质的培养侧重于理论,软件公司与应用企业对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培养侧重于操作。

(3)人才培养质量低,适应“两化融合”的人才少。目前大专院校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学生信息化知识综合与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差、研发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低、培养方案相对落后、培养过程及途径与实务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和方式手段与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

2 基于“两化融合”的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

“两化融合”是时展的必然,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

(1)培养方案构思。基于“两化融合”下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的构建是以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足鼎立、四个层次和五个能力的多视角立体形的“鼎”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两个抓手,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三个立足点,以应用操作型初级人才、信息系统研发型中级人才、信息化创业型高级和理论与方法创新开拓型顶级人才为培养人才的四个层次,打造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系统研发能力、在两化融合中发现问题能力、国际沟通与交流语言能力和面向现代社会变化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学生的信息修养和素质。

(2)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训体系。校企合作联合把“软件工厂”搬进校园,培养“管理软件开发工程师”、“咨询顾问”、“实施顾问”等多种复合型高级人才。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建设(如图1所示),不仅可以全面认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培养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与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处理能力,而且可以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3)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两化融合”以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为典范,实现生产过程装备和生产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集中优化控制。因此,在“两化融合”下的企业信息化人才是分层次多学科组合的一个团队,在推进方案实施过程中,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核心,兼顾经济管理类专业为辅助应用,开展企业信息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将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ERP原理与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串联成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主线,透析课程体系中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机理,寻找出课程体系内部、课程体系之间对专业知识培养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形式,进行影响的测度和可控性研究。

(4)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把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的研究向前延伸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适时地增加信息化基础知识;向后延伸到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以校办“软件工厂”为基础,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模拟仿真实验。以企业认知、管理信息化实训和软件开发实训为主线,引导、辅导和促使学生向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发展。

3 “鼎”型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及效果

执行“鼎”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两化融合”为前提,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为导向,以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系统地整合教育资源和教学改革实践成果,由点、线、面形成多维度立体型全方位推进,不断打造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图1企业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环境示意图

(1)企业认知培养。企业认知可以通过“企业组织沙盘、企业经营沙盘、营销管理沙盘……”等沙盘模型为依托,让学生感性认知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了解企业的组织设置、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让学生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感知如何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为成果工作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企业经营团队成员之间的技能互补、分工协作与有效沟通;让学生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基本需求,从而增加对企业调研、用户需求调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2)企业管理信息化实训。以“ERP系统软件”为依托,使学生全面体验“ERP管理系统”的功能,掌握其功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使用ERP的技能;然后训练学生深入理解ERP各个功能模块的业务流程以及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最后在使学生具有利用ERP软件系统管理企业业务活动的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潜在的二次开发需求,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对ERP系统的逻辑分析思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实训。在对企业管理活动认知和ERP系统运作操作实训的基础上,以ERP系统的某些模块的业务流程为案例,按校内软件工厂的方式,全面训练信息系统研发。掌握表单设计开发、报表设计开发、工作流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ERP二次开发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维护能力,通过信息系统软件的实用化和商品化培训,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提高学生创业的可能性。

(4)信息化人才培养效果。我们以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为主线,持续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首先以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题构建动态、完整的课程体系。数据库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江苏省精品课程。其次教材建设与培养模式相结合,根据培养方案的需求,重新组建教材,编著完成了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核心课程的教材7部。其中获江苏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给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保障。然后整合不同层次、不类别的学生资源,为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发挥团队协作协同作战的优良传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组成课题小组,参与科研训练。信息管理06届学生徐占东同学主持的大学生创业比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和国家级金奖。

经过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经济管理类等专业近二十年培养实践,以及对企业管理信息中心CIO职位调查,软件开发公司、信息技术咨询公司、信息化工程建设监理等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 结论

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涉及众多科学技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伴随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必须与时俱进。两化融合给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目标定位和教材体系的提出了全新的观点、方式与方法。我们还需要通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方案同,探索新的途径,构建完整的信息化建设队伍人才培养体系,为制定经济管理类专业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提供一定指导性、启发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江苏大学重点教学改革项目 JGSZ200701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2007-2009

参考文献

[1]刘秋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72-74.

[2]陈维军,李杰.企业信息化调查及其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影响.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34-36.

[3]周镭,高等院校企业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92-94.

