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公益活动报告(推荐5篇)

2024-07-10 06:01:01工作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益活动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益活动报告范文第1篇

???方城县环保局始终牢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宗旨,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开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公益活动。在志愿服务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创建文明县城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开展清洁家园活动。2月9日,我局组织机关志愿服务者开展清洁家园志愿活动,全局志愿者集体裕州北路,开展路面积雪清理活动,全局人员不畏严寒,干劲十足,争先恐后,一下午的时间,清理出路面1000多米,有效的保证了道路畅通和行车安全。

二、开展学雷锋月活动。3月8日全局志愿者参加学雷锋誓师大会和踩街活动,到分包街道开展市容市貌治理活动,向沿街商户发放倡议书,开展学雷锋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起浓厚的学雷锋氛围。

三、3月12日植树节,全局干部职工及志愿服务者齐聚德云山下种树造林,共种植树苗150余颗,造林面积近两亩,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全局干部职工及志愿服务者更加深刻的领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四、我局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将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政治任务,严格落实国家、省、市、2024扶贫政策,扶贫日全员入村,帮扶人深入贫困户每家每户,了解贫困户生活现状和需求,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帮助其寻找脱贫致富路径,工作进展成效显著,预期2024年将实现全部脱贫。

公益活动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报告;财务报表

1.财务报告的基本概述

1.1财务报告的定义

我国对财务报告的定义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部的窗口,是企业向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可以向外界传达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进行了解。

1.2财务报告的目标

2024财务报告的目标,目前学术界的观点主要分为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反映受托责任者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是受托责任观派学者坚持认为的财务报告目标,而决策有用观派则认为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经济决策的有用信息才是最重要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侧向于受托责任观的,在强调反映企业管理层作为受托责任者的履行情况基础上,要求财务报告必须能够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是由我国特殊的资本市场所决定的。我国对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有一定的侧重,但是大体上是与国际保持一致的,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是两者兼而有之,并非极端的采取片面化的财务报告目标。

2.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1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2.1.1重财务信息而轻非财务信息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采用财务报表为主,报表附注为辅的报告体系,从根本上确定了我国财务报告主要提供的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往往是重视财务信息,对于非财务信息不能给与应有的重视。财务信息用货币计量的方式对过去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披露,能够验证信息的可靠性。非财务信息提供与公司未来盈利变化的信息,上市公司股票的股价波动往往与公司未来盈利的预期2024利益相关者会更关注上市公司的非财务信息。

2.1.2财务报告各个报表之间联系不够紧密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报依据与报表结构都是不一样的,财务报告使用者比较难以全面把握四张报表之间的关系,这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有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判断。比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的投资活动主要列报的是对企业外部进行的投资,而现金流量表中的投资不仅涉及企业外部的投资,还包括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投资,会导致报表之间关系不紧密。

2.1.3财务报告部分项目分类列报不恰当

财务报告中各张报表列示项目的分类依据各不相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都是按照流动性来分类列报的,利润表是逐步列报中间利润,最后计算出净利润的列报方式,现金流量表按照经营活动的性质进行分类列报。三大报表的分类依据虽然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并且经过理论的反复研究确定的,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利润表中的利润没有按经营活动的性质进行区分。投资活动产生的利润通过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体现,无法具体说明究竟由投资活动产生的利润数值,不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利润来源。

2.2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外部原因

2.2.1.1会计环境的变革带来的挑战

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四个会计基本假设带来了挑战。网络公司会计主体的频繁变化,不再满足会计主体的确定性。“智力资本”作为主要资产,目前没有很好的理论能给进行公认的定价,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无法做到可靠性。网络公司由于它的“虚拟性”,是没有实体的,是否会长期存在也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情,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不再适用。网络公司还有很多业务是难以用货币计量来反映的,如:销售渠道、研发团队等。

2.2.1.2我国会计准则不够完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会计准则针对某些领域的问题研究不够完善。比如: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我国对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的运用并没有给予非常明确的分类标准,使得金融工具按照企业管理层的意图进行分类,从而出现了上市公司通过滥用公允价值计量来进行盈余管理,最终导致了不符合企业真实情况的报告结果。

