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专计算机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专计算机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单招;交互式;智能评价;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4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过程
1.1 研究背景
单招高考计算机专业理论总分为300分,其中包含了5门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我们所研究的课程就是其中的三门: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三门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是2024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理论知识,枯燥、难懂、无趣。但是这三门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综合成绩,同时影响学生的高考总分。
我们根据多年来高考中所出现的诸多因素的分析发现造成学生计算机综合理论成绩不高的原因不外乎:
(1)学生知识盲点多,虽然考前进行了大量的考题训练,但是遗忘率太高。
(2)学生考前复习没有针对性,比较片面,没有着重点。
(3)学生没有总结、复习习惯,没有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4)学生易错试题没有强化,导致错误的试题一直错误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课题组结合教学的实际,思考搭建一个基于网络的功能简洁的交互式试题库与智能评价系统,按照指定题库或章节生成知识点全覆盖的试卷或习题,让学生通过交互式试题库和智能评价系统完整的训练,能够扫清知识盲点,形成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从而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1.2 研究过程
课题组的研究大致分四个阶段:
1.2.1 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及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总体设计。同时向计算机应用专业单招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目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困惑,以及对于本课题研究提出意愿,使得本课题研究不偏离教学实际和初衷。根据平时教学实践,了解目前学生学习特点,研究适合计算机单招班学生学习的方法,探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本途径。
1.2.2 课题组通过对2010年、2012年江苏省计算机应用专业综合理论考试大纲的细致解读,仔细研究了近10年单招计算机综合理论全真试卷。根据我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考试大纲要求,结合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整理了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三门专业理论课题的试题库,分题型实现试题的电子化处理,并完成同题干试题的筛选和部分试题的补充,实现试题库对考试大纲的全覆盖。
1.2.3 根据课题的设想和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成果,结合单招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完成交互式试题库管理平台的构建以及智能评价系统的建设,实现电子版试题的入库工作。
交互式习题库及智能评价系统主要有以下模块:身份识别模块、考试答题模块、出卷模块、练习模块、用户管理模块、成绩分析模块、作业模块、学习交流模块、试题维护模块等。其中考试答题模块、出卷模块、成绩分析模块为本系统的主要模块,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主要方法和手段。
1.2.4 完成试题库管理平台的交互式测试和智能评价全部功能,尝试性运用于教学实践,并根据教学实践反馈结果完成系统平台的修改和完善。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及举行学生学习反馈访谈,完成对调查问卷、访谈、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并形成报告,2024所有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课题组选取了计算机应用单招班1003班作为尝试研究的对象,全班27人,男生18人,女生9人。进行教学实践的实验后,这些课程取消了课外作业,仅用上课时间利用交互式习题库和智能评价系统进行上机训练,错题重做功能和生成指定试题试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高错误率试题的快速搜集和反馈提高了课堂效率。
2 研究结果及成效分析
2.1 研究成效
2.1.1 学生受益。对于枯燥无趣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学生很是厌烦。复习效率低下,知识盲点多。同时又没有错题整理的习惯,使得错误的试题订正后还是错误,直接影响计算机理论综合成绩。通过实验后,100%的学生表示学习效率较以往有很大转变,同时系统能自动生成错误试题,有助于扫清知识盲点。2013年单招高考成绩证明,交互式试题库建设和智能评价系统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计算机专业综合理论成绩有着很大的帮助。
2.1.2 教师受益。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积累了经验,总结了得失,更密切的关注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效提高了个人素质,不仅视野开阔,理论素养提高,教学理念更新,同时因为课题成员参与系统平台的开发和研究,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系统开发能力。部分教师深钻猛挖,多方寻求,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稿件。
