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活动方案内容页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整合5篇}

2024-08-02 04:10:01活动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红色资源 党性教育 转化

红色资源蕴涵着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凝聚着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集体智慧,是新时期干部党性教育的优质资源。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可以丰富教育内容,拓展和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实效。引红色资源之“源”,活党性教育之“水”。

关于红色资源的定义,学术界主要有三种界定方式:谭冬发、吴小斌将红色资源定义为“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痕迹和精神魂宝。”这一定义过于狭窄,涵盖不了所有的红色资源。李实认为,红色资源既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无产阶级政治理论”,也包括“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崇高精神及其物质载体”这一定义又过于宽泛,忽略了红色资源的中国特色。赖华林、曹开华认为,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该定义从主体、内容、性质、时间段等方面全面简洁地概括了红色资源的基本特性,是迄今为止得到普遍认可的、较为科学的界定,遗憾的是未揭示出红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的渊缘关系。本文认为,红色资源是发生在中国的独特文化现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和物质结晶,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因此,本文将红色资源定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伟大精神及其物质载体。

1红色资源是优质党性教育资源

1.1红色资源是扎根于中国本土,反映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物质载体

早期的“红色资源”概念又称之为“红色旅游资源”。上世纪90年中期,江西等地挖掘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由此带动了全国红色旅游经济的发展。2004年,李康平在 “论中国三大红色资源联合开发的政治文化价值”一文中提出了红色资源的资政育人功能,红色资源一词逐渐从红色旅游中独立出来。党的十以后,红色资源开始广泛地应用于党建研究领域。2014年八一前夕,在看望慰问驻福建部队官兵时的讲话中指出:“把福建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对红色资源的党性教育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1.2红色资源的主要功能是资政育人,是优质党性教育资源

红色资源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更具有极高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红色资源的最主要功能是资政育人,与党性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高度契合。红色资源的物质形态,如:革命遗址遗迹、历史文物、革命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纪念堂等等,可以直接作为党性教育的课堂。红色资源的精神形态,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积淀了中国共产党90 多年的奋斗历程和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天然地具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折射出先辈们的政治文化、主流价值和理想信念,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改造和治国理政经验。”是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

红色资源进课堂,是增强党性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要途径。党性教育是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将红色资源运用于党性教育课堂,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信念和思想理论水平。有助于总结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使党员干部在经验的启示、错误的镜鉴中进一步了解国情党史。有助于丰富党员干部的精神生活,陶冶党员干部的道德情操,锤炼党员干部的革命意志和执政能力,培养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1.3党性教育是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方式和重要途径,深化了红色资源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党性教育是以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为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党的十报告指出:“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辩明大是大非。”这就是说,党性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牢固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党性教育的本质要求为红色资源充分发挥资政育人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红色资源进课堂,是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方式和基本途径。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独特的政治优势,将红色资源运用于党性教育课堂,有助于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90年辉煌壮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就,营造红色精神学习宣传阵地。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感召力、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总之,红色资源进课堂,有助于促进党性教育和红色资源的交流互鉴,共同谱写红色精神新篇章。

2红色资源转化为党性教育资源的路径

2.1建立红色资源教学基地

要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建立本地红色资源教学基地。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我国各地普遍地拥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本地红色资源,建立本地红色资源教学基地,可以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干部对本地红色资源有亲切感,容易接受,传承自觉性强,更能增强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各地红色资源教学基地要互相联网,资源共享,形成全国范围的红色资源教学网络。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远程教学、视频教学,保证偏远地区的学员也可以享受到全国最优质的党性教育课程。

2.2编写红色资源教学教材

要M织各方力量编写内容翔实、体系科学的高质量红色资源教学教材。可以组织地方党校、党史研究室、政协、地方志办公室等部门的专家学者,通过广泛深入的实地调研,在全面了解本地红色资源现状基础上,广泛全面地搜集整理本地红色史料,对红色遗址遗迹进行复原和修整,对红色事迹的亲历者及其亲属进行调查、采访,在此基础上,编写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材教案。从内容上看,可以是革命史、口述史、回忆录,事迹展,等等。从形式上看,可以是专著、论文、诗集、画册、等纸质形式,也可以是画作、音乐、地方剧等艺术形式,还可以是声、光、电兼具的现代数码高科技形式。

