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社信息化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社信息化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企业; 整合报告; 发展路径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责任。那么,传统的仅仅披露财务信息的财务报告便无法满足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可能会需要企业的环境信息、社会责任信息、公司治理信息、未来发展前景信息等非财务信息,因此,涵盖财务、公司治理、环境、社会责任、未来发展前景等信息的整合报告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报告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不得不对传统报告的模式进行反思与重构。基于此,本文将对整合报告这一新生事物的内涵及其在我国发展的路径做一初步分析,促使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整合报告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改进我国企业的披露实务。
一、企业整合报告的含义
整合报告是在知识经济兴起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社会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日渐凸显,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非财务信息在企业报告中的披露。虽然各国已经出现了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非财务信息的报告形式,但是这些报告与财务报告通常是相互独立的,信息使用者们缺乏对这些报告之间关系的了解,由此带来了这些报告的内容重复、编制成本偏高等一系列问题,增加了信息使用者阅读报告的困难。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传统报告方式的担忧,迫使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的报告方式进行新的拷问。2010年国际整合报告委员会(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Reporting Committee,简称IIRC)成立,随后提出了“整合报告”的概念。
整合报告在我国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还属于一个新生事物,我们对新生事物应作更多的了解和更深入的研究。什么是整合报告?在学术上,整合报告也被称作综合报告、统一报告,不管何种称谓,只是体现了翻译的差异。在西方国家,整合报告被称为integrated report、connected report、combined report和one report。根据IIRC,整合报告是以一种能够反映企业所处商业、社会和环境背景的方式,对该组织的战略、治理、业绩和前景等重要信息进行整合的报告方式。它为一个组织如何管理、如何创造并维持价值提供了清晰简明的解释。
IIRC认为,整合报告这种方法将满足21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整合报告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管理咨询、公司治理报告、可持续报告等信息为基础,反映这些报告和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使得信息的使用者花费较少的精力获得更具价值相关性的信息。整合报告将会成为未来企业的主要报告工具。
二、企业整合报告的现实意义
在了解了整合报告的含义及发展趋势之后,我们需要研究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为什么需要整合报告。尤其是整合报告这种新生事物的出现既晚又迅速,那么整合报告到底具有何种魔力而使整个经济社会的主导者心向往之,身行动之。在参阅了2024文献之后,笔者将整合报告出现的现实意义归结为两个,现一一解析如下。
首先,国际经济社会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提供的报告也要跟得上经济社会背景变化的步伐。全球化趋势给国际经济社会背景带来了巨大变化,并随之带来了诸如技术的进步、人口的快速增长、地球资源消耗的大量增加、经济链条中各供应环节的相互依存度提高等方面的巨变,因此而影响了水、食物、能源等资源的质量、可用性和价格,同时也给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需要企业提供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在传统的报告模式下,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一般仅仅披露自身财务资本运作的信息,而不披露或者较少独立地披露如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其他信息,虽然这对企业的财务资本管理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却仅仅集中在历史财务业绩和价值创造过程的一个很窄的方面,难以扩展至企业的整体情况,对于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来说,就相应地限制了他们的决策依据。随着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报告的弱点日益凸显,对新的报告的需求日益增加,体现为法律、法规、监管、准则、指引以及股票交易所的上市要求等众多管制性条文对披露要求的增加,导致了对企业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的增加。如要求企业在报告中披露公司治理信息和管理层评论等,并且独立的可持续报告的企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得以迅速扩展。这些由政策制定者、企业和其他报告组织、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带来的报告内容的变化,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激发了更多的信息。然而,虽然支撑这种变化的信息需求的架构方兴未艾,但许多人感到了一种困惑:杂乱无序和相对分裂的报告状况。即现在许多企业提供的信息是多而乱的,虽然信息量很大,但是这些信息之间是割裂的,信息使用者看不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信息披露仍然存在很大的披露缺口。要想堵住这些披露的缺口,一味地增加更多的信息是不够的,应当理顺这些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剔除掉重复杂乱的信息。