我国的法律制度没有深入到上市公司的治理体制,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财务报告对投资者的帮助有限,因此得不到重视,这些都是影响我国财务报告质量的外部因素。

2.2.2内部原因

2.2.2.1重要信息无法列入财务报告

财务报表作为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它的列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财务报告的问题。财务报表的列报主要是以货币计量的数字来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些能够反映上市公司未来业绩变化的信息可能因为不能够被确认或计量而不能在财务报表中列报。信息使用者得不到有预测作用的信息,无法了解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无法预测企业的未来业绩或风险,不能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2.2.2.2三大报表形式上缺乏一致性

三大报表列报形式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财务报表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我国资产负债表规定使用账户式结构,左方资产项目按流动性大小排列,右方权益项目按照清偿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我国采取多步式利润表,通过计算利润形成的中间性利润指标分布计算净利润。现金流量表分别列示经营、筹资和投资活动现金的流入流出。三大报表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盈利或者现金流来源。

3.IASB与FASB的经验借鉴

3.1从决策相关性出发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改进财务报告的方向,目标的选择,决定了财务报告如何改进。IASB与FASB在2010年的《财务报表列报的初步意见》中,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了增加决策相关性。将企业的活动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和所得税等,报告使用者可以了解到企业各类的活动的具体情况,认识到企业的利润来源构成,能正确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并且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正确的预测。财务报告的改进以目标为导向,从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相关性出发,是我国改进财务报告可以借鉴的思路。

3.2对报表项目恰当分类

由于企业发展的连续性,在信息满足的条件下,利益相关者是可以对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进行预测的。财务状况表、综合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将企业的所有活动按照性质分为三类进行分类列报:经营、投资、筹资,各类活动的相关信息在三大报表中相同的位置都会进行列报。报表使用者可以结合三大报表提供的经营、投资、筹资活动信息,对企业的各类活动进行预测。

3.3按企业活动划分报表加强了报表之间的联系

将三大报表按企业的经营、投资、筹资和所得税等活动进行分类,这样的划分增加了报表之间的活动联系,实现了三大报表格式的一致性,较好的解决了三大报表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

三大报表报表项目的活动联系,能够使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状况、企业的现金流和财务弹性以及所有者权益是由哪一类企业活动带来的。报表使用者结合三大报表全面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这是之前三大报表在格式不一致时无法做到的。

4.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改进建议

4.1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形式的改进建议

4.1.1采取“渐进式”的方式

目前财务报告的改进有两种方式:“一步到位”、“渐进式”。“一步到位”是指放弃现有的财务报告,包括内容和格式,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革。“渐进式”是指对不适应现行经济环境的财务报告进行逐步改进。葛家澍教授认为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和我国的会计人员不一定都能够适应“一步到位”的巨大变化,不利于会计工作的展开。目前我国现行财务报告虽然存在缺陷,但是财务报告使用者很难完全摆脱现有报告模式的习惯,“一步到位”未必能取得理想的结果,“渐进式”能逐步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

4.1.2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财务报告

对于信息需求各不相同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在清楚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后,上市公司才能对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财务报告,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比如:个人投资者由于专业性和资金的限制,他们对财务报告的关注程度不如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要求更高,更关注财务报告的长期因素和宏观因素。本文建议应该对财务报告使用者进行分类,根据他们信息需求的特点,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财务报告以满足他们不同的信息需求。

4.2对财务报告内容的改进建议

4.2.1对核心报表内容的改进

公允价值计量是资本市场的产物,应该给与恰当的分类列报。2014年我国财政部对公允价值的定义重新做了表述,并且明确划分了公允价值的层次,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规定的趋同。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反映市场的实际情况和变化,在会计准则中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存在人为的估计判断,以及技术的限制,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仍然存在很大的漏洞,需要跟随经济发展的步伐进行改进。

我国财政部2014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利润表新增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开始重视全面收益。然而,每股收益仍然只报告了传统的部分,没有报告其他综合收益的部分,本文建议利润表应该报告每股综合收益,方便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上市公司的全面收益构成。