2.3创新红色资源教学方法

要遵循教学规律,结合学员的思维特点,不断创新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常规的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基础上,结合本地红色资源的独特优势,创新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根据焦裕禄的事迹设计出“焦裕禄在今天能否吃得开”辩题,在学员中进行辩论式研讨;以雷锋事迹为案例,按照学习行动法的操作要求,组织学员到公共场所为群众服务,回来后大家交流体验收获,探讨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指定一个研讨专题,各地区的学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互联网开展小组讨论,由指导老师担任网络管理员,组织大组交流;为学员指定一个调研选题,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赴革命老区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回来后以专题汇报的形式进行研讨;在组织部门、学员所在单位的协调下,组织学员赴革命老区实习锻炼,承担一些实质性的基层工作,回来后交流汇报。等等。

2.4发展红色资源课程研发

要遵循教学专题的周期规律,结合形势的需要和教学任务的安排,不断研发教学新专题,及时进行新老专题的更替。每年要制订课程研发规划,多方组织力量,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课程研发活动,建立党性教育专题库。可以建立项目研发小组,老、中、青结合,各学科交叉,发挥团队的力量集体攻关;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学比赛、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活动,使优秀教学专题脱颖而出;还可以面向社会专题招标活动,将高校、科研机构、其他培训机构的优秀教学专题和先进教学方式方法引进党性教育培训之中。等等。

2.5建设红色资源师资队伍

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本领过硬、勇于担当、又红又专的红色资源师资队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法,调动一切人才资源,为党性教育服务。对于本校的专职教师采取“走出去”战略,制定师资培训规划,有计划地、分批地输送教师赴革命老区、干部教育学院、高校、科研机构等学习培训;对于革命老区建设者、红色精神亲历者或见证者、经验丰富的基层工作者、执政有方的领导干部等,采取“请进来”战略,有组织地邀请他们为学员讲课,聘请他们为党性教育客座教授,建立稳定长期合作关系。制定师资培训和目标管理方案,有计划地对党性教育教师进行轮训;两支师资队伍互相学习借鉴,加强合作交流,建立起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党性教育智库。

2.6开展红色资源课题研究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研是教学之源。党性教育要长期保持活力,必须建立在丰硕的科研成果之上。要加强对红色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以科研之源拓教学之流,建设研究型教学团队,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可以与革命老区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共同研究发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可以面向社会招标课题,吸引高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人才加盟,共同为红色资源的研究贡献智慧。有条件的党校可设置硕士、博士点,在开展研究的同时培养师资人才。

作者简介:台红(1960-)女,安徽淮南人,中共淮南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基层党建研究。

参考文献

[1] 谭冬发,吴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02(7).

[2] 李实.准确认识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J].政工学刊,2005(12).

[3] 赖华林,曹开华.“红色资源”开发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N].光明日报,2004-09-22.

[4] .扎实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 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N].人民日报,2014-08-01(01).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红色教育主题策划方案参考一

为激发全体学生“继承革命传统、赞美祖国繁荣、立志成人成才”的热情,在迎接建国xx周年和20xx上海世博会来临之际,组织开展“唱响红色经典迎华诞”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提供学生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展现校园文化风采,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集体主义思想,让学生以实际行动体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促进学校艺术教育活动的普及和提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1、传唱爱国歌曲

①活动规程:

2每个班级必须全员参加,可邀请家长参与表演。

2每个班级参赛曲目均为一首自选曲目,为建国以来红色经典曲目。

2每个班级合唱形式至少加入一种以上其他艺术表现形式。

②比赛要求:

2自选歌曲为建国以来红色经典曲目,适合小学生演唱的歌曲。

2节奏整齐、音准正确、音色统一。

2精神饱满、富有朝气。

2人数齐全、全员参与。

2学生指挥、节奏准确。

③评分标准:

2节奏整齐、音准正确、音色统一(20分)

2伴奏正确,合唱人员表演准确、恰当,表现形式富有创意(20分)

2精神饱满、富有朝气、台风好、上下台纪律良好行动整齐(15分)

2能够准确把握歌曲主题,通过唱、演进行体现,具有良好感染力(10)分

2学生指挥,节奏准确、动作大方到位(15分)

2自选歌曲积极向上,适合小学生演唱(10分)

2每班全员参与,每少一人扣1分,服装统一(10分)

2评分总分为100分,最低起评分为70分。计算得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综合其他的评委得分为参赛中队的最后得分。

2、观赏经典影片

根据“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及学生电影推荐影片,组织学生观赏优秀的爱国主义、励志、儿童等题材电影,开展相关影评活动。

3、走进教育基地

与秋游结合,以区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的活动项目设计为指南,增强参观活动的吸引力;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

4、践行文明世博

根据区精神,推进“迎世博、懂礼仪”主题教育,开展“阅读世博、体验成长”世博记事本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多渠道、多视角地了解世博会;以小学生十个礼仪指南为要求,践行相关的礼仪要求;参与迎世博“三五”(5日文明服务日、15日环境清洁日、25日公共秩序日)集中行动,继续开展“我微笑·我捡起”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争当“我是世博志愿者”;同时,为10月实践活动做铺垫。

【范例】

活动办法:

1、活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7月—8月 为“红色之旅” —八月浙江行夏令营活动。在网上《浙江的风采》“千题知识”之一300题竞赛和(图文书画)征文大赛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入围奖知识竞赛40名;(图文书画)征文赛20名。在地区大赛中评选出优胜奖40名。以上获奖者名单在8月15日前报活动组委会秘书处、浙江电台旅游之声活动部造册编队,分别编为四条考察线路。“文明之光”之旅:河姆渡—奉化滕头村—保国寺—宁波天一阁。“人文荟萃”之旅:绍兴兰亭—绍兴大禹陵—鲁迅故居—绍兴周恩来记念馆。“激情岁月”之旅:乌镇茅盾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秦山核电基地-南北湖。“世纪畅想”之旅:富阳受降纪念馆—严子陵钓鱼台—新安江水电站—衢州孔庙。(考察期间餐饮、住宿、交通等费用全免)联系电话:5635xxxx。

2、第二阶段:8月—10月为“红色之旅” —10月井岗山之行秋令营活动。在网上《浙江的风采》“千题知识”之二700题竞赛和征文(图文书画)大赛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入围奖

红色教育主题策划方案参考二

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或缺的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红色主题思想教育,对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全面成长成才,鼓舞青年大学生凝心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传承红色精神,争做时代先锋”为主题,以学生活动、社会实践为载体,突出体现“红色”的特点,对广大学生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继承传统,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开拓进取。

二、教育活动内容形式

(一)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一是开展好庆祝建党95周年系列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党史,增进青年对党的感情。二是开展好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通过观看长征电影、讲述长征故事、朗诵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爱党爱国情怀。

(三)开展“唱、看、读、编、写、讲”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承活动。

一是举办“激情岁月,青春嘹亮”红歌大赛,以大学生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形式,演唱红色经典歌曲,引领唱响积极向上、振奋自强的主旋律。二是观看红色影片。开展“重温感动”红色经典影片观影活动,通过观看经典影片重温历史,激发团员青年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热情,积极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三开展好“品读红书,激励人生”红色书籍阅读活动。向大学生推荐红色经典书目,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开展读书心得交流、读书报告会、网上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四是举办“传承红色精神,传递青春正能量”微信创作传递大赛,组织广大学生通过创作、转发、推荐“红段子”,弘扬文明正气,传递人间真情。五是举办好红色征文比赛,组织大学生广泛阅读红色经典诗文并撰写读后感,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独特教育功能。六是开展红色故事演讲比赛,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引导大学生不忘初心、不忘来路、以革命先辈为榜样,继续前行。

