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典型案例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典型案例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近期,县纪委对于扶贫领域作风问题典型案例的通报,释放了越往后执纪越严的信号,表明了县纪委深入推进全县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决心。高庄村按照县纪委要求,和镇纪委的指示,积极开展了对扶贫领域以案促改案例的学习,对古庄店镇“四集中”落实不到位;古庄店镇山库庄村贫困户住房问题为及时修缮;博望镇博望村低保户动态监管不力,贫困户识别不精准、把关不严、弄虚作假等反面案例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以案为鉴,防控风险于未然。不断提升党员干部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宗旨意识和工作本领,站好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班岗。
“以案促改”是净化政治生态的现实需要,是进一步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是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牢“四个意识”的政治体检。深入推进扶贫领域的以案促改,才能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以案促改,核心在案。找准发案的症结所在,深挖其中的共通问题,发现岗位廉政风险点是以案促改的核心工作。在此次通报的这些案件中存在主要的问题是作风不实、把关不严、敷衍应付等。正是这些不良的作风和态度才导致了工作中的失职与失责。以案促改,关键在促。以案件为镜,照一照自身实际的工作中是否存在作风不实、把关不严、敷衍应付的问题。在思想上学习教育、作风上自查自纠、制度上完善健全是以案促改工作的关键。以案促改,目标在改。发现问题,以案为鉴,最终要落实到整改上。针对此次学习,我们要着重对照工作中是否存在作风不实、把关不严、敷衍应付等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推动党员干部作风持续好转,不断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这些案件发人深省,涉案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淡漠,组织观念欠缺、党性意识不强,出现违法违纪间题实属必然。我们要深刻吸取这些案件教训,以之镜鉴,自我对照,立整立改。
作为一名普通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深化对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折不扣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4纠正“四风”新要求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杜绝作风不实、把关不严、敷衍应付、弄续作假等问题。树清正廉洁之风艰苦创业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扎实履行脱贫攻坚主体责任。确保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落到位。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充分认识到“以案促改” 工作的政治性、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实际行动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重视和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以群众的利益为先,切实为群众做实事。让贫困群众真真正正感受到党的脱攻坚政策带来的实惠和温暖,使贫困群众脱贫摘帽,为广大群众谋福祉。只有做到心中有人民,才能事事以人民为优先。
二是要坚守底线,持续不断地加强廉洁自律。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理念,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扎紧制度和规矩的牢笼,努力做到为人“干浄”、为事“干浄”。博望镇司法所所长裴春桥、博望村党支部书记秦仁合正是因为底线不牢,才出现了“熟人低保”、“关系低保”这样损害人民群众利益,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错误。因此,在工作中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执行廉洁自律2024规定,坚持用制度和规矩办事,坚持按照程序要求办事,坚持按流程标准办事,真正做到合规合矩。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严于律己,艰苦奋斗,自觉用党纪国法规范和约束自用紀国法范和的束自己的言行坚持道德高线,严守纪律底线,真正忠、干净、担当的干部。
典型案例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通过案例深刻剖析了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利,最终堕落为人民的罪人,最终落得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家庭上不得团聚、思想上后悔莫及的可悲下场。他因个人贪利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也严重影响了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作为支部书记,一个小小的职位,小蛀虫变成了大贪官,可以看出小官之所以能够变成大贪,主要原因是权力观扭曲、制度漏洞、监管缺位。从他们身上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必须牢牢记住: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拧紧弦,自警自律,才能做到公私分明,管住自己不出事。
我认为,要进一步加强监管,以案为鉴,加强学习,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监管。小官大贪的案例一再警示我们,贪污腐败不分官大官小,只要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再小官也能变成大贪官。整治小官大贪现象:关键在于有效制约权力。对党员干部的监管,不能因为职位的高低而有所区别,权力的监管不能有盲区和空白。权力只有受到各个方面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才能在阳光下透明运行,在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二是加强学习。学习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不学习思想就无法进步,能力就无法提高,活生生的事实还告诉我们,不学习,思想就得不到改造,心就不静,心不静,欲望就容易膨胀,就拒绝不了诱惑,一遇到诱惑就容易乱了方寸,就容易被诱惑的绳索绊倒。
三是以案为鉴。在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看到这些反面案例,在自己思想深处受到极大触动。对他所犯的错误的过程、原因及教训作了深刻反思:官职虽小但都掌握实权,在政治思想上完全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面对各种诱惑权力观发生严重扭曲,私欲膨胀,利用手中一丁点权力,雁过拔毛、唯利是图、中饱私囊。从中也使自己清醒的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时刻牢记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勤政意识。
典型案例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通过集中学习《县公安局民警违法违纪典型案例2024》,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和自己熟悉的曾经的领导和同事们的违法违纪腐败行为,自己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教育。看着这些人,以前哪一个过去不是热血方刚、踌躇满志的同志。而今天却成为阶下囚,这就是因为他们在这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转型阶段,没有时刻进行理想信念修养,导致信念动摇,丧失党性原则,宗旨观念淡薄,把权利当成谋取私利的资本,价值观发生偏离,堕落为犯罪分子。即让人失望,也令人痛心。现在对照工作实际,对存在的这些社会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案件的剖析和警示:作为一名执法者,必须时刻守住法律的“底线”,绝不能踩“红线”。“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句话告诫我们,任何不良的行为都会发展为违法犯罪。从岑某案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名在组织的关心培养多年的党员干部,本应该是全县公安机关民警的“领头雁”,公安队伍的排头兵。可最终因为自己的贪欲膨胀,欲壑难填。从而导致自己在利益诱惑面前道德沦丧,迷失自我。对违法行为纵容包庇,当上了“保护伞”,最终堕落为大贪,沦为“阶下囚”。