[4]刘秋生等.经济管理类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3(6):71-74.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突发冲击;直接调控;间接调控;静态预案;动态应对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0)02-0002-05

一、引言

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是非常复杂的,这种复杂性源于多个方面。首先,突发冲击的来源很复杂。一个国家可能受到的突发冲击不仅种类多,而且还存在地区和产业间的结构性差异。其次,突发冲击可能不断发展甚至不断变异。发展指的是突发冲击往往有范围逐步扩大和程度逐渐加重的特点。变异指的是一种冲击可能演变为另一种冲击,如海地地震过后灾区开始流行一些传染病,这样自然灾害冲击变异成公共卫生冲击。再次,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结果是不确定的,一方面,因为宏观调控的成本和收益评估困难,因此决策十分困难;另一方面,某种宏观调控在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可能引发另一些问题,比如针对金融危机引起的衰退,管理当局增加流动性可能有助于解决失业问题,但同时也会提高通胀预期。

由于上述复杂性,管理当局在应对突发冲击时总是处于一种十分困难的权衡当中,这种权衡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之间的权衡。直接调控是政府针对某种突发冲击直接动用自身掌握的资源进行调控,而间接调控是指政府通过加强社会性的防御和反应能力来应对突发冲击。第二,静态预案和动态应对的权衡。静态预案指的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突发冲击,一国政府先行制定一套合适的方案,方案中较为细致地规定了各行动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工作流程。动态应对策略指随着所受冲击的不断变化,应对的战术和手段也不断变化。第三,各种应对手段的权衡。一国政府应对同一种突发冲击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必须根据本国的环境变量以及所受冲击的性质进行全面的评估判断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近10年来的研究文献来看,2024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这三大关键问题展开。

二、应对突发冲击的直接宏观调控与间接宏观调控

在研究领域,更多学者对直接宏观调控持有怀疑态度,而对间接宏观调控则呼声更高。

(一)对直接宏观调控的担忧与质疑

许多研究人员对应对突发冲击的直接宏观调控结果表示担忧,如Snow等(2008)研究了政府拨款与财政危机之间的关系,指出对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政府不能简单地通过平准基金这样的工具解决他们的问题。Cecchettl(2009)对美联储针对金融危机向市场投放大量流动性的效果提出了质疑。

还有一些研究人员对直接宏观调控实施过程中的效率和公平问题提出质疑。如Kunreuther和Pauly(2006)认为计划不仅会使政府承担巨额赈灾资金压力,而且这些资金还不能被妥善管理,救济成本高昂,分配上存在很多不公平因素。

(二)对间接宏观调控的呼吁与建议

相对于直接宏观调控受到的种种担忧与质疑,研究人员对间接宏观调控寄予厚望。相关的研究突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研究者强调构建一种更强的抗冲击系统比直接宏观调控更重要。如Loh(2005)认为需要用一种长远的目光去管理灾害风险,而不仅仅局限于灾后重建与恢复。管理灾害风险的关键并不是通过财政来弥补,而应该科学规划,促进发展。Ozkan(2005)分析了2000年土耳其金融与货币危机,认为在预防危机方面,首先应建立一个更加健康的金融和银行系统,保持良好的财政平衡。Rajan(2007)分析了1997~1998年东南亚危机,认为应对的重点在预防危机上,应采取适当的资本管制并且要相对扩大汇率调整灵活性。Poole(2007)认为,在金融危机期间帮助危机企业偿还债务不应该成为一种政策标准,因为这有可能恶化金融危机,最重要的是应该考虑如何避免产生金融危机。二是很多研究人员认为在应对突发冲击方面,市场的效率可能比政府直接调控的效率高,因此,政府应该培育一种市场化的应对能力,保险市场的完善与培育是一个研究重点。Cummins(2006)讨论了政府介入灾难保险的必要性,认为政府应该尽可能少地介入自然灾害保险市场,并通过降低管制来促进这一市场发展,但政府介入恐怖袭击事件保险可能是合适的。

(三)对直接和间接两种宏观调控手段的比较

虽然直接宏观调控受到了质疑,但在应对突发冲击时,直接宏观调控还是主要的备选方案。在某些情形下,直接宏观调控是必须的。如Cafiero等(2007)分析欧盟公共农业政策时指出,有些风险由农民自己控制是最有效的,但是当危机的可预见性非常有限,不可能存在预防。或者潜在损失已经超出了农民自身的应对能力时,就需要政府支持了。

