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路设计总结及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路设计总结及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XX年,我镇村镇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市郊区工委、公署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建委及涉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镇党委、镇政府带领镇、村、组三级干部,依靠全镇人民,发扬“三苦四千”精神,坚持“统一规划,全面启动,分步实施,一步到位”的原则和配套建设的目标,始终以小康工程建设总揽全局工作,使村镇建设工作取得了强喜的成效,特别是住房等硬件建设上了台阶,上了规模,推动了我镇小康工作的顺利实施。现将村镇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总体概况
我镇是嘉峪关市近郊镇,位于市区东南侧,离市区19公里,总土地面积111平方公里,总人口7400人,总户数2030户,辖6个行政村41个村民小组。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城郊型农业为路子,使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稳定持续发展。90年以前,我镇居民点大多为七十年代末形成的土坯房,处于成型点的户数约占全镇总户数的60%,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农户住宅布局参差不齐;加之约40%的零散居住户的存在,造成通路、通水、通电等基础配套设施不能顺利实施,农村管理难度也比较大,新建房户缺乏统一布局和规划,既浪费了土地资源,又不利于公益事业的开展和实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建房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居民点及村镇建设滞后的矛盾突出。鉴于以上情况,镇党委、镇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实施了居民点建设工作,制定了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进行攻关突破,长抓不懈,一抓到底。
二、村镇建设基本情况
居民点及村镇建设的任务是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耕地,方便生产,有利于生活的原则下,坚持高标准起步和配套化建设目标,截至本年度,新建、改建95%的农民住宅,新建村委会、镇政府办公设施,硬化、绿化道路,彻底改变居民点及村镇面貌。
1、居民点建设方面:
①示范点建设
示范点建设是村镇及居民点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突出示范点的典型、样板作用,先后建成了石桥二、六组,团结三、六、七、八组,河口一、五组的示范点建设。目前这些示范点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住房改建率达95%以上;二是居民点道路已全部硬化;三是居民区花池、散水全部完工;四是农户大门瓷砖画贴面全部完成;五是全部完成了居民点绿化美化工作。石桥二组、团结六组、七组还完成了路灯架设工作。石桥二组还架设了调频音响。
②住房改建:XX全镇累积建成住房1928户,占全镇总户数的95%。人均拥有住房33平方米。累计建成砖混结构住房480户,砖木结构住房596户,砖土木结构住房720户,砖木以上结构住房占建成户的52.6%。团结村、河口村建成户比例达96.2%、96.8%。石桥村、塔湾村建成户比例达90.7%、87.5%,冯家沟村、文殊村建成户比例达80.3%、79.4%。全镇41个村民小组建成了52个居民小区。
③居民点配套工程建设
在居民点建设中,我们做到“四通三配套”,四通即:水通、路通、电通、信息通;三配套即:文体娱乐场所、卫生设施和居民点建设相配套。
水通:XX年进一步完善我镇人饮工程,彻底解决了农民用水难的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
路通:XX年,建设完成镇区及六个村汽车站,完善以镇区为枢纽的镇域交通运输网络。现已建成县乡、村组道路(含居民点道路)共87条64公里,其中:县乡公路2条,为嘉文公路和酒文公路,在本镇石桥村交汇,道路总长度32.54公里,其中:嘉文公路1条28.64公里(长城第一墩至祁丰区山口),酒文过境公路3.9公里(文殊镇逸夫小学门口至冯家沟村5组)。村组道路28条11.788公里,居民点道路56条17公里,专用道路1条2461米(团结村1组县乡道至文殊水泥厂)。道路硬件设施较好、布局合理、流通性强。
电通:自九五年完成了镇变电站扩建工程,完成了高低压农电线路改造,居民点农电线路也相继改造完毕,保证了农村生产、生活用电,农户通电率达100%。
信息通:随着通讯事业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我镇通讯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镇、村、组通信网络有了重大改进,现广播覆盖率100%,有线电视光缆、程控电话线路覆盖率100%,有线电视入户1104户,入户率54.19%,架设电话622部,入户率30.54%。同时,市移动通讯公司和市联通公司在本乡建立了无线移动电话接收、发射塔2座,为全镇通讯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文体娱乐场所和居民点的建设相配套:目前,各村民小组都建成了文化活动室,共计41个,并配备了一定的设施,保证了农民一会、学习和小型娱乐活动的开展。同时,我们在居民点规划区内预留了1--2亩地,待农民的住宅建设全部完成后规划建设具有一定功能、各具特色的文化娱乐场所和街心花园,进一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卫生设施和居民点建设相配套:重点进行了农户卫生厕所的配套化建设,由过去的步步高改建为现在的蹲坑、水冲等形的厕所。已累计改建卫生厕所1200户,占全镇总户数有64.4%,其中蹲坑式卫生厕所1140户,水冲式60户。同时,推广使用了沼气,既使粪便得到了天害化处理,也取得了方便、卫生的效果,累计推广沼气池163口,占总户数的8.7%,有条件的农户还使用了液化三油气灶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2、村委会建设、学校建设方面:
村委会建设是村镇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先后翻建了六个村的办公室。XX年新建团结村村务活动中心,新建改建部分组文化活动室。
学校建设方面:先后完成了团结小学教学楼、文殊小学太阳能教室、冯家沟小学办公楼、中心小学太阳能教学楼的建设任务,并完成了图书室、办公室、宿舍等附属工程,建筑面积2683平方米,附属工程建筑面积1096平方米,围墙2024米,使我镇学校硬件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镇区建设方面:
完成了镇区文化活动广场改造工程,硬化面积4000平方米,新建政法办公大楼一座。
4、居民点及村镇绿化工作方面:
居民点及村镇绿化美化工作也是基础设施建设一项重要内容,是改善镇村面貌的重要举措。我们结合植树造林工作,累计绿化、美化41个村民小组的居民点,镇区、各村委会、各小学都本着多绿化、少硬化的原则,完成了花园式单位建设,居民点及村镇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观。
三、存在的问题及差距
一是还有部分村民没有完成住房改建任务;
二是部分配套设施还没有完成,
特别是文体娱乐场所、街心花园,还没有实施。
三是居民点管理工作滞后,脏、乱、差及三堆现象还比较突出。
四是村镇及居民点绿化美化工作还不够扎实,环境建设急需加强。
五是乡村道路的绿化任务还很大。
四、明年村镇建设主要项目
一是完成镇区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系统建设;
二是文殊镇农贸市场建设工程;
四是居民点道路改造工程;
五是中心小学至冯家沟村4.8公里道路改造工程;
公路设计总结及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一、进一步强化中心区管委会内部管理、完善基本规章制度,促进我委工作规划化
为加紧中心区建设,提高我委工作水平、工作效率和规范化管理各项工作。完善一系列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了项目法人责任制、质量责任制、工程监理责任制、招标投标制。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积极做好项目工程的前期工作
认真完成项目立项及报批、项目可行性研究及报批、项目初步设计报批、项目设计和招投标。大力支持中心区范围内其他工程建设,并做好相关的统计工作。
