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养老服务市场研究报告【整合5篇】

2024-07-10 18:01:03工作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老服务市场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养老服务市场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汇晨的探索

“对这样的养老院,政府还有一定的监管责任在里边。经营这一块完全委托给社会力量(专业的组织)去经营。采取委托经营和合同承包的方式。”北京市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

“而现在是政府全管,政府等于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又做教练员。这个我觉得是不合适的。政府应该就做一个资源和服务的提供者及市场的监督者,而不是市场的经营者。”王小龙说。

事实上,“公办民营”养老模式也是国际社会福利服务的主流趋势。为了改变传统养老院由政府包建包管、财政高额补贴的管理模式,北京市在最近几年也在学习国外的管理模式,并对“公办民营”模式做了一些探索。

受北京市民政局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组织人员于 2005 年 12 月—2006 年 11 月就“北京市社会福利社会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课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早在2006年,在北京市民政局备案的“公办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就已经达到了19家,在数量上占到了全市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总数的8.3%,涉及房山、通州、丰台、门头沟、昌平、海淀、朝阳等7 个区县,床位总数2416 张。

北京市民政局官网显示,2007年的北京汇晨老年公寓就属于“公办民营”,它与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第四社会福利院、第五社会福利院一样,都隶属于北京市民政局。

据北京市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政府投资那么多公办养老院,都是财政全额拨款的编制,编制体制也不好解决。”养老院那么多人,“编办不可能给你那么多编制”。这也是当初建立汇晨老年公寓的原因。

对公办民营养老院的争议,也恰恰因汇晨老年公寓而起。

背道而驰

民办养老院对“公办民营”模式翘首以盼,是希望政府将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把经营权、管理权、服务权交由企业、社会组织等非政府部门或个人,吸收民间资本,转变经营机制,实现养老服务机构独立法人实体运营,并通过这样的模式,降低社会力量进入养老行业的“门槛”,进而压低养老院的入住价格,吸纳更多老人入住。

然而,入住汇晨老年公寓,费用并不低。记者以家属身份致电汇晨老年公寓,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能够自理的老人入住该老年公寓,一个人每个月也需要5000~6000元的花费。

对此,王小龙直言,“它的收费一点也不比我们低”,而且“承担的社会义务很少”。

2005年年底,北京市就出台的《关于规范养老服务机构“公办民营”模式加强监督与管理的通知》指出,实行“公办民营”模式的养老服务机构应保持福利服务性质,“三无”、“五保”老人和孤残儿童的供养水平要符合政府有关规定,并逐步有所提高;要预留为本区域其他困难老人提供福利服务的空间。

但实际上,据汇晨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介绍,汇晨老年公寓并没有按照《通知》的要求接收“三无”、“五保”老人或其他困难老人,甚至完全自理的老人也不一定接收。保持福利服务性质的要求,成了一纸空文。

养老服务市场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学院现代设计艺术学院

专 业 视觉传达设计

班 级 视觉17-1

学 号 201705002368

姓 名 杨腾渊

指导教师范颖

职 称讲师

云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姓 名

杨腾渊

学 号

201705002368

专 业

视觉传达设计

拟定论文

(设计)题目

智慧养老型APP服务结构与界面设计

论文(设计)来源

自选

论文(设计)类型

B-应用研究

指导

教师

范颖

1.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截止到2024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总数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5岁的人口已经突破一千六百万,意味着我们身边每一百个人里面就有大概11位老年人。其中2024年65周岁及以上人口比 2024 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为最大增长额。来自云南省人口老龄办的数据显示:我省于2005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截至2016年底,我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570.1 万,占总人口的 11. 59% ; 预计到 2024 年,全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607 万,占总人口的12. 4% ; 其中约有 3. 6% 的老年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32%的老年人需要适度照护。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居住在昆明市的老年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昆明市人口老龄化十分突出,老龄化现象已经十分严峻。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将成为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它们的健康和生活问题将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近年来很多地区已经开展老年人的死因监测工作,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死亡率为2567/10万,占全人群死亡比例为82.07%。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直都是导致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身理和心理伤害也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老年人死亡比例较大,其死亡谱决定了全人群的死亡谱,老年人健康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工作是非常迫切的。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同时推动了老龄产业的发展,从而也带动了老龄产业信息数字化的发展。而要怎么做来充分满足国内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交互设计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这也直接影响到我国交互设计领域未来能否得到良好发展。当今市场下的智慧养老型APP仍存在较多问题。目前市场主要服务与老人的APP主要有交友类、健康科普类、医疗类三种类型。交友类如“养老平台”“幸福行”,依托于强大的社交网络媒体,使老年人群体能够进行线上交友并发表动态,分享生活。健康科普类如“养老管家”“老年云课堂”,搜集各方健康相关信息置于平台供老人浏览,为老人提供外界信息,并力求做到信息准确。医疗类APP如“黄金急救”“天使救援”,整合当地医院信息,使大众能够就近急救,不过要老年人和年轻人使用一样的功能软件,困难度会大大提高。使以上几类APP都有服务于老人,却都是带着设计师的主观色彩来进行设计的。首先是色彩方面,老年人的视觉感官已经衰弱,需要强烈而具有刺激性的颜色才能使老年人看清APP界面,当下养老型APP基本都采用弱色来颜色填充,虽然做到了颜色和谐,却让使用APP的老年人看不清楚。其次是字体大小,老年人的视力是不如中青年人的,进行APP设计时需要用大号甚至特大号字体来进行填充,可当下的养老型APP与常规APP字体大小相同,降低了老年人的使用满足感。接着是图形,养老型APP在进行界面设计时,考虑到老年人思维缓慢,应当还原图形本真,使图形一目了然,而当下养老型APP的图形结合当下时尚元素,使老年人不能理解,必须进行文字辅助才能明白其意。最后是版式方面,当下养老型APP版式设计与常规APP无异,其连接点和换页功能不能很好地服务与老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老年人群体而言对信息产品几乎处于创新扩散理论的最末端,只有极少的设计者们会专门针对老年人群体的需求来进行产品设计。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将老年人群体作为产品受众群体之一,充分考虑老年人群体的实际需求,帮助老年人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这也是设计师在当前时代下的重要责任。

