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多媒体教学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多媒体教学心得范文第1篇
多媒体教学的实施无疑给课堂带来了活力。 优质的远程教育 资源为教师们加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提 供了不竭的源泉和足以撬动"地球"的支点。但是,正如所有世间 的万物一样,每种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举一反三,事 半功倍。用的不好,就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近段时间在观摩 和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我有一下两点看法。
一、远程教育优质资源的应用只是辅助手段,而不能完全照 搬。当素质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一个新的名词"远程 教育"又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刚刚听到这个代名词时,我的确感 到很兴奋,农村学校也可以运用计算机这样先进的媒体上课了, 而且还是把微机打开一放,学生通过看电视,听全国优秀教师讲 课,知识就学会了。我们教师只要在课堂上辅导一下就行了。当我在接受远程教育培训时,我对它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远程教 育资源包含的内容很多,一节课除了有优秀的课例外,还有很多 相关的动画课件、练习题、课外扩展知识。优秀课例也并不能完 全应用到课堂上,因为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别, 他们接受不了高频率的学习活动。如果一味地完全应用优秀课 例,学生学习跟不上,只会适得其反。那么,在我一开始想象中 的"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恰当、合理的选择和使用远程教育资 源是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二、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是为提高效率而不是装点门面。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渲染气氛,可以简化课堂。许多传统课堂无法 达到的境界,多媒体可以帮助我们。但是我们要明白,这是语文 课而不是艺术课。音乐、画面、视频等需要起到的作用是:激发 兴趣,渲染气氛,而不是艺术欣赏。因此,一定要使它发挥应有 的作用。如果为多媒体运用而运用,大量堆叠远教素材,则有喧 宾夺主之嫌,并且也不能提高课堂效率。以上所讲,简而言之, 就是要让资源服务于学生,学生方便运用资源。这样才会起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运用远教资源要处理"多"与"少"的问题。"多"是指服务于学 生学习的方法要多, 或者说为学生搭建的通往知识彼岸的路桥要 多,而不是单纯地指知识要多。"少"是指远教素材少而精。多媒体是现代教学的路,是桥,是学习的磁场,它既五彩斑斓,又科 学高效。
学习多媒体教学的心得体会500字(二)
利用计算机既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此谈谈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心得体会。
第一、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深厚的兴趣,在教学中,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如,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小学四年级语文《鸟的天堂》一文,利用多媒体可以直观的看到大榕树,降低教学的难度,省时高效。
第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助于加快教学速度,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巩固。在普通的教室里上课,老师要用粉笔板书教学内容、习题、解题过程等,这样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利用多媒体,预先制作好课件,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增加教学的密度;还可以即时反馈,体现反馈的广度。
多媒体教学心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电子技术
《电子技术基础》属于电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和实践性都较强,对于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厌学现象较严重的中职电子信息类学生来说,其理论枯燥乏味,学习没有积极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效果并不理想。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的结合,能把教学内容以一种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因此,科学合理地设计和组织好多媒体教学活动是获得理想的讲课效果的关键问题。
一、课程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关
《电子技术基础》和其他学科一样,在教学每一章节都有若干个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又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这些困难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难点。电工基础的许多概念和原理是比较抽象的,有些现象在传统实验中也是无法展示的,所以仅靠形象、表象和想象对初学者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点。
例如,在讲解二极管的特性这部分内容时,其教学难点就是“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利用多媒体课件用Flas模拟实验的方法观察实验电路(如图1所示)中小灯泡的亮和不亮,分析二极管的导通和截止情况。利用视觉效果为学生提供一种虚拟试验环境,使学生能够由现象到本质的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2.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注意力的重要因素。而对于这门课程,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是因为学时少,而内容涵盖量多,书中的有些概念、原理太抽象,较难理解和掌握,并且这门课涉及物理、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这样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真正掌握这门课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因为它可以通过文字、图像、色彩、声音等对学生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可以通过软件的优势将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中的现象加以形象描述,来调动学生的大脑神经运转,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
