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报告内容页

社交网络调研报告{精选5篇}

2024-08-04 04:24:01工作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交网络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交网络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曾经有个流传很广的提醒出门不要忘记带重要物品的顺口溜――身手钱,即身份证、手机、钥匙、钱。现在,除了身份证的一些无法替代性之外,钥匙和钱已经渐渐和手机融为一体,比如指纹识别、电子密码门锁等各种智能门锁,以及手机里你装着的各种移动支付软件。

不只是年轻的90后、00后一代,现在连他们的父辈,甚至父辈的父辈们都很不习惯没有网络的生活了。而社交,已经成为让这几代人增强感情联络的重要纽带。

2月13日,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首次了《生活在此处――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此份报告历时1年,对中国十大城市的3000多户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并从中选择50%的家庭对其子女进行配对样本调查,侧重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进行阐释和解读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对普通人的影响。

报告显示,以QQ和微信为主的社交网络对老年、中年、青年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不同的赋能,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和改变也不同,比如重构了老年人的社会生活、给予青年人更多的话语权空间、缓解了中年人的职场压力和中年危机。

改善离婚和丧偶老年人的主观福利

报告显示,使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程度显著较高。在生活满意度十分制量表中,使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高满意度(8分及以上),约占74.1%,比仅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呈现高满意度的比例高出15个百分点,也高于不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呈现高满意度的比例。

社交网络对于改善离婚和丧偶老年人主观福利的作用明显。不使用社交网络的丧偶、离异的老年人更易呈现中度或重度的孤独状态,平均比例约占65%以上;而使用社交网络的丧偶和离异的老年人多呈现轻度孤独状态,平均比例在50%以上。

社交网络具有较强的情感赋能作用,促进代际交流,家庭关系更加紧密。35.2%的老年人认为在使用微信或QQ等社交网络之后,他们与子女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24.8%的中年人认为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

为中年人缓解压力

调查发现,社交网络对中年人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累积具有帮助。45.5%的中年人认为社交网络对增加职业、教育和生活机会比较有帮助,15.6%的中年人认为很有帮助。

中年职场人群通过社交网络的连接,与同事沟通了感情,缓解了工作过程中的压力。48.6%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交网络对促进与同事的交流、给工作减压比较有帮助,29.1%的被调查者认为其很有帮助。

以社交网络为平台的新型青年就业模式兴起

报告显示,半数以上的青年愿意尝试以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为平台的职业选择。青年人在社交网络相关职业的选择中,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微商、公众号、电子游戏玩家,其分别对应的百分比为30.3%、18.6%、16.8%,可见,以一种虚拟网络平台为基础构建的新型就业模式可能在青年中有一定的市场。

调查发现,90后和00后是QQ社交网络的主力,在QQ的各项功能上,90后和00后都超越了最早使用QQ的70后和80后。以QQ空间为例,90后的使用比例为73.5%,00后的使用比例为67.9%,而70后的使用比例为46.8%、80后的使用比例为53.5%。

青年人是父母上网的带路人和人

报告显示,从家庭关系和构成来看,青年人自然是社交网络使用的先行者,他们对自己的老年父母呈现出一种“带路人”效应。这种效应表现在,针对不上网和不使用社交网络的老年群体,青年人主要起着引领作用;针对上网和使用社交网络的老年人群体,青年人起着促进的作用。

社交网络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从事这次调查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发现显示的最后结果是:互联网是一项“孤立技术”。在那些每周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超过5小时的被调查者中,有1/4的人表示他们现在和家人以及朋友们待在一起的时间变少了,或者基本上游离于家庭社交圈之外。

60%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花费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变少了,还有1/3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用来看报纸的时间也变少了。除此之外,有15%经常使用互联网的用户表示,他们花费在路途上的时间养活了;还有25%的人表示,自从自己首次上网购物之后,到现实世界中的商店去购物的次数明显减少。在被调查者当中,有1/4的人表示曾经通过互联网购买过商品或者服务。这份研究报告还显示,用户使用互联网的年限越长,每次接入互联网的时间相应也越长。

这项调查的主要研究员、斯坦福大学政治学者诺曼尼说:“人们花在网际网络的时间越长,他们与人们的交往时间就越少。”

他还特别指出,网际网络正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制造新的社会孤立浪潮,令人担心一个没有人类往来或情感的电子化世界正在形成中。

