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总结内容页

中考地理考点总结(整理5篇)

2024-07-05 17:37:02工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考地理考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考地理考点总结范文第1篇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的知识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不规则球体的认识过程,最早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的知识

1、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北端的交点,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南端的交点。

2、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

3、比较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

经线与纬线的划分

项目

纬线

经线

定义

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

形状

圆,自成纬线圈

半圆

长度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

纬度越低纬线越长,0°赤道最长。

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经度与纬度

项目

纬度

经度

零度线

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表示方法

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

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

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

度数的划分和变化

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向北逐渐增大至90°

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向东西逐渐增大至180°

半球界线

0°赤道(划分成南北半球)

20°W往东到160°E为东半球

重要的经纬线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南北回归线:23.5°N、23.5°S

南北极圈:66.5°N、66.5°S

东、西经度划分:0°和180°

东、西半球划分:20°W、160°E

西半球:160°E~180°~20°W

东半球:20°W

~0°~160°E

4、经纬网定位(重点内容)

15°

15°

30°

30°

90°

60°

A

B

C

图一:A在B的东北方向,C在A的东南方向

A(

0°,

60°W)

B(30°S,

75°W)

C(30°S,

0°)

A

B

C

30°

60°

图二:B在C的正北方向

A(

0°,

30°W)

B(30°N,60°E)

C(30°S,60°E)

甲:

(50°N,20°E)

半球、

半球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

北温

乙:

(20°S,170°W)

半球、

西

半球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

三、地球的运动

1、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意义(地理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南顺北逆

一天

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2、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总保持66.5度,且地轴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3、四季的更替——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图):

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序号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状况(北半球)

3月21日前后

B

春分

赤道(0°纬线)

昼夜等长

6月22日前后

C

夏至

北回归线(23.5°N)

昼长夜短

9月23日前后

D

秋分

赤道(0°纬线)

昼夜等长

12月22日前后

A

冬至

南回归线(23.5°S)

昼短夜长

4、昼夜长度的变化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所在半球

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春分日3.21至秋分日9.23

北半球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点周围极昼

南极点周围极夜

秋分日9.23至次年春分日3.21

南半球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夜

南极点周围极昼

夏至日6.22

北回归线

昼最长

夜最短

昼最短

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

冬至日12.22

南回归线

昼最短

夜最长

昼最长

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

5、五带的划分(完成下图):

(1)在图中标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在图中标出五带的名称

热带

有太阳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南北温带

无太阳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南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6、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冬季相反;

四、地图的知识

1、地图的基本要素有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的知识:

①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又叫缩尺

例:在1:2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为2cm,实际距离是40千米

②比例尺的表示形式(三种):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③比例尺的大小比较:比值大的比例尺就大,比较比例尺大小最好将几种形式统一成数字式。

④比例尺的大小体现出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

a.如图幅相同,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但表示的内容简略。

b.如果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反之,图幅面积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就越简略。

c.规律:大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采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小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

例1:去公园游玩要用到导游图,下列比例尺比较合适的是(

C

A、1:200000 B、1:1000000 C、1:30000

3、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情况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A

B

C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正西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北方向

A

B

C

(2)利用指向标判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西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北方向

B点在C点的正西方向

(3)利用经纬网定方向。

方格状或圆弧形经纬网图:

a.

辨别南北纬: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同一经线上只有正南正北。

b.

辨别东西经: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同一纬线上只有正东正西。

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a判别南北极: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b辨别东西:东西为相对方向,根据自转箭头指向来辨别东西方向(应根据略弧段即两点间经度差小于180?的弧定向)

A

B

C

30°

20°

40°

例:

左图中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南方向

右图中甲点在乙点的

正西

方向,

乙点在丙点的

正北

方向,

丙点在甲点的

东南

方向。

4、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常见的图例要能认识),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和数字叫注记。

海平面

A

B

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海拔和相对高度(如上图)

A是相对高度

B是海拔

②把陆地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就是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海

拔相同,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程差相等。

③等高线的疏密状况表示坡度的陡与缓: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④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

(山峰)

(山谷)

高弯为谷,低弯为脊

(山脊)

盆地)

图中A(鞍部)

⑤计算气温的垂直变化: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⑥修水坝,选坝址,并绘水坝集水区域和库区范围。一般在河流流出盆地的出口处(河流峡谷地区)修坝,具有工程量小,蓄水量大的优点。

⑦绘小河,判断小河流向。

6、读右图回答:

(1)①和②坡度较陡的是②;

(2)①和②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②;

