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计划内容页

艺术课教学计划{整理5篇}

2024-08-02 18:17:01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课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课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一、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

城市规划类专业美术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即艺术处理和表达手段的训练。然而,经常有学生反映头脑中有许多好的想法,就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来。城市规划设计需借助于绘画来准确表现设计意图,需通过手中的画笔来传达设计思想。所以解决这一矛盾,应强调素描、色彩、速写等基础训练,重点在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艺术表现能力。一方面是表现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是审美评判能力和造型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基本的功能训练融入到创造性设计为主线的启蒙教育中去,让基本功能训练服务于创造性,在每次的重复性训练中发现新的规律后再创造出新的结果来。例如,在进行色彩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先找一些园林画进行临摹,单从色彩基础出发进行第一遍的临摹来了解色彩的本质。然后在这张画的色彩中加入一些历史、文化因素。如在中国园林设计色彩中,土红、桔黄、黑、白、金等用色甚为大胆,至明清色彩更趋丰富多彩,在原有传统用色的基础上添加了蓝、青、绿及复合色调,如浅灰、灰棕、浅褐、浅黄、浅蓝等,色相纯度的降低使色彩添加了许多含蓄。作好这些解释后进行第二遍的临摹。最后,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加入自身的想法后进行创造性的第三遍绘画。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使思考、创造逐步形成一种习惯,从而改变原来那种与设计完全脱节的重复性训练。

二、创新能力和感性素质的开发

城市规划类专业美术教学的另一目的,就是创新能力和感性素质的开发。创新是艺术的灵魂,艺术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城市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李砚祖(2002)谈到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教学宗旨时指出:“为了教育出能够适应潮流和努力变革的学生,我们鼓励灵感,创造性的思维和独立进行学习、实验以及对现状提出的质疑;鼓励敢于冒险和打破陈旧的精神,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者,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能力、技术、管理方面的能力,从而有助于使他们成为发现新未来的设计师。”作为设计教育的第一步,城市规划教育的重点也应放在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上。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从创造活力的激发和培养两方面着手。这要求教师要具有现代教学观念和必备的知识储蓄,然后才能真正理解并运用兴趣教学以“融合式教学”将知识性、趣味性、专业性相结合,从根本上唤醒和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打破陈旧的思维方式,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事情,然后激发灵感把其运用于设计中。例如:一把椅子,单一的思维是“用来坐”,进行思维的激发和培养后,可以想到椅子可以用来做游戏、放东西、遮风雨等,这时许多答案就会同时出现,如可以用来站上去拿东西、躲下面不淋雨等。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他们惯用的思维方式是理性的逻辑思维占主导,缺乏感性思维,因此同时要培养他们的感性认识及形象思维能力,旨在为其更适应专业特点,这是课程教学的目的,也是因为设计艺术是典型的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态。

三、课程学时和课程设置的调整

艺术课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时代;美育;公共美术;课程;改革

2024年4月1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求各高校要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方能毕业,部属高校须于2024年9月1日提交美育工作实施细则。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是指导和推动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南。由此可见,新时代,公共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公共美术课程的发展及其现状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7年,教育部出台《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根据该文件,全国84.6%的大学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共艺术课程,高雅艺术进校园已有13年。已为学校美育政策体系制度建设更加完善打下坚实基础。《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6-2024年)》宣布,未来三年,全市所有高校应要求提供公共艺术指导并记入学分,每个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至少参加1~2门艺术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美育教育水平。2017年黑龙江省出台《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全省普通高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通知》文件,要确保在2017年底前开设公共艺术课程。与此同时,2024年《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明确学分,大学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其专业教学计划。每个学生必须至少参加一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在学习期间通过考核。目前参照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规定,要求普通高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本科教学计划。每个学生必须至少参加一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并在学习期间通过考核。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对于实施学分制的高等教育机构,每名学生必须通过学习,获得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至少2学分,修满规定学分方可毕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将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教育部的下属“211工程”学校和省重点学校应开设上述课程。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其他院校尽快开设。明确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教育特色等的优势,提供任意艺术选修课程或实践活动,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高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大纲》介绍了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实施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公共艺术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一部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但各省在实施该课程时基本没有统一的课程大纲。该课程有艺术介绍、音乐赏析、歌剧赏析、戏剧赏析等,没有实行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课程。2024年教育部出台的意见中,有了决定性的基础指导文件,课程建设才有了依据,各省出台政策建立完善美育工作,公共艺术课程有待改善和完备。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日渐使我国高校学生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公共美术教育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公共艺术课程通对大学生艺术理念的灌输,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功能,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力,从而达到学生身心合一全面均衡发展。

