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写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写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这次教师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理论上包括对教学规章制度、教学常规、师德、大学教育的常识和特点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学习,实践上包括观摩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教学示范课和新教师的现场教学示范课。通过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学习,获得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学校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也对自己选择人民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
在这次培训的开学典礼上,学校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我们加入到师专这个大家庭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也介绍了学校未来的美好蓝图,并且勉励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完成这次培训的任务。这些都使我更加对我们学校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也坚定了自己扎根于人民教育事业、扎根于我们师专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的信心。
二、认真学习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虽然在来到师专以前,我已经积累了许多的工作经验,但是做一名人民教师,尤其是一名高校教师,对其中的许多工作规范和制度还是十分陌生的。教导处的纪勇平处长给我们详细介绍和讲解了我校的相关教学规章制度、常规和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年来的许多相关事例作为典型范例。这些都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同其他的工作部门一样,同样有着很多的规章制度要遵守,同样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我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必须坚持教学领域的社会主义方向,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要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品德于教学之中。同时,要严格教学规范和坚守学校的各种教学规章制度,防止教学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认识到高校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
从前作为一名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一直十分崇敬,但是对如何才能够不仅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缺乏认识的。郑伟鹏老师以他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我们做了一次生动的报告。他从高校教师的构成、对高校教学概念的认识、教学观念的转换、大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特点、大学教学过程的
基本特点等几个方面做了全面和深刻的总结。通过听讲和自己的认真体会,使我对高校教师的内容和特点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确实感到受益非浅。
我认识到,高校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学并非只是教师简单的讲授,而是一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有一个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包括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从群体型到个性型的转变,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这些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学习。
大学课程内容有着许多的特点,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前沿性,二是探究性,三是智能性,四是方法性。
作为大学的教学过程,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教师有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有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教学技巧的掌握。
我体会到要作为真正合格的高校教师,确实要付出自己艰巨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丰厚的回报。
四、观摩课堂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到了差距,也找到了改进的方向。
写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一】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的某些内容,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却超越时空的界限而恒古常青。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应该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
作为一名教师,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腾冲县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学培训,通过3天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切身感受到国学中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品味一下,确实受益匪浅。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做到积极借鉴汲取前人经验与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
一、加强教师自身品德修养,给学生树立良好形象
变化气质,涵养德性。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二、坚持培养,激发孩子学习国学的兴趣
《国学》里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包含的思想有些也比较深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只需要知其言,而并非一定要知其意。德音老师说过校园里每天听一段国乐,读一段圣贤书,做一段国学保健操慢慢熏陶,慢慢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间久了就能熟读成诵了,她还2024了《菜根谭》一书。
三、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感悟
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幼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四、加强学习,提高国学认知水平
我原以为国学就是《老子》、《孔子》。这一次培训听了罗艺峰教授的《在听中领悟世界---中国人的听道》的讲座让我知道原来听也是国学,再听到罗守诚老师的笛演奏,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并且连续不断的吹奏了两个多小时,让我震惊。国学里居然蕴含着那么多动听的国乐,我真的是太浅薄了,这让我深深感到我作为教师国学知识的匮乏。国学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沉淀,历尽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教师有既定的教学任务,我们要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增加阅读量,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培训等手段来提高我们的国学认知水平。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这几天的国学培训,让我深刻领略到国学的魅力。《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师是很好的传承者,我们应当做学生的导航者,为他们打开这扇门,让他们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吸取营养,构筑自己人生美好的诗篇。
【二】
经过此次的学习 ,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三】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 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 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写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008-1.5
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己推行十几年,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层而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譬如说,对话理论、三维目标设计、语文素养、独特体验等术语的提出与运用。这场改革己引起中小学语文教师智能结构的转变,从而给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提出更多的要求。与之相协调、相对应的培养中小学语文师资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亦当有所动作。必须围绕课改而调整其课程设置与建设、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培养途径、专业能力培养等等具体而实在的人才培养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规格的人,如何培养。基于此,探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内涵及其培养策略意义深远。下面结合实践,作些粗浅的讨论。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划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辅助能力。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等,是教师完成工作不可缺少的能力,但这不是排他性能力;辅能力是教师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需要的辅助能力,如利用信息化工作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是与现代学校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排他性的能力,即教师的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那么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的专业能力自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方向了。显然,语文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本质性标志。具体地说,就是“善读、能写、会教”。
