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活动方案内容页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

2024-07-07 21:54:02活动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空间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使用后评价(POE);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3203

1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1.1城市公共空间界定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指的是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含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体育场地等。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则可扩大到城市中心区、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等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1]。纵观狭义和广义的定义,城市公共空间具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功能性等多项特性[2];在城市中易于市民到达,面向市民公共开放,能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社会活动的场所,同时对城市景观塑造、生态环境保护及城市城市交通、城市防灾等具有重要影响。

1.2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影响

李德华等人[1]认为,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建成环境的重要载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社会生活活动所需的设施和场所,主要解决市民交通、商业休闲、观光游览、节日聚会、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二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承载着传承和发展地方文脉的重要使命;如成都都江堰水文化广场通过其空间组织、景观设计等向市民和外地游客述说当地悠久深厚的治水文化。三是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环境的处理有利于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形象和带动城市精神文明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的影响反映该类空间的设计与使用对城市至关重要,而回归该空间建设的最基本原则――以人为本,论证了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关注该类空间在空间处理上、功能组织上、景观设置上等是否满足市民的需求及满足程度是必要的,鉴于此,形成本文的相关内容。

2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的方法

2.1游憩适宜性定义

游憩m宜性,是反映公共空间设计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内容。游憩指的是以休闲为核心的娱乐、康体、疗养、休息等活动。适宜性指的是场所空间、肌理、内容及环境质量符合人的行为习惯和满足人的需求的程度[3]。游憩适宜性指的是公共活动空间在活动场所的规划布局、设施内容布置、景观设计、环境绿化美化等方面满足居民游乐、休憩使用的适宜程度。

2.2POE(Post Occupancy Evafuation)方法简介

“POE”使用后评价,英文为Post-occupancy Evafuation,是指使用状况评价,即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已建成环境进行系统描述和评价的实证性研究方法。 POE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开始主要是由大学的学者进行小范围(大学宿舍、学校医院)的个案研究;70年代得到广泛重视,方法论也日渐成熟; 80年代后,达到实际应用阶段。POE在我国的应用研究,根据相关文献来看,已经广泛被采用。近年来,该方法也不断被应用到景观设计领域来关注和评价城市园林绿地空间的使用状况,如徐艳玲,李迪华,俞孔坚等对以秦皇岛汤河公园为例对城市公园使用状况评价应用案例研究[4]。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中,可运用POE方法采用实地观察法掌握人们在公共空间的行为模式和活动轨迹、活动特点,并结合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市民对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情况及使用评价,以掌握该空间满足市民游憩需求的程度,并以此分析总结衡量该类空间使用及评价的影响因素,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3游憩适宜性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3.1室外公共空间属性使然

首先,城市室外公共空间是城市设计研究的重要空间,在城市空间呈点、线、面的分布状态,点状的广场、公园绿地,线状的街道、滨水区,面状分布的居住区户外场地。由点连线,由线串面,构起城市空间景观的骨架,其环境景观质量如何对城市景观、城市形象的塑造影响至大。其次,从城市社会功能的运转来看,城市街道空间、广场空间、绿地空间、滨水区空间是城市居民开展室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其空间的规划、功能的组织、环境景观的设计效果直接影响空间的利用率和使用效果,是一个地方精神文明发展展示的重要窗口,也是促使地方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从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来看,研究此类空间在满足市民游憩需求的适宜程度是必要的。

3.2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的“闲置”现象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对居住环境及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和利用率也越来越高。广场舞的流行反映现代城市社会文化生活发展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挑战,同时也论证了室外公共空间对城市社会文化生活开展的重要性。此外,诸如散步、休闲、购物、唱小曲、交流等也需要更多公共空间。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从城市规划、还是从城市设计角度,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空间被规划设计出来,并力图形成点线面系统,这固然是好事,但在实际中存在空间规划设计不合理,设施景点布置人性化设计不充分,导致空间使用效果不佳,不能充分发挥宜人的使用效果,出现很多设施及场地出现无人问津或鲜有人使用的“闲置”现象。