另有研究人员认为,用市场手段来应对突发冲击,可能存在一些障碍。Kunreuther(2002)认为,对9?11恐怖袭击激发了针对这类事件的巨大保险需求。但是,为这类保险定价是一个难题,因为这类事件的发生和潜在的损失都是高度不确定的。Cummins(2006)也认为由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来应对恐怖袭击存在障碍,他认为恐怖袭击潜在损失很大,对它的预测也特别困难,同时由于关系到国家安全,许多对保险公司测算保费必要的信息不能公开,因此,政府一定程度上介入恐怖袭击保险是必要的。

此外,还认为应该建立一种直接宏观调控和间接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混合调控机制。P.M.Muewissen等(2006)总结了应对农业危机的一些解决方案:对于单个农民可以较好控制的技术风险,建议采用一套包括政府规制、风险化解和以非补助型市场工具组成的混合管理模式,其中政府的作用仅限于提供一个合理的法律框架和改进保险方式;对于气候风险,政府应该提供免费的巨灾保险来弥补损失,剩下的风险则交由私人市场来应对。Khandker(2007)分析了1998年洪水时期,孟加拉对农村家庭采用的策略。他将灾后很可能陷入贫穷的人定义为“脆弱者”(vulnerability),政策制定者针对“脆弱者”的干预措施包括临时措施和长期投资,临时措施包括救助和灾后复原,长期投资应重点集中在人力资源建设、信贷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静态预案和动态响应

遇到突发冲击时,政府既可以制定比较完善的静态预案,在实际应对时,又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灵活变通来动态应对。但这种决策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制定既明确又有弹性的静态预案,以及动态应对突发冲击时,如何做到既反应迅速又决策

正确。

(一)静态预案权衡

在受到突发冲击前形成一系列静态预案是绝对必要的,因为突发冲击本身和应对冲击的组织管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静态预案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提高应对突发冲击的效率,因此,许多研究人员认为静态预案是基础的应对准备,甚至是动态应对的基础。

这里的静态预案至少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整个社会层面的宏观预案,为了实现全社会在应对突发冲击时更有效率这一目标而进行基础体系设计。如苗兴壮(2006)从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危机管理机构、公众支持体系、应急资金保障系统等方面对这一层次静态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整体研究。Boettke等(2007)指出,要想迅速从一场灾难中恢复就需要健全的经济金融体制、政治法律体系和社会文化制度。二是从管理和运行的角度进行的一般性预案设计。Kemp(2009)总结了处理紧急状态的准备、相关风险评估、计划和建立跨部门跨管辖区的工作关系等七个方面的经验。Cohen等(2002)分析了9?11事件后政府的行为,在应对突发冲击的计划、机构、通信和领导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地反思。不难看出,这些研究强调的是应对各类突发冲击在管理运作方面的规律,依照这些规律来设计静态预案,可以提高应对的效率。三是针对某类或某种突发冲击时具体的应对预案,它要求预案的制定者对这一类突发冲击的影响范围和传导路径有深刻的了解。如郑向群等(2008)针对农业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特点,设计了一套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原则和程序。

静态预案的缺陷在于明确性和灵活性之间的内在矛盾。静态预案需要灵活性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其一,设计静态预案时,可能有一些影响冲击的环境变量并未考虑在内;其二,设计静态预案时,对突发冲击的发展变异难以准确估计。Grenville(2004)就IMF是否在印尼危机过程中给予了最佳建议展开过讨论,他认为IMF并没有提供良好的政策辅导,它的政策多数是借用先前的案例,甚至有一些是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政策辅导。

(二)动态应对权衡

静态预案存在着灵活性不足的问题,自然地,人们会考虑采取动态应对的策略。这里又存在一个内在的矛盾:既然人们对突发冲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那么采取的手段和措施怎样才能保证“适当”呢?

Enoch等(2003)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末印度尼西亚银行危机时期的状况,他总结了一些深刻的教训,即危机开始时信息极其有限,对危机的治理也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事实上,在应对突发冲击时,各国政府及相关部门都会自然地采用动态应对策略,如针对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分阶段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每个措施的出台都伴随有批评的声音,后来的发展也似乎印证了这些批评。Goodhart(2008)回顾了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他认为各种增加流动性的方式前景都不明朗,无法预测其效果。由于突发冲击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对冲击发展的预期又十分困难,这使得动态应对的结果很难保证。

四、应对突发冲击的宏观调控手段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一)应对突发冲击宏观调控的手段

