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总结内容页

家居培训总结{优选5篇}

2024-08-03 07:08:02工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居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居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本期培训课程延续了首期课程的丰富内容,同样安排了上午、下午课程和晚间分享课,课程涵盖智能家居理论基础、设计实践和项目管理。联盟特别邀请的七位讲师分别从智能家居基本原理、无线组网技术、总线技术应用、系统设备解读、人因设计、案例分享和综合实践等方面带来了详尽的专业课程。与此同时,针对集成商学员感兴趣的营销管理与集成技术内容,通过两节别开生面的晚间分享课进一步丰富了本次培训的实践内容。

在总结首期培训经验基础上,本期CSHIA培训对相关课程进一步优化调整,根据集成商为主体的学员实际需求增加了总线技术的课程课时,并邀请具有多年一线市场经验的资深集成商讲师参与分享,而特别设置的营销管理课程也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在热烈的互动气氛中,本次培训收到了超出预期的效果。在毕业考核中,分别来自江苏常州、甘肃兰州与福建泉州的韩怀德、张明娟和陈国强成绩优异,成为本期培训优秀学员。

本期培训课程结束后,CSHIA智能家居系统工程师学员共同前往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参观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在上海国际智能建筑展上展出的互联互通技术阶段性成果。据悉,第三期CSHIA智能家居系统工程师计划将在广州举办,相关预报名工作即将启动。

随着CSHIA智能家居系统工程师学员群体不断扩大,联盟培训中心还将有计划的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密切各地学员间的联系与交流,搭建广泛的分享平台,共同推进智能家居市场的健康发展。

CSHIA系统工程师培训内容框架

第一讲:《智能家居基本原理》

第二讲:《智能家居无线组网技术》

第三讲:《智能家居总线技术》

第四讲:《智能家居设备解读》

第五讲:《人因设计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

第六讲:《智能家居典型案例分析》

第七讲:《智能家居综合实践》

分享课:

家居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定居牧民;生产生活;后续产业;现状;对策;青海刚察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05-02

刚察县属高寒牧区,海拔在3 200~4 200 m,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县农牧户总数为5 804户,总人口27 568人,其中牧业人口24 035人。辖4个乡1个镇,31个自然村,其中25个牧业村、6个农业村;全县是环青海湖北岸重要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基地,以饲养藏系绵羊和牦牛为主,始终把发展畜牧业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

1 刚察县牧民定居现状

全县牧户总数4974户。截至2008年底,牧民定居率已达到100%,目前,全县建高标准定居房2 198户;建设牲畜暖棚2 852座、共建成围栏草场26.91万hm2,占冬春草场面积的85%;人工饲草地1 086.67 hm2;随着国家加大高寒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的颁布。刚察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提出发展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理念,即立足区域自然、牲畜、草场、劳力等资源条件,依靠国家藏区扶持政策和科技进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以促进草地生态系统与畜牧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为宗旨,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2 稳定定居牧民后续产业发展的做法

2.1 定位准确,管理服务到位

全县陆续建成游牧民定居小区33个,2 501户牧民实现了集中定居。在基本完成牧民定居任务后,如何推进新村管理与创新如何实现产业转型,是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牧区社会管理创新课题,刚察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实现游牧民群众“搬得出、住得稳、能发展、促和谐、更幸福”5个目标为抓手,有效拓宽牧民致富途径,积极探索具有牧区特色、刚察特点的游牧民定居小区社会管理新路子。聘用64名大学毕业生组建成大学生综合服务管理团队,承担起小区“活户籍、活地图、活档案”、“家庭情况清、人口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服务管理职能。为使定居群众尽快融入现代城镇生活,专门制定了定居群众培训大纲,注重从居家理财、家电使用、饮食烹调等方面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培训,教育、引导、培育游牧民树立过好城镇生活的理念,使其掌握新的生活知识、能力和方法[1-2]。

