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生物医药行业投资报告{甄选5篇}

2024-08-02 15:44:02工作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医药行业投资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医药行业投资报告范文第1篇

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459.44亿元,比2004年增加近1000亿元,同比增长26.19%;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4207.84亿元,同比增长25.26%;累计实现利润352.80亿元,同比增长18.25%,比2004年提高了8.7个百分点。

有人认为,2005年的医药业在行业整体成本不断上升以及药品价格持续下滑的大环境下,在2004年的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利润增速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仍然取得了以上不菲的增长业绩,这就意味着医药业在2005年呈现出了明显的复苏态势。同时也有专家预测,如果现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不变,2006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按现价可望达到5100亿元,2024年我国医药市场的价值将达到1200亿美元,并预言若以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中国将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医药市场的新霸主。

生存困境

彼得?德鲁克在其所著的《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一书中指出,企业的两项基本职能就是市场营销和创新,只有市场营销和创新才产生出经济成果,其余一切都是“成本”。而营销安全管理理论又指出,价格是影响企业营销安全的重要因素,因为在企业的营销组合当中,价格是唯一能给企业产生收入的因素,其它所有的因素则表现为成本。医药企业的定价空间主要受国家政策、企业成本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等三方面影响。

1.价格持续下降

2005年10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再一次发动了药品的降价,大幅降低22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平均降价幅度40%左右,最大降价幅度达到63%,降价金额约40亿元,是迄今为止政府历次药品降价措施中降价幅度最大的一次。中国医改至今已走过了20多个年头,近些年的中国医改史可以说是一部医药产品的降价史,从1998年药品的第1次降价到2005年10月,我国的药品已经连续17次降价。2006年5月18日,国家发改委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制定阿霉素等抗肿瘤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这意味着我国药品的第18轮降价已经开始,此次降价涉及67种抗肿瘤药品,共300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23%,最大降幅57%,降价金额23亿元。由此可见,药品价格持续走低已成必然趋势。

2.成本刚性增长

医药企业成本刚性增长主要的表现是原辅材料、能源、运输流通等的涨价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GMP改造提高了企业的固定成本。

1999年6月1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并从1999年8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2001年10月1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全面加快监督实施药品GMP工作进程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全国6731家医药企业当中有5146家企业被列入实施GMP范围,占总数的76%,这些医药企业必须在2004年7月1日以前全面完成认证,否则将被强制淘汰。

受各种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的厂房都比较陈旧,设备都比较简陋,这就使得这些企业要完成GMP改造就必需在硬件改造上投入大笔资金。专家认为,除了少数医药企业在硬件改造上所需投入的资金在几百万元范围内,大部分医药企业的改造资金通常需要千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近亿元。这一切表明,GMP改造必将大幅增加医药企业的固定成本。

3.竞争不断加剧

GMP改造除规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外,还使得大多数企业都不同程度地扩大了生产规模,绝大多数企业不但没有停产或减产,反而增加了剂型与生产线。据初步统计,经过此次GMP改造与认证,医药企业的生产能力至少提高到2001年的20倍左右,产能严重过剩,有70%的企业设备闲置率达到50%,竞争越发激烈。

除此之外,我国医药业急功近利的无序竞争还导致了医药市场的恶性竞争。我们都知道,医药产品是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比如PCR诊断试剂的成本只有10多元,而售价却在100元以上。巨额的利润驱动再加上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就必然导致众多医药企业,甚至一些非制药企业也纷纷投资此类项目,造成同一产品多家企业生产的现象,形成盲目投资与重复建设,使得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导致恶性竞争。例如,目前我国诺氟沙星的生产企业有120多家,氟派酸的生产企业有1000多家,干扰素的生产企业有20多家,白介素的生产企业有10多家,EPO的生产企业也有10多家。

药品价格的持续走低,竞争的不断加剧,成本的刚性增长,不仅使得医药企业已经步入了微利时代,而且还必将导致企业利润率的下滑,甚至出现亏损,进而引发生存危机。

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医药全行业亏损面为22.59%,累计亏损额为35.94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1.88亿元,增长了5.52%。在23家国有重点医药企业当中,有4家企业出现了亏损,亏损企业数量比2004年增加2家,合计亏损金额4.11亿元,19家企业实现盈利,其中12家保持增利,7家减利,可见药价持续下降、成本刚性增长、竞争不断加剧,使得医药企业的亏损额不断增加,利润率不断下降,很多医药企业正面临着生存危机。

成长困境

由于我国医药市场环境的特殊性,医药行业的营销费用却不会因为药品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再加上原辅材料、能源、运输流通等成本不断地上涨,使得很多药业尤其是中小型医药企业的利润不断下降,甚至亏损不断,企业经营陷入了困境。由于我国医药业的行业集中度比较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研发与创新能力比较弱,再加上医药行业本身所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及长周期的特点,这就使得很多中小型医药企业无法通过企业自身的投入来走出企业经营的困境,它们被迫选择与其它企业进行资产的重组或并购,而且资产的重组与并购又是大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一条有效的捷径,从而引发了我国医药业的并购狂潮,使得很多中小药业面临着并购的危机。

统计近几年医药行业最为热门的关键词,“重组与并购”肯定是其中之一。

2004年的重组并购狂潮后,医药业并没有进入后并购时代,“重组与并购”一词仍然是2005年医药业无法忽略的关键词之一。相关数据还显示,2005年第一季度,医药行业共发生了19起并购事件,比2004年同期增加了46%,所涉及的金额超过了2004年前三个季度并购金额的总和,达到了20.14亿元。医药业的重组与并购可谓强势不减,陷入经营困难的中小型医药企业时时都有被重组与并购的危险。医药业的重组与并购之所以会如此疯狂,究其原因,主要有:

1.医药行业内在特质的驱动与国家政策的推动引发了我国医药业重组并购的狂潮。我国医药业的行业集中率比较低,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医药企业的研发与创新能力薄弱,总体效益低,使得重组与并购成为我国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条有效的捷径。我国现有63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而且大多数属于中小型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的我国医药企业,每年只能拿出占销售收入2%的费用来进行研究与开发,这远远低于国外一些药品生产企业17%-18%的研发投入水平,这就造成了我国医药市场上创新药少仿制药多的局面,目前我国西药市场上有97.4%的药品都是仿制药品。而医药行业对研发、技术、资本等方面又有很高要求,这就决定了我国医药企业的这种规模小、效益低、行业集中率低的局面不可能长期保留下去,医药业的重组与并购便成为大势所趋。另外,我国的“十五”规划所制定的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对医药行业的重组与并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十五”规划为我国医药产业制定的发展方向,是培养规模优势与技术优势,发展大公司、大集团,发展目标扶持建立5-10个年销售额达50亿元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建立40个左右年销售额达20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合计销售额要达到全国医药销售额70%以上。因此“重组与并购”必将成为近几年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2.加入WTO后,医药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重组与并购逐渐变成了中小型医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种自救行为。自我国于2001年底加入WTO后,我国医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入世的保护期也即将过去,随着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药品批发和零售市场的逐步开放,在这样一个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行业里,我国国内制药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这种压力必将推动在医药行业内部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重组与并购在医药业就显得理所当然与迫在眉睫。同时,由于医药行业属于高增长行业,其预期的发展前景与利润空间都相对较大,必将使得行业外资本不断地流入医药行业。而行业外资本为尽快占领医药市场,其进入的途径越来越多地采取重组与并购的形式,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医药行业的重组与并购,从而使得经营陷入困境的医药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被重组与并购的威胁。

