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计划内容页

人员配置计划(甄选5篇)

2024-07-05 19:34:02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员配置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员配置计划范文第1篇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欧山俱乐部人力资源规划及人员配置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全面了解俱乐部人力资源规划现状、企业战略的基础上,对俱乐部现阶段的人员配置过程进行优化,制定合理的人员配置方案。本文通过运用所学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对人员配置问题进行规划,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抢占市场先机达到人员配置优化过程,如何合理用人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 健身俱乐部 人力资源规划 人员配置

一、 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及作用

(一)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企业根据其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实施其发展战略,完成其生产经营目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措施,从而达到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平衡的过程。简单地说,人力资源规划是指对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并使之平衡的过程。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即最终结果,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即对计划期内人力资源规划结果的总体描述,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供给和需求的比较结果。另一方面则是人力资源的业务规划,包括人员补充计划、人员培训开发计划、人员配置计划、人员接替和提升计划、工资激励计划和退休解聘计划等。

(三)人力资源规划作用是帮助管理者预测人力短缺或过剩的情况,当企业经营活动发生变化时仍能维持稳定,有效分配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避免用员过多,为制定招聘、选拔和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二、欧山健身俱乐部人力资源规划

(一)所谓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和工作任务,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企业未来某一时期所需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等进行预测的活动。由于欧山健身俱乐部的主营业务是打造品牌健身俱乐部,通过加大力宣传力度和全方位的服务吸引更多消费者来入会健身,使其人员的配置与年度营业额形成比例关系。

(二)所谓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是指企业为满足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人力资源需求,对将来某个时期内,从其内、外部可以获得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预测。包括两部分:即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和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三)俱乐部的发展目标就是在其行业竞争中做大做强,因此在这个宏伟目标实现过程中,企业要有自己一套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而人力资源规划里的人员配置问题也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增员和人员结构调整等措施,使得企业人力资源供需由不平衡达到平衡的状态。经过人力资源的平衡过程,企业才能有效地制定人员配置方案,降低用人成本,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三、欧山健身俱乐部人员配置

(一)欧山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是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缺少高学历人才;员工年龄偏小;年龄大的员工又面临退休,其所在岗位空缺需要补员;人员流动大,人员流失情况较严重。针对这些现状对俱乐部人员配置方案总结出的结论是:各岗位上的员工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员工数量短缺,教练、会籍、前台需要进行外部招聘的人数过多,内部供给少,严重影响了俱乐部正常经营和管理。

(二)欧山健身俱乐部以员工岗位和员工学历两个项目作为人员配置优化过程的依据。当企业员工数量供过于求时,则可采取裁员、解聘或将员工数量过多的岗位调动到员工需求量大的岗位上等方法;当企业员工数量供不应求时,则可采取外部招聘或到其他连锁店临时借用员工等方法。

四、建议

在制定俱乐部的人力资源规划前一定要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及各岗位人员数量情况,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对俱乐部人力资源规划及人员配置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注重人才的培养,积极储备人才数量。在招聘过程中,严格把关,要注重招聘者的整体素质,针对各岗位上员工数量的不同做出适当的调整。供不应求时要采取外部招聘、内部调动等方法。俱乐部在招聘员工时要因岗位而异,如招聘私人教练时可以多面试一些女性,才不会令私人教练这一岗位上的人员男女比例失衡。在招聘其他岗位员工时要选择一些责任心强,肯上进,学历高,能力全面的人才,期间可以和天津市各高校展开合作,提供实习岗位,促进俱乐部发展的同时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企业也要采取相应措施,比如裁员,实施提前退休解聘计划等。

(二)积极采取员工培训开发计划,提高俱乐部内部员工素质。定期为各岗位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前储备人才,尽量减少外部招聘多采取内部调动。在会籍和教练岗位上多配置学历高,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员工,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将储存的人才临时借用到空缺岗位上,既降低了用人成本也避免因招聘不到员工而导致岗位的人员空缺。

(三)减少企业中的兼职人员的数量,尽量避免人才流失情况出现。在俱乐部招聘过程中难免会因招聘不到员工而雇佣一些兼职人员,兼职人员过多会使企业员工流失数量增多。俱乐部应在岗位上多配置专职人员,并适时的进行薪酬激励计划,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赵越.北京市中高档健身俱乐部服务质量调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2] 刘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人员配置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180-02

