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生态治理报告{甄选5篇}

2024-08-02 14:49:01工作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治理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治理报告范文第1篇

对此,课题组按照《区委常委会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方案》要求,组织环保、水利、城管等相关单位,通过数据采集、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形式,就如何推动生态系统治理进行了广泛调研,形成了一致共识。即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四组关系”。一是经济发展压力再大,也要重视环境保护。发展需要环境容量来保障,但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要推动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二是治理推进难度再大,也要勇于攻坚克难。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越是困难越要迎难而上,绝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要下定决心,解决顽症,力求实效。三是政府财政支出再大,也要保障环保投入。无论是生态工程建设,还是日常保洁维护,都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经费,面对区镇两级财力不足、支出较大的现况,要统筹调度环保经费,再困难也不能挤环保的钱。四是群众认识差异再大,也要凝聚思想共识。生态治理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缺乏自下而上的主观能动性。一面是政府花大价钱、下大力气治理环境,另一面是部分企业、群众对环境保护认知不够,必须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全民参与,营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基于以上共识,围绕大气、水环境、村庄环境系统治理,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现状分析

1、从指标数据来看,各项指标达标率稳步提升。大气治理方面,1月1日-9月21日,我区空气质量达标率为57.8%,较2017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55μg/m3,较2017年同期上升5.8%,全年预计我区空气质量达标率为61%。水环境治理方面,省考六塘河程道渡槽断面1-8月平均水质为Ⅳ类,未达标,9月份监测数据显示为Ⅲ类水质,实现年内首次达标;1-9月3个市考断面中山东河入新沂河口断面水质为Ⅳ类,达标;新沂河朱岭电排站断面水质为Ⅲ类,达标;柴沂河丰庄桥断面水质为Ⅳ类,未达Ⅲ类水质要求,但逐步提升,9月已达标。1-7月,饮用水源地水质为Ⅲ类,水质达标率100%。2024年1-7月六塘河河流生态补偿222.75万元,同比下降48%。农村环境整治方面,全区涉及村庄环境整治的共有乡镇11个(含顺河街道),行政村(居)113个,自然村1258个,对所有自然村庄实施整治,2016年顺利通过省级全域考核验收,实现了村庄环境整治全覆盖。目前道路保洁机扫率达60%以上,垃圾集中转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97%以上。

2、从做法成效看,系统化治理体系基本形成。责任更加明晰。大气治理明确各乡镇街道园区要对辖区内大气环境质量负总责,对工作不力、履职缺位,以及未完成目标任务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水环境治理以河长制为抓手,特别是围绕总六塘河宿豫段水域治理,全区上下统筹协调、系统推进,实质上形成了以六塘河为龙头的水域治理新格局。农村环境整治明确乡镇主体责任,具体实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四位一体模式。方式更加多元。在行政推动治理的基础上,引入市场主体参与,通过聘请专业公司,提供系统治理方案,引进先进治理设备,提高了环境治理的整体效果。比如,针对乡镇垃圾转运和镇区道路保洁服务外包工作,先后与北环集团、南通天楹、无锡金沙田科技等省内外大型环卫公司洽谈,形成科学完备的招标方案。最终,无锡市金沙田科技有限公司以1905万元/年中标。再如,针对马河治理难问题,邀请南京工业大学团队制定马河系统治理方案。项目投入更大。生态治理归根到底还是要靠真金白银、靠项目推动来治理。坚持项目治水,排定的22大项87个重点工程,涵盖截污纳管、清淤疏浚、污水收集处理等均有序推进。村庄环境治理方面,金沙田公司投入资金2430万元,配备各类清扫车辆百余辆,改建、新建乡镇垃圾中转站8座。监测更加精准。环境治理数据监测是确保治理方向和重点的基础,对此,针对大气监测率先在全市制定城市扬尘5个标准化、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方案、大气污染防治应急管控工作方案并推进实施。针对水环境治理在全区28条主要河流分别设置上、下游断面(共85个断面)进行对照考核各属地水质达标率。考核更加严格。不论是大气治理、水环境治理,还是农村环境整治,都制定了详细的考核细则,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并将治理成效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比如,总六塘河宿豫段水域治理,建立了由环保、水利、农委等组成的联合督察组,坚持“日督查、周通报、月考核、年评比”机制,2024年已下发督查通报100余期,交办问题500余件。

