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活动方案内容页

农文旅融合方案(汇总5篇)

2024-07-09 11:53:01活动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文旅融合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文旅融合方案范文第1篇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切实加强旅游项目建设。一是积极跟进31团楼兰城重建旅游建设项目,强化问题协调解决,目前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选址等工作,其他工作正有序推进。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完成了31团、33团、34团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对2024年旅游发展专项基金、旅游基础设施补短板等项目进行了认真谋划部署。积极申请2024年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二是申报了2024年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项目、旅游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29团博古其镇园九连设施农业园区旅游道路建设项目。8月,大力创建将军河和“丝路雄关”关楼AAA级景区。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充分利用一切时机,加大师市旅游招商引资力度, 陪同山东客商对环博斯腾湖、天格尔岛等旅游资源进行了重点推介,陪同西安谷禾田文旅考察铁门关市、库铁大道、29团香梨园、21团、25团、24团、31团,与郑州游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意向协议,投资房车营地建设、银沙滩景区项目、24团红酒项目。33团与深圳旅游协会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考察了阿拉峡海子等线路旅游。四是召开师市旅游发展大会。5月31日召开了师市旅游发展大会,会上明确下一步发展目标,确定下一步任务。师市旅游发展大会结束后,制定了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方案和扶持政策的通知。8月7日师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召开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上审议了《第二师铁门关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规则》、《第二师铁门关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第二师铁门关市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方案(2024-2024)》、《第二师铁门关市以奖代补促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

(二)切实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一是制定下发了《2024做好2024年“清明”“五一”“端午”期间旅游市场安全工作的通知》,突出重点时段,对旅游市场进行了全方位、不间断巡查检查,实地深入到沙海、金彩、康辉、博斯腾酒店等旅行企业社就责任险、旅游安全、食品卫生等问题进行了专项检查;与工商等部门一道,组织开展了保健品市场整治“百日行动”。二是根据上级要求,对旅游厕所建设情况进行了自查检查。围绕暑期旅游安全,对旅游企业进行了检查。9月24日,师市文旅局陪同兵团文旅局对二师旅行社、酒店就旅游安全、食品卫生、业务档案等进行了专项检查。

(三)不断加大旅游招商力度。一是不断加大旅游工作兵地融合力度。主动与巴州旅游局协调沟通,将旅游工作纳入兵地融合发展大格局,组织参加了巴州“智慧旅游”“华夏航空2024夏秋季航线产品发布会暨万人游新疆启动仪式”、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会、举行“库铁大道”通车仪式,加强兵地融合,推进兵团与地方的交融。二是精心组织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铁门关元霄灯展”、联合团委、文广局、教育局等部门组织开展“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唱响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等旅游节庆活动,有效聚集起人气,拉动师市旅游发展。依托沙海旅行社组织开展了环塔克拉玛干精英徒步挑战赛等活动开展后响应效果颇大。三是加大旅游宣传推介。着力加大师市旅游宣传力度,组织参加了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积极参加了参加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陕西西安)、第十二届艺术节和文创产品博览会(上海)、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特别是廊坊518经贸洽谈会期间专门参加了京津冀旅游恳谈会,专题推介师市旅游资源收到了良好成效。

(四)创新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铁门关市第二届丝路文化旅游节”,通过开城仪式及文艺演出、半程马拉松赛、美食节、特色商品、汽车展等活动,有效聚集了人气,提升了商气,扩大铁门关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活动期间接待游客30000人。精心开展5·19旅游宣传日活动。推出“中国旅游日”惠民措施近百项,参加国内旅游赠送库尔勒周边一日游、参加国内游赠送200元优惠卷、参加夕阳红,夏令营的客人送背包和帽子等,活动开展后响应效果颇大。

(五)深入开展休闲农业调查摸底。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师市旅游产业发展,对师市范围内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家乐、休闲农庄、民俗村、休闲农业园区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详细了解其经营类型、接待能力、经营规模、区位布局、消费季节、特色项目等方面情况,为下步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下一步主要工作安排

(一)狠抓项目建设,夯实旅游发展基础。不断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认真做好各类旅游项目申报工作,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

(二)推进产业融合,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为依托,强化全域旅游思维,深入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不断释放旅游业综合带动功能。把美丽乡村、庭院经济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鼓励和支持职工开办农家乐、民宿,组织开展水果采摘、农事体验、节庆活动等业态。