这项结论当然引起了争论,因为一些热衷上网的人士认为:网际网络培养了可供选择的电子化关系,也许能替代甚至提升面对面的家庭和社会联系。

《虚拟社群:在电子化前线占有一席之地》的作者莱茵戈德说:“这不是一种零和游戏。人们的社交网络并非只限于面对面交往的人;事实上,自报纸和电话问世以来的人造媒体,已使人类的社交网络扩大。”

诺曼尼过去的著作,主要是对美国人养活参加政治及社区活动的研究。他说,大多数对网际网络的公开辩论都以侵犯个人隐私为焦点,却很少触及网际网络对人们潜在的心理与情绪的冲击。

诺曼尼还指出:没有证据显示,虚拟社群将为传统人类关系提供替代品。

他说:“如果我在傍晚6点30分回家,而花整晚时间上网发电子邮件,在隔日早晨一觉醒来,我还没同妻子、孩子或友人交谈。当你把时间花在网际网络上,你听不到人的声音,也没有人拥抱你。”

社交网络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一、主要内容

2003年2月14日,美国公布了《确保网络空间安全的国家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共76页,是布什政府对《美国国土安全的国家战略》(2002年7月份公布)的补充,并由《保护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关键资产的国家战略》(2003年2月14日公布)作为其补充部分。该报告确定了在网络安全方面的三项总体战略目标和五项具体的优先目标。其中的三项总体战略目标是:阻止针对美国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减少美国对网络攻击的脆弱性;在确实发生网络攻击时,使损害程度最小化、恢复时间最短化。五项优先目标是:(1)建立国家网络安全反应系统;(2)建立一项减少网络安全威胁和脆弱性的国家项目;(3)建立一项网络安全预警和培训的国家项目;(4)确保政府各部门的网络安全;(5)国家安全与国际网络安全合作。

该报告明确规定,国土安全部将成为联邦政府确保网络安全的核心部门,并且在确保网络安全方面充当联邦政府与各州、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即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研究机构之间的指挥中枢。国土安全部将制定一项确保美国关键资源和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安全的全面的国家计划,以便向私营部门和其他政府机构提供危机管理、预警信息和建议、技术援助、资金支持等5项责任。该报告把关键基础设施定义为"那些维持经济和政府最低限度的运作所需要的物理和网络系统,包括信息和通信系统、能源部门、银行与金融、交通运输、水利系统、应急服务部门、公共安全以及保证联邦、州和地方政府连续运作的领导机构"。该报告强调,确保美国网络安全的关键在于美国公共与私营部门的共同参与,以便有效地完成网络预警、培训、技术改进、脆弱性补救等工作。

二、出台背景

美国自20世纪40年明第一台计算机以来,相继建立了信息高速公路(NII)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并涌现出英特尔芯片公司、微软公司、IBM公司等一大批全球信息产业的领头羊。因此,美国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水平遥遥领先,成为信息第一大国。信息技术及其产业不仅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动力,而且也成为美国交通、能源、金融、通讯乃至国防、情报等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这两种力量相互强化,相互依赖,同时也日益依赖于关键基础设施和网络信息系统。这种依赖关系成为了脆弱性的根源。因此,在美国政府看来,计算机网络的脆弱性已经给美国国家安全提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关键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安全成为美面临的首要威胁之一,"电子珍珠港"事件随时可能爆发,美国必须采取措施保障关键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避免"信息灾难"。

由大量信息系统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已成为美国经济的命脉和国家的生命线,也成为容易受到攻击的高价值的战略目标。1988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罗伯特o莫里斯制造出震惊世界的"莫里斯蠕虫病毒"事件,造成全球6000多所大学和军事机构的计算机受到感染而瘫痪,而美国遭受的损失最为惨重。美国政府2001年公布的评估报告显示,在2000年,黑客至少获得了美国的155个政府和18家民间机构计算机系统的完全控制权;美国商务部对下属部门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全面监测后,发现存在5000多个安全漏洞,在被监测的1200多台工作站和主机中,有30%被划归"极度危险"类。针对网络安全方面的这些严重事故或隐患,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忧心忡忡地指出,"这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充斥着危险。所有受计算机驱动的系统都容易遭到入侵和破坏。重要经济部门或者政府机构的计算机一旦受到合力攻击,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以政府通告、总统行政命令等形式,不断推出有关信息安全的政策方针和各类规章制度,而且每隔数年就重新进行审定,以适应科技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通过设立层层主管机构,逐步形成一整套信息安全防范体系。这一防范体系从关键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分析入手,要求各级政府和私营企业建立"预警一检测一反应一恢复"体系并制定出完善的补救计划,同时强调推广安全意识的教育,加强保护基础设施的研发工作,并力图在收集和分析有关国家威胁美基础设施的情报及开展国际合作方面有所建树。