3、从问题瓶颈看,综合治理提升空间还较大。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少数干部群众盲目乐观,认为宿豫生态环境基础好,主观上存在松懈麻痹思想,其实宿豫的生态是没有经过工业化充分洗礼的“原生态”,更多的是生态“底色好”,而不是生态建设的水平已经很高。有的干部认为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有时还把环境保护看作是发展的“包袱”,对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责任红线认识不足。治理任务比较艰巨。空气质量距离市政府下达的“PM2.5浓度达52μg/m3,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65%”差距较大。省考程道渡槽断面六塘程道渡槽断面水质虽一度达到Ⅲ类水质,但稳定保持难度还较大。项目进度还需加快。前期,在水环境治理和农村环境整治方面的基础设施投入都较大,但部分重点工程还在建设阶段,治理成效还未显现,需要进一步加快进度。同时,在一些治理方面还有薄弱点和空白点,比如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高新区污水处理厂扩建等工程都需要尽快立项建设。自下而上治理自觉不够。群众长期不良生活习惯还没有完全消除,还存在村民身边的生活垃圾、水污染等现象,督查调研发现少数村民居住地不远处就有垃圾池等垃圾处理设施,可是为了省事、方便,就直接将垃圾投入河中或者随手扔向家前屋后。少部分企业环保责任意识淡薄,在环境治理高压态势下,仍然存在偷排漏排污水等现象。

二、目标定位

1、总体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提升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环境资源意识,建立大气治理、水环境治理、农村综合环境整治系统治理体系,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2、2024年目标:生态系统治理制度基本完善,各项指标逐步提升。PM2.5浓度达52μg/m3,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65%;市考以上断面达标优于Ⅲ类比例达到75%,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实施环卫市场化运行机制,配齐各类大中小型环卫设备,配足转运保洁人员。

3、2024年目标:生态系统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项指标稳重有进。PM2.5浓度达50μg/m3,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70%;市考以上断面达标优于Ⅲ类比例达到75%,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环卫市场化运行有效,道路保洁机扫率达75%以上,全面实现“大型清扫车为主、小型清扫车为辅、人力清扫为补充”的道路清扫保洁机制。

4、2024年目标:生态系统治理成效彰显,各项环保指标达标。PM2.5浓度达48μg/m3,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72.8%;市考以上断面达标优于Ⅲ类比例达到75%,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道路保洁机扫率提高至80%以上,乡镇环卫作业水平全面达到城市标准。

三、工作安排

1、重点工作:大气治理方面,强化产业结构调整,统筹推动城市扬尘管控、燃煤设施整治、机动车尾气治理、工业企业废气(异味)治理、燃油品质管控、企业限停产、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重污染天气应对、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水环境治理方面,以六塘河程道渡槽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为目标,按月实施水环境质量考核,倒逼属地及有关责任部门加强水环境治理,并将该项考核纳入全区“生态文明”(“263”专项行动)工作考核中。农村环境整治方面,继续开展村庄保洁“五个一”工作,确保镇村垃圾同步及时保洁收集,全程不落地。做好服务外包后职能转换工作,促进乡镇职能由“管干”一体变为“管干”分开,让专业的公司做好环卫工作;同时尽快实现全区环卫工作的“四大定位”,即在管理数字化方面,尽快完成智慧化平台建设,打造宿豫智慧环卫中心,打响宿豫环卫品牌。

2、重大项目:水环境治理方面,在全面完成2024年度六塘河水质提升工程基础上,系统编排2024年重点工程,预计总投资2.53亿元实施15项重点工程,包括新建农园农耕大道、江山大道、环城北路及杨舍路北延段、扬子江路和北京路北延段6道污水管网10.6公里,投资3440万元;改造项王东路污水管网1.7公里,投资700万元;经一河连通黑龙江河工程,投资1680万元;世纪河生态改造工程,投资400万元;宿泗路边沟治理工程,投资3000万元;伍家沟疏浚治理工程,投资500万元;县乡河道疏浚项目,投资300万元;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计划利用3年(2024-2024年)时间,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共176个自然村庄(其中重点村151个,特色村15个,一般村10个),投资12000万元;计划扩建城东污水处理厂,投资8000万元。村庄环境治理方面,2024年9月前环卫设备全部配备到位;8座中转站改造10月前全部完成;持续加大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修缮道路等公共设施。