我委为广泛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我市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不间断学习外资法规,全面掌握外商投资项目落地办理程序和相关办事要点,为外商投资项目落地提供全程引导服务。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业务工作联系,采用致函、上门、询访、开协调会等多种方式为外商投资项目落地提供协调服务。重点招商投资项目落地过程中,做好跨部门、跨领域问题跟办协调服务,努力做到运作有序灵活。
三、大力推进区内基础设施及项目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目前,这些项目正在按照“多业主、快速度、高质量”的建设思路有序地推进。市行政管理中心室内外装修基本完成,场地景观绿化工程进场施工;市民活动中心建设工程室外装饰基本完成,室内装饰完成75%;市中心公园建设工程西区已完成95%,南区进入基础施工;市区三环路建设工程已全线贯通;晨曦路工程已完成路基桥梁等工程建设,计划今年10月份双雁至四环段、东银至滨江段全线竣工;银溪路工程现一期(高速公路下至旭阳路)完成900m路基垫层,二期已完成招投标(双雁路至四环路)。滨江路已完成50%的路基施工;双雁至四环路段于去年完成工程招投标,年内开工建设;双雁公园、东山公园的规划设计已通过会审;妇幼保健院已全面封顶;公共卫生大楼已进入全面室内装修阶段和绿化阶段;公安指挥中心总平面进场施工;国税已完成主楼装修;报业办公大楼今年1月5日已投入使用;质监办公大楼已进入验收阶段;人才大厦已填土,现已进入扩初会审的准备阶段;康居工程一期基础工程经济使用房已建到二楼,计划今年7月封顶;新华书店去年年底结顶;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已开工建设。人民医院、电力大楼、电信大楼、外国语学校、机关幼儿园、新世纪花园和上海花园已交付使用。
有个别工程由于政策处理等种种原因拖累了工程后腿,导致了工程无法按期完成。
四、积极宣传和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积极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与消防器材,建立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与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事故防范体系的情况、事故报告和查处制度。
五、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做好物资的报表
在财务制度方面根据纪委及相关的文件完善本委的财经制度,做好各项报销工作,及时清结各次债权债务。能按规定将会计出纳资料整理归档,并做好保管工作。按财政文件做好每年的预决算。妥善保管各类印章。严格按照财金制度做好现金管理,并作好财经报表分析,总结工程项目的资金情况,并提供相关信息。做好调入调出工作人员的相关手续及工资福利等都能及时调整,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等都能根据相关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六、深化文明机关创建活动,积极营造廉洁自律的文明单位形象
干部廉洁奉公,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把党风廉政建设列入我委的重要议事日程;领导班子团结,齐心协力。今年以来,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市委、市纪委2024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会议;制订了2007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计划;加强廉洁自律工作,定期监督检查;加强对工程项目招投标人监督和管理,使之公开、公平、公正、规范、有序、合法。在公车管理上严格执行“三统一两定点”的规定,严禁公车私用;在公务接待上要严格按照2024规定执行,杜绝奢侈浪费的行为。
我委在民工工资上无任何拖欠,施工期间无违反治安条列和计划生育政策的事件发生。
七、努力加强组织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我委的作风建设,增强干部公仆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我委成立了创建“作风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作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在领导班子中开展“科学发展创新业、为民办事树风范”的主题实践活动,及时召开“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建立“六型机关”创建活动长效机制,开展了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效率型、节约型、廉洁型、和谐型机关为内容的学习活动。加强“作风建设年”活动信息工作,且分管领导和纪检组长经常性进行明查暗访,开展检查监督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上级工程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并坚持每周半天的机关学习制度。积极开展争创“四好科室”活动。
八、认真做好区内规划的完善,按法律、法规抓好项目报批工作的落实
中心区环河景观的方案设计的完善工作已顺利通过;协助水深村做好旧村改造的规划设计工作及中心区区间河道的调整方案;完成三个项目(约139亩用地面积)地块出让前的规划审报工作;配合政策处理科做好市政设施、村安置留用地的报批工作;已完成7个出让地块项目、3个村安置留用地及水深村的旧村改造的方案会审。完成了体育场路,东银路等道路的方案和初步设计。完成了康居工程二期和廉租房等项目的方案及初步设计。
九、严格按法律、法规认真抓好区内的征地、土地申报、政策处理和信访工作的落实
我委在承诺日内完成土地预审资料;完成具体项目供土资料;完成折抵指标农转用报批;完成管委会下达的征地任务。并协助村回扣地农转用报批及具体供地报批;用地在中心区的项目及招标用地前期政策处理;移民用地跨村落实及中心区基础设施的政策处理;具体项目供地及政策处理完成后档案管理;信访报结及档案管理。
为加快中心区建设,更好的完成土地申报,我委政策处理科加班加点完成上报工作。其中道路建设项目农转用:石马南15.3亩、万岙8.08亩、银溪7.41亩、金溪9.41亩、东山南9.05亩。投标地块:石马南6.25亩、百岱65.88亩、南草垟65.71亩。村安置留用地:石马南19.37亩、八金田5.15亩、银溪5.51亩、上敖17.25亩、万岙22.78亩、东山南69.99亩、南草垟53.03亩、石马南7.00亩。
十、考勤制度后勤保障制度
我委积极做好文书档案、工作计划,工程档案管理及安全保密工作。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政务公开工作。在城市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进度、重大资金安排上都按程序进行公开。同时,设置了政务公开栏,对规划技术科和工程建设科2024项目的办理程序和办理要求进行了张贴,使2024单位和各村能够一目了然。
阅读本文的人还阅读了:学生会工作总结
公路设计总结及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1、项目概况与定位
项目建设用地位于邯郸市中华北大街西侧。西北方向紧邻丛台公园。南侧面向丛台广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总用地面积48662.0m2,共156套(钥匙间)房间,214个自然间,包括五星级酒店住宿、餐饮、休闲、地下车库及附属配套设施等。
迎宾馆类建筑具有五星级宾馆的某些特点。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务酒店,属于政务接待型宾馆,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且相对固定。因此项目定位为具有接待高端商务活动的能力、体现邯郸历史文化特色的高档园林式接待中心;整体形象方正大气,朴实端庄,气质高贵,格调清新;不过分追求气派而追求品质,不追求张扬而追求低调。不追求彰显而追求“隐”和“藏”。
2、设计理念
2.1 “丛台”
古老的燕赵文化和朴实豪放的民风,成为本设计的一个出发点。项目用地紧邻丛台公园,因此将“丛台”作为设计的中心母题。通过对建筑转角以及屋顶的抽象处理。使整体建筑形象体现出“刚柔相济蕴大美,雄浑朴拙溯燕赵”的意蕴;气势磅礴的建筑群落,刚毅有力的线条和棱角,让人依稀看到了古都邯郸的神韵;古朴浑厚的石材基座“连聚非一”。宛如丛台。两千年前的战汉雄风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2.2 “院落”
用地紧邻丛台公园,基地内保留有较好的绿化现状。因此设计中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各个建筑单体散布于整体绿化环境之中。围合出大小不等的院落。既使得建筑与景观环境相互融合。交相辉映,同时又为客房、会客厅等功能区提供了静谧、优雅的环境氛围。
2.3 “景观”
