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活动方案内容页

2024校本教研实施方案(整理3篇)

2024-07-08 15:38:02活动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2024校本教研实施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24校本教研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本学年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1)以“创文明,求和谐,争一流,铸名校”为行动目标,狠抓省级文明单位的申报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提炼学校文化及学校精神的内涵,认真做好本学期省级教育创强评估、省等级重点中学督导评估和省一级综合档案室评估工作,切实加强学校特色建设和品牌建设,强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政教处、团委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202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全省中小学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精神,重点实施苍南中学“美丽人生”德育工程,继续开展以“主题教育月”为德育特色的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卫生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努力构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和平安校园。

(3)教务处、教科室将以学习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贯彻落实浙江省新课程实验第一、第二阶段工作方案为重点,以进一步实施《新教师“一、三、六、九”培养计划纲要》和开展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全面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建立“各级名师引领——各级骨干教师示范——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校本教研活动机制,充分发挥市级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和“校本教研”示范校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学科竞赛和师资队伍的综合竞争力;要特别重视重点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重视校本课程的研发、使用和管理,重视教研、科研课题的结题及优秀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本学年第一学期要召开第四届教学与科研大会,分别对前、后三年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进行总结与展望,并表彰一批优秀教学与科研先进工作者。

(4)认真实施依法治校方略,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及“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工会、校办要进一步做好校务公开工作和学校重要管理制度的调整工作,提高依法办学水平,为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认真开展发展性教师的评价研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学期期中前后举行第七届工会代表大会暨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完成工会和教代会的换届选举工作。

(5)严格执行高中招生的“三限”政策,推行教育收费公示与监督制度,规范财务管理,积极推进教育行风建设;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等十部委制订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省政府制定的《浙江省中小学幼儿园治安管理办法》等六部学校安全法规精神,总务处要做好食堂、超市承包管理工作,切实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狠抓校园文化的硬环境建设工作,为新课程实验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联合政教处、团委实施助贫扩面和爱心营养餐工程,积极开展“节约型”学校的创建活动,共同构建绿色校园和节约型校园。

(6)工会继续认真实施《苍南中学教工全民健身计划条例(试行)》,在第23个教师节前夕积极开展教工全民健身运动,打造“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活力校园;政教处要加快体育、艺术特长生的培养步伐,充分整合特长生的优势资源,为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本学期开学初成立高三艺体特长生的文化课辅导班,努力帮助高三艺术、体育特长生提高文化成绩,力争100%的艺术、体育特长生考上理想的大学。

2024校本教研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师生;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140-03

世界当代课程研究已经超越了普识性课程原理的建构,转向师生生活世界的关注,在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境中探寻意义、追求超越。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学校成为课程改革的发生地,于是,校本课程问题成为各国关心的话题。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2001年,我国首次提出校本课程的建设问题,至今十年有余,但成效不容乐观,由于我国教师教育长期以来重“教学论”,轻“课程论”,多数教师难以扮演校本课程决策者和开发者角色。因此,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如何顺应基础教育对教师教育的要求,积极介入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是一个具有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本研究经历了2008年的起步期、2009―2010的探索期和2011―2013年的完善期。在此期间,我们随着对校本课程研究和学情研究的不断深入,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培养理念,以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重实践、重应用为特点,以选修课程、教育实习和学生科研为实施的切入点,不断完善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深入调研,把握学情,为能力培养提供依据

调研是我们行动研究的起点,其目的在于了解学情、发现问题,为培养方案的拟定与实施提供依据。我们借助问卷和访谈发现:第一,近几年来乐山师范学院在教育学、语文学科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中提及过校本课程,但学生对之的记忆和理解模糊,特别是不能廓清校本课程与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概念的区别。第二,学生所获知识均来源于书本,且为陈述性知识,没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体验,不具备相应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第三,学生对自己首次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训练充满好奇、兴奋和期待。不过,基于课程开发的难度和陌生感,部分学生有担忧或畏难情绪。为此,在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学策略的选用很重要。第四,大三学生已修完心理学、教育学等公共课程和多数中文专业课程,基础教育方向的必修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法已学过半,正在或即将学习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语文教学改革、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等基础教育方向的选修课程,这为他们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基础。

(二)不断完善培养方案,突出针对性、实践性和个性化

1.培养对象

培养对象主要是中文专业中今后有志于从事教师工作的大三、大四学生。这主要考虑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涉及面广、任务繁重、能力要求较高,其学习效果与学习者的学习情意、职业生涯规划和知识能力基础至关重要。

2.培养目标:三维一体,凸显实践性

我们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角度设置了凸显实践性特点的目标。

培养的总目标是:面向基础教育,培养有一定课程理论素养与课程改革情怀,掌握了校本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基本技能,具有校本课程研究意识和一定研究能力的语文教师。