2.1.3 学校受益。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带动了一大批本组教师不同程度的参与,他们或提供资料,或整合资源,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或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整理、分析或参与系统的开发,全组的研究风气为之一新,在全校树立了学习的典型。玩游戏的少了,无所事事的少了,不仅减少了一些无益的扯皮现象,还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2.2 研究成果
2.2.1 课题研究促进了本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三项课题的深入实践,教学成果日趋明显。学校毅然决定2024课题研究成果《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参加江苏省第一届职业教育优秀成果评选,2013年5月被评为苏州市特等奖,同时参与江苏省的评比,最终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成果最直接的体现。
2.2.2 近2年的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近10年的高考全真试题,整编、修改、完善、设计出了三门专业课题的电子试题库。其中计算机原理427道、计算机组装与维修317道、计算机网络技术412道。紧贴考试大纲,实现计算机理论知识全覆盖。
2.2.3 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单招学生学习有效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发、搭建了交互式习题库与智能评价系统平台。本系统主要有以下特点:
(1)本系统平台既可以用于考试,更适用于练习。单纯的考试功能实现了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但训练作用不明显。单纯的题库练习功能比较单调,学生难以进入一种紧张的学生氛围。本系统把计时考试和练习相结合可以实现学习效率的迅速提升。
(2)本系统可以按照指定题库或章节生成全覆盖的试卷(生成所有试题),不仅实现了知识的覆盖,而且所有学生试题相同,提升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学生考试完成后自己用查分功能了解得分情况,对错题必须看一下教师准备的试题解析,实现了自主学习和快速反馈。
(3)教师可以查看每张试卷的学生得分情况,通过得分明细查看错误率高的试题作重点讲评,实现了难点突破。
(4)学生做完一轮试卷后,管理员通过答题情况分析,获得所有试题的答对数和答错数,把答错数比较多的试题ID重新组织为逗号分隔的字符串,再次生成指定试题或所有试题,同时包含指定试题ID,生成二轮的试卷,实现了全班学生易错题的再次训练,填补了学生知识缺位。
(5)考虑到分层教学。学生知识掌握有差异、答题速度有不同,由于同时开放了多套试题,答得快的同学可以更早地完成其他试卷解答,答完后也可以通过练习功能针对以往的错题做加强训练,实现了班级的分层教学。
2.2.4 课题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高考本科录取率实现了我校历史的突破。课题组组研究了成果实验前和实验后的相关数据,发现实验前计算机综合理论成绩在苏州大市二模考试中计算机专业理论成绩在10个学校中排第6位,均分比大市均分低4分。经过半年的教学实践后,1003班27名同学在2013年4月的对口高考中计算机综合理论取得非常出色的成绩。计算机专业理论均分从177.15分提高到244.78分,从大市第6名提高到第2名,超大市均分35以上。
2012年我校计算机单招本科上线情况为4人,占苏州大市计算机专业录取总人数的比例为3%,而2013年课题成果实验半年后,我校计算机单招本科上线16人,占苏州大市计算机专业录取总人数的比例达到11%。
2.2.5 课题研究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化成长。在主持人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从学生学习有效性研究到交互式电子试题库的整理、设计,再到智能评价系统平台的搭建。组员深入研究,写出了多篇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设计的智能评价平台也在多方组织的评比中获奖。
3 问题思考
(1)课题主要解决的是计算机专业综合理论复习有效性的问题,它不能从根本上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三门专业课程内容还是很复杂的,不是单招综合理论考试这比较浅显的层次,要完全弄懂和精通,需要学生的不断研究、专研。所以,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思考,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去更新观念,不断的提升理论素养,研究提高理论知识、提高实际组装、网络问题的新的途径和方法,开拓新的渠道和系统,为计算机专业理论教学开创爽朗的新天地。
(2)本课题主要面对的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单招学生,那么其他专业的单招学生是否也可以进行呢?若进行应注意哪些问题?其智能评价系统的开发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其电子题库的设计、整理能否使用计算机专业的模式或另辟蹊径,从其他方面入手?
总之,本课题研究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拓展。我们相信,只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个不停思考的大脑,有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本课题研究必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杨秀平,付细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交互式练习和综合测试系统[J].长沙大学学报,2008(02).