并绘出河流流向;

(3)C、D相对高度(即等高距)是

200米

7、读右图回答:

(1)写出数字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山峰

鞍部

陡崖

山脊

(2)

甲、乙、丙、丁最合适修建坝址的是

因为在此修建坝址工程量最小,需水量最大。

(3)甲在丁的东北方向,丁所处地形类型为盆地。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地表海陆分布是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任意半球,海洋的面积都大于陆地的面积)。

2、陆地和海洋的类型:(阴影为陆地)

A是

大陆

,最大的大陆是

亚欧大陆,

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E是

海峡

B是

半岛

,最大的半岛是

阿拉伯半岛

C是

岛屿

,最大的岛屿是

格陵兰岛

D是

大洋

,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

3、七大洲的分布: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北美洲、欧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

南极洲

;全

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是:

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南极洲

;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北冰洋。

4、四大洋:太平洋:最大、海水最深、岛屿最多,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大西洋:第二、呈“S”形状、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

北冰洋:海冰覆盖,海水浅,位于北半球,跨经度360°.

5、大洲的分界线:(课本33页图2.7)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欧洲与非洲分界线:地中海;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二、地形

1、五种地形特征:

平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低于200米;最大的平原

亚马孙平原;

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一般高于500米,边缘陡峻;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

山地:地面崎岖,海拔高,大于500米,坡度陡沟谷深;最高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

两大山系: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丘陵:地面崎岖,海拔较低,海拔小于500米,坡度较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且较平坦,最大盆地

刚果盆地。

三、海陆变迁

1、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和人类活动。

2、德国的

魏格纳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轮廓、古老底层、动物物种的相似性;

3、板块构造学说:

①地表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

②板块是处在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边界的类型

地貌

案例

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红海面积扩大、大西洋面积扩大

板块

碰撞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

消亡边界

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系

阿尔卑斯山系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

消亡边界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链、

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

③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嘞拉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而成;

④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3、火山地震

①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②分布成因: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天气

气候

区别

1、短时间

2、多变性

1、较长时间

2、相对稳定性

联系

天气是形成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多年天气状况的概括

2、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

云层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3、天气符号(课本49页图3.5)常见的天气符号要记住。

4、风向标的读法:要会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风向:风的来向;风力:风的强弱;

风尾,风尾指向为风向,每道风尾长的代表两级风,短的代表一级风,但4道风尾为7级风。

风旗,所在一端为风向,一面风旗代表八级风。

例:

(西北风六级)

(北风六级)

(东北风八级)

二、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1、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描述。

2、气温的变化:

①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北半球大陆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气温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②日平均气温:一般是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测定的气温值的平均值

月平均气温:一个月中所有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12个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③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月平均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P55):

①由低纬度向高纬递减;

②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③同纬度的陆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0.6

℃。

例:A地海拔720米,气温是28.8℃,B地的海拔是1520米,问:B地的气温是24℃

4、降水的主要形式为降雨,用等降水量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雨

5、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见P65):