二、改革的建议

第一,以世界的高等职业艺术教育为研究背景,以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为主线。从学校实施公共美术教育现状调查入手,分析主观、客观等各方面的因素,在新时代重视美育思想下,以国内外美育课程设置为研究资料,以高职公共美术课程改革为研究基点,解决公共美术教育体系普遍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美育的实施普遍意义。形成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科学且有目的地对课程设计、目标、内容等研究设计,形成系统的研究中的问题,然后获得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案,系统的课例等记录和分析,形成量化的研究指标,再以充分的实践证明形成结论,形成系统有效的研究。第二,对公共美术课程、美术艺术活动设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促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发展。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有机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上的创新,包括课程结合高职院校自身院校、专业等特色、特点设置哪些课程,以及如何设置。公共美术课程人才培养是艺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制定各学年公共美术教育的工作计划、实施具体步骤、教学等工作思路,制定系统、科学、完备的教学规划和目标评价考核体系,确保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质量提高和教学收获的实际效益。第三,公共美术课程的融入艺术实践性研究:多样化的教学途径,应当将教学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不拘泥于课堂,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等,有效的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途径:搭建校园艺术展示平台、组织课间课后欣赏活动、线上微课、校园媒体平台互助、组织校社团交流等方式,2024年《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印发文件中要求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进行修订,学生艺术团队成员的选拔、挖掘,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微课平台展示课,学校的艺术实践活动应该让众多学生乐在其中的参与。第四,公共美术课程的融入思政课堂的实践性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公共美术课堂、德育与美育之间课堂融合的研究等。在新时代美育思想下,紧跟时代潮流,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中思政也是课程设置的一部分,融入思政课堂德育教育,促进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教师和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

艺术课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72-04

上世纪五十年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立了室内设计专业,这是国内最早设置该专业的高校。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室内外优美环境的渴求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国内普通高校以及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专业建设初期,环艺专业主要以室内设计发展方向为主,后期由于房地产经济迅速发展,就业市场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加大,为迎合市场人才需求、扩大学生就业面,很多内地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将专业延伸至室外环境设计,以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设计为多个发展方向。农业院校结合本校特有的林学教学资源以及师资条件,室外环境设计景观方向专业发展主要倾向于绿化设计、种植、施工方向,课程体系比较完善;而非农业院校由于教学资源、师资条件的限制环艺专业室外方向以艺术创作、规划设计为主,由于专业发展时间短、办学条件等问题的限制,景观设计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不完善。面对如此种种,如何根据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发挥艺术类学生特长以及合理开展“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不够重视

就环艺专业本身而言,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方向核心课程,但纵观我国当前环艺专业教育现状,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普通高校,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都着重强调软件、规划设计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据很大比例,而对园林植物课程体系建设不够重视,在专业建设初期很多院校都没有开设这类课程,后期通过学生就业反馈信息以及景观行业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人才需求的情况下,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大多数课程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栽树、绿化认识方面,缺乏对园林植物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园林植物造景能力较低,如城市公园设计中,园林植物造景面积占整个绿地项目的80%,由于学生对园林植物造景轻视,大面积的植物规划设计造景艺术性差,缺乏美感,严重影响了规划设计水平。

(二)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材缺乏

当前针对环艺专业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材不多,且大多教材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农业院校教材编写的,但农业院校课程设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讲教材内容过深,专业性太强,课程延续时间漫长;而理工类、综合类院校开设课程以园林植物景观的艺术性为主,专业知识比较浅显、深度不够,导致设计中无法灵活运用丰富的园林植物材料进行造景设计,并且课程设置、内容安排与其它专业课的连贯性不强,在后期规划类课程中,由于课程教师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知识的欠缺,概念设计阶段的植物造景往往被忽略,导致环艺专业同学对园林植物空间造景一片茫然[1]。总的看来,结合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特点的园林植物规划类教材缺乏。