诚信困境

医药产品的最终消费者是医药行业价值链的末端,也是最重要的一端。但在这个具有高度专业知识的行业,信息极端不对称,医药产品的制造商利用其在医药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与消费者的博弈过程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得医药产品的最终消费者成为了一群软弱的羔羊,所有医药产品的制造商都想来宰一刀、分一杯羹。于是乎,近几年一些真假难辨的医药广告甚至一些虚假宣传就频频地出现在大众媒体上,一些医药企业也经常运用一些不规范的市场操作手段及市场炒作手法来对其医药产品进行营销。

国家工商总局曾经公布过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那就是在368条医疗广告中,有326条是违法或者涉嫌违法广告的,违法(涉嫌违法)率高达88.59%。而当这些真假难辨的医药广告、虚假的宣传以及一些不规范的市场营销手段被有关部门及媒体不断地曝光、被社会各大媒体不断地口诛笔伐时,当“虚假宣传”、“浮夸广告”、“伪专家”及“伪理论”等一系列负面词汇不断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时,消费者对医药行业的信任度也就跟着不断下降。信任度的不断下降必然会引起消费者的持续不满,进而导致医药行业的信任危机。

目前,消费者对医药产品的了解与认识的主要途径就是医药广告,因此医药广告的真实性就直接决定了消费者对医药业的信任度。当“息斯敏”被迫修改说明书、蚁力神卷入“伟哥”风波、巨能钙含双氧水被指有毒、劣质眼药水被强令召回以及“中华灵芝宝”虚假宣传事件等医药业的丑闻不断见诸于媒体时,消费者对医药业的信任度也就不断地降低,进而导致了医药业的信任危机。

医药广告主要以偷梁换柱的形式来逃避政府部门的监管,以真假难辨的广告内容来蒙骗消费者。例如很多医药企业通过在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上开辟“专家答疑”、“健康咨询热线”、“名医介绍”、“科普宣传”及“人物采访”等专刊、专栏、专版的形式来逃避政府部门的监管;在刊有一些科普知识的报纸版面,以新闻报道及科普宣传等看似新闻实则广告的形式广告,虚实难辨,真真假假,让消费者防不胜防;通过用违反科学规律的词语对医药产品进行虚假宣传来蒙骗消费者,例如在目前,像肾炎、癌症、肝硬化、尿毒症等之类的疾病还没有特效治疗药,而消费者又往往对这些疾病有着求医心切的心理,于是有些违法医药广告就针对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打出能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幌子,在广告词当中采用类似“百分之百”、“肯定”、“完全”及“痊愈”等字眼来蒙骗消费者,并诱使消费者花高价钱购买它;对各种明令禁止的广告通过种种非正常的手段妄自为之,《药品广告审查办法》规定治疗肿瘤、艾滋病、改善和增强的药品不得广告,可是目前这类广告还是通过各种渠道及各种手段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的是在街头散发,有的是夹在合法的报刊中,有的是塞在住房的门栓上、车筐里,有的是粘贴在大街小巷的柱子上;经常在未经相关部门审批的情况下擅自刊播医药广告,《药品管理法》及《广告法》规定药品广告在刊播前必须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管理部门审查,并核发广告审查批准文号,然而有些医药企业在明知批文过期失效甚至根本没有经过相关部门审批的情况下就直接医药广告,有的仅仅是凭医药科研单位、医生或患者单方面的证明及他们所说的治愈率、有效率以及其它不科学的断言及保证,就在各种媒体上疯狂地宣传。

广州市统计局曾经对社会诚信进行了一次大调查,共5000位居民参加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广州市民对于医疗和药品行业诚信问题的关注程度最高,分别有64.4%和51.0%的被访者认为医疗、药品行业急需加强诚信方面的建设,由此可见医药业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急需加强诚信建设。

研发困境

根据中美与中欧就中国加入WTO所签署的相关协议,中国政府在涉及医药行业的相关条款中,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出了承诺:一是保护药品知识产权,加入WTO之后立即执行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二是降低进口关税,从2000年至2003年1月1日,医药品进口关税由9.6%降低到4.2%,其中大宗进口药品关税由14%降低到6%,医疗器械进口关税由9.9%降低到4.7%;三是2001年取消进口大型医疗设备的行政管制;四是自2003年1月1日起全面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即允许外商在中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经营活动;五是开放医疗服务。

在上述承诺中,对我国医药业产生影响的是第一、第二、第四这三方面,受这三方面的影响将使我国医药企业所面临的营销环境越来越受限制,其中保护药品知识产权将是制约我国医药行业今后发展的最大障碍,因为入世之后“免费午餐”已经消失。因此,能否取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或产品将对我国医药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要取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或产品,就必须提高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然而,我国医药企业在医药产品研发的这条路上走得并不顺利,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严重落后的研发模式

新药的自主研发过程是指从新化合物的发现到新药成功上市的过程,其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便是新药筛选,它是通过计算有机药物分子设计或通过植物、动物、矿物、微生物、海洋生物等各种途径获取新的化学物质,然后将这些物质在特定的体外或体内药理模型上进行筛选评价,以发现具有新颖结构类型和显著药理特性的先导化合物。因此,可以说筛选是新药创新的源头,是新药开发的起点,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医药企业研发新药的能力。

目前美国制药业筛选新药所用的方法和模式主要是大公司自己筛选和小公司筛选以及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研究机构筛选。当这些中小公司以及科研机构筛选到一定程度后,如临床前一期,就将这些新药转卖给大公司。由于大公司具备充足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它们能够再进一步对有开发前景的新药系统地展开研究。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目前药品科研和技术开发主体是政府直属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长期以来,我国的这种新药研发模式阻碍了我国医药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的提高,再加上受其它因素的影响,例如医药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仿制药品风险小、利润高,导致了我国的医药企业只能进行简单的移植与仿制,造成了产、学、研条块分割的局面,使得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无法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高效率的研究与开发。