企业对外提供的报告所蕴含的信息量已经很大了,并且仍处于增加的态势。过长的报告和过多的信息不仅对信息使用者毫无益处,反而还会喧宾夺主,掩盖信息使用者需要的关键信息,造成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错误解读,因此,只有重要的信息才能够出现在整合报告中。此外,不同报告的独立发展造成了信息之间毫无关联性,如企业的战略信息与风险信息之间,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之间,公司治理和企业业绩之间等,整合报告应当要求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对于许多组织来说,对外提供报告仅仅是一个遵从财务规则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交流重要信息的过程。企业管理层应当转变这种观念,把对外提供报告看作是一个与外界尤其是利益相关者交流企业信息的过程。
其次,整合报告的出现有助于不同经济管辖区内企业之间信息可比性的提高。可比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能够扩大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决策相关性,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对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未来前景作出比较、分析、鉴别和预测,从而提高投资决策的效率(IASB,2008)。企业报告提供具有可比性的信息也是正确评价企业业绩和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必要条件。此外,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大量的公司要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到海外上市和融资。而不同的国家对外来上市公司的报告披露要求是不同的,这就相应增加了越来越多的不同经济管辖区企业报告的遵从成本,造成了不同管辖区企业之间进行横向业绩比较的困难,也增加了本地信息使用者对外来上市公司信息理解的困难。因此,要消除这种信息可比的困难,整合报告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应对举措。IIRC的成立将会对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进行重新讨论、认识和新质的注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赋予整合报告崭新的意义。
三、企业整合报告在我国发展的路径分析
目前,我国对整合报告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处于初步阶段,在企业的实践中也仍然没有迈开第一步。虽然已经有不少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但是还没有企业对外披露整合报告。对于我们来说,整合报告的编制显然是大势所趋,并且将对传统的报告模式形成很大的冲击,这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企业的披露实务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整合报告在我国发展的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在此笔者仅提出一点自己的管窥之见,以待商榷。
首先,我们要密切关注国际社会尤其是IIRC对整合报告的研究成果,必要时积极参与IIRC倡导的全球统一整合报告的制定过程,并且国内理论界也要加强对整合报告的理论研究。尤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状态和社会背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所不同。虽然在实务界我国企业所采用的会计准则已经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趋同,但在披露和报告的实务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情况,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殊情况,为整合报告在我国的引入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除了财务信息之外,整合报告所需要披露的公司治理、环境、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非财务信息的量化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研究难题,我国也应该推动非财务信息的2024和计量方面的研究。
其次,积极推动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整合报告的研究,包括整合报告在我国企业界如何实施的实务问题,整合报告的2024标准建设问题,以及如何从制度或政策层面规范整合报告的问题等。任何一项新兴事物的出现或者在正式实施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整合报告也不例外。为了“十二五”规划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施,我们应当在国际整合报告框架的基础之上,积极摸索我国整合报告的发展之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整合报告信息的披露,以求两者相互渗透、辨别、吸收与融合,力争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高质量的整合报告准则。
最后,加大对整合报告的宣传力度,通过舆论的力量引导企业认识到整合报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和可持续发展信息的重要性,同时向社会公众灌输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使社会公众对企业披露这些信息的监督,形成除了政府监督和投资者监督之外的第三种监督力量。在这种第三方监督的约束机制下,企业会主动对外披露可持续发展的信息,以提高自己在资本市场上的声誉,增强投资者、社会公众对自己的信心,获得更好的发展,形成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和可持续发展信息的动力,从而形成一种自愿披露——更好发展——自愿披露的良性循环,切实实现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敏,刘光忠,陆建桥,刘建鲁.综合报告国际发展动态及我国应对举措[J].会计研究,2012(9):3-8.
[2]IIRC.Towards Integrated Reporting:Communicating Value in the 21st Century.2011.
[3]蔡海静,汪祥耀,许慧.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整合报告研究[J].会计研究,2011(11):18-26.