4.2.2对财务报告报表附注内容的改进

财务报表的附注一般用来对财务报表的列示项目进行说明,对期末与期初的数字进行对比,侧重于验证财务报表真实可靠,对报表使用者提供的决策信息有限。本文对附注内容的改进建议有:财务报表附注可以用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结合的方式来披露企业的非货币性资产,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相关性。我国财务报告的披露有一定的时滞性,为了提高时效性,利润表的项目附注预测未来一个会计期间的综合收益。对于上市公司的前瞻性信息、核心竞争力等会影响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财务报告也应该进行披露。

5.总结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改进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问题。不仅要对财务报表的格式和内容进行改进,还要对报表的附注重视起来,加强用非财务信息来阐述与财务相关的问题,了解不同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特点,重视新领域不断出现的问题,增强报表的联系,给报告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财务报告。(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刘峰.论企业财务报告的性质及其信息的基本特征[J].会计研究,2011,12:3-8.

公益活动报告范文第3篇

[摘要]在我国上市公司均向社会提供其社会责任报告的背景下,对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分析,针对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趋势方面表现出的“两多一增”的特点,结合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混杂、结构各异的现象,总结出社会责任报告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和第三方审计制度、引导企业社会责任与主营业务有机结合、明确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标准等建议。

[关键词]价值链;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中图分类号]F27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115-03

作者简介:韩东(1980-),男,黑龙江宾县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孟祥革(1983-),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殷国文(1981-),男,黑龙江双城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学士,研究方向:经济学。

基金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QY201110)。

由于环境污染、产品质量问题和公益慈善透明度不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加剧,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现今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但是以往均是从企业社会责任或企业实践单方面来考虑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2010年我国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分析,结合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从企业的经营活动出发,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满足企业获利要求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链理论概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2024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不同的学者和机构都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定义。20世纪初谢尔顿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美国管理学大师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社会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我国学者袁家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承担的义务”。世界银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会与环境2024的政策和实践的2024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1971年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Business Corporations》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三个中心圈”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而在众多的阐述中最被广泛接受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当属由阿奇·B·卡罗尔提出的“卡罗尔结构”,他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四个抽象的范畴。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了明确的内容,并突出了经济因素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重要地位。

综合以上观点,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所使用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主动考虑包括股东在内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和其对企业各方面的期望诉求,积极满足其利益要求的行为,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供应商、债权人、员工、客户(消费者)、政府、社区和环境等。

(二)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于 1985 年首先提出来的。波特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由各种各样的活动构成,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就称之为价值链。价值链的价值活动可分为两类: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是生产经营的实质性活动,是产品从原材料的初始形态,逐步实现增值,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支持性活动是用来辅助基本活动

而且内部之间又相互支持的活动。企业的支持性活动并不分别与每项基本活动发生直接的关系,但可以提供一个稳定、有效的环境支持整个价值链的运行。其中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操作、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链理论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其本质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这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企业会通过价值链上的各种价值活动影响外部环境,同时外部环境影响着企业价值链上的各种价值活动。也就是说企业生产过程中,企业价值链上的各种活动必定会影响外部环境,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是消极影响;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外部环境的同时企业本身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这种环境影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只有企业利用价值链理论来整理归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社会影响,并对这些社会影响进行调查、排序和整理,才能尽可能地消除企业价值链活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寻找并利用某些企业活动使之既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又能创造企业利润。

二、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亦日益加深,与此同时,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已成为现代社会与广大公众对企业的普遍期望和要求,定期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已成为全球优秀公司的通行做法。本文以我国企业2010年公开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样本,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趋势、企业构成以及具体内容做多角度的分析,为促进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可借鉴的建议。

(一)报告趋势

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趋势方面来看,表现为“两多一增”。即总体数量多、以“社会责任”为题的数量多和经第三方检验增多。

2012年5—6月,898家中国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同比增长了18%,其中工业企业639家。在报告名称方面,以“社会责任”为题的报告相比于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占到报告总数的3/4,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题的报告在缩小,还有少部分报告采用了“可持续发展报告”、“公民报告”、“持续经营报告”、“环境·社会报告”等名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第三方审验是反映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企业社会责任100排行榜中排名前十的中国本土企业中,超过半数(7家)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第三方审验。而上榜的全部外资企业中,约3/4(76%)的报告都有三方审验。与2010年相比显著增加。