1-2研究意义:

本文是基于老年人群体而研究的移动应用程序,本程序的主要对象是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基于老年用户的信息需求摸索出有效解决老年人使用APP的各种问题,然后结合界面交互,设计出一款服务于老年人的老龄产业的智慧养老型APP,做到:

(1)安全化:能让老人进行线上问诊,能使老人在危难之际使用智能设备进行呼救,使老人就近治疗。

(2)智能化:提高老年人APP使用率,使老年人们享受科技生活中的乐趣;完善智慧养老型APP功能,革新传统养老模式,更好地将老年人与信息社会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信息,使老年人能够独立自主运用智能设备进行自救,赋予智慧养老型APP新的价值使其更加具有较强的的冲击性与吸引力,为老年人量身打造高适用性的智能产品。

(3)全面化:提供社交、科普、急救等功能,更好的让老年人在生活中通过智能手机来满足自身各类需要,从而丰富老年生活,改善老年生活状态,培养老年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2.文献综述

2-1国内智慧养老型APP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智慧养老型APP的相关应用型研究不足国内关于智慧养老型APP的界面和功能研究主要集中于健康科普和社交等方面。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主要对老年人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信息欲望两个方向为主要研究方向,其中对于老年人的急救需求没有涉及和说明。朱媛、段慧敏(2024)提出老年人在智能时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三层次需求模型,并在现有智能手机上与老年人强相关的应用APP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设计策略;经研究得出基于“老有所养”需求的智能手机应用APP应凸显专业性、基于“老有所乐”需求的智能手机应用APP应更多元化、基于“老有所为”需求的智能手机应用APP应深挖价值的与老年人智能时代三层次需求模型相对应设计策略;根据老年人三层次需求模型深入分析老年人需求,能够为开发与设计出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的智能手机应用APP提供建议。李邵静(2024)指出,中国老龄化人口趋势日益明显,老年人看病就医拿药比例普遍高于年轻人群,由于医院路途遥远,老年人看病问题成了社会急需解决与关注的首要任务。在互联网模式下医疗类APP的设计与开发为老年人看病难找到了良好的解决方案。针对老年人自身特点,老年类就医APP在界面设计上应做到简单明了,方便老年人理解记忆。在功能设计上尽量做到从老人需求出发,操作简单,一键解决就医过程。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研究方案设计调研调研分析概念设计设计应用技术路线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SWOT分析法设计定位概念提出概念确立设计流程图设计图效果图

4.研究内容与论文提纲

4-1研究内容:

(1)设计调研

①通过文献调查法查阅相关期刊论文,归纳总结出本文所需的理论支撑(2008 年,原卫生部启动了“健康中国 2024”战略研究; 2012年,发布《“健康中国 2024”战略研究报告》;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2017 年 3 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的 通知》( 国卫家庭发 〔2017〕12 号) 发布,表明我国健康老龄化规划正式实施);

②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得老年人群体的需求,有效提取老年人的想法,并通过问卷数据的总结分析,可以更好地针对老年人需求进行研究;

③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国内外优秀的老年APP界面和功能进行分析比较,了解当下老年APP设计的主要趋势以及发展前景,结合自身使用体验以及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同行水准,总结出可行性强的设计方案。

(2)设计分析

S(优势):国家鼓励银发产业发展,拥有市场前景;APP界面结构针对老年人群体进行专门设计。

W(劣势):知名度难以打响,研发的产品及服务同市场上其他智慧养老型APP同质化严重,需寻求突破口。

O(机会):产品使用者对其他智慧养老型APP已经使用疲劳,需要新的产品刺激活力;大多数养老型APP的设计都没有从老年群体的立场出发,是以设计师主观情感为主的产品设计。

T(威胁):替代品多,市场竞争大。

(3)概念设计

设计定位

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昆明市区、智慧养老

概念提出与确立

地区性智慧养老型APP

地区性意义指的是局限性的在某个特定范围中某种事物的存在对这个范围的意义。智慧养老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基于研究内容,为了使老年群体的老年生活更加地安全化、智能化、全面化,根据老年人群体的娱乐社交需求与当地医院的协同性、急救的便捷性选择了“地区性智慧养老型APP”这个概念。

(4)设计应用

主要通过电脑辅助如“AI、PS”等设计工具和“墨刀”等交互设计工具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主要为:首先查找相关的素材及资料并提取有用的材料进行考察并对比现有的智慧养老型APP进行方案草图的绘制,完成草图并征询老师意见,进行方案草图的确定与修改;收集市场信息,分类整理完善,再进行设计方案的深入与修改,完善APP产品功能,最终完成APP设计制作,完成毕业设计报告、毕业答辩。

4-2论文提纲:

一、绪论

(一)设计背景

(二)设计目的

(三)设计思路

二、调研与分析

(一)发现问题

(二)调研分析

(三)分析结果

三、概念设计

(一)设计定位

(二)概念提出

(三)概念确立

四、设计应用

(一)设计流程

(二)设计图

(三)效果图

五、结语

5. 论文进度安排

(1)设计调研阶段 (2024年9月1日-11月30日)

(2)设计分析阶段(2024年12月1日-12月31日)

(3)概念设计阶段(2024年1月1日-1月15日)

(4)设计应用阶段(2024年1月16日-4月15日)

(5)答辩准备阶段(2024年4月16日-5月10日)

6. 参考文献

[1]关爽,刘会衡.基于Android的老年人养老服务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24(01):52-54.