(三)教学资源缺乏

相较于农林院校非常齐全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类课程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设备而言,其他院校就显得空白,没有相关的实验室、标本室开展教学,课程教师往往只有一名有着相关教育背景的专职教师,甚至有的普通院校和高职院校采取外聘教师或者是其他课程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所在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背景专职教师只有一名,有时兼职到其他职业院校上植物规划设计类课程。同时由于教学资源、设备、课时限制,教学手法比较单一,通常采用理论讲授为主,项目辅导为辅,缺乏实践教育环节。这就使得课程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专业性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得不到较好保障。

(四)理论知识方面欠缺

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设计专业知识还要有扎实的植物类知识[2],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是艺术类高考生,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相比,种类繁多、变化丰富的植物品种让学生应接不暇,严谨的植物施工制图规范让思维活跃的环艺专业学生极不适应。学生主观上普遍存在对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有偏见,认为这是园艺工人专职工作,作为设计师是不用做类似工作的,从而е卵生在植物理论知识方面比较薄弱,对于植物的相关知识了解不足,设计中植物规划设计部分留白。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艺术功底,美学认知和图面表达比较强,这些方面为“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践指出了明确方向。

(五)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环节中应加大实践教学,但由于受教学资源、教学环节、课程设置等因素制约,非农林院校和高职院校环艺专业学生一般停留在理论课本上,学生在校期间较难获得实际工程的锻炼机会,即使有机会参观考察苗圃、施工工地,也是走马观花晃眼而过,对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程序和后期施工工艺不了解,从而导致对园林植物规划后期效果把控不够,规划设计脱离实际。

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一)明确教学目标

结合环艺专业学生生源质量差、基础差以及就业市场对环艺专业实用性要求这一特点,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们经过研究,将环境艺术专业的“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熟练掌握该地区常见、常用园林植物主要识别特征以及园林用途;运用环艺专业课程所学美学以及理论知识,从植物平面布置、空间布局、造景形式、植物与其他造景要素配置以及植物景观特色等方面对各类风格、各类型空间植物景观进行优劣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胜任各类型绿地的方案设计、阶段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培养并强化学生自我学习和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1.植物识别标本法。根据环艺专业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教学目标,结合该专业市场人才需求情况,学生需掌握和准确认识本地区常见常用园林植物。首先对植物品种的识别,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基础。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欠缺以及教学资源的缺乏,针对学生对植物品种、观赏特性易记易忘特点,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学生在了解认识植物的过程中,自己动手制作植物标本,并发挥专业特点手绘绘制植物树形和树叶,通过拍照、记录的形式收集植物种类并装订成册,经常翻阅查找。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观赏树木挂牌活动,此项活动可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学生会对自己挂牌的植物印象深刻,可加强记忆,并且在校园游览中增强专业知识。

2.空间体验法。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环境,人们使用的是空间,环艺专业学生对建筑墙体形成空间比较具象,而对植物形成空间比较抽象,习惯性思维以为植物景观设计就是栽树,聚焦在植物美学特征上,是否开花结果,形状是否独特性,季相变化是否丰富,对植物群落立面上的层次变化和整体主次关系的概念理解不深,对室外植物景观空间把握不准确[3],导致设计中不能熟练地利用园林植物围合或分隔空间。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植物景观调查,对不同类型空间、不同尺度空间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亲临其境去感受空间。在对植物空间体验的同时,学生应将植物空间形成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详细研究植物是怎样的布局和材料形成的独特空间感,对照相同空间不同材料围合形成空间的不同,以及相同材料形成不同空间的区别,以此找到设计的关键点,为后续项目设计打下基础。