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或内陆降水少。

原因:大陆西岸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降水少,大陆东岸夏季风来自海洋,降水多。

中考地理考点总结范文第2篇

一、综述 (一)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与城市环境管理总体情况 200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2007年底,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94亿,城镇化水平为44.9%,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以下简称“城考”所覆盖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参加“城考”的城市总数达617个,比上年增加了22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283个,县级城市(含地、州、盟首府所在地)334个。“城考”结果表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有所提高,公众参与程度明显加强,城市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稳定。 2007年,是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下简称“总局”)确立的“加强地方环保工作年”,城市环境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以下简称“城考”)和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下简称“创模”)两项重要制度,发挥其约束和激励作用,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建立起“城市政府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公众积极参与”的城市环境管理机制,促使地方城市环境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取得积极成效。 2007年,总局首次将《2006全国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年度报告》考核结果通报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级环保部门和各国家环保重点城市政府,“城考”结果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些省、市政府领导对“城考”落后情况作了专门批示,强化整改措施,不仅促使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城市环境改善,同时,也对提高地方环保部门的地位和加强环境管理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些城市的环保机构、办公条件和监测设备条件等得到了较大改善。 2007年,总局首次将“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并委托国家统计局调查队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调查统计,充分发挥公众监督在城市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客观反映公众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程度,使得“城考”工作与百姓的生活更加贴近,取得良好的效果。 2007年,总局进一步加强城考的基础工作和调查研究,组织专家对四川、内蒙古、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区)“城考”工作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地方需求,进一步完善制度、制定政策、措施。同时,针对很多城市(特别是新纳入全国“城考”范围的城市)不熟悉工作、缺乏经验和技术手段等问题,总局组织了三期“城考”培训班,对地方城市环境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取得良好成效,参加培训的人员达600多人。 (二) 各省、自治区“城考”工作的情况 2007年,各省、自治区环保局(厅)按照总局对“城考”工作的总体要求,积极组织辖区内各城市开展“城考”工作,加大“城考”信息公开力度,健全和完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管理体制,“城考”工作各具特色,稳步推进。四川、福建、安徽、广东、海南、江苏、山西、陕西等省环保局(厅)认真核实“城考”结果,数据报送规范、及时;河北、浙江、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参加“城考”的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其中,河北省首次将22个县级市纳入考核范围。 四川省政府以办公厅发文方式,统一安排全省“城考”工作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城考”考核组成员由省政府办公厅、省环保局和省建设厅等省直部门组成,真正实现了对市政府的考核。省环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同时在网上公布“城考”结果,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对“城考”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起到了很好的鼓励与示范作用。 广东省将“城考”与省环保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有机结合,把考核与日常的监督管理、抽查和抽测结合,提高了“城考”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城考”结果参与到对各市政府环保工作年度考核的综合评价中,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加强分类指导,解决环保重点难点问题,全面推进了基层环保的能力建设。 河南省立足本省基础,以“城考”、“创模”为抓手,通过“抓两头、促中间”,强调政府牵头和多部门分工负责

中考地理考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城考指标分析对策建议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是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对推进我国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促进环保工作参与城市发展综合决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十一五”期间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将继续推行“城考”,并调整和完善了“城考”指标,以适应国家对城市环保工作的总体要求。对“城考”工作的管理要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做到统一要求,统一管理,统一实施。

1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作用与主要成效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是以量化的环境质量、污染防治和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一定时期内城市政府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工作的进展情况,激励城市政府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积极性,促进城市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它实现了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的转变。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对象是城市政府和市长,考核范围是城市区域,内容涉及城市环境质量、城市污染防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管理等四个方面。

多年的"城考"工作实践,在推动城市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环保资金投入,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和提高城市环境管理水平,促进环保工作参与城市发展综合决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为部分城市开展的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为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提供了很好的舞台。

2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主要发展历程

1988年9月,国务院环委会作出了《2024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决定》。并把这项工作列入市长的任期目标,并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推动城市政府贯彻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各项政策。1990年《国务院2024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对本辖区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定量考核,每年公布结果,直辖市、省会城市和重点风景游览城市的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由国家环保局核定后公布”。1996年《国务院2024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实行环境行政领导负责制。要将辖区环境质量作为考核政府主要领导人工作的重要内容”。

自1989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对直辖市、省会城市及大连、苏州、桂林共32个城市实施定量考核,福州市作为省会城市也列入国家直接考核的32个城市之列;1992年考核的城市增加到37个,同时各省、自治区也组织开展了对所辖城市的考核,2001年起,全国参加城市环境综合定量考核工作的城市超过500个;2002年,国务院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的基础上正式批复了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由47个增加到113个,并要求这些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要率先得到改善。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1989年1月24日转发了福建省环委会《2024城市、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决定》,提出对所有城市、县城进行定量考核,其中:省环委会负责城市的考核,地市环委会负责县城的考核。同年2月21日省环委会颁发了《福建省城市、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评比办法》,并参照国家颁布的城市综合整治考核指标体系,制订了福建省考核指标体系,城市18项考核指标,县城12项考核指标。根据该考核评比办法,同年3月14日省环保局颁发了《202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监测指标的实施细则》的通知。至此,福建省从1989年开始,每年均结合专员(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检查考评对各城市进行定量考核。同年省环委会作出决定,先在基础较好的泰宁、漳平、长汀、建阳、龙海、福安、南安、闽清、同安、长乐、仙游等11个县城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试点工作,由地(市)环委会制定具体方案,进行考核。

“八五”(1991―1995年)期间。地级市(含计划单列市)与县级市考核指标相同,考核结果只通报到各城市人民政府和省政府的2024内部简讯。1993年1月,省环委会在总结回顾前4年定量考核工作的基础上,参照国家调整后的指标,对省考核指标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调整,发出了《2024调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及2024问题的通知》,再次提出省环委会对所有设市城市进行定量考核,并明确提出新设市的城市第二年开始接受考核。1993年至1995年,福建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与国家的指标略有差异,分为环境质量指标(6项)、污染控制指标(10项)及城建指标(5项)。1994年起,福建省将往年与专员(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一并检查的做法,改为由省环委会两年组织一次专门考核。间隔年以各城市政府组织自评,省环委会组织抽查。考核内容较往年细化,并邀请部分环委会成员单位参与考核。

