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银行作风建设心得体会{推荐5篇}

2024-07-13 15:52:02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银行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一、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内涵的解读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既涵盖全体员工共同追求的风险控制目标,又包含强烈的群体意识、科学的运行机制、有效的控制机制、正确的竞争原则、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和可靠的价值取向,其中有几点尤其值得重视:

一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的深层核心。它将银行风险管理层的管理体系、控制范围、管理方法、管理技术以及风险管理传导方式等,与员工所认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风险管理的目标、理念、语言以及沟通技巧等,这种文化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深层核心的完美体现。

二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的一种行为规范准则。这种风险管理行为规范的形成是自上而下、上下身体力行的,同时又是左右部门互动的控制体系,这种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合生长自然形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形成后,银行高级管理层依据其制定银行经营政策并极力监督执行之。只有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才会转化为全行的行为准则,才能赢得全行上下一致的支持和有效实施,才会在银行风险管理一线转化为真实的战斗力。

三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进行有效沟通的最佳媒体。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无论是总行对分、支行,还是分、支行对总行,无论是银行内部部门对部门,还是银行对外部客户,都是以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内在的精神与原则作为协调的基础。风险管理文化的沟通,是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

四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风险管理之手”。国际上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商业银行,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和积累,创立了一整套成型的诉诸文字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和规范银行风险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对风险管理发挥出特有的功效,就如同亚当·斯密所形容的市场规律是对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看不见的手”。

二、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实现其风险管理目标的基础

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转化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式,将为银行风险管理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首先会表现在企业文化竞争上。银行风险管理受制于风险管理文化,而风险管理文化又将驱动银行风险管理机制逐渐趋于成熟,未来的商业银行将是一个带有浓厚文化氛围的金融实体,风险管理越来越受风险管理文化的强大制约。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已势在必行,是实现银行风险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

(一)银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建设。2l世纪的国际金融是以信息和高新技术为主要支撑架构的知识金融,金融模式是以控制风险、促进风险管理和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经济。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必要被推向国际化经济的大环境中,从而迫使每个企业都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强大的竞争力,而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枢的银行业就更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商业银行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战略思考,强化以人为本的风险管理理念,以企业文化的力量推动和提升自身竞争力,以企业文化的力量确保商业银行的安全运营。因此,抓住新经济环境所带来的新形势,着力建设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必然发展趋势需要,是确保商业银行持续和稳健运营的需要,是迎接日益激烈竞争挑战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风险管理文化系统。商业银行的风险因素存在于各个业务环节,而具有银行独特性的流动风险又贯穿于商业银行发展的各个阶段。因此,在客观上,风险管理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渗透于商业银行业务方方面面,影响行员的精神和灵魂。中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上大型商业银行的先进管理文化,学习和掌握时代前沿的企业管理理论,发扬本行的优秀管理文化传统,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凝聚力、竞争力和综合抗风险能力得到增强,为中国商业银行逐步国际化并最终步入世界大型商业银行行列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政策实施和解决现实问题迫切需要风险管理文化的支撑。在新世纪,人们所看到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经济的创新。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快,金融企业文化的兴起已倍受世界关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正受到金融界的广泛重视,风险管理文化发展不断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新的视角和思维。商业银行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中枢,要实现政策支持和解决现实问题,从中求得自身效率的不断提高和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商业银行本身必须进行观念更新,强化风险管理,调整内部结构,改善管理方式,实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必须具有自我约束、知识更新、务实求进和不懈奋斗的精神。而一个商业银行要拥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全体员工所认同的银行风险管理价值观,形成一个整体风险管理文化,努力构建既具有中国商业银行鲜明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

三、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客观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风险管理文化体系。目前,影响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来自外部影响和内部认识两个方面。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决定了风险管理文化受控于宏观环境的影响,它包含了社会、政治、经济、法律、信誉、信用直至行政因素。当前,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信誉和信用环境相对较差,政府干预银行业务,客户的管理水平和信用观念等。特别是近几年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很多股权多元化集团公司组建起来,关系公司之间频繁进行关联交易、同业的无序竞争等等都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商业银行内部对风险管理认识与现实要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有些银行员工错误地把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对立起来,认为风险管理是一种行政约束,将会阻碍业务发展,在研究业务发展的同时忽略了风险管理。二是风险管理者在理念上不到位,仍停留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社会风险、国际风险等重视不够,同时也忽略了不同业务具有不同的风险、不同地区存在不同风险度的差异等。三是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法还不完善。比如,在信用风险管理中,仅注重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以及贷款运行安全性等,而风险管理的量化分析手段落后。四是在风险管理体系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健全、独立、超前和客观的分析方法,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五是在信息技术方面,还存在缺位和失真等。凡此种种内外因素都直接影响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不能使风险管理成为银行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

因此,建设良好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一方面要在吸收和创新中确立正确的建设方向;另一方面,要寻求建设良好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合理路径。

(一)走出误区并确立商业银行风险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打开各种金融报刊和网页,令人眼花缭乱的“企业文化”字眼就会映入人们的眼帘,但真正让金融工作者和经济工作者心悦诚服的不是太多,特别是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方面。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企业文化底蕴首先来自本国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兼收世界各国的优秀企业文化,建立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也是如此。国际化、本土化、本行化、多元化和人性化将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所以,建设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要以开放、兼容和求实的学->j--精神,主动吸收国际上商业银行的优秀企业文化,并将其融入到本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去,防止引进经验过程中出现的食而不化或全盘照搬。