善读,是指文本读解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能运用语言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社会学等知识解读文本,善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品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情感。能写,即文学创作与应用文体写作能力。掌握较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能熟练地创作文学作品和教师工作常用应用性文体,做到表意明确、文从字顺。会教,是指语文教学能力,将“善读、能写”的基本功综合运用、转化为教学能力。这里涵盖了教师处理教材能力、选择与整合教学内容能力、教学沟通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以及教学评价能力。“善读”是“能写”的基础,“能写”是“善读”的应用。“善读、能写”是“会教”的根基,“会教”是“善读”“能写”的综合运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专业核心能力是一个专业存在的灵魂。专业核心能力定位准确,一个专业的培养方向才能明确。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上下功夫,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
(一)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要以学科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如何奠定此基础,其主要着力点就在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而目前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课程孤立、分散、断断续续,内在联系若隐若现,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微乎其微。且所开设的独立的语言课程与文学课程事实上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当然,这也是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紧紧围绕“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设置课程,建立课程群,打破传统,跨越学科疆域,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尤其是专业核心能力整合课程,强化课程与培养目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限于篇幅,本文仅谈专业核心能力主体课程,其余将另文论述。
对应“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开设一门主体课程,实现“主次分工,相互扶持”的课程设置目的。如“善读”层而,开设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文本解读课等主体课程,辅之以经典诵读、小学语文课文解析等辅助课程,各类文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等基础支撑课程。这些课程以日常生活语言、中小学语文选文为抓手,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文本解读方法运用为宗旨,以实践训练为手段,致力于学生的语言读解能力的训练。在“能写”方面,设置写作课为主体课程,应用文写作、网络写作等为辅助课程。借助写博客、写各类文体文章、创作网络文学作品等实践应用途径,解决“写”的难题,贯穿“多写才会写,会写才写得好”的理念,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会教”层面,依托语文教学法课程,细化教师目语、课例观摩与分析、见习与实习、班级管理等课程,通过试讲、微格教学、说课练习、课堂观察师生评议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课题教学及教学评价的能力。
(二)多角度多途径系统化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训练
课程是提供系统性理论支撑的平台,而课堂之外则是将理论化为实践,形成能力的最佳载体。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训练并抓,两手都要硬,两手平衡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也稳固了。教育实践与反思是教师专业核心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教育实践内容包括教学实践训练、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见习与实习等。对师范生来说,教育实践是理论学习向教学能力转化的最佳载体,如何设计教育实践就显得极为重要。
建立训练组织机制。第一,成立集群式学习小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高训练效果、确保培养质量,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合理安排学生投入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分组学习无疑是科学的方式。按约10人一组的标准,划分若干学习小组,每组学生采用“集群式”学习方式,组员们在一起讨论文学、研究文本读解、修改习作、互评教学、设计教学方案,既可督促自己学习,也可观测同学学习成效,从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运用学习小组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学习意识。第二,组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实训指导教师是保障专业核心能力训练顺利进行、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强有力后盾支撑。
写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写作训练 培养情感 读写结合 专项训练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入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语言文字的苍白无力或条理不清,固然是因为个人的语言素养不够,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对于所写的人与事缺乏感情,或没有把思想感情提炼清楚。
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写作训练必须从培养情感开始。写作训练训练如果不能与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的话,这种训练将会显得枯燥乏味,最终苍白无力。
引导学生品味教材的语言文字,让他们体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味、意境,在此过程中,如果能有机地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其训练的力度无疑是扎实的,其训练的效果肯定是显著的。实际操作中,我们须寻找语言和情感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因为“情动”而“辞发”,实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
一、读写结合。在课堂教学延伸训练中培养情感
写作实践既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又是语言训练必由之路。根据课文所教内容,进行延伸写作训练,在写作训练中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是提高学生情感素质的良好途径。
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着引入人胜的深邃意境,有着凝综生动的优美词语,有着强烈感人的抒彩。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教材为本,正确地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内容。从而产生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延伸课文的情感内容,引导学生带着课文中的情感体验,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教材激情传神,让作文真情感人,无疑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也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具入文精神的。
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大多学生沉浸在对母爱的感动和对于没有能够及时地理解母爱的深深自责之中,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写出自己亲人对自己的爱,写出自己对亲、对亲人之爱的理解,在阅读和写作相互结合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效果显著。有的学生写到:面对自己养育了20年却突然瘫痪的儿子,她无法安慰,只有深深的担忧;而对于母亲,作者直到母亲永远离开后才领悟母亲那颗充满着爱和苦的心。可是太晚太晚……地坛里。处处留下母亲的爱。处处留下了作者的懊悔和自责……树欲静而风不止,予欲养而亲不待。真希望我们不要有与作者同样的的遗憾。
二、学会做人,在作文专项训练中培养情感
读书是重要的,学会做人更重要。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最重要。在作文专项训练课上,语文教师可以有意引导学生写作有情感内容的题材,借此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
