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计划内容页

创业计划论文【整理5篇】

2024-07-10 10:23:01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业计划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业计划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SYB创业培训,模拟公司创业实训,衔接与融合

?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总书记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战略”,这无疑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我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创业培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实现了就业的倍增效应。论文格式,SYB创业培训。但就目前国家的创业培训形式和效果来看,创业实训已成为实施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过程中创业培训项目不可缺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工作的有机结合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部分省市创业培训工作的培训模式,效果非常好,并正在以星星之火之势迅速在全国展开。究其原因有以下 三点:

一、 政府支持

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7年11月5日颁发了《关于开展模拟公司创业实训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劳社培就司函[2007]93号),要求在北京、天津、杭州和成都等十三个城市和中南大学开展模拟公司创业实训试点工作。

模拟公司 “2+X”基准版创业实训模式与SYB教程

比较汇总【教材内容比较】

一、SYB创业培训教程:

(一)SYB-创业意识第一步 将你作为创业者来评价

SYB创业意识第二步 为自己建立一个好的企业构思

1、企业类型

2、微小企业成功的要素

SYB-创业计划第三步 评估你的市场

1、了解你的顾客

2、了解你的竞争对手

3、制定市场营销计划

4、预测你的销售

SYB-创业计划第四步企业人员的组成

1、一般微小企业的人员组成

2、员工的岗位职责

SYB-创业计划第五步 选择一种企业法律形态

1、企业的影响

2、各类企业法律形态的特点

3、、选择合适的企业法律形态

SYB-创业计划第六步 法律环境和你的责任

1、法律和责任

2、工商行政登记

3、依法纳税

4、尊重职工的权益

SYB-创业计划第七步 预测启动资金需求

1、启动资金的类型

2、投资(固定资产)预测

3、流动资金预测

SYB-创业计划

第八步 制定利润计划

1、制定销售价格

2、预测销售收入

3、制定销售和成本计划

4、制定现金流量计划

SYB-创业计划

第九步判断你的企业能否生存

1、完成你的创业计划

2、开业前准备

3、制定开办企业的行动计划

SYB-创业计划第十步 开办企业

1、企业的日常活动

2、下一步做什

(二)SYB-创业计划书

二、模拟公司创业实训:2+X基准版创业实训模式

(一)模块一:确定公司构架

1、确定经营团队

2、确定经营项目

模块二:分析经营环境

1、浏览模拟公司黄页

2、分析母版公司

模块三:试行业务原则

1、确定年度经营规划

(资金来源、资金使用计划、预测销售收入)

模块四:奠定经营基础

1、成本核算

2、产品定价

(二)实岗工作任务

1、公司人员考勤表

2、模拟公司人员名单

3、部门岗位职责

4、公司注册流程

5、Swot分析+示例

6、公司简介

7、市场营销方案

8、模板公司信息

9、部门月度工作计划

10、 成本费用预算

11、 产品定价表

12、 年度经营规划

13、 采购意向函

14、 确定外包项目

15、 员工工资标准表

16、 产品宣传单

17、 第一年度利润表

18、 第一年现金流量计划表

(三)创业实训创业计划书

创业实训的五个模块的内容对应了SYB创业培训教材十步内容,理论体系是一致的,演练部分SYB运用了游戏教学、38个练习和创业计划书;创业实训的演练部分采用了让学生用“上课”“上班”“上网”三结合的形式体验真实企业的运作流程,经历了只有货币是数字化的商业交易模拟,最后完成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和SYB创业培训是殊途同归,最后的的落脚点皆为“创业计划书”。论文格式,SYB创业培训。使有创业愿望的学员根据“创业计划”这条红线一步步走向成功创业。论文格式,SYB创业培训。论文格式,SYB创业培训。论文格式,SYB创业培训。

三、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教学理念一致

在教学方法上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都是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员为中心让学员高度参与、互动式的培训方法,模拟加实操演练。论文格式,SYB创业培训。

总之,创业培训、创业实训的融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帮助学员提高了创业成功率和经营稳定率;帮助学员提升能力、树立自信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有效地推动了创业培训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党中央“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的贯彻和落实。