3、改革创新:注重从制度层面保障生态治理成效。大气治理方面,制定大气污染考核办法,分三档对各乡镇、街道、园区和相关部门进行月度考核,在高新区、化工园区、电商产业园建设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同步对3个园区空气质量进行考核。水环境治理方面,以“谁达标、谁受益,谁超标、谁补偿”为原则,实施水生态环境损害资金调节机制,奖优罚劣。农村环境治理方面,打破农村环卫工作一直沿袭的“政府投资、行业统揽,事企不分、管干一体”的管理模式,成功引入农村环卫保洁市场化管理,初步形成城乡环卫“全覆盖、无缝隙、一体化”?管理新格局。

四、对策建议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坚持到底的决心,为进一步推动大气、水环境、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提出如下建议:

1、突出关键重点,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果。当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空气环境质量形势严峻,到了背水一战的时候,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强力推进。一是抓重点。我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心主要是在颗粒物上下功夫,见实效。要全面细致排查废气污染源,摸清全区工地、码头、道路、机动车、废气排放企业、散乱污企业、餐饮单位、加油站油库、锅炉等污染源头,建立废气污染源动态管理清单。结合近期PM2.5源解析结果,有针对性的排查污染源头,对工业企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散乱污企业、燃煤锅炉、挥发性有机物等开展重点治理。二是调结构。特别是对高新区部分重点废气排放企业实施搬迁和关停,对小化工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强化“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目前我区“散乱污”企业447家,坚决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300余家,确保做到“两断三清”。同时,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升产业定位。三是铁腕治。区住建、城管、交通、商务、环保、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要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对扬尘管控不到位的工地、超标排放或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的工业企业坚持停工停产,并按上限处罚。

2. 注重统筹联动,推动水域环境系统治理。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工作,按照“建、治、管”的工作思路,以过硬措施、过硬手段,坚决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建强基础设施。加快重点工程建设进度,保障实施的重点工程早完工早见效。特别是要加快截污导流工程进度,尽早将宿豫城东、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区、高新区、化工园区等四个污水处理厂尾水接入截污导流管网。同时,对排定的2024年治水工程项目,再细化、再量化、再硬化,确保每一个项目都有具体的负责人,有明确的推进措施和进度要求。二是治理各类污染。在企业污染方面,提高企业达标排放水平,对高新区内几家氮磷排放企业加强雨污分流,增加脱氮脱磷处理设施等,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在河道治理方面,持续开展“三乱”整治,严厉打击河道采砂行为,实施生态修复,提升水体水环境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在畜禽污染治理方面,按照“种养结合、以地定畜”的要求,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同时加快推进畜禽养殖粪便处理中心建设,开展专业化集中处理。三是专业长效管理。强化管网运行维护,在城区主要泵站安装流量计,精确掌握泵站收集数量;强化排水口、排水管网、检查井运行维护,提升污水收集效率,尤其要尽快解决阿里山河与江山河交汇处污水溢流问题;提高污水处理厂技术管理水平,保证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达标排放。此外,聘请专业公司,对水质不达标的重点河道制定系统治理方案,确保水质达标。

3、坚持市场运作,全面提升镇村环境内涵。要农村环境本质性提升,必须在农村环卫基础完善上,在农村环境质量提升上不断下工夫。一是注重市场运作。继续推进农村环卫市场化运作,全面提升镇区保洁和垃圾转运效果,在条件成熟基础上推广到所有村庄,实现城乡大环卫和一条化机制。在操作机械化方面,配齐大中小各类环卫车辆,实现“大型清扫车为主、小型清扫车为辅、人力清扫为补充”的道路清扫保洁机制,配备电动保洁三轮车,提升环卫人员作业效率,全面提高项目服务品质和服务形象。二是注重配套建设。尽快完成乡镇镇区亮化、绿化、净化、黑色化、美化等“五化”建设,年底前如期完成标准二类水冲式公厕22座,全面完成乡村亮化道路14条,配齐城管、绿化管养和保洁三支队伍,实现农村地区垃圾无害化处理达98%以上。三是注重内涵提升。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在新庄镇试点基础上,在3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内试点新建一批村级阳光堆肥房,让中央、省、市倡导的“垃圾革命”在宿豫农村地区有效践行,打造特色样板。