(二)报告的企业构成

从报告的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民营企业数量增长比上年有所下降。外资企业数量有明显上升,但整体占报告比例很小。上市公司数量继续上升,仍占到报告企业的多数。报告的企业所属的行政区域已经覆盖除澳门外全国33个省级行政区。取得了零的突破,了第一份可持续发展报告。

从行业来看,报告仍集中在部分行业,数量较多的依次为其他制造业(不包括纺织、医药、汽车、造纸、电子制造的其余制造类行业)、金融、冶炼、电力、运输仓储、信息科技、房地产和化工行业等。报告数量整体增长较为平均,其中增长较快的有金融、电信、电子制造、石油和天然气行业。

(三)具体内容分析

1对社会责任战略、风险和机遇的分析有所提升。超过六成的报告中提到了社会责任战略,但是对战略的具体内容进行说明的不多。在披露的报告中,多数报告对其利益相关方的情况进行了披露,并列出了公司的重要利益相关方,同时依据重要性的程度进行排列。其中,有半数报告能列出利益相关方关心的主要问题或期望,以及企业对此的回应。

2在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方面,管理信息完善与绩效信息相对缺乏同时并存。从内容完整性和信息质量上来看,员工管理的内容是最完善的部分。具体内容有“员工的管理培训体系”、“健康管理制度”、“安全保障制度和平等雇佣制度”等。在员工责任绩效方面大部分报告只有基本信息,而几乎没有对员工权益保障等重要信息的披露。

3在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方面,重管理轻责任。多数报告在产品和服务的管理方面阐述最多的是“产品/服务的管理体系”和“产品/服务的创新机制”;而只有半数左右的企业对客户反馈(投诉)机制和客户满意度情况进行了描述,很少有企业说明反馈(投诉)的比例和投诉处理的情况。

4在对环境的社会责任方面,“节能减排”和“绿色办公”占主要地位。多数企业均阐述了公司总的环境保护方针、目标以及降低能耗的政策、措施,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和减排情况以及能源、水或原材料的使用和节约情况等。

5在对社区的社会责任方面,公益慈善最完善、社区建设内容多样。在公益慈善方面,绝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了企业公益慈善的制度,具体说明了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在社区建设方面,不同企业根据其行业或企业运营的特点,在对周围社区的影响以及对社区或当地社会的贡献方面进行了描述。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并结合价值链理论,可得出如下结论:1报告的总体数量在增加,并且能围绕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披露信息,但是信息质量仍需提高;2现行社会责任报告多专注企业成绩的宣传,而相关企业绩效指标较少,同时负面信息披露较少;3第三方机构审验和点评非常少,导致所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可信度偏低;现行社会责任报告缺乏强制性的第三方审计制度,故其可信度偏低;4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杂乱,针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阐述不明确具体,多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向模糊,与企业所从事经营活动相差甚远,多为完成制度所规定的最低要求;5缺少统一的行业社会责任标准,没有充分发挥行业优势。

为提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加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力度,需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继续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同时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和第三方审计制度。其次,引导企业社会责任与主营业务有机结合。企业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必须选取与自身的业务有交叉点的社会问题制定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计划,这样既能提高企业利润,又能履行社会责任。第三,明确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标准。不同的企业由于所处行业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经营范围,其价值链的重心和所关注的利益相关者也有所不同,因此它们应承担不一样的社会责任。所以只有明确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标准,才能真正调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行业优势。

[参考文献]

[1]吴丹红,罗幼喜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影响因素研究[J]财会通讯,2010(24):18-20

公益活动报告范文第4篇

财务报告关系到高级管理者所关注的许多问题,如公司战略、与股东的关系、公司股价、股利政策及资本结构。由于信息不对称,财务报告使用者很难获得公司全面、准确的内部信息,获得信息的手段和渠道比较缺乏,分析公司财务报告就成为较佳的信息获取手段。