创业计划论文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TPB), designs a two-stage questionnaire scheme to assesses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s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of 202 students following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at three universities in Xi'an. Result indicated tha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subjective norms. However, no support was found for th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s on attitudes toward entrepreneurship and intention.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TPB could be considered to provide a concise and useful framework to analyze how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s might influenc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意愿;计划行为理论;学生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176-04

0 引言

创业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重要的经济与社会话题,同时在学术界也是一个受到普遍重视的研究课题。创业的重要意义――促进经济增长、引领创新、增加就业――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可(Shane&Venkataraman,2000)。大部分的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个体的创业能力和意愿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加以影响,即教育可以用来培育和促进创业(Gatewood,2002;Mitra&Matlay,2004;Kuratko,2005;Harris&

Gibson,2008)。上述研究结果为政府、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计划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Finkle&Deeds,2001;Kurakto,2005;Matlay,2005)。

与其他国家开始重视创业活动同步,我国也高度重视创业及与创业相关的活动,尤其是高校层面。国务院办公厅要求从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到2024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使得高校创业教育的迫切性增强,也使确定创业教育是否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的研究愈发重要,这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1 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在社会科学文献中,意愿常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预测个体计划行为的指示器,尤其是当某种行为较为罕见、很难观察或存在无法预测的时滞时。创业即是符合上述特征的一类典型个体计划行为。大量文献证实创业意愿在个体实施创业行为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Linan&Chen,2009)。因此,在过去几十年中,创业意愿相关的研究成为创业研究领域的关注焦点,在诸多研究中,计划行为理论(TPB)模型受到广泛关注,计划行为理论在预测创业意愿方面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创业研究领域的广泛证实(Kolvereid,1996;Krueger,2000;Autio,2001;Engle,2010)。该理论认为体意愿支配个体行为,而个体意愿又主要由以下三个关键性因素决定:I态度(attitudes toward the behavior),指个人对行为所抱有的积极或消极评价,亦指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态度;II主观规范(subject norms),指影响个体决策的外界因素,包括个人感知到的来自家人、朋友、老师、同事等重要参照个人或群体对行为的期望;III感知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即个体感知到的执行某种行为的控制能力。该理论预测积极的创业态度和主观规范,结合高感知的行为控制,则个体实施特定行为的意愿也愈强烈。

国内外许多有关创业研究的文献已广泛应用计划行为理论来研究大学生的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Kolvereid,1996;Krueger,2000;Autio,2001;Kennedy,2010;李永强,2008)。这些研究进一步证实了Ajzen(1991)的研究结论,也即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创业意愿非常重要,但它们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等)并不一样,同时这三个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大小亦不相同。根据上述论述,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创业态度、与创业有关的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显著正相关。

为了评估创业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本文的研究沿袭Fayolle(2006)和Souitaris(2007)的研究方法将创业教育活动作为一个外生变量纳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来探讨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创业教育通常被认为是促进创新的一种重要策略,虽然它的重要性已被大量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所肯定,然而学术界目前对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之间更深层的了解和探究并不全面,两者之间的关系仍然不明确,某种意义上,创业教育活动对受教育个体所产生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因此,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创业教育与态度--意愿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提出如下两个假设:

假设2:与接受创业教育之前相比,接受创业教育后大学生将有更积极的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更高的感知行为控制,同时,他们的创业意愿也比受教育前更加强烈。

假设3:接受创业教育后,对于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有明显改善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创业意愿同样也有明显提高。

2 研究方法

2.1 方案设计与样本

为了分析接受创业教育前后大学生创业意愿所发生的变化,本文设计了一个两阶段的研究方案来实现上述目标。也即随机选取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打算接受一定期限、一定创业课程教育的大学生,然后针对选取的大学生分别在学期初(T1)和学期末(T2)进行两次问卷调查,最后利用统计方法来量化分析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前后创业意愿所发生的变化。