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人力资源是高校最重要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配置是高校资源配置的主要内容,如何完善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概念及其特征

人力资源是与自然资源或物力资源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特定社会组织所拥有的能推动其持续发展、达成其组织目标的成员能力的总和[1]。与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增值性和可变性等特点。高校人力资源是指高校所拥有的能推动高校持续发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目标的成员能力的总和。它既包括高校内部的人力资源,也包括高校外部的人力资源。其中,学校内部的人力资源是高校人力资源的主体,主要由专任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等四个部分构成。基于高校自身特点和构成,高校人力资源呈现出层次性和类别差异性,但其核心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根据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战略,对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职务分析、人员招聘与选拔、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使其与高校其他资源相结合,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是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主要目标。

与企业等盈利性社会组织相比,高校的人力资源配置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主体是高等院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强,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权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主体,改变了长期以来以政府计划为主的被动配置模式,能够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自主配置人力资源。

2.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对象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对象既包括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也包括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不同,其自身的素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教师资源是高等学校所有资源中现实价值最大、增值潜力最大的资源。在教师资源中,高层次人才比如学科带头人又具有更大更高的价值。

3.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是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高校办学的质量与效益。与企业等营利性组织追求利润的目标不同,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人与事、人与人之间相互和谐发展。

4.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涉及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层面的配置是高校人力资源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分配及其流动的排列组合。在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的宏观配置是由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制定规划、政策以及财政投入等方式进行。微观层面的配置则是高等学校组织系统内部对人力资源的配备和利用。它涉及高校教师的招聘、录用、配备、使用和管理等多个方面,主要由高校自身来完成。

二、我国高校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人力资源配置在数量、结构、质量、效益方面得到较大改善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配置理念落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理念落后。长期以来,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理念仍没有完全突破因人设岗思想的影响,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普遍存在因人设岗的做法,也有的高校设岗的主要依据是现有教职工队伍的学历、工龄等。在岗位设置时往往首先考虑重点学科、专业,而一些具有市场需求、发展潜力较大的新专业和较冷的专业人力资源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导致高校学科专业人力资源结构配置不合理。同时,传统的配置观念没有将人看做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财富,而是把人设为一种成本,将人当做一种“工具”。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不是为了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的合理利用,而是为了加强高校在人员方面的投入、使用和控制,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2.高校人力资源结构配置失衡。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结构配置失衡突出表现在高校岗位设置结构不合理、教师内部结构不合理和高层次人才短缺等方面。在新一轮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岗位设置文件确定了高校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高校根据文件确定的岗位总量和设置比例,结合教育教学需求按需设岗。然而,由于高校岗位结构比例问题涉及管理、专业技术、工勤三支队伍之间以及它们内部各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问题。从政府核准的各高校结构比例来看,重点高校高于普通高校,普通高校则优于专科院校。同时,同一系列的等级设定较少考虑高校内部的差异和现实需求,导致部分低级岗位空缺,部分高层级岗位不足,如不适时调整将会影响到高校人力资源的未来发展,直接制约高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

人员配置计划范文第3篇

人力规划配置(manpowerplanning)又称人力资源规划(humanresourceplanning),简言之,即为确保组织未来发展和因应环境要求,以决定人力需求,及满足此项人力需求的程序。由另一方面来看,人力资源规划又指“透过人力供给-包含内部供给与外部供给,能使未来组织保持供需平衡的制度”。“人力资源规划”是“在变动的环境下分析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发展适当的人力政策以促进组织长期效益的过程;是公司整体计划和预算程序的一部份,因为人力资源成本和预测将影响公司长期计划或受其影响”。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

人力资源规划目的在于减低用人成本、合理分配人力、适应组织发展、满足员工的需求。人力资源规划目的除了提升人力资源使用和获得竞争优势外,还包含(1)获取和维持所需人力的质与量。(2)培养训练良好、具弹性的人力,以协助组织适应不确定和变动的外在环境。(3)降低对外部招募的依赖,也就是以人力发展策略尽量维持人力稳定。(4)预测人力需求,未雨绸缪,及早更新组织生命。(5)合理分配人力,消除无效人力。(6)因应组织发展目标,协助组织成长。(7)提高员工效率,节省用人成本。(8)有效运用各类人力,达到适才适所。