人社信息化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一)“社会调查研究”小知识(二)写作调查报告的若干建议
(三)调查报告参考格式
(一)“社会调查研究”小知识
社会调查研究,是指针对某一社会活动领域或社区的某一类或某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与社会事件,通过向被调查研究的对象2024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加工,以描述和阐释所了解到的情况与问题,预测其发展变动的趋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对策或建议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般说来,调查研究这一动态实践过程要经过准备阶段、实地调查阶段、研究总结阶段、成果的使用和检验等几个阶段。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选定课题、明确目的、制定调查研究的计划;实地调查阶段的主要工作在于根据计划“搜集”信息资料,研究总结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目的整理和分析2024的所有信息资料,认识各种信息资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全部信息资料内涵的本质意义,得出对被调查研究对象的结论性看法,提出对策或建议,并写成调查研究报告;成果的使用和检验阶段是指把调查报告提出的对策建议付诸实施,观察效果。
为了有效地搜集和正确地认识信息资料,就应当采用一些合适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 社会调查研究的方式,有普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四种。普查是指对被调查研究对象的全体(人员或单位)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相同内容的调查;典型调查是指在对被调查对象的全体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其中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对象(人员或单位)进入深入细致的调查;个案调查是指对个别的调查对象(人员或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这种调查与典型调查的区别是,它的对象不是经过选择确定的,不要求对象具有代表性;抽样调查是指按随机原理从调查对象的全体之中抽取一部分(人员或单位)进行调查,然后将调查所得的结果作为对全体调查对象的调查结果。在这种调查中,被调查对象的全体叫“总体”,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体(人员或单位)叫“样本”,“抽样”即是在总体中抽取样本,调查样本所得的结果叫“样本值”,用样本值推论总体得到的结果叫“总体值”。
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访问法、观察法、问卷法。文献法是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通过搜集相关文献对调查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电脑的应用,用文献法进行调查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访问法是调查研究者深入调查研究对象的所在地,对调查研究对象及其2024人员进行面对面询问、从而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料、研究被研究对象的方法。观察法是调查研究者根据预先设计的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对被调查研究对象进行直接观察,从而获得所需信息资料研究对象的方法。问卷法是调查研究者根据调查目的,预先设计好一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和每一问题的可供选择的若干答案,提出回答问题(选择答案)的要求和规则,做成书面表格的形式,当场发给或邮寄给被调查研究对象填写,然后收回或请他们寄回表格,从而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料、研究被调查对象的方法。
社会调查研究的技术手段是指在调查研究过程中需要使用器械设备和相应的技术,如摄影摄像、录音、计算等的设备和技术。
社会调查研究作为人们科学地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社会改革,促进社会更快发展的一种基本方法和工具,正处于逐步科学化的过程之中;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方法及技术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面对现实,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是建设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战略需要和重要战术手段,也是人们改进思想作风与学风、提高认识能力和工作才干的主要途径,同时还是信息化社会的一种时代要求。掌握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理论与方法有助于人们高效能地搜集、整理、分析、优化、传递,利用大千世界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社会调查研究,也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方式或途径。社会调查研究不仅通过其调研结果对社会发生影响。而且这一活动本身,实施活动的方法与精神也可对社会生活产生有益的重大影响。
(二)写作调查报告的若干建议
调查报告指是对某事、某人、某方面的问题,经过有目的的调查研究后,写出来的书面报告,它是各项工作和学术研究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实用文体。
1、调查报告的特点:
(1)先作调查,后写报告。即它必须先经过切实的“调查”,掌握现实的第一手材料,并进行分析研究,有了明确的结论后,再写报告。这就意味着如果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就不可能写出有质量、有价值的调查报告。
(2)针对性强、有指导意义。调查报告都是作者根据某一特定目的、确定调查研究的对象,向上级或群众报告事实的真相,为解决某一问题服务的。因此,它是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调查研究写出来的调查报告,都是为了切实指导工作,这就意味着作者在选择调查对象内容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3)方法综合性,结论理论性。在调查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方法,如个别访问,开座谈会等,把调查后的第一手材料,作些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典型的事实,使观点和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中选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这就意味着作者必须具有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与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
2、调查报告的类型:
(1)介绍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即通过个别先进经验的调查研究,总结出成功的经验,用以指导一般通过对某些新生事物的调查研究,肯定它发展的方向.