[2]张玲.基于老年人使用的手机创新性研究[J].设计,2024(14):128-129.

[3]何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老年广播——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年之声为例[J].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2016(07):40-42.

[4]JHONY CHOON YEONG NG,陈思璇,谭清美.信息化对老年人生活影响研究——基于智能手机使用情况与感受[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1(02):58-64.

[5]张阁,于琦,贺培风.我国移动医疗App核心功能分析及发展建议[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7,4(26):21-25,3.

[6]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 人口学刊,2000,121 ( 3) : 30 - 37.

[7]邓诺,卢建华,周业勤.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 4) : 1805 - 1807.

[8]张琼,韦焘,刘敏,等. 昆明市城区居民对养老模式和服务认知及需求调查分析[J].民康医学,2017,14: 76 - 79.

[9]刘小路,丁虹月,韦鑫珠.基于老年人认知需求模型的资讯APP界面设计研究 [J] . 设计,2024(01):26-27.

[10]张玲.基于老年人使用的手机创新性研究 [J] . 设计,2024(14):128-129.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日期:

学院意见

学院领导签名:日期:

学院盖章

养老服务市场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今年市政府将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列入市办实事之一。我办作为项目的牵头部门,联合市交通运输委、市财政局以及各区市政府(管委)等责任单位,与各公交企业以及__通卡公司一起,认真研究,精心组织,大胆创新,扎实推进,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筹备工作。一是完成了7800余辆公交车的车载刷卡设备实现半价优待卡刷卡零扣费的技术设置;二是协调__通卡有限公司完成了全市42个客服网点的设备升级改造;三是印发了40余万份《__市65周岁以上老年人乘坐公交车免费政策实施工作政策解读》宣传册和张贴画;四是设置合理的过渡期和采取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替代了老年人集中排队办理的传统方式,确保实施过程的安全平稳。5月1日开始实施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政策,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月。我办联合交通部门开展了多次政策落实情况现场督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目前,免费乘车政策扩大惠及老年人群超过30万,加上原70周岁以上免费乘车人群,全市共90余万老年人享受到了免费乘车优惠。据统计,5月份以来老年卡月平均刷卡量较政策实施前上涨了71.6%,占我市公交车总刷卡量的12%,广大老年人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免费乘车服务,社会反响总体良好。

组织开展“__市老龄工作调查研究深化年”活动,发动市老龄委各成员单位、各区市老龄办重点围绕人口老龄化、老年维权、精神关爱、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长期照护、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等六个方面专题开展调研。共收到调研报告、论文55篇,经评审,评出“十佳调研报告”10篇,“十佳调研报告提名奖”10篇,“调研报告优秀奖”__篇,并分别向省老龄办和全国老龄办报送优秀论文__篇、10篇。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关爱体系建设问题实地调研,对平度市明村镇埠口村、明西村211户、284位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摸底,对相关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开展《__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若干规定》修订相关工作调研,向市老龄委成员单位及各区市书面征求《若干规定》修法意见,了解汇总了外省市老年法规立法及立法工作中的亮点情况,已完成修法调研报告初稿。委托高校对我市老年人口发展趋势情况进行预测研究,年内形成预测结果和预测报告。

全年编发《__老龄》杂志6期,《__老龄工作》信息16期。参与策划__电视二台“老来乐”专题节目,播出52期。__老龄网每日更新信息不少于30条,成为社会公众特别是老龄工作者和老年人了解老龄政策的平台。会同__广播电视台开展了“__老人?20__”系列片大型公益展播,从报名的数百名老年人中共遴选出30名老年人代表,为每位老年人代表拍摄一部时长为__分钟的纪录片,“敬老月”期间,在__电视台生活服务频道,每天播出一部。配合“央视·夕阳红”栏目拍摄了“老有所为”先进典型--__区老科协“核武老人”__事迹的专题片。据不完全统计,全年联系媒体进行现场采访活动130余人次,在各类媒体刊载宣传稿件940余篇。联合市委老干部局、市文明办、团市委、市文联开展了“读敬老书、写尊老文、画助老图”美文漫画作品征集活动,征集敬老漫画和文章300多篇幅。本项活动被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列入了__市全民阅读工程活动。

一是联合市南区人民法院、市南区峡街道办事处、山东汉通律师事务,成立了__市老年维权调解中心(西部)和老年维权岗。二是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了涉老案件合议庭,通过讲座、培训、法官进社区等形式,培训基层司法骨干和人民调解员,组织典型涉老案例巡回审判,力求从源头上化解涉老纠纷。三是联合市