2.2 组织机构设置精炼,政府的职能工作到位

刚察县实行集约化经营,将定居牧民户的草原和牲畜交给专业合作社经营,年底再对各部人员进行分红。另一方面,还组织其参加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转变思想观念入手,成立思想政治培训中心,开展教育、培训、引导工作,帮助群众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效益意识。培训中心共有培训班20个,开设培训课程22门。为了更好地开展培训工作,将农牧民群众受教育文化程度作为培训班设置班级的理论参考,从不同方面设置课程以满足农牧民群众需求。把培训工作与扶贫开发等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按照“培训一人扶持一户”的原则,积极招录贫困农牧民、失地农牧民等人员参加培训,确保亟待培训人员接受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培训中心已举办玛尼石雕刻、氆氇绣、藏餐烹调、动物标本制作、大棚种菜、美容美发等培训班18期,参加培训人员778余人次,累计283人实现转移就业,就业率达60%,累计解决贫困农牧民温饱问题560人。大部分培训人员能够以一技之长从事第二、三产业。餐饮培训人员通过培训,自己开设餐饮店,并以餐饮车的形式在小区门口出售快餐,不但方便了群众,而且增加了收入。参加唐卡制作、石刻、缝纫裁剪、泥瓦工、汽车维修等课程培训的人员提高了自己的技能,拓宽了就业渠道,为致富增收开辟了新道路。

2.3 后续产业发展目标明确,踏实稳进

早在建设定居小区时,就同步考虑后续产业发展问题,为每个定居小区配建了暖棚、畜圈等生产设施,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畜产品加工企业引入定居小区,引导定居群众大力发展舍饲养殖、饲草料种植加工、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等特色产业,使定居群众增收渠道更加多元化[3-4]。刚察县还充分依托热水煤炭工业园区、县畜产品加工园区、牧草加工基地、海滨藏城餐饮宾馆等旅游服务区用工需求较大的实际,强化与用工企业、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沟通对接,引导群众开设小卖部、藏家宾馆等服务项目,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劳动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聘用102名保洁员进入各小区开展保洁服务。目前,定居群众在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社会救助、福利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了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对定居群众的惠民实事也在一件件不断得到落实:子女入学入托时优先接收,优先享受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和社会捐助等,解决了定居的后顾之忧。通过公平竞争和有效激励,调动广大牧民和各类教育机构的积极性,促进劳动力转移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对加强民族团结和牧区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3 存在的问题

3.1 牧民积极性不高

在牧民定居点重点实施人工饲草料基地、棚圈等基础工程设施建设,解决牧区冬春季节饲草长期严重短缺的问题,为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生产创造条件,目的是提高牧民综合生产能力,缓解草场压力,逐步实现草畜平衡的持续发展。但从目前疆内定居牧民点了解到,只要有草场的牧民依然还是以放牧为主,棚圈成了临时过渡的场所,一般用于12月至翌年3月圈养生产母羊成为下冬羔的场所。同时饲喂一些老、弱、淘汰羊。根本没有达到冬季舍饲喂养的目的。国家分配给个人的饲草料地,由于各种原因承租给他人,秋后回收田里作物秸秆。久而久之使生产者产生了对国家、对政府的“依赖”思想,不仅缺乏投资的积极性,更缺乏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具备的投入产出的意识,经营理念始终还是停留在以往的生产观念中。对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生产转移,只要有些经济实力的牧民,积极性都不是很高,想转变的又因各种因素如技能掌握、观念认知、资金短缺、自身素质等制约,对新疆的牧区经济转型和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3.2 牧民生活得到改善,但是质量并未有太多提高

随着牧民定居点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三通”、“四有”、“五配套”工程也在逐步健全,牧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文化教育和科技卫生事业得到发展,牧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加强,使牧区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逐渐显现。在一些牧民定居区,村集体投资,新建文化室,购置了电视机、放像机及各种科技图书等,不但丰富了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还转变了牧民的生活方式,不断接受现代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在思想观念上也由传统文明逐步向现代文明转变。但在调研中发现,牧民的收入虽然每年在不断增加,生活的质量却并没有太多的提高。定居后吃、穿、住、行都需要花费,个人可支配的开支并没有很多,大多数牧民没有存款。加之家庭理财概念淡薄,收入与开支基本维持平衡,遇到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根本就没有挽回的余地。这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必需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4 对策