(四)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把主题思想教育活动与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结合起来,与“十一”、12〃9、元旦等重大节日和青年节、教师节等有师生特色的节日活动结合起来,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班级建设等结合起来,精心组织主题党日、主题团日和主题班会活动和座谈交流、知识竞赛、演讲朗诵、诗歌创作、书画征文、入党宣誓、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并组织和邀请专家学者、党政领导等做专题报告。

(五)开展主题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积极组织开展20xx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四进”社区服务活动,开展环境保护、无偿献血、扶助孤寡、支教等志愿为民服务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更好地认识党情、国情、区情,增强变挑战为机遇的信心和勇气,增强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意志和决心。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参观学习。号召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文明校园创造良好条件。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学校周边的街道、社区、工厂等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送温暖献爱心等志愿服务活动。

三、相关要求

(一)积极组织,正确引导。要充分认识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确保工作支持和条件保障,积极组织动员学生广泛参与。要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传递正能量,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系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广泛宣传活动内容,营造全系上下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浓厚氛围。

红色教育主题策划方案参考三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学在零陵教育品牌,推动学生品德发展为基调,以青少年为重点,深入开展有规模、有声势、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改革开放教育,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 为打造“红色校园”和创新革命传统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为零陵教育又好又快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二、活动主题

重温红色记忆

三、活动地点

永州市烈士陵园

四、活动时间

20xx 年 xx日上午 9:00

五、参加人员

五、六年级学生、相关负责领导及教师

六、活动内容

1、乘校车到达目的地;

2、学习并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领悟爱国主义的真谛;

3、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礼;

4、少先队员了解烈士们的英雄事迹。

七、具体要求

1、由相关教师研究活动路线,活动范围要求无过多机动车辆等安全隐患。

2、带队人员要有明确分工,安排专人负责看护参与活动学生有无走出规定路线, 确保无一名学生脱离教师视线, 以及对道路上的车辆进行指挥,以确保学生安全。

3、制定学生外出应急预案,以备突发事件时,能妥善处理,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优秀文化;特色文化课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培养教育年轻一代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第十八条明确提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长期以来,学院立足赣南革命老区、客家摇篮这一地域优势,坚持“价值引领为先、人文素养为重、全面发展为本”的文化育人理念,按照“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育人思路,努力推进地方优秀文化进校园,积极开展以苏区与客家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文化课程改革,创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课程教学,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地方优秀文化开展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之路。

一、构建“二类型、三模块”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

按照“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育人思路,疏理、挖掘、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苏区和客家文化精华,根据各专业属性、培养层次、培养要求构建了逻辑清晰的特色文化课程体系,形成了“知识传授型、技能训练型、素质拓展型”文化课程模块,同时为配合上述显性课程的教学,以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强化文化熏陶实践过程,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为着力点,开发了大量隐性文化课程,形成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配合的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见图1)。

1. 依据课程性质,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显性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课“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以及有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如:“客家音乐”、“中央苏区文艺研究”等系列课程。

图1 特色文化课程结构

第二类是隐性课程,该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之外,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主要是以“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客家文物博物馆”、“客家文化资料室”为依托的各类现场观摩、讲解训练、研究讨论等系列课程活动,以及“红色班级”建设,“红土情”校园文化节,客家体育运动会,“红色之旅”和“史迹考察”等活动。上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辅相成,两者以合力的形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2. 依据课程功能,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是知识传授型课程。该类课程以传授地方优秀文化知识为目标,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开发了“苏区体育”、“中央苏区教育简论”、“中央苏区文艺研究”、“客家山歌文化研究”、“客家音乐”、“中央苏区史”、“客家民俗研究”、“客家舞蹈研究”、“苏区精神与文化”等特色文化课程,教学重点放在基本知识的传授上。