由此可见,我国药品开发模式的落后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的主要“瓶颈”。因此,寻找新的研发模式,加快新药的研发速度,降低研发成本成为我国医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所幸我国医药业已经在朝这方面进行努力,例如成立了国家新药筛选中心,采用了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联合开发模式等。

2.研发经费严重不足

我国现有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行业集中度不高,再加上由于受到国内用药水平不高、难以进入国外市场以及国内医药研发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新药研究的预期回报率较低,从而使得我国医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每年只能拿出占销售收入2%的费用来进行研究与开发,这远远低于国外药品生产企业17%-18%的研发投入水平。而医药研发又是一个充满风险、耗资巨大的投资,国外的化学药物研发经费一般都要在3-5亿美元左右,有的甚至高达10亿美元。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以及医药研发的巨大耗资,使得我国医药企业在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上远远落后于国外医药企业,造成仿制药多创新药少的局面,导致产能过剩与品牌竞争重复,从而形成恶性竞争。

3.研发风险巨大

医药企业对其研发成果的保护一般都是通过向专利局申请医药品专利权的形式来进行,先申请到专利的医药企业将在市场上获得先机与主动,而没有申请到专利权的企业其前期的研发投入便会付诸东流。入世后在WTO框架规则下,我国医药企业研发的主要竞争对手已经由国内的医药企业转变为国外的医药企业。由于我国医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研发力量薄弱,从而使得我国医药企业在研发上的风险变得越来越大。如果我国医药企业在同一种新药的研制速度上慢于国外医药企业,一旦国外医药企业抢先申报医药品专利权,便会使得我国国内医药企业的前期研发投资落空,最终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我国医药企业研发能力的薄弱,使得我国国内生产的大部分新药品都是通过仿制而来,这种仿制行为将给企业的生存埋下巨大的隐患。其原因是:一、这些产品只能在国内销售,而不能出口国外;二、随着国外医药企业在我国国内申请的专利越来越多,而在WTO这个游戏规则下,我们必须承认这些专利,这样就使得我国医药企业的仿制行为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甚至引发知识产权的官司。例如因抢注“伟哥”商标而声名鹊起的沈阳飞龙药业的产品一上市就被美国列入的黑名单,至今仍一蹶不振。

背景资料

2004年医药企业的并购狂潮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仅2004年前三个季度,医药行业的并购数量就已经高达43起,平均不到一周就发生一次。在这43起并购中,有9起交易金额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下,11起交易金额在1000万-5000万元人民币之间,10起交易金额在5000万-1亿元人民币之间,12起交易金额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最高一起并购金额为4.7亿元人民币,近六成的并购交易金额在5000万元以上。由此可见,医药业的重组并购狂潮在2004年就已经被引发了。

背景资料

2005年上半年违法药品广告统计数据

2005年1~7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181份报纸的10598次药品广告进行监测,发现违法药品广告行为9680次,违法率达91%;同时,对全国35家地市级电视台(频道)的20792次药品广告进行了监测,发现违法药品广告9573份,违法率46%。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的2005年1~4期违法药品广告公告汇总通知,我们发现,2005年1~8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通报批评并移送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违法药品广告14481次。在这些违法药品广告中,未经审批擅自的为13114次,占违法广告总数的90.56%;擅自篡改审批内容的为1307次,占总数的9.03%;禁止广告的为60次,占总数的0.41%。

背景资料

生物医药行业投资报告范文第2篇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侯云德院士日前在重庆举行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题报告会上表示,生物医药经济成世界趋势,中国生物医药技术研发要注重创新。

在“迎接生物经济时代的崛起: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战略与对策”专题报告会上,侯云德院士围绕最新生物医药技术的研究应用、国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向、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侯云德院士表示,当今世界干细胞技术、克隆技术、DNA重组技术、纳米技术和系统生物学技术等新技术研究应用十分活跃,老年病、疑难病、传染病治疗医药产品及功能性食品的市场需求迅速上升,生物医药经济异军突起,已成为涵盖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在内的新经济业态。

基于国际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态势,我国生物医药技术研发既要重视源头创新,更要重视仿制创新和集成创新,应重点建设综合性药物开发技术服务平台,面向世界市场重点打造疫苗、老年病药物、保健药物和现代中药产 业等。

此次报告会由重庆市科委主办,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承办,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重庆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代表共90余人聆听报告,侯云德院士听取了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日,来自北美、欧洲及亚洲生物科技与制药企业、投资公司的核心决策者与高级经理人齐聚北京,参加由全球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主办的第三届BIO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共同探讨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生物制药的发展与前景,以及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生物制药市场所蕴藏的无限商机。

全球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格林伍德提出,生物技术在中国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无论是市场的增长和发展,生物技术的创新都要求生物技术产生新的创新和突破。今年中国的医药市场达到了700亿美元,预期2015年会达到1000亿美元,在2024年中国市场会成为世界医药市场第一大市场。

“中国生物技术市场正在稳步增长。无论是市场销售额还是利润,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迅速提升。”格林伍德强调,BIO在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崛起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与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总裁卓永清针对全球医药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到2024年,生物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生物产业是中国政府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生物医药产业居生物产业之首。“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有助中国在各类疾病治疗领域实现突破创新,弥补大量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尤其是在糖尿病、癌症、血友病以及免疫系统缺陷等疾病领域。”

生物医药行业投资报告范文第3篇

医改重点:广覆盖、保基础

医改框架方案重点在“人群广覆盖、保基础医疗”,各级政府2009-2011年预计将投入8500亿元,这也是最容易带给业界和投资者无限遐想的理由。在实施方案中,国家计划3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

针对上述三大医保政策的调整,国泰君安分析师易镜明表示,到2010年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属于新内容;根据实施方案中的投资规模估算,2009年政府对三大医保的增量是260亿元至320亿元,加上行业自身的存量增速,估计2009年整个医药制造业收入增幅大约为20%。

医药产能有望增两成

剖析已经明朗的政策,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铺开,将是医改最核心的5项内容。特别是在基本药物制度领域,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即将出台,而列名药品将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的政策背景下,势必大大提高国产优质药品的市场占用率,在药效、疗效可替代领域,也会对相关合资药品的市场形成挤压。

据相关媒体的资料,有望列入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产品较多的医药企业依次为:*ST中新、广州药业、康缘药业和同仁堂等。进入目录后对业绩正面影响从高到低依次为:*ST中新、康缘药业、独一味、沃华医药。另外,片仔癀在没有进入社保目录的情况下,有可能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如果事实如此,对于已经具备“不可替代性”优势的该药企而言,将是又一重大利好。

诊疗设备企业也受益

一位券商行业研究员认为,基层医院的建设投入在8500亿元中应该占据较大的比重。基层医院的建设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以外,诊疗设备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对医疗设备生产企业构成实质性的利好。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主营消毒器的新华医疗、低端X光机的万东医疗、制氧器的鱼跃医疗最有可能获利。