工商局、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开展了老年消费维权系列活动,依法打击侵害老年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四是修订出台了《__市老年人工作制度》,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坚持有访必接,接而必办,办而必果,做到老年人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共办理各类老年案件1720件,其中来信__6件,来访176件,来电__10件,全部办结,满意率99%以上。五是“敬老月”期间,对我市市区部分景点落实《老年法》《条例》和《规定》情况进行了重点抽查。根据工作需要,对市老龄委组成人员进行了调整,市老龄委主任调整为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新调整成立的市老龄委于4月份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了市老龄委副主任、市老龄办主任赵宝玲向大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文广新局、市体育局等市老龄委成员单位就开展老龄工作情况作了交流发言。市老龄委主任、副市长栾新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老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启动开展第二周期“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推动全市“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向多行业、多领域、多系统、多层次深入开展,重点在养老服务、政务服务、交通服务、商业服务、维权服务、卫生健康、文体休闲、餐饮服务等8个领域。根据全国统一部署,联合市卫生计生委在全市卫生计生系统的涉老岗位、窗口和科室,广泛开展“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全市评选80个单位为今年市级“敬老文明号”单位,并进行了通报命名和授牌。会同__日报社继续深入开展“爱心陪伴空巢老人”大型公益活动。组织举办了“海尔·爱心陪伴空巢老人”公益颁奖典礼、“爱心陪伴空巢老人”集中入户、“我陪老人看世园”、向空巢老人捐赠轮椅助行器、端午爱心粽、陪空巢老人过中秋、爱心陪伴空巢老人志愿者服务基地挂牌等活动,并结合春节、元宵节、学雷锋日、七一等节假日、纪念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爱心陪伴活动。截至目前,爱心陪伴志愿者团队已达46个,志愿者人数已突破7000人。会同__世界园艺博览会执委会办公室举办了“致敬长者、畅游世园”系列活动。推出了65周岁及以上老年市民免费游园活动和“科技添彩世园”、“桃李感念恩师”、“定格美丽世园”、“描绘美丽世园”、“银龄放歌世园会”、“欢乐世园动起来”、“银龄奉献世园会”“银龄欢唱世园会”等面向不同老年群体的致敬日活动,组织了3500多名老年人参与游园活动。广泛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活动,全市各级共开展走访慰问活动1300多次,发放慰问款物折合人民币6200余万元,组织了近万名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举办了上千场的文化演出活动。春节和老年节向全市手机用户发送敬老短信300余万条。向各区市及时拨付百岁老人的长寿补贴和老年节过节费。积极推动各区市陆续出台高龄津贴政策,11个区市(包括__红岛经济区)均在发放低保老人高龄津贴的基础上,扩大了补贴范围,提高了补贴标准。对做好银发无忧老年人意外伤害险办理工作进行了部署。做好老年人婚介服务工作,婚介联谊会全年共举办联谊活动13场,8000人次参加,为单身中老年朋友电话联系约见2300多人次,共牵线960对。

与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继续联合开展量贩式KTV“老年人免费娱乐”活动,面向老年人提供KTV免费娱乐活动的场所,由17家拓展到30家,活动时间由每月一个半天,增加到2个半天。举办了首届__市量贩式KTV“老年人免费娱乐”活动“银龄欢唱K歌大赛”,有600多名老年人报名参加,其中年龄最长的已达84岁。“银龄欢歌大舞台”举办了公益演出76场次,超出年度计划50%,专场慰问演出63场。我市的七彩风艺术团队在第四届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上荣获多个奖项,其中舞蹈队荣获舞蹈大赛银奖,健身舞队荣获广场舞大赛金奖,男声合唱团荣获金奖,京剧团荣获京剧大赛金奖。举办了“喜迎建国65周年全市老年人才艺大展演暨‘第三届全省银龄风采艺术节’__赛区参赛节目展演”活动,选出18个节目报省老龄办参加全省展评。举办了“‘欢庆世园会,丹青颂祖国’老年书画获奖作品展”和“‘世园会精彩一刻’老年摄影获奖作品展”。继续开展老年教育工作,市老年艺术专修大学全年春季共106个班

,学员2960人,其中开设新班8个专业,10个班,学员341人,秋季共开设21个专业,共111个班级,学员3__0人,每天有近500人次前来上课,较好地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测算2013年底全市老年人口重点数据。重新设计《__市老龄事业统计报表》,并汇总形成《__市2013年老龄事业统计报表》。对市南、市北、李沧三区80个社区的老年人口信息更新和系统使用情况逐一进行了走访督查,并对崂山区老年人口信息数据进行整合,提取4.2万老年人口信息到全市老年人口信息系统,指导、协助胶州市采集、录入老年人口信息9.9万余份。截至目前,全市老年人口信息统计分析系统建设工作已在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和胶州市全面推开,录入老年人口信息41.7万余份,在老龄问题研究、高龄补贴发放、老年人口状况统计分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养老服务市场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老龄化;银发产业;银发市场

中图分类号:TS97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3

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老龄化时代,根据国内外权威机构的预测,我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人口老龄化将给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银发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作为国内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应抓住“银发市场”的巨大机遇,利用市场、资金、技术、信息等多方面优势,占据国内“银发产业”的战略制高点,真正做到转“危”为“机”。

一、人口老龄化与“银发产业”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通常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即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联合国的《世界人口老龄化(2009)》报告显示,从1950年到2009年,全球范围内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已经从8%上升至11%。预计到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20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22%。

上海是国内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面临的老龄化形势极为严峻。“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5.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0.1%。根据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的预测,2024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542万,占户籍人口比重的36%,而2030年和2050年这一比重将进一步上升到41%和45%。

(二)“银发产业”的内涵

“银发产业”在国外又被称为“银色产业”(silver industry),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近年来“银发产业”正被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的世界各国所关注,尤其是日本在“银发产业”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综合国内外文献,“银发产业”是指以老年人为目标客户群,为满足老年人对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而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产业。根据老年人群的不同类型需求,基本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如表1)