3.优秀案例分析临摹法。设计之初在于多看、多分析、多动手,学习好的优秀作品和案例,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也不例外,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场地类型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优秀植物景观进行调查分析,让学生对植物景观有比较直观的体验认识。现在大多数学生设计中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因此在课程中应该强化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图纸图面的表达能力。在对优秀案例进行调查分析的同时采用临摹法,首先对其周边环境、项目概况进行了解,对植物景观空间特征、造景特点、品种进行分析,总结要点,启发学生,避免空谈设计理念的现象,并收集总平面图以及其它效果图。然后在此基础上,到现场去测绘、体会、临摹,通过组织学生对植物景观进行实地测量、评价与现场绘图,培养学生的尺度感、分析能力、手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4.立体效果图表示方法。园林植物规划设计课程通常采用虚拟项目进行设计,学生由于处于初步专业设计阶段,对植物空间想象能力差,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植物景观形象及适当的图形语言表达出来,同时缺乏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工作程序、设计方法特殊性的了解,最终图纸的表现形式主要以CAD格式的施工图表现,对后期形成的实景效果没有概念,景观方案设计最终停留在图纸上。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实施电脑实训教学,让学生使用各种制图软件进行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如草图大师软件,该软件易学易用,对电脑配置要求不高,可自制植物素材,根据学生所作CAD图形文件,采用相同素材和规格制作三维效果图,在场景内可人视角度360旋转观察植物配置所形成的空间立体景观效果,让学生可预见方案后期形成的植物景观效果。

(三)课程设计

完成前期的理论知识和调查基础上,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选择面积适中的场地进行课程设计,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全过程,了解熟悉园林植物规划设计程序,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总体布局结构规划、空间营造、群落构建、主体造景植物景观设计,并且可以结合模型设计、电脑建模来感受植物景观设计的优劣,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调查实践中所获得的设计经验进行植物规划设计的能力。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和场地设计两个步骤。

1.实地调查。运用空间体验法和优秀案例分析临摹法,选择植物景观特点突出、代表性强的场地进行调查,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植物景观空间有具象的认识,特别加强植物景观品种、设计手法、主题、空间、尺度等认识和理解,以便为后期的场地设计服务。在调查过程中要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具体包括整个调查场地的场地分析、空间分析、植物空间结构布局、栽植形式、植物配置模式、植物主题及种类、规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要求学生提交调查场地分析图,实测到的植物景观平面图、立面、剖面图以及植物景观特色分析图(可手绘或拍照),同时附上植物品种表格[5],其中园林特征主要包括该品种观赏特征、园林用途、开花时间、花的形状等,这样学生即认识了品种,又知道如何造景配置植物,为后续场地设计打下基础。

2.场地设计。场地设计通常会选用同一场地进行不同类型空间设计,或者对不同场地进行同一类型空间设计,设计之初,教师结合课程特点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植物景观设计任务书,内容要求详细具体,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阶段,规定各阶段要求的步骤、设计内容、图量、图纸表达方式。

(1)场地调查。首先要求学生对场地进行认识分析,让学生真正明白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其次植物规划要与场所固有属性结合,注重场地关联性;最后要将规划落实到元素层面,并调整为可以实施的详细设计。该阶段要求有详细的场地分析图,用简单的符号并配以文字、图片说明,形象生动表明场地属性。

(2)植物景观方案设计。结合前期场地调查进行园林植物方案设计,要求既要满足景观空间需要,又要体现地区文化,同时突显植物配置对景观空间的营造作用。结合平面和立面布局来塑造空间,并做到植物四季景观变化和立面层次搭配。为丰富植物景观效果,要求规定一定数量植物品种进行配置设计。该阶段图纸要求植物平面布局图、植物层次剖面图、植物效果示意性图片、植物品种附表。

(3)施工图设计。植物方案确定以后要绘制施工图,通常采用CAD软件绘制,要求图纸绘制要详细规范,并附植物栽植品种表格,主要包括:品种、规格、园林特征,其中规格主要是指乔木的胸径、冠幅、杆高,灌木的高度、冠幅,同时要说明灌木的栽植密度,园林特征主要包括该品种观赏特征、园林用途、开花时间、花的颜色形状等。由于学生难以将平面转化为立体景观空间形象,可运用立体效果图表示方法,将平面转为立体效果在电脑场景中三维旋转观察设计效果。为加强学生对植物施工工艺了解,学生之间可交换图纸制作实体模型,一方面植物方案设计很具象的展示出来,另外通过交换图纸做模型可互相检测施工图作图是否规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专业跨度大,学生要在四年时间内完成室内外基础和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繁重,难免出现厚此薄彼的学习现象。园林植物规划设计作为核心课程,希望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能够重视这类课程学习,专业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初步建立学生的植物空间感以及植物美感,通过标本采集方式、空间体验、优秀案例分析临摹、立体效果表示方法以及n程设计教学途径,把控每一个学习环节,提高课程效果,增强学生植物规划设计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菲,卢伟娜,张丹.高职高专园林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农业,2015(8):37-38.