4、夯实责任落实,营造人人参与浓厚氛围。牢固树立抓环保就是抓稳定,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狠抓责任落实,确保生态治理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一是压实责任。环保工作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制定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属地和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同时,实行环境保护联防联排联治,对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做到“五不”,即不巡查不放过,不查清不放过,不处理不放过,不整改不放过,不销号不放过,实现环境执法监管零容忍、全覆盖、无死角。二是形成合力。环境保护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相关责任部门严格按照“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的要求,当好行业领域环保工作的组织者、协调者、推动者,把治理任务精确到“点”,扩展到“面”,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无缝对接”的网格化监管体系。三是奖罚分明。明晰属地和职能部门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责任红线,严格执行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让对推动污染防治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干部受褒奖、得实惠;对履职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适时实行“下”的处理。同时,建立环境污染有奖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电话,鼓励群众监督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四是营造氛围。把环境保护与文明创建、城区公共秩序综合整治、健康促进行动等工作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关心、支持、参与环保。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党员干部作好表率,养成健康、文明、低碳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让保护生态成为常态。

生态治理报告范文第2篇

为了学习国外在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的先进经验和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和加快我国有关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进程和水平。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由中国作物学会负责组织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和青海省农业科学院等7家单位的10名专家组成发展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技术交流访问团,于2003年8月26日至9月6日赴加拿大进行了参观考察。

在为期12天的考察中,先后考察了两所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奎尔夫大学)、两个农业科研单位(渥太华国家农业研究所和奎尔夫Turfgrass研究所)以及两个中型农场(Kingston农场和Ontario农场)。与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交流24人次,调查生产单位3个,专访相关负责人10人次。就加拿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农场的管理与生产、农业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交流。

一、农业资源管理在加拿大农业的研究中列为最主要的方向

加拿大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非常注重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工作。目的是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这项任务涉及面非常广,涵盖了自然、社会及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多学科的协作攻关在加拿大的农业资源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加拿大农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开辟了道路。

加拿大的农业资源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加拿大整个农业系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9大问题制定的,并且还要能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做出快速的反应。这9个问题是:

1、肥料的有效管理与利用

其任务是,进一步改进方法,对园艺作物中的养分循环进行量化,确定在特定管理措施下产生的潜在经济效益;研究改良肥料配比对于改善有机肥中营养元素的平衡有何影响并制定出相应的施肥方法。

2、气候的改变——减轻与适应

加拿大的工作者积极探索,努力寻找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探讨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探索出趋利避害的合理应对措施。

3、水资源的威胁——数量与质量

加拿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研制水质评价工具,提高鉴别污染源的技术,并分析改善水质的可能性;通过教育和技术改造进行水体治理;制定政策保证水分的持续利用和合理分配。

4、最佳管理措施

在农业资源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努力探索出事半功倍的最佳管理措施。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如何减轻水体和空气污染;评价新的技术措施;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来提高对肥料的管理;研究管理措施对土壤物理状况、养分有效性和去向的影响。

5、废物处理

废物不仅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还会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管理中需研究新的废物处理技术,减少农场废气的排放,并降低肥料和生物固体废弃物中潜在污染物的水平。

6、提高农业食品经济管理能力

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确定以经济管理、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为目的的农业信息系统与环境协调程度;分析各级政府出台的针对农业环境安全的立法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为农业食品贸易建立盈利性经济管理策略和模式。

7、革新农业食品市场

主要包括,如何加快农业食品部门的创新;分析和评价开发有机农业食品市场的经济利润;为私人和公共组织提高农业食品和农业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制定策略和计划。