一、注意阅读审计报告

公布公司的财务报告通常会附有一份由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专业的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完成预定的审计程序以后出具的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表示意见的书面文件。它是对整个财务报告质量高低的总体评价,一般有四种类型: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拒绝发表审计意见。这四种意见中,后三种属于不利意见,注册会计师将对其提出不利意见的决定作出必要的说明。与财务报表一起的审计报告必须与报表一起阅读。分析财务报告时,应当特别注意这些不利意见,尽量剔除引发这些不利意见的错误根源所造成的影响,以期获得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政策选择分析

财务会计和披露决策反映了许多基本惯例或概念,它们或多或少地被接受并用于指导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在实务中,会计惯例多是功利主义的,它们之所以被接受源于它们有助于涉及会计数据的决策。会计政策的选择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却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的安排。公司经理人员被允许作出许多与会计2024的职业判断,因为他们最了解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情况。公司管理层的财务决策对财务报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包括影响财务报表数据、分析人员对数据的理解、会计规则的选择、科目调整、格式选择和计量判断等。

财务报告分析的目的就是对交易和事项加以确认、评价公司会计数据反映经济现实的程度以及执行会计政策的正确性。分析公司运用会计政策灵活性的性质和程度,确定是否调整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以消除由于采用了不恰当的会计方法而造成的扭曲。

一般来说,分析一个单位选择会计政策、估计的程序是:1.辨明关键的会计政策;2.评价会计灵活性;3.评价会计战略;4.评价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5.辨明潜在亏损;6.消除会计扭曲。

三、全面分析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的主体和核心是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及其相关附表。表与表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单独分析某个报表是不可能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发展趋势了解全面的。因此,将报表与报表分裂开来分析是得不到全面、可靠的信息的,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正确地分析应是全面和系统的,如在分析销售收入时,单看利润表上的销售收入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有些收入可能是通过赊销方式取得的,并不是所有在利润表中的收入都已变成“真金白银”,这时分析销售收入就要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项目、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栏目中的数字进行分析,如果结合会计报表附注中的2024情况说明则更佳。在分析财务报告时寻找报告中的关键数字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分析报告时的重要技巧,不可轻视和忽略。一拿到报告就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阅读和分析是不明智的,这样做没有方向,没有重点,前看后忘,得到的信息只能是片面和零乱的。一般来说,拿到报告后,先审阅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现金流量等几个反映总体方面的关键性的数字,对企业的经营规模、经济效益、财务状况有一个大体的印象。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一步分析,如债权人更关心收益质量和资产的安全性,而投资人则更关心成长性方面的数据。将上述数字与本企业上年指标相比,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等,寻找其中正常的或可能异常的迹象,便于在具体分析时能够把握大局,抓住重点,使具体分析更具针对性,提高分析效率,增强分析的准确性。在作财务报告分析时,一定要重视对报表附注的分析,因为许多在报表中未能反映的信息往往通过附注予以披露,如公司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账户余额详细说明、表外负债及风险、或有负债等信息。在分析会计数字之前必须先阅读附注。

四、合理运用财务比率分析

财务比率是解释财务报表的一种基本分析工具,它通过一些数学方法把财务报表中的某些项目联系起来。财务比率是对财务报告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的结果。比率分析旨在评价公司当前和过去的业绩,并判断其业绩是否能够保持。财务比率分析应根据公司和公司所属行业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找到一些对分析公司及其所属行业有用的线索。包括:将公司与同一行业内的比率对比;将公司在各个年度或各个会计期间的比率对比。财务比率分为四类:一是流动性比率;二是偿债能力比率;三是资金管理能力比率;四是盈利能力比率。就具体目的而言,不同财务比率的作用大小是不一样的。在开始分析时,应就自己分析的目的来选择相应的比率类型,然后计算那些最能达到目的的比率。在分析时,要将一定时段内的某一比率与标准进行对比,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和原因,最好从多角度来对多种比率进行比较,加深对财务报表的理解。