虽然国内很多高校都已开设了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但因各高校重视程度、师资力量以及学生参与积极性存在的差异,使得很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在教授的范围、开设的时间、课目的设置存在很大不同,考虑本研究的目的,本文界定所调研的高校应符合以下特征:创业教育课程的教授应该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课程的时间应该是以学期来衡量,科目的设置应当包括创业学和管理学的核心课程:如创业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商业计划书撰写、经济法、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等。从上述条件出发,经过仔细全面的考察,本研究选取西安地区符合上述特征的三所高校作为此次调查问卷的目标高校,一所985综合类高校、一所211理工科高校、一所省属二本综合类高校,问卷调查的时间分别为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初(T1)和学期末(T2)。每所高校分别发放100份问卷,共计300份。学期初回收问卷272份,学期末回收问卷231份,经统计,共计有202位大学生同时参与了两次的问卷调查,占全部调查对象的比重为67.33%,此202份问卷也是本研究最终获取的有效样本。表1为样本分布情况的描述,在样本分布上,由于三所高校实际上总体偏工科,男性比例一般均多于女性,工科专业的学生占样本量的近50%,而高校学生年龄基本分布在19-23岁之间,因此我们认为本次调查样本在人口统计特征分布上是合理的。

2.2 测量题项

本研究中所有变量均采取7分制Likert量表进行测量(1为非常不同意,7为非常同意)。变量包括:创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以及创业意愿。以上四个变量的测量题项均来自于对有关计划行为理论(TPB)及创业意愿相关文献的研读与选择,相关测量题项及其出处如表2所示,表2中同时也显示了四个变量在两个阶段的因子载荷和信度。

3 实证分析与结果

本文采用EXCEL2010进行受访者基本特征分析,运用SPSS18.0软件对调查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回归和相关性分析。本研究对每一个变量在两个阶段的测量题项分别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并进行正交旋转,各题项在相应变量上的因子载荷如表2所示,大多数题项在相应变量上的载荷均大于0.7,仅有少数变量载荷小于0.7,说明各变量的结构效度良好。此外,四个变量的信度如表2所示,所有变量信度均位于0.8左右。Alpha系数反映数据的内部一致性,而因子载荷反映了各变量的内部结构,各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水平是较为理想的,可以用来测量相应概念。由此获得各变量及其观测指标。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来验证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之间的关系(假设1),结果如表3所示,实证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前(T1)后(T2),其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及感知行为控制均对创业意愿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假设1得到验证,同时也可看出,感知行为控制对创业意愿的作用最大。此结果也证实了计划行为理论(TPB)的正确性(T1时刻:R2=0.810,p

为了评估创业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的影响(假设2),本文对两阶段的变量进行了配对t检验,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实证结果显示接受创业教育前后大学生的感知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有显著的积极性的改善,假设2得到部分验证。结果也显示虽然接受创业教育后,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态度有所提高(相关变量T1-T2的均值为负),但其显著性检验并未通过。

本文采用相关性分析来验证假设3,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与本文的假设一致,接受创业教育后,对于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有明显改善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创业意愿同样也有明显提高。因此,假设3得到验证。

4 讨论与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相关学者先前的发现,也即创业意愿与创业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应用计划行为理论(TPB)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预测和理解创业行为。同时,研究结论也进一步证实了创业教育活动主要会对感知行为控制(Peterman & Kennedy,2003)和主观规范的产生影响(Souitaris,2007),与我们的期待相反,创业教育活动对大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并没有明显作用,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之前就持较积极的创业态度和强烈的创业意愿(通常积极参加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学习的大学生基本上就属于对创业教育课程感兴趣或有志于毕业后创业的一个群体),因此,对其而言,改变自己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的空间并不大。

由上述研究结论出发,本文的研究结论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带来如下几点启示和建议:①计划行为理论(TPB)能够帮助政府和高校来评估创业教育计划的实施效果以更好的完善现有创业教育政策和更好的实施现有创业教育计划;②高校创业教育计划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提升作用是确定的,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创业教育计划以促进国内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繁荣发展,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关注全面性,授课的方式应多样化,授课期间应当具有延续性;③一方面,感知行为控制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大,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感知行为控制力有显著提升作用,这意味着高校创业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感知行为控制力的培养,如引进沙盘模拟、创业大赛等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来树立学生的成就感,体会成功的经验,也可以通过塑造和宣传“典型形象”来刺激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等。