(2)揭示问题真相的调查报告:即通过弄清楚方向存在问题的实际情况,分析原因,揭示实质,扶正祛邪,吸取教训的作用。
(3)了解社会情况的调查报告,这是对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发展的某一重大问题所作的调查研究之后形成的调查报告。它常常为党和政府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或采取某一重大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调查报告的写作:
(1)深入调查、全面占有材料:
①要明确目的。即要明确对哪个人、哪个单位、哪个领域进行调查。
②要态度端正。即要深入群众,要满腔热情,不辞辛苦,不怕麻烦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③要有正确方法。即实地观察,参与劳动与生活。
(2)分析研究、引出正确结论:
①要有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即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作为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
②要对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即要根据材料的内容进行比较、分类、使它有条理性、系统性。
③要根据调查研究前设定的目的,对具体问题提出明确的观点
(3)谋篇布局,务求严谨清晰
调查报告的布局形式,应根据写作目的和具体内容的不同。但一般可分为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开头:简洁交待调查的基本情况,如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
主体:这是调查报告的主干,它要体现出论点与材料的有机统一,要求先后有序,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①可按事物发展过程分阶段叙述,逐次说明观点,揭示规律。
②可按事物的不同性质,分几个问题叙述,逐次表述观点,讲清问题实质。
③可按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对比方式,逐项组织材料,作者从对比中表明是非曲直。 结尾:总的要体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指明方向,发人思考。就具体而言,可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补充说明主体部分末涉及的问题及本调查报告的不足之处等。
(三)调查报告参考格式
2024XXXXXXX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
地点:XX省XX县XX村
正文:
一、调查情况介绍;
二、总结成就、存在问题表现,分析原因,揭示规律(可分成两块);
人社信息化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调查研究,就是为了一定目的,在一定条件下采用一定的方法,2024信息、观察情况、占有材料,然后鉴别筛选、加工整理,分析综合,以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指导改造客观世界,解决问题、建设国家、发展社会的一种科学活动(过程)。调查研究工作主要有三步:一调查,二研究,三报告。报告就是撰写调查报告,没有这一步,调查研究的成果就不能传递出去、发挥作用,但是没有前两步也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讲调查报告的写作,也要兼及它的基础调查和研究。
(一)含义、性质和作用
1.含义和性质
调查报告是反映调查研究所获得的信息与结论的书面报告。这种特定的报告虽不是“正式公文”,却是严肃笃实的基础性文体,关系到能否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和能否取得成效。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都身体力行地倡导调查研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其中调查报告如《xx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起过重大的中介作用,已被革命斗争史所证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用90%的时间调查研究,用10%的时间作决策,也已被证明是正确的。在当代社会,它不仅为党和国家机关做出和贯彻政治、经济、文教、社会各方面重大决策时作为依据之一方面,而且是企业事业部门、金融、财政、市场、民生等各个方面广泛使用。它不再是手工业式的操作、封闭式的传递,而是出现了社会化、网络化、方法现代化的趋向,逐步建立起调研网络,提供给整个社会。其发布形式,除了有些采用正式公文方式上送下达甚至要保密以外,主要以日用公文形式在机关体系传送,但也已经大量发表于报刊杂志或公开出版发行,具有新闻文体和理论文体的性能。
2.作用
调查报告就是调查研究成果的运载传递工具,是其转化为社会效益,发挥社会作用的桥梁。这一基本作用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提供基本情况和变化的信息
现代的机关和干部要有效地工作或进行一些研究、预测,必须对2024地区、部门、系统的情况心中有数,调查报告是提供这些基本情况,特别是变化发展的活材料、新信息的重要来源。xx同志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真正把调查研究这一最基础的工作做深做透了,好处很多。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可以这样说,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把调查得到的信息情报告知2024方面,必须借助报告。同时,在开放、搞活的局面下,工作涉及的方面多、变化快,亲自调查固然不可少,但也绝不能将“所有的梨子都亲口尝过”。因而,随着办公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各方面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新经验,将由调查报告方便地提供给单位和个人。?
(2)为决策和贯彻、调整决策提供依据
机关工作总要在自身的范围内不断地作出决策。作决策要有依据,一方面是党和国家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法令、指示、决定,另一方面就是工作范围的实际情况。而实际情况来源于调查研究。xx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周密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他在十五大报告中还说:“要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实际情况不明就谈不上科学化,更谈不上民主化。
我们实行民主集中制,“要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必须先有必要的共同的情报知识”。(《工作方法60条》)这实际的情报知识由调查报告提供;而调查报告本身也集中了决策层以外的广泛的民情、民意、民智;决策实践效果如何,也由调查报告提供给决策机构,作为调整决策和再决策的依据。
(3)调整机构、人员的依据
决策中有一种属于体制和人事方面的,如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干部任免等,有些必须深入调查并写成报告作为依据。这一点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进程中特别重要,所以单列出来。
(4)为特殊事件的处理提供根据
国家和社会事务中,不免发生一些意外事件,如工作中的重大失误,生产中的责任事故、对国家资源的破坏,各种重大政治、经济事件以及严重错误、不正之风、经济犯罪等等。不管是机关发现还是群众揭发,多要经过调查,将结果写成报告,作为行政、组织处理或诉诸法律的事实根据。
人社信息化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非财务信息
主要是通过表外的披露,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暂无相关的规范。公司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作为公司整体经营的信息,是对公司生产经营状作者简介:耿黎(1979-),女,沈阳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财务会计教学与研究工作况的综合反映,共同为信息需求者提供了公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2024信息。可见,无论财务信息还是非财务信息对于决策都是相关的。因此,加强非财务信息的研究,明确非财务信息的概念或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一、2024非财务信息的概念
