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大反思大讨论心得体会(推荐5篇)

2024-07-06 02:03:04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反思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反思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据悉,为承接网、省公司及地区局开展安全生产反违章大反思大讨论活动的要求,水城供电局高度重视,计划从8月15日至23日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大反思大讨论,局领导班子分片区深入基层生产部门开展反思大讨论,做到全覆盖,讨论后形成反思材料。

当天的讨论会上,通过组织参会人员观看警示片《痛思》,并对《海南电网公司保亭供电局“4.23”配网人员人身触电死亡事故快报》等近期南网系统内发生的典型安全案例的再学习、再分析、再思考,举一反三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不安全行为。

参会人员结合案例与自身岗位,针对日常工作现场作业安全管控、运行维护过程中的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违章行为进行了讨论,通过深入细致的梳理,分析违章原因,并就自己岗位上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大反思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推动中心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落实工作改革发展的新举措、新方法,我们严格贯彻落实党委的部署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全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一是认真组织学习文件。中心按照要求,及时召开全体人员会议,全面动员部署,把大讨论活动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根据局党委的要求,明确了中心领导总牵头,及时制定了方案,各部门精心组织,抓好落实,确保整个活动有序推进、进展顺利。

二是及时组织学习讨论。中心领导班子主动作为,认真讨论方案,并在周例会上开展动员和部署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要求,端正思想,查找自己的不足。

三是专门制订宣传计划。通过短信平台,每周向全体人员发布方案和工作要点,每月例会组织大家相互交流意见,积极利用微信工作群及时宣传各项工作,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使大讨论活动深入每个人的思想中。

二、健全机制、狠抓落实

一是建立每周例会制度。在大讨论宣传发动阶段,精心谋划方案和工作计划,坚持每周召开碰头会,层层动员部署,做好组织发动工作。

二是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在大讨论学习讨论阶段,领导班子始终将学习培训作为贯穿整个活动的重中之重。领导班子成员围绕活动主题分别讲授专题党课。

三是积极组织部门全体员工撰写学习体会、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在实践转化阶段,中心及时组织2024活动的最新进展及成果,保存图片和资料,反映活动效果,宣传活动经验。同时结合实际,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重点。

三、创新形式、抓好结合

一是积极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参与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公安工作改革发展金点子征集活动”,设立“意见箱”征集意见,搭建思想碰撞的平台,疏通建言献策的渠道。目前,共征集到涉及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问题的建议意见30余条。

二是“全员阅读”活动的积极推进。在2024参考书目的基础上,结合岗位实际再2024一批学习书目,组织大家认真扎实开展阅读活动。积极开展“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书心得交流,引导大家读经典、看红书、写体会、评好书、谈收获,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目前,已收到撰写的《家风十章》有感、三读《围城》、读《新时代大国治理》有感等读书心得10余篇,“好读书、读好书,争当排头兵”的良好风尚日益形成。

三是广泛性开展“大走访”活动。在重要节点向帮扶对象、困难群众发放慰问物资,使大讨论活动做到了影响面大,涉及面广,使党员干部都参与到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中来。

四是实施好“走出去、引进来”学习考察活动。以这次大讨论活动为契机,组织多人分批到兄弟单位学习考察,对照差距,查找原因,借鉴经验,开拓思路,切实让大讨论活动有实效、有成果。

四、观念更新、目标明确

一是观念得到了更新。通过这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工作作风有了新的转变,重点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大家认识到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符合实际。

二是目标更加明确。回顾近年来,我们的工作之所以不断改革发展,无不得益于思想的解放。站在新的起点,实现新的发展,必须以改革的思路,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理念,不断探索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新方法、新机制,努力实现工作的新突破、新跨越。

三是成效更加显著。通过此次大讨论活动,中心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能力进一步增强,受到群众高度认可。

五、整改提高、全面总结

通过开展这次大讨论活动,大家的思想观念有所更新,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相比,在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机制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下一步我们将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不断整改提高。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具体的宣传方案,切实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全面、及时、准确的记录活动的进展情况,为大讨论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二是进一步加强信息反馈。及时将本部门开展大讨论活动的方案、细则等和工作进展情况向相关部门进行上报反馈。

大反思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加强师生间课堂交流,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思维动向,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和课堂情况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有效的课堂交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疑问中追索、在质疑和探讨中自然而然地理解、掌握知识要点,并使新知识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有效的课堂交流能帮助学生不断进行思维训练,养成积极学习和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 一个金融学课堂交流的例子