3.运用多媒体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拓宽学生的求知领域,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求知视野,学生学习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既发展形象思维,也发展抽象思维,学习也变得更轻松,更有兴趣。例如:在“555定时器应用”一节,结合教材上的例子,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地把利用单稳态电路所制作的声、光控电子开关对楼道路灯进行控制的现象、情景等进行逼真地演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提出生活中的实例,启发学生设计线路,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带着一种好奇心,头脑中不时产生一连串的问号,这时,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边解答,把抽象的电理论变得具体、生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深深感受到学习有趣,学习有用。
4.突破课堂的局限性,把实验室搬进教室
在电子技术的教学中引进EWB软件可以看到电路工作的实际效果,测量电路的2024参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整流电路一节的教学中(电路图如图2),直观地观察输入交流电的正弦波形和输出脉动直流电的波形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就需要使用示波器观察交流电波形,而示波器的价格相对比较昂贵,大量购买花费较大。学生使用不当很容易损坏,我们利用EWB软件中的双踪示波器就可以轻易解决这个问题,观察到各种波形(输入输出波形如图3)。利用EWB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EWB软件的操作,在EWB软件的示波器上能够看到各测试点的波形,并可以读出波形的参数,这样学生既看到了动态的波形变化,增加了对交流电波形的理解,形象直观地理解了整流电路的工作过程,从而收到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电子技术基础》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件主宰课堂
在使用PPT时,单一的鼠标操作使得教师被限制在课件平台的工作区域内,相对的活动范围也受到了限制,同时也使教师无法生动地表现原有的肢体语言和自由思维发挥带给学生扩展知识的机会。
2.信息超量,抑制学生思维
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课前制作,投影方便,转换迅速的特点,容易造成内容偏多的倾向。如对于反馈类型判断部分的讲解,采用幻灯片进行分析,虽然可以省去教学中书写大量电路图的麻烦,但是可能造成学生目不暇接的情况,使其对授课的内容一知半解。
三、解决多媒体教学问题的对策
1.根据课程要求制作运用课件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积极准备,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我们通过动画演示模块来形象阐述PN结的形成、晶体管和场效应管内部载流子运动过程及电流分配关系等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既使学生易于理解,又缩短了讲授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信息控制合适
以学生知识接受的速度为依据,控制教师的课堂信息输入量,以避免学生对知识“食而不化”,变换教学形式,控制教学节奏,防止学生因过于疲劳而降低对知识的吸收效率。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意采用诸如课堂复习、课堂提问、小专题讨论、例题训练与讲解等多种教学形式,既有效控制了课堂信息输入量和教学节奏,又加强了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3.传统教学与媒体教学相结合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语言加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克服了单一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不足。对于复杂公式和分析过程的推导,尽量使用板书形式,将板书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公式推导过程;对于语言教学部分,首先要建立在教师认真备课的前提下,对重点内容的精确把握,从而较好地控制多媒体放映的进度,对于重要概念,定义要反复地重复加深学生印象;PPT中展示的图例、表格、动画、视频等,教师应该带着学生一起看,边看边解释“为什么”;对于重点问题应该停留足够的时间,至少半分钟以上,给学生留有时间进行消化知识和跟上教师的授课进程;另外可以加入一定语言和板书教学的习题,通过对学生学习中遗留问题的解决,作为对前述教学过程的一个很好补充。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与传统的教师讲授有机地融为一体,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将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就能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4.EWB仿真软件与实际电路相结合
在电子技术的教学中引进EWB软件可以看到电路工作的实际效果,但是实际电路中的工作和仿真软件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经常使用仿真软件会使学生脱离实际。应该做完仿真后再用实际搭建的电路进行验证,把实际结果和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存在误差的原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使教学内容真正的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我们看到了多媒体技术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优势的同时,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相应地暴露出来,出现了问题就要解决,不是为了否定它的存在,而是为了不断地改进它、完善它。只要努力克服多媒体教学中的问题,多媒体教学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明炜.“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教学.中国电力教育,2009(8).