3.3直线型设计程序

目前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相关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及景观设计,其项目的建设实施大体遵循“设计―施工―建成―使用”的程序式流程特点。其中,在设计阶段,相关设计团队或个人虽然在方案开展前,会对使用人群进行分析并依此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对策,这对于整个方案形成来讲无疑是好事。但是,设计对策的提出直至实施,主要是设计者从自身角度凭借自身专业及经验提出,此为“直线型设计程序”。对于专业素质强及经验丰富的团队或个人,规划设计对策或许能有效创造和利用场地空间,但有时也存在规划设计的空间无法真正发挥预期的场所功能,实现预期的使用目标。其次,设计团队及个人所提出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效果如何,实际使用效果如何,却鲜2024注;导致目前很多项目规划设计理念非常好,方案图纸成果呈现效果耀人,但所建成的场所空间使用效果却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最终导致公共空间使用出现一些问题没能反馈给设计团队或个人,可能导致在以后的案例设计中或相近的案例中,同样的问题存在,而这也是目前众多“草坪本无路、走得人多自然形成路”及“景观亭”、“景观花架”存在的重要原因(图1)。

3.4“设计―使用―u价反馈―设计”体系建立势在

必行构建和谐社会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也是城市空间设计及使用的基本思想;这一目标的实现,势必凸显人性化设计的基本要求。鉴于此,对于公共空间的建设,建立“设计―使用―评价反馈―设计”的体系,势在必行。通过关注使用者在建成空间的使用状况、使用评价,可以言之有据地反馈给设计团队、建设单位,掌握空间使用存在的问题,依此作为后期空间管理或相近案例设计对策的借鉴之处。

4结语

作为提供市民开展丰富多样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及其使用效果,是影响市民乃至整个城市社会活动能否有序开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的影响、建立对城市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评价的必要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建立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而在对公共空间进行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时,可以运用POE方法,借助空间体验相关理论,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市民的游憩体验和使用感受进行分析;并从场地空间布局、设施使用、景观塑造、环境绿化等方面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对室外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总结分析影响室外公共空间游憩使用状况的因素,提出了针对该空间存在的问题相应的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时匡等.全球化时代的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赵相争.大型住区户外开敞空间的休憩适宜性研究――以广州番禺丽江花园为例[D].广州:中山大学,2006.

[4]徐艳玲,李迪华,俞孔坚.城市公园使用状况评价应用案例研究――以秦皇岛汤河公园为例[J].新建筑,2011(1):114~117.

[5]张姚钰,孙世界.南京市老城区城市开敞空间布局适宜性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6]刘佳.重庆市城市公共空间的游憩功能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文中提到:在美国开车,你会发现,“图书馆”和“医院”一样是专门在路标上加以特别标示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图书馆是“城市最重要的免费公众空间”。

“公众空间”这一概念非常重要,涉及图书馆的社会定位。或者说,这一概念正是美国图书馆文化的核心理念。文章借耶鲁所在地的纽黑文市公共图书馆馆长诺曼?欧德先生之口,阐释了“公众空间”的基本含义:图书馆是借用书这个媒介,使人和人之间发生联系的。“公众空间”是聚合人群的地方,是使人和人之间发生紧密联系的地方。所以,公共图书馆除了让市民随时能够进来读书、用书、借书之外,还把举办各种文化讲座、文化聚会、社区的公共社交活动等放在很突出的地位。面对“在电脑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会不会衰退”的提问时,诺曼先生的回答格外自信:只要人类的交流存在一天,就永远需要信息交流的“公众空间”,守住这一条,我们就不怕迎接任何挑战。

我虽然不清楚美国城市的社区公共档案馆是否同样具有“公众空间”理念,但是,我走进过许多我们的基层综合档案馆,清楚这些档案馆距“公众空间”理念有多么遥远。

我所在的省,县级综合档案馆差不多120个,我大概走访过80个左右。刚开始摸不清门道,下车后一路询问着寻去,曾有过四五个小时找不见的经历。后来寻出了捷径,现在我每到一县,先径直到政府大院大楼背后去找犄角旮旯的平房,如果能看到一溜儿平房孤独地在那里,十有八九就是档案馆。2000年一个雨天,我按这种办法直接敲开某县档案馆馆长的办公室时,他仰着脖子端着脸盆正在盘点从屋顶漏下的雨滴。叮咚,滴答,节奏不紧不慢。那样子很“诗意”,也很失意。

我所在的省,是全国档案馆舍建设最为落后的一个省份,庆幸不具代表性。欣闻东南发达地区如浙江,已开始了新一轮建馆高潮。但是,看了那么多报道,也放宽眼界见识过大江南北不少档案馆的建筑和服务,愣是没看出几座有“公众空间”意味的档案馆来。