“九五”(1996―2000年)期间,地级市(含计划单列市)与县级市分别设置考核指标,分开排名,考核结果始向社会公布。“九五”初期,参照国家调整指标,福建省对定量考核指标第二次进行了较大调整,实行地级市和县级市两套考核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考核指标均包括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四方面内容,较“八五”期间指标增设了环境管理方面内容,同时指标也更趋合理,更贴近“九五”国家及省的环保工作重点。到2000年,省考核城市23个,福州、厦门2个城市同时也接受国家考核。

“十五”(2001―2005年)期间,全省23个城市考核指标相同与国家的指标体系相同,地级市(含计划单列市)与县级市分开排名,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福州、厦门、泉州3个城市同时也接受国家考核。

3 “十一五”“城考”指标修订

为适应我国每个时期重点环保工作的要求和大多数城市的实际情况,国家环保总局先后五次对"城考"指标进行了调整。2006年3月22日国家环保总局以环办[2006]36号文下发了《“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管理工作规定》。这次调整,主要是结合贯彻《国务院2024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十一五”环保规划的要求,在原有“城考”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完善。10月26日,国家环保总局又以环办函〔2006〕708号文印发了《“十一五”“城考”和“创模”考核指标及其实施细则补充说明》,对部分“城考”和“创模”指标解释进行了细化或调整,以与总局“十一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相衔接。“十一五”“城考”指标将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3.1 “十一五”“城考”指标主要修订原则

3.1.1“城考”的考核对象是城市政府

“十一五”期间,以113个国家环保重点城市为重点,将“城考”制度全面推广到全国范围,通过实施“城考”制度并将“城考”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城市政府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我国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城考”数据来源以年鉴、以统计、以现有工作为基础,重在考结果性指标,重在考各个部门,不是考环保局自身。“城考”是省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责任人是市长。努力将“城考”与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和目标责任制考核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城考”发挥更大的作用。

3.1.2 突出重点、易于操作

针对城市环境的主要问题,指标修订以城市环境质量、污染控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和环境管理等4类指标为重点,力求简单、易懂、易于操作,与国家环境统计一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国家环保重点城市城考结果、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工作进展以及各省、自治区上报所辖各城市的城考排名结果。

3.1.3 保证“十一五”“城考”工作的连续性

为保持“城考”工作的连续性,在对“十五”考核指标进行较大幅度的简化同时,保留的“城考”指标不做大的调整,并将城考实施细则与《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填报审核操作规范(试行)》的内容合并。为进一步加强"城考"的制度化建设,规范基础性工作,加强审核、抽查等方面的工作,严禁弄虚作假,与"十一五""城考"指标同时下发《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要求》。

3.1.4 “城考”指标与“创模”指标衔接

“城考”是“创模”工作的基础,“创模”是“城考”的提升。为使两项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城考”的所有指标全部涵盖在“创模”指标中。

“城考”是对所有城市的考核,是我国城市环境管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约束性考核。“城考”指标突出重点,简单易懂,工作量较少,具有普遍性,适用对所有城市的考核。“创模”指标具有先进性、示范性和超前性,指标较多,内容较具体,只适用“创模”城市。创模是自愿考核。只有成为各省级“城考”先进的城市才具备“创模”的基本条件。

3.2 “十一五” “城考”指标主要修订内容

3.2.1 指标总体变化情况

“十一五”城考指标由“十五”期间的20项指标简化为16项指标。其中保留7项指标,调整7项指标,新增2项指标,取消4项指标。“十一五”“城考”指标内容具体、全面,所有指标全部涵盖在“创模”指标中。

3.2.2 指标变化特点

3.2.2.1 保留的7项指标: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环境保护机构建设。

3.2.2.2 新增的2项指标:

万元GDP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和公众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

3.2.2.3 调整的7项指标:考核内容和要求发生变化。

* 空气质量指标:采用自动监测系统的城市,空气质量三项指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并为1项,考核API指数≤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未采用自动监测系统的城市,仍按“十五”城考的要求考核三项指标。

*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十五”期间不同的水质功能考核不同项目,“十一五”城考的要求水质考核指标统一为pH、DO、CODmn、BOD5和氨氮。