同时,诊断试剂企业则伴随着基层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就诊率的提高,未来市场也将快速增长。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如科华生物和达安生物将是受益者。但是投资者应该注意的是,政府采购通常给出的价格都比较低,相应的利润率很微薄,企业只有很好地控制自身的成本费用,才有可能把销售转化为利润。

药价调整和基本药物制度成看点

在基本药物目录上,《意见》和《实施方案》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药物目录,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国家未来对基本药物制度目录中的产品,可能实行“各省市自主采购”、“基本指导价以上自主定价”的模式来施行。但由于基本药物目录的具体品种仍未明确,且基本药物如何生产、配送和定价等一系列后续工作也没有明确,现阶段的悬念仍然较多。

尽管如此,具有品牌和规模优势的大型药企,最终得到政府采购意向的几率,仍然要比普通的药企更高。上市公司中如双鹤药业、恒瑞医药、华北制药、海正药业、*ST中新、天士力、同仁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广州药业、康缘药业等大型企业,预期将从基本药物目录中有所斩获。

招商证券分析师张明芳认为,医改领导小组即将公布的11个配套方案,将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其中药品价格调整和基本药物制度,是我们关注的重中之重。他预计即将出台的医改配套方案,将使基础抗感染药物、心脑血管药物、糖尿病药物和基础抗肿瘤药物等生产企业面临重大机遇,而此类代表公司有通化东宝、康美药业等。

其次,疫苗行业公司将受益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以及国家扩大采购计划内免疫疫苗,此类代表公司有天坛生物、华兰生物等。随着部分省市公立医院“医药分开”的试点展开,曾在家电领域已被国美电器证实过的“渠道垄断”优势,可能会在医药流通行业出现。投资者不妨关注流通行业龙头国药股份和南京医药。

最后,我国医药行业中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主流厂商也应得到重视。它们代表着我国新药创制水准和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如恒瑞医药、上实医药、上海医药、一致药业、哈药股份、双鹤药业和同仁堂等企业,都值得关注。

医药股目前估值不低

医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阶段性政策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出台,不应被过度放大其利好一面,理性投资者还是应当根据公司成长性和估值水平进行综合判断。

一方面,取消药品加成并不能解决药价虚高的根本问题,药品加成在医院零售药价的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药厂公开返还折扣和私下的回扣才是高药价的根源。在国家没有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前,还很难判断医药类企业的受益情况。中金公司分析员孙亮指出,医改将迈出实质性一步,但必须承认医改将是长期渐进的过程,而非时点性的事件。

生物医药行业投资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院会计制度改革

Abstract:Alongwithourcountrymarketeconomyandthemedicalserviceorganizationalreformunceasingdevelopment,instructedhospitalaccountanttheservicepresently“HospitalAccountingsystem”alreadytoappearmoreandmoremanylimitations,tenyearsmovement,reflectedmanyinsufficiencies,theurgentneedreform.Thisarticlequestionwhichexiststhroughtherevelationpresenthospitalaccountingsystemin,explorationsolutionmentality.

Keywords:Hospitalaccountingsystemreform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是财政部、卫生部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的医疗机构的性质,即: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承担一定福利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结合我国医院特点,参考国外非盈利组织财务会计制度,于1998年11月17日颁布,并于1999年1月1日实施的。该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制度实施7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经济思想、方法、手段的巨大变化,给医院的经济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医院的经济越来越独立了,医院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明显了。医院补偿机制的变化(由定额到定项再到取消)和各方对医院会计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而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的科目设置,会计要素和成本费用计算方法,会计报告体系的构成和编报都滞后于医院经济活动的实际需要,已不能适应新的管理核算要求,必须改革创新。

1.现行制度对原制度的改进

相对于旧的《医院会计制度》,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借鉴了企业财务会计改革的经验和国际惯例,是医院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重大改革。它为医院适应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医院会计同国际惯例接轨,迈向医院会计现代化的又一次重大发展。其简要内容如下:

1.1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分为五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改变了过去将会计科目分为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两大类的划分方法。

1.2重新划分医院的收支,加强了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将医院收入划分为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其他收入;与收入分类相对应,将医院支出划分为医疗支出、药品支出、财政专项支出和其他支出。取消了过去的制剂收支,将制剂的增加值列入药品进销差价,避免了医院制剂造成的虚收虚支。

1.3医药分开并实行成本核算。由于医院的经济活动不同于一般的事业单位,医院的支出应主要通过医疗服务收入来弥补,而不能依赖出售药品来弥补,将医疗及药品收支分别管理,分开核算,对医疗服务和药品消耗分别实行成本核算。

1.4药品收入实行超收上缴。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盲目增长,减轻人民群众医疗费负担,克服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对医院药品收入实行“核定收入,超收上缴”的管理办法,超出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核定的药品收入总额,按规定上缴卫生主管部门,使医院逐步回到因病施治、合理用药的正常轨道上来。

总之,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作为对原有制度的完善和补充,在它颁布实施以来,对于规范医院的财务管理,提高医院的会计核算质量,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现行制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2.1适用范围不符合医院划分: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明确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大批非公有制医院应运而生,特别是民办的或慈善机构兴办的医院。非公立医院的会计核算如何进行,特别是非公立的非营利医院应该执行什么会计制度,目前尚无明确的规定。

2.2会计科目设置不足:医院目前的角色定位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营性质日益突出,而现有会计科目设置不全面,支出类目级科目30余项,下设明细科目达50多项,主要是为了满足预算管理和改革的要求,由于大部分的医院已成为独立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虽然财政预算给予一定补贴,但其所占医院支出比重逐步下降,使之不能有效的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不能满足医院加强内部管理,开展成本核算的需要,所以必须增减调整。

2.2.1增设“累计折旧”科目。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对固定资产按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提取修购基金。通过“专用基金——一般修购基金”进行核算,且不备抵固定资产。该核算方法:虚增资产,使医院净资产不实。其账务处理为:购置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同时,借记:专用基金——一般修购基金等,贷记:固定基金。提取修购基金时,借记:医疗支出——一般修购费等,贷记:专用基金——一般修购基金。固定资产在购建后都会存在有形或无形损耗而减值,经现行制度上述处理后虚增了净资产。

2.2.2增设“财务费用”科目。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发生的借款利息费用在“管理费用”科目中核算,存款利息收入在“其他收入”科目中核算。为了规范借款的费用支出,合理反映借入资金的利息负担情况和合理评价资金的利用效益,应把原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的借款利息支出和在“其他收入”中核算的存款利息收入统一归并到“财务费用”一级科目中核算,期末直接转入“收支结余”的“其他结余”。