既然是“空间”,选址和建筑设计当然极为重要。选址不必多言,便于公众聚集的地方总是地皮金贵,神不知鬼不觉的地方自然便宜得多。于是新馆就跑到了城市边缘。而建筑设计上,着力点总是盯在档案的保管上,从三防到七防再到九防,从楼内回廊到楼顶隔离层,从库内消防设备到馆外绿化带面积,要求可谓具细。档案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这话一点错没有,但在档案馆的设计理念上几乎“见物不见人”,则未必说得过去。因为安全保管档案只是档案馆最基本的要求,设计理念老在这个层次上转悠,那就永远让公众找不见自己的空间。对于百姓而言,档案馆光有个查档室恐怕不会让他们感受到这里就是“公众空间”的。

我认为,档案界最好先把“公众空间”这一概念引进来,顺着这条思路慢慢去领悟去谋划。一路走下去,大概就能够走进老百姓的天空。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暖通空调;大型公共建筑;系统设计要点;应用研究

调查显示:我国大型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的采暖能耗一般情况下占为住宅或普通建筑的50%~80%,而除采暖外其他能耗,折合成等效电耗后,为住宅的5~15倍,是建筑能源消耗的高密度领域。这是一项设计影响因素较多,专业技术性强的复杂工作,而且还受系统复杂程度,设备数量,投资金额等因素的影响。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整合,在满足空调系统正常的使用要求之下,对暖通空调设计方案进行科学的比较和优选。

一 、暖通空调的设计要点

(一)法律法规

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暖通空调设计方案中的根本因素,要遵循我国的法律法规,不可以为了追求利益或者其他而违背,这是方案中最根本的因素。设计者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材料的应用要合乎实际情况。

(二)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暖通空调设计方案中的重要因素。面对高能消耗,开展对公共建筑可别是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研究对于推动我国节能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大型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在高耗能的主要原因:①设计不合理,导致能源利用率不高,浪费了资源。②开窗,水量的不平衡,外墙的结构,人员和灯光等造成的室内外通风换气形成的冷负荷浪费了能源。面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及时修正,节省能源。可以采取的方式有:①开发和利用新的环保能源,开创新的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②精确计算负荷指数,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③变频调整技术的采用,在系统超负荷的条件下产生良好的节能效果。④变风量系统,通过改变送到房间风量的不同,缓解负荷。⑤热回收系统,对于暖通空调产生的热废气进行回收,然后再加以利用,不破坏环境还能节省能源。⑥人员的管理,暖通空调设计的要方便,人员的素质要高,制定相关的制度。针对存在的问题,想方设法采取其他措施,达到节能减排。

(三)经济投资

经济投资是暖通空调设计方案中的前提因素。使用情况,设备数量,能源价格,设备档次,舒适度,美观程度的不同投资,所以投资要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面对大型公共建筑的暖通空调在设计方案,应该考虑以下几点:①设备,材料,管道的投资,天然气,热力网,水处理,配电控制的支出。②能源消耗和运行的费用。主机和其他设备的能耗。如何在暖通空调实施的前提下,减少经济的投放,更合理的利用经济投资,还需要详细的报表来进行计算,尽量达到名利双收的效果。

(四)可行方案

可行方案是暖通空调设计方案中的核心因素。不同的地区的地形,气温,占地面积,气候的不同,设计方案也会有所不同。商业用地面积是有限的,所以设备的设计要精简,机房设计是比较重要的方面,还要根据室外环境,商场的布置,面积的大小,客容量的多少,经营的规模,经营商品的性质,楼层的高低等参数进行设计,保证室内的温度可以给商场职工和顾客同时带来舒适感。

(五)安全可靠

安全可靠是暖通空调设计方案中的本质因素。数据调查显示,暖通空调系统的使用对身体健康产生了威胁,由于建筑物的封闭性大大增加,装修物的大量使用,造成环境的污染物增加,暖通空调的使用,使室内空气循环利用,没有新的空气,使污染超过了国家安全标准。面对这一个问题,设计方案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由于公共场合比较密集,防止空气质量差,必须在空调新风口采取方法措施,不定时的过滤空气,保证清洁度。面对火灾等,人员不易疏散,考虑使用双速风机,做好排烟防护。并且面对不同的季节,根据冷热及时调节控制,对人的身体健康有保证。