4.1 发展特色牧区草原经济

疆内各市县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等各有差异,因此各市县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培育和发展有自身特色的牧区草原经济,政府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各项补贴机制,灵活应用。充分发挥了定居区集体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和作用。设立思想政治培训中心,开展教育、培训、引导工作,帮助群众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效益意识。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让其逐步懂得明白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是今后牧区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在自愿的原则下逐步引向合作化的道路,通过优化组合实现专业化生产。在牧区的定居点上大力发展牛羊育肥,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从重点扶持到以点带面,让牧民亲眼所见比什么都有实效。对于富余劳动力应根据个人家庭实际情况引导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生产,不盲目发展。一对一的扶持,使其具有一定的技能,为增加收入开辟道路,摆脱封闭型经济的束缚。

4.2 结合牧民定居点的建设

加大定居点的绿化率面积,使定居牧民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交通设施、对于搬迁长或短的定居点或者社区,都需要建立牧民定居新区、新村管理机制。注重从居家理财、饮食烹调等方面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培训,引导、培育牧民树立过好城镇生活的理念,使其掌握新的生活知识、能力和方法。

5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1-08-09)[2013-02-01].http:///zwgk/2011-08/09/content-1922237.htm.

[2] 何伋.新疆阿勒泰地区定居牧民后续产业发展的建议[J].新疆畜牧业,2012(4):16-17.

家居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2017年调查报告范文一:

近几年,随着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区农村劳动力也出现了大量外出现象,农村土地弃耕荒芜面积日渐加大,农业经济收入比重下降,农业生产潜力逐渐丧失,后继农业技术人才匮乏,农村青年务农意识淡化和劳动力老化,这些因素已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不利于今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青年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更多的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农业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农业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青年外出多,农业产能日渐乏力

**区辖34个镇(办),总人口101.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9万人,占总人口的78%,属典型的农业大县。据调查综合统计,全区农村劳动年龄人口38.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17.15万人。其中:外出打工人数达**.5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84.5%,形成了以主要青壮劳动力务工挣钱的格局,传统的农业主导地位大大削弱。20**年底区统计局全面统计粮食播种面积为54260公顷,比2005年80773公顷降了265**公顷,近六年间减少32.8%。农户牧业畜禽存栏数量逐年大幅下降,从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人均出售肉猪及猪肉总重量2.46公斤,比2005年同期减少83.5%。农牧业比较经济效益过于低下,第一产业收入272.6元与2005年818元同比下降66.7%。大部分的农户完全放弃土地经营,或是只经营小块土地,满足自食自用,致使可供出售的农产品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农户吃粮吃肉吃菜完全依靠购买。劳动力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农业劳动力减少,必然导致农业产能的下降。

(二)农村青年务农少,明天耕地无人种

**区由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0.6亩,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大部乡村农民全靠肩扛背驮进行传统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单一,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业收入低,农村年青人多数根本不愿再吃父辈这样的苦。从初中、高中、大中专以上毕业生调查,农村青年都想跳出农门做城里人,不愿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很普遍。特别是初中毕业生都早早打算外出打工或从事其它劳动,对农业发展无信心。多数家长也不主张孩子从事农业生产,形成如今农业基本上为老人、妇女和儿童。明天耕地无人种,这种情况无不叫人担忧。

(三)政府培训机会多,农业技术培训少

教育、农业、劳动和扶贫等部门实施的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雨露计划等多项目的培训系统,无论劳动力转移培训还是农业培训,长期和短期都在并进,减免措施也相应配套。但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人数很少。目前,以外出务工培训为主,农业培训辅之。劳动力监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从业劳动力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9%,其中只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2.2%,较高学历的和学农专业农村青年务农就更少。据培训部门综合调查统计,全区每年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不到1万人,只占全区农村劳动力40万人的0.25%。如果不尽快加强对农村青年培训,既是对现有农业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又错过了提高农村青年整体素质的最佳时机。