[2]杨凤云,王首一,李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园林植物实践教学改革探析――以河北工程大学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5(32):78-82.

[3]李彦雪.教学改革背景下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1(9):194.

艺术课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双高计划;三全育人;思政课;艺术院校

一、引言

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一些地区的职业院校,正在向着现代化高水平目标迈进,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已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与此同时,我国职业教育也开始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阶段,正处在创新理念、完善体制、提高质量、拓展空间的改革攻坚期,“双高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双高计划”是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是指202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教育部和财政部出台《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二者简称“双高计划”【1】。

中国特色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学校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的重要指导和参与者,如何在艺术类(美术)学生中有效开展“三全”育人工作,是本文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分析和解读教职成〔2024〕5号文件,其中指出改革任务中: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臺,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提升信息化水平,这几个方面的改革任务,每一项都可为思政课教师借助和所用,帮助其更好实现“三全育人”的教学和实践效果。“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更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2】

二、艺术类(美术与设计类)院校思想政治课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情况,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不同,高职高专艺术类和非艺术类的院校又有差异,本文就主要针对艺术类(美术与设计类)的学校进行普遍性的分析。

课程情况: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4学分)和《形势与政策》(1学分)。三门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一年级、大二年级的三个学期完成。

师资力量:2024年2月教育部出台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高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学历上,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师,之前以硕士研究生为主,本科和博士学历为辅,现在博士学历比例增大。专业上,以哲学、政治学、法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为主,辅以其他专业。双师培养上,大部分思政教师无跟岗访学、顶岗实训的经历。

生源情况:据中国高校招生网高校库中统计,招有艺术类(美术与设计类)的高职院校有39所。其中,2024年高考投档分数算法:美术与设计学类投档成绩=文化成绩×50%+专业统考成绩×450/450×50%(以上海市为例),也就是说,高职高专艺术类高考招生的成绩普遍远低于非艺术类考生。由于高考需要考专业课,所以,考艺术类高职高专的学生需要花费一大部分时间在专业学习上,因此在文化课学习上,所占用的时间和热情都低于非艺术类学生,必然会造成文化课基础知识普遍薄弱的结果。

学情分析:艺术院校学生视觉型占比高出非艺术院校学生9.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艺术院校学生相对于非艺术院校学生思维更活跃,更擅长记住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如图片、图像、影片和演示中的感性的内容。【3】一方面,他们强调个性追求,敢于竞争,自我意识强;敢于冲破常规,易于接受新事物,思想开放复杂,奉行求新、求异、求变的创作观。另一方面,他们的专业意识和专业危机感强烈,普遍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轻视文化理论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他们对政治不太关心,政治理论修养不足,不喜欢“灌输式”的理论教育,缺乏学习积极性;【4】

教法分析:目前思政课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统编教材,遵循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学内容,采取标准化的课题形式、考核方式、实践形式等,同质化的思政课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个性化的发展需求。【5】

三、结合“双高计划”,提升艺术院校思政课“三全育人”有效性策略

“双高计划”中提出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6】其中,双高计划中还提到要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就要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分别对应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三个核心问题。

本文就以“三教”改革作为切入点,以“双高计划”的发展为契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三全育人”的有效性。

“谁来教”从教师改变开始,补充“三全育人”主体。

第一、“引进来”从思政教师队伍的构成改变开始。目前,思政教师主要是专职教师和学生管理、党团工作等兼职人员共同组成,基本都属于思政类、党团口的专兼职。从以技能为学习主的职业院校来看,教师队伍的结构略显单一,会降低全员育人的效果。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优势资源作为补充尤为重要,比如可以挖掘大师工作室中的大师们、校企合作中的劳模们,将他们引进来,补充到“思政队伍”中,形成双主体育人。将思政教师的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以达到全员育人效果。