二、以天津某超市为例进行应用研究

天津某大型超市,地下一层,地上一层,两层都是超市,建筑层高为7米,吊顶高度为2.8米,空调使用区域面积约14377平方米,空调设在天花板上,每隔两米有一个风口,夏天送凉风,冬天送热风,客流量较大,每一层有一个厕所。采用全空气系统,末端设备采用组合式空调机,气流组织为上送下回。好的方面是:①对于来购物的人来说,夏天不是很热,冬天不是很冷,购物还算是舒适。②购物时听不到风吹得声音,噪音比较小,不会 对人产生影响。③暖通空调的系统较好,没有出现安全问题。④设有专门的工作机房,位置很好,可操控性较强。⑤没有出现漏水,风扇板掉落的现象,设施比较牢固。⑥商铺区域的中庭设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风机设置于屋顶。不好的方面:①长时间购物会出现憋气,闷热等情况。排风系统设计的不合理,人员密集的时,不仅要满足温度要求,还要兼顾湿度和清洁度。②空气没有采用过滤系统,同时可以闻到一些货箱子的味道,让人呼吸不畅。应该适当增加新风设计,来满足室内洁净度、空气质量和卫生标准的要求。③厕所没有安装空调系统,而且没有可开启的外窗,无法满足自然通风和卫生标准,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不便。

其实,暖通空调应用于很多大型公共建筑,例如超市,写字楼,购物中心,大型电影院医院,饭店,旅馆,学校等,每一个场合都有自己对于暖通空调的设计理念。应该从风量,噪音,湿度,清洁度、卫生标准等方面进行考虑,提供给人们一个舒适的环境。

三、总结

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冷暖,健康,安全,工作效果和产品质量,还关系到国家的能源资源,环境污染等问题。总而言之,只有对暖通空调设计方案所设计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整合,才能科学的合理的做出最佳设计方案,将利益最大化。充分发挥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节能型,舒适性,调节性等方面的优势,还要立足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做出最优的设计方案,使其对国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带来正面效应,实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江 《探究暖通空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李敏霞,马一太 《工人热空调系统方案的多目标综合评价研究》.

[3]邹建忠 《空调系统能耗分析与节能设计探究》.

[4]程忠平 《既有公共建筑的能耗及节能潜力分析》.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行车停放点;南京青奥会;新型能源;可循环利用

本研究力图设计研究出适合广大市民出行需要的自行车存放点公共设施,研究的主要内容:(1)自行车存放点与公交站台相结合的设计理念,缓解南京青奥会期间的交通压力;(2)立式自行车存放柜的独特设计角度;(3)太阳能电池板等循环可利用材料的加入,更加环保健康。

1 背景

南京将于2014年8月17日至28日举办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青奥会的场馆区基本分布在人口密集处,在其举办期间,南京必定会迎来大批参赛者和观赛者,这对本就交通拥挤的南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为了迎合青奥会的口号“分享青春 共筑未来”,就要求南京的公共交通系统更环保、更便捷、更健康、更具活力、更具创新性!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私家车数目的剧增,人们的出行越来越困难,运动也越来越少,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等。人们对健康和环保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开始提倡低碳环保生活。公共自行车是一种绿色交通方式,灵活、方便、节能、零污染,同时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因此,自行车的使用也越来越广,自行车站点的设置已经是大势所趋,南京对公共自行车存放点的设置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2 自行车存放点设计原则分析

(1)节省空间——城市里交通拥挤,人口众多,这就要求自行车存放点要在最大程度上最利用空间,从而避免给原就不充裕的空间增加压力。(2)便于获得,方便易用——它的设置一定要让人们有经常去使用的机会,方便人们去使用,而不必人们再去特意寻找。(3)环保节能——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不管是南京还是其他城市,都在提倡低碳环保,节能减排。

3 设计过程展示

3.1 资料调研

(1)对南京公共基础设施的调研。南京江宁等少部分地方已经安置了免费的自行车提供点,但是在繁华的闹市区,由于道路拥堵等原因,没有地方设置自行车免费的提供点,更不用说设立自行车存放点来给临时停放车辆的市民使用。(2)对南京各类人群的调查研究。在繁华的街道,为了不占用交通用地,很少会出现自行车存放点,不利于人们车辆的管理和维护;在南京的闹市区,公交车的拥堵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上下班困难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因此对于自行车免费的提供点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3.2 针对现状提出适行的改良设计方案