(四)农业基础条件差,农村青年创业难

**区20**年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农民人均总收入5358元,其中:人均纯收入4537元,属于全省比较贫困县区。农业人均收入526元,占农民人均总收人9.8%。现有871个村中,村无经费积累、村委会无办公楼、村无专业技术人员的三无情况的村委会,要占三分之二以上。据三季度在龙潭、王山、新丰、官家等多村调查,村委会正常开支十分困难,必要组织活动受限,大部分村就连村干部开会议事活动,一般都需要占用学校校舍,或者直接在村干部家中进行。农业培训、技能学习更是困难多。即使有的村委会有办公地、有图书室、配有一到两台电脑设备,多数上不了网,都成了摆设。多数年青人在农村感到信息闭塞,对先进的农业技术掌握研究渠道窄,错过多种学习机会。尽管可以参加中长期培训,但本地主导产业不明显,参与受训人,学用不能结合,导致农业培训没有吸引力。加之一部分村干部对本村经济发展和主导产业缩手缩脚,思想保守,长远认识不足,不重视本村长远经济发展和青年创业培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进展慢,一定程度阻遏了农村青年在农业创业。发展现代农业,前期工程资金启动量大,少则上几万元,多则上百万,自筹资金缺乏,种种困扰让农村青年即便是有心创业,也无力投入,制约了农业项目发展上档次、上规模。

二、产生原因

(一)外出打工对农村青年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本地产业吸收的劳动力十分有限。政府也鼓励富裕劳动力外出,**、**、**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大大的吸引了农村劳动力的走向。外出从业参与面广,资金获得直接等特点,优于农业的经济收入。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年**区外出打工人均总收入达16418元,全区外出打工总收入23亿元左右。如此可观的收入,对改善生活条件,解决子女就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两年本地非农务工也开始走强,农村建筑增多,不外出的青壮年每天也能最低挣到100元到**0元收入,眼前利益驱使,务工好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萎缩成为必然。

(二)传统农业制约农村青年发展

**区山多地不平,农户土地分散,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水利建设损毁复修任务大,大型农业机械进不了地,传统的耕作方式无法改变,要扩大农业生产靠劳力和技术,而劳力和技术缺乏又制约了发展。现有农业生产成本逐年上涨,产品价格波动大,经济效益低位徘徊,农业投资风险依然很大,导致农民不愿在土地上多投入。目前,支撑的农业的是低文化、低技能、低体能三低人员。全区38.2万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22.9万人,占60%;高中文化程度的9.54万人,占24.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5.72万人,占**.9%。大量低素质人员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业产业无条件,特色产业不明显。由于多数村缺乏帮扶措施和必要的财力支持,农村青年普遍深感农业创业难。

(三)农业技术培训对接错位

一方面是来自农业专业学校困扰。五年前,**区两所专业职中,大同新建职中开设了以蚕茧、食用菌种植、养鸡猪等农业为主专业;新安职中也有固定的以农业为主相关的经济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如今为了市场需要和生存发展,承接了政府以外出为目的多项长短期培训任务,农学环境转变,学农生源锐减,学校对农村技能培训专业设置单一化,所以农业培训科目相应调减,甚至无法开设农业科目班。就连区农广校也面临办学困难,七月中旬区农业局在招生关键时期抽调十八名干部,分片包干,由局领导带队用一周时间分赴乡镇办督促落实招生任务。另一方面参加培训人员积极性不高。农村贫困落后,大多数青年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缺乏认识,选择学习专业随意,加之对免费教育无心里压力、无紧迫感,学员有想学就学,不学就走,学员流失率高达15%。加之农村青年往返学校和家庭之间,一些交通费、生活费用等开支加重了家庭负担,也造成家庭对培训的不支持。由于学员减少,相应专业学校面临对任务完成和获得国家不同类型的补助减少,形成了学校资金紧张的压力,特别是农业人才招生更难,政府陷入一头热怪圈。