* 清洁能源使用率:“十五”城考指标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及清洁能源使用率,清洁能源使用率是指按照台眼计使用清洁能源的锅炉(大于0.7MW)和窑炉数占锅炉(大于0.7MW)和窑炉总数的比例。“十一五”城考清洁能源使用率的要求为,地级以上城市按本指标考核,清洁能源指除煤炭和重油以外的能源,该指标考核上一年度的结果;县级城市“清洁能源使用率”是指:城市辖区内所有燃烧设备(锅炉、窑炉、茶炉、大灶)使用清洁能源的台眼数占燃烧设备总数的比例。该指标考核当年度的结果。县级市考核的“清洁能源”按国家环保总局“2024划分高污染燃料的规定”的界定。

* 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十五”城考指标为汽车尾气达标率,指城市市区内的汽车年检尾气首检达标率与抽检汽车尾气达标率的平均值。“十一五”城考指标为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指城市地区在由省级环保主管部门委托的检测机构实际进行机动车环保检测的车辆数占机动车注册登记数的百分比;并要求各地委托工作按照总局2024文件要求(环[2003]68号、环发[2004]114号和环函[2005]83号),依据《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环发[2005]15号)中的技术指标,由省环保局审核和委托;主要审核内容检测:单位资质审查、检测场所设计和服务、检测设备、检测人员、质量管理等。

* 危险废物处置率:“十五”城考该指标暂时只考核医院临床废物集中处置率。“十一五”城考该项指标包括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

* 重点工业企业排放达标率:“十五”城考该指标为工业企业排放达标率。“十一五”城考该项指标为重点工业企业排放达标率,包括重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重点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重点工业企业:指城市地区范围内分别按废水、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污量从高到低,累计排放量占城市地区排污总量85%的重点工业企业。

*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操作解释与“十五”城考指标解释一致,计分方法、公式、权重仍按“十一五”城考指标实施细则(环办〔2006〕36号)执行。

3.2.2.4 取消的4项指标: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生态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及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率、环境保护投资指数。

4 “十一五”城考工作考核程序

考核程序主要包括自报、初审、会审、抽查、局务会审和公布。"城考"会审以省环保局为主,国家环保总局以抽查为主。省环保局在对各城市上报结果初审的基础上,组织2024人员进行会审,对考核的城市采取先分组交叉审核,然后再进行会审,并辅以现场核查和专家质询等方式;同时随机进行现场抽查,形成审核意见和结果,上报国家环保总局。

国家环保总局在各省级环保部门审核的基础上,对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城考结果组织审查或抽查。根据省级环保部门的审核意见,结合国家审核和抽查的结果,形成年度考核结果。年度考核结果报请总局局务会审议通过后,向各省和国家环保重点城市人民政府通报"城考"结果,同时向媒体公布。包括公布113个重点城市年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展、主要城考指标状况及各省级城市城考排名结果等。

5 提高各城市“十一五”城考工作水平的建议

5.1 要充分认识城考工作的重要性,所有参加城考的城市应建立“城市政府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公众积极参与”的城考管理体制,并切实把城考工作与地方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使城考真正落到实处。强城考工作不能独立于其他重点环保工作之外,要通过发挥城考的作用解决本地区一些实际问题。

5.2 认真掌握《“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管理工作规定》的要求,明确职责,加深对城考指标体系的理解,提高从事“城考”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对本辖区内城市“城考”工作的指导作用;使“城考”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做到统一要求,统一管理,统一实施。

5.3 要保证"城考"工作质量和进度,按要求和时间上交考核结果和相应材料,为编制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管理年报以及公布“城考”结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建立工作联系网络,要加强各城市城考工作人员的交流,直接沟通、互通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中考地理考点总结范文第4篇

在高考英语中,大多数题型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然而,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思维,致使学生英语语言运用水平整体不高,在考试时把握不到解题要点。就此问题,本篇文章对高考英语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具体解题策略和训练方法。

掌握英语备考要点

把握总体结构策略。英语备考复习中的总体结构策略,是指在考试内容限定下,为达到目标分数,强化英语语言知识系统并使之内化为可应用的总体认知结构,从而采取的总体结构化复习策略。根据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这种总体结构策略在英语备考复习中包含以下四个层面的含义:

其一,着眼于整体,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结构原则归纳成知识链,形成应试知识框架和复习指导向导系统。对不扎实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练习、重组,使之有序化、条理化,建构成涵盖考试内容的总体知识结构。