中专计算机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顶岗实习;教学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4年)中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为重点问题来关注,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总体目标,并明确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由此可见,国家已经明确意识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并把它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如今,顶岗实习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使在校学生能提前体验职场的工作环境和要求,还能最大限度地缩小校企之间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存在的诸多差距。基于高职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我们的教学策略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成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保证顶岗实习教学的有效运行
顶岗实习的教学过程比较特殊,由于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教学的组织管理,因此校企双方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就变得至关重要。校企双方需要共同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和学院领导教务科计算机专业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内容: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协助学院设置和调整专业,制订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教有所学学有所用,使学生掌握较高的技能;三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教师能力提升训练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四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五是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二、强化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的过程管理
高职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的教学过程包括实习动员项目训练实习指导效果评估和流程反馈等相关环节。通过校企之间的共同管理,使整个教学过程规范化制度化和集约化,保证实习活动科学有序地进行。过程管理要求做到环环相扣,不断纠正偏差,形成正反馈,做到六个落实:。即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落实和考核反馈落实。在项目选题上要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和生产实际,在时间安排上要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合理规划统筹,使顶岗实习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
三、构建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模块化课程体系
顶岗实习是比较特殊的教学过程,要依据计算机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行业特点,构建针对行业需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要保证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需要计算机行业专家和熟悉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高职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课程体系构建的全过程。每个课程模块相对独立,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模块的内容依据IT职业岗位工作流程的实际情况确定,围绕工作流程组织顶岗实习的课程内容,强调技能训练,传授工作过程知识。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以专业任选课的形式构成扩展能力模块,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IT产业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升级的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以知识更新为主的继续教育,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大投入,鼓励和资助教师通过各种培训提高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成为计算机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使其能够胜任顶岗实习的教学任务。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不失时机地从企业引进相关的计算机类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或聘用熟悉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以改善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
五、构建适用于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的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适用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顶岗实习教学的规范管理,保证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确保整个教学过程的良好运行。教学评价体系要能反映出顶岗实习教学的内在规律,要与实习工作的绩效相联系,再结合必要的专项调查和考证,得出科学合理和客观的评价结果。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的教学评价是基于学习和工作经历的综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高技能计算机人才质量的评价和总结,并把评价作为手段,以此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一,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合作企业所能提供的工作来确定实习岗位和教学任务,有的放矢地编制顶岗实习的计划书和任务书,并根据计算机企业的生产流程合理安排实习岗位;其二,要重点考查学生计算机专业知识应用的能力现场操作技能提高的状况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和树立职业道德的意识等,并通过具体的评价手段来培养学员良好的职业习惯以及表达沟通协作知识构建等就业岗位所要求的核心能力,成为在校准职业人;其三,顶岗实习是提高实际工作技能的特殊教学,它的考核是不能通过一张考卷来简单过关的要将过去单纯的结果考核方式转变为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并重的新方式,考评成绩由顶岗实习的过程体现和顶岗实习的成果体现共同构成,如通过岗位任务评价个人行为表现胜任岗位能力任务完成量现场作业质量知识应用能力等多方面数据来综合判定。学生的综合成绩由实习带队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双方共同评定;其四,建立评价数据库,记录每一个参加顶岗实习教学学生的详实数据,每一次顶岗实习教学都要记录教学目标,每一个实习过程都要有项目任务和过程考核,实习结束还要有总结评比和信息反馈。通过评价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可以给校企双方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不断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的教学水平。
高职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的教学策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的实施情况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成败。鉴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教学活动的特殊性,相应的教学策略更讲求实效性,相应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手段更加复杂,相应的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和严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策略的实现,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需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专职教师和计算机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探索,最终得到共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中专计算机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计算机学科教学,要深刻了解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中专所录取的学员,几乎全为无法进入高级中学的后进生或差生。他们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技能不强,自制能力较差,对于这样一群学生,在实施计算机教学之前,每一位计算机教师都要有清楚的认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搞好教学。
计算机学科教学,要科学设置科目,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由于中专学生具有上述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选课时,尽量选取现实工作、生活中应用性强的课程(如:Office办公系统、计算机维护等),而少选或不选程序设计类的课程(如:Basic语言、Visual Basic等)。在具体到一个科目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教师更要侧重那些操作性强,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而把那些理论性的、抽象的内容放在次要位置。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计算机教学发展的滞后,正是没有很好地注意这一点。