(四)农业培训部门之间未形成合力

近年来,职中、农广校教育专业学校,以及劳动、扶贫、科技、妇联、共青团等部门有比较系统的培训项目,相应的都组织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但在市场经济转型中,都以外出培训为主,更有多数部门对农村以几小时或一两天时间的简单培训而为之,对其农村青年在农业发展问题上培训力度明显不够。其次,各部门虽然都有专项培训资金、场地、师资队伍,但在扶持政策、资金划拨方式和培训计划、目的上却不尽相同,各自为政、各自为营,不能相互协调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极易形成培训内容和对象的重复,浪费有限的培训资源,造成培训目标脱节、影响培训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未能调动社会参与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一)重视农业人才优先规划,建立青年人力资源信息库

区镇村三级政府,要统一联手,对村中现有40岁以下农村青年和初、高中返乡毕业生,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摸底,充分掌握青年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组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信息库。按不同对象、不同年龄段、根据本人意愿和村镇产业,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主动规划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类型、时间和标准。大力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农民劳动者。认真做好以外出培训为主到农业技能培训为主的转变;要根据本地产业发展情况, 由以短期培训为主到与中长期培训并举的转变;由以现有劳动力技能培训为主到与新增劳动力教育并重的转变。增强学农热情,鼓励接受现代农业培训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农业打好基础。

(二)搭建农业发展平台,改善农村青年创业环境

一是整合领导机构,成立一个专门负责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领导工作办公室。专业机构与部门联手,统一组织联动,做到统一计划,统一管理。镇级设立农业**0工作站,做到农业技术困难有人管,电话咨询有人接,培训认证有人抓。二是完善 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在国家和地方现有政策资源的基础上,着力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对职中、农广校的农业培训资金投入,采取奖、贷、助、补、减、免等多种方式给予特殊支持,特别是对初中、高中毕业后的返乡学生进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实施分片包干办法,北部区域乡镇农业培训到新建职中,南部区域乡镇农业培训到新安职中进行培训,减少交通费用。实施毕业实名报账制,制定培训等级补贴,学员经初、中、高级培训结业后,培训机构凭项目合同书、到乡财政部门报账领款。对交通较远贫困生,免培训费补贴外,报销一定的车旅费用;对青年到见习基地或到创业实训基地实训的,给予见习或实训补贴;大力鼓励和发展社会力量,多途径开展农业技能办学,方便农民接受培训;积极争取企业、院校与乡村培训对接,给予相应的税费减免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三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结合本镇村主导产业,同步建立一批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业园区,开办青年农场,筑巢引凤。加快创办经济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社,培育青年农业科技示范村、示范户步伐,扩大农村青年创业环境。四是落实完善农村青年小额贷款助力资金和优惠政策。对农村青年向农业园区和规模化发展创业者,采取乡镇推荐,财政为农业青年提供必要担保,信用社顺畅对接的便利贷款直接通道。凡是接受农业各种培训后,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可优先享受支农优惠政策。五是建立网络通道。利用村部活动室,积极开通网络服务,运用计算机网络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跟踪服务和指导,及时解决农村青年创业中生产问题、营销困难,为农村青年创造生产服务环境,使农业增值增效。

(三)选好突破口,重点培养一批农业带头人

一是每村优先重点培养5-10人农业规模带头人。根据该村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帮助青年围绕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林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造就一批如粮食种植、大绷设施蔬菜栽培、果树栽培、苗浦花卉种植、食用菌种植、家禽,家畜,水产特色规模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机耕种、农艺工、绿化工等方面的专业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增强引领作用。其次对现有农村青年生产经营能人、农村致富带头人挖掘,协调荒芜耕地快速向他们流转,支持鼓励他们做大做强,拓宽辅助劳力更好的投入农业生产。动员支持农村外出青年返乡创业,借鉴吸收外省外县农业先进成熟经验和技术,建设家园,做到村村都有农业经济致富带头人。再者对新生劳动力(即未能升入高中和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直接由各镇办推荐到农业培训机构接受高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取得大中专学历证书教育、使他们具备高素质农业后备人才。

