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合同范本内容页

绿色能源合同管理(优选5篇)

2024-07-08 22:25:01合同范本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能源合同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能源合同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转型;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需要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在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是企业最具能动性的资源,相对于企业的物质资产更具有绿色发展的实践性意义。本文探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现状,进而构建相应的战略框架,深入探究如何将绿色理念与招聘和选拔、培训和开发、绩效考核和评估、薪酬和奖励、员工赋权和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六个人力资源管理要素有效结合。

一、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保持内外部和谐,将社会、企业和员工看作是一个协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在低碳经济模式的驱动下,采用绿色管理手段,以高效、低耗方式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到现代的人本管理,再到如今提倡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是人类思想文明不断进步发展的结果。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张以人为本,消除组织内的“非绿”行为,构建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二是注重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将环境绩效纳入企业的战略管理中,追求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协调统一,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共同发展。绿色经济浪潮席卷全球,影响并改变着传统企业的发展战略模式。我国企业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除了要注重突破核心技术壁垒、发挥自身市场优势,还需要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制订顺应时代变化的战略规划,而人力资源作为战略系统中的核心要素,管理转型已成为必然的历史潮流。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其在利益相关者和政府的推动作用下,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的绿色化来影响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进而改善组织环境绩效的考核结果,也因此推动了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然而,企业在实行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阻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主要分为外部阻碍因素和内部阻碍因素,涉及市场规范、经济壁垒、行业竞争、组织管理诸多内容。由此可知,企业实践绿色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考虑其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的优劣势,综合各方因素,实现协调发展。

二、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框架构建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渐摆脱高耗能,回归自然生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可循环经济悄然兴起。与之相伴随,企业绿色管理模式将大行其道。绿色管理是兼顾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本文根据Appelbaum提出的“AMO”(Ability—Motivation—Opportunity)模型,以经济转型为研究背景,构建了一个适用于我国企业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框架。其基于企业的绿色战略管理规划,强调通过开发员工能力、激励员工行为以及为员工提供参与机会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会给企业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一是对管理主体的影响。无论是工业革命推崇的高能经济还是近现代盛行的绿色经济,其本质都是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的动态转变,加速社会财富的累积。绿色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顺应社会主流发展趋势,将员工看成企业最重要的能动性资源,主张对员工进行持续不断的投入,通过培训与晋升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综合素质,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产出,满足员工差异化成长的需求。同时,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果实施把控以及对过程进行监督,全面提升员工的环保意识和工作能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依附感和归属感。二是对组织战略的影响。在绿色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肩负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组织战略也应随着时代变化进行相应的转变。产业结构以及市场定位的差异性导致各类企业呈发散状发展,众多传统企业仍停留在以事为中心的管理阶段,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现代绿色企业最大的转变就在于将“环境绩效”这一指标纳入绩效考核,通过对“定编定岗定员定额”进行合理调整,在战略管理中融入绿色、低碳、可循环等理念,在保持市场优势以及经济实力的同时整合价值链,以便推行符合企业发展和生态要求的组织战略管理。

三、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思考

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在于制订与组织战略目标相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通过招聘和选拔、培训和锻炼开发员工的绿色能力,将绩效考核和评估、奖励和薪酬相结合以激励员工绿色行为,通过员工赋权、企业文化建设向员工提供绿色参与机会,三管齐下,最终改善企业的环境绩效,实践企业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一)开发员工绿色能力

1.招聘与选拔匹配化。招聘与选拔匹配化的意义就在于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招聘程序,为各个工作团队雇佣与组织理念、文化、形象等相符并具有绿色素养的员工。其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是招聘与选拔方式的匹配化。在招聘前期准备工作中,企业应做好岗位胜任素质模型构建以及岗位职能分析,将线上和线下招聘相结合,提高选人效率。在招聘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招聘流程以减少招聘双方财力与时间的浪费,如实向应聘者介绍招聘岗位的性质以及人才需求,尽量减少人岗不匹配现象的发生。同时,要保证招聘程序的公正性,坚持对应聘者一视同仁,不搞特权化操作。二是招聘与选拔内容的匹配化。在该环节,应增加对应聘者环境维度的考量,对绿色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环境责任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此来判断应聘者是否具备环保意识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除进行常规的面试以外,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或者文件筐测试等方式,让应聘者临场对生产或销售环节发生的突发环境问题进行危机处理,考察应聘者的综合绿色素养。