表1 “银发产业”的主要细分行业及内涵

二、“银发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一)全国“银发产业”发展现状

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的“银发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严重滞后于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老龄消费群体的巨大需求。

从需求方面来看,我国的老年人口正在并将继续快速上升,同时,我国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也日益增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为8000亿元左右,预计2024年和2030年我国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将分别达到2.8万亿元和7.3万亿元。国家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的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到2030年将达到13万亿元。

从供给方面来看,全国老龄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前国内市场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总价值不足1000亿元,老龄市场供给近乎空白。以护理看护、社会化服务为重心的老年服务业有待加强,而与老年服务业密切关联的上游产业,包括老年健康医疗用品产业、老年食品保健产业、老年生活用品产业、老年居住建筑产业、老年复健及辅助用品产业、老年休闲娱乐用品产业等更是严重缺乏。此外,老年旅游、老年教育、老年保险、老年财务规划、老年后事规划等软性产业领域也处于空白或低水平开发阶段。

(二)上海“银发产业”的前景分析

收入是将消费欲望转换为有效需求的基础,因此可由老年人的收入状况来分析“银发市场”的发展空间。目前,上海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养老金,目前上海每年的养老金已达千亿级,随后每隔十年将近翻一番,预计2050年将达万亿级(如表2);二是存款,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中有42.8%拥有存款,上海老年人存款的比例以及金额可能会更高;三是子女或其他亲属,包括赡养费以及购买的各种老年人用品。

表2 未来40年上海养老金预测

注明:

①2010年户籍养老人口数据来源于“六普”,未来年份的户籍养老人口数据来源于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的预测。

②根据媒体公开的相关资料计算,2010年上海企业退休人员年平均养老金约2万元,企业退休人员占总退休人员的90%,政府、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年平均养老金约为5万元。

③人均养老金参考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对全国养老金增长的标准,以年均5%的增速计算。

上海的老年人口规模、购买能力、消费倾向表明“银发产业”未来的需求量巨大,但目前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也表明了未来上海“银发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行业前景非常广阔。

一是老年产品制造产业。目前国内老年产品市场的矛盾不仅体现在产品供给与需求方面,各种老年产品质量跟不上老年人对生活品质追求的矛盾也越发突出。这方面的市场空白需要较高的设计和生产能力,而上海在文化创意、信息软件以及先进制造业方面具有优势,若政府加以积极引导,未来上海在老年产品制造业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老年生活和护理服务产业。中国老龄委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率约为10.7%。考虑到上海较高的生活和医疗水平,假设上海65岁以上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也即6%,以每位老人每天需要5小时生活和护理服务计算,2010年上海65岁以上老年人每天需要的老年护理服务达69.9万小时。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为老社会服务,专业性较强,涉及到医疗、康复、护理,心理以及管理等多学科内容,如此庞大人群的长期照料服务需求仅靠家庭是不够的,老年人长期照料和护理市场亟待发展。

三是老年休闲服务业。长期以来,上海在丰富老年人社区生活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随着老年人对物质和精神追求的不断提升,市场对老年人休闲娱乐产品和服务的供求矛盾日渐突出,老年休闲服务业仍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一方面是上海市三百多万老年人的休闲娱乐市场亟待开发,另一方面是围绕长三角以及全国上亿老年人的休闲娱乐市场前景广阔,尤其是围绕旅游、购物、文化、疗养等方面的老年休闲市场空间巨大。

四是老年金融保险业。根据目前上海养老金市场的规模以及未来的发展预期,如果老年人将十分之一的养老金用于购买金融和保险类理财产品,那么保守估计,2024年上海老年金融保险业市场将超过200亿元,2040年和2050年将分别达到670亿元和1100亿元的市场规模。此外,由于老年金融和保险市场具有集聚效应,加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未来老年金融保险业务完全可以辐射到长三角甚至是全国范围。

五是老年房地产业。发达国家机构养老的比例一般为5-7%,国内机构养老比例还较低,继上海“十一五”提出“9073”养老服务模式①后,2008年北京提出了“9064”养老服务模式。2024年,按照4%的机构养老比例计算,上海需要养老床位接近30万张。有专家指出,上海平均每个养老床位所需的投资额为50-80万元,按照目前的养老床位缺口,上海未来十年将有500多亿元的养老院建设市场空间。

三、促进上海“银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结合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开发银发金融市场

1.吸引资金进入“银发产业”

“银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一方面,上海应研究出台对“银发产业”发展基金的扶持政策,吸引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以及社会资金进入“银发产业”,引导VC、PE投资养老相关产业,不断挖掘新的投资热点。另一方面,创新“以后养前”模式,鼓励信托公司开办养老财产信托业务,通过信托公司将个人财产投资于“银发产业”,获得收益后转化为未来养老资源,形成老年人群体内部的良性循环。此外,注重完善“银发产业”中民营企业,尤其是微小型、初创型企业的金融服务环境,给予相应税收优惠和政策倾斜等。

2.合理利用“银发资金”

发挥上海金融市场优势,发展“银发资金”市场。推进落实倒按揭等金融创新,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培育以大换小、以价值高换价值低、以租养老等多种形式的养老住房反担保贷款市场。建立完善老年保险市场,开发长期护理保险、“空巢家庭”保险等符合养老需求的老年保险产品,扩大老年保险市场的规模和覆盖面,并成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公司,实现专业化经营。促进养老基金改革,适当放宽养老基金海外市场投资的限制,加大对稀缺自然资源投资力度,适当配置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标的。管理资金高达1000亿欧元的四只瑞典国家养老基金,2010年就开启了向对冲基金投资的计划,并针对瑞典的森林、农业资源进行了投资,值得借鉴。