[2]冷芳.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多媒体课件教学探讨[B].辽宁高职学报,2007(10).
[3]英卫峰,霍雅琴.多媒体教学的认识误区与改进措施.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
多媒体教学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梅耶多媒体;思想政治课;教学启示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多媒体由于其所具有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等优点,已然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滥用、错用和误用多媒体的现象,多媒体教学甚至成为评选优质政治课堂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种种现象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思想政治教师们对多媒体教学缺乏理论指导和认识而导致的。
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E?梅耶在多媒体学习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得出运用多媒体教学七大原则。针对现阶段思想政治课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现状问题,结合多媒体学习理论提出相关的策略,对思想政治课中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有重要的意义。
一、 梅耶多媒体学习理论简述
梅耶把多媒体定义为用语词和画面共同呈现材料。其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文字和图片进行学习比仅仅通过文字学习的效果要更深入有效。梅耶倡导多媒体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如何用多媒体技术来促进人类的学习,而并不是以技术为中心。
梅耶认为,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者们更倾向于关心哪种媒体技术在呈现信息上最富成效。通过多组对比实验,梅耶认为进行多媒体学习要遵循以下七大原则:多媒体认知原则;空间接近原则;时间接近原则;一致性原则;通道原则;冗余原则以及个体差异原则。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使用现状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所使用的多媒体大多是指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教学。以下研究,主要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教学为对象。
1.把多媒体视为政治课教学缺一不可的教学神器
高中政治课堂上多媒体的应用完全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改革需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学过程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多媒体作为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主要代表,也得到了绝大多数高中政治老师的青睐。与此同时,高中政治课程由于客观原因,在学生心目中并不是最受重视的科目,加之政治课属于理论性质比较强的科目,因此教师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上需要花不少心思。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在政治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政治课堂活起来,学生注意力得到集中。
但是,政治教师渐渐把多媒体教学视为政治课教学缺一不可的教学神器。有的老师考虑到在评选优质课程时,使用先进的教学用具(多媒体)能有一定的加分,于是会为了加分使用多媒体,走进了有无多媒体是一堂课好坏的评判标准之一的误区。
把多媒体视为政治课教学缺一不可的教学神器,归根结底是由于政治教师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而对传统教学手段作全盘否定。很多教师把讲课的所有内容都放到多媒体课件上,一整堂课下来黑板上没有任何板书,学生无法对课堂内容有条理化的认识。教师把多媒体教学视为政治课堂上的必要因素,而不是把其视为一种教学手段。如此盲目追随,教学效果很有可能因此弄巧成拙。
2.过分追求花哨形式,滥用“花边材料”
所谓花边材料,是指那些为了丰富课文而加入的有趣但与课文内容无关的材料。思想政治课上教师普遍错用的“花边材料”主要有以下两种:
首先,是与内容仅有话题相关性而缺少意义相关性的“花边材料”。思想政治课堂由于其理论性、生活性以及时代性,学生所学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为了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必须把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局限于课本的材料,不在课堂中引入与时代背景相适应的人、事、物,那么显然是没有达到政治课的教学标准。多媒体在政治课堂中的使用,能声色图汇聚,把生动的事例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一部分教师过分追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所选取的事例虽然能吸引学生的目光,但是与教材内容却关联性不大。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缺乏对所引用事例的细致分析,没能正确分析事例与知识体系之间的真实联系而导致的。
除了上述的花边材料以外,还有一种广泛被政治老师所滥用、错用的“花边材料”便是在多媒体课件上作为装饰用的材料。很大一部分教师过分追求花俏形式,认为加入可爱的图案、动画、声音等能使多媒体课件更完美,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把大量精力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忽视了课堂的实质内容。制作精美的课件确实会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吸引到学生注意力的并不是所要掌握的课堂内容,而是把本该发放到知识上的注意力转移到与课堂内容无关的图案、动画与声音。一堂课下来,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让教师产生这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俗的错觉,实际上却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3.教师仍为课堂主角,学生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器