2.培训与发展生态化。相关研究结果显示,42%的英国企业对员工进行环保培训。在追求绿色低碳经济的新时代,我国企业也应借鉴国外企业的一些做法,通过培训等方式向员工灌输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等理念,从而提高公司的整体生态素养。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训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降低培训过程的仪式感,减少财务支出和时间成本;注重培训的实质内容,尽量采用互联网等新兴培训模式进行线上学习;使用电子版培训材料或低耗能用品,避免培训过程中的铺张浪费。同时,充分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厘清员工的需求,进而制订精准的培训计划,帮助企业储备高素质人才。二是培训与发展内容的生态化。与传统培训不同,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注重员工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包括环境法规、企业绿色文化的学习以及绿色战略方案的实施等。另外,企业应开发员工的绿色创新能力,使员工学会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创造最大的价值;注重培养员工的绿色环保节能意识,教会员工如何在工作中减少碳足迹,实现企业的绿色发展目标。

(二)激励员工绿色行为

1.绩效考核与评估绿色化。绩效考核与评估绿色化是指将环境绩效纳入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中,激励员工的绿色行为,从而保证企业运营方向符合当代绿色经济的要求。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绩效考核与评估过程的绿色化。例如,对员工的表现参照具体标准进行奖惩,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完善考评方式,设计合理的考评指标,增加绩效考评的信效度,严格遵守考评程序,杜绝“非绿”行为的发生。应注意的是,考核涵盖的因素应由考评者与被考评者共同商榷,制定能够促进企业发展和员工进步的绩效考核体系。二是绩效考核与评估内容的绿色化。企业在制订绩效考评计划时,应将资源利用率、环境污染指数、环境事故发生率等作为环境绩效的参考指标,明确相应岗位的绿色职责,检验对应指标完成的情况,将绩效考核与评估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员工,让员工清楚知道自身完成工作的情况。另外,企业应设置环境管理浮动绩效工资,对达标或者超标的员工(部门)进行相应奖励,对未达标的员工(部门)采取适当惩罚并进行教育指导。

2.薪酬与奖励动态化。薪酬与奖励动态化是指针对员工的绿色行为方式,合理应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制定动态化的薪酬和奖励制度,注重组织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有效运用。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薪酬与奖励制度的动态化。在对薪酬进行制度建设时,除固定工资之外,所有的浮动工资应与绩效考核结果一一对应;要考虑福利体制的内容是否符合员工的期待,注意定期更新福利计划以满足员工变化的需求;[1]薪酬政策设计应通俗易懂,便于员工明确薪酬制度的设置。同时,要完善非货币性报酬,制定具有外部竞争力和内部公平性的薪酬制度,增强组织内部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二是薪酬与奖励内容的动态化。通过给予员工物质激励或非物质奖励,促进员工绿色行为的发生并扩大其影响力,如评选绿色环保先锋、提供带薪休假或奖励旅游等。对于非本职工作范围内的绿色行为,例如提出改善企业绿色生产经营的建议,企业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或者非物质奖励,例如在大会上进行公开表扬等。需要注意的是,应将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一般以正向激励为主、负向激励为辅。

(三)提供员工绿色参与机会

1.员工赋权和参与精确化。员工赋权和参与精确化主要指通过给予员工权利,促使员工精确化参与组织绿色活动的过程,以此达到促进企业绿色发展的目的。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员工赋权和参与过程的精确化。根据员工的个人潜质以及能力,将其配置到相应岗位,做到“人岗合一”,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潜力;赋予员工相应的工作权限,建立双向交流渠道,保持组织内部沟通顺畅。同时,在组织内推广规范化绿色行为,引导员工参与企业环保事业。[2]二是员工赋权和参与内容的精确化。企业应当为每一个职位制定相应的绿色职责与绿色指标,配套相应的绿色激励措施,增加员工参与绿色管理的机会和兴趣,促使员工绿色行为的发生。同时,将生态责任、绿色理念、可循环概念等内容纳入企业员工的日常工作,鼓励员工参加行业或社会组织的绿色竞赛活动,树立企业绿色品牌;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减少个人浪费以及办公室污染,提高参与行为的精确度,以便于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

2.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化。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化是指将组织特色与绿色理论相结合,在企业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员工实践绿色理论,推进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文化建设方式的实践化。例如,经常开展一些团队互助活动,营造和谐合作氛围,杜绝组织内出现以权谋私或者侵害组织利益等行为。在工作中,要将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及做事方式与企业的经营理念与目标要求相统一,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出台相应的企业规则制度,将人性化和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充分融合,让员工能够在实践中充分接受企业的绿色文化概念。二是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的实践化。企业可以定期开展环境质量研讨会或者支持员工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营造企业的绿色文化实践氛围,促使员工理解组织文化并自愿参与其中,为组织的环境管理提供建议。同时,领导者的示范作用也应在组织绿色文化的践行中得到凸显。领导者应在工作中做到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杜绝浪费,以实际行动激励员工共同参与其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与环境污染对抗的拉锯战中,无论是从宏观视角来谈国家经济转型、绿色环保的需求,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研究绿色经济对企业发展的驱动以及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必然性,都决定了中国企业必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要推翻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所创造的理论和方法,而是要通过绿色化的方式去改变目前企业日常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非绿”行为和理念,为企业营造和谐有序的运营环境。绿色人力资源从“人力资源”这一基本元素着手,推动企业进行绿色转型,最终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这一研究将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驱动作用。