方案设计中充分结合、利用了基地内优越的自然环境,运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将景观资源与建筑空间相融合。设计出具有庄重、典雅气质的迎宾馆环境氛围。3功能布局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建筑群落分为4栋单体,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A座位于基地东北部,由总统套房和公共接待区两部分组成。主要功能为高端会议、接待、餐饮及住宿服务。同时备有泳池、运动场地等特殊设施。特殊时期可独立运营。B、C两座对称布置在用地的东西两侧,按照需求设置了标准间、双套间、豪华套房等不同房型,同时配套以会议、餐饮等设施;D座居中,为综合楼,包含了接待、商务、宴会、娱乐休闲等众多公共职能。地下层部分仅设一层。将4栋建筑连成一体。设置宾馆所需设备、电力机房、主厨房、洗衣房、货物进出、后勤服务、办公等设施。
总体规划布局中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场地中间两排茂密的林荫树,大堂吧外绿树成荫,美不胜收;中心庭院融于建筑群落之中,成为丛台公园景观的延续,通过建筑角部的放开,自然渗透到丛台广场,一脉相传。对于用地西北部的会议中心。则通过一些立面处理,使之融合到整体建筑群落之中,成为一体。交通组织方面。以中华北大街为主人流来向,以用地与广场间的现状林荫树为序曲,将主入口布置在用地南侧,面向丛台广场。以三排高大的林荫树相隔,宽敞大气,既强调了入口的礼仪性,又保证了环境的优雅。从主入口进入后。是宽阔的广场和绿地。将人流引导向不同的楼座。在中华北大街设有次入口,在丛台公园南门路设有后勤入口。
通过剖面设计把握空间尺度,为体现酒店内部的舒适性、合理性。不同功能的房间在总体层高下有所不同,如各栋首层层高均为6.0m。其他客房层层高4.0m。宾馆主大堂及其功能区层高14m,宴会厅层高8.0m,机房及后厨区层高4.0~6.0m。特别指出的是。当上层管道不宜穿越下层时。在下层顶部设置不高于2.2m的设备夹层。以满足设备管道转换的需求。如餐饮、宴会厅上方等设置了客房卫生间的区域。
4、交通组织
建设用地东、西、南三个方向均有现状市政道路及市政配套管线。南侧路根据规划要求适当拓宽。满足新建宾馆主人口人、车流的交通需求;在南、西两侧各设一处出入口,南侧为宾馆主要出入口,西侧为宾馆后勤出入口,东侧设两个出入口,东南出入口主要为A座总统套房客人服务,东北出入口为A座总统套房后勤服务,必要时两个出入口可封闭管理。北侧与原赵都大酒店设置出入口相连。
建设用地内设置内部交通环路,道路宽度为4m,局部加宽。宾馆内所有机动车均为顺时针单循环,建设用地内B、C建筑均被道路环绕,A、D建筑三面设置道路,一面同园林景观相连,最大限度满足各建筑交通的独立性,宾馆内停车按建设方要求全部设于地上,按各栋建筑的需求分别放置在道路两侧,停车部分道路宽度均不小于6m。
5、逻辑推演过程
整个方案设计得益于空间逻辑和界面逻辑的逐渐显现,经过多次推演、分析后发现,“南部的丛台广场、围合的院落空间、沿景观湖界面以及基地中部的保留林荫树”是控制本方案总体布局的重要因素。通过不断的推演。逐步加深了对基地、功能、布局等的认识,建立起一种设计的“秩序”。在基本布局确定后,进一步进行单体设计。“围合院落空间、沿保留的林荫带需要一个统一、延展的界面;面向丛台广场需围合一个中心广场;沿景观湖需形成一幅连续、统一但又有视线中心点的景观画卷”,这几条设计逻辑成为单体设计的重要制约因素。也只有这样,设计过程才会连贯、统一。成为设计结果的“生发器”。
6、结语
建筑创作的思考应具有逻辑性。这些逻辑包括总图布局的逻辑性、形体的逻辑性、技术的逻辑性等。设计的进程是曲折的、反复的。甚至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设计师很难一步就找到设计的“秩序”和“逻辑”,需要不断地分析、总结、推演,进而使得设计思路不断清晰,建立起自己的设计逻辑。设计过程中被抛弃、否定的思路也会成为走向成功的佐证和基石。
建设地点: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广场北侧、中华北大街西侧
项目业主:邯郸市丛台迎宾馆筹建处
建设规模:地上3-4层,地下1层
总建筑面积:35002m2
地上建筑面积:26862m2
地下建筑面积:8140m2
项目状态:建设中
项目经理:解钧
设计人员:金卫钧、解钧、魏长才、唐佳、白文娟、张锦江、张红斌、张保
室内设计:北京港源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公路设计总结及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联合国最新研究资料表明,到本世纪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小于80%的国家将寥寥无几。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猛增长,必然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珍惜城市土地资源。精心塑造城市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绝不能再滥用宝贵的城市土地,给未来留下一堆混凝土垃圾。
舒适、方便、宜人的城市环境并不是单单靠大量植树、种草、摆上雕塑、设置座椅就能实现的,也不能仅仅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加以衡量。城市的舒适度根本上来自于其功能的合理性和空间的有效组织。来自于对城市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
源于建筑学的传统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在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面前,似乎显得“力不从心”。亟需建立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和原则。从而完善城市的各种功能。营造更美好的城市空间,尽享城市生活的舒适和方便。
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建筑教育和营造实践中。这一根本目标常常被忽视或偏离,如城市中的很多“水景”设计得很漂亮。但往往是只能远观而无法接近,居住区绿地设计花样翻新。也是供人看的多,可参与其中的少。
不难发现,城市中的某些地段尽管很拥挤。但人们还是愿意去,而一些地方看上去很雅致。但总是空空荡荡、冷冷清清。这些都表明城市环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空间形状、体量、比例、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学的层面上,要了解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特点。掌握人认知和使用空间的规律。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使用和功能要求为首要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创造具有一定空间形态、舒适宜人的城市物质环境。
与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相比较,城市环境设计着眼于城市总体环境的质量,强调与开发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环境的协调性。它涉及城市中所有公共空间,不仅包括街道和广场等城市公共用地空间,也包括私有用地中向公众开放的、无需任何费用、可随时享用的室外和室内空间。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如购物、娱乐、商务、运动、交往等。首先考虑人的行为需要。其次考虑形式上的要求,进而进行空间组织与设计。
为人而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城市主要是为汽车而设计的,美国的洛杉矶、达拉斯、亚特兰大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北京、上海和广州也是如此。这三座城市道路越修建宽。高架桥越来越多,过马路越来越难,逛街环境越来越小。除城市规模过大、过于集中等客观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问题。
北京、上海、广州的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很快,适量的道路建设是必需的。但车多了,就需要更多的路,路畅了。又引来更多的车,从而成为一个“怪圈”。虽然城市道路面积增加了几十倍。但交通堵塞现象仍很普遍。大量的立交桥和高架路、众多的宽马路,极大地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步行环境和宜人尺度,造成“行路难、过街难”。北京街头随处可见众多过街天桥,可以想见人们每天攀爬的不便。在普通市民看来。以往安宁的生活环境打乱了。老邻居搬迁了,熟悉的街巷拓宽了,街边小店和修理铺不见了。生活反而不如从前方便了。
国外很多大城市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拆迁民房。拓宽道路并非解决交通问题的良策,反而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其次。要积极推动各类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如与地下街系统有机结合的地铁交通(如日本东京)和地下公共汽车系统(如美国西雅图):此外,还要改进和加强道路交通系统的管理。如在所有高速公路和普通道路上设立公共汽车专用车道(如美国波特兰),从政策上鼓励各类公共交通的利用。如提高小轿车消费税、增收汽油税等。