目前国内研究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很多,但是2024非财务信息披露的专题研究较少。首先,对企业会计报告及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中,普遍认为目前的会计报告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企业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不足。其次,对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中主要是讨论非财务信息在企业价值评价、企业战略管理、风险控制以及税务稽查和审计方面的应用,而缺少对非财务信息概念、内容及披露的研究。尚未对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及边界达成共识。2024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在众多2024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文献中,大多绕开非财务信息的定义,直接采用罗列的方法来表述非财务信息的内容。现有的2024非财务信息的性质方面主要有两种观点:反对将非财务信息纳入财务报告,认为财务会计的任务是提供历史的财务信息;赞成将非财务信息纳入企业报告体系中进行披露。在赞成将非财务信息纳入企业报告体系的学者中对非财务信息概念的描述中大都认同非财务信息应该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关的信息,但是对于非财务信息是否应以可用货币计量作为评判标准存在不同的意见。缺少统一的理论性的指导,使得对非财务信息包含的内容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国外从20世纪60代开始对财务报告模式缺陷的研究非常多,对财务报告模式改进的呼声越来越高。认为企业的价值不能得到全面的反映;现行的财务报告不能反映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现行的财务报告是向后看的模式,对使用者帮助不大,缺乏远见;现行的财务报告缺少企业社会业绩的反映,其预测性严重不足等等。在对财务报告模式改进的方案也很多,其中不乏加强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意见。在笔者目前掌握的文献中,有以下几种2024非财务信息概念的描述。FASB在《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指出,只有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一个项目才能予以确认进入报表;而那些不满足条件被排斥在会计报表之外的,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信息就可以定义为非财务信息。而SEC则直接通过S-K规程制定了上市公司应该披露的非财务信息。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在1997年发表的一份《报告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中指出,广义的非财务信息是指除财务报表和相关附注以外的所有信息,包括叙述性信息和量化的非财务信息,如经营比率、存货数量和雇员数量。Meek(1995)非财务信息主要包括公司背景、生产运作、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信息。RobertS.Kaplan和DavidPNorton在对平衡记分卡的论述中也提到:非财务信息是财务信息的先导性指标,是阐述财务成果形成过程的信息,包括组织的学习与成长,经营及生产过程效率,顾客价值等信息。国外也有很多研究绕过非财务信息的概念,以列举的方式确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
非财务信息使用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这体现了非财务信息的价值,增加了对非财务信息的需求。但是目前非财务信息的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非财务信息的本质及性质认识不清;二是,受传统财务会计思想的约束;三是,我国证券市场中对财务数据的过分依赖。因此,讨论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及其披露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对以上文献的评述,笔者认为会计信息披露应摆脱传统会计观念中的“非黑即白”的模式,借鉴Wallman的彩色报告模式加强表外信息,特别是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以增强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及决策相关性。财务信息披露是强调“受托责任”的履行。而利益相关者在考察受托责任履行的同时更加想得到与决策相关和与利益相关的信息,因此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是以“受托责任”和“决策相关”为基础的,并辅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思想。所以,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应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是指那些完全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相关性的能够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程序进入财务报表的信息,以及附注中的解释说明和由财务报表扩展而来的信息。非财务信息是指与财务信息相对应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与利益相关人相关的,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约束的信息。
非财务信息的内涵有如下几点解析:
第一,非财务信息的本质。非财务信息是会计信息的一部分,可以由会计系统提供。但是与财务信息相反,不完全满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和相关性。非财务信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部分非财务信息可以满足可计量性。但是大部分不能满足可定义性,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明显不足。
第二,提供非财务信息的目的。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会计信息需求,因此会计系统必须向信息用户提供那些不遵守公认会计准则但与信息用户相关的信息。满足信息需求也是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基本目标。
第三,非财务信息的特点。非财务信息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用货币计量、统计数据、文字及图表等方式;同时非财务信息是不遵守公认会计准则的。
第四,非财务信息形成的方法和程序。由于非财务信息不受公认的会计准则约束,所以其形成并不像财务信息那样规范,不必完全遵守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非财务信息一般通过对原有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加工、调查问卷等方法形成。
第五,非财务信息对象。会计对象即会计核算、监督的内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仍然是对特定主体的生产经营进行反映和监督,仍然遵守会计主体假设。因此,对于反映通货膨胀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信息就应被排除在外。