(三)深化宣传营销,增强旅游发展动力。广泛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旅游宣传营销,加大对师市旅游资源、民俗风情、特色活动的宣传报道,不断提高师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扎实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和旅游产业博览交易会和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2024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推进工作。充分借助河北省对口援疆机会,加大兵地旅游融合力度,联合巴州旅游局共同邀请河北旅行商、媒体记者、旅游专家、旅游企业赴巴州二师踩线报道、市场调研,帮助设计旅游资源、线路宣传品,开展旅游项目投资合作对接。组织举办旅游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及导游等相关培训。

(四)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督促二十五团芦花港、二十二团桥头堡农家乐按标准建设完成旅游厕所。积极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加大对旅行社、星级饭店、星级餐馆等旅游服务领域的检查督导。健全完善旅游安全监管责任机制,持续开展旅游安全督导检查、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区域内优质旅游资源较少,开发程度较低,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善,与附近景区同质化严重,吸引力不强。

农文旅融合方案范文第2篇

围绕上述目标,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着力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加速牛家经开区建设,打造经济发展强劲引擎。坚持把稳增长促发展放在首位,牢牢抓住经开区这个载体,优环境促招商,抓产业上项目,全力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强化功能配套,增强项目承载力。完善牛家经开区配套设施,推进集中供水、垃圾处理等工程建设,积极支持捐资助学建设牛家镇中小学,统筹经开区与牛家镇建设,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加快五常镇、山河镇、拉林镇中小企业园规划建设,引导中小企业落户园区,努力构建以牛家经开区为龙头、中小企业园为支撑,相互补充、协同共进的“一区三园”发展格局,打造哈五路工业经济带。

注重项目质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和我省“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对接哈南工业新城,融入对俄贸易加工区,加快经开区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支持老企业自主创新、改造升级,广泛开展战略合作,增强发展活力,扩大规模企业群体。严把项目投资强度关、产出效益关、集约用地关,坚决不上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突出招商重点,着力引进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木制品加工、旅游产业、大型城市综合体等一批投资大、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充分发挥区位、土地、产业优势,依托现有企业优势以商招商,借助人脉资源以情招商,抓住葵花药业上市融资机遇,全力支持葵花药业加大本土投资力度,辟建葵花产业园;围绕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产业定位开展产业招商,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产业园,优化经开区产业结构,推动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争创国家级经开区。

优化服务环境,提高发展软实力。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严厉查处勒拿卡要、以依法行政之名故意刁难等行为,解决不办事、办事慢问题。进一步完善企业帮扶机制,为企业解决审批、土地、融资、用工等方面困难,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以良好的服务吸引客商、推动项目建设,打造全省最佳发展环境。

二、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美丽。紧紧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为抓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保障能力。围绕粮食稳产增产,全面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工程,着力解决水利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抗风险能力不足问题。推进农业开发、土地整理、育苗小区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标准化水平;鼓励发展大型农机合作社,完善农机配套,提高农业机械化率;实施科技示范工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切实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推进示范园区建设,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围绕“一区一带一园”的规划布局,深入推进以龙安干线为主的百万亩水稻示范区、20万亩水稻示范带、卫国乡5万亩科技创新集成示范园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水稻展示区。加快农业物联网中心建设并使用,覆盖全市水旱田、农业合作社、2024龙头企业、261个村,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信息跟踪和质量追溯。加强五常大米品牌保护,重点在种子培育、病虫害防治、质量监管、市场监督等方面加大力度,确保稻米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利益不受害。逐步扩大玉米示范区面积,创新经营方式,同步提升产量和效益。完善提升设施蔬菜发展,推进露地菜标准化园区建设,配套建设蔬菜储藏设施,提高蔬菜产业发展水平。加大畜牧小区建设力度,壮大畜牧产业规模。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新常态下的历史耐心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道路改造,解决群众出行难、卖粮难、上学难问题;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让农民吃上安全水、健康水;强化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开展富有乡土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塑造农村文明新风尚,推动“物的新农村建设”与“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三、全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发展大旅游、构筑大产业”理念,全面整合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把旅游文化产业打造成城市新名片、产业新亮点、发展新引擎

明确产业布局,打造旅游品牌。按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完成重点旅游景区控详规划,引领旅游产业健康发展。依托旅游资源分布和特点,围绕打造“稻米之乡、美丽五常”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游、文化游、休闲游、乡村游,构建哈五路黄金旅游带,大凤凰山生态旅游区、南部休闲旅游区、牛河乡村旅游区、北部多元文化旅游区“一带四区”发展新格局,推动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旅游业培育成市域经济支柱产业。