(二)寻求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合理路径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由于其涵盖的内容广泛,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复杂和经验的缺乏,建设和培育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但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也存在着广阔的空间,未来发展前景美好,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准确传播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理论概念和实例。引进国外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和传播十分必要,但对这些引进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中国金融理论界应当着手进行整理和规范,使之更加条理化和本土化。对那些半生不熟的东西坚决摈弃,对一些好的经验进行合理分类,从理论上、概念上使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有所适从,在操作上有所依托,从而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打开理论通道和成功之门。

第二,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要理性分析,选择正确的创建形式。风险管理文化创建采用何种形式是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作为新建立的股份制银行、区域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其风险管理文化可采取一步到位的创建形式,用独特的创意、挑战性的理念、新型的相处原则来凝聚意志和人心。而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最好走渐进式创建路子,在渐进的过程中,促使风险管理文化的发育和整合,激发员工归属感和认同感。

第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层的主管群体高度重视和合力创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成功的商业银行一定要有优秀的和成功的银行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成功离不开银行专家的设计和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银行家根据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银行所面临的环境和形势,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提出建设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设想。经过精心和周密的设计,反复宣传,采用多种传播方式,让全体员工统一认识、规范行为,使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朝着系统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第四,全面系统地丰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内容。要突破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中的概念化和零散化状态,归根到底还在于银行是否具有一定的企业文化深度和独创性,并能使之系统化。离开了银行本身丰富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内涵,任何新颖的提法、时髦的创意都掩盖不住概念化和零散拼凑所带来的虚弱,而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投入与产出就不会有让人们满意的结果。应该看到,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和不断深入的过程,实用主义、拿来主义、急于闪亮登场往往都事与愿违。与此同时,还要注意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层次性和广泛性,在银行高层管理中强化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创建意识、参与意识和指导意识。对中层管理者要进行全面辅导,开拓思维,增强创意。对员工要进行宣传及时解决其存在的各种问题,全面增强员工对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全体员工对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创建意识,增强紧迫感和信心。

第五,创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要坚持专家参与,在关键性的操作中获得画龙点晴式的提升。实践证明,没有准确的概念及丰富的内容,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就是抽象和无序的,仅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想象存在,这是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初级阶段,并不具备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功能。银行风险管理文化要真正进入高层次,要面向国际社会,离不开金融家和各类专家的介入。其原因在于:一是优秀的金融家具有足够广阔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视野,对国内外银行文化的状况有深刻的理解,能够正确分析和创建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以避免银行风险管理文化设计的失误与偏差,有效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创建的成功率。二是金融家介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创建,有利于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在创建中博采众长,有利于银行风险管理特色的形成。因此,当银行在制定风险管理文化创建目标,追求认识上的沉淀和丰富银行文化内涵时,应当请金融专家进行高层次的策划,一举突破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单纯概念化和无系统的状态,推出具有独到理念、全新形象和精良品质的、能够被全体员工认同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

银行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tate-owned banks has gone through two decades, and has made excellent achievement, but there are also insufficien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apital planning, security construction, risk assessment and informatization supervision on the basis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which may provide a certain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to strengthen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银行信息化;支付系统;数据挖掘

Key words: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bank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payment systems;data mining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156-03

1 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兴起

信息技术是二十世纪人类社会的三大技术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催动了人类经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银行业是信息技术应用最为成功的行业之一,促进了传统银行业向现代银行业的彻底转变。早在上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银行业实施了信息化改造,用信息化流程取代传统的手工流程,将银行标准化业务流程融入信息化行为之中,以信息技术平台支持银行业务的展开,取得了卓著的成效。

在西方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引导下,在国有商业银行创新战略的驱动下,人民银行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了我国银行信息化战略,号召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我国银行机构实施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改造作为国有商业下一步的发展目标[1]。在人民银行的激励和指导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实施了信息化工程,拉开了国有商业银行由传统银行向现代银行转变的序幕。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宏伟的业绩,基本实现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由传统银行向现代银行的战略转变,缩短了与西方国家银行机构之间的距离,在提高了银行运营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战略的提出适应了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国有商业银行半个多世界发展历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转折。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体系基础性建设的完成,信息化建设逐步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并以信息技术创新作为一个新的信息化战略目标[2]。近年来,信息化创新战略目标被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在内的各个国有商业银行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2 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基础性成果

2.1 支付清算系统已初具规模 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国有商业银行已构建了完整的信息化支付系统,拥有了设备齐全的信息化网络通讯支撑平台,与国外同业在设备的先进性上不相上下。目前,根据人民银行科技支付司的最新统计,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体系拥有大型计算机设备1200多台套、中型机近6800台套、小型机近34000台套、PC服务器约76万台、PC机320余万台、银行终端系统440余万台、自动柜员机44万余台、销售点终端290万个。2009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直接连接3600余家各类金融机构,涉及14万多个银行分支机构,系统日均处理跨行支付业务120万多笔,金额达17000亿元,相当于每笔业务不到一分钟即可到帐[3]。因此,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同城票据交换系统为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化支付清算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

2.2 银行卡业务的迅速发展 1986年,中国银行率先在珠海分行推出第一张信用卡,将信用卡业务引入了银行系统。此后,银行业相继推出了借记卡、准贷记卡、贷记卡和智能卡卡种,涌现出牡丹卡、长城卡、金惠卡、一卡通等一批知名银行卡品牌[4]。因此,以银行卡为代表的新型支付工具在我国银行业已迅速发展起来。2002年,80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发起组建了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亮出了“银联”品牌,旨在实现银行卡在全国范围的联网通用与联合发展。目前,全国发卡机构已达百余家,发卡总量近18亿张,基本实现银行卡全国联网通用的战略目标[5]。随着持卡消费规模的提高、用卡环境的改善、支付功能的完善以及全球支付系统的渗透和参与,我国银行业的银行卡产业链条已初步形成。