第六,非财务信息的任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会计的反映和监督应该是面向企业全部的经济业务,不能只停留在对那些能够用财务信息反映的经济业务进行反映和监督。因此,非财务信息的任务是反映主体的经济业务活动,监督主体对既定目标的运行及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二、2024非财务信息的内容
对于非财务信息包括的内容,国内学者虽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但其内容大致相同。大多都认为经营业绩指标、管理部门分析及讨论、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是非财务信息应披露的内容。但是,对于会计政策选择、社会责任(广义)、持续发展及反映核心竞争力的信息是否纳入非财务信息披露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学者们站在不同角度对非财务信息进行了再分类并提出了一些指标。
国外已有了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规程,非财务信息内容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SEC通过S-K规程规定了上市公司应该披露的8类非财务信息。AICPA(1994)的新企业报告模型中认为企业应该披露管理当局对财务、非财务数据的分析、前瞻性信息和公司背景信息,并提出对尚无准则规范的其他披露的改进。安永于1998年表外披露的调查中对8类40种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进行了调查。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认为非财务信息包括叙述性信息和量化的非财务信息,如经营比率、存货数量和雇员数量等信息。
Meek(1995)和Cooke(1999)分别对欧洲大陆的上市公司和日本的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非财务信息的内容进行了概括。
虽然国外的研究中对非财务信息的内容也没有达成一致,但是国外相关机构对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管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国外研究机构及研究者的实证研究思路及方法,为我国学者研究非财务信息的披露问题提供的实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弥补我们研究中重理论分析轻实证研究的不足。
有了财务信息及非财务信息概念性的描述,对确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起到了指导的作用。在确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及披露的边界时笔者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会计系统能够提供的。非财务信息可以是会计系统能够直接提供的,也可以是一些虽不是会计系统生成的但可以直接引用的相关信息。这样,即满足了成本—效益原则,又增强了会计信息在信息源竞争中的优势。
第二与利益相关人决策相关的。最初的“决策相关”,强调对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的决策相关。但是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此处的相关性是加入了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理论基础上的相关。这一点在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目标的描述中可以体会到。另一方面,强调“相关性”也是防止会计信息的无效披露,即过量的标尺。这就要求应该在了解信息需求者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目前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框架并对其进行监管。
第三内容的可变性。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对会计的影响最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软资产将成为决定企业生存、获利和发展的关键;财务会计的边界扩大是一种必然—财务会计必须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葛家澍、杜兴强,2004)。企业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的核算是目前会计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因此尚不能纳入财务报表进行报告。在会计确认计量技术不成熟的现状下,会计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要想达到其“决策有用”的目标,有必要在财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以补充和强化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不过,应明确规定非财务信息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应遵循的取舍原则。
因此,基于以上3点,非财务信息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背景信息。企业经营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企业经营活动和资产的范围与内容,所处行业的特点、产品寿命周期及产品结构。
(2)经营业绩说明。经营活动指标、成本指标、关键经营业务指标、关键资源数量与质量指标。
(3)管理部门的分析讨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变化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4)前瞻性信息。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管理者的计划,包括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将实际经营业绩与以前披露的机会与风险进行比较。
(5)社会责任。环境责任指标,包括处理废水、废渣、废气的情况,对社会环境治理提供的服务,减少耗用稀有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措施与效果;人力资源信息,如企业员工构成情况信息、员工安全和健康信息、员工培训、员工福利和社会保障信息;企业经营对当地社会影响,包括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情况,对居民居住环境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及措施。
(6)核心竞争力及持续发展。研究与开发创新能力;员工能力;资源利用情况。
非财务信息概念的界定及内容披露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财务会计研究领域的必然延伸。因此也是一个崭新的信息披露领域和研究领域。在实践中,不同的国家地区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我国的上市公司是否要全部披露上述非财务信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应该对哪些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进行管制?对于这些问题应该在了解了利益相关人的需求之后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再进行管制,确定披露的范围及具体的形式。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杜兴强.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理论与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2]何卫东.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R].深圳:深证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2003.
[3]孙曼莉.公司年报中的印象管理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出版社,2005.