三、人力资源规划的模式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组织求生存、求发展的人力活动架构与运作的设计规范,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相关设计前,则必须要了解其规划程序。从既有的业务来分析,应该根据扁平化的组织及流程简单的工作活动,也就是企业再造后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功能,来衡量组织的标准人力。认为人力资源的规划要从公司预定增加的业务以及发展的新事业进行人力计划的分析。此新发展专业的人力需求,仅是预测性的,而非确定性的。需要综合既有人力和预定人力以确认计划人力的需求。进行人力需求规划时,应事先预测整体的业务需求量,分析与评估组织内外部的环境后,预测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和了解人力资源供给的来源,做出招募或是遣退的计划。在人力资源短缺下,组织必须在适当的时间内,提供适当的人力资源,安置于适当的工作;在人力资源过剩下,组织势必要在适当的时间内,将过剩的人力资源遣退而顺利的离开工作。人力资源规划模式可分为六大部份。

1.需求预测:参考公司未来计划估计未来人力需求。

2.供给预测:参考现有和未来可获得资源估计人力供给。

3.供需预测:分析供给和需求预测以确定人力过剩或短缺。

4.生产力和成本分析:分析生产力、产能、效用和成本以确认生产力改善或成本降低的要求。

5.行动计划:研拟人力过剩或短缺、改善效用和生产力、降低成本等计划。

6.预算和控制:设定人力资源预算和标准,并监督其实施。

四、人力资源分配

(一)职位对应原则

合理的人力资源分配应能强化人力资源的整体功能,使人的能力对应到适当的职位。企业职位有层次和种类之分,每个人也都具有不同的能力,每个人所具有的能力水平应与所处的层次和职位相互对应。

(二)优势定位原则

人的发展受先天素质的影响,更受后天实践的制约。后天形成的能力不仅与本人的努力程度2024也与实践的环境2024因此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个性也是多样化的。优势定位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人自身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和职位的要求,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职位;二是指管理者也必须将人安置到最有利的职位上。

(三)动态调节原则

动态原则是指当人员或职位要求发生变化的时候,要适时地对人员配置进行调整,以保证始终使合适的人工作在合适的?位上。

(四)内部为主原则

一般来说,企业在使用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时,总觉得人才不够,抱怨本单位人才不足。其实,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人才,问题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此,关键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人才资源的开发机制,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这两个机制都很重要,如果只有人才开发机制,而没有激励机制,那么本企业的人才就有可能外流。从内部培养人才,给有能力的人提供机会与挑战,造成紧张与激励气氛,是促成公司发展的动力。但是,这也并非排斥引入必要的外部人才。当确实需要从外部招聘人才时,我们就不能“画地为牢”,死死的扣住企业内部。

人力资源分配工作,不仅涉及到企业外部,更多的、更困难的工作存在于企业内部。从目前的实际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人力资源分配形式:

1.人与职位的关系

这种配置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来保证企业内各部门各岗位的人力资源质量。根据员工与职位的对应关系进行配置的一种形式。

2.移动配置型

这是一种从员工相对职务移动进行配置的类型。这种配置的具体表现形式大致有三种:晋升、降职和调动。

3.流动配置型

这是一种从员工相对企业职位的流动进行配置的类型。它通过人员相对企业的内外流动来保证企业内每个部门与职位人力资源的质量。这种配置的具体形式有三种:安置、调整和辞退。

人员配置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投资因素;生产工艺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149

基于国内某汽车制造企业十几家生产基地人员及效率管理的现场调研,结合战略、技术、财务等专业人员的研讨分析,文章认为影响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因素主要包括战略层、经营层和人力资源管控层三个层面的因素。

1影响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因素调研分析

11投资因素对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影响

按照《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存在一条资本和劳动力组合的曲线,称为“等产量曲线”。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为追求最大化的利润目标,资本投入和人员配置存在最佳的组合方案。资本和劳动力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较高的资本投入,可以按照一定的边际替代率替代相应的劳动力,即增加前期资本投入,可减少后期的劳动力投入。结合调研企业的实际看,因调研的企业遵循谨慎投资的原则,采用滚动投资、节约投资、限额投资的方式进行投资,前期投资以小批量、多批次投资居多,投资规模相对较小,致使后期要实现相应的产量或超预期的产量,就需要投入相应或更多的劳动力来实现,例如调研企业焊接生产线的单车人工成本总体呈现“5万辆线―8万辆线―10万辆线”逐步递减的趋势。从最优投资方案的角度看,产量过低的产品投资或过于谨慎的产能投资,对人工成本使用是不经济的,对后期的用工规模控制也是不利的。