多媒体教学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于,其打破了传统黑板教学板书空间有限的缺陷,能在课件中进行大容量的内容铺排,还能进行快节奏讲课。但是由于对多媒体缺乏理性的认识,片面追求快节奏,在45分钟的讲课时间里安排超过学生在45分钟内所能接受的信息量,教师为了能赶上讲课进度,把多媒体课件上的内容一字不缺地念给学生,根本没有顾虑到学生能否接受得了、消化得了如此大容量的信息。很直接的,学生成为了被动的信息接收器,教师并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以及消化时间,所接收到的知识很有可能没有得到内化,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只停留在短时记忆的层面,更别提知识在学生认知体系中的建构了。
三、多媒体学习理论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几点启示
1.以提高教学方法为本,多媒体为辅
教育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学习结果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质量而非教学媒体本身。这种理论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取向为前提的。梅耶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取向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使多媒体技术促进人们的学习”,真正关心的是在学习者头脑中建立起表征之间的联系。与此相反,许多思想政治教师却在以技术为中心的取向下在课堂中设计及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些教师认为,只要把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学习者在学习上就能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显然,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取向是不符合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的,更不符合思想政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要取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应当以提高教学方法为本,正确认识教学方法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多媒体教学只是万千教学方法当中的其中一种,广大思想政治教师不能否认在思想政治课堂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对课堂氛围,学生接受知识效果等带来的莫大好处,但更不能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归根到底要完善和提高政治教师的教学方法,处理好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恰当选取教学方法,才是广大政治教师应当关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2.合理设计材料,尽量少用“花边材料”
根据梅耶多媒体学习理论中七大原则之一的一致性原则,在多媒体教学中加入有趣但无关的声音、语词和画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这些花边材料会干扰到学生原本投放在学习内容上的注意力,扰乱学生头脑中对知识的组织加工。在现实思想政治教学中,很多政治老师过分追求花哨的课件,以求增加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政治课堂教学课件上盲目添加有趣但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花边材料,只会让学生停留在表面上的感兴趣,对于课堂以及知识内容是否真正感兴趣则有待考究。运用多媒体教学,不应该把绝大部分心思放在花边材料的安排上,而应该合理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正确处理材料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让课堂变得有趣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寻找有趣而且与教学内容意义相关的材料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3.变信息获得观为知识建构观
新课标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难看出,所践行的正是知识建构观。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理论是建立在知识建构观的基础之上的,梅耶认为“教师的工作是在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加工过程中给他们提供帮助”,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师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过程中,起的应当是在学生进行认知加工时提供必要启发诱导的作用。而不是不顾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吸收情况,整堂课通篇念,把知识仅仅当作信息,从自己的头脑中转移到学生的人脑中,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张灌输知识的传统的信息获得观,这种观念对促进学生对所呈现的教材内容的理解毫无帮助,更无法体现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
因此,转变信息获得的教学观念为知识建构观,不仅是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前提条件,更是政治教师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好每一堂政治课,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所必须要行动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理查德?E?迈耶. 多媒体学习[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呼秀艳.多媒体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用的误区与对策[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许 晶.中学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优秀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13.
[4]盛群力,张 丽.把握学习性质 善用媒体促进――梅耶的多媒体学习认知观简介[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1).