参考文献:

绿色能源合同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矿山;建设路径;矿山开采;矿山生态保护体系;矿产资源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D2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6-0203-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6.101

我国传统矿山开采的过程中缺乏矿山生态保护体系,开采过程中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矿产资源应用效益,给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渗透和深化,部门及相关单位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绿色矿山的重要性,开始将绿色矿山建设作为新时期矿业发展的关键,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绿色矿山建设的重要性

绿色矿山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符合科学发展观内容,能够缓解我国资源紧张局面

资源供需矛盾是当前我国资源分配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尤其是在矿产资源上,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绿色矿山的构建能够立足于我国国情,减少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的供应量,全面促进了我国社会建设。

1.2 符合矿业发展方向,能够全面提升我国经济效益

粗放型矿业体系造成大量矿产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我国矿产资源经济效益。绿色矿山建设能够形成经济、高效、环保的矿业体系,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科学使用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益和价值,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型、环保型矿业的必然选择。

1.3 符合矿业共同发展需求,能够使我国矿业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中

绿色矿山建设减少了资源浪费,更加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的矿业交流和合作,形成了高效矿业合作体系,为我国矿业向国际化迈进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2 我国绿色矿山建设现状

2.1 建设内容

我国绿色矿山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重心放在矿山生产、矿山管理、矿山保障等方面,在该基础上进行细化,形成全方位建设内容。矿山生产时需要对依法建矿进行强调,科学地选择绿色矿山建设方向;矿山管理时要对日常管理、监督管控、部门交叉、文化建设等进行强调,全方位渗透管理内容,做好安全管控和生态管控;矿山保障时要对技术创新、土地控制等进行强调,以实现矿业效益的最大化。

2.2 建设成效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各类矿山企业数量已经超过120000,其矿业城镇数量超过300座,矿业职工总数约为2100万,矿业体系非常庞大。但上述矿山中绿色矿山数量较少,其示范性矿山数量仍不足500座,远低于我国制定的5年规划试点绿色矿山目标。与此同时,上述矿山管理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管理机制,其整体格局混乱,尤其是在矿山开发和利用上,并未形成高效的开发技术和保护技术,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整体而言,我国绿色矿山建设仍处于初步阶段,矿山数量少,规模小,技术和管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矿山建设生态保护效果及经济效益并不显著。

2.3 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矿山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准确定位,对绿色矿山管理内容、经营内容等设置不明确,造成建设过程中只实现了绿色矿山“形”的构建,并未把握好其本质,严重影响了绿色矿山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在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许多单位和企业对绿色矿山建设理念认识不到位,只是开展了基础的管控,并未结合具体环境实施针对性控制,造成绿色矿山日常管理工作与实际管理需求不匹配。这种管理方式不仅加大了单位和企业的日常管理成本投入,还造成日常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是阻碍绿色矿山建设的关键,在今后工作中需全面调整和改善。除此之外,缺乏技术创新也是我国绿色矿山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对开采技术创新、运送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不重视,缺乏科技创新投入,这直接导致绿色矿山越来越“粗放”,与绿色矿产建设本质相背离,是造成绿色矿山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的核心因素。

3 新时期绿色矿山的建设原则

3.1 依法开发原则

要依照我国法律政策要求对绿色矿山建设进行规范,依照《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对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明确,细化矿山生产、矿山管理、矿山保障中的各项内容,使其在建设工作开展时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根本上保障绿色矿山建设的合法性、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依照科学、低耗、高效这一原则指标,对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的各项细节进行调整,在法律政策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形成科学矿山体系。

3.2 技术创新原则

要技术创新进行强调,坚持技术创新原则,围绕新型科技不断提升绿色矿山建设效益,形成科学的矿山建设体系。该原则落实的过程中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其他国家绿色矿山建设技术,对其矿山建设过程中的核心科技进行把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该基础上实现拓展和提升。此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技术改革,不断钻研和探索,对绿色矿山科技进行革新,最大限度提升绿色矿山生产效益,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3 协调开发原则

要对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进行强调,做好两者的协调和配合,从而实现矿产资源的协调开发,最大限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益。该过程中人员需要对协调开发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在绿色矿山建设基础上依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资源的配置和调整,不断完善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开发和利用等工作,做好资源的协调,真正形成和谐发展的矿产资源体系。