在金融学、商业银行管理学或其他金融类课程中,“我国贷款定价的方式”是一个重要内容。我们每次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总是以课堂交流为主,虽然具体的进展过程稍有区别,但效果很好。下面以该部分内容的授课为例来分享师生课堂交流的经验和体会。

这部分内容主要探讨我国现阶段特殊的贷款定价方式,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核心是贷款利率的确定。授课内容涉及到利率这一金融学核心概念,并具有中国特色,能很好地反映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历程。与这部分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有,利率的作用、基准利率及其确定、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等。以这部分内容为依托可以延伸到贷款利率差异化、高利贷、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这部分内容广泛,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教学灵活度高、掌控难度大。除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之外,教学目的更体现在理论的运用方面,体现在对实践问题的分析和把握方面。通过对相关实践和具体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银行体系结构,更好地理解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机制;理论联系实际,从金融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念出发分析实践中的具体事件,锻炼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课堂交流过程分析

我们把本节课的流程设计为,首先提供简单明了的讨论框架,然后通过不断引人实践问题,反复提问,相互质询和讨论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我国贷款利率确定的特殊性,并领会金融核心理论和基本理念的强大解释力。下面把具体的课堂交流过程细分为七个环节,这种细分仅具有参考作用,实际的课堂交流需要根据内容、时间、学生学习状态等具体情况灵活借鉴。

1 简单介绍总体框架,使学生心中有底

我们首先把主要内容列了出来,并做简要解释,本次课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一是官定利率和自由利率及其比较;二是官定利率的浮动区间。官定利率和自由利率同时存在反映了我国现实中存在的利率双轨制,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践问题,值得从理论上去分析。官定利率的浮动区间政策不断调整,是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重要标志,是对我国金融经济改革进程的反映。要理解分析我国金融问题,大的金融发展环境是必须了解的。

2 做足知识铺垫,引入核心概念和核心思想,为学生思考奠定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概念辨析、事例分析等方式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并交代主要的实践背景。在具体授课中我们强调了利率,特别是基准利率在金融学和金融分析中的核心地位,使学生明白这是分析金融问题的一个最基本出发点。我们比较了基准利率、市场利率这些标准的金融学概念和我国现阶段官定利率、自由利率之问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金融问题的特殊性。我们还通过回顾我国银行利率浮动区间政策的出台和变动历史,使学生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改革有大致的认识。这些理论和实践知识是本部分内容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一步思考奠定了基础。

3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辨析理论要点或提出实践问题来打开学生思维之门

引入实践中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解释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我们在分析自由利率概念时,自然引入了民间借贷和高利贷问题,介绍了我国政府的基本政策和一些改革措施后,列举了近些年一系列的相关案例,通过反问来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我们在介绍利率浮动区间时,提供了政策出台后大型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不同反应,引导学生反思我国特定的银行体系和金融体制对金融活动的决定作用。

4 基于实践问题层层推进,并适度变换交流方式,引导学生相互椿讨,碰撞出思维火花

基于实践提出问题后,我们通过连续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往往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自然而然地出现了相互矛盾和对立的观点。需要说明的是,在提问过程中老师并不做评论,只是顺势介绍一些实践进展情况,或更进一步提出问题,或只是稍微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既不妨碍学生思考,又有助于引导学生提炼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充分领会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原来我国的金融问题是如此有意思,金融实践的发展是如此合理。

5 不动声色地引导学生反复思索,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中心结论

虽然每一部分均提供了各自的背景资料,并提出不同的问题,然而,所有部分、所有问题在事后看来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来展开,从我国特殊的金融双轨制这一基本背景出发,就可以合理解释官定利率和基准利率的区别、自由利率和高利贷问题、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行为差异、民间借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事后看来,虽然每一部分都不重复,但学生的思维的确是在按照一定的思路不断反复着,首先需要回答具体问题,然后剖析具体问题背后的决定性因素,而这些决定性因素具有明显的共性。在这种课堂交流启迪下,学生只需具备基本的经济金融思维,从基本的金融经济原理出发就可以理解、分析我国金融实践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6 总结整理并提供进一步的支持佐证,巩固学生思维成果