(1)自行车存放点与公交站点相融合的设计理念。对于宽阔的交通路段,可以在公交站的旁边设立自行车存放点,采用可再生的材质,节约成本并且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对于拥堵的交通路段,改良公交站点,将折叠好的自行车统一采用挂式或者立式的存储方法,既方便市民出行,又节约自行车摆放用地。(2)南京人口众多,交通压力大,我们的研究将很好的减轻交通压力,缓解上下班高峰堵车问题。(3)立式自行车存放柜的独特设计角度,充分考虑公交站台可以利用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满足人们对于自行车的需要。

3.3 构思讨论新方案

根据调研分析得出的结果,展开发散思维,在遵循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尝试不同的设计理念,方案的构思需要强调更适宜的便民服务和更新颖的设计。我们一共设计了两个风格不同的方案:方案一,基于现在的公交站台设计了一个存放折叠自行车的站点。公交站台在造型上并没有与现有的公交站台有多大的改变;方案二,在站台的外观上我们推陈出新,突破常规,敢于创新,所以方案二无论在造型上还是整体用色上都较方案一大胆而又简洁时尚,所以我们选取了方案二作为我们的最终方案。

3.4 确立使用方案并绘制自行车存放点效果图

将得出的各种方案进行评价,筛选出最适宜、最合理的方案作为设计的最终方案。根据最终方案,利用计算机辅助绘制渲染出精确的电脑效果图,效果图要突出设计的核心部分和创新点。

3.5 模型制作及设计方案展示并进行新产品评价。

根据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制作3d模型并对新产品进行评价。

4 对存放点的评价

本项目主要是为缓解青奥会期间南京交通拥挤的状况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融合了南京特有的文化精神和城市特色展开了此次设计。

4.1 项目特色

本项目的主要特色是:围绕南京青奥会,我们选取了公共设施——自行车存放点,对其位置和种类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我们提出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现有交通的漏洞,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4.2 创新之处

(1)本项目中我们将使用太阳能光板为整个公交站提供能量来源,节能环保,并大幅度采用可再生资源,变废为宝。在外观上我们推陈出新,突破常规,敢于创新,我们将把存放点的外观设计与绿色环保的外形紧紧相连,结合2014年青奥会,将青奥的理念推广开来。(2)本项目将在存放自行车的过程中采用将其立式存放以及叠式存放的方式,以此来突破空间上的局限。在设计车棚的过程中我们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采用立式自行车存放柜,节省自行车的存放空间,并减少占地空间。(3)本项目的适应人群广泛,将大大的缓解交通压力,利民便民。本项目研究的受用人群将不仅仅针对青奥期间的游客,赛事后我们也将会继续推广,为上下班赶公交的人群提供便利。(4)本项目我们设置的存放点分为普通自行车存放点和专设自行车存放点,将普通街道与繁华街道分开,普通自行车存放点为普通街道的自行车进行归类存放,为其提供固定的自行车存放点。

5 设计展望

(1)预期达到的目标。本研究力图设计研究出适合广大市民出行需要的自行车存放点公共设施,我们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可以有效缓解青奥会期间南京交通压力,有效减少自行车乱停乱放的现象,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为来看青奥会的外国友人提供贴心的服务,充分展现南京的城市文化及风貌,更有利于彰显中国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上的努力。(2)预期达到的社会影响。本课题将生动展示南京城市的整洁,交通的井然有序,展现南京市民及中国人民的良好形象。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该项课题的设计研究更加贴近生活,也将鼓励和呼吁更多的同学们将自己所学是专业知识落实于实际。

参考文献:

[1] 伍拾煤.公交停靠站设置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硕士学位论文),2002.