(二)依托上海购物中心功能,培育银发消费市场

1.引进国外老年人时尚品牌

国际购物中心除了满足年轻人对时尚品牌的追求外,还应该满足老年人对时尚品牌的需求。万事达卡的研究报告预计,2016年我国老年群体在奢侈品上的消费额将达到176亿美元。鉴于欧美日等国家是目前国内奢侈品市场的主要来源,引进国外的老年人奢侈品牌,满足上海及国内老年人群的时尚需求,应成为未来上海打造国际购物中心的重要一环。以老年化妆品为例,2000年日本佳丽宝公司率先推出了面向50岁以上女性的自选护肤品牌EVITA系列,并一直占有日本中老年护肤品市场的最大份额。

2.引领老年人产品开发设计

在引进国外老年人时尚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结合我国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开发设计新的、适合国内老年人消费的产品。如发挥服装设计方面的优势,开发老年人服装设计市场;发挥文化创意方面的优势,开发老年人漫画书籍和音像制品;发挥生物医药方面的优势,开发老年人保健品市场;发挥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开发老年人信息产品市场。此外,还需要加强对老年人合理的消费引导,进一步激发老年人消费市场的潜能,从而形成老年人消费市场设计-生产-消费良性循环的局面。

3.培育老年人消费品牌企业

鉴于国内老年人消费广阔的市场空间,未来上海应重点培育老年人消费的品牌企业。进而通过品牌、管理输出等方式,进军全国市场,发挥老年人消费品牌企业的总部经济效应。根据老年人行动不便等消费特点,未来老年人市场应重点发展专卖店和连锁店。在已有的连锁店内开设老年商品专区,或者将部分连锁店改造成老年人商品店,也是一种很好的适应老年人消费市场发展的办法。日本的劳森连锁便利商店为了适应老龄化趋势,将其8400家分店中的20%改造成了老年人便利商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突出城市休闲娱乐特色,繁荣银发休闲市场

1.开发老年人游乐项目

上海有锦江乐园、欢乐谷,未来还将有迪斯尼等针对儿童和青年人的大型游乐项目,但缺少针对老年人的游乐项目。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未来上海应加大老年人游乐项目的开发,或对现有的部分利用效率较低的游乐场所设施加以改造利用,以便符合老年人的消费习惯;或增加新的游乐设施,以满足老年人休闲娱乐的需求。日本游乐场为应对老龄化趋势,纷纷推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老年人正逐渐成为各大游乐场的新玩家。英国曼城开发建设的老人游乐园,包含6个专为老人设计的游艺项目,这些游艺设施全部是针对老年人的运动特点制作的。

2.挖掘老年人文化资源

未来上海在加强老年人社区文化建设的同时,更要发挥市场功能,按照产业生产模式运营,将文化创意、信息技术等因素与老年人文化产业融合,根据老年人特点设计老年人文化产品,创造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项目,着力打造老年人文化产业。每年的6月21日是加拿大的老龄日,这天书店里特为老人摆出各种幽默书刊专柜,供老人选购,喜剧明星在老人院举行义演,年轻人陪老年人参加游览,电视台专门推出一些为老人助笑的节目。未来上海还应重点打造几个老年人文化项目品牌,如举办金婚和银婚展、老年人“婚博会”、老年人艺术节、老年人文化节等活动,带动老年人休闲娱乐市场的繁荣。

3.打造老年人旅游市场

上海应充分利用世博会的“余温”,进一步开发老年人旅游市场。开发对老年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如老年购物一条街、老年休闲娱乐设施、老年文化项目、老年医疗项目,并通过对老年人旅游产品的合理组合,形成一系列老年人旅游线路,丰富老年人旅游市场。规范老年旅游市场运作,上海已有近百家旅行社开辟了“银发旅游”,专业从事老年旅游的旅行社也有5家左右。政府应研究出台规范老年旅游市场的政策法规,明确旅行社在老年旅游市场方面的质量规范和操作标准,加强对老年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为老年旅游提供保障,推动老年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营造全新的老年旅游理念,加强对老年旅游的宣传力度,形成一种“旅游完善人生”的旅游理念,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扩大老年人对最新旅游动态、旅游线路以及旅游文化的了解。

(四)顺应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发展老年服务市场

1.发展养老医疗服务

上海老年人医疗服务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国内多数城市的医疗服务水平不足以满足老年人不断提高的医疗诉求,他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医疗服务水平更高的大城市,而上海拥有30多家三甲医院,聚集了大量世界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国内外一流的医疗专家,具有发展老年人医疗服务市场的良好基础。上海对内可利用先进的医疗水平吸引国内老年人前来接受医疗服务,对外可利用价格优势吸引国外老年游客进行医疗旅游。印度、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是医疗旅游的先行者,由于医疗旅游带动的观光购物、餐饮住宿等延伸消费市场庞大,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把发展医疗旅游作为旅游核心产品打造。

2.发展高端养老服务

大力培育并规范私人看护、健康保姆、老年医学等高端老年服务市场,支持专业养老机构和企业,提供生活上一(多)对一的照料护理和专业的营养搭配、膳食管理,以及生理上高水平医疗和心理保健等。借鉴日本对老年人身心机能兼顾的活性运动疗法等相关经验,为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体提供各种专业化的订制服务和更为科学的养老服务,如对失智的老人进行专项照顾和恢复性康健护理等,并着力培养各类专业的护理人员。此外,利用上海先进的互联网资源建立养老服务热线、求助系统和救援系统,开发养老信息化产业的新业态,逐步形成智慧养老服务业。