其二,着眼于部分,从课文、单元到整册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点入手,依层次递进把握复习内容和诸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关键内容、基本原理和范例要强行记忆并能灵活运用。

其三,着眼于重点、难点及知识弱项,做大量的习题。做题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要进行提速练习。

其四,着眼于考试内容,考前10周通过做大量套卷来检测应试实战能力。做套卷时所呈现出的问题,要通过做单项测验卷和相关习题来解决。套卷和单项测验卷分别对驾驭整体知识结构和部分知识结构的能力进行了综合考查。

总体结构策略强调:首先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继而梳理部分知识结构及重点、难点并通过实战练习,使复习有序化、条理化和系统化。

加强阅读理解是关键。阅读理解在高考英语中约占总分的30%。考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效度,主要取决于正确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大脑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训练,可在短时间内提高阅读理解技能。

阅读理解作为对书面信息的认知、加工和处理的心理过程,影响其效率的因素可大致归为:语言结构的和非语言结构的。前者指单词、词组、习语、句子、规则和知识的识别、语篇、语境、上下文关系及全文总体结构、思想的延伸等。后者则指阅读理解过程中涉及的心理、方式、策略、习惯以及知识文化背景等。要提升阅读理解效率效度,可通过精读和泛读两种方法进行训练。精读训练时,要做到对语言信息及其相关结构要素、规则有深入准确的理解,且反复练习至牢记并能应用;泛读训练时,只要学生对语言形式和内容达到大概的理解就可以了,泛读训练主要是通过加大阅读量来提升理解效度。这种复习的理念和方法不但可以应用于英语备考,也可用于其他科目的备考。

要指出的是,采用这两种复习方法时一定要限时,并采用多种速度对效率效度进行检测,最终达到准确理解内容之下的快速阅读。事实证明,采取上述方法进行训练,可在短时间内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从而使考生在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

紧扣考试大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是指导和规范高考命题的法规性文件,其细节每年都作调整,旨在明确高考内容与要求。因而,它是高考出题、教师命题的重要依据,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主要依据。2024英语学科应试,在结束了前三轮复习后,考生应抓紧考前最后冲刺的宝贵时间,紧扣《考试大纲》,将注意力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英语基础知识的回归:掌握词汇短语的意义、词性、拼写及用法;清理基础语法概念、主干知识、句型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功能;多做简单的题,目标分值在125分以下的学生少在偏题和难题上花精力,要结合大纲反复演练。

二是重点和弱点的专项训练:针对历届高考出现频率高的内容和自己的知识弱项,有侧重地进行强化训练;除了对知识点的辨析理解和记忆,还要力求达到融会贯通并能运用的程度;对于当年新增题型,如“多项选择式完型填空”,要加大练习力度并在做题后分析总结。

三是解题速度和效度的提升:对于听力、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式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等题型,既要进行专项演练,又要进行综合演练;每周至少做一套真题或模拟题,做题时要弄清切入点,归纳命题手法和思路。

英语写作训练“三步走”

在书面表达的范畴,英语作文旨在考查学生以书面形式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英语作文训练,可按以下步骤来进行:一、常用句型结构训练。要求熟练地写出常用的单句、复句,且句中词汇、词组、标点符号及语法不能有误;二、精析、背诵范文。要求基本掌握文中主题句的遣词造句、展开手法、段落结构方式及全文布局谋篇思想;三、模仿写作训练。要求根据范文给定的内容、图象、表格信息,逐字逐句或按情节顺序用英文表达出来,完成后对照原文,改进不足之处。

那么英语写作的基本要点是什么呢?一是细心审题与整体构思。动笔前要看清并理解题目及其意图与思路导向,就其中心思想、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例证、相关问题等要素进行整体构思。二是将文章构思纳入典型结构模式并成文。常见的高分命题作文和图表作文,都是“三段式”典型结构模式。第一部分:命题作文给定的主题及其延伸的完善,或图表、表格中主要内容的描述;第二部分:主题的深入阐述与扩展论证;第三部分:前文问题或观点的解决方法或结论。三是语言准确、简约,篇幅合乎规定。必须用正确简单的词汇、句式,对没有把握的结构应回避,字数要在规定的范围内。

英语复习要旨谈

考生能否在考试中,将其所学英语知识外化为能力发挥出来,并取得理想分数,同其复习策略与方法密切相关。根据中外传统教育观念,复习不但被视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构筑知识系统所必需的。然而,2024复习的策略与方法,并没有科学而系统的理论。作为英语备考的核心,复习是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组织化和可运用化的过程。考生究竟应该怎样来进行英语复习呢?