应对突发冲击的手段大致分为两类:直接宏观调控手段和间接宏观调控手段。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具体包括财政、金融、市场、社会安全、社会卫生以及社会心理调控手段。间接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体制建设与优化、完善市场、调动社会其他各方面的积极性等。Kawai(1998)针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提出要从宏观经济本身、资本管制、汇率制度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完善,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金融体系”。Simo和Bies(2007)研究了非盈利组织在卡特里娜飓风和丽塔飓风应对过程中的作用。但人们总是在各次突发冲击之后才发现应对手段的诸多不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突发冲击是可能发展和/ 或变异(演变为另一种冲击)的,这大大增加了应对难度;其二,同类的突发冲击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或行业,因为环境变量不一样,采用同样应对手段的效果也会大不相同。

(二)突发冲击的发展变异的影响

突发冲击的发展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冲击范围的扩大,如东南亚金融危机、禽流感、SARS以及2008年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都具有对外蔓延的特征;其二,冲击程度的加深,即刚开始冲击力有限,但随着一系列传导机制起作用,冲击力越来越强。比如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逐渐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过程中,对美国及世界经济的打击也逐渐沉重。Goodhart(2008)分析了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得以扩散到其他发达国家的传导路径。Kawai(1998)认为整个东南亚国家金融结构相似,且各国经济活动息息相关,一个国家的危机会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加重了危机。

(三)环境变量的影响

较重要的环境变量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心理因素、信息传播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经济因素是影响应对突发冲击宏观调控的重要环境变量。Vigdor(2008)认为新奥尔良在卡特里娜飓风之前经济处于下降阶段,因此他对新奥尔良的重建前景并不乐观。Wade(2008)认为美国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并不仅仅是一个短期的现象而会随着事态的发展演变得更坏,因为,金融自由化使得金融市场抵抗突发冲击的力量变得薄弱。

一国政府在应对突发冲击时,其宏观调控措施也会受到该国政治因素的影响。MeLeod(2004)在反思印度尼西亚的危机时指出,这次危机不仅表现为严重的经济不景气,更反映在中产阶级和富有人群倡导的以牺牲普通民众尤其是穷人利益为代价的资产再分配方案。

心理因素也影响一国政府应对突发冲击时的决策和行为。Somers和Svara(2009)认为,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存在“近视性”。他认为9?11事件之后,政府集中注意力防范恐怖主义威胁,后来在卡特里娜飓风中,政府的表现令人失望。

另有研究人员对信息传播因素这一环境变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Eisensee和Stromberg(2007)研究大众传媒对于美国政府应对1968~2002年发生的大约5000宗自然灾难的影响,数据分析显示,大众媒体对自然灾难发生后所得到的援助影响显著。

社会文化因素也是政府应对突发冲击时应该考虑的一个环境变量。Stromberg(2007)的研究表明,国际援助受到地域距离、殖民联系、语言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在应对突发冲击时政府的宏观调控决策一定要慎重地考虑受冲击对象的社会文化特征。

五、结论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第4篇

一、推进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高市场适应能力

(一)加强改革指导,完善“三会一层”框架。在**年顺利召开创立大会的基础上,协助**市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围绕以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线,进一步加强体制改革的指导工作,确保了改革期间的金融稳定。严把改革政策辅导关,重点讲解容易出现错误的环节和容易疏忽的细节,提高农村信用社对改革各项政策和规定的理解,避免改革试点工作“走弯路,拖进度”。仔细审核浙江**农村合作银行及下属支行、分理处申报开业资料,实现一次性成功申报,并按时召开了浙江**农村合作银行开业大会,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督促农合行严格按照“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原则,以科学、高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各方独立运作、有效制衡。针对个别高管人员存在等待观望和畏难情绪,对该行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的负责人进行了集体约见谈话,有效消除了种种顾虑思想,促使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和框架,严格按照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界定各自分工,杜绝了履职错位、越位、缺位。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契机,督促建立健全授权体系,及时召开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年度会计决算和分配方案、**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内设机构设置和支行行长聘任等重要事项,充分发挥了“三会一层”的职能和作用。通过一系列持续有力的监管措施,**农村合作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建设逐渐步入正轨,促进了各项业务稳健发展。截至10月末,各项存贷款余额42.58亿元和31.87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12.2%和12.0%;不良贷款余额7134万元,不良率为2.2%,比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

(二)积极发挥引农村金融生力军作用。督促合作金融机构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及省、市政府农业政策,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农贷投放力度。引导组织2024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走访农户,安排资金,上门办贷。继续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等支农方式,指导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截至10月末,农业贷款余额23.53亿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3404万元,农户联保贷款余额1062万元,共创建信用村40个,评定信用农户28200户,建立农户档案31500户。