5 意义和局限性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制定、实施和评价创业教育项目来提高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观察和启示。也即高校完善的创业教育计划可以非常有效的对大学生与创业有关的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产生正面的影响,各个高校可以通过创业教育计划来培养和形成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及与此相关的主观规范。

但本文的研究也存在若干不足,未来更进一步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首先,本研究中并没有控制变量,因此,无法确定创业教育计划对学生创业意愿更准确的影响,虽然我们可以认为接受创业教育前后的显著差异是参加创业教育计划的结果(因为各个高校的创业教育内容都是不同的,如课程的设置不一样),但通过添加控制变量也许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发现;其次,本文的研究仅仅依赖抽样个体的自我报告,未来更深的研究应该包含除自我报告以外的其他变量来评价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后,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意愿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两者关系的研究文献相比创业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与创业意愿之间关系的研究情况而言比较少。因此,从创业态度到创业意愿再到创业行为这样的纵向的研究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如可以关注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以及创业意愿变化随后对创业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Shane S, Venkataraman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 25:217-226.

[2]Gatewood E K.et al.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n task effort, performance, and expectancy[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2,27(2):187-206.

[3]Mitra J, Matlay H. Entrepreneuri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lessons from Eastern and Central Europe[J]. Industry & Higher Education,2004,8(1):53-69.

[4]Kuratko D F. The emerg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evelopment, trends, and challeng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5,29(5):577-598.

[5]Harris M L, Gibson S G. Examining the entrepreneurial attitudes of US business students[J]. Education & Training, 2008, 50(7):568-581.

[6]Lián F, Chen Y. Development and Cross-Cultural Application of a Specific Instrument to Measur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9,33(3): 593-602.

[7]Kolvereid L. Organizational employment versus self-employment: reasons for career choice intention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J]. 1996, 20(3): 23-31.

[8]Krueger N. The impact of prior entrepreneurial exposure on perceptions of new venture feasibility and desirability.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J], 1993, 18(1,): 5 -21.

[9]Autio E, Keeley R H, Klofsten M, Parker G. and Hay M.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mong students in Scandinavia and in the USA[J]. 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udies, 2001, 2 (2): 145-60.

[10]Engle R L, Dimitriadi N, Gavidia J V, Schlaegel C, Delanoe S, Alvarado I,He X, Buame S, Wolff B.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 twelve-country evaluation of Ajzen's model of planned behavio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ur and Research. 2010, 16(1):36 -58.

[11]李永强,白璇,毛雨,曾峥. 基于TPB模型的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8,5: 122-128.

[12]Ajzen I.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J]. 1991, 50: 179-211.

[13]Fayolle A, Gailly B, Lassas-Clerc N.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mes: a new methodology[J].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2006, 30 (9): 701-20.

创业计划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创业意向;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王本贤,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江苏徐州22111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3—0219—04

创业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创业教育以及其中的某一现象或问题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创业意向作为其中的研究重点已被纳入视野,本文以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分析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高校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建议。

一、计划行为理论简述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在多属性态度理论、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主要应用于对多种行为的解释和预测。计划行为理论有其丰富的内涵并重点阐述了6个主要观点:其中,基于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前提。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知觉行为控制(新增变量知觉行为控制是计划行为理论与理理论的最大区别)视为实际控制条件的近似量度,能够预测最终行为的成功与否;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主要变量决定行为意向等是理论最为重要的部分。行为态度是个体对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喜爱或不喜爱);主观规范是指个体感知到的重要他人或团体对其是否执行某种特定行为所施加的压力;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体感知到的对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控制程度的估计(容易或困难)。决定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信念分别是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模型图如图。

计划行为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分别得到大量支持和广泛运用,同时也在诸如以下的争议和质疑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之间是否可能存在执行意向这一中介变量;是否增加诸如行为经验这些可能变量;主观规范与行为意向关系相对较弱的原因是应该完善主观规范的概念还是个体因素本身就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个人规范、示范性规范、指令性规范对个体行为是否存在或有哪些不同的影响作用;知觉行为控制与自我效能有无差异,自我效能能否作为知觉行为控制的测量指标,如何对知觉行为控制进行更为精准的测量等等。