[2] 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公共空间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城市设计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其重要性与日俱增,各地纷纷通过举办设计竞赛和委托方式编制城市设计,并将城市设计与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相结合,指导城市规划实施与日常管理,从而营造宜人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随着城市设计实践如火如荼地开展,城市设计的理论探讨也逐渐成为国内规划理论界的热点话题之一。就其概念而言,城市设计是指为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者技术等目标,在形态方面所做的构思,它设计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1,2]。城市设计对象包含从微观到宏观三个层次的内容:城市或区域设计、系统设计和工程项目设计[3]。城市设计理论亦分为形态理论和应用理论,其中应用理论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2024现实生活的问题,与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密切相关。因此,城市形体设计必须作为一个连续的决策过程,即应将城市设计作为公共政策[4],规定土地利用、引导城市开发、改善城市环境、体现人文关怀[5]。然而,在目前国内城市设计实践中,对城市设计形态的关注却远胜于对其编制与实施过程的理性分析,这不仅导致城市历史文脉缺失、城市设计成果难以实施,也间接影响土地收益合理分配。首先,城市设计过程中忽略城市经济社会条件和历史文脉,缺乏对当地经济、社会的深入研究,盲目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形态,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载体被侵蚀,而浮躁崇洋的速食文化则随着“国际化”的城市设计泛滥,极易形成“千城一面”的城市风貌[6]。此外,由于城市设计过程封闭,缺乏沟通交流,忽视各相关主体利益分析,居民利益在城市设计过程中无法有效表达,难以形成社会共识,从而导致城市设计成果难以有效实施。城市设计缺乏公共性问题,国内虽已有学者提出,然而更多是从提高城市设计法律地位,加强公共参与等角度进行探讨,对于城市设计过程的分析和创新仍有待深入。鉴于此,有必要在理论层面澄清城市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背景下城市设计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在实践层面积极探索城市设计作为公共政策的方法创新。本文将首先从政策目标、实施手段、演变历程角度对城市设计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加以梳理,然后以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住区灾后重建设计为例,讨论借鉴公共政策过程理论,优化城市设计过程的可能模式以及存在问题。

1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过程

1.1城市设计目标服务于公共利益服务公共利益一直以来都是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7],然而对于如何界定公共利益,各理论流派却长期存在争议,城市设计所服务的公共利益内容也随着经济、社会环境和公众需求变化而不断演进。以美国为例,早期城市美化运动模仿欧洲的对称轴线、林荫大道、放射型道路广场等古典式设计风格,试图为市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景观,并展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财富与权力。二战后,现代主义兴起,明确功能分区、大尺度的街道与广场、简洁建筑风格成为这一时期城市设计主要特征。城市设计成为专业规划师和建筑师代表公共利益通过理性方式解决城市环境及社会问题的重要工具,而背后起推动作用的则是追求无限利润的资本家和谋求权力的政治家所结成的政体联盟。之后,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受到人文主义学者的从阶层、种族和性别视角的批判[8],塑造整洁、生态、具有吸引力的城市空间成为城市设计的新目标,土地混合利用、社会多样性、公共空间可达性和可支付性也被列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原则。此外,后现代主义学者还对客观、理性的公共利益是否存在提出质疑,认为预先设定的公共利益并不存在,公共利益是各方政治力量妥协的结果。通过展示未来城市形态方案,城市设计为多元主体提供选择可能,而公共利益内容在此过程中可能被拓展或删减,从而改变受益者和利益损失者[9]。按照此观点,城市设计过程不仅是以规划师为主体的设计过程,更重要的是作为实现公共利益的必要途径。

1.2城市设计实施需要与其他公共政策衔接城市设计涉及城市空间环境的营造,然而空间环境并非只是由物质要素构成,同时还包括社会行为、文化活动和社会交往等社会要素。实现空间环境的手段并非局限于物质设计,政策制定对于空间环境影响亦随处可见。就此而言,城市设计过程也是提供公共物品的过程,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城市空间环境。由于城市设计涉及土地利用、城市开发、改善城市环境、体现人性关怀、低碳节能,因而与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公共政策会产生组合效应。如何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与空间相关领域的公共政策相衔接;如何在多元化社会中,选择、整合和取舍公共利益也是城市设计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城市空间环境营造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土地开发经济收益,因此需要与开发控制中的开发权转移政策结合;而采用高层和多层混合的设计策略也为实现各收入阶层多样居住的社区提供了可能。如果城市设计涉及公共利益,与公共政策密不可分,那么就必须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公共利益,而非只是在城市设计成果完成之时才邀请公众参与决策。城市设计过程中对于各社会主体的利益取舍不仅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城市设计实施,同时也会涉及到土地收益的社会再分配。因此,公共政策过程理论的引入将对优化现有城市设计过程理论产生重要的借鉴意义,并在实践过程中推进城市设计公共政策属性与工程设计属性有机结合。

