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活动方案内容页

公共事业管理培养方案(优选2篇)

2024-07-07 21:05:01活动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事业管理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事业管理培养方案范文第1篇

摘要: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演变过程进行梳理,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近几届毕业生就业渠道,总结出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所存在的问题。切实结合当下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对于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实际需求的情况,密切联系学校治学特色,提出重构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课程培养;人才需求;特色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16-0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下文简称“我校”)本科生教学培养方案每四年调整一次,2015年迎硇乱宦纸萄Ъ苹调整,这次调整将在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优势,重新明确培养何种人才、向何处输送人才等问题,使我校培养的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技能,从而与其他学校的公共管理类人才相区别。因此,本文所做研究对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建设现状

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学院兼备理、工、管、法四大学科,资源管理特色突出。公共管理类专业涵盖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3个本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授予权。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中,我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8位,列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并在《2014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入选中国四星级学科专业。比较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近三次修订的培养方案后发现,学校尤其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体现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不同类别课程学分比例趋势分析中的实践环节课程学分比例明显增长,尤其是相比较于2003版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学分要求增幅很大。与此同时,公共管理类学生通过在秭归基地、洪山区人民政府、黄冈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就业实习来提高实践能力。在趋势分析还发现,相比较于2003版培养方案,2007版、2011版培养方案的总学分要求有明显增加且趋于稳定,浮动不大。尽管实践环节学分增长较多,但纵观整个课程设置还是体现着重理论轻实践这一特点。在对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资料的整理过程中,考虑到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变化以及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2010年中途提出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社会管理)教学计划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计划并实施至今。通过2011―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其培养效果,可以简单归纳,2011―201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以企业为主,继续深造次之,最后才是公共管理部门――机关、事业单位、第三部门。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建设困境

1.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①与其他高校课程设置同质化。在综合对比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7所高校在内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后发现除了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核心课程外,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设置的课程中与其他高校相同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课程相似度较高。例如,我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的《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在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的教学方案中也能找到。同时,笔者横向对比了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华中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发现前者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有19门课程是和后者相同或相似的,占总课程数量的50%以上;同样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与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趋同现象就更严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基本都涵盖在其他高校的教学方案中。②二级学科课程设置同质化。这一点尤其体现在2011版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培养方案上,通过比较发现这这两个专业在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上的课程设置是完全一致的,而在近15门主干课中,有12门是完全相同的,而对于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则出现课程交叉,具体表现在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同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成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在二级学科的课程内容上也出现同质化。例如,行政管理专业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与《地方政府学》这两门课程所授知识点重合之处颇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听到的是不同教材中对于行政区划、地方自治的复述,是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对于此知识点的赘述。

2.专业特殊性不强。①办学特色体现不明显。通过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和其他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是没有区别的。众所周知,我校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高校,但很难通过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去看到这一办学特色,尤其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只能在教学方案上找到资源与环境管理(2个学分)和土地资源管理(2个学分)两门课程。这对于近200多个学分要求的课程设置来说是微乎其微的,这种现象无疑淡化甚至失去了区别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特殊性。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目前,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在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并撰写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本科专业前50名中无法找到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存在,而在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本科专业前10名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排名第7位。通过研究自2014年9月以来我校大学生就业中心主办的大型招聘会,发现招聘单位多为地矿核企业,但由于同质化现状,公共管理类专业输出的毕业生不具备在本专业领域的专长和优势,在就业市场和就业岗位上也未呈现出明显的不可替代性。这也就意味着降低了毕业生应有的竞争力,同时这一点在2015届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单位也可以看出来,鲜有通过大型招聘会顺利就业的。

3.毕业生就业渠道与培养目标有偏差。综合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来看,其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其次才是企业。但是结合上面2011―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现实际上其毕业生主要单位流向还是企业,党政机关或者事业单位占比很小,这无疑说明毕业生就业渠道与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偏差。随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凡进必考,公共管理类毕业生选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为就业目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没有丝毫的优势可言。通过近几年的公务员招考数据统计发现无论是可报考职位数还是招考人数,比例均有所下降,这无疑也会对“适应在公共管理部门单位从事实际管理工作”这一培养目标造成偏差。与此同时,根据《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发现本科毕业社会需求量大且受毕业生青睐的职业是更倾向于一些低技术含量且可替代性很强的工作,如人事、助理、文职等。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毕I生都感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比较困难。在每年超过20%多的升学毕业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跨专业求学,有的出于就业考虑,有的完全兴趣使然,有的考研保研接受专业调剂,更甚者纯粹为了升学而升学等。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都能反应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环节出现问题,如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学生职业教育不成功等。