2.3 服务便捷性大幅度提升 我国许多金融机构利用信息化技术在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许多银行提供了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包括电话银行、网上金融客户呼叫中心、自助银行、自动存取款机以及销售点终端等,使客户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取有效的金融服务,电子化交易已占许多金融机构的业务交易总额的50%以上。数据仓库技术已初步建立了以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金融监管系统为代表的决策支持平台,大幅度地增强了金融机构的现代化管理手段。

3 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规划

资金规划是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银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费巨大的工程,客观上需要银行机构进行合理的资金安排和财务部署,否则将造成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中断,为银行信息化建设带来莫大的损失。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银行机构的经验,避免了资金投资的盲目性。麦肯锡公司的M构造理论对国有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的资金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6]。M构造理论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指将银行电子化系统分为M1、M2和M3三个层次,然后在各个层次按照一定比例实施合理的资金配置[7]。

底层M1层表示信息技术中计算机体系结构、硬件、系统软件、算法语言等的组合体系,也包括银行的通信技术和银行应用的专用技术和设备。根据M构造理论,M1层的投资一般占银行非利息成本的10%左右,该层技术属于提供这些技术的厂商。M1层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合并分散的数据处理中心以取得更大的规模效益,M1层的关键是银行如何消化吸收厂商的技术以提高处理效率。

中间层M2层由应用软件M2-A和人机接口M2-B组成,实现人机之间高效率的交互协作。根据M构造理论,M2-A的投入占非利息支出的10%-30%,M2-B的投入占非利息支出的50%左右。银行主要依赖M2层技术开发银行内部应用软件和提高业务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并把银行的策略推向市场。银行的每项业务策略都是复杂的M2-A和M2-B的操作和实施。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信息化实践表明,各个银行开发出来的应用软件大同小异,低水平重复较多,而每个银行都要为系统开发支付高额的费用,并承担失败的风险。因此,M2层银行应用软件的商业化运作具有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

M3层是银行信息系统的顶层,是业务需求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反映了银行业务分析、销售、决策等需求过程的实现。M3层投资一般占非利息成本的20%左右。M3层的市场效用决定了M1层和M2层的投资效益,因此,以M3层带动M2层的投资收益是银行信息技术投资的一项重要策略。

4 国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建设

安全性是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缺少安全性的银行信息技术建设是一项空洞的内容。银行信息化的安全并不只是计算机本身的安全,而是信息系统的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一项系统工程[8]。由于信息化已经渗透到银行运作的各个角落,所以银行信息化的安全并不仅仅是技术部门的职责,而是银行整体管理环境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

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安全性建设基本上以西方信息安全理论为指导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操作系统的安全性。操作系统的安全包括:①操作系统的连续无故障运行天数;②系统中超级用户指令保管与使用;③系统的压力指数达到预定的标准。操作系统提供的缓冲空间和进程数等资源是数据库、应用软件运行的基础参数,需要运行动态化的优化配置。通常情况下,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捆绑在一起进行压力测试,以便测出业务量等极限值[9]。

数据库的安全性。数据库安全主要包括:①数据库初始用户名和口令的保密性;②数据库用户名和密码的可靠性;③数据库操作审计。系统将运行主机上的所有数据库的操作记录和数据变更记录写入日志;④数据同步性与一致性。数据操作的事件如果没有完成,则数据库在指令操作下可以自动恢复到操作事件前的状态。

核心系统的安全性。商业银行的第二代核心系统主要有信贷系统、柜台系统、帐务系统等,第三代核心系统主要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市场营销分析系统。系统安全性主要包括:①源程序是否存在漏洞、后门和错误代码。由于银行软件主要采用黑匣子测试,而不是白匣子测试,因而隐藏着一定量的潜在风险。②核心系统的压力测试。③核心系统的用户名和各级密码的保密性。④核心系统的易维护性、易兼容性和易扩展性。⑤应用软件版本升级、新产品上线、定期系统在线清理、主机运行与操作的风险控制。⑥客户或市场数据备份和系统备份效率。⑦路由器、入侵检测、防火墙的安全[10]。

5 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的风险测评

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风险控制是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因为银行信息化风险是银行机构所必需面对的一项急迫性问题,而信息化风险测评是银行信息化风险控制的一项核心要素,是银行信息化内部控制的一项基本要求。

银行信息化在国有商业银行界正全面兴起,但银行电子化的“双刃剑”效应在给银行业带来巨大的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加重了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10]。电子银行系统是一个涉及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金融理论与实务、现代金融管理、运筹与规划等多个学科的复杂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随着计算机犯罪手段和形式的变化,电子银行系统愈益复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电子银行不仅具有传统银行的所有风险,还使银行直接面临技术风险。

银行信息技术风险涉及了银行经营及管理的各个方面,主要由电子银行系统所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及其本身存在的各种安全缺陷所致。银行技术风险可分为两类:基础环境风险和外包风险。电子银行的技术风险管理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控制、风险监控。银行技术风险管理机制必须置于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管之下。在开展电子银行业务或推出新产品之前,必须报经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进行综合审查,以使高级管理层确保风险管理机制足以评估、控制和监测拟开展的新业务中出现的风险。

为了使金融或银行监管当局更全面地、更迅速地、更直接地掌握被检查的银行机构技术风险的实际存在和分布情况,评估其在控制各种技术风险时的有效程度,需要专门建立一套标准的技术风险评级体系。银行技术风险评级体系是对银行进行技术监管的有效工具,也是提高银行信息化建设质量的基础平台。其核心内容是银行技术风险进行科学的评级,评级对象主要为银行与银行IT服务商。银行技术风险评级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健全的银行风险管理系统,使银行管理层和监管部门有能力识别、评估、检测与控制银行技术风险。银行技术风险的降低也就意味着银行信息化建设质量的提高。