中考地理考点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人民银行业缋考评考评项目考评指标

论文摘要:开展业缋考评对于中央银行充分发挥激励机.更好地履行职责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机构性质特与考评工作的复杂性。当首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业缋考评制度在考评项目、评分规则及具体考评指标等方面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业绩考评(也称“绩效考核)是组织对其下属部门或员工工作效果考核与评价的过程。近年来。为了科学地评价各分支机构工作业绩.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银行系统借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2024业绩考评理论与实践的先进经验。努力探索建立适应人民银行特点的公平、公正、公开的业绩考评体系。特别是在2004年。人民银行总行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业绩工资总额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以收入分配为突破口.建立了与分支行工作业绩相联系的工资总额分配制度。但是。由于机构性质和业绩考评工作的复杂性。目前的业绩考评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人民银行业绩考评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考评指标的复杂性。与企业特别是商业银行相比。人民银行系统内衡量工作成效的业绩指标更为复杂由于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往往是利润最大化。其考核体系中多为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等可量化的指标。而人民银行作为国家机关之一。其产出是复杂的。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多重的,因此考核体系中只有部分可以进行量化。更多的指标则较难进行定量分析,因此对于人民银行而言。如何在定性的基础上对业绩指标进行更多的量化是开展业绩考评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二)考评体系的多级性。根据<暂行办法>规定,人民银行实行的是总行一分行『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1一地市中心支行一县支行的四级考评体系。即总行人事司根据总行各司局的专业考核结果.确定各分行、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的年度综合考核结果和等级。并确定各等级的业绩工资分值。其中。分行的业绩工资分值仅作为核定其所在省分支机构(不含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业绩工资总额的依据;非分行所在省(区)的中心支行(不含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和县支行业绩工资总额要根据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的业绩工资分值来核定;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的业绩工资总额要根据其自身的业绩工资分值来核定。同时。各级分支行可视辖区情况参照此办法制定对辖内机构的业绩工资管理办法。

因此。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是整个考评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不仅要充分调动省内各地市中心支行的积极性。努力争取在总行业绩考评中取得好成绩。确保本省获得较好的业绩工资总量。还要积极探索总行划拨的业绩工资在地市中心支行的分配办法.将总行进行业绩工资总额管理的精神贯彻落实到各基层行。为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现行体制,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负责对全省地市中心支行各项金融业务工作进行考评。以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为例。总行文件明确授权的管理全省的业务包括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和金融市场、调查统计、征信管理、安全保卫、货币金银、金融稳定、办公室、支付结算、国库、反洗钱、科技、金融研究、会计财务等14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人民银行实行业绩考评的复杂性以及现行体制等原因。基层行在贯彻执行总行2024业绩考评规定时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外汇管理工作未纳入考评范围,难以准确衡量分支行的工作业绩。根据<暂行办法>第二章的2024规定。人民银行在评定各分支机构考评等级进而确定业绩工资分配额度时并未考量各分支机构的外汇管理工作.而在基层行,国际收支、外汇检查、资本项目管理、经常项目管理等外汇管理业务是人民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单纯依靠人民银行总行各司局的专业考评不能准确衡量被考评单位的工作业绩,也不能充分发挥业绩工资奖勤罚懒的激励作用。

(二)各考评项目在总体考评结构中的比例不明确。根据<暂行办法>规定,人总行人事司根据总行各司局的专业考核结果,确定各分支行的年度综合考核结果和等级。但是。对人事司如何运用各司局的考核结果进行评定。该办法并未提及。在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货币政策的执行、调查统计分析、金融稳定以及金融研究等业务的地位日益突出,在综合考评时。它们是与其他业务同分值考量还是要占据更大的比例,这些都是基层行(特别是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在接受考评与制定对其他单位考评办法时必须考虑的问题。由于总行相关文件对考评规则未予以公布,基层行在准确把握业绩考评工作标准和贯彻执行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三)一些具体考评指标在实践中操作性不强。总的来看。人总行各司局制定的业绩考核办法内容较全面,考核指标刚性较强,考核依据与评价标准较客观公正,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分支行的业务工作状况,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适用性,基本能公平、合理地反映分支行之间的工作业绩差异。但从具体操作层面看,一些条款过于原则或表达不清,还有一些指标则未充分考虑到基层行的业务工作实际,在考评过程中难以贯彻执行。