多媒体教学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248-02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媒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信息“点对点、线性的”传播方式,真正实现了“互动传播”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并以其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独特优势,极大地迎合了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的需要,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也逐渐衍生出新的特点:教育主客体之间变得平等,教育主体不再高高在上,而开始扮演着网上宣传、信息传播与监控的角色,呈现“非主体化”的态势;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从静态转为动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够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使学生在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下,感知丰富的教育信息。可以说,新媒体正逐渐成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新载体。然而,也有学者指出,新媒体的快速普及与广泛应用开阔了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了开放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等的形成,但也给他们带来了民族认同感弱化、价值观迷茫、社会责任感弱化等负面影响[1]。因此,全面审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征,准确解读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双重效应,深入探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策略,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征
随着移动互联网将网络渗透到大学生群体的各个角落,新媒体快速成为学生表达、交流、学习以及娱乐的重要载体。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和关键。
1.交互性
在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中,教育者往往采取灌输的方式,受教育者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互动,学生能够主动获得信息,一旦接纳或认可信息,能够及时反馈或分享,这种看似“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却能够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畅所欲言地进行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地接受引导,能够极大地增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2.虚拟性
新媒体的发展,也让教育主体、教育环境超越时空,使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得具有虚拟性。据了解,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尝试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把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延伸到课堂之外。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极大地丰富传统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环境,但是,这种虚拟性也延伸出另外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在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中快速有效地去伪存真,让新媒体不再是“洪水猛兽”,不仅考验着大学生,同时也考验着教育者。
3.时效性
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集中进行,而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第一时间信息。在大学课堂上,老师们讲授的许多知识,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已不再新鲜,因为他们很容易就能从电脑、手机上找到更多信息。因此,及时了解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当今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教育者要做到密切关注网络,及时发现问题,才能起到教育的时效性。
二、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双重效应
1.新媒体遏制了大学生价值主体自我化倾向,削弱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传播渠道变得多样化, 信息传播主体变得“多元化”,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遏制了大学生价值主体自我化的倾向[2]。但另一方面,传播者泛化,却又削弱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因此,信息的传播缺少了审核与过滤这一重要的步骤,必然使得价值观多元化,极易导致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培育强调的核心价值产生怀疑[3] 。这与传播主体泛化、价值观多元化导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主导性淡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新媒体增强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加剧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
新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变了过去传统媒体单一或无法形成合力的弊端。在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可以实现全方位、多维度、个性化的传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然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新媒体失范”的问题。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传播门槛较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因此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也存在大量虚假信息。而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对于信息的接受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调查显示:“19%的大学生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重要,57.3%的大学生心中没有信仰问题,22.4%的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某些西方国家也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侵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以所谓的“民主” “人权”为理由进行诋毁,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增添了难度和挑战,加剧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策略
1.合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
麻省理工学院讲师Shigeru Miyagawa在其公开课《个人媒体》中提出:新媒体时代下大众媒体正受到个人媒体的挑战。如果将传统课堂视作大众媒体世界,老师就是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者。而在个人媒体世界里,学生是知识的消费者,他们使用新的方法创建自己的媒体。因此,新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影响力之大、传播范围之广,更在于其民主与平等、创新与效率的意识,开放与互动、共享与共建的氛围。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审时度势,善于利用新媒体,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方可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在教育观念上,要不断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将新媒体融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教育内容上,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多种形式,开展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也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塑造体现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典型。
2.积极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强化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点对点的、线性的”传播模式,实现了交互性的传播,以个人为表达中心的新媒体广泛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因此,强化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抽象的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实现核心价值观向学生个体的转换, 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正确看待新媒体的发展,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群体使用新媒体已相当普及,相比于大学生而言,教育工作者使用新媒体的能力要薄弱许多,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甚至持否定态度,不能理性看待新媒体对教学带来的影响,因此,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对于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正确看待新媒体的发展,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了解新媒体,熟练应用新媒体,学着利用新媒体改进教育方法,优化教学内容,结合传统教育形成网上网下的合力。其次,要善于运用教育者的权威优势,灵活运用新媒体信息,从源头上引导学生,保证学生接触到积极正面的信息,减少不良信息的侵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是记录孔子教育思想的《学记》中所言,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亦有深刻的启发。新媒体环境下,不仅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学识,有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与激情,更需要与时俱进的理念与素养,要能深刻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唯有此才能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四、结语
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上来讲:有助于深化大学生价值观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理论,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培养科学化,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实践层面上来讲:第一,要完成好党中央提出的“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一重大任务。首先需要我们能够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了解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因,科学分析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提供方向上的指引。第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日益复杂化和多样性,因此,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冲突中不至于迷失自我。第三,新媒体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策略研究,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郁树廷.新媒体环境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教育对策[J].北京教育,2011(7).