2.2.3增设“投资收益”科目。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对外投资收益在“其他收入”科目中核算,不能单独在业务收支总表反映,不利于对投资收益的评价,也不利于对投资收益的监督。从规范对外投资收入核算,应增设“投资收益”一级科目进行核算。

2.2.4对“财政补助收入”科目的核算进行调整与设立一级“财政专项补助收入”科目。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财政补助收入”科目核算内容包括2个二级明细(财政正常补助收入和财政专项补助收入)科目。调整后的“财政补助收入”科目的核算内容仅限财政正常补助,不再包括财政专项收入的核算内容。设立一级“财政专项补助收入”科目。单独反映财政专项补助情况,同时取消“财政专项支出”科目。对拨入财政专项补助时的账务处理是: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财政专项补助收入,使用专项资金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不再同时做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的,借记:财政专项支出,贷记:固定基金。财政专项补助收入,期末直接转入“收支结余”的“其他结余”。

2.2.5增设“医疗事故赔偿基金”科目。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发生的医疗赔偿只有在经济赔偿发生时列入“其他支出”科目。制度订立时我国医院医疗纠纷赔偿事件发生很少,即便发生金额也较低,对医院当期损益影响不大,所以制度未涉及抗风险的财务保障问题。随着新医疗手段的不断开展以及医师技术服务的不到位造成医疗差错屡见报道,加之患者维权意识的加强,引起医院赔偿事件时有发生,而且金额巨大。不考虑医疗事故可能导致经济赔偿的财务风险,必然导致财务支出和净收入违背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反映。因此,增设“医疗事故赔偿基金”科目。

2.2.6取消“固定基金”科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的核算内容。购入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不再同时做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的:借记:专用基金等,贷记:固定基金的分录。将固定基金的期初余额减去评估固定资产净值后转入“事业基金”,固定资产原值与净值之间的差额计入“累计折旧”科目。

2.3会计核算的内容不足。

2.3.1医院成本核算不规范。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对医疗收支,药品收支实行分开管理,分别核算,会计核算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尽管《医院财务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医院实行成本核算,包括医疗成本核算和药品成本核算。成本核算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但只是从原则上对如何进行成本核算作了笼统的规定,而医院会计制度并没有对医院成本项目核算方法,成本支出范围等做出明确规定,造成成本项目五花八门,标准不一,支出范围无章可循,人为操纵,调节收支结余,成本核算信息不实,失去了行业可比性,使医疗服务成本测算失去客观和公开的参考依据。其不足表现为: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对医疗收支,药品收支实行分开管理,分别核算,会计核算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由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支出科目设计难以满足医院成本核算的需要,对医院成本项目核算方法,成本支出范围等未做出明确规定,造成成本项目五花八门,标准不一,支出范围无章可循,人为操纵,调节收支结余,成本核算信息不实,失去了行业可比性,使医疗服务成本测算失去客观和公开的参考依据。其不足表现为:

(1)只计算医院和科室损益,未开展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如病种成本和单位服务成本,若要计算必须开展专项研究。

(2)费用分摊缺乏分摊基础:各个医院在对管理费用,成本中心的费用等如何分摊到科室成本中,由于分摊标准不统一,都执行各自的分配方案,多以收入、人数、人次为分摊基数,没有根据实际的资源耗费作为分摊基础,从各个医院报表数据看,无法横向比较,不能如实反映哪个医院管理水平好坏。

(3)无法提供管理决策信息:现行医院成本制度着重成本计算的结果而非过程。并未讨论导致成本发生的原因,所以不易显示资源的使用,配置与效率,不能提供运营收益情况,无法提供非财务信息,无法合理显示部门绩效并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无法提供绩效奖励的基础信息:目前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已普遍开展,医院先行垫付医保患者医疗费,医保部门实行按定额同医院结算费用,患者费用超过定额,医院要承担超支费用。因此医疗机构不再是做的越多,赚的越多。医院必须适当的利用医疗资源及精确地控制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才能获得利润。[2]

2.3.2计提坏账准备的不合理。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应按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金额的3%~5%计提坏账准备。这是为了解决医疗欠费问题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医院正确核算收支结余的一项重要措施。笔者认为,这项规定尚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2.3.2.1应收在院病人医院费科目余额包含预收医疗款,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减去预收医疗款的净额才是医疗欠费。因此,坏帐准备的计提基数应为:“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减预收医疗款加应收医疗款之和。

2.3.2.2医院按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的3%~5%计提坏帐准备,而企业按3‰~5‰计提坏帐准备,医院与企业相比大10倍,使医院经济负担过重,易使国有资产流失,因而应降低计提比例。而且。医疗欠费不是医院经营失误造成,更多是社会原因造成,政府有责任解决这一问题,在医疗收费末提高到按成本收费的情况下,政府仍应负担一定的医疗欠费。

2.3.2.3在年末计提坏帐准备,会造成年末当月的管理费支出增大,并不能真实反映每月的费用支出。因此,坏帐准备应每月按实际应收医疗费进行预提,年末调整,多减少补,以保证医院经营效益的准确性。

2.3.3医院药品核算有一定局限性。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统一了药品核算方法,药品购入后一律变为零售价,保证药品价格在医院的统一,简化了药品入,出库的核算手续,药品折扣直接计入药品进销差价,避免了药品收入的虚假性。但在药品实际工作中,由于药品价格政策变动频繁,药品折扣方式也不再是影响药品收入虚假性的主要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对药库药品按零售价计价,而科室,制剂室领用药品,都要核算进价和零售价,药库盘点也要按进价和零售价核算,否则影响药品综合进销差价率的准确性,进而影响药品成本的准确性。

2.3.4未计提各项减值准备。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未规定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医院在经营过程中所购置的各种材料物资(药品,库存物资,固定资产)都随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动,各种物资存放在医院的减值风险巨大。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完全实行“零库存”不现实。不计提资产减值违背了核算为管理服务的原则,也不符合谨慎性要求。

2.3.5无形资产核算不具体。医疗服务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行业,其无形资产主要表现为医疗技术专利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医院信誉。为了提高竞争力各医院每年都开展大量能够给医院带来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其费用较大,如果不将其资本化,直接反映在当期支出中,其收支结余不真实,违背配比性和可比性要求。从十六大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后,医疗行业的合资,合作逐渐增加,医院使用设备,技术进行合作外,还可用良好的信誉作为合作资本。但现行制度未能对无形资产具体化,医院进行具体操作,无法进行。

2.3.6负债反映不全面。专用基金中的福利,住房等基金。它从医院内部形成后,已成为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将其放在净资产大类中,属所有者权益性质。实际上,它并非医院所有者可自主支配的资金。这种应当用于职工集体福利和解决职工后顾之忧等方面的专用基金,对医院来讲,实际上是一种负债。因此,应在负债中反映。