4 新时期绿色矿山的建设措施

4.1 做好关系协调,形成正确方向

首先,要对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和单位资质、技术等进行分析,在考察单位各项指标后确定其符合承建要求后方可进行后续建设;其次,要对绿色矿山建设方向进行明确,依照环境状况、建设要求等对绿色矿山构建内容进行分析,形成系统的建设内容;最后,要对政府、单位、企业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做好上述部门之间的配合,使其能够全方位参与并服务于绿色矿山建设,从而形成高效的协同机制。

4.2 做好建设规划,促进稳步发展

绿色矿山建设规划过程中要对绿色矿山建设机制进行明确,依照我国各项方针和政策,对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内容进行约束,形成规范化运营机制;要做好建设安排,严格依照建设要求落实各项任务,对绿色矿山建设工作进行完善,如生产建设、管理建设、监督建设、生态保护建设等,形成细化矿山建设系统;要依照依法办矿要求对日常管理内容进行明确,做好矿山安全控制,在该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矿业资源进行科学利用,真正将环境保护和矿业资源利用结合在一起,形成和谐矿山体系。

4.3 做好协调配合,实施相应评审

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是提升绿色矿山管理效益的关键,已经成为新时期绿色矿山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人员需要做好绿色矿山管理机构、生产机构、监督机构等之间工作的交叉,做好上述部门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从而全面形成高效的联动机制,使各部门之间能够形成完善的信息体系,这对生产工作、管理工作和监督工作等的开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矿产评审的过程中,要做好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及评审机构的交互,使其能够实时协调配合,对绿色矿山申报、2024、调查和评审等工作进行完善,形成高效的绿色矿山建设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资源浪费,这对我国绿色矿山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

意义。

4.4 做好宣鹘ㄉ瑁总结先进经验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绿色矿山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绿色矿山文化环境建设,加大对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其能够深入了解绿色矿山的重要性,在该基础上依照绿色矿山管理要求全面落实管各项监督管理内容,真正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矿山业务管控体系;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绿色矿山宣传建设,通过政策法规、文明标语、新闻媒体等对绿色矿山理念进行渗透,使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绿色矿山的作用,积极参与到绿色矿山建设和保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矿山文化氛围。这种氛围能够全面提升绿色矿山建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矿山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在上述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对其经验进行总结,选择优秀绿色矿山体系作为典型代表,在该基础上形成模范带动,为绿色矿山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4.5 做好环境保护,把握重点问题

为进一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提升绿色矿山建设成效,在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握好环境保护内容,在该基础上科学执行“三同时”制度,即生产和治理同时开展制度、宣传和培训同时进行制度、问题和改革同时落实制度。尤其是在绿色矿山建设重点问题上,需做好预防和管控,如严格控制绿色矿山建设资金投入,减少其资金浪费,最大限度提升绿色矿山建设的经济效益;对绿色矿山土地资源进行保护,科学处理土地荒置问题,减少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的历史欠账;对矿山环境治理进行强调,做好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生态环境重建等内容设置,依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绿色矿山体系进行完善,从根本上提升矿山保护效益。

5 结语

我国绿色矿山建设的过程中矿山规模较小、缺乏科学管理机制、科技创新不足等,整体建设水平较为低下,严重影响了我国绿色生态体系的构建成效。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完善对绿色矿山构建的法律支撑和政策支持,依照依法开发原则、技术创新原则、协调开发原则对绿色矿山建设内容进行明确,做好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的协调、规划、配合、宣传和保护,从而全面提升绿色矿山建设效益,推动绿色矿山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王浦,周进生,王春芳,张旭.矿业城市低碳发展 与绿色矿山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 (S1).

[2] 丁全利.我国绿色矿山建设透视[J].国土资源, 2014,(4).

[3] 范雁阳.建设绿色矿山 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绿色 矿山建设论坛专家观点摘登[J].南方国土资源, 2014,(5).

[4] 胡建军,刘恩伟.建设绿色矿山 促进采矿业可持续发 展[J].中国矿业,2012,(S1).

[5] 王富林,杨仕教,杨波,王忠康,胡文强.生态文明 视阈下的绿色生态矿业发展路径[J].河南理工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6,(2).

绿色能源合同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供应链 管理模式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对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的有效控制,获得最大的社会产出。实质就是要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面对2024年中国承诺单位GDP减排相对2005年下降40%~45%①,如何行之有效地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还处于工业发展阶段的中国不仅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当前亟待研究的理论问题。

低碳经济与绿色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是从订单的发送和获取、原材料的获得、产品的制造到产品的分配发送给用户的这个过程,是物流、信息流、价值(资金)流、技术(服务)流的统一,供应链管理涵盖了整个物流,即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物流在供应链中专门提供物流服务,原材料或产品通过物流企业实现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流转。物流管理作为现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起源,同时也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和其他的供应链成员进行物流的协调寻找商业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供应链管理实际就是物流管理的延伸和扩展。如果从社会大范围的角度看,物流可以理解为是所有为最终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网络,即供应网络,而供应链则是其中的一个通道②。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中,物流与供应链是连通全球的动脉,供应链管理在低碳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供应链中的物流本身是能源消耗的大户,也是碳排放的大户,发展绿色供应链、实现绿色物流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如整合资源、优化流程、信息化、标准化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绿色供应链可以支持低碳经济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需要绿色供应链的支撑。