在学生从我国特殊的金融体制出发理解了我国特殊的利率定价问题后,归纳性思维基本上宣告完成,这是艰难的一步,其中充满了发散性,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下一步就是总结整理和进一步论证了,属于演绎思维。演绎思维能进一步巩固学生思维成果,体现核心思想的强大解释力,并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这一阶段,我们对上一阶段学生的发言做了总结和肯定,让学生有一种心领神会的体验。在总结补充过程中,我们还穿插介绍了分析金融问题的一些基本视角和基本方法。

7 适当引入更深层次问题,供学生课下继续思考和探索

实践中的问题和现象层出不穷,而且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得到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学生分析金融问题,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推理过程。学生应该通过反复思考,反复训练,能基于特定的视角和前提,符合逻辑地推出与假定、条件相一致的结论,并且推理过程中不会出现明显的跳跃、断层或错误。我们在确认学生理解了本节的核心思想后,更进一步地提供了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国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关系等方面的一些资料,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

三 一些注意事项及经验总结

在整个课堂交流中,我们对内容、方式、进程都有精准的把握,然而却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们感到思维自由、交流自然,丝毫没有被掌控的感觉。诚然,这与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2024与老师有热情、喜好和学生真诚交流2024更重要的是需要课前有充分准备。有效的课堂交流需要教师在如下几方面做好准备,下大功夫。

1 课前要下足功夫,详实的资料要比空洞的实例介绍更有说服力

与基础性的、常规性的内容不同,每门课程都有其核心概念和基本理念,这些内容理解起来简单,但应用起来很难,学习这些内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是其专业素养高低的标志。这些中心理论需要结合实践,让学生在反复思索、不断质问中来体会,特别适合以课堂交流、课堂讨论为主的授课方式。对于这些重点课堂,教师应该在课前下足功夫。为了这堂讨论课,我们不但准备了教案、讨论大纲等常规性资料,而且通过剪报、政府文件、网页打印、图片、观点2024等多种方式准备讨论材料,在讨论过程中适时把这些看得见的论据拿出来,使学生感受到了其可信性。

2 要有全局把控能力,恰当地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把控方式

课堂交流被限定在了有限的时间之内,而不同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明显差异,相关的、不相关的论点会不时地冒出来,教师一定要有全局把控能力。我们主要是通过适时引入案例资料来更新议题、把控课堂讨论的。我们顺着学生的发言引入资料,既让学生讨论得以继续,又自然而然地更新了讨论议题。在具体的议题讨论过程中,我们采用的主要是提问这种方法,但提问的视角、方式会根据学生的反应而调整。

3 交流方式要多样化,尽可能随和自然

课堂交流要根据议题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并根据学生思维的具体情况而不时变换。有些根本性的问题,可以从不同视角来分析,就应该让较多的学生发言,相互补充,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提问,或鼓励学生讨论来进行,这类问题往往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有些具体的知识和争论的论据资料,可以让学生现场从网上查询获知,或者由老师直接告知也可以。有效的课堂交流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到课堂讨论是随和的、自然的。我们在改变讨论话题、进一步推出实践问题时总是和大多数或某些学生的思维相呼应,给学生的感觉是,老师并不是在推动讨论向下一阶段进行,而是在提供资料解释学生的疑问,好像是学生们自己在推动着讨论和交流不断进行。

大反思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讨论在思维的改变和深化过程中具有独特作用。霍姆斯(Roger?Holmes)认为,“个体思维的陈述形成于分析现有信念与用新观点综合这些信念之间轮换交错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促成新的综合而达成思想的改变。在课堂讨论中,对立的观点得以揭示、探讨、争论,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形成新的整合。”[1]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容易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被动接收,教学效果低下。高校思政课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应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设计一些好的问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意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讨论模式对思政教学的价值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课程教学以史实史料为基础,注重凸显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这一必然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下,学生缺乏问题意识锻炼,难以形成对史实及其辩证发展规律的思辨力。而讨论模式的教学借助于问题的设计、展开、探究、争论等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促进学生树立坚定信念,从而提高思政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兴趣,改善思政教学现状

教学实践证明,一门课程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2]然而近年来,思政课上抬头率低、旷课率高、玩手机等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再加上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非常低下。对比传统的讲授方法,思政课在讨论教学模式下,学生就事先由教师设计的问题、主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自由发言与讨论。讨论过程中给予学生主体性体验的感受,激发他们的话语权,发表观点后学生的成功感与自信得到提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欲望。思政课采用讨论式教学,将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独立思考,大胆展现自己,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被调动起来。