调研企业在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源在项目前期参与较少,项目流程参与度不够,关键管控指标不明确,人力资源对投资决策的支撑度也不够,致使在投资已确定的情况下,人力资源部门只能提供相应的人员配置,以保证投资项目既定产量目标的完成。从劳动效率提高和管理提升的角度看,从严控制用工规模和人工成本使用与人员配置保障存在矛盾,过少的人力资源前期参与度,不利于后期诙力成本的节约和控制。

12生产工艺因素对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影响

汽车制造企业不同的产品平台由于车型的尺寸、配置等存在较大差异,相应的操作人员配置也不同。按照调研企业的产品平台划分1~4级四个平台,平台标准越高,人员配置定额也越多,如2级平台车型S2与4级平台车型S4总装生产线人员定额差异达20%。产品平台越高,工作量差异越大,需要的人员配置标准越多。

汽车制造企业同一产能不同生产工艺方案对生产线的工位设计存在较大差异,生产工艺方案直接影响生产人员定额配置,产能越大、工位数设置越多,人员定员配置数也就越多,且不同的批次建设方案,对人员配置总量影响也较大。调研企业同为10万辆的焊接线,一次建成的人员定额为295人,而分两批次建成的人员定额为351人,人员定额差异近20%,一次性投资到位比分批次投资到位需求的人员更精益。

13产品自制率因素对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影响

产品自制率的不同,将造成汽车制造企业工作量的差异,进而影响人员配置。以调研企业冲压自制零件数量分析,相同生产线下、不同的产品自制率决定着不同的人员配置,整车产品自制率越高,需要配置的人员也越多。而影响产品自制率高低的因素,不仅有人员配置的需求影响,也有利润贡献、生产基地外部环境、生产场地、产品生命周期及产量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14生产自动化率因素对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影响

基于调研企业不同地区的人工与设备成本对比分析,自动化率高的投资方案较人工投资多的方案一次性投资大,但后期成本低。根据调研企业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基地机器人设备投入差异分析,一台机器人相当082个操作人员,即一台设备在双班时可替换164个操作人员,自动化率与人员配置呈负相关关系,自动化率越高,人员配置越节约;同时,机器人投资回收期重庆地区为374年,北京地区为309年,均小于产品生命周期5年,投资自动化设备在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综合产品质量、安全、效率等因素,投资设备也具有优势,不仅利于减少用工、降低成本,还利于产量质量、效率提升和生产安全的保障。

15产能利用率因素对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影响

调研企业各基地人员配置的主要依据为当年产量规划,而各基地产能利用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力资源的需求总量。产能利用率高的基地,人员需求与定额配置相匹配,劳动效率则高;产能利用率偏低的基地,由于前期的人员配置已到位,在短期内表现为人员工作不饱满,有一定富余人员,但减员又非常困难,劳动效率偏低。从调研企业各基地的产能利用率与人员配置率对比来看,当产能利用率与人员配置率的比值达到12倍以上,各基地的人员配置才较为合理,人员效率才发挥到较大效果。

16生产组织方式因素对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影响

汽车制造企业的销售和生产计划随市场波动较大,对生产班次、人员组织等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各基地为了避免生产突然上量出现的人力资源短缺,往往会储备一部分生产人员,从而造成人员需求时快速满足,但在产量下降时,人员减少缓慢,这对人力资源控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单班生产或双班生产方式的选择也对人员配置影响较大,这也取决于企业合理的销售和生产计划。

17业务外包模式因素对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影响

从调研企业的各基地情况看,多数单位均有业务外包的形式存在。基于统计口径考虑,业务外包用工模式对企业的人员总量及人工成本控制效果明显,同时,业务外包用工灵活,机动性强,用工能够及时应对企业产量波动,节约人工成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用工风险。但是,业务外包的用工模式对企业的总成本影响较小,对企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18人员结构管理因素对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影响