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银行主体只有加强对电子化建设效率的测评控制,才能从总体上对其进行统筹规划。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电子化成熟度的测评工作相当滞后,尚未出现金融专业性较强的、较有影响力的测评体系。

6 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监管

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监管是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目标。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的逐步升级,银行电子化监管的重要性也将日益凸现。金融体系脆弱性假说和金融市场失灵理论是传统金融监管必要性的主要理论基础。金融监管是政府为了弥补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以及纠正金融市场中的垄断性、外部性、信息不对成性等所引起的市场失灵的制度安排。

目前,对电子银行技术风险进行实质性监管的国家、地区和组织主要有美国各银行监管机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香港金融管理局、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国外金融机构对电子银行的技术风险监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各类电子银行风险的定义、识别与管理;二是颁布针对于信息业务的的监管指南、规则和建议,以指导监管机构对电子银行技术风险的控制;三是针对电子银行运营中所呈现的最重要的风险——安全性风险颁布特殊的监管公告。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监管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信息化监管的经验,尽快将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监管纳入规范性的运作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成虎,胡秋灵,杨蓬勃.金融机构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控制策略[J].当代经济科学,2003,(2):87-91.

[2]张同健.国有商业银行信息技术风险控制绩效测评模型研究——基于Cobit理论和Ursit框架视角的实证检验[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8,(1):39-45.

[3]张同健.新巴塞尔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绩效评价系统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5):47-54.

[4]张成虎.新兴商业银行的信息化策略[J].中国金融电脑,2006,(3):45-52.

[5]张成虎,孙景.我国银行技术风险评级体系研究[J].金融论坛,2006,(2):23-29.

[6]张成虎,张峰.银行IT外包及其风险控制[J].中国金融电脑,2007,(4):18-24.

[7]张成虎.金融电子化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其在我国的实践[J].广东金融电脑,2000,(3):102-107.

[8]张同健.基于调查数据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测度体系经验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8,(1):33-41.

银行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

现代商业银行追求的价值最大化,从来就不应是简单的最大化收益,而是在其自身风险承受范围之内的合理化收益。面对频频发生的风险事件,越来越多的银行人已经意识到,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文化作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先进与否,将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把风险管理上升到文化层次,就是要超越目前的风险管理理念,把各种风险管理手段进行一次全面的整合,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运筹,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从而追求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综合化的风险管理效果。

l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通过在员工中培育、灌输风险意识和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提炼、形成的集风险理念、风险价值观和风险防范的行为规范于一体的人文文化,主要由知识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所组成。风险管理文化的知识层面是指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和艺术。具体来说,它包括商业银行对各种风险的评估能力、辨识能力、在风险一收益上的权衡艺术以及对风险管理模型开发运用的技术能力等,主要内含在商业银行的客户营销人员、风险控制人员及高级管理层的能力中。风险管理文化的制度层面是商业银行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完整的内控制度由内部组织结构控制、财务系统要避免出现只重视业务发展,不重视风险的倾向。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体成员统一于风险管理方向上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精神因素。作为精神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念形态比制度具有更长远的效应。这种观念的继承可以超越制度本身,不受时问和空间的限制。因此,风险管理不仅要寻求行为及组织上的知识和制度层面,而且要寻求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文化。

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对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意义

2.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渗透于商业银行的一切活动之中,其具有持久性等特征。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就是风险管理文化培育、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

2.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控制能力。国际先进银行一贯重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将风险控制和利润创造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强调风险管理应贯穿于银行业务的全过程,使风险管理从理论和实践中成熟的文化像一张无所不在的网,会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困银行业来讲,风险管理文化的成熟、升华、锤炼,对于提升银行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2.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商业银行是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企业,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防范和化解风险,避免和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确保业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具备了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实现商业商业银干亍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成败的主要因素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的因素众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1管理层的积极倡导与策划

没有比将风险管理的价值观深深根植于银行高级管理层的大脑中这一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了。对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银行高级管理层应该保持足够的热情、敏锐的大局观,做好风险管理文化的策划。在日常业务经营过程中,最高管理层不但要直接领导、组织、参与风险管理文化的塑造,并且要身体力行,不做违反风险管理原则的事,从而维护风险价值观的权威性。

3.2科学合理性的激励约束机制

现代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各种风险特别是内部风险与其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有相当大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约束机制的先进性可以有效控制和弱化风险,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不能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割裂开来。积极的态度是不回避风险,而是积极地去经营风险。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使风险得到有效地控制,业务得到有效地发展。同时,在对业务部门、人员的奖励安排上,应该尽量避免出台短期行为导向的激励措施,以免埋下风险隐患。

3.3信息获取和共享的水平

风险来自预期损失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也来自于对信息的错误理解。现代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高效的信息采集、整理、分析、交流的渠道,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国家政策导向、有关行业发展、市场变化以及同业竞争的研究和交流,建设中心数据仓库和信息平台,建设风险分析、预警、防范和处理机制。

4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着力点

4.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管理的关系。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来支撑。管理水平一旦滞后,即使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最后的结果还有可能是事半功倍。二是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质量始终都应是发展的第一主题,应引人质量管理理念、标准、方法,切忌搞表面文章。三是处理好企业和员工利益的关系。要实现银行的价值最大化,出发点要落在实现员工利益最大化。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是为了满足银行发展的苦婴,但细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员工的认感和参的积极性。四是处理好制度建设和风险管文化的关系度建设能有力地推进风险管理文化构建,滞后性和被动性,因此,制度在为文化发腱提供保障的时,必须随风险管理文化的发展而断创新和完善。