步行环境的破坏,有些是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造成的。例如。北京东长安街与东单交叉口上的一个地铁站和横跨长安街的地下过街通道口,尽管这两个出入口的距离只有10多米,但其在地下却没有任何联系。这一交叉路口的两个过街天桥和两个地下通道之间也是桥不接桥、通道不接通道。如果从交叉口的一端到其对角线另一端,要先上过街天桥过街。然后再下到地下通道过另一条街方可到达。如果在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方面稍加改进,加强过街设施的有机联系。并在地下过街通道层面就与地铁等地下其他公共设施相连结的话。就会方便得多了。
又如,很多超高层建筑周边大都设有面积很大的广场。但由于“高层风”很大,这类广场经常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西雅图TwoUnionSquare广场在设计中,通过对“高层风”的实验和研究,建立了结合地形的多层下沉式广场,各层出入口与周边道路相结合,创造出一个使用方便、环境舒适、阳光明媚的“避风港”,深受市民的喜爱。营造一个方便、宜人的城市环境,必须多替使用者着想,在设计上多下功夫。
行为与建筑环境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以下值得注意的现象同处一条繁华商业街上的不同街坊其人流密度会有很大不同。交通堵塞总是发生在某些特定的位置,同是公共开敞空间,有些很受市民欢迎,但有些尽管植了树、种了草、摆上了雕塑,但还是很少有人光顾。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7这就涉及到环境是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环境行为学理论了。研究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统筹安排各种功能设施。合理组织公共空间。确定广场、休憩空间的位置。决定与可获得的公共空间面积相适宜的周边建筑的功能类型与面积体量、以及步道空间的宽度等。
建筑环境与人流分布
笔者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参与了东京银座地区的环境改善规划研究工作。于1991至1992两年间对银座地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研。通过对大量录像资料和数据统计分析与反复验证,发现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某一特定地段的机动车分布量与周边建筑环境要素之间,虽然影响要素略有不同,也有类似的关系,如果仅以人流量而论。从上式可以清楚地看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量影响较大的建筑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的功能、面积、体量分布,如零售商业。饮食设施、办公商务、居民住宅等。城市中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面积体量呈正比。建筑的各种功能类型的影响大小则反映在相关系数上。
(2)街道的空间构造。如主要大街的分布、街道间连结关系、交叉点的分布等。
(3)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的分布。如地下铁、铁路、公共汽车站点的位置等。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大容量公共交通车站的距离呈反比,即地段距离车站越近,行人分布量越多。
(4)主要商业设施的分布。如百货商场、饮食设施、娱乐设施等。远于从公共交通车站到某地段的主要商业设施的总面积。与该地段的人流量呈正比。
(5)停车场的位置与容量。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停车场的距离呈反比。建筑环境与行为特征
建筑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人们每天利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的行为特征有很大不同。通过对东京的银座大街、上野中央街、了,歹横街三条主要商业街道(两侧多为商店和生活服务设施),以及神田大街、大手町街两条普通街道(两侧多为住宅和办公楼)的调查,商业街道24小时人流量分布曲线呈“抛物线”形。而普通街道呈“山”字形。此外。人们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上行走的平均步行速度也有很大差异,普通街道的步行速度平均是商业街道上的l2一J、3倍。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行为特点呢7如果调查一下人们的上下班时间,午间休息时间、商业服务设施的营业时间等。就不难发现。这种差异显然是街道两侧不同的建筑功能所致。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有很大关系。从调查统计分析图表可以看出。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呈反比,即人流密度越高。人的步行速度越慢。
调查还发现。具有不同吸引力的商店对人的行为也有很大影响。对同位于东京银座商业街上的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岩崎眼镜店、服装店大和屋三个商店的调查,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金太郎电子玩具店的店面为开放式,商品很吸引人,每天光顾的人流不断,岩崎眼镜店的店面设计虽很雅致,但因是封闭式的。墙面又占据了店面宽度的大约一半。经常十分冷清,服装店大和屋的店面设计和客流量均介于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和岩崎眼镜店之间。调查表明。很多行人走到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前。常常被店前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很多人便自觉、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并经常有人停下来,观看放在店门口处的电子玩具商品。更增大了店前的人流密度。结果。金太郎电子玩具店间的平均步行速度只有岩崎眼镜店前的步行速度的82.5%,服装店大和屋前的步行速度介于两者其问。
了解建筑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对良好城市环境的营建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处理“街道拥挤”这类城市通病时。就不会采用拓宽街道这个简单办法了。由于“拥挤”实际上是多方面建筑环境因素的结果,如步道空间和周边建筑设施体量的严重失调。沿街零售商业的管理和整治等。逐步学会“对症下药”,减少规划设计上的主观和盲目性。
广场使用的影响要素
笔者曾对日本和美国的若干城市继断续续进行了长达六年的实地考查和调研,发现影响市民对城市开敞空间或称广场的使用的建筑环境影响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I)周边建筑设施的类别。调查表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广场,周边大都设有市民喜爱的小吃店、咖啡馆、食品店、餐馆、店铺等。与之相反,广场周边缺少商店、甚至只是大片墙面的开敞空间,不管面积多大,一般都不受欢迎。
(2)朝向。人们喜欢选择温度适中和明亮的地方逗留。在温度较低时,阳光对空间的生气和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南方炎热地区,尽管公共空间不一定非要朝南,但要注意让广场获得足够的光,如周边建筑的高层部分应逐步后退、以保证广场的天空率;广场北侧的建筑。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反射玻璃和色彩较明亮的建筑材料。此外。广场朝向设置还要考虑风向,特别要注意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
(3)可坐设施(空间)。与街道这种流动性空间不同,广场是滞留空间,是城市的“起居室”。因此。座椅、座台等的设置情况,是人们是否愿意在广场逗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一个未提供适量可坐设施的广场一定没有生机。美国城市学家WilliamsH.Whyte在纽约长达三年的调查还发现,纽约最受市民欢迎的五个广场中,两人以上成组利用的比例高达45%,而在最冷清的五个广场中,成组利用的比例最高也只有近30%。广场应是最适于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因此,广场还要满足不同规模成组利用的特点,如大小空间的有机组合、座台的成组布置、可移动座椅的设置等。