加快景区建设,增强竞争实力。推进凤凰山UFO主题公园、龙凤湖景区、满族风情古镇等重点景区建设,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发挥五常传统文化、满族京旗文化、民俗文化、稻乡文化优势,建设文化体验旅游区,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坚持市场化运作,按照整体打包、成片开发的原则,精心策划包装旅游项目,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加快牛河流域、石刀山、回龙山、安石路旅游项目的摆放和建设,以点连线,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建设配套完善、链条完整、特色鲜明的旅游景区,提高旅游产业发展层次。

完善配套服务,提升发展水平。围绕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建立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宾馆酒店、文化娱乐等配套产业,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与其他各业深度融合、联动发展,提高旅游产业化发展水平。加大旅游执法力度,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大力引进培育旅游人才,努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主动融入全省、哈尔滨旅游大格局,加强旅游市场营销,提高五常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全力深化各项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工作始终,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任务,从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入手,依法有序、扎实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加油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完成卫生、计生、工商、质监、物价、食品药品等部门整合,明确职能定位,实现各项行政职能科学配置、高效运转。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大厅建设,建立电子政务系统,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审批流程快速化,解决办事不透明、办事效率低问题。

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增添发展内生动力。注重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重点解决审批、融资、税费等方面问题,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建立完善土地征收机制,规范土地市场。积极引进商业银行,鼓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设立村镇银行,规范发展村级资金互助社,加强金融市场监管,解决企业融资难、农民贷款难问题。探索建立投资新机制,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着力破解“三农”难题。落实全省“两大平原”改革要求,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龙头企业为牵动,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经营性农业服务机构发展,实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覆盖。创新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广农户带地入社、带地入股、整体流转等形式,发展壮大农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创新农业保险服务,推进民意乡农业保险投保入股合作试点工作,提高农业生产保障能力。推进国家投资1000万元,在我市2个乡镇5个村开展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农业管水用水新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质量监管,确保农业生产安全高效。

深化社会事业改革,更好满足群众需求。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逐步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强校带弱校制度,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广播电视网络重组,促进广电事业发展。推动文化发展创新,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激发文化发展活力。落实户籍制度改革任务,引导农村人口不断向小城镇和城区集中。

五、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多做些雪中送炭的实事,让广大群众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更有尊严

统筹城乡建设,努力营造宜居环境。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完善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宜居区。坚持北部新区与老城区建设并举,推进北部新城区开发,规范完善老城区建设,彻底解决回迁安置难问题。加强城市绿化,完善城区道路、管网、交通安全等设施建设,规划建设金山公园三期工程、客运分站和城市公交站点,全面提高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综合管理,重点整治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经商秩序等问题;健全完善物业管理机制,彻底解决小区弃管、卫生差、秩序乱、收费不规范问题。加快发展城市经济,推进红星美凯龙、欧蓓莎等大型城市综合体建设,推动楼底经济向城市综合体转移,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抓住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契机,加大磨盘山、龙凤山流域生态保护力度,加强土地、河流、大气污染治理,开展植树造林,确保五常山青、水净、天蓝。推进与山河屯林业局合作共建,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步伐。

加大保障力度,努力改善基本民生。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促进企业依法用工,确保企业职工、农民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开展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实现“五险”全覆盖。推进养老、医疗、低保提标扩面,做到应保尽保。加大扶贫、救济、救助力度,使因病、因灾、因残致贫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规范完善城镇棚户区、农村泥草房、残疾人危房改造建设,让更多困难群众住进新房子、暖屋子。

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教育优先,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校改造,完成雅臣中学建设,确保按期投入使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修养,办人民满意教育。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加大医护人才培养力度,让群众享受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强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筹建博物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百日广场文化活动,推进文化进社区、进农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文化精品创作,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提高文化软实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全力建设法治五常,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战略部署,依靠法治规范行政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普法教育,培育全民法治信仰。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坚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推进法律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坚持依法治市与以德治市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群众的诚信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用良好的道德风尚引领法治建设。把法治教育融入到精神文明创建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力量,自觉树立法治信仰。

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推进行政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坚决杜绝“拍脑门”决策、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实现科学决策、依法决策。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维护市场秩序、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上,确保政府工作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推进政务公开,实行决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农文旅融合方案范文第3篇

近些年,随着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旅游消费观也呈上涨趋势,旅游业已快速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产业,在经济比重中呈现出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全国文明城市之一的宝鸡市自然也将旅游业纳入其中。