2.3.7净资产不实。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的净资产是指医院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据此所述,由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使用了固定资产等于固定基金的恒等式,因此,将固定资产中的水分实实在在地反映在属于净资产的固定基金中。同时,将应列入负债的部分专用基金(如住房基金,福利基金)亦列入了净资产中,造成了净资产的不实。

2.3.8奖金发放问题。现行制度取消“职工奖励基金”、“院长基金”和“业余服务收入提成”明细科目,取消了旧的奖金发放办法,但对奖金的计提和发放没有作出新的规定。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如下问题:不管医院经营效益如何,或盈或亏,均可随意发放奖金,很容易造成分光吃光,使国有资产流失,影响卫生事业的发展。而[2008]133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指导意见的通知》和《陕西省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暂行意见》虽然限定了奖金总额为绩效工资的40%,但未充分考虑各医院目前的运营差别,阻碍了职工积极性,影响了医院的快速发展。前一种体制放的太开,造成混乱。而后一种规定又管的过死,制约发展。探索两方面兼顾的办法,成为当前公立医院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3.9药品“核定收入、超收上缴”问题。新制度规定,医院药品收入实行“核定收入、超收上缴”的管理办法,这是国家治理整顿药品市场的重大措施。但由于对药品收入比例没有具体规定,使各地难以正确贯彻执行。笔者认为,各地主管部门应根据各类医院的不同情况,合理制定药品收入比例的标准,不能摘一刀切,并且实行分步到位,逐年下降。目前,综合医院按下列比例较为合理:一级医院(乡镇卫生院)设备简单,医院收入少,业务收入主要靠门诊药品销售,因而药品收入比例可相对高些,可定在50%~70%;二级医院(县级医院和城市小医院),医疗设备一般,可定在50%左右;三级医院(大中型医院)高、新设备多,医疗环境好,医疗收人高,可定在45%以下;专科医院可根据不同病种的用药情况来确定。2.4会计报表体系不足。

2.4.1报表体系不完整。医院会计核算采取权责发生制,以反映当期的收益和费用。而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主要报送报表有主报表3个“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基金变动表”。辅助报表2个“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1个财务情况说明书。这些报表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医院财务明细状况,但是作为报表体系,少了反映医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变动情况的现金流量表,无法及时有效的分析医院的业务活动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现金流量,评价现金运转效益和效果,及时进行经营决策。借鉴国外非营利性医院财务报告体系经验,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尽管实施的医疗保证制度各不相同,但是,财务报告体系却存在共同特点。以澳大利亚为例,其财务报告体系主要包括3张财务报表和1张报表说明书:①经营状况表。相当于我国医院的“收入支出总表”,反映一定时期内医院经营的收支情况。②财务状况表。相当于我国医院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一定时期内医院资产,负债,权益的全貌。③现金流量表。反映提供卫生服务以及相关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收支变动情况。目前我国医院还没有编制这类报表。[2]

2.4.2未制定医院主体及所属分枝机构会计报表合并事宜。在现行《医院财务制度》第五十五条规定“医院举办的非独立核算分院的收支是医院财务收支的一部分,必须纳入预算管理,应与医院合并编制财务报告。”这一规定明确了非独立核算分院的财务报告应与主体医院财务报告合并编报。但具体如何合并编报,未做规范,对非独立核算产业如何编报也未提及;对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怎样编报,更未给出解答。

2.4.3业务收支明细表问题。现行制度的“业务收支明细表”,横栏取消了“管理费用”项目,将“管理费用”的所有纵栏支出项耳每月直接摊入“医疗支出”,“药品支出”和“在加工材料”相关项目内,“管理费用”所有的明细支出项目全部消失,这就不利于对管理部门的费用进行财务预算的编制、监督及分析,不利于降低成本费用支出的经营决策。笔者认为,应在业务收支明细表横栏增设“管理费用”项目,在项目纵栏最后增加一项“管理费用”。

2.5对特殊项目的会计处理未做规定。《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对一些特殊事项如债务重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医院的合并与分立、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融资租赁、经营租赁、非货币易、关联方关系及交易、营利性医院的税务处理等的账务处理未作出规定。医院是个经济实体,除了财政预算一定量的补助外,其运行方式与企业类同,企业遇到的特殊经济事项医院也同样遇到,所以医院应参照企业的有关规定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3.《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创新思路

由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的本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已不能满足医院改革发展的需要,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总体思路为:由于医院业务活动的特殊性,医院既不像企业那样完全为了营利,但又不像其他事业单位那样经营性较弱,政府支持资金又很难足额保障。因此,《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必须借鉴企业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国际非营利性组织会计制度,结合我国医院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院会计制度》,便于国际间形成会计交流,便于各类医院间纵,横向比较分析,使之能为政府,医院外部等有关方面以及医院管理者提供所需要的基本的会计信息,形成具有我国医院特色的,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具体办法:

3.1国家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将医疗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卫生、财政等部门要加强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财务监督管理,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如果营利性医院套用公立医院会计核算方法,则很难客观准确地反映医院经营成果。所以,非营利性医院无论公立私立均须执行《医院会计制度》。而营利性医院可完全和企业一样,经卫生主管部门和公商行政部门审批后登记注册,采用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

3.2调整医院会计科目设置。

3.2.1医院资产类科目应设置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短期投资、短期投资减值准备、应收医疗款、坏账准备、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药品、药品进销差价、库存物资、在加工材料、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物资减值准备、长期投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固定资产损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开办费、其他长期资产等科目。

3.2.2医院负债类科目应设置: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医疗款、在院病人医药费、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其他应付款、应缴税金、其他应缴款、预提费用、住房基金、公积金、医保金、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科目。

3.2.3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应设置:实收资本、资本公积、事业基金(国家财政专项拨款在此科目核算)。

3.2.4收入类科目设置:财政正常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投资收益等科目。

3.2.5支出类科目设置:医疗成本、药品成本、管理费用、其他支出等。

3.3完善医院会计报表体系。

3.3.1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缺少反映医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变动情况的报表既现金流量表,无法反映投资和筹资本身的情况以及筹集资金的规模和具体来源。为了反映一所医院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对医院整体财务状况变动的影响,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还需要编制医院现金流量表,以反映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以及筹资活动引起的现金流量的变化。编制现金流量表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医院的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关医院先进流量方面的信息,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和评价医院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有助于预测医院未来现金流量,有助于分析医院收益质量和影响医院现金净流量的因素。为此,医院应增设现金流量表。

3.3.2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应根据医院业务情况并参照企业有关方法编制,医院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三类。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在于提供某一会计期间的现金赚取和支出信息,以反映企业现金周转的时间、金额及原因等情况,其公式可表述为:“当期现金净增加额=经营现金净流量+投资现金净流量+筹资现金净流量”。