4.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要有明确的原则

一是突出个性原则。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必须,结合普遍发展原则和监管部门要求的前提下,突Ⅲ本行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特点,塑造出具有本色的风险管理文化。二是统一和差别原则。单对一家来说,其风险管理文化的理念、主旨应是统一的。但鉴于地区、业务的差别化,在实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时,应允许采取不¨的险管理模式和手段。三是求实和完善原则险管义化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提理念、喊口号的阶段,婪提倡务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风险管理文化建没的成,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补充和完善。

4.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观念要强化创新

观念创新是企业文化进步的体现,没钉创新的观念,就不会有创新的企业。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国商业银行能否赢得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杈,首先在于观念的创新。只有确立新的观念,才会有新的思路,新的出路。在创新思想观念、完善风险管价值念体系的过程中,要自觉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脱为指,并借拾日际一流商业银行的先进理念,吐故纳新,计现仃的风险理念及其政策、措施等进行全面的对比、检验、衡毓,凡是符合要求的,要坚定地贯彻执行;不完全符合的,妥快进行修改、完善;不符合的,要坚决加以纠正。

4.4构建风险管理文化贵在坚持不懈

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是持续动态的过,并不足·劳永逸的。它需要商业银行在保持卡埘稳定的核心险价值观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改进、提高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进行融合。尤其要因应银行临的现实环境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成为一个对各种风险进"防范的动态防护网。因此,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特别是领导埘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认知必须具有连续性,只仃这样,才能使风险管理文化的价值观、传统和意识沉淀米,根植于楚个商业银行的运作行为之中。

4.5构建风险管理文化需要全员参与

风险存在于每一项业务和环节之中,商业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个员工的行为,银行[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崽识和自觉性、为,有效地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商业银行一般部设有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不足,风险控制绝不仪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无论是高级管理还是基、工务人员,无论是风险管理部门还是业务拓展邪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应负责衡量银行的总体风险敞口,保险管承担总的、最终的责任。而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判断和决策。

4.6构建风险管理文化应与股份制改造相适应

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保障和理念基础之一。对于正在或即将实施股份制改造的商业银行来说,更需要实施新的、高层次的文化战略,抓紧构建与其发展相适应的、高度吻合的风险管理文化。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应当是,积极引导广大员工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自觉地将股份制改造这一关系国家经济金融命脉的大事与个人的工作和责任联系起来,将全行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真正结合起来,动员广大员工积极行动起来,争做股份制改造及深化综合改革的支持者、促进者,自觉按照上市银行的高标准来衡量、检验各项工作,坚持用新的标准、新的思维、新的视角、新的策略,着力培育新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拓展新的工作思路,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国际先进银行为标准,不断丰富和创新风险管理文化内涵和功能,大力推动观念、作风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推动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与突破。

银行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坚持以人为本,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创建“和谐银行”。

和谐银行首先是人自身的和谐,人是构建和谐银行的主体,也是和谐银行的最终受益者,以人为本乃是构建和谐银行的核心价值所系。“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主体和中心,在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业务发展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只有这样,员工才能与银行和谐相处,才能激发其创业、创新、创造的活力,使一切有利于发展和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银行才能渐入和谐状态。

一是要把群众的利益诉求作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把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目标,把实现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追求,真正做到从尊重、理解、爱护和关心人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最广泛最充分地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的局面。

二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原创:首先,通过对人的自觉、自主、自立、自强、自由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促进人的个性活力竞相迸发。其次,要通过建立学习型银行,对从业人员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学科的知识培训,促进其知识和理念的现代化,实现“智力投入”向生产力的转化。再次,要通过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着力推进人的社会化,把控制道德风险的关口前移。为此,必须发挥党委职能部门作用,重视做好工、青、妇工作。

三是要推行民主管理。要全面推行包括财务、用人等方面的行务公开,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尊重并维护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及民主监督权,促进决策的民主化。

二、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加速发展中创建“和谐银行”。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也是创建“和谐银行”的根本之道,如果说以人为本是创建“和谐银行”的出发点的话,那么,把蛋糕做大则是“和谐银行”的固本之基。诚然,贫穷不是和谐银行,落后也不是和谐银行,因为历史包袱迟迟得不到有效消化,员工收益水平长期徘徊不前,和谐银行便无从谈起。我们所要创建的“和谐银行”理应是在地方上有影响力的银行,在同业中有竞争力的银行,在系统内有位置的银行,在员工心目中有吸引力的银行。可见,在诸多影响和谐银行创建的要素中,发展是首要因素,发展是创建“和谐银行”的前提和基础,一句话,因为发展而和谐,又因为和谐而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因此,构建“和谐银行”,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发展中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构建“和谐银行”,关键在加快发展。

一是要在全行上下努力营造一种“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和谐氛围,做到人人为发展出力,个个为和谐尽责;二是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高目标定位,高起点运作,努力在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三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优化业务结构和提高经营质量和效益并重,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防止片面发展所带来的不和谐。四是要加速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内部运作机制,解放生产力,最大限度消除制约发展的种种不和谐因素,不断提高发展速度和质量。

三、维护好效率优先下的公平,在利益共享中创建“和谐银行”。

如果说,做蛋糕直接关系到“和谐银行”根基是否坚实,那么,切蛋糕则牵动着“和谐银行”最敏感的神经。因为,利益乃是诱发各种矛盾冲突的直接原因。当前,农业银行改革和发展已步入“深水区”,各种利益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平均主义不是“和谐银行”,两极分化更不是“和谐银行”,“和谐银行”应是一个利益协调的银行,是一个公平的银行,公平与公正乃是“和谐银行”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为此,如何妥善解决因利益调整引发的各种矛盾,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具体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关系,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员工,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业已成为创建和谐银行所无法回避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高度重视、科学分析、正确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对于保持稳定与和谐,减少风险和动荡,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显得至关重要。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方面,注重效率是实现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不公平会制约和影响效率,只有实现公平,才有利于争取更大效率。平均主义是一种不公平,差距过大也是一种不公平,当前平均主义与差距过大同时存在。因此,我们所追求的公平,不可能是绝对的公平,而是二次、三次分配所注重的公平,是要将差距控制在合理的、群众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二是要努力消除产生不公的不合理甚至是非法的因素。既要关注公平的结果,也要关注公平的起点、环境和条件。我们要面向现实,自上而下对现有的人事、分配等政策进行深入细致的清理,对其中明显有失公平公正的部分,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尽可能消除或淡化不合理的条款,以便构筑一种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发展的机会。