二、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意向

创业行为在某些情况下会看似偶然,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大学生创业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特定行为。所以,可以用相关理论来解释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解释创业意向的社会心理学模型主要有计划行为理论模型(TPB)和创业事件模型(SEE)。这两个模型均表现出对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较好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这两个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相互对应和交叉,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体现出更好的连贯性和细节把握,本文是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的。

国内学者基于中国文化背景进行了计划行为理论的验证性分析,样本为高校学生。李永强(2008)认为创业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对创业意向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主观规范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效用大于国外学生。莫寰(2009)认为只有知觉行为控制直接影响创业意向;创业态度通过知觉行为控制影响创业意向;创业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之间存在交互影响,其他两者之间都没有发生交互作用。齐听(2010)认为创业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都是大学生创业意向形成的因素,且创业态度最为关键。这些结论的不一致或冲突在国外基于该理论对创业意向的验证性研究中也时常出现,这与前面提及的理论本身尚未成熟相吻合,也可能因为地域(发达地区高校与欠发达地区高校不同)、样本(在校大学生、毕业生不同且目标都有易变性)、度量方法(比如采用欲望、倾向、计划、行为预期等不同的创业意向的度量方法,结果会有所不同)、因素概念(比如有没有对创业意向进行阶段划分,结果会有所不同)等导致。但,计划行为理论作为一个理论框架和分析框架,是创业意向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具有很高的认同性和适用性。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创业态度可以有效解释和预测创业意向,创业意向则可以进一步解释和预测创业行为(并非所有的创业意向最终都能转化为创业行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创业意向主要由创业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决定,创业意向决定创业行为,知觉行为控制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测量指标,可以决定创业行为。第一,创业态度是创业及创业结果对大学生的吸引程度。决定创业态度的创业信念包括信念程度(即对创业结果发生可能性的评价,比如,创业是机遇还是风险)和结果评价(即对创业结果的评价,比如,风险创业值不值)。创业及创业结果的吸引力越大、大学生创业态度越积极,创业意向就越高,创业行为的概率就越高:反之就越小。第二,主观规范是大学生创业决策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决定主观规范的信念包括期望程度(即重要他人或团体对创业行为的期望。比如,家长认为应该去创业)和遵从程度(即对这些观点的依从程度,比如,一贯按照家长的期望做事)。大学生创业决策时感受到的压力越大,创业意向就越低,创业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就越小。第三,知觉行为控制是大学生实施创业行为的控制能力,自我效能可以作为知觉行为控制的测量指标。决定知觉行为控制的信念包括促进或阻碍创业的因素(比如,创业需要资金和机遇)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力(比如,资金和机遇能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大学生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阻碍愈少、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创业意向就越高,创业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就越小。总之,大学生态度愈积极,知觉行为控制愈强,重要他人或团体支持愈大、社会压力愈小,创业意向就愈大;实施创业行为的可能性就愈大;反之就愈小。