具体的教学目标有:

(1)理解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等基本概念,能阐明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了解校本课程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转变传统角色,形成课程意识,树立新的课程规和课程资源观。

(3)通过案例教学、任务教学,加深对校本课程开发价值、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程序和基本方法;愿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训练活动,并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分享、研究和创新,初步形成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4)能自选主题,以新编或改编的方式,编制一个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或能为某校本教材的建设开发丰富多样新颖的课程资源。

(5)大四学生可根据教育实习环境需求,参与、体验实习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活动;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开展实地调研,形成校本课程调研报告或毕业论文。

3.培养模式:分段实施,教学模块化

培养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大三学生,先后在基础教育方向选修课程“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材研究”中分别设置了“校本课程”模块和“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建设”模块。侧重于学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制能力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主要完成学习目标1―4。第二阶段:针对大四学生,利用教育实习和学生科研,侧重于他们校本课程实施、评价与研究能力的培养,主要完成学习目标5。

(三)课堂教学六步骤,循环推进

课堂教学六步骤是:了解学情,确立教学起点;任务驱动,激发学习热情;学习课程理论,奠定能力训练基础;案例研究,建立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纽带;实践训练,内化理论,培养能力;评价与反思,巩固教学效果。其中,第四环节实践训练活动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它是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达到知识内化、能力形成的目的。训练任务主要有两个:第一,自选主题,从教师的角度,以新编或改编的方式,编制一份结构完整、内容具体、形式较多样、有一定创意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方案主要由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要素构成;第二,为某校本教材的建设出谋划策,并为其开发丰富多样新颖的课程资源。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学生常常遭遇到很多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问题,如课程开发思路褊狭、课程资源匮乏、课程内容单薄、课程实施方式模式化、整合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弱。此时,教师需及时跟进,扮演好帮助角色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训练质量和学习心态。例如,训练时学生对开发专题的选择感到难以突破思维定式,主要局限在文学体裁范围内选题。于是我们及时跟进选题思路的指导,提供了基于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设计思路、基于课型(活动课、欣赏课、阅读课等)的设计思路、基于学习专题的设计思路、基于认识世界(人、自然、社会)的设计思路等。由此,学生的思路大开,产生了语文能力类《记者我来当》、《入乡随俗,学说乐山话》,课型类《(聊斋)故事会》、《影视名作欣赏》,学习专题类《历代咏物诗鉴赏》、《莲文化的魅力》、《梦回红楼――女人如花,花如梦》,认识世界类的专题最为丰富,有《品读庄子》、《走近郭沫若》、《峨嵋天下秀》、《古代姓氏名号与称谓》、《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等。

(四)运用动态评价理论实现学生能力培养、课程不断完善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共赢

动态评价是教师运用“前测-教学介入-后测”的主动介入模式,通过充分沟通的互动过程,持续地评价学生反应与学习的过程,剖析教学前后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改变,进而提供发展或改变所需要的教学介入的一种具有发展性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和评价方法。它兼顾了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和教师的教学改进、能力提高;在师生双向交互活动中,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交流者、促进者,又是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还是一个反思实践者、自我价值的实现者。

为此,在本课程中我们以前测-确立方案-教学介入-再测-调整、修改教学方案或对策-教学再介入-后测-总结反思的动态程序展开。前测具有诊断性评价性质,再测具有过程性评价的性质,后测具有总结性评价的性质。我们主要借助问卷、谈话、作品分析(如开发方案、学习后记或反思),检测学生教学前后认知历程、认知情意、认知能力与学习迁移变化的特点与潜能。为促进学生最佳发展、改进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支持。例如,再测时,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发话题感兴趣,但基于开发难度较大、缺少相应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完成训练任务的自信心不足。于是,我们专门研究了学习动机理论,领悟到学习动机既可来自学生本人的特征(如好奇心、求知欲),也可来自学习材料的本身(如学习材料的吸引力),还可来自教师的强化(如鼓励)。因此,我们在不断肯定他们进步的同时,特别调整了教学案例选用策略,不仅选用在全国范围有一定影响的案例,而且大量提供了往届高师生在校期间尝试编制的较好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作为他们学习的参考。同龄人的榜样力量,极大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刺激了他们的竞争心理,学习质量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也随之提升。再如在行动研究的完善期。培养方案强化了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凸显实践性、问题性,在实践训练中理解和内化校本课程理论知识;为满足教育真实现场和个人研究兴趣的需求,培养方案将大四的教育实习、学生科研、毕业论文指导纳入其中,新增了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研究内容,凸显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9级刘×同学,受往届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影响,十分关注语文校本课程建设问题。她在四川省汶川中学实习期间发现,汶川本土文化资源丰富、富有特色,但汶川当地的中小学未引起重视,遂产生开发本土文化资源为汶川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服务的想法。在我们的鼓励与帮助下,她以此为毕业论文选题,其论文获得了乐山师范学院师范生基础教育研究论文竞赛文科组一等奖。毕业后,她与2010级学生合作继续进行研究,其论文《汶川本土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探索》现被乐山师范学院选送参加2013年四川省师范生基础教育研究论文竞赛。