二、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人民公仆,要做到廉洁从政,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就必须经常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
一、要端正执法观念,做到执法为公。对于腐败分子而言,手中的权力就是他们的敛财、“称霸”的“法宝”。那么权力的本质是什么?权力因何而生,又应为谁而用?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把手中的权力视为己有,将其蜕变为强取豪夺、祸国殃民、实现个人私欲的工具。为了个人利益随意执法,知法犯法。从案例中来看,职务犯罪有一个共同点,即虽然犯罪人级别不尽相同,但法制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是其共性。而不正常乃至畸形的心理状态无疑是他们堕落的“源动力”。当一个人认为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就是追求享乐,把权力追逐和金钱的挥霍当作目标时,就会借权力谋私,借权力生财,成为权力的寄生虫。人格的失衡和品德的低下,助长了其贪婪自私和鲜廉寡耻。
二、要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公安民警要时刻牢记入党誓言,从警初心信念,把握做人底线,务必经常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抵制拒绝庸俗,远离浮躁,胸怀大志,追求高远。彻底丢掉侥幸心理,时刻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要“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以奉公守法、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立足于岗位,立足于社会。
典型案例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典型案例教学作为法学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方法,有与其他方式方法相同的功能,它对于探索人们的法学思想发展规律和法学教育规律,实施法学理论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传授法学教育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觉悟等等。同时,典型案例教学分析也有自身的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法学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教学的优良传统,也是法学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放矢”。并实现从灌输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思维主体结构和模式,具有较强的驾驭实践的能力。目前,典型案例教学已在法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提高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法学教育必须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要求具有很高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能力。法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以大量的典型案例为媒体,向学生传输各种学术信息,通过反复的典型案例分析帮助他们增加和积累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通过解决问题的客观过程和教师的引导,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不断提高事实判断、经验概括和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典型案例分析能够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因为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过程和规律。
3.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影响。法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不仅要依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取决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对教师的影响作用,从而使法学教育的过程变成教师和学生交互影响、两方面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典型案例分析,通过教师和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共同讨论分析,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师的外在教育要求化作学生的主观愿望,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互动,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他们对教育目标的认同。现代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平等地交流和情感的沟通是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传递和改变他们态度的重要因素。法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中以案论理、启发思考、教学相长等特点,综合了传统教育中讲授讲解、集体讨论、自主学习等多方面功能,能够克服以往法学教育中存在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现象,改变那种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单方面影响或教师与学生相脱离的状况,促进二者的交互影响,提高法学教育的实效性。
二、法学教学中案例选择应体现“典型性”
在法学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是决定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力求选取那些能够透视时代特征、蕴涵事物本质联系、反映大学生成长过程主要矛盾及热点问题的社会现象,典型案例的选取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从时间上来讲,教师选取案例时间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的报纸、杂志、书籍等公开出版物中刊登的人物和事件。古代的或近代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不是不可以使用,有些案例可以成为法学教育的典型素材。但是,一是这些案例人们可能比较熟悉,没有新鲜感,二是时间岁月的距离使人觉得没有时代感,所以案例使用的效果较差。第二,从选择的事件来看,教师应选取那些比较符合大学生接受视域范围的典型案例,如知识阶层、管理阶层、高等教育等范围,这些典型事件对大学生的示范效应明显。其他社会阶层,如农民、工人、军人、服务人员的典型事件对大学生来说,虽然也有比照教育意义,但因其思考问题的视角与他们距离较远,案例的使用效果不及前者。第三,从案例选择的典型人物来看,教师应选取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阅历有某些共同之处,能够引起思想、情感共鸣的人物,如:有作为的知识分子,社会中艰难玉成的典型等。另外就是选取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的、在大学生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