f1)在国家大事的了解讨论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每时每刻,国家发生了很多令人高兴的事情,奥运会即将举行,国家经济飞速发展……面对这些国家大事,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把真切的情感写下来,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2)在理解先进入物中培养学生服务他人的高尚情感。比如,让学生写人物思想评论,如对每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了解和分析中正确引导,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感。
(3)在理解生活的真谛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轰动全国的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对孩子进行了很多美学、音乐方面的艺术熏陶,鼓励孩子发现、享受生活中的美。学会热爱、理解、宽容、帮助别人,从给予和奋斗中得到快乐。刘亦婷领悟了生活的真谛,积极向上,发奋拼搏,终于获得巨大成功。语文教师可以借此题材让学生写作“我所理解的生活美”,引领学生理解生活的真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真情。
(4)在解读亲情中培养博爱情感。有一则这样的报道:杨澜去美国采访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得知他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一字不识的农民。他母亲省吃俭用把12岁的崔琦送到外地读书,从而使他成了才。杨澜问崔琦如果当时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样。人们总以为他会说“那我就永远成不了名,也许还在农村种地”。没想到崔琦满怀愧疚地流泪答道:“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一边是可羡的殊荣。一边是母子的亲情。崔琦更看重的是后者,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用这样的材料让学生写读后感,正可以培养学生的殷殷亲情。当然,作文训练课上培养学生情感的题材是极其丰富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情感引导。
三、架设桥梁。在随笔训练中培养情感
写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紧扣教材;留心生活;培养思维
吴春在《2024教学方法的改革――语文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之四》中指出:“写作教学方法是‘指完成写作教学任务、达到写作教学目的而采用的手段、方式,它并不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等’。”近十多年来,人们在继承传统优秀的写作教学方法的同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实验,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写作教学方法,其中紧扣教材,留心生活,培养思维就是有效写作教学的浪潮中几朵耀眼的小浪花。
一、紧扣教材进行训练
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单元都会有单元作文训练,教师要紧扣教材进行单元阶梯性作文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已经具备的作文能力进行作文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达到作文训练目标。在阶梯性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激发学生参与作文训练的积极性,强调学生在习作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不断在作文的过程中感知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首先要解决学生“愿意写”的问题,然后再解决学生“如何写”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再教会学生“怎样改”、“怎样提升”。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涉及到六个单元的作文训练,每一个单元的作文训练都是建立在前一单元作文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训练,因此教师在进行单元作文训练的时候要层层递进,从目标导航、主题活动等开始引入写作训练目标以及训练主题,让学生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夯实基础,努力达到每一单元的训练目标,这样在下一单元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才能更好地达到要求。紧扣教材进行习作练习最常见的还有结合课本,根据课后练习要求或者单元训练上话题写作。但更多的是根据当堂课文特点布置与之对应的题目进行写作训练。如学习完《我的母亲》后写一件自己与母亲相关的事;了解了《端午的鸭蛋》可以写某个自己家乡的过节风俗互相交流欣赏等。除了教师布置,也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布置成话题,如根据当今时事及时写作,根据某个新闻热点发表评论,如老人倒地扶不扶,让学生随堂写出自己的观点,只针对一个观点进行阐发,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习惯。
二、留意生活,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孩子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但是他们的生活圈子却窄了。他们与自然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少,生活阅历和生活感悟严重缺乏,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缺少灵魂。语文新课标“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相对应的,在实施建议里也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因此,教师在作文的指导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生活中去引导,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事物存在的可写性,有了感觉随手写下来,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敏感性,写作是自由的心灵的肆意发挥,让学生在写作中去体验生活并且感悟生活,这种写作的思路能够让学生的思想更加有条理有深度,将生活中的事物和本质表现的更加真实。
在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内容,多体验生活,多感悟人生,这样长时间的积累下来,学生的视野和阅历肯定会越来越深广,2024写作方面的素材也会越来越多。
三、培养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思维培养又是其重中之重。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这种反映是概括的、间接的、有目的、能动的,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思维能力是思维主体完成思维任务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思维活动效率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根据儿童青少年的思维发展规律来看,处于青年初期的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更具理论性、辩证性和创造性,即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发展成为理论型抽象思维,能够运用理论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形成辩证思维,能够在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全面、灵活、联系、具体地认识事物,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从再造性和再现性形象思维向更高一级的创造性形象思维发展,能够通过创造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并能够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新观点、新见解。 作文教学有发展中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和便利。从本质上讲,作文是人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活动的产物。学生作文,其实就是借助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情感的高级思维活动。思维是作文的母体,没有思维就没有作文。作文是一种智力活动,更是一种思维活动,它能使各种智力因素在综合运用中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在作文训练中得到发展。作文是语言、思维和人文三者的统 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和渠道。但是,目前的中学生作文存在着叙述平直、题材雷同、观点片面、层次散乱、语言贫乏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思维能力薄弱,缺乏想象、辩证、创新等思维。反观目前中学生作文教学的现状,作文教学对初中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教师不够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缺乏科学的思维能力训练系统。 因此,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可以设置“亲近自然,^察社会”、“走进文学,放飞想象”、“善于思辨,学会辩证”和“开放思维,走向创新”等模块的训练,通过专题训练的方式来系统地培养中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辩证分析和推理力、创造力这几种主要的思维能力。通过四个模块的专题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形成亲近自然和生活,积累素材和经验,能够切实地反映自然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走进文学想象的世界,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形象思维,提高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和推理能力,在论辩过程中学会辩证地分析材料、问题,掌握辩证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借助材料进行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具备提出新观点、新见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惠方(导师:余昱).论高中作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