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校创业教育

计划行为理论可以很好地预测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同时也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计划行为理论下的创业教育要基于以下两种假设:一是创业教育是激发、强化创业意向,继而向创业行为转化为目的的;二是创业是可以学习的,比如,德鲁克认为创业家可以从自身的某些特征中获益,大多数这样的特征可以通过学习或培养得到,但创业家的人格特质不可能通过学习或培养得到;蒂蒙斯总结了创业可以获得(学习或培养)的六种核心素质(责任感和决断力,领导力,对机遇的执着。对风险、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创业性、自力更生和适应性,超越他人的动机)和不可获得的令人向往的三种素质(精力,健康和情绪稳定,智力);维斯珀把创业知识分为一般性商业知识、一般性创业知识、具体的机遇知识和具体的创业企业知识四种。维斯珀和雷丁的观点相同。雷丁认为一般性商业知识、一般性创业知识是可以在课堂传授的,另外两个在课堂上无法传授。创业是可以学习的,至少目前大学生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反馈是积极的,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观点持否定态度。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创业教育的内容无疑是创业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要素以及创业意向向创业行为的转化。第一,创业行为的控制能力越强,创业意向就越高,自我效能、充分的准备、资金、信息、人际网络可能反映知觉行为控制,那么知觉行为控制要素就可以从这些环节人手。从体会成功、替代强化、言语说服、假想成功等环节提升自我效能,从创业培训、资金支持、信息提供、项目孵化等环节优化创业条件。第二,重要他人或团体的积极影响可以产生创业意向,那么主观规范要素就可以从榜样示范、榜样宣传、良好创业氛围营造、创业案例教学人手,创业案例未必是国内外知名企业家,校园的、身边的可触可及的重要他人的成功案例最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第三,积极的创业态度可以产生创业意向,独立、挑战、财富、成就、认可、应变、冒险等可能反映创业态度。格劳斯贝科辨析出伴随创业成功的五种态度(他所指的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有些交叉):一直对现状不满足、健康的自信、擅长所做的事(即合理的能力)、关注细节、容忍模糊性,那么创业态度要素就可以着手从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以上几个环节进行改变。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创业教育的重点理应是激发、强化创业意向,继而向创业行为转化。第一,从创业教育的起止点来看。创业的起点标志是行动,即项目的选择,创业的终点标志是运转,即新企业创造了一个发挥功能的系统。终点之后是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持续久远的发展过程,是企业管理。所以,创业教育的起点应该在创业的起点之前,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产生创业想法和创业意向;创业教育的终点即是创业的终点,是产生了创业行为并使企业能正常运转。所以,创业教育的重点就是从创业教育的起点至终点的内容。即激发、强化创业意向,继而向创业行为转化的内容,终点后的企业管理不是创业教育的重点内容(这虽都是高校教育的内容,但要明确学科的界线划分)。第二,从创业教育的阶段来看。我们把创业教育分为创业精神教育、创业体验教育、创业实践教育三个阶段。创业精神教育阶段是关于冒险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等创业精神的教育和创业意识、创业基本知识的教育,是关于自我效能、创业风险承担、自我价值实现、成就动机等创业素养中个体影响因素的教育;创业体验教育阶段是创业专业知识、创业能力的教育,是创办企业、经营企业等能力提升的教育,是帮助有创业潜质的大学生走向创业之路的教育阶段:创业实践教育阶段是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教育,对大学生创业知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进行再提升和验证的教育,是针对有创业项目且正在实施的大学生进行的帮扶教育。根据创业教育的阶段划分,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应是创业精神教育和创业体验教育阶段,即激发、强化创业意向。继而向创业行为转化的内容,创业实践教育阶段不是创业教育的重点,它是学校牵头,学校和政府、企业或社会组织共同负责,以政府、企业或社会组织为主的帮扶阶段。第三,从创业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要素来看。主观规范很难通过创业教育进行刺激和改变,课堂上创业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家长、亲朋等重要他人或团体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态度只能在课堂外尝试推进。大学生感受到的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越多、所预期的阻碍越少,知觉行为控制就越强,而高校所能及的是校园创业环境的优化和校园创业条件的改善。而创业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创业风险投资体制的完善、多元化融资渠道的设立、地方支持政策和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导向的营造。高校或许能起到建议或呼吁的作用,但起不到决定性作用。所以,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大学生创业态度的改度和自我效能的提升,即激发、强化创业意向,继而向创业行为转化的内容。巴林杰和爱尔兰总结了阻碍创业的九种谬误,比如“创业需要非凡人士、创业要冒很多风险、创业需要大笔资金、创办成功的企业需要丰富的从商经验、做生意的最佳创意都已被用过”等,创业教育可以通过理论和实际案例分别证明“你能够成功创业、创业的风险不像你想的那么多、创业所需的资金不一定很多、各种阅历的人都能创办出成功的企业、好创意不胜枚举”等,以此来纠正这些错误观念,这是创业教育可以做到的重点。

创业计划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实施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5年基础上,将原来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在项目形式上有所拓展,从原来的“创新性实验项目”变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旨在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自2011年起,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中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以下简称“大创”),项目分设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三类,并于当年启动实施了中央部委属109所高校的1630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随后对项目实施学校做了较大的扩展,鼓励地方政府支持所属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1 我院大创项目的开展现状

2012年,我校正式启动了国家级 “大创”的申报工作,并逐步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层次的“大创”训练体系,不断完善并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创”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并且用创新手段为“大创”赋予新的内涵。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012年大创项目立项2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校级项目19项;2013年立项1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8项;2014年立项2项,均为省级项目。