第二、“走出去”从双师型队伍建设开始。职业院校很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这个双师型基本以专业课教师为主,思政课教师很少有实习、实训、顶岗等相关下企业经历。因此,借助“双高计划”,学校在顶层设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时,将思政教师也纳入到计划中,让思政教师能“走出去”,到与学校专业相关的企业中去。同时,学校能给与他们考察、考评、晋升等一系列配套的考核,以此来激励思政教师参与相关双师型培养。参与双师型培养,既能丰富思政教师对艺术专业的了解、认知、认同,又提高了思政教师在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政课上的感同身受和吸引力,以达到全方位育人效果。

“教什么”从实践教学开始,丰富“三全育人”途径。

目前,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使用的思政课教材都是马工程统一编写的教材,该教材于2024年重新修订,是集中全国最优秀的教学和科研力量,成立专门的教材课题组编写而成。教材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气质,又符合新时代的实践特点。从马克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兼具有理论性和时代性。但是基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学校的层次和专业等实际情况不同,赋予了思政课教师“教什么”的个性化设计。比如在艺术类(美术和设计类)院校,教师通过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兼顾思政课的共性和艺术院校个性特点,形成“三全育人”的新模式。

第一,增加艺术表现形式,升华爱国主义情怀。艺术类学生表达爱国的情怀,莫过于用一支画笔来抒发所思所想,所以,爱国主义+时代特色+艺术专长是他们将思政内容化为实践的一种常用表达方式。学生既通过作品完成了他们对爱国情怀的表达,又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艺,一举两得,具有可持续性。比如,2024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典型,美术类的学生,就用他们手中的画笔画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设计类学生则会用制作动画片、视频等方式来表达对这些英雄们的敬重等等。

第二,参与社会服务,践行知行合一。传统的思政课社会实践以学生对爱国主义场馆、红色基地、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福利院等进行参观、调研、考察、写调查报告为主,那么,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思政教师借助“双高计划”的平台,比如在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促进民族传统工艺、民间技艺传承创新方面,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参与其中,如:非遗+脱贫、文创产品设计等实践,这样既丰富了传统实践教学的内容,又使得学生们践行了工匠精神等价值观和理念,丰富了实践育人的内涵。

“怎么教”从混搭式教学和教法开始,完善“三全育人”方法。

第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互联网+思政教育,适应伴随网络和社交媒体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停学不停课,是2024年上半年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流状态,教师和同学们借助云端,采用线上直播、录播、听课,在线点名、签到、小组讨论、完成作业和考试。教师们各显神通,打破了传统建班制、课堂教学、学习机制和考核机制,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到2024年下半年,学校基本复学复课,教师在线上积累的宝贵经验,与线下协同进行。互联网上的优质资源、成熟的线上教学平台、软件,都成为线下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多种教学方式混搭,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主题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思政课、实践课中混搭使用,比如理论课可使用案例教学法、主题教学,实践课中可使用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既符合理实一体的教学规律,又能克服学生单一学习模式的疲惫。

艺术课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市场需求;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在步入21世纪之后,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市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师的需求呈现增长态势,但是我国的环境艺术学科办学的时间相对较短,还处于刚刚起步和摸索的阶段,与世界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为明显。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全国每年该专业的毕业生多达上万人,但是很多用人单位仍然缺少高精尖的人才,经常会因为找不到让人满意的环境艺术设计师而烦恼,导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2013年的艺术设计大类中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所以会出现低就业率的情况,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专业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这是高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和市场有了明显的脱节,在这种大前提下,要深入剖析企业对设计人才结构的具体需求,以此作为重要的参考,分析目前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和现状

1.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指包括空间计划和装饰计划、使用和审美功能计划、环境计划和设施计划、造型计划和构造计划在内的环境艺术工程的规划和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这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工程学科,涵盖建筑、建筑装饰、材料、美术、雕塑、人体工程和园林景观等多个方向,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课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括室外环境及室内装饰两种设计类型。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装饰产业大规模兴起,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使人才队伍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每年都向相应的单位输送大量专业性较强的设计人员。