(二)提供多种机会与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要围绕《纲要》课程的讨论主题进行资料2024、整理、分析、归纳,这个过程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其次,讨论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的、没有压力的讨论,讨论过程成为一个自我发现、自我重建、自我表现、自我认知的良好平台,是一种促进高级思维活动的探究、推论、争辩的多元活动[3];再次,讨论过程中大家相互磋商、彼此启发,拓宽思路与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课堂讨论中需要学生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合乎逻辑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三)凸显互动参与,提升思政教学实效性

讨论式教学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充分激发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讨论式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担任引导、组织、启发的角色,教师要退出主角的位置,走下讲台,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课堂的主角。讨论式教学是一个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要敏锐地捕捉对教学有利的信息,适时地启发、鼓励和引导学生,解决他们在思想认识上的难点、疑点问题。讨论式教学中,学生与老师的思想、智慧碰撞与交流,使学生训练心智、明白是非、坚定信念,从而实现思政教学知识体系向大学生的认知体系与信仰体系转化。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讨论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讨论式教学作为一个系统的教学模式,应包括前期准备阶段、中期课堂实施与组织阶段、后期的课后总结与反思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应具有相应的流程与操作要求(见图1)。

(一)前期准备阶段

前期准备主要有以下四个流程的准备与设计。

1.精心设计问题,科学划分问题类别。“问题”不仅是讨论式课堂教学的中心话题,更是它的灵魂。因此问题设计是成功实施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关键。然而《纲要》课中,大部分的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问题意识比较差,或者没有问题意识。[4]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与中心任务,精心设计问题。《纲要》讨论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应该是围绕“两个了解”“四个选择”的问题进行设计、规划、互动、总结评价的逻辑过程。在设计问题时应对问题进行分类,《纲要》教学讨论涉及三类问题:

第一,基于陈述性知识的事实性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设计“是什么”的基础知识,是指已经发生了的历史事实,比如五四运动、辛亥革命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国内、国际的背景是怎样的?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有什么意义?等等,这类问题可以作为讨论的基础进行预热,激活学生的思考。可以围绕“两个了解”、“四个选择”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历史基础知识。

第二,基于程序性知识的解释性问题。这类问题不仅讨论近代历史发展的脉络、规律,更要探究这些历史规律背后的原因,弄清历史背后的“为什么”问题。比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引导学生通过史??史料2024探索历史发展规律,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历史和人民必然地做出这样的选择的理由。再如“如何勾画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讨论主题,要求学生将重大历史事件按照某种逻辑连接起来,并将其背后的推动力量加以阐释,引导学生寻找历史发展的逻辑与脉络、轨迹与规律。

第三,基于策略性知识的评价性问题。鼓励和激发学生对某一历史观点、历史事件进行反思与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视,但恰恰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比如,如何评价戊戍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运动?再比如以“如何评价近现代西方对中国的侵略?”为主题进行讨论,通过分析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动机、带来的客观后果,进一步引导学生批判“西方中心论”的历史观。

2.师生共同设计,建立问题群。《纲要》知识点多,面广,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同学们通过讨论学习,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历史与人民为什么做出这样选择、是怎样选择的这一重大历史观和价值观问题。因此,确定讨论问题群至关重要。

教师应树立合作意识,与其他老师或学生精心设计每节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师生、生生共同设计问题群,确定基本问题和扩展问题。基本问题是反映某一课题核心的解释性问题;扩展问题是基本问题的扩展,解决基本问题可以通过对扩展问题的回答获得提示。一般一个问题群由一个基本问题和八到十个扩展问题组成。抓住《纲要》课的主干体系,围绕“两个了解”“四个选择”基本问题,层层细分,扩展若干小问题。比如“历史和人民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问题,围绕这个基本问题可以设计扩展性问题。比如资产阶级道路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十月革命为什么给中国带来一声炮响等。好的问题群设计要注意扩展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老师要吃透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要点都要有所侧重。

规划时还涉及讨论的程序。教师首先要准备一些事实性问题,在讨论之初提出,再决定最重要的问题群以及问题呈现的顺序,开始和终止问题群都用基本问题,中间呈现扩展问题,最后还应提出些评价性问题,使学生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经验发挥应有的作用。

3.选择恰当的讨论模式。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比如小组式讨论、?q论式讨论、情景式讨论、案例式讨论、课题研究式讨论等等,《纲要》课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特点与需求进行相应选择。