生态旅游公路是现有国内种类最多的一类旅游公路类型,大多依托现地自然旅游资源而建,但是旅游公路在建设工程中存在的一定的特殊性,它与普通道路有所区别。旅游公路不仅要满足旅游开发的特殊性要求还要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因此对旅游道路要有针对性的特殊设计。

宝鸡,是华夏始祖炎帝的诞生地,也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这里也是佛、儒、道三家文化的汇集地。这次设计内容的是将川陕公路(宝鸡段),在原有的绿化基础上,将沿途的道路景观及周边环境进行提升,充分的将宝鸡的本土文化融入其中,使得道路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廊道,更多的是将它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去对待。

1 道路绿化提升

川陕公路延绵于秦巴山中,是典型的山道型线路。山道型线路是指山岭区随峡谷和岩边的等高线展线的林区道路或风景区道路。这种类型的道路设计主要是强调景观的动态美,对于山区道路自身的立地资源,比如延绵连续的林冠线、坡地和沿线水域河流等,其本身就是一道流动的亮丽风景线。结合现有的山区景观并利用道路的蜿蜒盘旋的走向,使乘客在行驶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都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景。

这类道路除了保留现有绿化资源外,同时也要将特有的地域文化因素设计进来。在植物方面,在原有植物基础上,优化树种,形成“上乔、中灌、下草”的丰富层次,打造多层次的空间绿化景观效果,做到春观花、夏赏叶、秋收果、冬览枝的全新绿化景观。

1.1 以主线路绿化为重点

对其他不可绿化或难以绿化的路段通过技术人员的指点,利用工程措施创造有利条件进行绿化,充分利用现有的公路边坡、边沟在不稳定地段栽植深根系植物稳定边坡、路基,保护路面。

1.2 在公路两侧合理布置植被

可以明确和加强路线的视觉逻辑性。急弯陡坡、道路线形变化较大路段,种植醒目树种,以提示线形变化,指引来往车辆驾驶人员谨慎驾驶,提高安全系数。

1.3 在线形流畅

路面平整地段以观赏花木为主,为行人创造优美的通行环境。

1.4 不破坏原有野生植被

将公路绿化进行补充和完善,在公路挡土墙、山体石壁上可种植爬山虎等易成活的攀爬类植物,使公路两旁呈现连贯的绿色长廊。

道路设计形式主要采用带状规则式,起到引导交通的作用。在植物配置上,将常绿与落叶,阔叶与针叶、观花与观叶、观果植物相结合,巧妙地与道路两侧山体的自然片林融为一体,给人以路林交融、如行画中的心理享受。

2 旅游道路节点

旅游道路的节点在整条线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整条道路没有一个节点,就会显得整条线路单调、平淡无奇,所以在道路中适当的设计增加节点有助于丰富道路的景观,同时也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

在节点区,游客可以休息,拍照、观景,布设时可以充分利用沿线场地灵活布设,顺应地形布设。可以设计观景平台,放置周秦文化及民俗雕塑、休息坐凳等小品,不仅满足了功能的需求,也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让游客在休息,赏美景的同时也充分体会到当地的人文气息。

3 农家乐提升

近几年,随着城镇居民绿色消费、生态旅游、回归自然观念的形成,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已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主旋律,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回归大自然,因此,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品农家情”为主要休闲方式的农家乐旅游正成为都市新兴的旅游方式。而作为优秀旅游城市的宝鸡,农家乐的发展也占有着重要的一席。分布于川陕公路(宝鸡段)沿线的农家乐因为距离市区比较远,现有道路状况不是很理想,最重要的是大多没有直达车,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提高居民的出行困难;农家乐的整体规划上存在问题,房屋建筑、外墙等没有规划标准,零零散散,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模,同时缺少对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宣传,这对于游客在心理上就大打折扣,所以要对农家乐实行统一科学的规划,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也要充分结合当地的资源环境,在设计中应保留原汁原味的农家气息,突出生态与文化的协调,反映出当地农业文化特色和宝鸡的地域文化,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打造出类似于西岐民俗园、北坡农家乐等农家乐品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强化管理、规范经营、凸现特色。

4 岩石裸露区域

由于长期风吹日晒造成的风化,在道路沿线出现岩石裸露区域,对沿途的景观效果造成影响,因此当下需要及时作出有效的改善措施。

结合现有的地形,做出了3种处理办法,分别如下:

方案1:山体彩绘。

方案2:利用山体自身结构,篆刻诗句或者与景观小品结合。

方案3:护坡植草。

农文旅融合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农信社 基本情况 问题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250-02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河南农信社应从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创业富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一、河南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及农信社支持的基本情况

1.河南乡村旅游现状分析。河南是旅游资源大省,现有国家4A级以上景区69处,世界地质公园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4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7个。河南自然风光优美,北有太行山、南有桐柏山、大别山、西有伏牛山,有世界地质公园四个,形成了丰富的乡村自然旅游资源。河南文化遗产丰富,西有“九朝古都”洛阳'中有在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五次为都的郑州,东有“七朝古都”开封,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不仅留下丰富的文物古迹,还留下了灿烂的文化财富;在广阔的河南乡村,优美的自然景观,众多的人文景观,纯朴的乡村民风民俗,明显的饮食特色,丰富的土特产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

2010年,河南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65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82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占41.3%,较上一年相比,三项数据分别增长了13%、15%和8.7%。今年前5个月,河南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5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3亿元,较上年同期相比,两项数据分别增长了13.2%和15.7%。乡村旅游业已成为河南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扩大开放的重要平台。

2.农信社支持乡村旅游情况。河南农信社切实更新经营理念,积极拓展信贷业务,不断改进金融服务,大力支持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截至2011年5月末,河南所有县级行社全部向乡村旅游企业及相关产业发放了贷款,大部分贷款是用于宾馆、酒店、饭店等企业升级改造和支持景区建设。其中,住宿及餐饮业贷款17.5亿元,旅游景区贷款15.4亿元,与乡村旅游业相关的贷款余额为41.7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各地景点的建设,就地转移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旅游收入大幅提高。如郑州市郊区联社累计发放贷款1.5亿元,支持了丰乐农庄、富景生态园、金帝庄园的建设,这些景点带动了所在地域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就地转移劳动力2600多人,每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达6亿元以上。南阳西峡联社累计发放贷款1.3亿元,支持了龙潭沟瀑布群、中原第一漂的建设,就地转业劳动力3000多人,每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达7亿元以上。郑州登封的少林寺,洛阳新安的龙潭大峡谷、嵩县的白云山、栾川的养子沟,焦作的云台山,新乡的八里沟、关山、万仙山,信阳的鸡公山、南湾湖等景点,均获得当地农信社1000万元以上的支持,直接或间接转移当地劳动力均在1000人以上,当地农民增加收入均在5000万元以上。5月12日,河南省联社与河南省旅游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既是双方共同抓住河南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共促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行动,又是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谋发展、共获双赢的重要举措。

二、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和农信社支持存在的问题

1.河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旅游产品单一化。乡村旅游的开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大多是村民自己管理自营发展,文化层次低、素质差。二是乡土文化城市化,存在着与现代城市化建设趋同的问题。三是乡村旅游开发无序化。不少地方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

2.农信社支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乡村旅游企业的先天性缺陷削弱了农信杜的支持力度。二是乡村旅游企业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影响农信社资金的投入。三是没有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由于乡村旅游业贯穿着“吃、穿、用、住、行、游”等多个开发建设和消费领域,产业链条长,覆盖范围广,农信社的支持事实上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考验。加之深入调研少,缺乏各方沟通和协作,导致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性较差,有的县级行社甚至没有整体规划。

三、农信社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乡村旅游业作为低碳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而且还促进了一、二、三次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加速了城乡统筹的进程。因此,农信社要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大对乡村旅游业的资金投入,抓好《河南省旅游局、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实,积极支持乡村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1.政策先行,整体规划,把支持乡村旅游业作为服务重心。一是及时调整信贷准入政策。要认真研究国务院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积极领会贯彻,并立足地方实际,调整信贷政策,加大对符合旅游市场准人条件和信贷原则的乡村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的信贷支持。二是精心设计融资服务规划。要认真调查研究,根据旅游市场主体经营特点和金融需求详细编制服务乡村旅游的整体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瓶颈。三是配套对接旅游产业链服务,要通过积极开展业务服务合作,为乡村旅游提供存款、结算、汇兑、贷款、承兑、贴现、银行卡等全方位、个性化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和支持。