[4]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人社信息化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会计信息 非财务信息
主要是通过表外的披露,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暂无相关的规范。公司财
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作为公司整体经营的信息,是对公司生产经营状
作者简介:耿黎(1979-),女,沈阳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财务会计教学与研究工作
况的综合反映,共同为信息需求者提供了公司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2024信息。可见,无论财务信息还是非财务信息对于决策都是相关的。因此,加强非财务信息的研究,明确非财务信息的概念或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一、2024非财务信息的概念
国内研究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很多,但是2024非财务信息披露的专题研究较少。首先,对企业会计报告及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中,普遍认为目前的会计报告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企业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不足。其次,对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中主要是讨论非财务信息在企业价值评价、企业战略管理、风险控制以及税务稽查和审计方面的,而缺少对非财务信息概念、内容及披露的研究。尚未对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及边界达成共识。2024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在众多2024非财务信息披露的中,大多绕开非财务信息的定义,直接采用罗列的来表述非财务信息的内容。现有的2024非财务信息的性质方面主要有两种观点:反对将非财务信息纳入财务报告,认为财务会计的任务是提供历史的财务信息;赞成将非财务信息纳入企业报告体系中进行披露。在赞成将非财务信息纳入企业报告体系的学者中对非财务信息概念的描述中大都认同非财务信息应该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关的信息,但是对于非财务信息是否应以可用货币计量作为评判标准存在不同的意见。缺少统一的理论性的指导,使得对非财务信息包含的内容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国外从20世纪60代开始对财务报告模式缺陷的研究非常多,对财务报告模式改进的呼声越来越高。认为企业的价值不能得到全面的反映;现行的财务报告不能反映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现行的财务报告是向后看的模式,对使用者帮助不大,缺乏远见;现行的财务报告缺少企业社会业绩的反映,其预测性严重不足等等。在对财务报告模式改进的方案也很多,其中不乏加强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意见。在笔者目前掌握的文献中,有以下几种2024非财务信息概念的描述。FASB 在《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指出,只有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一个项目才能予以确认进入报表;而那些不满足条件被排斥在会计报表之外的,反映公司经营活动的信息就可以定义为非财务信息。而SEC则直接通过S-K规程制定了上市公司应该披露的非财务信息。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在1997年发表的一份《报告非财务信息》的研究中指出,广义的非财务信息是指除财务报表和相关附注以外的所有信息,包括叙述性信息和量化的非财务信息,如经营比率、存货数量和雇员数量。Meek(1995)非财务信息主要包括公司背景、生产运作、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信息。Robert S.Kaplan和David P Norton在对平衡记分卡的论述中也提到:非财务信息是财务信息的先导性指标,是阐述财务成果形成过程的信息,包括组织的与成长,经营及生产过程效率,顾客价值等信息。国外也有很多研究绕过非财务信息的概念,以列举的方式确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
非财务信息使用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这体现了非财务信息的价值,增加了对非财务信息的需求。但是目前非财务信息的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非财务信息的本质及性质认识不清;二是,受传统财务会计思想的约束;三是,我国证券市场中对财务数据的过分依赖。因此,讨论非财务信息的概念及其披露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对以上文献的评述,笔者认为会计信息披露应摆脱传统会计观念中的“非黑即白”的模式,借鉴Wallman的彩色报告模式加强表外信息,特别是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以增强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及决策相关性。财务信息披露是强调“受托责任”的履行。而利益相关者在考察受托责任履行的同时更加想得到与决策相关和与利益相关的信息,因此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是以“受托责任”和“决策相关”为基础的,并辅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思想。所以,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应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是指那些完全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相关性的能够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程序进入财务报表的信息,以及附注中的解释说明和由财务报表扩展而来的信息。非财务信息是指与财务信息相对应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与利益相关人相关的,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约束的信息。
非财务信息的内涵有如下几点解析:
第一,非财务信息的本质。非财务信息是会计信息的一部分,可以由会计系统提供。但是与财务信息相反,不完全满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和相关性。非财务信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部分非财务信息可以满足可计量性。但是大部分不能满足可定义性,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明显不足。
第二,提供非财务信息的目的。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会计信息需求,因此会计系统必须向信息用户提供那些不遵守公认会计准则但与信息用户相关的信息。满足信息需求也是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基本目标。
第三,非财务信息的特点。非财务信息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用货币计量、统计数据、文字及图表等方式;同时非财务信息是不遵守公认会计准则的。
第四,非财务信息形成的方法和程序。由于非财务信息不受公认的会计准则约束,所以其形成并不像财务信息那样规范,不必完全遵守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非财务信息一般通过对原有数据资料的统计加工、调查问卷等方法形成。
第五,非财务信息对象。会计对象即会计核算、监督的内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仍然是对特定主体的生产经营进行反映和监督,仍然遵守会计主体假设。因此,对于反映通货膨胀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信息就应被排除在外。