第一,可采用课题研究式讨论。《纲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核心课程之一,它既具有史学课程的特点,又与史学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教学的理论起点和落脚点不仅在于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进程,更在于使学生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本质及其规律,[5]可采用课题研究式讨论,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查找资料,分析历史事件,厘清中国近代史发生发展的理论渊源,揭示中国近现代史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可采用辩论式讨论。要让学生理解“四个选择”的必然性,教师可以展开辩论式讨论,比如:假如历史和人民不选择中国共产党,不选择马克思主义,不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不选择改革开放,会怎样?可以让学生进行辩论式讨论,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明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必然的,而非是偶然的,让学生明白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壮大。

第三,可以针对某些敏感性的热点问题,进行敏感性话题讨论。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客观分析问题。

第四,根据教学环境与对象恰当选择讨论模式。《纲要》课堂学生人数较多,加上教学场地限制等因素,可以把学生先分组,采用小组式讨论。对于文科或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讨论模式,比如文科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可以采用辩论式、课题研究式等讨论模式,而理工科的学生推理能力、逻辑思维比较强,可以采用案例讨论式、辩论式等。[6]

4.提前分组,明确程序。高度的参与性是检验讨论式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应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引领学生做好讨论前的分组准备工作。第一,提前分组。思政课班级人数较多,专业很杂,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分组时每组10人左右,主要以班级、宿舍、专业等进行不同组合;第二,提前对每组成员做好分工。每组选出组长负责人,负责讨论的前期准备、中期讨论、后期回顾与反馈的整个过程。对组员要分工,有专人负责资料2024、做PPT、现场汇报、补充汇报、讨论后期总结等;第三,提前宣布讨论主题,给学生预留足够时间查找资料,做准备材料,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鼓励学生自己2024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数据、事例等;第四,要求汇报学生与补充汇报的学生做好发言提纲,规定好发言时间,发言过程中要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纲要》讨论式教学的实施中,既要体现思维的自由,又要体现过程的秩序。因此在第一次课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讨论的过程,规范讨论的语言,界定好各小组任务与职责,明确各讨论小组重点思考的问题,使讨论教学形成较为完备的模式设计。

(二)中期课堂实施与组织阶段

中期课堂实施与组织阶段主要有以下四个流程。

1.梳理基础知识,为讨论做铺垫。基础知识的习得不仅是教学的基本目标,更是为深入的做讨论式教学准备。因此,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情境中,绝不能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上课伊始,教师可出示以填空、选择为主的基础知识练习题,或者可以让学生回答提前设计好的事实性问题。这一环节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与历史背景的同时,引出要讨论的主题。

2.展示问题群,组织各小组讨论。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坚持以问题导向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追溯问题产生的根源,引导学生的讨论由历史认知推进到理论思维探讨。教师应根据每次课的教学目标,在黑板上或PPT上展示提前由师生设计的问题群,组织各小组讨论。出示的问题不仅要基本覆盖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还要有启发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难度要适宜,比如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国际因素,该问题太难,涉及当时国际关系,学生平时接触的材料又少,因此讨论的主体难度不要太大。

小组讨论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或者需要查找很多资料的讨论题目可以安排在课后进行。课后讨论,教师应该在班级讨论前提前2024学生的讨论记录、个人分析提纲、学生的观点与看法,及时了解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课堂小组讨论,教师应深入各讨论组,听取学生发言,做到反馈流畅,指导及时。

3.班级讨论,各组汇报。班级讨论是整个思政课讨论式教学的中心环节。讨论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位同学进行思考,教师应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班级讨论阶段,各小组应派代表上台进行汇报,汇报人应围绕本小组的问题进行主旨发言,介绍本小组的主要观点、讨论方法等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各小组提前制作PPT,更好的展示小组汇报。汇报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与质疑,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辩论。

讨论中教师应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及时进行宏观调控与引导。开局引导不仅要简短更要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秩序调控要灵活、平稳,既不能出现冷场现象,也不能出现过热现象,保证讨论能够顺利、有序开展;学生讨论背离主题时要及时控制,引导学生回归主题;讨论中若有争议,教师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争辩,最后达到共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教师点评与总结。每次的问题讨论结束后都要进行总结与点评。对于一般问题,教师可指定一名学生整合大家的论点和论据,形成正确的结论。对于难度较大、学生讨论不成熟、不完整的问题,可由教师作总结。点评过程中教师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观点,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提高对问题的分析深度与广度。比如在讨论南京大屠杀时,由于影响力大,大部分同学们都有“耻辱”心结,容易产生仇恨心理。教师点评时要注意在讲述战争的残酷之外,引导学生珍爱和平,而不是延续仇恨。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战争与和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教学模式下,容易造成知识点学习的分散,甚至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逻辑性。教师总结时一定要结合历史发展的逻辑与规律,注意历史事件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性。教师要对整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与回顾,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把握。