2.支小帮困,全力满足乡村旅游企业需求。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从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要加强对旅游企业金融政策的培训和辅导,举办旅游产业发展、融资辅导和融资产品推介会。提高旅游产业推广及分析、融资和管理能力。二是惠助中小乡村旅游企业发展。对符合小企业政策的旅游企业,采取信贷资源优先配置、下放审批权、简化办理流程等方式提高审批效率。三是帮扶困难乡村旅游企业解危。及时跟进乡村旅游工程配套建设,加大对涉及乡村旅游行的星级宾馆、城镇电网改造、集中供热、供排水以及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配套工程的信贷投入,重点扶持有特色、有效益的乡村旅游项目,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乡村旅游消费需求,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接待能力,促进乡村旅游收入增加。

3.担保创新,不断扩宽乡村旅游企业融资渠道。一是加强与乡村旅游业信用共同体的合作。引导、支持乡村旅游企业成立信用协会或信用合作社等信用共同体,并加强与这些信用共同体的合作,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积极探索发展满足信用共同体成员金融需求的联合信用贷款。通过规范信用共同体内部的资信公开、信用评估、贷款催收等程序,完善内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成员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农信社有效降低信息采集、贷前调查、资信评估和贷后管理等成本,在有效控制和防范信贷风险的基础上扩大信用贷款发放。二是创新联保贷款模式。变原有的五户联保为两户联保、三户联保,同时提高联保贷款限额和授信年限;要开阔眼界,积极学习江浙银行业的成功经验,复制非抵押方式担保贷款模式,尝试村民担保一日贷等村民保证类贷款,解决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担保难问题。三是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依托乡村旅游资源和整体开发思路,从探索扩大抵质押标的人手,大力满足乡村旅游企业资金需求。按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探索发展大型旅游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抵押贷款,规范发展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原则上,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用于乡村旅游企业的贷款担保。

农文旅融合方案范文第5篇

为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我县实体经济力度,改进和提升金融对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支持和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对县域经济贡献度,结合我县旅游业发展实际,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面。加强和改进旅游业金融服务,支持和促进我县旅游业加快发展,既是金融部门落实服务业大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县内金融部门要高度重视,合理调配金融资源,创新金融工具和产品,抓住我县旅游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支持和推进我县生态山水游、历史文化游、休闲农家游等旅游项目转型升级,把旅游业建设成我县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群众更加满意的服务业。

二、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加强和改进对旅游业的信贷管理和服务

(一)改进信贷管理,加强对旅游业的信贷支持。县内金融机构应根据旅游业的特征,制定和细化符合旅游业经营规律的授信标准,改进和完善风险评价体系。根据旅游项目的风险和经营情况,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期限和还裁方式。对旺季旅游企业的短期小额贷款,要适当简化审批手续,确保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获得方便、快捷的信贷服务。对于县内重点景区建设要加强信贷资金配套支持,特别是要积极参与我县“十二五”规划中涉及的旅游项目建设,如:天汉水城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期项目,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项目、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元坝古镇改造项目等。

(二)创新发展符合我县旅游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模式。县内金融机构要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旅游景区经营权质押和门票收入权质押业务,积极开展旅游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林权抵押等抵质押贷款业务。针对旅游企业财务特点,积极为旅游企业提供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融资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票据贴现、资金结算、现金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

(三)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要加大旅游贷款营销和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宣传金融知识和征信知识,积极培育旅游企业信用,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农家乐”、庭院经济等实行差异化的信贷管理和考核办法,扩大金融网点贷款审批权限。对于合理利用农业景观发展观光、特色和休闲旅游的项目和企业,要积极采取多种有效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予以支持。加快推进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建设,鼓励通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形式支持乡村旅游发展。

(四)加强旅游景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行业和旅游景点金融服务便利性。县内金融机构在确保营业安全的前提下,在旅游景点增设网点和自动提款机等设备,合理安排银行网点的服务时间。在旅游旺季,应适当加大原封新券投放力度,优化流通中人民币券别结构,延长服务时间。选择较大旅游景点作为小面额人民币定期特约供应点,满足找零需求。

三、支持旅游企业发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方式

(一)对我县旅游资源丰富、管理体制清晰、符合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的旅游景区和企业,金融机构既要在信贷上给予倾斜支持,也要积极引导、培育、2024其逐步走向上市融资。

(二)通过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2024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进一步加强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区域集优等方式扩大中小旅游企业集台票据的发行规模,建立和完善中小旅游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担保机制,协调落实中小旅游企业债务融资的风险缓释措施。

(三)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和参与旅游业发展。放宽旅游市场堆入,打破行业、地区壁垒,简化审批手续,为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积极引导民间资本、产业基金等多元化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

四、改进旅游业支付结算服务,支持发展旅游消费信贷

(一)为符合条件的旅游景点安装POS机,扩大银行卡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