2 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对于其他项目比较特殊,项目的负责人是学生,涉及人员众多,与一般的科研项目又有区别,根据西安文理学院化工院的近期实践,笔者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应注意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学生重申报,轻过程,虎头蛇尾

经过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动员,高年级学生申报项目时候非常踊跃,获批之后有大三课业多,大四面临就业和考研的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项目研究,无法保证质量,因此建议鼓励大一、大二学生申报,获批之后,刚好大二、大三年级,有充裕时间精力进行研究。现在的大学生为了日后能够顺利就业,不仅课业需要取得优异的成绩,还要参加各种资格证书考试,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为了准备这些考试,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学生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并不充裕。完成学业是学生的基本要求,在选择参加项目的学生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情况。如何根据专业背景不同,制定相应条件要求,并能使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学业和项目的关系,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能可持续发展应关注的问题。

2.2 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应细化

每个项目任务书中都有预期成果形式,如、编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如何考核学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尚需建立和细化评价机制,以便更好地提高项目完成质量。在考评制度方面,评价的方式要因成果而异,实行分类考核。要力求使考核变得更为客观、合理和科学,从而营造和谐的科研与创业型人才成长环境。

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学校为吸引学生参与项目,应采取了不同措施。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学校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完成项目的验收情况,对于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的,经审核鉴定后可代替项目负责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对于学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论文予以奖励,其中核心论文奖励1000元,普通论文奖励300元。对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所有成员发放结题证书,若在研项目学生因出国或申请保研等需要我们会出具中英文证明材料;对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进行评定,评选出10%的优秀项目,并且颁发证书;

对于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对于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给予指导老师相应工作量的认定,其中国家级项目50课时,省级项目30课时,校级项目15课时。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指导老师是通讯作者或第二作者的,计入老师的年度科研工作量。这些措施对发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对二级学院的考核评价:我校各级“大创”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都委托院系来开展,如项目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等,为了提高院系的管理能动性和管理绩效,学校应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对“大创”开展良好、管理有方、成效显著的院系授予“大创”先进管理单位,对在这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授予“大创”先进工作者称号,颁发获奖证书,并且给予物质奖励,这使得各院系“大创”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都很高。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纳入西安文理学院 “513”工程绩效考核,计入对二级院系的绩效考核等。

2.3 经费预算与使用报销

目前有很多项目负责人没有认识到经费预算的严肃性,没有认识到严格经费管理、合理使用经费的重要性。他们往往把项目预算编制看作是得到科研经费的必要手段,许多预算都是在拍脑袋的过程中形成的,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必需的项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这就造成经费申请到了,但一些必要的正常开支却因事先未编入预算而无法在该项目报销核算的状况。预算编制与实际经费使用情况严重脱节非常不利于课题的开展。

我校大创项目经费按年度划拨到院系,但是院系所有大创立项项目的经费是在一个项目编号下,这样打包下来的经费不利于统计分析每个项目经费支出情况。根据财务制度,报销时,需要项目负责人签字、指导教师签字、院系领导和教务处主管领导签字,签字手续相对繁琐。大创项目经费使用可以参考一般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办法,指导教师负责制或者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类似教师的科研项目一样,每个项目对应一个账号,只要按预算报销。

3 结束语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目的是通过项目实施,促进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项目作用,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仍值得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思考。“大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宽,牵涉因素多,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人,只有参与实体积极性高,各项制度健全并落实到位,“大创”工作才能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创业计划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土木工程;培养方案;设计施工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03-02

目前教育部提出工科类本科院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和实用性有重要作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培养,1年进入企业联合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是我校优势特色专业之一。该专业经过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然存在着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很难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为对象,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传统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缺陷

目前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实验室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使学生掌握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由于与工程实践相脱节,学生在就业工作中无法灵活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要经过较长时间工作实践才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所以影响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面和就业率。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面向行业企业培养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突出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从事理论应用、创新性和设计施工实习定出了具体的考核指标。该方案在加强理论教学同时,明显增加了人才培养融合递进式实践环节培养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将本科教学环节细分为基本理论教学、实验技能教学和设计施工实习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互为一体,内容循序渐进。