牡餮衅笠蹈骰地及国内主要汽车企业对比看,生产人员占比为55%~75%,差异较大,同时调研企业部分生产基地由于设备、管理的水平不高,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在生产线增加了辅助人员的配置,辅助生产人员占生产人员的比例达到了38%,辅助人员配置不精益。与行业对标,整车企业各类人员的配置标准和配置方式差异性很大,存在管理人员、辅助生产人员配置过剩的情况。

19管理举措及其有效性因素对汽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影响

调研企业的人员配置管理工具或举措主要有人力资源配置模型、定员优化精益用工、HPU(单位产品制造工时)管理、严控生产班次、职能人员精益、劳动效率倒逼、劳务外包等方式方法,从管理工具的使用看,借鉴和应用人力资源管理工具较少,且体系化不够;从管理工具的有效性看,通过不断的精益优化,现有管理举措效果明显,但管理举措的创新研究以及管理举措的规范化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以适应未来的管理需要。

综上分析,文章认为投资、生产工艺、自制率、自动化率等因素属于战略层,处于影响人员配置的前期,对企业人员配置的影响程度较大;产能利用率、生产组织模式、业务模式等因素属于经营层,处于影响人员配置的中期,对人员配置的影响程度中等;人员结构管理、管理工具应用、管控举措有效性等因素属于人力资源管控层,处于影响人员配置的后期,对人员配置的影响程度中等或较小。

2优化整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对策研究

基于影响整车制造企业人员配置的因素分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人员配置、提高劳动效率。

21战略层面,转变投资理念,加大自动化投入力度,把人员和人工成本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

(1)转变投资理念,构建全价值链的投资分析。从战略层面看,需进一步转变投资理念,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立投资分析模型,导入全成本管理概念,构建全价值链和全成本管理的投资管理模型,从源头上控制人员规模,提高劳动效率。结合工业40的发展要求,需进一步关注、加大自动化投资力度,不仅可提高质量、安全及效率水平,同时也可以节约用工,降低单车人工成本。加强基础数据管理,持续开展生产工艺优化和自制率研究,探索建立最佳产品平台、生产工艺方案,精益用工配置标准。

(2)建立单车人工成本控制模型,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完善项目投资管理原则、标准,将人力资源指标(如:单车人工成本)纳入项目投资进行论证,加大项目投资各重要环节人力资源的参与力度,从全生命周期、全成本、全价值链的角度引导投资决策。人力资源部配置专门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从投资项目前期就积极介入企业的投资决策,加强人员和人工成本的管控。

22经营层面,进一步优化生产资源调配,增强生产计划与人员配置的协调性

(1)关注产能利用率,充分研究基地产能利用情况,持续优化产品布局;完善人员内部调剂机制,实施人员跨企业、跨地域平准调剂,缓解用工压力。

(2)加强市场销售、生产计划与人员配置的协调,建立人力资源配置分析和管控机制,运用短期用工、顶岗实习生等多种用工方式,快速应对生产计划波动,促进人员配置平稳、高效。

(3)对标企业最优生产组织模式,聚焦生产计划及产能利用情况,采用最优生产组织方式,通过加班、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压缩生产班次,精益用工配置,控制人员规模。

(4)企业须从公司战略层面出发,结合各基地的业务特点和用工需求,加强业务外包模式研究,大胆探索确定各基地的生产运行模式。

23管控层面,提高人员管控力度,优化人员配置体系,推广应用先进管理工具,持续提高劳动效率

(1)企业要从管理模式入手,结合投资、工艺能力、生产组织模式及产能利用率等重要因素,构建一线生产人员、辅助生产人员、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配置标准,推广应用优秀管理工具,优化、完善人员精益管理体系,并坚持PDCA管理机制,持续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人员配置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进度管理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施工进度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三大重点控制内容之一,与工程质量、工程成本有机结合组成反应工程项目实施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是保证工程项目按期完成,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实际上,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施工进度管理已经不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期控制,而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众多的系列性管理活动,直接影响着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何有效控制施工进度,是当前众多施工企业所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形势下,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需要综合考虑施工成本、劳动消耗、工程实物、资源供应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下面,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发展现状,就施工进度管理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2 施工进度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施工进度计划编制问题施工进度计划是整个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依据,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是否科学合理,是保证施工进度控制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在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必须注意工作排序和各单项工作的逻辑关系,合理安排资源,避免工作安排在某一短暂时间内过于集中,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此外,尤其要避免出现漏项过多现象,要尽量全盘考虑使施工计划编制遍及整个工程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以免造成施工过程中产生过多编外工作、突发性工作,从而对施工产生冲击影响施工计划的正常实行,如排遣污、排废、道路交通、场地平整等辅助工程的计划与实施。在部分企业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还普遍存在控制目标不科学现象,在一开始就没能按照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系统性编制,如施工前准备阶段缺乏控制耗用过多时间,不顾项目大小、工艺条件、地质气候、装备情况等盲目确定工期,最后使得工期计划存在先天性缺陷难以实现,造成一系列施工问题。