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制约因素

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供应链是为了从资源优化利用的角度,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来考虑制造业供应链的发展问题。也就是说,从产品的原材料采购期开始,就进行追踪和控制,使产品在设计研发阶段就遵循环保规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原则,减少产品在生产期、使用期和回收期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低碳经济条件下的绿色供应链是由正向与逆向绿色供应链相互联系构成的物流系统,发展正向绿色供应链的同时,融入由废旧物品回收,再生资源循环使用等组成的逆向绿色供应链,形成从产品绿色设计――原材料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营销和绿色回收处理的闭环供应链管理模式,其中绿色物流贯穿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产业链中各企业间和各企业内部部门间的紧密合作,使整个供应链在与环境友好管理方面协调统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

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将能源节约作为成本削减与内部环境改善的途径,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连接为一个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低碳经济条件下的正向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可概括为:制造商绿色制造,制造出绿色产品,经过绿色物流和绿色营销的过程,到达消费者手中,并实行绿色消费,这个过程要求做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尤其是有效控制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资源利用减量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逆向绿色供应链物流活动,是指将不符合绿色消费者要求的产品、资源,通过营销回到制造商手中,即退货物流;绿色产品经绿色消费者使用后,回收的废旧产品经检测和分拣后,仍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可再回到营销环节,有修复价值的废品,可通过再制造重新回到营销环节,不能修复或再制造的产品,进入材料循环环节,在材料环节有用的物资还原,以资源的形式提供给绿色采购,实现资源再循环。检测分拣后无用的物质进行焚烧或填埋,力争做到“无害化”回到大自然生态系统。回收分解环节,是逆向绿色供应链回收活动,即回收物流。

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制约因素有:生产、采用环境友好产品和包装的成本高、政府环保等方面法规政策的激励不足、绿色供应链技术不高。其中生产、采用环境友好产品和包装的成本高,对于制约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力最大,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带来经济绩效的同时,也会使成本提高③,由于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经验和能力,因此超前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带来了成本的增加,从而使生产环境友好产品以及采用环境友好包装的成本高;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绿色技术支撑,绿色材料的选取、产品设计、对供应商的评估和挑选、绿色生产、运输和分销、包装、销售和废物的回收等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绿色技术的支持,缺乏某一环节的绿色技术支撑,绿色供应链的绿色传导就会受到阻碍,进而影响到整条链的环保绩效,绿色技术是影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也是降低绿色供应链管理成本的关键;国家和地方法规是影响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因素。

由此可以得到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正向绿色供应链和逆向绿色供应链形成闭环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产品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供应商――绿色制造――绿色营销――绿色回收处理;绿色物流、绿色技术、绿色成本、政府法规构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影响因子,其中绿色物流贯穿于整个供应链系统,绿色技术是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关键,绿色成本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决定因素,政府法规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助力器。

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途径

转变观念,树立低碳经济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念,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途径,是一种长期的发展战略的理念、投资的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成本的节约。充分发挥绿色物流在供应链管理的特殊作用,引导客户关注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在投资决策、行业标准、方案设计中考虑低碳效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宏观层面上,政府加强机制的杠杆作用,包括相应的价格、税收和法规、政策等方面措施制定,在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贯彻体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影响投资方向,引导企业合理布局以减少物流量,鼓励企业合并提高规模化生产。加强法规建设和执法力度,积极推行IS014000环境管理新体系,以规范企业等组织行为,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推出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形成成功的商业模式的培育扶持的力度,对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科技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补贴或减免税收。使企业在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引导更多的资源投入减排这个新兴产业中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促进企业全面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最终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技术层面,企业通过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的力量,实现节能减排。关注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进行绿色制造、绿色物流。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和公铁联运,降低公路货运量和周转量的比例;大力发展坑口电站,减少煤碳运输对于铁路资源的占用;大力发展甩挂技术,推广太阳能及混合动力技术等实现高效减排,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市场供需形成的价格机制,实现企业的自身利益最大化,形成绿色供应链的良性循环。

绿色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可以很大地提高绿色供应链运作的协调性和运行效率,降低绿色供应链违约风险的发生,提高绿色供应链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降低绿色供应链的总成本,增加绿色供应链的利润和优化服务。绿色供应链某一节点企业(如供应商)是环保节能知识的拥有者,它期望通过合作获得环保节能知识资产的增值收入;另一节点企业(如制造商)为供应商的潜在合作者,其投入可以是知识、资金、劳动力及这些资源的组合,企业使用显性合同,如使用价格歧视策略,对参与知识共享的企业提供较低的供货价格,而对拒绝参与知识共享的部分企业则采用抑制性高价;利用隐性合同,尤其是利用商誉实现绿色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降低生产、采用环境友好产品和包装的成本。(作者分别为浙江海洋学院教授;浙江海洋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戴定一:“‘低碳经济’影响物流业”,《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年第1期,第43页。