如学生在学习路基路面工程、土木工程材料中进行课堂讨论及专业导论课程后安排认识实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而且可以为其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材料后到材料生产与施工企业学习材料生产工艺和根据不同工程特点选择材料,并针对实际问题应用基本理论提出解决方案,进行课堂讨论,从而可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过程的融合递进式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融合和促进。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质就是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基本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先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在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环节同时,在设计与施工实践教学环节时更要注重授人以“渔”,教育学生学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不同岗位的就业需求。

2.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并不意味着要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增加实践环节的同时适当压缩了课堂教学内容,但理论教学的地位并未改变。因此,这就要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科学安排和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基础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互相融合,互相补充。

3.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各类设计院、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建筑材料制造企业、造价咨询企业等,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道路、桥梁及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及检测等,而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对所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要有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教学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生产和施工节奏。

三、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是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

1.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传统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2~3周)、课程设计(附属于各专业课,共计4~5周)、毕业实习(2周)和毕业设计(13~15周),存在着实践环节时间不足、系统性差、对实际工程缺乏深入的了解,达不到培养学生设计施工能力的要求。此外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也未能有效地与工程实际接轨,存在“闭门造车”现象。作为应用型工程类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满足实用性与工程性的要求,还要满足国家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行“3+1”培养模式,明确要求需有1学年的企业培养过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使教学实践环节更加系统化,彻底改变了实习环节多以参观为主的现状,使学生能沉下去,系统地深入了解实际工程,加入企业设计队伍,真正地参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工程设计过程和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对实际工程存在的问题加以思考,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建立稳定的企业实训基地。与传统的以校内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人才培养上校企联合。除了校内培养方案以外,还要制订企业培养方案。为了保证企业的有效参与和培养质量,应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这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学生在实际参与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过去实习环节多以参观为主,从而使学生尽快地适应所从事的工作。

3.应重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工程实践经历,青年教师必须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了解工程动态,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考试。此外,应借鉴国外“实践教授”模式,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建立一支稳定的、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教师队伍。

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质

1.打造创新训练平台,强化创新能力考核。“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在理论教学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设计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一套渐进式适合学生能力拓展的培养体系。在制定教学计划中,特别要注重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将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要建立大学生科技训练基地,充分利用课程实验、课外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和专业实践提供平台,结合理论教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能力学分,即学生完成规定的创新能力训练内容,并达到一定要求,就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强化创新能力的考核,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真正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体系。

2.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将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型科研项目,形成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充当科研助手,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科研过程,学会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懂得利用网络电子资源收集文献资料,在科学研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

3.增加工程项目设计、施工性实验内容。专业实验课程应结合工程实际增加设计性、施工性实验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具体工程进行设计实践,探究工程施工过程,积极开设体现“开放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重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增加有关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课程,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关的学术论点、争论性问题、当前学术动态等向学生做引导性讲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相互讨论。

五、教学质量指标及监控体系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

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主要立足校内,各高校都有一套完善的校内人才培养过程质量指标和监控体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能力培养,因此,建立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的质量指标及监控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1.建立健全质量指标及监控体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而且培养过程涉及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因此,制定教学质量指标是保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前提。而质量监控是保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关键,由教务处牵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生教学信息员等组织协同,建立“全员”(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企业指导教师)参与的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对教学“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效果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第二课堂、企业培养环节等)的监控,并确保质量监控的有效实施。

2.建立完善的职责体系。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专业各部门各负其责,专业负责人要组织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规划,落实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负责人要安排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教学方法研究等工作;学工老师要加强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和跟踪本专业教学实施过程。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建设,课程负责人要承担课程建设规划、组织制订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规范等工作。

六、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是中国由理论教育大国迈向实践能力教育大国的必由之路,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从制订基地建设规划及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工作,并负责企业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着手,确保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有效实施,除了要制订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制订与土木工程专业相适应的企业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孔伟,毕春丽,贾瑞庆,屈成忠.《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实践[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5,25(5).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3]李悦.土木工程专业材料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1).

[4]昔春桥,杨家宽建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