3.3.2.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指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及其他与经营有关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主要包括: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医疗预收款及职工结算退款,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量的项目有:付出的人员经费、购药款、材料款、水电煤等业务费、邮电办公用品等公务费、职工培训等费。在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直接通过期末的科目余额表中的“现金”、“银行存款”、“医疗收入”、“药品收入”、“进修费收入”、“其他收入”以及医疗、药品支出中的人员支出,“公用支出”中除去购置费的部分,“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等科目分析后填列。

3.3.2.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项目是指医院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取得与处置,固定资产的购建与处置,以及无形资产的购置与转让。其现金流入项目有:收回的投资款,获得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等(股利、利息)。流出项目主要有: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投资所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等。通过单独反映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能了解医院为获得未来收益和现金流量而导致对外投资或内部长期资产投资的程度,以及以前对外投资所带来的现金流入信息,在现金流量表上,投资活动也可直接通过“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科目的余额分析后填列。

3.3.2.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指医院吸收上级财政拨款,银行借款的借入与偿还等的现金流量。其主要内容包括:收到的各级财政拨款,借款所收到的现金,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分配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单独反映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能了解医院吸收上级拨款与银行借款的规模和能力,以及医院为获得此类现金流入流出而付出的代价。在现金流量表上,筹资活动可以通过“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科目的余额分析后填列。

3.3.3落实医院财务统管要求,财务报告就必须全面反映医院整体财务状况。据此,笔者认为,医院对外财务报告应该全面反映出主体医院,分院,经营类实体的总体情况。在编报时区分分支机构的性质,将分院和主体医院财务报告合并编报,经营类实体由于和医院执行不同会计制度只能单独编报,主体医院通过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对外投资”及“投资收益”科目对其核算,反映。分院财务报告要和主体医院合并编报,而不是现状的汇总编报或分开编报。理由是:汇总编报不考虑抵消事项,存在虚增债权债务等,使对外报告信息不实;分开编报不能全面反映医院整体财务状况。因两类分支机构性质不同,报告时有所区分:

3.3.3.1经营类实体。主体医院应将对经营类实体的所有投入,重新进行清理核实后,全额记入对外投资科目,收益记入相应投资收益科目。主要通过这两个科目对其核算管理。

3.3.3.2分院。对于分院,不论是否独立核算,均合并入主体医院范围,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在抵消分录的编制上可参照《合并会计报表》的规定来操作。

通过这样处理后,解决了医院财务报告编制中存在的困惑,使医院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基本达到全面反映医院整体的财务状况的目的,完善了医院财务统管要求。

参考文献

[1]高广颖.编制现金流量表,开展医院财务分析,中国医院管理,2006,26(1):54~55,294qi

生物医药行业投资报告范文第5篇

No.1

“新医改”将使医药经济顺势上扬

2007年是我国医疗卫生政策新一轮改革的启动年。2007年12月26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受国务院委托,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作了题为《国务院关于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情况的报告》,报告提出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重点工作。

可以预见,2008年,试点工作也将随之展开。而此后推出的医改具体方案应会遵循报告精神;尤其是报告确定的近期医改工作重点,将是医改方案的参考指标。在医疗改革的推动下,行业集中度提升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新医改对医疗市场的扩容和对医药行业的净化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因而,新一轮的医改方案的全面实施,将使2008年的医药经济顺势上扬,并更为健康地发展。

No.2

“以药养医”退出机制着手建立

实行了几十年的医院“以药养医”制度,使医疗机构逐渐成为逐利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某些医疗机构过度医疗现象屡见不鲜。

陈竺在2007年年末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代表国务院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报告时明确表示,未来将实行医药收支分开管理,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切断医院运行与药品销售的利益联系,降低药品价格。同时,采取增加财政补助、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规范收支,加强财务监管。与此同时,还将同时配套改革医疗机构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陈竺说,今后,我国将拥有一个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该目录将由中央政府制定,并建立起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体系,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等方式,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规范基本药物的使用。同时还将对药品储备制度进行完善,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卫生部门还将对价格上涨比较明显的市场调节价药品和高端医疗器械,依法进行价格干预。

那么,此前在关于医改意见的争议的核心问题――医疗费用从哪里来?陈竺在报告中给出了明确答案:“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中央和地方都要大幅度增加卫生投入,政府投入兼顾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

医改的上述方向意味着,实行数十年的“以药养医”现行体制将从2008年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No.3

我国医疗体系向“公益性”回归

陈竺部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介绍说,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陈竺进一步阐述说,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分两步走。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努力缓解城乡、地区、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效缓解民众看病就医中的突出问题。到2024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

陈竺在报告中明确表示,医改必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同时,坚持以预防为主、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由此看来,在新医改的指导思想中,“公益性”是一个关键词。而在2008年1月7日召开的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其工作报告中表示,2008年将稳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要任务是选择部分地区,围绕改革重点内容开展试点,为在全国范围深化改革探索经验。

No.4

药价下降将成为大趋势

去年8月,国家监察部公告,2007年以来有802种药品价格得到调整,其中降价品种占70%,最大降幅达85%;其余30%的廉价药品维持原价。国家发改委在2007年年底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探讨了对现行药价管理模式做出大幅调整的改革思路。政府有关部门对药价的控制可能逐渐由单纯的行政控制手段,转向从扩大定价范围、制定合理差比价、划分中央和省级定价权限、限制流通环节加价等十个方面对现行药品定价和管理机制进行调整。

同时,据业内人士预测,与中国医改的整体方案相配套,目前酝酿中的药价改革将有几大看点。

首先,纳入政府定价范围的药品将会增加。据了解,根据药品分类管理规定和终端市场竞争垄断程度,今后所有处方药、医保目录内非处方药、还有品的原料药等有可能全部纳入政府定价的管理范围,其他药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

其次,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在医院补偿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的前提下,单纯降价对中间环节的作用有限,因此控制流通环节加价率将成为今后药价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政府要顾及企业对降价的承受能力,可能会允许企业获利高于工业平均利润;可能会鼓励生产企业直接将药品销售到医院和零售药店,并抑制商包销,籍此来控制药品生产之后的出厂价和销售价之间的价格差,但这将会对药品流通环节产生较大影响。伴随“医药分家”的推进,国家在提高医疗价格和财政补偿幅度以后,可能对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加成还要进一步压缩。

再次,有关部门有意利用价格政策鼓励创新,抑制企业重复建设和药品的不合理替代,由此对保护期内的专利药品、新上市的仿制药、首仿药实施的有区别的定价机制都可能列入药价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当中。