2.2 资源配备计划未能与施工进度计划相协调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和完成,实际上是取决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人力资源、动力资源、设备资源、材料供应、机械配置、环境条件、施工方法等等。施工进度计划应当同资源醒备计划一同出台,协调编排,以使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和完成在资源配置上有保证,缺乏资源配置基础的施工计划只能是一纸空文,根本无法实施。但我国目前很多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还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通常将施工进度计划和资源配置计划分割开来,先制定施工进度计划,再根据经验积累进行资源配置,最终导致施工过程中资源配置难以满足施工进度计划的需要,严重制约着施工进度计划的实现。

2.3 施工进度计划执行不力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中,还存在着施工进度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不少企业施工在施工进程中,尤其是一些中小型施工企业,施工进度计划与实际实施完全不一致,计划同实施脱节,完全失去了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意义,计划是计划,工作是工作,最终使施工过程完全放任自流无序运行,施工进度计划控制一片混乱,导致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目标无法完成,工期拖延现象十分严重。

2.4 施工进度计划调整能力欠佳施工进度计划在编制完成之后,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对施工进度计划的实现造成冲击,如计划编制缺陷、施工过程环境变化、现场情况调整、资源供应影响等等,此时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调整。实际上施工进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调整计划的过程,真正一成不变顺利完成的施工进度计划是很难制定的。但当前我国不少施工企业所编制的施工进度计划调整适应能力欠佳,要么难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变得死板机械,要么调整后也无法附合工程实际情况需要反而使工期管理更为混乱,导致施工进度失控。

3 施工进度管理常见问题应对策略

3.1 注意施工进度计划的合理编排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需要合理的资源配置、合理的工作安排进行协调搭配,在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要在系统有机的理念指导下进行,使施工进度计划具有系统性、动态性,既要注意计划的编制,又要注意计划的动态调整,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多方案比较选择,以使施工进度计划能有利于工程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文明施工,有利于合理的缩短工程建设周期,避免将盲目、机械、不完整的施工进度计划应用于施工中。

3.2 提高项目组施工进度控制水平项目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着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效能,首先应当从项目组成员素质出发,提高项目组工作人员素质。由于施工进度控制是一项复杂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各种冲突,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要有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项目经理进行领导,充分考虑项目经理的领导能力、技术能力、人脉关系等。整个项目组,应当包括多个下设部门,如计划部、合同部、财务部、供应部、合同部等,提升项目组成员的能动性加强协调工作能力,避免出现内部摩擦。目前,采用工程网络计划的方法,对于实现施工进度控制科学化有着较好的意义,可以作为项目组的一种管理手段,提升项目各参与方的协同工作能力,有效促进施工进度计划的完成。

3.3 注意施工进度计划交底工作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并不只是项目组的事情,而需要整个项目全体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须注意计划的交底工作。在施工进度计划实施前,可根据涉及范围召开全体动员大会和各级生产会议以落实责任,要求高层管理人员熟知计划并创造好良好的实施环境,要求生产管理人员熟悉计划并安排好人力、机械供应等。最好的方法是建立周计划、日计划体系,进一步加强施工人员施工进度计划控制的责任感,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明确并完成计划任务。

4 结束语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项目建设工期,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充分把握研究影响进度的各种因素,针对施工进度控制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主动积极的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通过各专业、各环节的共同努力,编制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建立科学的控制体系,才能确保工程进度达到合同要求,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任永杰.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5)

[2] 王晓青.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特征及控制原理研究[J].科技视界,2012(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