第六,非财务信息的任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会计的反映和监督应该是面向全部的业务,不能只停留在对那些能够用财务信息反映的经济业务进行反映和监督。因此,非财务信息的任务是反映主体的经济业务活动,监督主体对既定目标的运行及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二、2024非财务信息的
对于非财务信息包括的内容,国内学者虽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但其内容大致相同。大多都认为经营业绩指标、管理部门及讨论、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是非财务信息应披露的内容。但是,对于会计政策选择、责任(广义)、持续及反映核心竞争力的信息是否纳入非财务信息披露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学者们站在不同角度对非财务信息进行了再分类并提出了一些指标。
国外已有了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规程,非财务信息内容的以实证研究为主。SEC通过S-K规程规定了上市公司应该披露的8类非财务信息。AICPA(1994)的新企业报告模型中认为企业应该披露管理当局对财务、非财务数据的分析、前瞻性信息和公司背景信息,并提出对尚无准则规范的其他披露的改进。安永于1998年表外披露的调查中对8类40种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进行了调查。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认为非财务信息包括叙述性信息和量化的非财务信息,如经营比率、存货数量和雇员数量等信息。Meek(1995)和Cooke(1999)分别对欧洲大陆的上市公司和日本的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非财务信息的内容进行了概括。
虽然国外的研究中对非财务信息的内容也没有达成一致,但是国外相关机构对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管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国外研究机构及研究者的实证研究思路及,为我国学者研究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提供的实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弥补我们研究中重分析轻实证研究的不足。
有了财务信息及非财务信息概念性的描述,对确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起到了指导的作用。在确定非财务信息的内容及披露的边界时笔者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会计系统能够提供的。非财务信息可以是会计系统能够直接提供的,也可以是一些虽不是会计系统生成的但可以直接引用的相关信息。这样,即满足了成本—效益原则,又增强了会计信息在信息源竞争中的优势。
第二 与利益相关人决策相关的。最初的“决策相关”,强调对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的决策相关。但是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此处的相关性是加入了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理论基础上的相关。这一点在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目标的描述中可以体会到。另一方面,强调“相关性”也是防止会计信息的无效披露,即过量的标尺。这就要求应该在了解信息需求者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框架并对其进行监管。
第三 内容的可变性。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对会计的最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软资产将成为决定企业生存、获利和发展的关键;财务会计的边界扩大是一种必然—财务会计必须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葛家澍、杜兴强,2004)。企业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的核算是目前会计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因此尚不能纳入财务报表进行报告。在会计确认计量技术不成熟的现状下,会计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要想达到其“决策有用”的目标,有必要在财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以补充和强化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不过,应明确规定非财务信息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应遵循的取舍原则。
因此,基于以上3点,非财务信息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背景信息。企业经营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企业经营活动和资产的范围与内容,所处行业的特点、产品寿命周期及产品结构。
(2)经营业绩说明。经营活动指标、成本指标、关键经营业务指标、关键资源数量与质量指标。
(3)管理部门的分析讨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变化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4)前瞻性信息。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管理者的计划,包括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将实际经营业绩与以前披露的机会与风险进行比较。
(5)社会责任。环境责任指标,包括处理废水、废渣、废气的情况,对社会环境治理提供的服务,减少耗用稀有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措施与效果;人力资源信息,如企业员工构成情况信息、员工安全和健康信息、员工培训、员工福利和社会保障信息;企业经营对当地社会影响,包括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情况,对居民居住环境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及措施。
(6)核心竞争力及持续发展。研究与开发创新能力;员工能力;资源利用情况。
非财务信息概念的界定及内容披露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财务会计研究领域的必然延伸。因此也是一个崭新的信息披露领域和研究领域。在实践中,不同的国家地区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我国的上市公司是否要全部披露上述非财务信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应该对哪些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进行管制?对于这些问题应该在了解了利益相关人的需求之后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再进行管制,确定披露的范围及具体的形式。
[1] 葛家澍、杜兴强.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理论与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2] 何卫东.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研究[R].深圳:深证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2003.
[3] 孙曼莉.公司年报中的印象管理行为研究[M].北京:人民大出版社,2005.
[4] 吴联生.上市公司会计报告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