但要注意,财务比率分析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一是财务数据可能会受到管理层的重大影响。二是比率分析只反映数量性的信息,对诸如管理层道德观、能力等质量性因素未考虑。三是因为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不同,公司间比率的比较可能有误导性。四是孤立的一项比率没有太大意义。五是根据财务报表计算出来的比率反映的是公司过去的情况。所以,运用财务比率分析时,不要被其误导,只有灵活使用,才能使之成为一种有用的分析工具。

五、重视收益质量与成长率分析

在为一个公司的股票进行定价时,投资者一般会通过研究公司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收益水平和收益变动情况,结合公司目前和未来经济价值创造能力来作出评价,这项研究和评价称之为收益质量分析。收益质量分析着重进行两项评价:一是公司收益质量的绝对水平;二是公司收益质量的相对变化。绝对收益质量评价影响到公司的价格收益倍数;收益质量变化体现了公司经济价值的正面或负面的变动,这个变动是由营业环境或财务环境的变化或者前景变化引起的。

通常收益质量评价可以做如下解释:高质量收益指标较好地反映了公司目前的状况和未来前景,同时表明管理层对公司经济现状的评价较为客观;反之,低质量收益指标表明管理层可能夸大了公司真实的经济价值,对公司状况进行了粉饰,或者表明管理层没有客观地反映公司目前的状况和未来前景。收益质量上升表明管理层的决策越来越客观地反映了公司环境,同时也表明了公司增加经济价值不是依赖于降低收益的质量,而是提高了创造能力;反之,收益质量下降表明相对于过去,公司目前状况和前景正在恶化,管理层通过降低收益质量来增加收益,企图向外界传达比公司实际状态要好的经济状态信息。可见,收益质量分析突出了公司目前和未来的替换价值创造,因而可称之为实质性分析。

要分析收益质量应特别注意识别“会计红旗”。会计红旗表示公司收益下降或对收益不利的影响因素,如审计报告有异常的言词;公布日期比正常的日期晚;应收账款的增长与过去的经验不一致等等。“会计红旗”可能暗示,公司特征正在发生变化,公司的会计数据具有潜在误导性,或者在分析报表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

成长率分析对公司的定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公司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销售收入、收益及股利的预期成长率。一般来说,成长特点和成长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步骤:1.对成长率的各个变量进行数量计量;2.说明各种成长来源,包括成长来源的数量性分析,也包括质量性分析,重点是各种来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公司经营特点和财务特点、研究会计期间的外部环境及其变化趋势;3.预测未来的成长水平和预测分析可能的财务效率和经营成果。

无论是收益质量分析或成长率分析,都要着重对现金流量表进行仔细地分析。分析现金流量表,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很有价值的信息,可以看出资产和负债之间关系的变化,特别是收益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是收益质量分析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如虽然收益增加了,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少了,这表明收益增长可能是通过非经营活动取得的;股利低于收益但高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这意味着目前的股利水平可能是不可持续的。

六、参考其他重要的信息

公益活动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收益报告特点 局限性 改进 建议

一、引言

企业的收益报告(或业绩报告)如何改进以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一直是西方准则制定机构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经营活动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企业不断产生新的、非传统的收益来源,应如何列报全部的财务业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等纷纷采取行动,对传统收益报告进行改进,要求报告全部的财务业绩,形成了“第四财务报表”或称“全面收益表”,但在许多方面存在分歧。持续改进的努力一直在进行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FASB于2001年下半年分别启动了业绩报告项目的研究,并于2004年起开始联合进行该项目的研究。2006年由于这个项目范围扩展到全部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附注,而不再只处理业绩报告,IASB便将其更名为“财务报表列报”,目前该项目尚未完成。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公布了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初步建立了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与原来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准则体系下收益报告内容和格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体现的收益观念也有所不同。我国企业收益报告是否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如何改进将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和解决的问题。

二、会计准则体系下收益报告的特点

(一)收益的确定是以收入费用观为基础,适度结合资产负债观财务会计对收益的确定,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即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将收益视为产出(收入)大于投入(费用)的差额。这一观念以收益表为中心,收入和费用是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资产负债观则将收益视为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净资产的增加。这一观点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直接关心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与报告,资产和负债是会计报表的两个基本要素,而收益则是次要的。根据资产负债观,收益确定的实质是对企业期初与期末资产和负债的计价过程,收益是资产和负债计价的结果。根据新会计准则,企业营业收入的确认与计量要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等准则的规定,而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各项费用的确认实际上仍然要求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因此,利润表中“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和“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的确定体现了传统的收入费用观。而利润表中某些项目的确定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得税费用等实质上体现了资产负债观。