(四)创新培训方式,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一是以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区农广校)作为总输扭,利用职中、农业部门培训中心现有基地优势,向乡村延伸,向基层加强,设点挂项,打造农民学习加油站。二是支持帮助每村创办 农民夜校培训班,利用农闲、晚间定期开设各种培训班。利用农家书屋、教学光盘,方便农民就近学习,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农业部门对其培训班开展定期认证工作,提高参与度和培训率。三是认真实施送技能下乡培训工程。增加经费,组织农业专家教授到农村讲课,传授科技知识,到现场为村民答疑解难。邀请农村产业起步早,有一定经验的致富能手,采用田间地头、院坝培训、示范性教学。四是保证培训时间,提高培训效果。农业实用技术学时保证10天以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总学时保证2个月;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学时保证1个月。力争做到培训一人,合格一人。

2017年调查报告范文二:

五水共治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4年的 五水共治、治污为先已经如火如荼开展,为更全面多角度地了解我市垃圾河清理和污水治理情况,收集群众身边还未清理的垃圾河、污染比较严重的黑臭河,并寻找存在的各种污染源等,征求受访者对五水共治的意见建议,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在温州市统计局指导下,xxxx4年7月-8月,xxxx市统计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五水共治整治情况民意调查。

一、调查总体情况

此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沿河沿岸的居民,这些人群生活在河流附近,对五水共治的各项工作及成效有着更为直观的了解,使调查的结果更具说服力。根据各镇街平原村的分布抽取20个村,每个村计划完成15份样本,计划共完成调查问卷300份。调查采用入户调查和简单随机抽样方式,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00份。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公众对五水共治整治情况知晓程度和满意程度仅有40.9%和62.8%。

二、沿河居民生活方式反映

1、沿河居民生活污水大部分经过化粪池沉淀后排入河流。在对您家产生的生活污水是怎么处理的?问题的调查中,有72%的被调查者选择经过化粪池沉淀后排入河流,有20.3%的被调查者选择纳入污水管网由污水处理厂处理,还有7.3%的被调查者选择直接排入河流。选择纳入污水管网由污水处理厂处理都为城区沿河居民。

2、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集中处理。在对你们当地的生活垃圾是怎么处理的?问题的调查中,有9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村统一收集处理,仅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随意堆放,自行处理。

三、沿河居民对五水共治整治工作知晓和满意情况

五水共治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要正确对待整治状况。

1、仅半数以上沿河居民知道五水共治整治情况。在对您知道我市各地正在开展的五水共治吗?问题的调查中,有17.5%的被调查者选择知道,比较清楚, 有39.3%的被调查者选择听说过,但具体不太清楚,有43.3%的被调查者选择不知道,没听说, 计算知晓率仅为40.9%。沿河居民主要通过电视新闻、报纸和网络了解五水共治整治情况,有57.1%的人通过电视新闻了解,有25.9%的人通过报纸了解,有31.2%的人通过网络、微博、微信了解。

2、近三分之二沿河居民满意五水共治整治效果。在对您对我市前一阶段五水共治,治污先行工作 的效果满意吗?问题的调查中,选择满意、较满意、一般的被调查者占66%,选择不太满意、不满意的被调查者占16.3%,选择不知道的被调查者占17.7%。针对66%的满意居民,当问到若满意,您认为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有哪些?的问题时,有77.3%的被调查者认为河面漂浮物的打捞和保洁有明显成效,2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河道清障、河岸驳坎、沿河垃圾箱配备、治理乱倒、乱抛垃圾垃圾、清运、填埋工作等工作有明显成效。针对16.3%的不满意居民,当问到若不满意,则主要是哪些方面不满意的问题时,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不满意还有很多污染的河水没有治理超过三成的被调查者不满意治理力度不大,存在应付或造假、边治理边污染,出现反弹和回潮、只治理大的河流,小的黑臭河都没有动超过一成的被调查者不满意工作不细,治理成效不明显、治理后续工作没有跟上,造成浪费、宣传工作没跟上。