2.市设计引入公共政策过程理论对于政策过程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公共政策领域核心议题,其理论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根据“阶段启发法”,哈罗德?拉斯维尔结合政策过程和功能性的政策生活周期(PolicyLife),构建出概念图系(ConceptualMap)以指导认识集体行动的主要阶段,随后提出决策过程的七个阶段:情报、提议、规定、合法化、应用、终止和评估。加里?布鲁尔在此基础上,提出创始、预评、执行、评估、终止五阶段决策过程模型,这从概念角度和操作层面为思考公共政策提供了程序性的方法。阶段启发法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成为政策过程分析的主要工具。查尔斯?琼斯、詹姆斯?安德森、彼得?德利翁等学者都或多或少地在研究中关注这个清晰、连续的政策过程框架并从中获益[7]。第二阶段:80年代末期,“阶段启发法”的局限性在研究和教学中凸现。保罗?萨巴蒂尔对“阶段启发法”提出六点质疑:(1)阶段模型并非真正是一个因果关系模型;(2)阶段模型并没有为经验假设检验提供一个明确的基础;(3)启发式阶段在构建时存在描述不严谨的问题;(4)阶段启发法会受条文主义和自上而下关注的困扰;(5)阶段启发法忽视了政府间的关系系统;(6)阶段启发法没有能够为整合政策分析与贯穿公共政策过程始终的政策取向研究提供有效工具。因此,在阶段模型局限性认知的基础上,政策过程理论变得更加多元化,制度、文化、权力、政策传播途径等因素被引入公共政策过程,并相继出现优化和替代模型,如理性选择模型、支持联盟模型、政策传播模型、因果漏斗模型、间断—平衡模型、权力竞技场模型、文化理论模型和建构主义模型[10]。尽管政策科学领域对阶段启发法存有疑虑,然而阶段启发法把政策过程看作是一个启发式方法来帮助分解不同的无缝隙公共政策处理网络,有助于整合政策事件,阶段分析法在政策过程分析中仍居于主导地位[11]。受拉斯维尔的阶段启发方法影响,公共政策过程被分为问题确认、议程建立、政策规划、决策、政策执行、效果评估、政策修正和政策中介八个阶段,其中前四个阶段属于广义决策部分,而后四个阶段属于广义执行部分,如图1所示。与之相比,城市设计过程包括按照编制过程可分为分析、综合和评估;按照运作过程可以分为设计、编制和实施;依照城市设计实践过程可分为立项阶段、设计阶段、选择阶段、执行阶段、使用评价阶段[12]。与公共政策八阶段过程模型相比,城市设计理论界仍习惯于将设计工作作为一个独立阶段,完成公共部门假定已明确的问题。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城市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服务的公共利益往往是模糊的,不明确的,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政府、公众和市场三方的沟通来实现。规划师不仅作为价值中性的技术人员,同时还可以介入问题确认阶段,考虑城市设计中可能涉及的社会问题,将其列入议题,并作为媒介帮助实现政府、公众和市场三方有效沟通。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引入问题确认、议程建立、政策规划和决策等公共政策决策过程,将有助于优化传统偏重物质空间的城市设计模式,更好地服务公众。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住区灾后重建城市设计中,规划团队引入问题确认、议程建立、政策规划和决策等公共政策程序,对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与城市设计结合进行实践探索。

3案例分析

3.2问题确认—基于土地产权的城市肌理分析:称多县城以居住、宗教、商业和行政办公功能为主,这几类功能的土地产权和城市功能也反映在城市肌理上(图2)。第一类为居民自建房住宅区,土地产权主要是本地户籍居民私人所属宅基地,其中部分宅基地已转让外来居民。此类住区由村落自然发展而成,没有统一规划,道路狭窄曲折,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缺乏。第二类为寺庙用地。多依山而建,以高大的寺庙经堂为中心,周边散落大量寺院僧侣住房。这些僧侣住房由其家庭资助修建,家庭之间的经济条件差异也导致僧侣住房空间面积和建造质量参差不齐。此类用地边界不明确,产权也不清晰。第三类为商业区,其城市形态与居民自建住区类似,但是房屋高度、体量,尤其是沿街部门的体量明显高于一般居住区,其使用权大部分属于居民。第四类为政府和事业单位用地,主要用于政府机关、医院、学校,建筑以多层为主,多围合成院落。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但使用权则归各单位,部分用地上盖有单位宿舍楼,使用权归单位职工个人。一般而言,城市肌理分析内容包括物质环境要素(尺度)及其形成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然而此次项目中确认城市设计中的政策问题被列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基于对城市形态的产权分析,规划团队将居民自建房重建产权问题作为住区灾后城市设计的基础工作,引入公共政策过程确定各方接受的土地重划方案,既可以延续原有城市肌理,同时又改善住区基础设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