二、实践审慎监管新理念,切实维护良好金融秩序

银行业监管作为金融监管的重中之重,我监管办立足于**经济金融实际,更新监管理念,以防范金融风险为主线,以法人监管为重点,力求监管实效,推动了银行业可持续发展。

(一)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努力揭示辖内银行业风险底数,切实巩固国家宏观调控效果。一是分层次召开辖内各机构负责人会议和监管联络员会议,专题部署风险评估工作程序,逐条讲解风险评估的各项要求,促使各机构建立了与之匹配、行之有效的系统性风险防火墙,拓宽了监管信息获取渠道。二是注重经济信息、金融信息、监管信息的关联性和互补性,着重围绕治理结构、内控机制、违规行为、潜在风险、监管意见的整改落实等情况,按季召开办事处监管例会,分块做好了辖内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农信社、邮储、“两非”等专题风险评估工作,初步形成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评——监管员初评——办事处联评”的三级风险评估体系,畅通了“2024信息——分析风险——整合意见——提出措施”的监管信息流,为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奠定了基础。三是配合**市政府召开**市金融工作会议,贯彻落实省、市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宣传年度2024监管思路,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审慎经营意识,致力创造良好金融环境。四是及时召开监管通报会,通报监管中发现的问题,综合分析当前辖内潜在的风险隐患,起到了监管警示和风险提示等双重效应,促使各机构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切实巩固国家宏观调控成果。五是针对当前资金供求紧张局面,实时向当地政府汇报“两非”动态,提高“两非”预警处置能力。配合2024部门调查核实辖内一起非法集资额达4696万元的案件,以《情况专报》形式及时报告分局和地方政府,并提出了相应处置意见。

(二)狠抓案件专项治理,严防操作性风险。针对近期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发生违法违规案件,给银行的信誉和社会形象带来了不利影响,及时告诫各高管要深刻认识防范操作性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和吸取各类案件的教训,反思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深层原因。召开案件专项治理工作推进会,督促加强内控管理,并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时贯彻“十三条”意见,于**年8月底将落实情况报告我监管办。根据各银行业机构的业务特点和管理体制,突出案件专项治理活动的个性和共性,达到了分类监管的目的。以实地走访、现场督查等形式,指导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化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帮助其及时纠正了重业务发展、轻内控管理的倾向。以个案讲解、政策引导等形式,动态掌握辖内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开展情况。以约见谈话、明察暗访、全面自查、现场检查等形式,指导合作金融机构及时开展案件专项治理活动,督促其牢固树立“制度先行,内控优先”的原则,严格按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评价暂行办法》(浙银监办[**]269号)执行,建立健全操作性风险防范体系,巩固体制改革成果。通过扎实有效的案件专项治理活动,**农村合作银行分别梳理、修订、废止、新增制度116个、59个、11个、46个;逐一排查各岗位、各部门的风险点,形成小册子,分层次对员工进行培训辅导,使风险管理意识深入人心;试点实行分理处级信贷员集中调配制度,有效解决了贷款“一手清”的问题;查找问题437条,已解决418条,未解决19条,并已着手分析,探索解决办法,以建立完善十项长效机制。由于案件专项治理开展及时,措施到位,还制止了**市邮政局七里港支局被预谋抢劫案的发生;各银行业金融金融机构已连续多年实现无大案要案,以良好的行业形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同,促进了各项业务稳健发展。截至10月末,辖内各项存贷款余额239.15亿元和203.72亿元,分别较年初增加22.79亿元和18.21亿元。

(三)加强合作金融监管,促进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实时提供监管指引。针对合作金融机构经营和内部管理现状,于年初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谈会,宣传**年合作金融监管重点,强化合法合规经营意识。发送《监管意见书》,提出了内控制度、法人治理、案件专项治理等环节存在的风险源和相应的监管意见,要求以书面形式定期报告落实情况,并视其监管落实情况,督促做好整改落实“回头看”工作。二是强化风险监管。依据农信联社**年度综合风险评价报告,按月动态监测农合行经营运行和资产质量的变化,分析不良资产(包括已核销呆帐贷款)形成的原因,帮助其提高识别、计量、监测、控制风险能力。建立了新增不良贷款台帐,按月跟踪监控单笔30万元以上的新增不良贷款,包括贷款方式、责任人、审批程序、清非措施、风险程度等,为做好“抓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三是要求提供机构网点三年调整规划,及时完成了2个机构迁址、4台ATM机设置的调查和初审工作,有效地杜绝了盲目设立或变更机构,使网点布局更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四是建立健全台帐,严密监测大额贷款和单户超比例贷款。至10月末,前十户和最大一户大额贷款余额10750万元和3400万元,占全辖资本金32%和10%,均符合规定比例。