总之,中国的药价改革是渐进性的,过去的一年相对没有大动作,但是新的药价改革政策已是“山雨欲来”。

No.5

医药自主创新将迈开大步伐

自主创新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核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4年)》若干配套措施出台,将在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十个方面对创新研发产业进行支持。医药行业中生物制药是创新研发的主要领域。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成为专项之一。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医药产业一直处于仿制药大国水平。过去,国家的投入费用大部分在研究层面上,研发和生产脱节,对产业发展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因而,上述《纲要》提出,要以企业为创新的主体,这是我们国家20多年科技改革重要的转折点。为推动《纲要》的落实,国家启动16个科技专项,专项投资超过170亿元,还要拉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各数百亿元的资金,总共预计达千亿元。与此相呼应的是,2007年10月1日实施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也更加鼓励创新,注重新药的科技含量。可以预计,新《办法》压缩了无科技含量仿制药的空间,新药门槛的提高将大大限制新药的审批速度和数量,这将有利于两类药企――一类是已经拥有多个新药证书的企业,另一类则是有自主创新实力的企业。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医药自主创新的冲锋号已经吹响,这对我国创新型药企来说有重大意义。从2008年起,企业投入新药研发的信心将更加充足,资金投入力度也将加大。

No.6

药品行业将群雄逐鹿 OTC市场

2007年,我国药店数量有32万多家,其中连锁药店企业有1 600家,门店已经超过6 800家。多数省会城市的连锁率已超过50%。百强连锁药店2006年的营业额为450多亿元。2007年上半年,前10强的销售规模增长仍较快,平均为15%左右;前100强有望达到18%~20%,营业额超过530亿元。

2008年医药行业将持续发展。在良好的大环境下,医药零售终端将高速发展,3年内将有近10家“20亿”药店;同时,零售网络将广受厂家青睐,OTC市场扩容,层级分销模式将逐渐成为主流。因此,对于国内95%的药企而言,OTC是非做不可的,建立零售网络将是OTC市场的趋势之一。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主要包括:市场环境的规范使得仿制药医院市场越来越窄、OTC产品更容易产生规模效应、OTC市场直接面对消费者更加稳定、OTC的成功运作更有价值感及成就感、国内企业的产品更适合OTC的运作模式。

此外,随着OTC市场的扩容,层级分销模式将逐渐成主流。对于已有一定规模的OTC产品,要想再上一层楼,分销是最适用的一种武器。分销可使产品在渠道更充盈、在终端更饱满。

No.7

新农合将全面覆盖我国农村地区

1月7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上指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试点顺利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目前已有20个省份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截至2007年9月底,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有2 448个,占全国总数的85.5%,参加农民近7.3亿人,参合率达到8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四年来,制度运行进一步规范,统筹补偿模式逐步完善,受益面不断扩大,受益程度进一步提高。”陈竺说,今年这一制度将在全国农村全面实行。

陈竺还指出,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要组织、引导、动员农民群众参合,确保全国农村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受益。同时落实新农合的医疗补助、缴费政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由人均40元提高到80元,农民缴费也相应提高。卫生部门要主动与民政等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好困难群众缴费问题。

陈竺还强调,在筹资额度增加的情况下,应调整补偿方案,提高参合农民保障水平,让农民群众更多受益,增加新农合制度的吸引力。

陈竺部长的报告基本确定了一个可以预见的事实:2008年,我国将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

No.8

药品监管将“紧箍”越勒越紧

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是2008年的一大政策看点。新《办法》对新药概念作出重新界定,即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或增加新适应症,将不能再按照新药管理,不再视为新药注册审批。这使得原先部分企业依靠简单改剂型、改包装、改规格等途径获取新药资格,进而谋取单独定价的急功近利的做法遇到了障碍,同时还将严格控制仿制药审批。新药注册的“两级审批”模式,也使审批过程更加透明化。

另外,2007年10月24日,《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亮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并已于今年1月1日起执行。从行业的角度看,今后通过GMP的门槛是提高了,企业一次性通过认证的比率会有所下降,一批具备严格的质控体系的药企将在新一轮的GMP认证中获益。新《标准》还要求原料药和制剂必须按照注册批准的工艺生产,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这对保障药品质量安全十分重要。可以预见,修订后的GMP法规的有效实施有望推进医药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研发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这些强化药品安全监管和规范市场秩序的药监政策的陆续出台,需要医药企业理性地面对严格的监管政策环境,规范发展将是我国医药经济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No.9

原料药企业赶考“排污新标准”

国家环保总局目前正在征求《制药行业水污染排放标准》的意见,并将于年内生效。与此同时,该局政策法规司编制的制药行业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名录也在筹备当中。

2007年11月,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环境标准处处长周凤保在化学工业制药协会就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所作的报告上表示,依照新标准,新建(改/扩建)制药企业或制药设备将于2008年7月开始强制执行新标准,而现有企业或设备也必须于2010年7月1日起,向新建(改/扩建)标准看齐。

由于制药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7%,而污水排放量却占到2%,制药行业成为国家环保规划重点治理的12个行业之一。在节能减排上,国家对制药企业的要求日趋严格,企业唯有从根本上以技术创新解决环保难题,方能继续生存。

据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分析,明年整顿与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对促进市场有序公平的积极作用将进一步显现。《标准》中关于生物和化学合成药(原料药)的标准将高于国际、世界银行和美国标准。照此要求,目前多数企业的现有排污装置难以达标,会直接抬高青霉素等原料生产企业的生存门槛,可能会造成青霉素企业的新一轮洗牌。因环保成本增长已经导致了部分生产企业停产或竞争参与者出局,《标准》的出台将会对整个医药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需要向污水治理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不可避免。不过对于生物制药公司来说,由于其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较小,受到的影响不会太大,而对于一些污水排放已经达标的公司,则是一个好的发展机会。《标准》的出台给医药行业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还有机遇。

No.10

本土医药卫生行业将经受奥运考验

进入2008年,北京奥运日益临近的步点敲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更敲击着我国医药卫生行业的神经。

在公共卫生方面,北京奥组委医疗卫生部官员甄小珍认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在医疗卫生方面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公共卫生安全,二是奥运会医务志愿者组织和培训。据了解,面对公共卫生的挑战,组委会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如提前成立医疗卫生服务部、启动公共卫生风险研究项目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表示,我国将在2008年奥运会举办前和举办期间,通过高覆盖的以特定症状为主的监测网络,及时发现、捕捉各种传染病疫情苗头,迅速做出早期预警和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以维护奥运会期间的公共卫生安全。与此同时,北京市已经准备补充应急储备货值3 500万元的药品,充分保障奥运期间游客与市民的用药需求。同时,在参与奥运的各个城市里,“定点药店”和“人文药店”也在此时成为了奥运前沿药店的新名词。据了解,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落实零售药店发展的长期目标,日前北京市药品监管局某分局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增加了规范药店形象的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