(4)树木。花草和水。植物和水是影响广场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在功能方面,树木可给人们提供荫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广场上的树荫处是人们首选的位置。与可坐设施相结合的树木和花草,还会在心理上给人们带来空间围合感。
水是另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设计元素,如瀑布、水墙、缓流、水池、喷泉等,以水为主题的设施能给空间带来生气,让人感到温馨。但水不仅仅只供观赏,重要的是人们可以触摸。可以尽情享受亲水的乐趣。遗憾的是。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了。由于卫生和安全等原因很多水景周围设置栏杆或其他障碍物,把人和水远远地隔开,这种设计是违背人的行为需求的。
(5)与主要人流空间的关系。街道是人们的主要流动空间。与街道有着紧密联系的广场空间。与城市生活的关系最紧密,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走出走进,在广场歇息之余,还可以观赏往来车辆和行人的活动,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调查表明。处理好街道与广场之间的关系。能使人的流动变得容易。例如,街角广场、与街道同在一个层面的广场等。其空间就越容易被市民利用,越容易成为人们喜欢逗留之处。一般而言,广场与街道的接触面越长越好。与街道的高低差越小越好。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下沉式广场和空中广场,所不同是。下沉式广场应与地下街空间。空中广场应与天桥系统保持最紧密的联系。保持较高的交通便捷度,规划设计中要注意强化广场空间的可达性。
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空间体系
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城市固有的面貌和水平式横向发展的模式。建筑的高层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多层面道路交通系统等。即“竖向”或“立体化”发展模式。为解决由于人口和功能的高度集聚而产生的交通问题及对建筑的大量需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城市三维多层面空间立体化是城市结构形态发展的大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此外,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环境设计。是结合地形地貌、尊重和利用城市自然形态并使之方便于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当论及多层面立体化城市设计时,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较熟知的地下空间和空中连廊系统。其实更重要是,这一设计理念十分强调有效地利用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和条件。从三维立体多层面的视角。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同时,强化了所在地区的自然表态特征或称“地方感”、“场所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近年来,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的构思和理论还逐步影响到城市广场、公园、绿地、临水空间及住宅区公共空间等的规划设计。
多层面空间立体化设计理念。反映在城市开发建设具体形态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多层面公交系统、高架步道系统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等。
多层面道路及公交系统
随着人口、建筑及各类功能在城市的高度集聚,多层面立体道路网和公共交通系统在很多城市得到普及。这一道路交通组织方式,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为缓解机动交通车辆对城市环境和功能的影响,大力发展客运量大的公共交通系统,已成为很多城市的选择。由于普通道路层面的常规公共汽车线路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很多城市中心区规划建设了包括地铁、高架轻轨电车及地下公共交通专用道系统等多层面公共交通系统网络。
自1863年伦敦建成第一条地铁以来。芝加哥、巴黎、柏林、纽约、东京、莫斯科、旧金山、北京、大阪、天津、横滨、上海等许多城市相继开始地铁建设。到2000年。全世界已有近90个城市修建了地下铁道,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莫斯科、芝加哥。旧金山等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铁路网,地铁在很多城市已成为最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其中,东京、伦敦、纽约、巴黎和莫斯科地铁占城市客运总量达52%~7I%。同时,现代地铁线路和车站设计也有了长足进步。很多规划设计在有效利用和导入自然光、绿化、自然通风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高架轻轨或单轨电车系统成为近年来开发建设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该系统除具备地铁系统安全、快速、运量大、对地面交通无干扰等优点外。与地铁建设相比投资较少。施工期较短,但缺点是对城市有一定噪声污染。处理不当会对城市景观产生负面影响。日本最近研制并投入运营的高架式单轨电车,在减少噪声污染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地下公共交通专用道一般建在城市最繁华的中心区。鉴于城市中心地段道路拥挤,公共电汽车线路在中心地段通过转入地下,以保证公共交通的高效运营和良好服务。这种专用道一般埋深很浅,具有投资小、工期短、可被多条线路兼用、有一定灵活性等优点。同时日常维护运营费用也较低,是缓解中心区交通矛盾、改善城市环境的现实可行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多层面公交系统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强化各公交系统相互间的有机联系。便于换乘且安全、舒适。从美国和日本的情况看,车站距离一般为500~800米。各公交系统站点的联系日益紧密,车站设施向一体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现代车站已成为与大型服务设施相结合的的多层综合联运站。如地面层为公共汽车站、商场等,上层为高架轻轨客站、餐厅等,地下为与地铁站相连的商业街。车站设施与商业(务)设施融为一体。
高架步道系统
最早的高架步道为过街天桥,它为交通繁忙的街道两侧步行道提供联系。减少人车间的相互干扰。伴随建筑高层化和人车交通的不断增加,很多城市修建了可使街道两侧建筑直接相连的空中过街连廊,在很多中心城市的商业(务)区。还进一步规划建设了与周边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办公建筑紧密结合的大型高架步道系统。这类高架步道一般是在建筑的二或三层高度,大多为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外连廊或独立的高架步道平台,与设于二或三层的建筑入口直接相通,以减少人与车的交叉。实现人车分流。缓解沿街步行道的交通负荷。保证步行者的交通安全、便利和舒适。有些甚至在建筑的高层部还修建有多层面空中过街连廊等空中步道系统。以提高建筑上层部分的交通便捷度。空中过街连廊~般还与建筑内的公共走廊有机连接,形成跨街坊的空中步道系统。
从建筑形态上看,高架步行道可分为露天式步道、有顶步道及全天候步道三种形式。其中,露天式步道由于所需投资较少。应用较广。在上述三种建筑形态中最为普及,全天候步道一般都是在冬季寒冷多雪地区,此外。在人流量较大的地区,如距离车站较近的有顶或全天候步行道上。有些还设置了机械自动步道装置,便利使用。提高舒适度。
1990年代后期,经济发达的日本和欧美一些中心城市还出现了建筑之间的多层面多方位的廊道系统。即在建筑问数条横向廊道之间还设有连廊。横向廊道与地面间设有竖向电梯连接,组成复杂的、纵横交错的高架廊道空间网络,使建筑间各层面的空间联系建筑各层面与地面、停车场及公共交通系统的联系更为方便。有些廊道还进一步发展为空中连接体或称空中建筑。
高架步道系统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街道层面的景观。很多实例表明,由于高架步道的结构梁柱等建构筑物,街道层面的景观和舒适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近几年来,日本和欧美一些城市已开始注意这一问题,从规划设计等多方面寻求解决方案。如高架廊道与建筑设计融为一体,对过街天桥底面进行造型处理,建筑和高架步道之间部分透空,高架步道边沿设置造型花坛和垂吊植物等。以减少结构梁柱等的负面影响。均已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地下空间开发