3.发展异地养老服务

近年来,扬州、常熟、昆山、吴江、嘉兴、安吉等地纷纷筹建以“养老”为主题的楼盘,并形成了一条“环沪养老房产带”,但异地养老绝不是简单地造几所老年公寓,吸引大城市退休老年人前来居住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是涉及到养老、医疗、文化、休闲娱乐等一系列专业养老服务的行业。上海绿地集团在昆山开发的绿地21城“孝贤坊”,是上海发展异地养老模式的有益尝试,不仅配有老年养生文化馆、营养配餐中心、购物中心、家政服务中心、绿色食品超市等设施,还联合上海同济医院打造了全国老年特色服务大型三级综合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绿地昆山医院。未来上海还需要以异地养老金领取、医疗保险联网等服务为突破口,打造数个集老年人公寓开发和专业养老服务提供于一体的大型养老服务企业,为上海以及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异地养老服务。

4.完善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和评估机制

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是老年服务市场发展的关键,而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形成,需要从人才培养和人才评估两个方面入手建设。一是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机制。首先,建立养老服务业护工的培训机制,护工是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但目前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的护工专业素质较低;其次,学校应加强对老年人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增设养老护理专业,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护理人才。二是完善养老服务的评估机制。一方面,建立科学的养老服务人才等级评定机制,并与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挂钩,从而激励从业人员加强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完善养老服务机构的准入和评估机制,规定养老服务机构必须满足一定数量的专业从业人员,并建立对养老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提供的养老服务进行评估的机制。

注释:

①90%的老年人居家自我照顾和家庭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徐擎擎和赵婧.我国城市养老方式文献综述[J].法制与社会,2009,4(下):271-272.

[2]由日本养老护理浅谈我国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2,30(4):84-85.

[3]杨蓓蕾.构建面向生活质量的城市养老体系探析——以上海市为例[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4):97-100.

养老服务市场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曾经牵头对事业单位改革做过研究。在他看来,事业单位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到现在“连河对岸在哪里都还不大清楚”。

世界银行2002年始对事业改革进行专题研究。世界银行北京办事处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认为:“中国的事业单位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一样重要,但更加复杂。”

6月21日,世界银行长达两年的研究报告终于有了结果。洋洋4万余言的报告《中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提供》,集合了各领域一流专家的智慧和努力,试图对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目标和战略方向进行重新思考。

此报告公布,引起人们对事业单位改革战略与紧迫性的再度关注。

张春霖,世行高级专家,此课题的负责人和报告的主笔。曾倾力于国企改革研究并颇有建树,但最近三年,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事业单位改革的研究中。

“全面改革事业单位体制势在必行。”张春霖认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经济增长,中国正面临着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严峻挑战。“在目前收入差距迅速拉大的情况下,很多人得不到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很多地方老百姓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事业单位的改革已相当紧迫。”

共识与分歧

“事业单位”是中国特有的名词。1998年,国务院的一个条例将其定义为“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设立的“社会服务组织”,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粗略统计,目前中国的事业单位多达130万家,职工总数近3000万人,资产近3000亿元。

据《财经》了解,在世界银行此次调查报告之前,各方学者已就事业单位改革成立了多个高级别课题组。2000年前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领导的课题组,便为此项改革确立了以非营利机构为中心的“目标模式”。

此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编制办公室、财政部也以联合课题组的方式,展开事业单位改革研究。有关报告全文未公开出版,目前可知该课题组对事业单位已经“过度市场化”颇为忧虑,主张“公益性社会服务”应该由政府直接组织,并警言改革者应对“非营利机构提供服务”这一制度创新构想保持适度谨慎。

2003年前后,科技部研究中心与财政部合作的课题组也了一份调查报告,提出政府可以以灵活方式,直接提供或从非政府部门购买公共物品,同时也对“市场侵蚀公共服务”发出了警告。

《财经》还获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目前正在牵头进行一个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跨部门联合研究项目,其下十余个行业的独立研究报告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完成,并向社会公布。

据发改委综合改革司范恒山司长披露,发改委的相关研究,把事业单位重新定义为“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进行社会服务和公益的组织”,其基本特征是“非政府、非企业、非赢利”;在此基础上,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

这些来自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研究有一个共识,即不是所有公共服务都需要政府提供,因此要按照市场经济的思路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而在改革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方式上,以上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观点:一是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把事业单位“推向市场”,为此需要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重组和撤销,以解决事业单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二是认为,过去在公共服务领域进行的改革已经过度市场化;公共服务提供不能都推给市场,政府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相对于这两种观点,世行更强调中国事业单位的复杂性,认为问题并不在于“市场多一点好还是少一点好”,而要具体观察每个事业单位所在服务领域“到底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才能判断应该交给政府还是交给市场。

分清服务领域至关重要。对此,该课题负责人、世行高级专家张春霖进一步阐释说,应当从其具体产品判断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然后据此进行分类管理。比如政府部门培训中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旅馆业务,完全可以市场化;而相应的专业培训,有的涉及国家机密或者具有较强专业性,则可以转由相关政府部门下属的培训办公室来处理。

与之类似,多数科研院所大量从事市场咨询业务,也可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承担的少量诸如制定行业标准之类具备公共物品性质的内容,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委托进行。这样,就可避免从整个机构角度进行“公益”或“非公益性”分类的尴尬问题。

重新界定政府角色

对于中国事业单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学者们的研究也多有触及。

国研中心课题组负责人葛延风在他的研究报告中提出,目前中国事业单位体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政府职能“越位”,其突出的表现是,仍有大量经营性机构提供的产品与政府社会职能无关,仍存在于事业单位之中,并由政府进行组织生产。