四、沿河居民对五水共治治理难度情况评价

1、固体垃圾倾倒污染、生活污水、粪便直接排放、重污染企业未搬迁,企业污水乱排放现象很严重是沿河居民心目中水污染的主要形式。调查数据显示,42.7%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河道边存在固体垃圾倾倒污染现象,42.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河道边存在生活污水、粪便直接排放现象,35%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河道边存在重污染企业未搬迁,企业污水乱排放现象很严重现象,13.7%的被调查认为在河道边存在餐饮业污染现象,10.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河道边存在农业生产污染严重(农药、化肥等)现象,7%的被调查认为在河道边存在畜禽养殖污染较多现象,6.3%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河道边存在船舶油水污染现象。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污染源查找工作,加强防范。

2、沿河居民认为污水治理工作主要困难为沿河居民保护意识差,边治理边污染、 管理部门执法薄弱,缺乏有效管理手段、整治周期长,难以持久。调查数据显示,52.3%的被调查者认为污水治理工作主要困难为沿河居民保护意识差,边治理边污染,45.7%的被调查者认为污水治理工作主要困难为管理部门执法薄弱,缺乏有效管理手段,39%的被调查者认为污水治理工作主要困难为整治周期长,难以持久,33.3%的被调查者认为污水治理工作主要困难为工业、商业和农业主要污染难以根治。提高居民素质,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3、与上年相比,沿河居民感觉垃圾河清理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明显好转。调查数据显示,在访问的7个项目中(表1),只有垃圾河清理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两个项目,达到半数以上的居民同比感觉好转,分别有71.33%和64%。而重污染行业整治和养殖行业整治仅27.33%和18.33%。

表1:沿河居民对五水共治整治情况与上年同比反映情况

单位:%评价方面明显好转略有好转基本不变略有恶化明显恶化说不清1.垃圾河清理23.00 48.33 23.00 1.33 0.67 3.67 2.河边违章建筑9.67 28.33 40.00 2.67 0.00 19.33 3.河道两边的绿化15.00 23.67 51.33 3.00 1.67 5.33 4.污水处理情况8.33 36.67 44.00 4.00 0.00 7.00 5.生活垃圾集中处理17.67 46.33 31.00 1.33 0.67 3.00 6.养殖行业整治7.00 11.33 31.67 3.00 0.33 46.67 7.重污染行业整治8.00 19.33 28.67 3.33 5.00 35.67 五、小结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调查显示,有30%的沿河居民认为污水治理的有效措施为开设电视专栏,直接曝光污染水环境的现象和行为,有19.7%的沿河居民认为污水治理的有效措施 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群众配合支持和参与。要把五水共治作为促转型、优生态、惠民生的重中之重。抓紧在全市进行更深、更广、更细地宣传发动,提高居民的素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五水共治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参与的浩大声势和浓厚氛围。

家居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省、市、区扶贫攻坚战略布局和扶贫开发总体思路,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以扶贫脱贫为手段,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群策群力,坚决完成我会对全区公民的扶贫攻坚工作任务。

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以全区年度脱贫计划为基础,全面推进居民农业技术知识培训、农村贫困居民享受义诊义检、减灾防灾实地操练等民生工程,努力实现全区贫困居民脱贫致富。

(一)抓宣传,转变贫困居民思想观念。

扶贫先扶志,发动全区自愿者组织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为平台,以“世界红十字日”、“ 世界献血者日”、“扶贫日”宣传等为契机广泛宣传“四自”精神,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教育贫困居民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强“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引导居民思富求富。大力宣传农村居民脱贫致富先进典型,激发贫困居民求富裕求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实现“他扶”到“自立”的转变。