三是要从制度上保证每一个成员利益竞争的条件和机会平等。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进一步完善绩效挂钩考核,按照责任、风险、贡献大小和工作复杂程度,在确立不同岗位工资的基础上,重点按工作业绩分配工资,对部分高管人员和特殊岗位的科技人员,实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的分配制度,整合工资、保险、福利、培训等费用资源,做到激励性、效率性、保障性收入分配有机结合。此外,还要从经济、政治全方位出发长远地考虑公平问题,从制度、政策、办法上营造公平的环境。

四是要逐步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保障机制,尽可能在二次、三次分配中体现公平,切实解决好相对贫困员工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人人参与的保障制度,当前,尤其要尽快健全补充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机制,为困难职工编织一个可靠的安全网。尤其要注重建立和完善特困职工档案,对有重大疾病和特殊困难的员工,通过“送温暖基金”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四、防范和化解风险,在金融生态建设中创建“和谐银行”。

从哲学上讲,和谐是矛盾的动态统一,创建“和谐银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解决各种矛盾的过程,“和谐银行”是银行改革、发展、稳定的矛盾统一,改革可以促和谐、发展可以固和谐、以稳定可以保和谐,反之亦然,一个事故不断发生、风险不断累积的银行是难言“和谐”的。这一矛盾既有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的因素。因此,构建“和谐银行”,对内意味着求安定,对外意味着求安全。

一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员工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在改革中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切身利益,更加注重通过发展来解决人员富余问题,真正做到有情分流,有情操作。要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满腔热忱地做好接待、答复和处置工作。

二是要推行全面的风险管理。要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风险管理部门协调组织、各主要业务部门贯彻实施的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同时要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深化风险经理制度,加强对客户风险的识别力度,前移风险管理关口。要强化“亚健康”存量贷款预警监控,优化系统预警指标体系,加强关联风险的管理,延伸风险管理范围。要改进风险管理技术,构建起全过程风险管理网络体系。与此同时,要注重对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成本机制、内控机制、补偿机制、协调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问责机制等的完善。

三是要立足于“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建立健全稳定预警机制和危机应急机制。要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提前预测可能引发的社会、金融突发性事件、影响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建立起“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并确保在第一时间取得地方政府和上级行的支持。要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工作责任制和案件查防工作责任制,确保不发生大案要案。

四是要积极推进金融安全区建设,促进金融生态的改善。和谐银行是银行内生机制和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有序统一和良性互动。要紧紧围绕创建金融安全区的总体目标,依靠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原创: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维护地方金融稳定长效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商业银行自身要树立金融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以服务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全面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在自身做好诚信的表率的同时,积极推动地方信用环境整治工作,将信用县(市)、信用乡(村)、信用社区纳入地方政绩考核体系,促进金融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善。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共同价值构建中创建“和谐银行”。

“和谐银行”的创建,需要硬的更硬,软的更软,所谓“硬的更硬”,就是要加速物质文明的建设,经营实力不断扩大;所谓“软的更软”,就是要加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提高软实力。当前,尤其要注重发挥企业文化在构建“和谐银行”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银行的和谐发展固然要靠有效的经营机制,同时还需要用一种精神的力量、共同的价值观去统一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并给予持久的内在的力量,而发展企业文化的目的就在于用一种无形的、精神的力量去统一人的思想和行动。实践证明,通过发展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企业的活力,使每一个企业员工都能感受一种精神支柱的存在。

一是要明确农业银行的发展远景。招行提出的“力创股市蓝筹,打造百年招银”的目标,令人振奋,给人信心。这一做法很值得深思。建议各商业银行结合股份制改革的态势,尽快研究推出相应的口号、定位、目标和规划。

二是要尽快推出有时代特色和商业银行自身特征的共同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可操作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运作规则和有力的实施保障系统,使文化的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得到体现。

三是加强员工职业生涯的设计。在当前商业银行改革前景不明朗、人才争夺白热化的情况下,尤其要尽快将这项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此培育员工的归宿感。

银行作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流程银行;合规风险管理;GRC;综合集成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051-03

引言

在2010年的监管工作会议中,监管当局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在2012年实行《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定:修订框架》并鼓励农村金融机构运用现代风险量化技术来管理银行风险,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对于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最基础的层面就是落实合规风险的管理,而合规风险的管理又落脚于对银行业务经营的每一个流程环节、每一个风险点、每一个员工的岗则的管理,因此合规风险的管理与目前正在中小农村金融机构中展开的流程银行建设是紧密相连的。对于如何将合规风险的管控与流程有效结合,如何在管控与经营发展两者间寻找平衡点,运用怎样的方法和技术落实合规风险的管控,目前还缺乏相应的研究和对策。本文通过对流程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合规风险管理概念进行梳理和整合的基础上,以江苏省农信社流程银行和合规风险管理建设为例,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流程银行的建设来推进合规风险管理的落地和全面风险管控。