二是市场化过度。如一些承担社会公益职能、不应市场化的机构却被推向市场。这些机构在进行企业化改制或企业化运行后,将盈利视为第一目标,其公益目标大大削弱。某些机构甚至以损害社会公益目标为手段获取经济利益,最终结果是政府职能和国家目标的实现受到严重影响。

张春霖认为,究竟是“政府越位”还是“市场过度”,不宜作简单笼统的判断。例如,在医疗和教育领域的改革中,从付费的角度看,市场化速度很快;服务提供的总成本中,个人负担的部分在过去20年呈直线上升趋势。但从服务提供的角度看,教育和医疗领域市场化的程度并不高,绝大部分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机构仍是国有机构,私人部门和其他组织形式的非营利机构的参与程度依然很低。

避免简单的是非判断,就要求考虑重新界定政府角色。现代国家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角色,是要保证社会公众能够在可承受的价格范围内,获得足够的公共服务。张春霖根据有关数据指出,从行业分布角度看,当前中国事业单位的主体部分,仍然是最基本的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和农业技术服务领域的公共服务机构;教育和卫生两个行业的职工,占事业单位全部职工人数的70%。进行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不能忘记这个基本事实。

根据经济学原理,教育和医疗典型具备公共物品属性、外部性、自然垄断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的特点。“教育和医疗行业不能完全遵从市场逻辑。比如说,市场的逻辑是‘如果你买不起宝马车,你就不要开’,但你不能把同样的逻辑用到教育和医疗领域,说你‘上不起学就别上,看不起病就等死’。这是不行的。”张春霖说。

“政府有责任让老百姓得到好的公共服务,这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最终目标。”张春霖说。

财政改革无从回避

很多人在议及事业单位改革之初,习惯于将视线集中于事业单位的冗员庞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沿此逻辑,过去20年间事业单位改革的通行做法是“撤并”和“转制”,以及削减财政预算拨款,将事业单位“推向市场”。这种改革被称为做“减法”。

“减法”触及许多部门和人员的既得利益,必然引起震荡,因此广被关注。但实际上能够用“减法”剥离的,只是现有事业单位体系的内容,而非主体。

改革必须触及事业单位的主体部分,即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领域。依此,改革的要点和更为困难的,是如何构建一套能够有效地向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体系和机制。这又被称为“加法”。

“这两个方向,一个是‘破’,一个是‘立’。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也许更为重大,也更难、更复杂。”张春霖对记者说。

正基于此,世行报告提出,改革不可避免会对某些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工资、奖金和退休金产生负面影响,但不大可能像国有企业改革那样,出现全国性下岗压力。正确的改革方向,应是建立一个既适用于事业单位职工、又适用于劳动力队伍的统一的全国性养老政策框架。

在重新界定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角色的基础上,以制度“加法”而不是机构和预算“减法”为思路,设计事业单位改革措施,其最大的挑战来自对公共服务领域相关的财政制度的全面改革和重建。

“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否得到落实,归根结底取决于地方有无财力。这一点在基层尤其明显。”张春霖指出,在贫困地区,甚至最优先的关键服务,如小学义务教育、农村基础技术服务以及疾病控制中心和类似的机构,也常因缺乏基本的资金支持而难以进行。2003年的SARS危机,就暴露出支出不足导致公共服务缺失所引发的严重社会后果。

正是意识到财政支出对公共服务提供的重要支撑作用,2000年至2002年,国家事业单位的预算拨款由3620亿元增加到6590亿元,增长了82%;投入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从占GDP的4.1%提高到6.4%。

但耐人寻味的是,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创收收入增长了43%。然而,事业单位尽管在创收上多有斩获,却不会自动降低各种收费标准。低收入人群越来越因没钱付费而难以获得必要的公共服务。

这是一个扭曲的公共服务付费体系:一方面,政府必须依靠有限的财政收入和公共资源,为一部分影响国家政策目标实现的必须公共服务“埋单”;另一方面,公共资源的稀缺性,仍在为一些无论公平还是效率都不需政府干预的活动提供创利的机会。因此,政府要做好“加法”,必须进行财政体制改革;换句话说,就是“让钱花得更值”。

对此,一个基本方略是改革国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明确政府在一些必要的公共服务提供中的责任,保证公共资源分配的优先次序。改变过去以“养人”为主的软预算约束,变为以“做事”为目标的硬预算约束。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地方各级政府收入明显不足,又难以从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中得到任何帮助。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很多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卫生等关键服务提供严重不足。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考虑改善公共资金的纵向分配机制,建立政府间财政支付体系。张春霖认为:“国家通过财政手段干预公共服务提供,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和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责任,并以转移支付等手段支持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加强问责机制

提供公共服务不仅需要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加强监管亦是保证。

对具有强烈外部性特征的公共服务提供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关键在于公众、事业部门和政府三者间建立起一种三角形约束框架。国家发改委综合改革司副司长张丽娜提出了一个直观的比喻:“中国过去的事业单位体制中存在‘管办不分’的问题,政府既是服务的提供者又是服务的监督者;推行‘管办分开’改革,就是要在政府和公众这‘两角’中间再拉出一个角,这样就可以实现三角稳定结构了。”

随之而来的,还有更为复杂且具体的监管和激励机制问题。这涉及财政监管、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社会表达机制等方方面面的改革与制度重建。整体而言,中国的事业单位改革可能是长期和渐进的,不太可能根据某一蓝图采取“大爆炸”式的改革战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