由于城市中心区用地短缺。地价昂贵,对发展空间的需求量大。加之交通状况不断恶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大都是在城市中心地区。美国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主要是把地下建筑作为节约能源的措施之一。加拿大城市地下街的开发还由于其冬季漫长恶劣的气候。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开发利用,除机房和仓库外。很多都是开发为商业之用。如酒吧、冷热饮点、餐馆及零售商店等。另一类是地下街道的开发。
地下街最早出现在1930年代,初期的地下街是由人行过街地道或地铁人行道扩建而成。日本是世界上拥有地下街最多的国家,全国有地下街近800条,总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大阪是世界拥有地下街最多的城市,地下街每天接待顾客高达350万人次;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几个地下商业街已经连成一片。建筑总面积高达8l万平方米,可谓世界最大的地下街,法国巴黎的莱斯可莱斯地下街总长1500米。共有四层,除商店、酒吧外,还有电影院和博物馆。
从总体上讲。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个体向群体发展。设施功能也日趋齐全和综合。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的、分散的地下设施已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必然逐步向群体和综合的方向发展。但需指出的是。地下街所需投资较大,工期较长。在地质状况较羞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更为困难,代价也更大。从日本和美国的情况看。高层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开发利用一般较为经济,应用也比较广。地下街的开发大都是结合四通八达的地铁系统在车站前地区进行。多数修建在道路或广场的地下,与地铁车站和大型商业设施直接相连,街道宽度一般在6-15米不等,两侧设置有零售商店、生活服务设施和简易餐饮设施。
除地下防火、排烟、疏散等问题外。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的最大课题,是如何克服没有日照、自然通风和采光等而产生的不舒适感和压抑感。最近新建的地下街在改善和提高地下空间的环境质量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巧妙利用地面的开口部分或开设大面积天窗自然采光。有些还与下沉式广场有机结合。出入口也常与绿地相连,把绿化和自然光引入地下。使地上、地下融为一体。地下街内还常布置有人造山水、色彩鲜艳的雕刻。喜阴的植物花草等,力求使人产生如在室外自然之中的感觉。
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
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观念意识层面上,强调敬畏和尊重自然,二是在方法论层面上,主张城市环境设计要结合地形,以现状为设计前提。一切人类的创造都必须尊重自然。变化起伏较大的地形地貌,对城市各种功能的安排、市政建设、交通组织,特别是对人流交通均带来一些矛盾或负面影响。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与我们过去“愚公移山”式的城市建设方式恰恰相反,该设计理念强调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这也是我们城市规划师、设计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直面的挑战。
通过对美国、日本以及加拿大部分城市的调查。发现好的城市环境设计总是与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相结合,能在城市形态方面创造一种逻辑和秩序。使之方便于人、造福于人,并以此有效地解决城市用地不足、公共空问和绿化缺乏、人车交通矛盾等现代城市问题,创造出空间形式丰富的、有着强烈地方特点的城市环境形态。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换言之,城市设计师要研究如何将改造地形的土方量减少至最小限度的前提下,满足城市功能需要,创造方便舒适的城市环境。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在有效利用地形地貌方面的具体手法
利用高低差有效进
行人车交通分流
在较为平坦的地段建设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人车分流设施,从经济角度看。往往会增加建设投资,从舒适角度看,很多人车立交处理都是以增加行人爬上爬下为前提的。令人“望桥兴叹”。巧妙利用高低差或周边建筑进行人车交通分流,可有效减少土建费用或土方量,从而减少投资。同时,巧妙利用高低差的设计,还可减少行人不必要的往返上下交通。人流和车流路线更加便捷通顺。
营建广场、公园、步道等公共空间
在建筑密集的中心区,尽管广场、公园、步道等公共空间普遍缺乏。但由于土地昂贵,营建十分困难。但在地形变化较大的城市。通过巧妙利用地形高差,使空间的多层面立体刊用成为可能。如一些城市利用周边高地势在高速公路或干线道路上部修建广场、公园,用斜地修建步道或台阶式广场等。综合有效地利用了地形地貌。发挥了富有变化的地形优势,从而提高了土地使用率。
城市环境美化
具有高差的城市地形也为城市环境美化提供了竖向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如利用自然高差的植物墙、层层叠落式花坛、喷水等。使城市美化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地域性和情趣。
实例分析
东京
谈及立体化城市。自然会联想起美国费城、加拿大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地下街系统,以及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新新那提和英国伦顿的高架天桥系统。但在东京中心区。不单可享用与建筑有机结合的高架步行道系统。而且还可体验与地铁系统巧妙组合的四通八达的地下街网络。此外,除常规地面广场外,在城市新建的大型商业副都心或原有商业中心的改建中,还规划设计有空中(屋顶)广场、台阶状斜面广场、下沉式广场等多种形式的公共开敞空间。这一全方位的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结构。在东京1100多万人口的城市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0年在地铁上野车站附近建成的第一条地下商业街,是由地下车站的通道扩建而成,以后又在日本桥和银座等处建设了地下街。较大规模的地下商业街开发建设则多集中在经济高度发达时期的1950~1970年代。如建于1957年的有近1.6万平方米的池袋东口地下街、建于1965年的总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的八重州地下街,以及建于1973年的有近3.8万平方米的新宿歌舞伎町地下商业街等。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1990年代末。东京中心区内已建成地下商城20处,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高架步道系统和空中连廊等也已遍布东京的各主要商业中心区。
东京大规模立体再开发多在铁道、地铁车站的站前地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昂贵。从东京每年公布的城市建成区地价可看出,东京的地价大多以各铁路、地铁车站为价峰。离车站越近。土地商业价值越高、市场价格越贵。这一地价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经济化原理,站前再开发不得不向多层面立体方向发展。二是功能需要。站前地区是电车、汽车、自行车、行人等各类交通汇集的地区,同时,由于地段商业价值高,各行业设施云集,在这种功能高度集中的地区,站前立体再开发已成为解决道路交通拥挤等各类矛盾、满足对商业等各种空间需求的有效手段。
明尼阿波利斯
明尼阿波利斯fMinneap0Ijs)是美国中北部的重要商业城市,约36万人。该市从1960年代起按照中心区改造总体规划。在中心区建立了一个空中连廊步行系统,该系统贯穿大小街坊共15个,街坊之间通过全天候过街天桥连接,空中连廊两侧为各类商店、银行、旅馆和办公楼入口。并与地下车库也直接相连。这一全天候空中连廊天桥系统不仅适合明市冬季漫长、多雪的自然气候特点。给市民生活带来舒适和方便。而且提高了街道两侧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及办公商务设施的可达性和交通便捷度。在整体上大大提高了中心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成为恢复中心区活力的要因之一。同时。按照中心区改造总体规划,明市还对包括主要商业街一尼古莱大街在内的中心区主要街道也进行了综合改造。如拓宽步道加大面积,重新进行道路铺装,精心设计公交站点、路灯、喷泉、花坛、休息座椅、自行车架和垃圾箱等,道路层面的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全天候空中连廊天桥系统和街道网络在多个重要节点还通过多层共享大厅有机连为一体。