绿色能源合同管理范文第4篇

论文内容摘要:传统掠夺式的线性经济发展观,单纯从经济和技术角度片面地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了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的相容性。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最高利用效率和环境的最低负面影响为前提,是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新型管理模式。本文在分析供应链管理内涵的基础上,论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阐述了绿色供应链的整体设计流程,探讨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途径。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各项产业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然而在此同时,传统工业化所表现的线性经济发展趋势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造成环境不堪重负、资源难以支撑的局面,这些必然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威胁。

随着各种自动化与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不断运用,制造生产率的提高空间已被充分的挖掘。面对新世纪全球性市场竞争的环境,各国的企业管理者已充分认识到,要取得竞争的优势,企业必须开始实施从内部生产运作过程的管理转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管理。所谓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产品生产和流通中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 agement,简称SCM)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供应链整体结构的优化与协调,对于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与服务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如果在供应链实施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就必然会制约供应链的进一步合理化。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研究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最佳结合点,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由此产生。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则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于1996 年首次提出的,它旨在综合考虑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是一种融合环境保护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包括产品的原材料获取、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产品的销售与运输、产品的使用以及产品再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通过绿色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手段,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环境负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和供应链系统整体效益最优的目标。

绿色供应链管理注重绿色及环保理念,试图改变传统供应链起始于供应商,终止于用户这样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线性模式,把循环经济的思想运用其中,使整个供应链形成一个物质与能量能够循环流动的闭合回路。将传统供应链管理的T (时间) 、Q (质量) 、C (成本) 、S (服务) 四个功能目标转换为T、Q、C、S、E ( 环境)这样一种新的目标体系,尽可能缩短市场响应时间、尽可能提高产品质量、尽可能降低产品成本、尽可能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尽可能减少环境负影响和资源消耗。

绿色供应链的设计流程

由于生产过程与方法的环境限制日趋严格,在产品的设计、制造、包装、消费与回收等各个环节都需实现绿色化。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应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又称“生态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一般来说,绿色设计是指产品在原材料获取、生产、运销使用和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中充分考虑生态、人类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设计原则和方法。旨在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产品在制造、销售、使用及报废后回收、重用以及处理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同时将循环经济中的3R原则(Reduce, Reuse and Recycle)引入产品的开发阶段,优先考虑产品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可拆卸性、可回收性等),并将其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 在满足环境目标的同时,再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优化各2024设计因素,使得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和资源消耗减到最小。

(二)绿色材料

绿色材料也被称为生态材料或环境意识材料,是指制备和生产过程中能耗低、噪音小、无毒性,并对环境无害的材料和材料制成品。绿色材料在制备、使用以及用后处置等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应具有最大的资源利用率和最小的环境影响。

绿色化效率要远远大于末端治理的效率,并且供应端绿色化的效益在后续的供应链环节中可以得到放大,因此,在保证产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采用绿色材料(新材料、替代品、可重复使用、可再生、可降解、易处理),不但达到环保目的,而且由于降低了成本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应树立“环境成本”的观念,在选择产品材料的过程中,要尽量选择那些在制备、加工、重用乃至报废后回收处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能耗少、资源利用率高、对环境无污染且易回收处理的材料。

(三)绿色生产

绿色生产又称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不同的国家,绿色生产的提法也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对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采用污染防御的战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以期增加生产效率,减少或降低人类和环境的风险。2024绿色生产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改变原材料投入,有用副产品的利用,回收产品的再利用,以及对原材料的就地再利用;改变生产工艺或制造技术,改善工艺控制,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将各类风险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减到最低程度;加强生产管理,推行清洁生产,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节省资源能源。

(四)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指供应链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研制、产品定价、产品促销等整个营销活动中,都以维持生态平衡、重视环保的绿色理论为指导,使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一致。绿色营销的具体内容包括:2024绿色信息,作为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重要依据;研究绿色产品,除了对绿色产品材料的选择、产品功能结构和工艺过程进行研究以外,还要考虑产品包装与运输方式、产品的使用及产品废弃物的处理等环节对环境的影响;重视绿色促销,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扩大企业的绿色影响,并做好绿色营销渠道和绿色定价等相关因素的组织工作。