一、合规性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及流程银行内在逻辑关联

自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指导原则颁布以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得到响应。合规已成为银行内部的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更是银行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无论从监管需要和银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都显得十分必要,其重要性都不容忽视。正如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多次强调指出的那样,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深刻理解合规风险管理内涵,应用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地加强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随着现代银行监管的发展,如何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及监管经验做法,加强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中的合规建设,建立合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成为函待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总体上来说,合规风向管理都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构建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是中国商业银行管理的一次革新。

1.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首先,合规风险管理涵盖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之中。从COSO委员会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可以看出,全面风险管理除了包括内部控制的三个目标之外,还增加了战略目标;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除了包括内部控制的全部五要素之外,还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三要素。其次,合规的动力主要来源于银行对风险的识别和管理。随着国际银行业对合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到位,合规作为一门独特的风险管理技术,已得到全球银行业的普遍认同,合规风险已与银行其他风险一道被纳入到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之中。最后,合规风险管理是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全面风险管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由于合规风险是商业银行其他风险产生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导致银行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生成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诱因,所以,在银行的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风险管理部门充分沟通协作。

2.合规风险管理是流程银行建设的需要。流程银行建设与合规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流程银行的建立从根本上将合规风险的管理通过流程这条主线联结起来。将原来分散化、弱关联的合规风险评估、识别、量化、缓释和监控通过流程集中起来,使流程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成为一个反应及时、动态敏捷的立体网络由于合规风险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某项流程活动,因此,流程作为商业银行的微观基础活动,其合规风险管理水平决定着商业银行的整体合规风险管理水平,通过对流程合规风险的有效管理,并对流程逻辑进行优化集成,就形成了银行的整体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路。

同时流程银行的建设过程,也是重新审视流程是否科学、规范、合规的过程,利用对流程的合规评估来达到规避合规风险、精简企业流程、降低成本、提高商业银行运作效率的目的。商业银行只有树立起流程管理的理念,才能从整体上落实执行力、提高客户服务和风险管理的质量,这是有效管理合规风险的基础。正因为流程银行是合规风险管理的载体,而且流程银行正是中国商业银行目前改革的重点,所以中国商业银行可以借流程再造这个契机在流程再造的同时建立起完善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也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推进,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才能落实到实处,才能建立起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

二、江苏农信流程银行建设与合规风险管理的落地

合规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已得到了国内银行界的普遍认同,江苏农信高度重视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及其落地。随着江苏农信基层法人农商行的改制进程快速推进,全面风险管理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合规风险管理也逐渐发展成为江苏农信系统内部的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在理念上,江苏农信提出,合规风险管理应该从“以任务为中心”向“以流程为中心”转变,由原来的事前、事后管理风险逐步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风险管理,并将合规风险管理建立在以流程为中心、持续测试和持续验证的基础上。因此,江苏农信自2009年以来通过流程银行建设培训、2010年全省流程银行建设试点并在2011年逐步推广等系列工作来推进合规风险管理的落地。

作为江苏省流程银行建设两家试点单位,泗阳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泗阳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项目的特色——打造以农户、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为核心的“阳光品牌”,建设有泗阳农商行特色的流程银行。泗阳农商行业务具有“额小、分散、户数多”的特点,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进行战略澄清、组织优化和流程优化,改善业务流程的效率和有效性,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

(一)泗阳农商行流程银行建设

在流程银行建设的过程中,泗阳流程银行与外部咨询方一起利用访谈、调研、讨论、分析等方式对全行风险管控能力进行诊断,对每个业务流程、管理流程进行梳理优化,调整银行组织架构,提高银行风险管控能力。

1.打造“1+1”工程——阳光信贷工程和客户分类分层营销工程。泗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该行主要服务对象是大量的农户、个体工商业户及中小企业。对此,将客户按照六类三级(六类:个体工商客户,种、养、加客户,股东客户、企业客户、股东发展客户、外出务工客户。三级:普通级,优质级,核心级)的标准,对城区和农村客户实行市场细分,为客户量身定制服务套餐,实行差异化营销模式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和客户资源,对优质客户群体提供高附加值、定制化的服务满足。推出有针对性的“凤还巢”、“安居宝”、“金钥匙”、“中小企业联保通”等信贷业务新产品,目前,该行已形成五大类近30种的产品组合,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可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切实提升了产品服务的竞争力。

2.零售业务批量化处理。通过引入“信贷工厂”和德国IPC公司基于现金流的放贷技术,实现零售业务批量化处理。在打造“信贷工厂”中,该行为农户、具有小微企业性质的个体工商户、大额农户以及中小企业研制推出标准化的产品,设计统一的流程化作业模式,对业务环节逐一细分,并根据不同客户类别设计标准化的信用评分指标和体系,进一步扩大信贷覆盖面,丰富业务产品种类,提高贷款发放的效率,降低运作成本。

3.再造核心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该行按照“高风险长流程,低风险短流程”的基本思想针对竞争环境和客户需要的变化,从核心流程出发,对银行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目前,已经形成“一书一图两表”(即一个岗责说明书、一个标准作业流程图、一张风险点明细表、一张内外规映射表),共有包括信贷、负债、电子银行、风险管控以及后勤保障等业务在内的298个流程图和1 980个风险点库,为下一步流程定型和风险管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4.重塑银行公司治理架构和组织架构。构建 “前中后台相分离,一二三道防线界定清晰”的流程银行组织架构,按照业务、管理流程以及部门职责设定岗位,明确和落实每个岗位的职责、任职要求等, 并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传递反馈沟通机制,保证信息快速传递与落实。

(二)建立基于流程银行的GRC综合集成风险管控平台

风险识别和评估的目的是主动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风险。这就需要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合规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灵敏有效的合规风险分析评价机制,开发合规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估、监测和报告的全流程风险监测信息系统。