(二)营业利润反映广义的经营活动的财务成果与原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利润表中营业利润包含的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营业活动产生的利润不仅包括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产生收入与费用的差额,而且投资或投资性活动产生的损益被列入营业利润中。此外,所有资产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也都列入了营业利润中。可见,营业利润全面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财务成果。

(三)总体程度上体现了全面收益观根据我国2006年颁布第30号会计准则,企业的基本财务报表包括四张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不再是资产负债表的附表,而是与资产负债表处于同一“级别”的一张基本报表。总体来讲,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界定了引起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全部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当期损益,即净利润;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与所有者或股东的资本交易导致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从内容上看,前两项内容之和大体上相当于国际上流行的全面收益概念。

三、企业收益报告的局限性

(一)收益表2024的会计要素规定不够全面会计要素的定义应当为确认和计量提供依据。在进行收益报告改革时需要解决与企业收益报告2024的会计要素分类问题。《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中,将收入、费用和利润作为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基本准则中给出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定义,虽然基本准则中也给出了利得和损失的定义,但却未将其列为利润表要素,而是将利得和损失分为两部分: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笔者认为,我国会计准则中对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的规定不够全面,构成收益表(或利润表)的要素表述不完整。

(二)未将利润各构成要素按持续性分类许多西方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表明,收益各组成项目在稳定性、风险性和可预测性方面均不同,其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估计企业价值具有不同的重要性。主体的价值通常源自持续活动的未来现金流量或未来利润,通过评估主体在这方面的过去的利润,使用者可能更注意在未来有可能持续的利润或亏损。总之,将利润各构成要素按持续性分类,能够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可持续的或相关的利润,而这一信息对于使用者估计主体未来现金流量是有用的,使用者在估计时会区分用来预计未来盈利的信息与在未来期间不再发生的信息。我国的利润表实际上将利润区分为营业利润和非营业利润(包括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两个部分,显然没有按持续性对利润各构成要素进行分类,而且报表附注中也没有这方面的披露要求,其缺点是不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预测和分析。

(三)通过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全面收益方式存在问题2006年公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虽然在短时间内不会有较大的改动,但企业收益报告改革的方向是报告全面收益。报告全面收益的意义体现在:首先,实现我国业绩报告方面的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的趋同。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ASB、美国FASB以及IASB进行的业绩报告改革的落脚点是报告全面收益,FASB和IASB的业绩报告项目研究的初步结论也是采用单一的收益表方式报告全面收益。尽管业绩报告项目研究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未解决的难题,但进行全面收益的报告是不变的。其次,全面收益理论的应用是我国解决金融工具难题的需要。随着资本市场迅速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广泛运用是不可避免的。衍生金融工具的衍生性和杠杆性决定了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如果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就必须解决公允价值变动的确认和报告等问题。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借鉴ASB、FASB和IASB的经验,在现行财务报表体系中增加“第四财务报表”或“第二业绩报表”。最后,报告全面收益可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和其他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对使用者来讲,理解经营的所有方面和形成用来评估业绩的他们自己的衡量方法是重要的,报告全面收益与这一思路相一致。此外,报告全面收益可以赋予财务报表使用者全面审视的能力,进而分析企业经济和财务活动。报告全面收益也有助于分析师对盈利管理的认定,减少其评估判断中的偏见。对于已确认但未在收益表或损益表中报告的项目(即其他全面收益项目)应如何报告存在三种