(四)以非现场监管为依托,强化现场检查的合理性、针对性和严肃性。现场检查作为三大监管职能之一,其执行能否有效到位将直接影响到对辖内银行业风险的真实状况的了解。为此,我办事处根据日常非现场监管所掌握的信息,细分检查准备、检查实施、检查报告、检查反馈和检查档案整理等各个阶段,规范现场检查行为,提高检查效能。

一是针对国有银行的部分贷款分类偏离度情况及土地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情况等三个现场检查项目,根据其信贷管理相对规范的特点,着重从风险控制入手,制定《现场检查实施方案》,克服时间紧、人员少、任务重的困难,检查分析了部分信贷资金实际用途,提出了12条监管意见。

二是对于**市邮政储蓄新增资金调拨管理及内部控制状况后续检查项目,在深入分析上次内控检查实施情况和整改反馈情况,根据邮政储蓄业务单一、员工业务素质偏低、会计出纳基础薄弱的现状,确定以合规性检查为重点,全面检查内控制度建立落实情况。针对该局个别网点存在通过个人活期储蓄帐户进行资金调拨、部分网点库存现金有超比例等现象,结合案例分析,详细描述相应的风险点,提出了5条监管建议,使其充分认识到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既达到了边检查、边辅导的作用,又使持续性监管得以充分体现。

三是结合辖内合作金融机构的网点布局情况和下属分支机构经营方式,经过充分论证,选择**农村合作银行下属2家分理处信贷管理情况,作为办事处年度自查项目,实现了法人监管和风险监管有机结合的目标。同时积极派员配合分局参加各类现场检查活动,共计6人次,达到交流监管经验、提高检查技能的目的。

(五)强化“抓降”工作,突出“抓降”实效。针对辖内整体资产质量较高及部分机构不良贷款反弹压力较大的实际,及时督促辖内机构克服“抓降”惯性思维和麻木自信心理,深入开展“结构性抓降”工作。一是重点监管不良资产波动幅度较大的机构,要求定期汇报经营状况和不良资产变化情况。二是实行不良贷款“双降”的行长负责制,将“抓降”工作纳入了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审查范围,进一步督促落实贷款责任制。截止**年9月末,全辖不良资产余额1.51亿元,比年初减少0.55亿元,不良率0.73%,比年初降低0.41个百分点,持续实现了“双降”目标。

(六)大力开展特色调研,积极拓展监管视野。一是开展贷款流向情况专项调查,定量分析辖内142家企业的贷款流向,初步掌握了我市企业外迁、资金外流等基本情况。二是专题调查辖内5家民营学校流动资金贷款情况,采取现场调阅信贷资料、实地走访部分学校等,摸清25笔、共计7451万元贷款的实际用途和资金运作情况,系统掌握了当前民营学校筹资途径和经营模式。三是积极开展对辖内传统支柱行业和经济新增长点的调研,专题调查了多元化经营形势下的柳市低压电器行业和转型期间的**造船业,初步掌握了各行业信贷资金情况、民间资金介入情况、集团化运作模式。四是持续跟踪调查中弛财团运作情况,重点分析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形势下的财团融资变化情况。同时还积极发挥信息直报点作用,协助分局开展快速调查9次,发送调研文章4篇,其中被省局录用2篇,切实发挥了调研为有效监管、领导决策服务的作用。

三、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深化文明创建活动

(一)积极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建设。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并主动将入党积极分子纳入学习体系,统筹安排学习活动,做到活动准备充分、动员及时、部署到位、措施有力,确保了活动时间不减、学习内容不少、规定环节不漏。专题召开党员组织生活会,本着以工作和大局为重的态度,开展了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梳理出党支部和党员个人需要整改的突出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目标、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群众满意率达100%。结合传统教育和形势教育,瞻仰了“红十三军”革命遗址;接连遭受“海棠”、“麦莎”等五次强台风的重创后,立即组织2024党员同志走访了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察看了**农村合作银行,叮嘱其一边要抓紧抓好恢复正常营业,一边要为受灾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生产自救资金,以抗台救灾的实际行动时刻体现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通过系统性的集中学习活动和日常性党性教育,增强了党建工作主动性、针对性,坚定了全体监管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决心;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党员长期受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提出了党员先进性具体标准;极大地促进办事处各项中心工作,切实扭转了上半年调研信息任务落后局面。