(五)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尽量使用环保产品、服务,对使用后易造成环境危害的产品的妥善处置等。目前,市场上许多产品都标榜自己是绿色产品,但其中真正属于绿色产品的却较少。大多只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某些阶段改善了其环境协调性,但若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其环境协调性仍不尽如人意。这种市场现象往往会误导、欺骗和伤害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发展极为不利。具体而言,绿色消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消费无污染的产品、消费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的产品。企业若能在生产活动中正确的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必将有利于企业绿色形象的塑造,增加用户对其产品的忠诚度。

(六)绿色回收

绿色回收是绿色消费的最后环节,指企业及时收回有技术缺陷(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和环境破坏) 的产品、废旧产品、包装物等,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并力求整个回收过程不给环境和社会造成危害。产品的回收在其生命周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回收策略,产品的生命周期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回路。废弃产品的回收利用能减轻对原材料的消耗,同时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因此,绿色回收也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一)树立绿色的企业文化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供应链管理理念,能够创造出企业与社会双赢的良好局面。这就要求其中的各成员都要树立绿色观念,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把经济目标和社会环境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应用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形成全员参与的绿色企业文化。

(二)实施协调管理

绿色供应链是由各个不同的企业合作组成的联盟体,为了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以及达到甚至超越环保部门的环保要求,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必须在各合作伙伴间进行协调管理,减少供应链中不增值的活动,实施并行工程管理。然而要实现供应链的协调管理并非易事,企业可能会面临各方面的挑战。这就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之间彼此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努力,并可通过对供应商的培训和相关技术支持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水平,实现供应链的组织协调管理。

(三)将供求关系的重心转向服务

传统供应链一直将产品作为供求关系的中心,产业的增长遵循“资源-产品-弃物”的线性数量增长模式,这必然会与环境管理形成一定程度的冲突。因此,应将以产品为中心的供求关系转变为以提供服务为中心的供求关系,对于需要回收处理的产品,应以出售产品的使用权为主,由此形成一套即时回流的逆向物流系统,使单向线形的传统供应链转变为由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双向循环的生态供应圈。如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用户仅购买其使用权,而企业保留其所有权并进行产品报废后的回收处理。

(四)建立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平台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要选择符合绿色标准要求的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都有赖于行业内信息资源的共享。这就需要企业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将环境信息与其它信息有效集成,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共享。同时,政府及相关组织应积极构建绿色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五)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

循环经济工业园是依靠工业生态学与循环经济理论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通过对自然系统的模拟实现产业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专业化分工,实现物质的循环使用和能量的多级使用,这无疑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行政命令、经济、财税、法律手段将一些企业集中在某个区域,或者直接规划一个生态工业园来吸引一些相关企业进驻园内,其设立具有很强的计划与指令色彩,与自由进出的市场机制是相悖的,致使循环经济工业园的系统风险较大。

因此,可以以现有的产业集群为依托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这样一方面可实现成本的节约,另一方面可依托产业集群建立起来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具有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

结论

我国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目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还局限在一些领先企业,但在某些领域的实践中已展现了诸多优势,如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营效益、提高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等。因此,我们要在目前的基础上拓展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在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国际形象,促进企业与社会、环境的相容性,从而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谷丽霞,孙芳.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实施路径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7)

2.陈伟.现代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J].工业技术研究,2004(4)

3.孙衍林.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交通企业管理,2005(10)

4.王小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师,2005(5)

绿色能源合同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矿山企业 绿色财务管理

一、引言

矿山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在发展自身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容易带来环境破坏和生态影响。因此,在生产经营时需要考虑环境发展的因素,特别是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应考虑环境的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兼顾企业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提供了可能性,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有利于帮助企业立足全局,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进而促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绿色财务管理具备传统财务管理所不具备的优势,有利于促进企业长期目标的实现。

绿色财务管理是指在进行企业管理时,充分考虑企业盈利性、资源有限性、环境保护性、社会效益性的协调发展,促进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方式。绿色财务管理主要是要合理组织企业资金,建立以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财务关系,以促进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一致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企业效益统一发展。

二、矿山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意义

(一)绿色财务管理是企业适应经济形势的需要

矿山企业本身对于环境的影响导致其在国际上存在着竞争门槛,主要表现在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表现影响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为了获得国际上认可的贸易ISO14000证书,企业必须大力发展重要内容之一为绿色财务管理的绿色管理,促进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相一致。同时,现代社会日益发展,人们对于企业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企业投入和生产要素投资均会考虑环境和资源因素,因此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和营销管理时,应综合考虑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这也需要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以加强内部绿色经济管理。

(二)绿色财务管理是企业实现战略性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绿色财务管理在促进财务管理可持续性发展的同时,可促进企业本身可持续性发展,是企业实现长期战略性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主要体现在:

绿色财务管理符合我国现阶段政策要求。结合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国家已制订相应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作为国家基本经济元素,企业也有执行国家现行政策的义务,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循环发展也是矿山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采取绿色财务管理也是执行国家政策的表现之一。企业采用绿色财务管理方式,有利于获得政府和社会对企业发展的支持,有利于取得相关的税收优惠措施,为企业不断发展提供财务支持,帮助企业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同时促进企业的顺利发展。