1984年以来美国政府共发布了近10个涉及关键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的国家政策、通告、总统行政命令和国家计划,对如何维护关键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的安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例如,克林顿总统于1998年5月签署的第63号总统令 (PDD-63)规定,拥有最关键系统的政府部门被指定为第一批实施信息安全保护计划的要害部门,其中包括中央情报局、商务部、国防部、能源部、司法部、联邦调查局、交通部、财政部、联邦紧急事务处理局、国家安全局等,它们已经在1998年11月完成了其保护其关键信息系统的计划。2000年1月,根据PDD-63的要求,美国政府制定了《信息系统保护国家计划》,将信息安全保护分为十项内容,涉及到脆弱性评估、信息共享、事件响应、人才培养以及隐私保护、法律改革等。该计划要求在2000年12月建立一个具备初步运作能力的关键信息系统防备体系,到2003年5月实现全部运转。该计划力图实现三个主要目标,即准备和预防、侦查和反应及建立牢固的基础设施。

2001年10月,布什政府发布了《信息时代保护关键基础设施》的行政命令,组建了总统关键基础设施委员会,其成员包括国务卿、国防部长、司法部长、商务部长、行政管理与预算局局长、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总统国土安全助理等官员。根据该命令,委员会主席将成为总统网络安全事务的特别顾问。他有权了解各部/局内属于其管辖范围的所有情况,并召集和主持委员会的各种会议、制定委员会的议事日程,向相关官员提供保护关键基础设施的政策和方案,并向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土安全助理汇报。

今年2月14日,布什政府又公布了《确保网络空间安全的国家战略》,明确规定国土安全部将成为联邦政府确保网络安全的核心部门,并且在确保网络安全方面充当联邦政府与各州、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即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研究机构之间的指挥中枢。

三、作用与影响

该报告是美国在网络安全方面专门出台的第一份国家战略,既凸现了布什政府对美国网络安全的担心与重视,也显示出其在新世纪确保美国信息霸权和安全的长远战略目标,必将对美国未来的国家安全战略指导思想、网络安全管理机制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该报告显示,确保网络安全已经被提升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布什政府认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计算机网络在美国的普及,已经使美国的国家安全问题不再局限于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网络的便捷使美国社会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之成为21世纪美国发展的支柱,而网络成为美国发展的神经中枢。以信息化方式运作的金融、商贸、交通、通信、军事等系统,成为美国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基础。防止敌对组织或个人对美国的信息系统和全国性网络的破坏,已不再只是一个技术层面的概念,而成为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密切相关的问题,即这些领域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美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信息安全已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美国的国家运转、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布什政府出台这份《确保网络空间安全的国家战略》报告,显示出其对网络安全的高度重视。

第二,该报告是美国在"9·11"事件之后,为确保网络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中的一个核心步骤。其实,"9·11"事件发生后,布什政府一直担心恐怖分子会对美国发动网络恐怖袭击,因此,它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打击网络恐怖活动的措施。布什政府经国会批准将反恐开支增加到600亿美元,为2000年反恐经费的5倍。其中用于打击网络恐怖活动的开支也增加了两倍多;迅速成立了"国土安全办公室"(即目前已经成立的国土安全部的前身),将打击网络恐怖作为其主要职责之一;任命网络反恐怖专家理查德o克拉克为总统网络安全顾问,并出任在"国土安全办公室"统辖下新设立的"电脑信息网络安全委员会"主席,负责制定、协调全美政府机构网络反恐计划和行动;着手建立一个政府网络(GovNet),使它与现行互联网分离,以保障政府通讯信息网络的安全性和保护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召集有副总统理查德·切尼、司法部长约翰·阿什克罗夫特和美国10大网络供应商高官参加的"网络恐怖袭击对策"会议;在美联邦调查局内新设反网络犯罪局,专门负责打击网络犯罪;指令美军加强网络战准备,防范网络恐怖袭击以及打击网络恐怖活动和支持网络恐怖的国家。美国总统布什还对美国指认的所谓纵容网络恐怖主义的国家发出警告称,"如果任何国家为网络恐怖主义者提供安全的避风港,国际社会将切断它与国际互联网的联系,把它排斥在互联网之外。"《确保网络空间安全的国家战略》报告明确提出,美国在网络安全方面的管理机构将会进一步加以整合,最终使国土安全部成为联邦政府确保网络安全的核心部门。