计算机学科教学,要巧妙安排教学过程,逐一消化吸收。中专的计算机教学,其教学过程,可归纳为四个字:“讲、答、练、总”。“讲”,即教师的讲授,这包括教师的语言宣讲、实物展示、示范操作等。“答”,即教师的答疑。教师在讲授或示范之后,一定不要忘了这一环节,必须给学生一个提问的机会。“练”,是指学生的练习。能否把理论转化为技能,还需要经过“练习”这一实践环节。 “总”,即教师的小结,教师在观看、指导了学生的练习之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存在的问题已经心中有数,适时的总结,能起到点拨、强化、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上四个环节,要按顺序逐步进行,“讲”,“练”过程可作为重点,在时间分配上可稍长;“答”“总”过程亦不可缺。重复以上过程,进行下一内容的教学,使该授课模式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计算机学科教学,教学方法要新颖多样,科学有效。计算机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口头讲授、直观演示、示范操作、巡回指导等教学方法。有的内容是理论性的,教师就要耐心细致地给学生讲明白,切不可粗枝大叶,一笔带过;有的内容较简单,学生一看就明白,教师不妨做个教学课件,放映给大家看;有的内容较复杂,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对于这样的内容,教师一定要一步一步地做给学生看;另外,在让学生操作练习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操作,适时改正,避免学生走弯路。
计算机学科教学,要语言通俗,化难为易。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艰涩难懂,学生难以接受,教师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恰当形象的比喻等多种方法,使原本非常抽象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便于学生接受。
计算机学科教学,要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尖端学科,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学科特点,多举实例,如:机器人的海底光缆铺设,工厂生产线的无人化管理,人体DNA密码的破译,神舟七号的宇宙访问……这一切,离开了计算机的参与,都无法实现。学生听了这些实例后,一定对计算机的广阔用途感到惊讶,不免产生好奇感、求知欲、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计算机学科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触类旁通的能力。例如,教材中2024文件复制和重命名的操作,发现它们有一个相同的操作步骤——打开该文件的快捷菜单,然后往下进行。那么文件的其他操作 ,诸如打开、打印、查毒、杀毒、压缩、移动、发送、创建快捷方式、删除、查看属性等,能否通过其快捷菜单来实现呢?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上机调试,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对文件的诸多操作,都可以通过它的快捷菜单,一步一步,最终实现。进而,教师再及时进行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光文件是这样,文件夹、图片、图标、页面(如WPS2000)等也是这样,对它们的诸多操作,都包括在它的快捷菜单中,于是可以概括总结为:“要对谁操作,就在它上面单击鼠标右键”。总之,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发现普遍性的特点或规律,并适时地进行归纳总结、探索运用,培养学生善于总结、触类旁通的能力。
计算机学科教学,课外辅导要耐心细致,抓住“重点”。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之后,要抽出时间来,给予学生耐心细致的辅导,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拦路虎”,也对学生的作业起到了督促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一定要注意那些“重点”,所谓“重点”,就是那些学得好、做得好、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学生,要注意对他们的培养,让他们先学会,然后引导他们去帮助其他学生,以“点”带“面”,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专计算机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1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教学
当今是一个信息无处不在的时代,而计算机是进行信息分析和处理的必要工具,不夸张地说任何行业和岗位如今都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而大学阶段设置计算机公共课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能够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学习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能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传授给学生2024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最后,使得学生利用计算思维进行思考并熟练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
计算的概念虽然已经产生了多年,但与数学等传统学科相比仍然是一个较新的领域。计算思维与数学思维、实证思维一样,都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事实表明,任何思维方法的形成,都需要大量的实践、分析、总结、提炼,最后形成自然而然的思维方法。单纯通过理论框架学习的思维方法是无法真正运用到实践中的。计算思维作为一种科学思维方法,源自于大量的科学实践。所以如果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就应该不断地进行科学实践,让学生真正了解计算机进行计算的内在机制。学生在通过使用计算机进行大量计算实践工作后,才能够深刻的体会计算思维,并逐步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并自觉运用到专业领域中[3]。从上述过程可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并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以便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因此,在计算机课程中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是理解计算思维的根本基础。
2计算机基础课的改革现状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授课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全体学生,其中既包括文科专业也包括理工科专业,因此课程设置比较复杂,同样的课程在针对不同专业时需要制定不同的大纲和培养方案。而且随着政策和形势的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量在逐步缩减,而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并没有变化甚至还有了更高的要求,这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近一年来,我们做了大量尝试性的工作:通过设置大量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实验与培训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运用能力,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理论和思维模式,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在线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不断探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先进教学方法及有效途径。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的受众广泛性,其教学要兼顾文理科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进行讲解时应该契合他们的实际学习的需要。尽量回避纯技术和理论的细节,多讲解一些符合转他们的专业习惯的实际例子。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充分体现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作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比如: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简单编程技能、网站设计技术、动画制作技术等都有所体现。通过大量实例的介绍,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计算”的含义,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为了更好地突出实践操作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我们引入了在线考试系统,学生的考试完全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完成,真正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掌握情况。而且为了避免客观原因造成的得分偏差,不断加大实践环节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期末总成绩中,平时上机成绩占到40%,而期末成绩只占总成绩的60%。結合我校具体情况,对于每个章节都设置了阶段性的单元实验,并以老师讲解和辅导为主,并根据各个专业学生的掌握情况充分利用上机考试系统进行综合测试,这样既保证了有效的讲解环节,又通过以考代练的方式驱动学生自觉掌握计算机的实战技能,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的教学模式,我校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接下来我们的教学改革工作将围绕如何培养计算思维能力这一根本目标,探究更为有效的改革方案。
3.1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群