在优化流程的同时,该行挖掘流程各个环节存在的关键风险点,利用专家经验法提出风险应对措施,并对每个风险点标注相应的内部与外部法律、法规及准则,使流程的每个环节对应到银行各部门的各岗位,借助Visio工具把用信流程和涉及部门岗位描绘出来,然后按照上述思路梳理各个关键环节风险点和应对措施,已经对应关联的内外规。清晰的流程图亦可同时展示部门和岗位的工作职责及其定位。

在优化和规范化后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基础上,利用嵌入工作流的IT化GRC综合集成管控系统对银行业务的各流程环节进行实时控制,提高业务效率、客户服务能力以及事中风险管控。该系统平台内嵌了如下功能:我的岗位模块(包括每个员工相应的岗位职责、每天的代办事项等)、流程体系模块(全行所有业务的流程和风险点及对应的内外规)、内外规管理模块(对内外规的识别、管理和分析)等相关内容。通过建立“风险事件管理”的“后评价机制”,对银行管理和经营活动中的风险进行监督、控制,提高事后风险管控能力。在此基础上,借助GRC综合管控系统不断积累数据,按照巴塞尔协议Ⅱ和Ⅲ的要求,推动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三、江苏农信试点流程银行建设与合规风险管理的初步成效

通过泗阳农村商业银行和无锡农村商业银行流程银行与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实践,江苏农信也在同时深化对流程银行以及合规风险管理的理解。通过建立流程银行体系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二者在信息系统上的整合,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并将进一步总结加以推广。

1.流程再造与落地,实现公司治理机制流程化落地。公司治理是商业银行合规经营的基础和根源。从国外实践的经验来看,一个有效的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在银行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关形成一种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制衡的机制。股东或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人员组成、作用、责任及应承担的义务决定着银行的经营行为和效果。通过流程实现公司治理机制的流程化落地,一方面将决策流程落脚到IT化的流水线作业上,另一方面将对风险的治理,通过管控系统进行风险和相应的管控人员的匹配。

2.重塑组织架构,打造前中后台三道防线。首先实现前中后台相分离,明确一二三道防线。以泗阳农商行为例,在流程银行建设中,形成的组织架构如下:以前台(业务营销总部,包括公司部、个金部、电子银行部、分支机构)、(授信管理部、信贷管理部、财务会计部)、后台以及支持保障部门(人力资源部、办公室、科技部、监察保卫部、工会)为风险防控第一道防线和主要风险责任主体;以合规部和风险部为风险管控的第二道防线,为第一道防线提供风险管理指导、支持和检查;以稽核监审为风险管控三道防线,从而构建有效的全面风险防控体系。整个前中后台的相关职能部门构成银行的一道防线,是风险责任的主体,由风险部、合规部组成银行的二道防线负责全行各类风险的识别、监测、计量、转移和规避。

3.整合作业系统,构建风险管控体系。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合规性风险是最重要的一类风险,发生频率高,监控难。以泗阳为例的“基于流程银行的GRC综合集成管控平台”中的合规风险控制模块包含了合规支持系统与合规管控系统两大子系统,合规支持系统用以支持日常合规工作,力求降低银行的日常操作风险,提高业务流程效率;合规管控系统用以动态管控银行的全面风险情况,以增强银行对风险的管控能力。

四、基于流程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

1.合规理念内化与反嵌。合规风险理念或者说合规文化是整个合规管理体系的思想灵魂,应在员工的思想意识中占据首要位置。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指导,使员工深切理解监管要求和规定本身。合规理念应当深入人心,从领导层到高官层再到业务层,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形成合规思维,使合规理念内化为员工心中的应然意识,在全行上下营造合规文化氛围,人人遵从合规、主动适应合规、合规创造价值,这也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完善合规风险管理体制中对合规文化的追求。

2.构建全面的合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一是要创建覆盖商业银行各个机构、各个业务条线的合规组织架构,商业银行应以集中化的运行模式在各个分支机构设立独立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和合规岗位,以确保合规风险管理覆盖所有的业务条线,所有的分支机构,所有的产品领域以及所有经营活动的组织,使合规风险管理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二是通过构建标准化的合规管理流程,不断识别合规风险,并通过不间断的评价保证业务流程的风险可控及可操作性。三是建立并不断完善合规风险管理建设,通过合规风险管理系统的流程管理功能、监测功能、支持功能,能够有效整合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的资源,提高管理水平。

3.综合集成风险管控平台的改进方向。泗阳农商行“基于流程银行的综合集成管控系统”采用三层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开发,是当前信息系统开发的主流模式,具有比较好的可扩展性。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采用WWW方式对服务器进行访问,具有图形化界面、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用户操作方便等优点;特别对于银行业,其安全性好、保密性高的优点,非常适合银行业的生产环境。该系统目前尚处于小范围、小规模的试运行,在实际使用中可能会发现各类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该平台系统还存在功能有待完善、系统数据库与核心系统数据库接口尚未实现对接等提高方向。随着一定数量的数据积累和运行实践,系统能更有效地发挥其信息化、智能化优势。

参考文献:

[1] Nicolas Racz. Governance,Risk & Compliance (GRC) Status Quo and Software Use - Results from a Survey among Large Enterprises [C],21st Australasi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2010.

[2] Nicolas Racz,Edgar Weippl,Andreas Seufert.A process model for integrated IT governance, risk, and compliance management.

[3] GMI Article for Oprisk & Compliance-short[J].GRC,2008.

[4] Marc Dupuis, Barbara Endicott-Popovsky.Top-Down Mandates and the Need for Organizational Governance, Risk Management, and Compliance in China-A Discussion.

[5] 徐振东.银行家的全面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 易颜.从“合规性监管”到“风险性监管”——中国银行监管转变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4.

[7] 陈杰.对农村信用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3):22.

[8] 刘满佳.国有商业银行合规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