拿波里
拿波里(Naples)是意大利南部的港口城市。也是重要的经济和商业城市。市政府从1980年开始委托丹下健三设计所在市中心的东部规划设计了拿波里新都心。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拿波里新都心总用地共110公顷。朝向老城中心区方向规划有三条主要轴线。即从左至右的绿化轴、市政中心轴及文化体育轴。这是一个多层面的立体开发规划,利用北高南低的地貌,实行全方位的人车分流,道路系统在中心区转入地下,街道层主要为人行步道系统,机动车道和步行道之间为停车场。为保证地下机动交通路和停车场有充分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沿街设有数十个大型采光井,采光井周边设计有植物和花坛。在大型采光井处还设有楼梯、自动扶梯等,使各层面有机联系为一整体。
西雅图中心区
西雅图是一个美丽的海湾城市,其中心区从南向北沿其西侧的Pugetsound海湾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面状发展,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中心区东西向的高低差起伏最大,而南北向高差相对较小。中心区东部的第7大街的地势最高。西侧的第l大街和沿海湾的阿拉斯堪大街的地势最低,整个中心区呈东高西低地形。根据这一地形特点和市民的实际需要,西雅图在中心区沿东西方向规划设计了多条由自动扶梯、地下步道、台阶及天桥组成的与地表地貌有机结合的步行系统。每条步道系统均把从第7大街到阿拉斯堪大街的几个街坊,在东西方向有机地联为一个整体环境。利用地形特点而实现的这一交通系统,不但创造了一个较为经济的、与机动车交通基本分离的步行系统。而且强化了各街坊之间的有机联系、改善了通向海湾的便捷度和交通舒适性。在冬季多雨的西雅图,这一步行系统更加受到了市民的喜爱,取得良好效果。
公路设计总结及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新区:规划设计:城市特色:公共空间: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5-0134-04
1 引言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城市的发展,原来很多属于城市边缘地带或者郊区都面临着重新规划、开发建设的问题。城市新区的规划不是推倒重建,而是如何利用原有城镇基础进行合理改造、统一规划,如何保持与本城市风格的融合、文化传承,挖掘出本城市的风貌特色,以及做好生态规划和实现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都是城市规划建设者不断思索探讨的课题。
2 对于具有本城市特色风貌的城市新区规划设计的思考
对于现代城市新区来说,在完善城市功能的基础上,保持和发扬本城市特色风貌是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笔者认为,城市特色是城市的标志和魅力所在,在城市新区规划时应突出以下几点:
2.1 注重地域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
现代城市的魅力在于城市特色和风貌,整个城市化的过程是旧城市的改造和新城市的设立及其不断建设发展的过程。前者往往是有悠久的历史,而后者则往往是平地而起。由于这些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功能性质不同,历史长短不同,应该有其不同的特点,无论是大中小城市还是小城镇。所以在进行具体规划设计时,必须重视塑造展现其固有的或将有的风貌、特色。尤其是对那些以古城、古镇为基础改造建设起来的大小城市,历经沧桑所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更要精心保护和发掘。不少城市饱经风霜保存下来的一些古建筑、景观、街巷等历史文化遗产,在建设中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寻求和挖掘地域城市特色要与本市历史人文实现承袭和对接。
2.2 塑造尺度宜人的的公共空间
新城区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的舞台,是新城区魅力的体现。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城区规划时,从宏观层次到中微观层次,从整体城市形象到微观的公园、广场设计,都要强化公共空间的规划内容。在老城规划修编中,考虑到用地紧凑的现实,应以小型公共空间为主导,扩大公共空间的比重。同时,应加强规划管理,对于影响城市景观、占用公共空间的各类违章建筑一律予以拆除。
地下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立体化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能够提高城市集约度,增加城市开敞空间和地面绿地,使环境更为优美宜人。应尽快将地下空间开发纳入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结合商业设施、人防设施规划地下公共空间,注重地上地下相协调。同时,积极推进建筑底层架空、“拆围透绿”,充分利用各种细节空间,形成连续的公共空间系统,创造优美的立体空间景观。
2.3 加强城市新区生态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以实现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生态新城区和居住区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因而它能实现居住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能够在取得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快速高质增长;能把小区自然环境作为小区公共资源得到永续利用。整体性生态小区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了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协调发展,新城区生态化也不是某一方面的生态化,而是城区整体上的生态化,实现整体上的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新城区的规划建设将会逐渐改变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缺乏有效环境保护的不合理现状,实现节能、节地、节水、低污染以及物业等有效管理,为城市和城市新区自身环境改善带来强大动力。
下面结合笔者参与的衡阳市珠晖第七片区项目实例对城市新区规划设计要点和具体控制措施进行阐述。
3 项目实例概况
衡阳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素有“雁城”之说,是湘南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对外开放的旅游中心。本次规划珠晖第七片区片位于衡阳市东面,东邻未水,南靠衡州大道,西近规划的同心路,北以规划的船山东路为界,本片总用地面积为202.59hm2。
本片地形总体为中部高南北低,以小丘陵为主,高差较大,中部的衡阳财经职院、市标准件厂、市粉丝厂地区主要为山地,地势较高;东南部的湖东、东湖、象山等村及广铁衡阳焊轨段、市仪表机床厂等地段,北部的东山村、京广铁路两侧地段地势平坦,主要为耕地,本片最高标高为108.4m,最低标高为52m左右,位于耒水西岸。
4 城市新区规划设计方案
珠晖区因珠晖塔而得名,索有雁城“东大门”之称,是古城衡阳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根据城市总规划,结合本片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规划确定本片区功能定位为集文教、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新区。
4.1 规划背景分析
衡阳市中心城区因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高,交通拥挤,环境恶化,配套设施超负荷运转,必须向城区外疏散人口,以改善中心城区居住环境。而珠晖第七片位于珠晖区耒水东岸,片内企业较多,而且大部分倒闭,急需改造;片内教育设施较多,有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衡阳市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华岳电子学校等大中专院校,规模均较大,且都处于改扩建阶段。随东风路改造成功、衡州大道已基本完成道路路基施工,内环东路已进入拆迁阶段,珠晖第七片开发条件已趋于成熟。