8、风险应对策略

为了避免大的风险,还必须进行安全网络计划累积效果决策;发展创新性新工具帮助农户及其顾问将传统风险应对措施与崭新的财政、经济管理策略相结合,形成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尽快制定出食品安全标准,减少国际贸易中不必要的损失。

9、完善贸易协定

预测加拿大在贸易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评价贸易协定对加拿大国内和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以及对贸易伙伴的影响

与加拿大相比,我国在农业资源管理上的有机组织,系统项目支撑以及重大问题上研究力量的协调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考察组建议有关部门加快我国农业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正在面临着日趋减少、土地生产力逐渐下降、有些地方土地沙化、风蚀,土质变劣,已经出现了严峻的趋势。我国的农业资源管理的问题的研究比加拿大更加迫切和需要,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和认识的高度重视,可以参考加拿大的有关立题,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资源管理规划。

二、实施保护性耕作是加拿大农业生产最普及和长期坚持的主要技术

加拿大地处美洲北部,国土面积约997万平方公里,其中92%为陆地,8%为内陆河、湖,可耕地占陆地面积的12 %,总人口约2900万,是一个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国家。

20世纪60年代以前,加拿大土地普遍采用铧式犁翻耕方式,土壤过度翻耕,地表残茬太少,不能有效抵抗风蚀和水蚀,导致严重的土壤侵蚀。加拿大的保护性耕作的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除草剂和免耕播种机。1985~1995年,试验研究成功,除草剂价格下降、效率提高,更多保护性耕作机具可供选用,保护性耕作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1995年以后,集中在降低成本的研究。随着技术与机具的改进,保护性耕作农民的获利逐步增加。截止2000年,加拿大主要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已经占到耕地的70%。

加拿大保护性耕作主要类型:

1、条耕

播种机的每播行中配有一个或多个犁刀(有时还配有秸秆清除器),在土壤中开出一条细沟,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条耕技术可适用于多种作物及多种土壤条件。

2、垄耕

利用残茬清除器、圆盘式开沟器或犁刀等复合器械在地块上形成一条表层干净的垄,而作物残茬留在垄间的耕作方式。垄耕有利于垄内土壤温度的提高,促进种子萌发、出苗;同时,垄耕技术还有助于杂草控制,减少了除草剂的应用。另外,垄耕要求轮式机械,从而降低了对土地的压实程度。垄耕在粘土上应用效果较好,尤其是在冷湿的条件下垄耕效果更显著。

3、穴播

在未耕土地上开出深度适宜的细长孔,播种后用镇压器等复合装置将孔封闭、压实。这是完全免耕的一种形式,特别适用于大豆、小麦和其他和谷类作物。但是,作物残茬多时以及潮湿的粘质土壤不宜用于这种穴播方式。

4、冬前条耕

冬前,在地块上间隔一定距离开一条细沟,有利于残茬的松动和分解、加速来春土壤干燥,以便春季早播。冬前条耕能够促进种子萌发和出苗,有利于作物轮作。虽然多了一道工序,但在一些地区,相对于产量的提高还是值得的。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

在加拿大的农业生产中,保护性耕作技术飞速发展,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体系中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需要经过综合考虑,才能确定出最佳的保护性耕作模式。

1、土壤状况分析

在实行保护性耕作之前,首先要考虑土壤的一些特征、特性,如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状况及养分状况和土壤pH值等。

2、残茬覆盖

作物残茬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水分和防止土壤侵蚀等优点,但也存在延缓地温回升、影响施肥与播种的质量、抑制出苗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残茬的类型和数量也影响耕作方式的选择。

3、免耕播种机械

在免耕技术体系中,需要有合适的免耕机械和配套设备,使碎茬、破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操作一次性顺利完成。

4、杂草防治

杂草是实行免耕技术的最大障碍之一,了解土壤中杂草种子库、杂草谱,掌握杂草防治技术是杂草有效防治的关键。

5、病虫害防治

加拿大对病虫害的防治以预防为主,采用合理的轮作方式、合理施肥、种子处理、选用抗性作物品种等措施来预防病虫害。

6、肥料应用

较之传统耕作方式,在保护性耕作中肥料的类型以及施肥时期和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掌握肥料的成分及特性,则是免耕技术中肥料使用的第一步。