三、完善对分支机构业绩考评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考评项目

1.外汇管理工作应纳入人总行对各分支机构的业绩考评项目。建议将外汇管理工作纳入人总行对各分支机构的业绩考评项目,并由总行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建立考评结果联系机制。即外管总局对各分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外汇管理工作进行考评,考评结果送交人总行人事司,与其他专业考核的结果一道作为确定各分支行年度综合考核结果和等级的依据。

2.做好沟通与协调工作,进一步明确省会中心支行对地市中心支行的考评项目。对于地市中心支行而言,年度考评应由所属分行与省会中心支行分项进行考评,分行根据各项考评结果确定最终考核等次。因此,分行与省会中心支行对考评项目的合理分配对于客观准确评价地市中心支行工作业绩至关重要。分行与省会中心支行就此方面应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协调。(二)评分规则应凸显人民银行工作特点,增强透明度人民银行职能转变后。宏观调控与提供经济决策信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综合评价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的考评得分和排序情况应根据以下指导思想制定,并将评分规则予以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一是业务工作与工会、宣传等非业务工作在总分值中所占的权重应有不同。前者应占主要部分。二是各项业务工作所占总分的权重也应有所差别,如凸显中央银行核心业务特色的货币信贷管理工作与会计财务管理工作在总分数中的权重不能等量齐观,对于某分支机构而言,当两者在各自业务评比中所得的分值与名次都相同时,货币信贷管理工作对提高该分支机构总体得分与排名所作的贡献应大于后者。

同样。业绩考评须充分关注人民银行业务工作特点的思路也应运用于对县(市)支行的考评中。目前,人民银行县(市)支行之间存在着业务规模、人员数量的不平衡,而由于其上级行分工较细,机构的设立比较完整,县级行股室对应上级行多个处(科)室的情况比较普遍。如县支行办公室,要对应上级行办公室、内审、宣传群工、保卫、科技、人事等6个部门,一定程度上疲于应付上级行和行领导部署的工作任务,影响了工作质量。人总行党委<2024加强地(市)中心支行和县(市)支行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县(市)支行要稳定队伍,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在宏观调控中政策宣传、情况分析、反映问题的作用,及时反馈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上级行提供决策依据。同时,积极调整,逐步使县(市)支行的业务量、人员配置和机构布局适应县市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我们认为,地市中心支行对县(市)支行制定考评办法应体现以下原则:一是要切合基层实际,考评方法尽量从简。二是要有利于维护县(市)支行稳定,重点突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业务操作的规范与服务质量、内部管理的有效性与水平、领导班子及员工队伍建设等方面。三是要兼顾各县(市)特色,充分调动各县(市)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增强总行各司局制定的考核内容和指标的可操作性

1.明确或量化部分考核指标。人总行相关司局制定的一些考核指标过于原则,建议应进一步明确或细化。

一是明确部分考核指标内涵。(1)货币信贷管理业务。如总行金融市场司制定的(2005年分支行信贷政策和金融市场业绩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中,第8项“黄金市场专题研究”要求“对辖内黄金市场2024情况和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并上报”,同时还明确“迟报、漏报一次扣0.5分,扣完3分为止”。从现有情况看.人总行先前并未对黄金市场相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因此报表报告具体内容、时间要求不详,基层货币信贷部门难以操作。(2)会计财务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会计专业业绩考核办法>在“会计管理”的“办理与金融机构2024的会计事项”中规定,各分支机构“未对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进行分析的,此项不得分。”由于机构改革后,人民银行会计财务部门对各家商业银行的监管职能减弱,若要得到具体、准确的分析资料,面临着人员、时间上的困难,而且缺乏对各商业银行会计报表和年终决算的资料进行分析的统一口径。为此,建议总行能在这一问题上给予指导。明确报表分析的口径与要求。

二是细化部分考核指标。(1)金融稳定工作。维护金融稳定是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金融稳定工作中2024风险评估、金融稳定资产管理等部分指标.在实施考评时较为原则,基层行不易掌握,建议进一步细化该类考核指标,并根据金融稳定工作情况及时调整。(2)货币金银业务。建议能明确“业务量大小”的考评标准。

2.考核内容和指标进一步考虑各分支机构业务实际。

(1)考核指标中应体现2024分支行的试点工作成绩,即根据分支行完成试点工作任务的情况给予酌情加分。近年来,人总行相继推出了多个业务系统建设项目,如企业征信系统、小额支付系统等,业务系统建设的试点行在建设、推广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实践中对系统建设提出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建议,为人总行在全国推广系统积累宝贵经验。因此,在2024业务的考核指标中应增设试点行完成试点工作的奖励部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