[2]刘邵宏.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N].光明日报,2014-07-02(13).
[3]王华敏,李晓娟,黄蓉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行现状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5).
[4]万莉涓.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探析[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5]杨业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多媒体教学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 多媒体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教育水平及教育手段也不断提高。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正在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填鸭式”传教法,构建起新型教学模式。
通过近一段多媒体教学,我深刻的认识到:计算机多媒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具体来说有下面几大优点:
(一)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创建生动的表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满堂灌”、“填鸭式”、“一言谈”。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就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教师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不重视启发想象;重视做题能力训练,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惯用左脑少用右脑,学生“注意”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较弱,结果,教师上得口干舌燥、大汗淋漓,学生也听得筋疲力尽,索然无味。而利用多媒体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并配以一定的音乐来呈现新知识,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和谐的信号刺激,使大脑获得多种类、多层面的知识信息,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马上就调动了起来。例如中学教材(特别是高中教材)中有大量的外来素材,其中名人故事(如马克思、爱因斯坦、马丁?路德?金、居里夫人)及名著(如《双城记》、《百万英镑》)都有大量的声像材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这些材料有机地揉合到课件中去,使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了解课文。如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居里夫妇的生平等等,单纯的课文讲读与使用多媒体课件演播时起到的震撼效果是无法比拟的。
(二)能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中英语内容多,时间紧,这样既要求老师按时把课程上完,又要保证学生学得彻底,学得深刻,准备高考;这是对老师教学的极大考验。然而多媒体的使用,缩短了教师板书时间,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同时通过多媒体的使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问题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例如:在讲授高中英语教材第一册的介词in、on、under、over等区别时,教师可在课件中制作出色彩丰富的卡通形象,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前进、后退、跳跃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描述介词的方位及方向表意,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多媒体真是雪中送炭,应时而生啊!
(三)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定时间内,人们总是有选择的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做出清晰的反映。知觉的这种特性心理学上叫做知觉的选择性。要把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依赖于对象背景的差别、对象各部分的组合和对象的活动性。将这一原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注意和记忆,巩固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技术,设置“伸缩”、“飞入”、“百叶窗”等动画效果以及“风铃”、“鼓掌”、“爆炸”等声音效果,同时把重点、难点设置成彩色文字。这样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寓学于乐,调动学习兴趣。
实践征明,计算机多媒体化教学具有的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而计算机多媒体是非常高级,划时代的一种教学工具。
然而,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和听课,我也发现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存在着主观或客观上的一些弊病,如今提出来与各同仁商榷。
(一)公开课现形,随堂课匿迹。
在多媒体教学初步开展起来的学校,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为了一场公开课,多名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方才磨出一个课件,而在平时教学中则敬而远之了。多媒体成了上公开课进行表演的专用模具。
(二)众“体”皆罢黜,独尊多媒体。
有的教师在尝到多媒体的甜头后,便对此奉若神明,于是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对其它常规媒体不屑一顾。在某些公开课上,我们甚至看到一些教师纯粹以多媒体替代小黑板与挂图之用,还自以为用了多媒体而颇为自得。这样的教师,其追求现代化的意识是好,但是还必须讲点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总的来讲,多媒体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多媒体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和平共处”,而不要一味追赶时髦。
(三)“一键定乾坤,电脑为中心”。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的教师中,常有一些人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更有趣的是,笔者曾多次看到,由于教师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一次键,电脑便顿演“蒙太奇”手法,执教者尴尬不已。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费时费力。
制作多媒体课件不仅要求教师有非常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而且要求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本来低级一些的课件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为了把课件做得漂亮,采取更高级的多媒体手段做课件,这样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上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而取得的效果并不与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正比,相反忽略了对教学教法的研究,对教学模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