7、轮作技术

不管采用何种耕作方式,实行作物轮作都是一项最好的农业生产措施。合理轮作不仅能够破坏病虫生活史中的某一(某些)环节,起到防御病虫危害的效果,还能有效地控制杂草的滋生蔓延。

8、覆盖作物

有些生产者将覆盖作物引入保护性耕作系统中,对于土壤保护和杂草防治起到了一定效果。

9、品种选用

在保护性耕作系统中,加拿大的生产者偏重于选用抗病性强、出苗早的品种,而品种的高产性则居于次要地位。

与加拿大相比,我国在保护性耕作的推广面积和研究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我国近年来土地沙化,沙尘暴频繁爆发,原来优良的农田也在变劣,生产力下降,有机质得不到补充,干旱对作物生产的严重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均可以通过保护性耕作得到缓解。当然,我国生态条件、生产力水平差异较大,不可能照搬加拿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但更主要的是在参考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投入更大的力量研究有我国自己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以适应我国不同区域和不同作物的保护性耕作。特别是保护性耕作的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体系是我国的重大方向。考察组建议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力量,支持保护性耕作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保护生态的大计大策要长期坚持,形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

三、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发展有机农业是加拿大全民责任

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拿大有机食品已成为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一个部分,以每年12%到14%的速度迅速递增。与之相适应,有机农业也正在迅猛发展。

有机农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减少了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本,节省政府财政开资

加拿大的一些管理部门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用于农业环境保护的投入要远比用于环境治理的投入少的多。

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加拿大的传统农业生产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13%,其中N2O和CO2的排放量分别占N2O和CO2总排放量的61%和38%。而有机农业在增加生产者的利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还大大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起到了保护环境的效果。此外,有机农业采用多种种植模式,通过绿肥、豆类等作物减轻对合成杀虫剂和化肥的依赖;减少了土壤耕作,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加速了乡村地区的复兴

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可持续发展农业能够显著促进乡村繁荣,加快乡村地区的发展与复兴。

虽然有机农业在加拿大的几个省份发展势头很猛,但它所占比例还相当小,仅占整个农业生产的2%左右。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完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不仅需要联邦政府的政策倾斜,更需要接受与有机农业知识相关的训练与教育。在过去的几年间,加拿大大学中的农学院开设了有机农业课程,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生产中有机农业发展的需要。为此,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些自愿者学生自发组织,建立起了一个有机农场,旨在探索环境保护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指导具体的有机农业生产。在有机农场中种植各种有机食品和养殖畜禽,有小市场让消费者知道和了解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时常有小学生前来参加劳动,从小接受有机食品和人身键食,资源保护和人类环境等基本教育。

生态治理报告范文第3篇

1.水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一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江河湖海水污染、水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北京、上海、重庆、天津、陕西、甘肃、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福建、浙江、江苏、广东、贵州、云南、吉林、辽宁、黑龙江、青海、四川、内蒙古、西藏、新疆、广西、宁夏30个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环境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相关内容。

2.大气污染防治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一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促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零增长。北京、上海、重庆、天津、陕西、甘肃、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福建、浙江、江苏、广东、贵州、云南、吉林、辽宁、青海、四川、内蒙古、西藏、新疆、广西、宁夏29个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与大气污染防治有关的内容。

3.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以垃圾、污水为重点加强环境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北京、上海、重庆、天津、陕西、甘肃、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苏、广东、贵州、云南、吉林、辽宁、黑龙江、青海、四川、内蒙古、西藏、新疆、广西、宁夏29个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农村环境治理相关内容。

4.生态文明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北京、上海、重庆、天津、甘肃、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山西、山东、河南、福建、浙江、江苏、广东、贵州、云南、吉林、辽宁、青海、四川、内蒙古、西藏、新疆、广西26个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生态文明相关内容。

5.治理机动车尾气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广新能源汽车,治理机动车尾气,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在重点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并提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要全部淘汰。北京、上海、重庆、天津、陕西、甘肃、湖北、江西、安徽、河北、山东、河南、福建、浙江、江苏、广东、黑龙江、青海、四川、西藏、宁夏、广西22个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淘汰黄标车。