4.2 整体规划结构
根据城市总规划在本区的用地布局,结合现状调查和分析,规划在本区形成“两心三区”的总体布局。
“两心”即以规划的狮山、湖东两个居住中心。
“三区”即以凌云路和雁城东路为界,划分而成的自力、狮山、湖东3个片区。居住用地按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组织结构布置,分别以衡洲大道、未苗路为界分为三个居住区。
1)自力居住小区(凌云路以北):主要围绕大岭咀公园周边布置,基本为新建居住小区。
2)狮山居住小区(凌云路和雁城东路之间):主要是将现有企业改为居住用地,集中布置在玉泉路两侧地段。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如文体活动中心、邮电所、居委会、派出所、储蓄、百货、理发、1所幼托等)主要沿玉泉路两侧分布,因该小区西面相距狮子山小学不到300m,故小区未设小学。
3)湖东居住小区(雁城东路以南):主要为新建居住小区,规划为二类居住用地。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布置在小区中心位置,在小区中心设小学1所(24班),幼托一处,小区级其它公共服务设施(如集贸市场、卫生站、文体
活动站、邮电所、居委会、商业服务、储蓄、百货、理发等)沿新苗路布置。该小区设小游园两处。
本片居住用地总计42.84hm2,居住户数0.61万户,约为1.95万人,人均居住用地22.0m2。新建住宅应以多层为主,容积率控制在1.2~1.6之间,建筑密度控制在25~35%,建筑间距为1:1~1.2。
4.3 道路交通规划
本片城市主次干道在总规划和江东片区道路分区规划中已完全确定,基本呈方格网状,但考虑到本片地形高差较大、现状企业学校布局较混乱等原因,故部分小区级道路采用自由式。本片道路广场用地总计28.61hm2。
规划将本片道路分四级,主干道以南北向的内环东路(40m)、同心路(30m)、建光路(40m)及东西向的衡州大道(65m)、雁城东路(40m)、机场路(40m)、船山东路(45m)构成“二纵四横”的主干框架,道路均为三块板;次干道以南北向的新苗路(30m)及东西向的荣苗路(30m),紫山路(30m)、凌云路(30m)构成“一纵三横”的结构,起辅助运输、划分边界和景观过渡作用,一般为一块板形式。支路在本片没有完全形成系统,以雁城东路为界形成南北两个不相联系的体系,支路尽量不穿越雁城东路。支路主要用于局部地段的用地划分和地块的交通出入,红线宽度一般为20m,一块板形式。
小区级道路是地块内部必要的小路,多布置在居住区中,作为用地细分的依据,道路红线14m,一块板形式,在城市整体开发时,道路可进行适当调整,但不能影响系统的联系。
步行交通结合道路防护绿地、耒水风光带建设,并深入居住小区及地块内部,同时可与绿地休闲场地、林荫路及公共服务设施有机联系,实行“人车分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4.4 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以市级公园大岭咀公园和狮子山公园为主,结合道路防护绿带、滨河绿带、工厂隔离绿带等带状绿地与居住区公园、小游园、附属绿地一起,联络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状绿地系统。本片绿地面积总计57.98hm2,绿化覆盖率50%以上,充分体现生态新域的概念,具体规划措施如下:
利用现状植被条件良好的大岭咀和狮子山两处山地建设城市公园,占地分别为12.40hm2和8.99hm2。将未河与内环东路之间的宽约定30`200m用地规划为滨河绿地,着力打造现代城市滨水休闲区域和耒水沿江风光带。将内环东路、雁城东路、船山东路两侧20m,衡州大道两侧10.5m,紫山路、凌云路两侧10m控制为道路防护带:在现状保留的两处工业用地周边设10~20m隔离绿化带。附属绿地主要利用广铁衡阳焊轨段、衡阳财经职院、湖南交通职院、华岳电子学校空闲地建附属绿地,使新城区生态空间串联成一片整体并得以延伸。
4.5 开发控制措施
4.5.1 开发强度控制
珠晖第七片为城市东进的主要方向,应体现衡阳市的城市形象,因此其环境要求和景观要求均很高,规划应采用相对集中开发的策略,即在衡州大道、雁城东路两侧进行相对较高强度的开发,在居住区则进行多层低密度开发。
公共建筑:行政办公建筑一般要求相对紧凑,但不应有拥挤感,应保留一定的公共活动空间,容积率应控制在1.2以下,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内:商业建筑一般占地较小,使用强度较高,建议容积率控制在2.0以下,建筑密度在40%~50%;文化、娱乐、体育建筑由于人流大量集聚,建筑体量也较大,可建议容积率控制在1.5~1.6,建筑密度控制在50%以内;临街商住综合楼应满足较大开发强度,建议容积率控制在2.0~2.2,建筑密度控制在50~60%。
住宅:居住用地建议采用小区或组团式开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安排以适应市场和管理需要。建议住宅用地容积率控制在1.6左右,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内:
4.5.2 高度控制
根据城市空间设计,结合功能布局和开发强度确定城市建筑的限制高度。珠晖第七片位于城市东面,以居住用地、教育设施用地为主,与江东、酃湖两个副中心有一定的距离,又面向城市“绿心”(耒水湾一酃湖),建筑高度对本片的景观影响较大,而本片总体开发强度不大,因此,除因景观要求可在衡州大道、雁域东路两侧布置少量高层建筑外,其余地段应限制高度,特别是靠近未水湾、酃湖公园处。
本片高层建筑应布置在衡州大道、雁城东路两侧,高度不宜超过50m,一般公共建筑则控制在40m以内,二类住宅区高度应控制在20m以内。
4.5.3 建筑形体与色彩规划要求
建筑形体与色彩是城市各种建筑功能的外在表现方式,应通过总体设计适当引导和控制,使城市整体建筑空间健康有序,并通过特定的建筑空间给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表达城市文化内涵。规划对本片建筑形体和色彩原则上作以下规定:
行政办公建筑体量较大,建议采用较一致的体量与高度,在天际线上应强调整体划一,造型以水平线条为主,色彩以素灰系列为主。商业金融服务建筑因建筑高度较高,体量较大,建议其与周边建筑应相互对应协调,有对比和变化,建筑色彩可适当鲜艳、明快,但还应有协调或对比关系。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建筑在造型上要求形象突出个性鲜明,居住小区级公共建筑应在体量、高度等关系上,符合空间构图的基本原理,建筑裙楼在近人尺度上应有一定呼应,建筑风格可灵活多变,色彩上应丰富。居住小区住宅建筑应以多层为主,建筑体量不宜过大,在建筑布局上应错落有致,宜采用坡屋顶形式,在组团之内应保持相同或相近的建筑风格及色彩。
从以上详细控制规划可以看出,本片区规划定位为打造出与城市整体风格共融的集文教、居住一体的现代宜居新城。“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人文厚实、滨水新城”,极力营造和挖掘出城市新区的风貌魅力和特色。
首先,在历史人文的保护与挖掘上,充分利用区域内众多诸如湖南交通职院、衡阳财经职院等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高校优势,通过船山东路的规划建设,使古代东洲岛上中国四大书院――船山书院的历史人文精神与现代高校实现对接,在一定的程度上营造出本城市极具特色的高校文化氛围。
其次,在内部空间的塑造上,以多层低密度建筑为主,并以山体、道路的自然分隔成多个居住小区,并辐以完善的公用设施规划,使现代商业、娱乐、休闲、体育健身设施、公共广场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形成宜人舒敞的现代城市新区多层次公共空间。
再次,生态规划是本次规划最具特色的亮点,特别是对于原生态的保护方面。三个居住区围绕狮山、大岭咀两大自然公园自然分割而成,并沿未水河风光带有序分布,加上规划的城市公共绿地、城市道路绿化带,小区绿化带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点面结合、山水一色的现代绿色生态新城,整个城区绿化率达到50%以上,在提升城市品位和营造城市特色描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5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重心在于其本身未来可持续发展目标上,历史人文的传承和保护、公共空间的塑造、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城市品位,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只要在城市新区规划上做好上述兰方面的规划设计工作,就可以在一定程度挖掘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城市整体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俭,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姜允芳l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刘维彬建筑与城市规划导论[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