第二模块是技能训练型课程。该类课程以文化技能训练为目标,主要包括结合不同学科、专业而开设的“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客家音乐民俗与田野采风”、“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客家味道—客家饮食文化研究”等课程。课程内容侧重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各种技能训练活动,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及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基本技能。

第三模块是素质拓展型课程。该类课程属于通识教育类课程,主要有“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客家文化丛谈”等,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课程内容以历史发展为线索,贯彻史论结合、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对苏区与客家文化进行了系统简述。主要目的是扩展学生的地方文化视野,拓展其继承文化传统的素质。

二、创新“三要素、三维度、三互动”的联动式教学体系

通过十多年来的课程实施方法改革,不断探索与积累,建立了三个基本要素(知识、能力、素质)共同作用,三个空间维度(课堂、社团、社会)相互联接,三种互动方式(课内课外互动、老师学生互动、学校社会互动)交互运用的联动式特色文化课程教学体系(见图2)。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借助“课堂、社团、社会”三个空间维度对接,通过“课内课外互动、老师学生互动、学校社会互动”,开展特色文化课程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苏区文化、客家文化精华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图2“三要素、三维度、三互动”联动式教学体系模型

1. 贯彻“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利用三个空间维度对接,通过以苏区和客家文化教育的“三互动”,有力地促进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苏区历史与文化、客家民俗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受到苏区精神和客家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提高学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形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追求卓越”的职业品格,成为“下得去、稳得住、用得上、受欢迎”的具有浓厚本土情感和社会责任的时代新人。

2. 大力培育和发展学生社团、校内外课程实践基地。学生社团和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和提升素质的重要载体。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红色文化研究协会”、“客家文化协会”等学生社团,建立了“瑞金密溪村客家文化田野考察点”、“客家研究中心湖江研究基地”、“安远县镇岗围民间美术教学实践点”等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在共和国摇篮瑞金、苏区模范县兴国等县市设立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在赣州市周边中小学建立了10余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3. 深入开展课程教学互动活动。在社团活动方面,通过教师、专家等引导,坚持在学生中开展“红色班级”建设活动,先后建立了“瑞金班”、“于都班”、“兴国班”等一批红色班级。借助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与客家文物博物馆及谷雨诗社等学生群团组织,每年开展“大学生红色故事会”、“红色题材优秀影片展播”、“红歌大赛”、“苏区历史知识竞赛”、“红色文化主题艺术作品展”等系列红色校园文化活动。同时还坚持举办“客家文化展”、“客家书画摄影作品展”、“客家音乐舞蹈汇演”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社会实践方面,利用苏区和客家文化的直观性、亲近性特点,引导学生开展客家民俗、民居、客家族群日常生活等田野考察活动,学院成立了“红色宣讲团”,联合井冈山大学组建了“赣中南红色文化宣讲团”,让学生深入同学中宣讲红色文化和苏区精神,发挥学生自我宣讲、自我教育的互动作用。组织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队员向赣州市中小学生宣讲和传播苏区精神。同时,积极组织大学生服务团下乡村宣传和传播客家文化知识。通过实践活动,深化了学生对苏区、客家文化及其精神特质的认识与了解,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总之,该教学体系通过“课堂、社团、社会”与“课内课外互动、老师学生互动、学校社会互动”相互融合和相互作用,达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创造条件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

学院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保证有效实施特色文化课程。

1. 成立课程建设的研发机构。赣南是中央苏区所在地,苏区精神的发祥地,也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摇篮。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苏区和客家文化,成为学院凸显办学特色,提高育人质量,弘扬苏区精神,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资源。学院建成“中央苏区研究中心”与“客家研究中心”,发挥研究基地的研究优势,将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