6.土壤污染防治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北京、上海、重庆、陕西、甘肃、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北、山东、河南、福建、浙江、江苏、辽宁、四川、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21个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内容。

7.节能环保产业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我国节能环保市场潜力巨大,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北京、重庆、天津、陕西、甘肃、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福建、浙江、江苏、广东、贵州、吉林、青海、内蒙古、广西22个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节能环保产业相关内容。

8.严格环境执法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严格环境执法,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铈。上海、重庆、天津、陕西、甘肃、安徽、河北、山西、河南、福建、江苏、广东、贵州、云南、四川、内蒙古、西藏、广西18个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环境执法相关内容。

9.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项目投资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任务,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大工程项目。其中包括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项目。北京、上海、天津、湖南、湖北、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苏、广东、吉林、黑龙江、四川、广西、宁夏、新疆18个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项目投资。

生态治理报告范文第4篇

中国已于1997年12月提交了《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一次国家报告》,2001年5月完成了第二次国家报告。

2005年9月15日,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编制了《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三次国家报告》,以专章介绍了关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措施执行情况以及到2010年所要完成的控制目标。

在控制主要潜在外来入侵物种的入侵途径方面,报告提出,中国按照《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1年)及其实施条例、《动物防疫法》(1997年)、《植物检疫条例》(1983年)的规定,加强进出口管理和检疫审批管理,对进出境植物和动植物产品实施检疫并进行除害处理,严防外来物种入侵。

报告说,中国涉及外来物种管理的法律除上述法律及条例外,主要还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种子法》等,但尚未出台有关外来物种预防、引进、控制的专项法规,使得外来物种的管理缺少法律依据。现有法律在预防外来入侵物种的无意传入和疫情控制方面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并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的审批制度,但没有规定有意引进外来物种必须执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制度。而且,检疫对象侧重于对农林牧渔业带来危害的危险性生物,但对于可能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则没有予以重视。对于已进入并带来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的消除、控制和生态恢复,国内目前也没有专门的政策法规,更没有形成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价、早期预警、消除、控制和恢复的制度和规范。

报告中归纳了执行控制主要潜在外来入侵物种的入侵途径方面存在的一些困难,包括以下几点:法律法规不完善,尚未出台有关外来物种预防、引进、控制的专项法规;社会公众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认识不足;对主要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种群动态、传播机理等缺乏足够的研究;风险评估、检疫检测、监测、预警、控制、清除的技术缺乏,手段落后;部门间缺乏交流,信息共享不畅;外来入侵物种治理难度大。

在对威胁生态系统、生境或物种的主要外来物种制订管理计划方面,报告提出,目前中国正在制定《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条例》和《全国外来入侵生物防治规划》。

在后者中仅提出了主要外来入侵物种的治理目标,没有针对每个主要外来物种制定管理计划。此外,中国仅对一些重大或危险性外来入侵物种制定防治计划或规划。例如对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日本松干蚧、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豚草和紫茎泽兰等重大或外来入侵物种制定了防治计划或规划。但中国已记录的外来入侵物种有280多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有100种左右,对于大部分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尚未制定管理计划。

2009年12月1日,国家环保部编制了《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四次国家报告》。

生态治理报告范文第5篇

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站在历史与未来交汇的节点上,回首过往,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锐意进取、创新发展的五年,是赶超跨越、硕果丰盈的五年。

李纪恒在报告中对自治区过去五年的发展作了回顾:“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贯彻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攻坚克难,扎实工作,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新成就。”

五年来,我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民生保障切实加强,民主法治不断发展,文化建设成果丰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从严治党纵深推进,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精彩答卷。

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党代会报告用“六个必须”对过去五年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始终同与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从内蒙古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确保全区既充满活力又井然有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谋利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必须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坚持守望相助,不断巩固发展团结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为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李纪恒强调,“这些经验是宝贵财富,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代表们一致表示,党代会报告回顾成绩实事求是,总结经验凝练准确。向东代表说,“看到过去五年来自治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新成就,非常提振精神,鼓舞人心。”。