总之,在动态评价理论的观照下,历时6年的行动研究,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理论与实践统一、理性与感性相连,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实现了共赢。

二、对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批判与辩护

(一)批判――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质量问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多方力量的合作、丰富的课程资源,而且需要充分论证,以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我们以模拟编制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任务方式让高师生凭一己微薄之力建设一门校本课程开发的做法无疑会遭到质疑,似乎有将校本课程开发视为儿戏之嫌疑。既然高师生开发的校本课程其质量不能保证,那么也就可能对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可行性、合理性加以怀疑。

不可否认,高师生开发的校本课程存在主观、随意、粗糙等质量问题,与真正意义韵校本课程是有距离的。仅以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中课程背景分析为例,限于高师院校的客观条件,对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形成进行的专业发展存在远离具体实际情境韵不足,更多是在校内创设教学情境,借助模拟的方式训练,缺少真正实施和验证的平台,这会对他们的学习带来一些副作用,可能影响他们真正明晰校本课程“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的含义,缺乏对学校和学情真实教育情境的关照,表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共性”和开发者的“主观性”、“理想化”,错误地认为从学校所在地域和学生生活环境中寻找资源构建的课程就是校本课程,违背了当下基础教育设置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我们培养的初衷。我们在高师生提交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中发现,多数学生热襄于将地方课程资源课程化。我们知道,校本课程可以开发地方性专题,但地方性专题课程不一定都能成为校本课程。我们进一步研究又发现,这些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意蕴和生本意蕴明显不足,他们对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做的课程背景分析大量集中在地域背景分析上,学情的分析流于概念化,校情分析严重匮乏。以2009级40位学生提交的40份方案为例,有28入利用自己家乡的地域特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占70%;但只有两人详细地引用了拟实施预设方案的学校情况,其余学生几乎没有提及自己的方案是为哪所预设的学校开发的,分析行为草率。可以说他们没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背景研究的重要性与价值,未能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是“基于学校”“基于学生”的“个性”品质。

(二)辩护――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需求问题

我们对高师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是有认真考量的。正如在本文开篇所言,基础教育新课改需要今天的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建设者,而我国长期以来“在教师职前教育中学习的是无课程的教育学,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技能”。而校本课程是一种自下而上“草根式”的课程,是基于学校、一线教师为开发主体的课程,因此,高师院校课程改革中介入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一系列的课程开发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设置,有利于高师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树立新的课程观,更新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掌握校本课程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唤醒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今后有能力参与到将“理想的课程”转化为“现实的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活动中去,而不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旁观者、被动者或无能者。

同时,我们采取让高师生以模拟编制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任务方式培养其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学策略,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实际考虑:第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一般包括学校与教师两个层面的方案。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总体规划;教师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则是具体的某一门类的课程方案。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编制某类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他们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应该成为多数教师必备的能力。第二,该模块的课时有限,学习难度大和内容多,任务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有意义的闯题情境,围绕问题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它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建构新知,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方法,能获得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缄默性知识,校本课程开发专题的选择、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内容的筛选、课程实施与评价的设计、整合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得到训练,合作意识、问题意识、探究精神、意志力得到培养,方案的出炉能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三)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质量与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需求之矛盾的解决思路―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保证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有效性

综上校本课程开发本身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遭遇的困难多,而开发者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持续、动态、逐步完善的过程。为了处理好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质量与高师院校培养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需要的矛盾关系,我们提出一体化的培养思路,包括:第一,纵向意义的一体化,即教学、训练、见习、实习、科研一体化。校内的教学、训练,侧重于校本课程开发技术性训练,校外的见习、实习,侧重于课程开发真实情境分析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的训练,提高课程开发方案的适切性,二者相互衔接与补充;科研是指导学生对校内外获得的知、能作理性的研究与反思,从技术性人才向研究性人才转化。第二,横向意义的一体化,即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校一体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互利互惠,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为高师生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持系统。第三,发展意义的一体化,即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需求与个体性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80.

[2]崔允.校本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1.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27.