2. 挖掘课程建设的实物资源。学院注重教育教学的直观性,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先后建设了“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和“客家文物博物馆”,通过实物、文献、图片等资料展示,系统勾勒苏区与客家历史文化沿革与概貌。学生通过参观活动或在老师的指导下互相之间开展讲解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对学生品格熏陶、性情陶冶、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3. 建立专门的课程教学团队。学院通过内培外引,打造由专家、教师、老红军等组成的优秀教育教学团队。形成了一支由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省级教学名师、学术骨干组成的高素养校内专业教育教学团队。通过柔性引进等方式,聘请了著名党史、文化史专家为学院特聘教授,定期来校开设专题讲座与交流。近几年来,学院先后邀请了中央党史研究室、总参谋部的一大批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与大学生共话成长,播撒红色文化种子,促进大学生提升思想境界、丰富精神家园。定期邀请健在的老红军或老红军后代现场教学,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与直观性。

4. 制订加强课程建设的规章制度。为了加强对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使特色文化课程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学院出台了有关加强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规章制度,先后出台了《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关于把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推进“苏区精神进校园”工作方案》等,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及教师在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特色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

5. 形成以科研促教学的课程建设机制。为了加强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学院非常重视科研促教学,通过科学研究为教学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及科研新成果及时融入到文化育人中,实现地方优秀文化研究、育人、传承创新一体化。学院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引入课程建设的导向政策,建立了教学科研双重考核制度,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激励机制;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激励机制;对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科学评估机制;创造科研成果促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近几年来,主编出版《中央苏区研究丛书》(十卷本)、《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校园文化学简论》等专著,获江西省第十四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50多篇教研论文。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在教研与科研的带动下,文化育人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出版了全国第一部“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教材,“校园文化学”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特色文化课程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前沿,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教学改革成果“传承地域优秀文化 创建特色文化课程”获江西省第十三批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教学建设;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J11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217-01

2010年底,教育部首批设立了5所高校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2011年又增设了包括遵义师范学院在内的5所高校。几年来,我校在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后,学校以基地建设为平台,深入开展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活动,从红色经典艺术教育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的建设、保障制度完善等多个渠道推动经典艺术教育进程,有力提升学生文化素质。

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情况

根据我校定位和美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的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相关要求,我校美术学院以“宽专业、厚基础、重能力”为原则,改革对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任选课等模块。

任选课:有专业和人文素质两类任选课。该项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和探索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制定新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因人施教,对特长生制定灵活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减少课堂讲课学时,采用讨论式、写读书报告、参与教师科研等多种方式完成课程学习任务;产、学、研联合办学等。

在过去美术专业课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①教学观念守旧、方法单一、内容陈旧;②不清楚教授对象和专业的特点,盲目教学;③教材建设落后;④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不能突出专业教育特色。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搞好红色美术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该专业课堂教学目标有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实现教学目标。传统教学中有限的信息量不能使学生完整的认识“红色经典”。基本的知识目标不能完成,能力目标更不能实现。要较好地实现两个目标,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1、教学方法上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形式,部分采用实践教学,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2、在培养模式上可以积极推进学分制、模块式等教学摸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从体制上保证他们能成才,成好才;3、在教学手段上,要积极将现代教学手段容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提高教学效果;4、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专业课的实践性;

三、发挥红色经典艺术作品魅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有益探索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我们以红色经典艺术作品为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工作:

(1)促进红色经典艺术作品的创作;(2)加强红色经典艺术的学术研究;(3)加强红色经典艺术的资源建设;(4)加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师资建设;(5)把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6)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红色经典艺术作品的普及;(7)开展培训。

四、依托红色经典艺术作品资源,开展文化传承,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通过对红色经典艺术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更为直接的增强对历史的认知。红色经典艺术作品创作是由于其来源于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实践,表达的是各个时代革命者和建设者的所感、所悟,传达的是时代的需求,代表的是各个时代先进文化与先进思潮,确保了红色经典艺术作品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观,必将对当代青年学生产生广泛、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鲁迅先生深刻地揭示了艺术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他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相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椅可辅翼道德以为治”。红色经典艺术作品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顾历史,正视自我,俯视时代,以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为出发点,来思考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并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置身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在实践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对前辈的超越。正是这种巨大的激励行为,使红色经典艺术作品能够在当代学生中引发巨大的共鸣,并实现自已的梦想中,不断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徐辉,季诚钧.大学教学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一、引言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参观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为主要形式的红色旅游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红色旅游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是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产物,是建立在红色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学习性、故事性、参与性的红色旅游逐渐发展成为影响较大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不仅仅满足了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需求,更可以满足他们求知、受教育的需求。