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自治区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思路,聚精会神破解发展难题,取得的发展成就和积累的发展经验,为内蒙古在决胜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形势催人奋进,目标鼓舞人心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永不停歇。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五年,内蒙古又一次满载希冀出发。

在考察我区时对内蒙古的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我们要坚定自觉地用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以讲话精神为指导部署今后的工作、谋划未来的蓝图。

李纪恒同志在报告中强调,“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内蒙古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了守望相助的重要要求、“四个着力”的重点任务,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奋斗目标,为我区发展确立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是引领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

未来的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对内蒙古发展战略定位、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关键时期。尽管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挑战严峻,我区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艰巨繁重,但内蒙古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具有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的实施及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我区面临着多重叠加的发展机遇,后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在深入分析关键时期形势与任务的基础上,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贯彻落实指导思想的原则要求,突出强调了要守住三条底线、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五化”协同、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依法治区、从严管党治党。

“守住三条底线”的提出,受到了代表们的高度赞誉。李佳代表说,“报告提出了守住‘三条底线’这个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基本要求,特别是提出守住民生这条底线,高度契合关于民生工作的重要论述。报告把民生工作单列一部分,聚焦民生和社会领域的发展短板,在解决教育、医疗、就业、增收、脱贫攻坚等方面都有部署,这些工作在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中都有明确要求。”王秉军代表说,“报告体现了发展意识和发展导向,特别是‘三条底线’的论述,体现了对区情的再认识,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体现,抓住了全区发展大局的要害和关键。”

促进“五化”协同得到了代表们的广泛认同,来自全区各地的代表纷纷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包振玉代表说,“促进‘五化’协同等新思路、新举措,深刻诠释了内蒙古的发展定位。通辽市要落实好报告精神,全面迅速地融入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六大基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段志强代表说,“就巴彦淖尔来讲,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促进‘五化’协同,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从擦亮现代农牧业金字招牌、提高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亮点等方面用劲发力。”

对于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报告中作了这样的阐述: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深化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转变,民主法治建设实现新进步,文明和谐水平实现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改善。经过未来五年的不懈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祖国北疆这道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风景线一定会更加亮丽!

目标引领方向,目标凝聚力量。有了清晰明确的发展目标,代表们对我区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黄彦峰代表说:“报告从经济、民生、民主法治、文化、生态、从严治党等多个方面对今后工作进行了安排,体现出强烈的发展意识,为我区今后若干年的发展吹响了冲锋的号角。”

使命光荣艰巨,征程任重道远

党代会报告科学规划、激情描绘出了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要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把美好蓝图变成生动现实,需要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奋斗。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要肩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代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坚定不移地用报告精神引领方向、总揽全局、推动发展。

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影响着我区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也直接决定着内蒙古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实践,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子。

谈到经济转型升级,罗虎在代表说,“报告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首先提出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对稳定经济增长的高度重视。”麻永飞代表说,“要坚持在加快发展中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加快发展,确保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报告指出,加强民主法治,维护民族团结,是现代化内蒙古的重要目标和保障。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扎实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广泛汇聚团结奋进的智慧和力量。

李纪恒在征求党外人士对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意见的座谈会上强调,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是包括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在内的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共同事业、共同责任。希望自治区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委关于未来发展的形势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报告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创新发展草原文化,守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为自治区文化厅厅长,佟国清代表满怀信心地表示,“本次党代会要求进一步加快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步伐,必将全面提速民族文化强区建设进程。自治区文化系统要在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大格局’中体现‘大作为’。”

努力增进各族人民福祉。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做好保障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让各族人民生活更幸福、祖国北疆安宁永驻。

“报告彰显了厚重的民生情怀。从脱贫攻坚、就业增收、社会保障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杜梓代表说。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始终是自治区党委矢志不渝的目标和追求。

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郑重地表明了自治区党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立场和态度,也凸显了内蒙古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道路的信念和决心。

代表们对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开心的内蒙古充满信心和期待。孙惠民代表提出,“要充分认识内蒙古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脆弱性,把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率先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发展的新路子。”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十八届六中全会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管党治党的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李纪恒在党代会上强调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做好内蒙古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