2.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现状

中国建筑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建筑装饰和环境艺术设计的飞速发展。2015年,全国建筑装饰行业完成工程总产值3.4万亿元,比2014年增加了2300亿元,增长幅度为7.59%。有数据显示,到2024年,建筑装饰行业总产值将超过6万亿元。建筑行业中,从事建筑设计和装饰的工作人员呈现递增的态势,每年的增长幅度达10%。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开展,建筑装饰行业有望继续蓬勃发展,亟需大量人才,尤其是有创意、懂设计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另外,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也开始出现变化,这带动了园林景观和室内设计的社会需求呈现上升的态势,对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不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一致的,要求专业人才有良好的动手技能和实操能力。但是从现状来看,高等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将重心放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气质上,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虽能拿到很高的文凭,但是缺少实操能力,很难胜任公司分配下来的工作,最终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因此,市场需求和环境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密切的关系。高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建筑装饰行业虽然发展速度快,但与世界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总体而言,我国环境设计起步比较晚,要想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尽快达到甚至超越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通过对国内相关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及方法进行分析,现有的设计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

“艺考热”带动了很多艺考生的大量出现,虽然有一小部分的艺考生是真正喜欢艺术,也愿意将自己的时间放在艺术的学习上,但是绝大多数的艺考生还是因为文化课的成绩比较差,被教师推荐参加艺考。这些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基础能力比较差,缺乏艺术理论专业知识。教师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学,不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会导致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什么、怎样学习。随着后期的学习内容更加繁杂,学生的学习能力会严重不足。

2.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计不合理

很多高校在明确教学目标的环节中,没有联系市场需求,单凭主观设定目标和课程,导致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比例严重失调。例如,有的课程虽和本专业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对于专业的实际作用不大;有的高校为了照顾课时不满的教师,压缩了部分课程,导致课程虽多,但是不尽合理。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仍存在漏洞,这正是高校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造成的。

三、重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

虽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该专业的发展还是相对稳定的。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部分高校已经发现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开始重视教育模式及方法的改革创新,教学目标的建立、课程的设置、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教师的自身素质等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还需要加强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

1.根据基础差异,因材施教,促进不同目标体系的构建

由于艺术专业的学生生源分布广,基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高校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计划。首先,高校需要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目标确定下来,从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出发,重视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并帮助学生确定合理、清晰的学习目标,做好学习的全部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实践知识,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在进行全面培养的同时,需要根据学生的特长重点培养。例如,有的学生对软件学习的兴趣比较强,那么可以向效果图设计师的方向发展;而对于那些手绘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可以朝着接单设计师的方向发展;如果学生在管理方面能力比较强,那么学生可以朝着项目经理的方向努力。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才能够提升教学水平。最后,还需要加强课堂及课外练习,不断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在练习中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加以改善。

2.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后续发展提供保证

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人们都在强调实践教学的意义,但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能被忽视,这是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保证。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学会举一反三,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就懂得如何解决。此外,环境艺术设计中涉及非常多的设计理论知识,例如设计素描、环境艺术设计理论、设计基础以及表现技法等,这些都需要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够掌握。在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清主次。不同的学生精通的方向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可能对居住空间环境艺术的设计更在行,而有的学生对商业空间环境设计更加精通。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受固定思维的限制,要做好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工作,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得学生将来走入工作岗位后能游刃有余地处理所面对的问题。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能力,重视设计体系的完善

环境艺术设计范围包括室内及室外设计,具体来讲,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属于一项工程。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在实践过程中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只通过课堂教学很难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平,因而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学生首先需要了解施工工艺,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作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施工工艺的认知基本来源于课本,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的环节。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高校要从多方面考虑。从内容上来讲,可以开展校内模拟设计实践活动,通过视频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还可以让教师带领学生到设计现场,通过借鉴专业设计人员的经验,加强对施工工艺的了解;从时间上来讲,可以将实践机会安排在课堂上,也可以安排在寒暑假及其他放假期间。高校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符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更快融入到社会环境中,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4.紧跟时展的步伐,发展创新之路

环境艺术设计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大,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成品很快就会过时。同时,随着思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设计风格的喜好也会发生改变。在室内装修行业中,装修材料的不断改进也需要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不断发生改变。因此,教学工作需要做好两方面的事情:首先,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使教学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随时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新知识;其次,教师要不断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模式,做到言传身教,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创新。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已经迈入一个全新的局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已经没有办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为此,高校要重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工作,适应市场环境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同时,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进,还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学生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从学生角度分析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途径的改革,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罡.市场环境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17).

[2]蔡安宁.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市场教学模式改革初探———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J].神州旬刊,2013(8).

[3]杨卫波.民办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青年文学家,2011(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