(三)后期的课后总结与反思阶段

课后总结与反思有利于下一次纲要课讨论式教学的有效实施,是纲要课讨论式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讨论式教学结束后,教师与学生要各自进行课后总结与反思。

1.学生反思与总结。

纲要课讨论式教学结束后,学生应该从四方面进行反思(见图2):第一,小组团队建设。小组分工是否明确,责任是否清晰,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是否强烈。第二,讨论形式。讨论形式有自由发言、轮流发言、头脑风暴、辩论式等不同讨论形式,选择的讨论形式是否恰当,这种讨论形式有缺陷吗?怎样改进?第三,讨论过程。在有限的讨论时间里能否激发大家的思维,组长能否有效把控讨论进程。第四,讨论效果。讨论的参与度是否较高?讨论是否偏离主题?讨论是否流于形式,PPT是否仅仅是历史资料与历史数据的堆积与陈述,同学们的讨论是否还是停留在高中阶段的“是什么”,有没有重点关注历史事件的“为什么”,是否主动探索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与历史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对以上内容进行反思与总结时,形成书面分析报告,报告的形成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l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单纯的课堂讲授灌输知识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造的过程[7],报告的撰写要尊重历史规律与客观事实,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视角地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报告完成后反馈给老师,老师及时进行批阅,评价其报告的优缺点,促进学生下次书面分析报告与总结水平的提升。

2.教师的反思与总结。反思与总结能帮助教师及时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缺陷,促进教师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改进讨论式教学。

大反思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 【关键词】反思 优化教学 总结

???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行为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每一个老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在很多教师都会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与失,通过写教后感、教学案例、教学心得来提高教学反思质量。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反思谈几点体会。

??? 一、反思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效果关系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吸引力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迅速进入思维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思维由浅入深,进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良好的课堂 导入,优如一座沟通的桥梁,衔接旧知识和新知识,还可以以旧知识的巩固带动新知识的理解。当然在导入时,应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知识水平,设置更高一级的知识水平,才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要求,此外有效的导入还可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

??? 二、反思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流程

??? 教学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大环节的策化上,让过程的设计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课堂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转的格局,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着,鼓励主动探索,大胆质颖。

??? 在组织教材上,应根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学密度、广度、深度和速度的安排,不能随意性很大,时而过难时过快,挫伤学生学习信心。时而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时间设置上,应研究一堂课的复习提问、新授知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的时间,应当堂完成本节课教学计划,不能留尾巴。

??? 三、反思师生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发展”,让学生享受成功,体会失败,释放喜怒哀乐,把学生视为生动而丰满的情绪流动过程。教中反思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发展上,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作为平等关系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融,教师在讲课中偶发灵感,学生思维中闪现智慧,教学生出现新问题、新见解、新教法,都给教学带来生机。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 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 四、反思教学讨论

??? 课堂上之所以要开展讨论,是因为教学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或疑惑,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合作,通过讨论,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消除了疑惑,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分析,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彼此的成果。课堂讨论是教与学的深化过程,是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拓展的过程。不能把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时简单的问题根本不需讨论的问题为了形势而讨论,师生共议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讨论是组织教学的一种方法,如不能体现数学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讨论能激发思维,活跃气氛,更主要是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 五、反思个体,优化学科素质

???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课后思”:一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记,这对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周后思”、“单元思”,就是一周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期中质量分析,这是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整合思考,也可一学期、一个学年教学的反思,教后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日月积累,进行反思,记录自己平时的所做、所思,是最有实用价值、最有效的自我教育。

??? 六、解题的反思

??? 反思解题思路。解题思路的形成就是把从题目中捕捉的2024信息与头脑中储存的2024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加工,重组与再生的过程,对思路的形成过程进行反思,就是在解题结束的回顾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重组与再生,长期坚持这样的反思,就可以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有利于自己思维监控能力的提高,更是一种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