与其它较成熟的旅游产品相比,刚刚起步的红色旅游在开发和管理上仍存在若干制约因素。资源方面,红色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存在一拥而上的现象,开发模式单一;体制方面,行政区划壁垒不利于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受政府决策影响大,缺乏市场机制作用;产品方面,红色旅游产品功能单一,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综合功能不强,客源市场狭窄;经济方面,多数红色景区所在地经济基础薄弱,可进入性差。这种现状迫切要求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红色旅游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

二、红色旅游资源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红色旅游的概念

红色旅游是红色与旅游的有机结合,红色文化是内涵,旅游是形式。红色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分支,是文化旅游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旅游类型,游客通过参观、游览和体验,传播红色文化,并以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革命具有重大国际意义,中国又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也是最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发展红色旅游实现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旅游方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和创造。红色旅游起源于六七十年代瞻仰革命圣地的热潮,但当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1998年江西省率先提出了红色旅游口号“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推动红色旅游走向市场。2004年,国家旅游局红色旅游工程正式启动,红色旅游进入全面发展阶段。随着《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的出台,红色旅游将引来一个全面深入发展的新时期。

(二)红色旅游资源的特点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精品多、数量大、类型多、分布广且集中”等特点。这些在革命历程中留下的丰富的革命史迹作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构成了红色旅游丰富而特色鲜明的珍贵资源。迄今为止,在国务院先后公布的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物建筑的多达127处,归属各省市县级管理的革命历史遗迹,数量更是众多。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发展历程为线索,以革命精神为主题,同时兼顾区域特点,在全国划分了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

图1 全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分布图

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旅游时段性。其客源变化受政治性因素与市场因素影响明显,一般时段主要受市场调节,有较大纪念活动的时段则主要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但整体态势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根据五年、十年、五十年、百年等纪念周期,形成“五年小高潮,十年中高潮,五十年和百年大高潮”的活动规律。

(三)红色旅游的开发模式

旅游吸引力是由目的城市对游客产生吸引的各吸引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即广义上所说的旅游资源,它有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的内容。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不是单纯的项目建设,而是在资源配置、市场定位、项目建设与管理及产品宣传的等方面,需要进行合理的策划和安排,不同的景点开发有不同的开发模式。通过对最近几年我国红色旅游开发的大量实例进行分析总结,已形成了以下几种红色旅游开发模式(表1)。

三、门头沟景区的红色旅游资源

北京的两条红色旅游线路包括“北京━遵化━乐亭━天津线”与“北京━保定━西柏坡线”。门头沟景区红色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分布相对集中,区域性强。(图2)

图2 门头沟景区红色资源分布图

(一)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

司令部旧址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1939~1940年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设在马兰村一四合院中,共有瓦房10间,保存完好。现辟为陈列馆,占地面积680平方米,建筑面积131平方米,展陈面积48.2平方米。(图3)全部展览资料照片135幅、文字介绍16幅、图表3幅、油画4幅、连环画2组8幅、拓片2张、沙盘1个,实物108件。陈列馆有张兰珠就义遗址、张秀林跳崖遗址、扔地雷遗址和多处抗战时期的防空洞。

(二)王家山惨案旧址

王家山位于斋堂镇,1942年12月12日清晨,日伪军100余人,在赖野、宋福增带领下将48名群众关进房内点燃,除3名妇女和3名儿童逃出外,其余42名群众均被大火烧死。王家山惨案震惊整个平西,制造王家山惨案的罪魁祸首在抗战胜利后受到历史的审判。新中国成立以后,每年“双十二惨案”纪念日,王家山村及附近村庄的群众都会到“双十二惨案纪念碑”追悼遇难者的亡灵,寄托哀思(图4)。