三、重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

1.设定契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首先必须要确定的是,我校公共管理类毕业生仍然要坚持以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为主,只有守住这一培养目标,我校公共管理类各专业才能与相近专业,如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区别开来。其次,根据我校的治学特色,建议将培养出口锁定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中国现行各级各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人员招录实行“凡进必考”和“凡晋必考”制度,在这种背景下,公共管理类各专业要着重研究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2003年人事部将公务员的通用能力分为9种: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因此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在整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将之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要善于利用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强化学生的国土资源理论知识能力。这一点在各省、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人才招聘要求上都是重中之重。能否与实践部门建立起良性互动直接关系着公共管理类专业是否能够寻到理论之源,也直接影响着专业学科能否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及培养目标角度看,如果该类专业不能为其培养的学生提供一个经常、持续地进入公共管理部门观摩、实践的平台,那么这个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差异性将大打折扣。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里,可依托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光谷发展研究院、土地工程实验室、公共经济研究所等平台建立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心、公务员考试与培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改变学校与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的“距离远”、教学活动中实践课程少、实习环节走过场等现状,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环节紧密联系,以促进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2.根据办学条件及培养方向强化专业差异性。根据我校治学特色,首先要强化的是与国内其他高校同一专业的差异性。只有突出了专业特色才能使专业建设在众多院校中脱颖而出。学校必须以优势学科和行业资源为核心,构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专业群和学科群。例如,将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资源环境管理方向),以此来拓宽学生在资源环境等行业的就业渠道,以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助力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强化专业差异性。其次笔者认为要强化的是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差异性,在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设置上要严格区别开来,重视“专才”培养,以增强其培养的学生在各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3.设置足够体现本校本专业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将我校传统优势学科与资源管理相结合的成功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地矿资源等优势学科为支撑,融合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来进行课程设置。在研究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时,笔者也能找出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方向来设置课程的实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着重偏重于矿业工程技术类课程,这给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启发――可以增添类似资源与环境管理、环境政治学、国土资源概论等课程,拓宽学生在国土资源环境的知识面。而在上文,笔者对我校主办的大型招聘会进行了整理,可以看出来校招聘的地矿企业、资源类企业是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的,一旦公共管理类专业注重提高学生在这些领域知识面,将直接影响着毕业生作为该领域的后备管理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可以避免毕业生多流向银行、快递等行业的尴尬局面。

4.教学环节更注重学生发展需求。公共管理类专业不能如愿按照培养目标向公共管理部门输送人才,大量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这势必会对公共管理类未来学生的专业信心度造成影响,表现在对专业定位、就业前景以及职业潜力的疑虑与迷惘,从而对专业的兴趣度降低,进而导致转专业、辅修双学位人数递增。建议公共管理类专业要开设作为管理者和领导者必备的辩论和谈判类等训练语言表达的课程,要加强各类办公软件及办公设备使用、各类公文的写作等实际技能的培训,培养环节要鼓励学生间、师生间多发生思维碰撞,能够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而非局限于课堂教学讲授与图片演示,要重视教学环节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尽管我校在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诸如入选中国四星级学科的可喜成绩,但笔者在对文献、资料的2024整理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培养目标与培养结果不一致、就业预期与就业渠道不一致、人才需求与人才输出不一致等问题,这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之际是要重点关注并亟待解决的。本文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及优势资源,提出设定契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等重构公共管理类课程培养体系的建议。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认识到,这里还存在很多约束条件,比如一个专业的课程培养方案是庞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要充分考虑到配套设施的建立、师资力量的匹配、实践部门的有效回应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陈锋正.我国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机理:嵌入性视角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Z].2003-11-18.

[3]李军超.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2008,(20).

[4]赵瑞峰.中外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J].高教论坛,2003,(01).

[5]王河江,巫丽君,何晓柯.公共事业管理多元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的思考[J].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9).

[6]中国校友会大学研究团队.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公共事业管理培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行政管理;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097-02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因其自身的学科属性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贴合性,必然要走出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办学理念、“研究型”的办学模式和“学术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走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以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作为一所地方普通院校的一个普通专业,在目前高校扩招、毕业生激增的大背景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可想而知。因此,差异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着重培养研究型人才对于普通的地方院校而言没有优势,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确定了应用型、差异化分类培养的思路,人才培养定位应是基于基层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行政管理综合实训的重要意义

应用型公共事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以“能力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优化和整合专业教学计划,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较深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行政管理综合实训教学的应用,树立了新的实践教学理念,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更加适应未来职业需求,提高实践能力,掌握真本领,为特色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行政管理综合实训中包括:Office操作、会议筹备及情境模拟以及行政助理工作实训三大模块。实训中的内容在学生未来的工作中都有着很强的实用性,而学生们恰恰在这些方面比较薄弱。因此,行政管理综合实训的应用,对于特色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就业技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行政管理综合实训的教学目标

根据应用型公共事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及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确定了学生行政管理综合实训教学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同于传统本科培养技术科学型和工程技术型人才的模式,也不同于应用型专科教育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适当拓宽专业面和知识面,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以及人文社科等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即培养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理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简言之,我们应当做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用人单位“能用、快用、好用”;二是确保人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行政管理综合实训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行政管理综合实训的教学目标,我们对行政管理综合实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将为期两周的实训分成三个模块。

1.Office操作模块

现代大学生的电脑知识的普及率虽然很高,但学生们仅限于上网和聊天,对办公软件的使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甚至连毕业论文的排版都不能独立完成,因此,行政管理综合实训三大模块中的Office操作对学生来说非常实用、非常新鲜。Office操作以任务导向的方式给学生设置了若干题目,让学生通过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中最常用、最实用的软件功能来完成相应的任务。其中包括Word中的如何进行页面设置、如何插入目录、如何设置标题样式、如何分割文档、如何制表、文档结构图的应用、并排比较的使用等常用功能;Excel中的条件筛选、求和、求平均值、排序、分类20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