(二)积极开展学习研究型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统筹制订了年度学习计划,注重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将集中学习讨论与自学相结合,通过听报告、看录像、写心得、谈体会等,既充实了学习内容,又解决好工学矛盾,确保了学习不走过场。通过多种途径的系统学习,全办员工进一步强化了政治意识,工作责任心陡然增强,既充分保持了党员同志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又使其他员工始终保持了高昂的斗志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一位同志已顺利进入了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两位同志被2024为分局学习研究型组织成员;按时完成了分局布置的两大调研课题。

(三)狠抓队伍作风建设,进一步巩固廉政服务意识。开展全办述廉大会,要求各监管员向办事处汇报年度执法执纪、廉洁自律情况。及时聘请行风监督员,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向监管对象征廉,通报“约法三章”等2024廉政自律规定,及时发放《现场检查廉政卡》,实时2024廉政信息,进一步充实了员工廉政档案。开展履职违纪、违规、违法隐患的排查工作,对办事处监管履职情况和监管员行为动态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在“两节”期间向全办干部职工敲响“廉政警钟”、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等方式,不断强化自我监督,努力推进廉洁自律工作。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真正把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到银行业系统,有效维护了银行业机构良好形象。今年以来,共已核查5份问资料。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第5篇

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分支,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即“6R”,从而并使总成本最小。但是,供应链上传递的产品除了涵盖传统的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要素,即资金。对供应链上资金流的有效管理就是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独特的商业融资模式,依托于产业供应链对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降低整个供应链运作成本,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供应链的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大概80%都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是这些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按照传统的企业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担保方式等信用标准,中小企业很难进入银行融资的门槛,但是如果将一个独立的中小企业放在供应链中看待,根据其贸易的真实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信用水平来评估中小企业的信贷资格,将比传统方式评估的要高。中小企业不但是供应链金融主要的支持对象,也是银行融入产业链发展,拓展业务平台的突破口。

“供应链金融”也是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体现在企业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由于银行的介入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合作能够更加紧密,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能够达成长期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企业与银行之间突破了单纯的资金借贷行为,而是基于企业真实业务的资金链维护与监控的全程合作,形成了实体经济和金融企业共生发展的新模式。

根据2009年4月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科法斯集团(Coface)在上海等多地针对中国内地“企业微观付款行为”的《2008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企业通过赊账销售已经成为最广泛的支付方式,比例已经从2007年的54.1%上升至2008年的64.9%,与之相对应“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货到付款的比例已经从2007年的25.8%滑落至2008年的12.9%,而赊账销售额占企业国内销售额的比重更是攀升至了51.3%。这为银行介入供应链,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平台。来自供应链金融电子平台提供商Demica公司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11月,全球最大的50家银行中,有46家向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剩下的4家也在积极筹划开办该项业务,金融危机之后,供应链金融迅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国内市场上,在中国的外资银行最先开始抢占供应链融资市场,早先供应链融资市场主要由渣打、花旗等外资银行垄断。从2000年之后,国内商业银行才开始涉水供应链金融业务。深发展、招商银行(以下简称招行)最早开始这方面的信贷制度、风险管理及产品创新。及至今日,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推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如深发展的供应链金融、招行的电子供应链、华夏银行的融资共赢链、浦发银行的浦发创富等。

根据Aberdeen集团的调查,即便在发达国家,运用供应链融资来改善财务供应链管理的做法也并不普遍,目前已经这样做的企业只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13%,表示错过了机会目前正在制定和考虑可行方案的企业占56%,还有31%的企业在这方面仍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二、供应链金融:研究进展与缺口