(二)强培训,主抓红会参与扶贫行动的关键环节。

认真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居民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增加家庭收入。一是举办果树栽植、农业技术、卫生救护知识等实用技术培训班35期,培训居民770人;建立区级培训基地一处,推动形成“企业(协会)+基地 +居民”的生产经营模式。并通过电子商务网店、展销等平台,努力将“巧手产业”打造成为促进居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渠道。二是举办自救互救演练培训班50期,培训居民1650人,并开展义诊义检1800人次,提高人民群众预防疾病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自救互救的能力,确保我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是发放生计基金并举办生计培训班20期,培训农村居民 460人,向到区外输送富余劳动力230 人。

(三)办实事,修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工程,开展香港博爱家园项目工作。

香港博爱家园社区为本—减灾项目项目资金为32万,项目实施周期为18个月,目前确定阙家、御史两个乡镇为项目实施乡镇,正在通过向上级报送候选项目村情况调查表来筛查确定具体项目村,我会将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并积极配合上级要求做好“博爱家园-社区为本减灾项目”,实现村民参与,共建安全社区,早日脱贫致富的美好局面。

(四)献爱心,全面深入开展“三救”及社会募捐工作。

发动特别援助行动,对本区困难家庭、贫困儿童及重病患者通过向上级报送相关救助申请表和向社会公开募捐的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扶危助困;利用春节发动“博爱送万家”的送温暖行动,向贫困居民发放米、油、棉被、羽绒服等物资及慰问金。利用给全区规模以上的企业邮寄募捐倡议书和向企业、团体单位发送献爱心短信的方式进行“企业—贫困户”一对一的帮扶模式。

(一)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科学确定发展规划和项目,并对工作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解决措施和办法,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干部、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到贫困村工作。

(三)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和扶贫宣传工作。

家居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调查活动,全面掌握我市居民(农户)食用碘盐情况,为提高我市碘盐普及率,实现我市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提供依据。

二、调查工作领导机构

为确保我市居民(农户)食用碘盐情况调查工作顺利实施,市政府决定成立琼海市居民(农户)食用碘盐情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具体人员组成见附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供销联社盐务办公室,具体负责本次调查各项工作。各镇、农场和各村(居)委会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加强对本辖区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三、调查范围和内容

本次调查活动的范围和内容是:全市居民(农户)食用碘盐的相关情况,包括居民(农户)户数、人口数和食用碘盐情况。具体详见《*省居民(农户)食用碘盐情况调查汇总册》。

四、调查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以村(居)委会为单位,成立若干个工作小组直接到居民(农户)家中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肉眼观测和使用碘试剂对居民(农户)食用盐进行检测,确认小包装碘盐、小包装腌制盐、加碘粗盐和非碘盐。各镇、农场在检查中所需要的碘试剂由市政府予以安排。

五、调查和结果上报时间

㈠各村(居)委会的调查时间为5月25日至6月5日,并于6月6日前将调查结果(调查汇总表册一)报镇政府。

㈡6月7日至6月12日,各镇对各居(村)委会进行抽查,确认无误后,于6月13日前将本镇调查结果(调查汇总表册二)报市政府和盐务分局。

㈢6月14日至6月22日,市政府组织对各镇进行抽查,确认无误后,由市盐务办于6月23日前将本市调查结果(调查汇总表册三)报省盐务局。

六、有关工作要求

㈠抓好培训工作。为确保本次调查工作质量,由市盐务办和市卫生局联合对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和有关领导进行培训。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由市政府对各镇、农场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和有关领导进行培训;第二阶段是由各镇、农场对村(居)委会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每一位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掌握调查的基本方法和具体工作要求,确保本次调查工作顺利完成。

㈡各单位根据入户调查情况,如实填写好调查汇总表册,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逐级上报。

㈢各单位要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调查工作顺利推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