如前文所述,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情况非常复杂,涉及全校各多专业、多个年级。在前期的工作中,已经对全校所有需要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院系、专业进行了调研,从全局掌握了各个院系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和预期,并初步计划构建新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群。在详细研讨后,初步确定了课程群的基本框架。从难度来看,该框架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1)计算机基础;2)计算机技术;3)计算机应用。这三个层次是逐步递进的,并可以分别横向对应于文科专业、文理混合专业和纯理工专业。该框架不是只对应三门课,而是每个层次均为由多门课程构成的课程群。这样对于每个专业,都能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个层次或多个层次的某些课程。这样便为逐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3.2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就某个计算机技能灌输式的传授给学生操作方法。但是缺乏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和结合。要切实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就应该做到以问题求解为驱动,以计算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和求解。由于受到大纲和课时的限制,要保证课程的基础性且要求在有限课时内进行有效教学,又要通过学生自主选题、分析、设计、求解等关键环节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求解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对前期工作进行了详细总结,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该方案是:制定“共性结合个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大课规定学时内体现共性需求,并通过课外练习对课堂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在课堂实践中融入自主选题的项目设计、并通过学生自主组建项目小组、鼓励学生参与形式丰富的计算机技能大赛等方式,实现自主化的个性学习模式,有效补充课堂共性培养的不足。在项目设计中,可以通过先实战、再发现问题、最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自主选题,启发式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设计方案。从而真正的培养学生如何运用计算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团队项目的锻炼,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3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所谓创新,就是发现了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研究了现有的理论和方法以后,认为不能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够好,于是研究新的理论和方法[3]。创新的基础在于发现新问题,创新的关键在于解决新问题。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就是要不断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自己的创新精神,形成勤思考、善变通、不墨守成规、敢于挑战权威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并且要培养学生敢于并善于动手实践以验证自己的新想法、新观点的优秀素质。而计算思维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角度。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则大大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过程。计算思维能力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的科学方法基础。所以通过计算思维的培养,能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将来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计算机基础课程既要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不断地改进以找到最好的培养途径和教学方法。
3.4完善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源
近年来,我校已经编写了包括《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Access数据库应用》等纸质教材,并制作了大量课程配套的PPT素材和资源。但从目前来看,为数众多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在教学各个环节起到的作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主要在于:1)教学资源的重复性建设,且缺乏针对性和特色;2)教材和教学资源缺乏可扩展性,因此并不能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的改革思路是在编写主要教材的同时,还要做好配套的线上、线下在线资源[4]、和在线案例学习系
统等。在编写教材和设计教学资源时,将知识点尽量细化成高内聚、低耦合的单元模块,这样就便于教学素材、教学资源的灵活组合,从而在大纲要求的框架内能快速的形成有针对性的内容架构。下一步还计划开发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在线教学平台,该平台将集电子教材、操作视频、知识单元模块等教学资源库。一方面,在线平台能有效的整合教师的教学资源,并不断形成可以共享的在线资源库,从而给教师的备课、案例选择提供丰富且灵活地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在线平台,教师可以方便的指导学生进行在线学习,而且学生也可以通过在线资源,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4总结
中专计算机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模块化 教学案例 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168-02
《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集基础性、工具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目前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和上机实践两部分来完成教学,教学目标是使大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将学习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各自的专业领域。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成为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现状
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遇到许多问题,比如:一个教学班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授课过程中无法兼顾,导致基础好的学生降低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基础差的学生容易失去学习信心。还有常规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很不理想等。根据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及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
2 模块化教学研究
模块化教育模式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以执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1]。这是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文章研究的模块化教学是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最基础部分,是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基础,把该学科的教学内容编辑成为一个个小的知识点,根据各个知识点的相近性组合成知识教学模块,然后再通过各个教学模块的组合来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尽可能达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2]。这种模块化教学方式的教学内容具有独立性、灵活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先确定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再调整教学知识模块的组合,从而满足各专业各层次的教学需求。
2.1 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模块化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时间都基本由学生自己掌握,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制定解题计划,能够很好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模块化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找出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2 模块化教学的内容
《计算机基础》按照模块化教学设计,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应用(Office)和计算机网络三个大的知识模块。然后再细化成一些小的教学模块比如文件的操作、操作系统的使用、Word文档使用、毕业论文排版、Excel公式应用和网络基础等基本教学模块,再根据专业不同可以选用一些邮件合并、Excel公式及统计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图文排版等知识模块。
《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方式设计为:(1)提出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教师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和资料,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查看相关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小组协同合作,当然也可以寻求教师帮助,最终解决问题,教师主要发挥引导和答疑的作用。(3)学结,最后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模块的理解和应用,最后教师做补充点评和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