与在实务界的受关注程度和红火发展相比,2024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则显得相对滞后,Hofmann,E(2005)首先对供应链金融作了理论上的界定:供应链金融是位于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协作和金融的交界层面,为处于供应链中的两个或多个组织,包括外部服务供应商,通过计划、引导、控制组织间金融资源流,从而联合创造价值的方法。而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始于2007年,主要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角度切入。由于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管理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可以将相关领域的研究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财务供应链的研究,第二阶段为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第一阶段:财务供应链的研究。供应链管理以构成供应链的商品流、信息流、财务流的最优化为理念,Profhl et al.(2003)将金融资源流看成是介于物流和金融之间的金融供应链,并在供应链管理的框架下将净流动资产的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超越了基于降低物资存货的商品流最优化方案,他们分析了现金管理的工具,考虑了商业活动的最优时间、对应收账款、负债、预付账款的控制。Stemmler和Seuring(2003)最先使用供应链金融这一术语表示由于物流所带来的金融流的控制和最优化。由物流所引致的金融过程涵盖了存货管理、财务流和支持过程,如保险管理等。财务供应链管理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供应链上下游及金融机构间的业务流程整合,优化收付流程和减少支付成本,有效降低企业的营运资本占用。财务供应链管理在战略、营运、成本之外,关注现金资本的效率。田中禾等(2007)提出财务供应链管理下的新型财务流程具备的动态财务平台和五个功能模块,为企业优化财务流程,提升动态财务能力,构建企业动态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第二阶段: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国外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拓展了财务供应链的研究范畴,Hofmann,E.(2005)解剖了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流程和构成要素,分别从宏观、微观层面分析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以及供应链金融的协作特征与跟踪资金流、使用资金流和融通资金流的基本功能,为洞悉供应链金融提供了概念上的铺垫。Pfohl et al.(2009)通过对财务供应链的研究文献的评论,提出了在供应链金融研究中对资本成本的考察和最优化的研究缺失,因此为弥补这一领域,作者构建了一个目标(资产)-主体(融资参与人)-杠杆(特定条款)的供应链金融概念框架,并构建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供应链金融的数学模型。

国内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始于2007年,主要从以下两个视角展开的:一是从中小企业融资的视角探讨供应链金融。邹武平(2009)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三种基本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作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覃宇环(2009)从银行和中小企业两方面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优势,并以深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践为例分析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赵亚娟等(2009)运用信贷配给理论,从银企信息不对称和盈利不对称角度,分析供应链金融能有效化解中小企业信贷配给,提升信贷能力。二是基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分析。熊熊等(2009)研究了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提出了考虑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减少目前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评价大多依靠专家评价的局限。陶凌云、胡红星(2009)运用中间层理论和博弈论,指出供应链金融可以降低信贷风险的原因在于供应链强度对信贷风险调整的影响,以及供应链上大小企业间动态博弈对信贷风险的制约作用。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财务供应链和供应链金融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从降低资本成本率提升公司价值的研究依然空白,而这正是供应链金融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三、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优势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和产业组织模式,对于企业和银行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为了定量和定性评估供应链金融带来的收益和决定供应链金融方案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Springer供应链杂志联合IMD针对全球范围购买供应链金融方案的经理进行了调查,从55个国家收到来自经理层面的213个调查回复,几乎覆盖了所有行业。调查结果显示,采用供应链金融方案能给买方平均降低13%的运营成本,给供应商能平均降低14%的运营成本(如图2)。调查同时显示,供应链金融方案的实施也企业带来了支付条款的标准化、增进供应商关系、价格下降等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如图3)。

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方案能够有效缓解参与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对银行而言,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重要的业务创新,已经越来越为各大商业银行所重视。国内首家明确提出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深发展,不但在产品创新上弥补了金融服务市场空白,更无疑大大提升了银行自身的竞争力。2007年,深发展贸易融资新发生的受信总额超过1000亿,不良利率却在0.3%以下,坏账率为零,累计扶持了超过2500家中小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供应链金融使核心企业信用“外溢”,以真实贸易为支撑,颠覆了传统的信用评价体系,大大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因此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之下,银行和供应链各企业的关系,完全颠覆了传统融资模式之下原有的融资关系,银行可以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不仅为核心企业提供融资,而且也可以为企业的上游、下游提供融资支持。银行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扩展到了整个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从而构建了企业与银行相互依存、共生发展的产业网络。那么,如何成功实施供应链金融方案?据Springer供应链杂志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合适的银行合作伙伴是最重要的,企业CEO主导推动供应链金融方案的实施是重要因素之二。

参考文献:

[1]Pfohl et al.(2009): Supply chain finance: 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 Logist.Res.(2009) 1:149-161

[2]Hofmann,E.(2005): Supply chain finance: some conceptual insights.In: Lasch, R./Janker,C.G.(Hrsg.): Logistik management-innovation logistikkonzepte, Wiesbaden 2005, S.203-214.

[3]田中禾、王斌、颜宏亮(2007),基于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研究,软科学,2007第2期,P80-87。

[4]邹武平(2009),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探讨,商业会计,2009年第17期,p12-13.

[5]覃宇环(2009),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供应链金融,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6期,p179-181.

[6]赵亚娟、杨喜孙、刘心报,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信贷能力的提升,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0期,p46-51.

[7]熊熊、马佳、赵文杰,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第4期,p92-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