绿色财务管理本身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内在要求。众所周知,矿山企业主要生产经营内容为矿产品开采和生产,因此容易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甚至造成塌陷土地、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恶劣后果,即便短期内可能获利,但从长期看可能导致企业形成短视心态、过度依赖资源,导致企业难以长期发展。绿色财务管理兼顾企业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综合考虑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公平计算企业成本和利润,促进企业将环境资源因素、社会效益与企业目标相结合,兼顾企业发展和国家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企业协调社会关系,树立社会形象,帮助企业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促进企业、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企业长期发展,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三)绿色财务管理是促进国家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目标,体现之一为加强生态建议,促进社会平衡。可持续性发展是绿色财务管理的重要前提,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容之一。绿色财务管理揭示了企业对于环境和资源的社会责任,将企业置于国家和社会监督之中,帮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国家持续性发展。另外,国家可持续性发展能将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指标纳入对企业的衡量之中,综合协调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以做出促进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有利决策。

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绿色财务管理

(一)树立绿色财务观念,强化风险意识

企业应将绿色财务观念融合在企业文化中。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长期生产经营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观念。应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将和谐的生态观、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及企业和社会利益统一的价值观念体现其中,全面树立企业绿色财务观,树立全方位的绿色管理思想。在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中,从筹资、投资、生产到资金回收和分配等过程均应贯穿绿色财务观念。企业可借鉴国外一些优良的做法,由公司负责人直接负责产品环保事宜,成立专门的绿色财务部门,制订绿色财务目标和战略,进行绿色投资,将绿色财务观念融入产品生产全过程。

应帮助企业员工树立绿色财务意识,通过培训等方式帮助企业员工认识到生态平衡和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绿色财务意识,帮助他们全面接受绿色财务管理观念。尤其应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2024绿色意识的宣传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识,以及绿色财务对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

应强化企业风险意识,在树立绿色财务观念的同时,企业应正视在矿产品生产中造成环境破坏等的不良后果,判断企业面临的社会责任风险和环境风险,加强责任管理,强化风险控制,重视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协调,兼顾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利益,获得社会和企业效益。

(二)以绿色财务管理为指导,制定经营策略

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水平,因此企业在制定企业经营策略时,应兼顾生态平衡和资源环境,综合考虑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以绿色财务管理为指导,尽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社会效益等问题。企业应考虑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各个经济利益主体,既保证其效益不受影响,同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满足安全生产、污染治理、生态恢复、清洁生产、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加强管理,依法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使企业、社会资源、生态诸方面协调发展。

(三)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因素,进行绿色投资

确定投资方案的可行性时,除了盈利这一根本目的之外,还要分析方案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把未来生产经营过程需支出的与资源环境2024的成本费用定为绿色成本,并纳入投资方案的成本费用中,以盈利为基础分析此投资方案的可行性,这正是绿色财务管理对投资活动分析的目的。为此,需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投资方案生产的产品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环境污染多缘于人类无节制的经济活动,保证投资方案的未来产品对生态没有破坏,正是断污染之源的治本之策。要使投资方案在未来投产时,能够尽量利用废弃物。对资源充分再利用不仅减缓了自然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度之间的矛盾,而且还能通过综合治理和循环利用,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现状。

在对投资风险分析时,要考虑投资方案的实施给资源环境是否带来破坏的绿色风险的分析。贴现率是决定投资是否可行的另一重要因素。绿色财务管理理论中对贴现率的确定与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对投资风险的分析。由于绿色风险使风险程度加大,贴现率相应增加,因此,应用绿色财务管理分析的投资方案未来盈利的大小是不同的。在对投资方案分析时,有时需要考虑机会成本。绿色财务管理要求人类必须充分考虑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企业对于某一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应与资源的充分利用程度成反比关系。

四、结论

矿山企业在发展经济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周边地区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作为企业管理核心之一的财务管理必须要从现实角度出发,将资源的有限性、社会效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中来,构建绿色财务管理模式,采取强有力的绿色财务管理措施,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谋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卫华.浅谈矿山企业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及规范管理[J].现代商业.2012(02).

[2]李少杰.浅谈矿山施工企业的市场风险及防范策略[J].中国水泥.2010(04).

[3]李昭卫.对现阶段冶金矿山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冶金财会.2005(11).

[4].实施绿色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02).

[5]王晓琳,姬长生,任海兵.我国矿业循环经济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研究[J].中国矿业.2010(01).

[6]黄敬军,倪嘉曾,宋云飞,王玉军,朱谷.绿色矿山建设考评指标体系的探讨[J].金属矿山.2009(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