(三)沿河城战斗旧址

沿河城东西长约420米,南北长约300米,东门名万安(已被拆除),西门名永胜,均为砖石结构。城墙用条石和鹅卵石砌筑(现大部塌毁),部分敌台之间虽无城墙连接,但能凭地形居险,彼此呼应,形成一道连续性的防线(图5)。

图3 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

图4 王家山惨案旧址

图5 沿河城战斗旧址

(四)宛平县抗战烈士纪念碑

1946年7月7日,宛平县政府在斋堂村修建抗战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坐北朝南,方形屋檐塔式结构,南面正文额书“豪气长存,英名万古”双色楷书,正中楷书阳文竖刻“宛平县人民八年抗战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余三面刻烈士英名及所在村庄,共记载98村476位烈士(图6)。

图6 宛平县抗战烈士纪念碑

四、门头沟景区红色旅游发展创新模式:中心多元整合模式

(一)现阶段红色旅游发展中的困难

门头沟景区红色旅游发展的困难可概括为“两个不适应,三个不到位”。

“两个不适应”是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红色旅游发展的需要。目前在省、市、县三级没有相应的机构组织领导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红色景区的所有权分属为文化、文物、旅游等多个部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不到位。因此建议将红色资源进行整合,归口统一部门统一管理,建立高效,有序的管理机制。

“三个不到位”是指“认识不到位、规划不到位、宣传不到位”。全国大部分红色景区还没有红色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在指导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等方面缺乏指导性和科学性,造成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现象。“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宣传机制还未形成,市场开拓缓慢。

(二)红色旅游的创新模式:中心多元整合模式

中心多元整合模式的总体思路是加强红色旅游鲜明的政治性,提高红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将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古色旅游”、“休闲旅游”等其它旅游产品整合,扩大产品内涵。“红色中心”是突破口,“整合”是重点,“可持续发展”是目标,把整个模式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来运作。(图7)

图7 中心多元整合模式

“红色中心”模式是红色旅游发展的突破口。红色旅游的开发是以政策资源导向为切入点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助力红色中心源的两个力量是来自于政府的“推力”与来自于社会的“拉力”。

从政府的角度看,红色旅游作为独特的载体,可以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目的,发展红色旅游又能促进老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国家的扶贫政策是相呼应的。因此,就产生了开发红色旅游的政府推力。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作为宝贵财富的红色精神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在红色旅游的过程中能得到心灵的震撼与思想的启迪,这种感染熏陶是无价的,这就产生了红色旅游开发的社会拉力。

政府推力与社会拉力两者的结合,使红色旅游得到迅速发展。

“多元整合”是红色旅游发展的重点。红色中心对红色资源的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红色旅游的发展仅仅依靠红色中心是远远不够的,必然寻求“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古色旅游”、“休闲旅游”等的结合,增加参与型旅游项目,扩大产品内涵,实现多色整合。实施多元整合,需要文化内涵、市场导向、区域协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同作用,形成合力。

中心多元整合模式充分结合了资源、市场、文化、政府四大要素,有利于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扩大产品内涵,从单纯的观光功能转向休闲、体验等多功能,实现了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红色旅游的开发模式具有典型的资源性特征,同时又带有一定的政策导向。由于大多数红色旅游地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在发展初期多是政府主导,通过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对旅游资源进行边游边开发。待产品体系完善之后,则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挖掘,提升旅游产品的内涵。在经济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较完善,已形成一定的旅游产品结构和层次,红色旅游的发展更多地与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呈现多样化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旅游的旅游需求。

五、结语

在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内容和形式都十分重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塑造红色旅游产品的两个基本支柱。开发模式来源于对内容的提炼和把握,内容是充实模式的基础,高品质的红色旅游资源是红色旅游开发的前提,合适的开发模式能够快速有效地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