不同的处理方法:扩展收益表法,即采用单一报表方式、在原来的收益表或损益表中报告这些项目;第二业绩表法,即采用两张报表方式,在保留原来的收益表或损益表的基础上,增加一张全面收益表或称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权益变动表法,即保留原来的收益表或损益表,将已确认但未在收益表或损益表中报告的项目在权益变动表中报告。从严格意义上讲,权益变动表并非财务业绩报表,包括了非财务业绩项目,如果将其他全面收益项目直接报告在权益变动表中,会使财务报表的用户忽视其他全面收益项目,不能够增强其他全面收益项目的透明度。因此,在FASB和IASB后来的财务业绩项目研究中,放弃了权益变动表法,主要倾向采用单一报表方式和两张报表方式。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必须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这一报表中初步体现了报告全面收益的新理念。但这种通过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全面收益方式存在一定缺陷:一是在基本准则中没有给出“全面收益”概念,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也没有要求“全面收益总计”,这不利于将来推广全面收益会计。二是把部分利得和损失,即所谓“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作为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而通过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不能反映利得和损失的经济实质。三是把部分利得和损失不直接在利润表中列示,会导致利润表反映的企业业绩信息的内容不完整,影响企业业绩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也将影响我国会计标准国际趋同目标的实现。

四、企业收益报告改进的建议

(一)增加反映全面收益信息的会计要素如果对我国收益报告进行改进则应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基本准则等相关的法规或部门规章中增加反映全面收益信息的会计要素――利得和损失,以保证会计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会计要素实质上是一个包括多层次结构的整体概念,在这一整体中,静态要素与动态要素相统一,存量要素与流量要素相结合,反映企业财务业绩的要素属于动态要素和流量要素,应包括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从基本要素这一层次来讲,反映财务业绩的要素不应包括“利润”这一要素,“利润”归于所有者权益要素的支要素更合理。

(二)利润项目按持续性进行分类利润各项目按持续性进行分类,可以选择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在利润表上披露,另一种方式是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我国上市公司按照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1年4月25日颁布,2004年1月15日重新修订)的要求,在招股说明书、定期报告以及申请发行新股材料中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内容及金额予以充分披露,即采用的是第二种披露方式。但修订稿也只是列举了非经常性损益的项目,未能给出判断标准,这种罗列法的缺陷便是企业对未列举到的损益项目仍然可以操纵。笔者建议,凡是实施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的企业都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方式可以采用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同时应该在相关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应用指南中给出非经常性损益的判断标准。那么,如何判断持续损益与非经常性损益,评价收益的持续性,主要应考虑两个因素,即收益的正常性和经常性。正常收益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当期主要经营业务所产生的收益;不属于正常经营活动可望产生的,或者与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收益则为非正常收益。而收益的经常性是指收益发生的频率。一般来讲,正常、经常性的收益项目具有较高的持续性,而非常或偶发的项目的持续性较低。

(三)采用“两张表”方式进行收益报告程春辉(2000)、崔华清(2006)等都曾提出分阶段改进我国企业收益报告的设想。改进我国企业收益报告需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收益报告改革的成本与效益及其对相关各方的影响,所以笔者赞同循序渐进、分阶段改进我国企业收益报告的观点。在目前阶段可以将全面收益分为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或称其他利得和损失)两部分,净收益仍在利润表中报告,其他全面收益反映的是当期已确认的、当期产生但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项目,不要求进行重分类调整。笔者建议采用“两张表”方式进行收益报告,即保留原来的利润表,补充“第二业绩报表”――全面收益表。以上主张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如下考虑:

第一,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或称净收益)仍是一个企业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业绩信息,必须通过利润表报告,而某些已确认的、绕过损益表的2024财务业绩的信息可通过“第二业绩报表”(全面收益表)来弥补。企业应该根据已实现的收益进行利润分配,对于已确认未实现的收益应该限制进行利润分配,以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和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并最终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第二,作为业绩计量的收益和作为价值增加的计量的收益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业绩报告本来的方向属混合型模式,这样有可能满足作为业绩计量的收益以及作为价值增加的计量的收益的要求,这最好在收益报告框架中实现。

第三,收益呈报必须考虑效益和成本问题。一般来讲,披露与规范会发生一些直接或间接的成本。如信息的生产、鉴证、、和解释等披露成本以及用于披露规范的开发、执行和生效等规范的成本等。出于成本效益考虑,收益呈报改革应避免对现行会计实务冲击过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