三、法学典型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法学教学中,选择了好的典型案例不等于一定有好的教学效果,将典型案例通过恰当的方式展示出来,才能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作用。笔者认为,典型案例的展示需要运用以下技巧:
(一)把握好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
1.第一步,准备阶段。教师任务:(1)选择案例;(2)提出分析思考题;(3)制定参考文献。学生任务:(1)阅读案例;(2)查阅文献;(3)拟定个人分析提纲。教学目的:锻炼独立思考、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第二步,小组讨论。教师任务:(1)划分小组;(2)指定小组负责人;(3)检查督促讨论。学生任务:(1)分工查阅文献资料并进行交流;(2)形成小组分析意见并选出课堂发言代表。教学目的:培养分工协作的集体精神。3.第三步,课堂讨论。教师任务:(1)组织课堂讨论;(2)归纳总结和精讲理论。学生任务:(1)概述案例事实;(2)案例背景分析;(3)案例主题分析;(4)案例启示。教学目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说服别人能力、自我提高能力。4.第四步,撰写书面分析报告。教师任务:(1)评阅书面分析报告;(2)评定、记载和反馈成绩。学生任务:撰写书面分析报告。教学目的: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以上4步教学环节,以组织课堂讨论为核心,经过充分准备,发挥教与学双边关系的互动作用,达到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体现在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以及检查教学效果等方面。案例教学除了对教师提出上述一般性要求外,还提出以下4项特殊要求。(1)布置自学。它是通过为学生选定案例、提出分析思考的问题、指定理论参考资料和检查课外小组讨论等环节来实现的。这一要求看起来容易,实际上要求教师系统地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考虑通过此案例应该解决哪些问题、涉及运用哪些理论、主要用于训练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等;需要教师进行整体设计,即突出每个案例的主题又把握不同案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使学生通过自学,系统地掌握法学学科理论。(2)组织讨论。它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及时引导讨论的内容和方向,把握讨论的时间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实施计划要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对以下问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我希望课堂上都发生什么?怎样让它发生?哪些人应当在这次课上发言?什么是讨论的最佳顺序?讨论每一个问题需要多长时间?对这些问题的结论是什么?它们与哪些课程理论相联系?本课应当抽查哪些人的案例分析报告?下一次课的思考题是什么?等等。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把发言中提出的问题、分析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写在黑板上,便于掌握讨论的思路和成果。(3)课堂小结。它要求教师在系统地分析评价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不是对具体问题的一一回答,而是针对案例提出的主要问题所进行的系统分析、理论指导,是对一类问题的一般性回答。但是,教师的总结并不是问题的最后答案,只发挥参考、引导作用,必须为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预留思考的空间。(4)成绩评定。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自学任务的情况、课堂讨论发言的情况和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情况评定学习成绩,给出考核分数。
典型案例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情感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众所周知,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能将台下的观众牢牢地吸引,让台下成千上万的观众随着主持人情绪的变化或悲、或哀、或怒、或喜。一首好听的乐曲,只要前奏一响,就能拨动听众的心弦,可谓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既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整个课堂的和谐发展做好铺垫,犹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心随我动”,创设不同的情景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如饮甘泉、如品香茗,流连忘返。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使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一、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
1.了解概念。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用列举案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努力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把真实典型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为课堂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问题,从而获得顿悟,达成教学目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复习效果好。品德与社会复习课偏重于说理论事,内容抽象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运用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就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若教师再巧妙地进行分组自由讨论,让学生大胆交流,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示机会,让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和探索,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3.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类型:典型性案例教学、趣味性案例教学、生活性案例教学。
二、案例教学法在品德与社会复习课中的应用
1.在复习中需要为学生树立行为典范的内容时,使用典型性案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教育学生在思想和言行上都要着眼社会大众、服务大众时,这就需要使用典型性案例,为学生树立行为楷模。
案例:在复习好女孩好男孩时,可以设计找出自己崇拜的男性杰出人士和女性杰出人士。
他,有矫健的身影;他,有猎豹一般的速度;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刘翔。他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比别人挥洒了更多的汗水。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只说了两个字――中国。面对困难他不屑一顾,面对挫折他从不低头,他的速度突飞猛进,很快就成为国家队里的“飞人”。
讨论:从刘翔的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作为一名小学生,从现在开始,你应该怎么做?
运用典型性案例比枯燥地要求学生要认真学习,要努力为社会作贡献,其效果要好得多。但教师在使用典型性案例教学时,最好少用或不用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避免负面影响,做到选用案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