2024校本教研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合道德的教育”: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灵魂

教育应该“合目的”。我们不仅要分数,要升学率,更要学生的全面发展、特长发展、终身发展。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质量应该是全面的质量:学习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发展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生命性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教育应该“合规律”。课程规律、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等,新课程实施中必须不断发现并创造性地予以遵循。

教育应该“合道德”。长期以来,本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被窄化为见“分”不见“人”的单一、机械、重复的教学活动,市俗化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的教育信条。这样的教育是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合道德”的教育不是不要文化成绩,也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要用“合道德”的方式,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积极、快乐的环境中,在身心健康、精神愉悦的学习过程和充满自主、合作、探究情趣的校园生活中,取得好的文化成绩,获得高的升学率,把学生“明天的幸福”与“今天的健康成长”有机地统一起来。“合道德”的教育,就是要营造“合道德”的教育环境,造就“合道德”的教师队伍,实施“合道德”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培养“合道德”的有“大家之气、大家风范”的学生。

“道德课堂”: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载体

“课程”应该是学校一切活动的总和,“教学”应该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过程,“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生活空间的有机整体。基于这样的理解与认识,我校构建了体现新课程思想的“大课堂”课程教学模式,即由“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区课堂”组成的“道德课堂”课程教学结构体系,有效地构筑了学生生命发展的新时空。

“教室课堂”:包括应考科目教学和公共科目教学两大系列,力求在针对性、主体性、开放性、创新性上形成突破,并从学校层面明确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安排、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彰显学科教学的规范和特色。

“校园课堂”:包括校本课程、学生社团、特长生培养、特色主题活动四大系列,是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长发展、终身发展而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菜单。

“社区课堂”:包括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两个系列。每个学生每学段可以参加一个专题的研究,每学段第一周由年级向所有同学公布研究性学习专题,让学生进行选择,第二周学校根据选题情况组织开题。“社区课堂”利用节假日或在学期中穿插进行,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区服务,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阅历,锻炼才干,健康成长。

“综合素质评价”: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向标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新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校紧紧围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6个方面,即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对评价内容和等级标准,评价纬度及评价主体,评价程序及组织实施,过程促进及成长档案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设计。

将6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等级标准进一步细化,分解为6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60个三级指标。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均包括要素等级、维度等级、综合等级,以A、B、C、D 4个等级呈现。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年级评价、学校评价等多主体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为了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教育功能,我们将该项工作过程化、常规化。首先是注重过程的自我教育功能。一月评价一次,一月公布一次,形成激励机制。其次是采用“在过程累计的基础上形成学期评价”的方法,克服了“一次性评价”的局限性,给学生提供自我提高的机会。在过程促进的同时,注重成果应用。一是促进师生的自我反思,定期整理,分析各阶段评价的信息,及时、恰当地向学生、教师反馈。引导学生体验成功,正视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指导教师反思教育行为,深入了解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及时给与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用教育质量监控定期整理、分析评价信息,诊断学生发展、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师、学校管理评价结合起来,多渠道发挥它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导向作用。三是作为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基本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普通高中毕业标准的基本依据之一,凡有一项或一项以上基础性发展目标3年总评不合格者,不能取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四是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总表将放进招生档案,作为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成长档案通过学生成长记录袋来记录,成长记录袋中包括每月的过程评价表,每学期的评价表,3年的总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突出表现的材料和其他有价值的材料。

为了客观真实地描述学生在校3年的成长足迹,并指导学生形成学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我校制作了《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学生成长指导手册》,每学年一册。其中“选科指导手册篇”从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简介,各学科课程配置方案、校园课堂和社区课堂开设方案及说明,选课原则及建议,选课须知及选课程序4个方面为同学们提供了相关信息。“综合素质评价篇”则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6个方面指导学生关注自身特长和潜能,并引导学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共同信念的优秀集体”:

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关键

新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成败,关键在每一个参与行动的教师的认识程度与行为能力。我校紧紧抓住“强化共同信

念”与“提升实施能力”两个重点,努力建设具有共同教育信念的优秀集体,确保校本化实施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全面成功。

在新课程实施之初和实施的整个过程,通过反复的学习、研讨、交流,在全体教师中,不断强化并牢固确立了3个共同信念:一是作为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不存在要不要改的问题,而是怎么改,怎么改好的问题;二是课程改革事关学生的终身发展,试验不得,试验不起,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要确保成功,就必须加强学习,加强研究,积极稳妥地推进;三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对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是挑战,更是机遇,谁抓住了机遇,谁就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了发展的先机。 转贴于

为了改变教师旧有的教育教学行为习惯,全面提高新课程实施的组织程度和能力,把共同的信念转化为每一个教师教学的具体行为和学校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便成为重中之重,我校的主要做法如下。

制度规范。我校废止了一切与新课程实施不相匹配的旧规章制度,提交并由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体现校本特色的《江苏省邗江中学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整体方案》、《江苏省邗江中学新课程学科教学计划》、《江苏省邗江中学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的新规定》、《江苏省邗江中学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常规的几项刚性规定》、《江苏省邗江中学学分管理办法》等近50个体系化的教学规程和管理制度。为加强过程管理,实行基层单位周报制度,每周五下午五点前,将本周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总结,并进行自我评价,同时上交下周工作安排,学校20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