第三,该报告尤其强调发动社会力量对网络安全进行全民防御。虽然美国历届政府在维护信息系统安全方面采取了众多的措施,但它也意识到,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的防御体系,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力量。因此,美国政府十分重视与私营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重视发挥学术研究机构的优势,同时也重视培养美国公民的信息安全意识。首先,美国历届政府把建立政府和私营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作为一个主要内容。政府强调保护美国的关键基础设施仅仅依靠联邦政府是不行的,必须与企业界、各州及地方政府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例如,1998年11月,能源部、天然气研究所和电力研究所共同主办了能源论坛,邀请了100余家电力、天然气和石油企业和政府代表参加;1999年10月1日,由政府和私营企业联合发起建立了金融服务信息共享及分析中心。2001年1月,包括IBM在内的500多家公司加入了FBI成立的一个被称作"InfraGard"的组织,共同打击日趋嚣张的网络犯罪活动。《确保网络空间安全的国家战略》报告也多次指出,"确保美国网络安全的关键在于美国公共与私营部门的共同参与"。

其次,重视发挥大专院校和社会科研机构的力量。目前许多大学都设有与信息技术和信息安全相关的学院、研究中心和专业,例如,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乔治敦大学的计算机信息安全研究所、美国全国计算机安全协会、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的技术委员会,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所的信息革命与国际关系研究项目等等。目前,美国还开始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实力为其服务,2002年2月,美众院通过《网络安全研究与发展法案》,同意在5年内为大学和研究机构提供8.7亿美元的资助,用来研究保护美国计算机网络不受恐怖主义分子和黑客袭击的技术。政府与这些机构展开合作的最好事例就是,由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出资,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内设立了计算机应急处理小组协调中心(CERT)。该中心提供24小时紧急情况联络点,通过与世界范围内IT界和专家之间的交流,提高人们对计算机安全的认识。

最后,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公民的安全意识教育。该报告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电子珍珠港"事件能够唤醒公众采取行动保护美国网络的意识。许多美国人没有认识到美经济和国家安全对计算机和信息系统依赖到何种程度。而保卫美国的网络空间则需要所有美国人的行动,包括最普通的大众。《确保网络空间安全的国家战略》提出的具体措施包括:完善"网络公民计划",对美国儿童进行有关网络道德和正确使用互联网和其他通讯方式的教育;借助"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伙伴"建立美国企业和信息技术精英间的合作关系;保证政府雇员具备保护信息系统安全的意识;在上述行动的基础上,把提高安全意识的活动推广到其他私营部门和普通公众。

参考书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编:《信息战与信息安全战略》,金城出版社,1995年。

社交网络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去年底,Facebook资助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 Consulting实施了一项调查研究活动。该研究结果显示,很多市场营销人员认为社交媒体很重要,但是却没有充分利用它。因此,这个社交网络巨头发布了两本白皮书,并统称为“社交业务蓝图”(Social Business Blueprints),以便与营销人员分享利用社交媒体的成功做法。这两本白皮书的名称分别为“建立网络品牌”(Building Brands For The Connected World)和“在网络上谋求成功”(Organize For Success In The Connected World)。

根据这份研究报告,76%的营销人员认为,社交媒体对于品牌建设非常重要;72%的营销人员认为,它对于培养用户忠诚度也很重要。而且,59%的营销人员相信,在将来不支持社交媒体的公司将难以生存。71%的营销负责人相信,公司能够通过社交媒体获得竞争力;仅有33%的营销负责人现在拥有打造社交企业的长远战略。这项研究活动对101名副总裁和营销人员进行了网络调查,并采访了12名CEO、CMO和营销副总裁。

Facebook还罗列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来定义社交性:

社交影响力:建立让品牌用户影响其朋友的战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通常会向他们的朋友寻找建议,从而决定如何安排时间、精力和资金。

社交媒体:利用社交网络为渠道来发布品牌信息,激励人们参与其中并分享信息。

社交营销:将社交媒体和技术融入到规划营销战略和提供品牌体验的过程中。

社交网络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现代传媒环境;报业;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79-02

自诞生之日起,报纸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大众传媒,一直是人们心目中最有公信力的主流媒体之一。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报纸首当其冲的遭遇到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自2005年以来,国内的报纸成长缓慢,发展的经济支柱,广告增长速度明显下滑,读者市场逐渐萎缩。在现代传媒环境下,甚至有学者提出报纸的“消亡论”、“拐点论”等种种不同的断言。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介绍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

“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媒介的发展,一些学者对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动机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然而,笼统地将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仅仅归结为是一种满足个人需求的活动并不能说明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必须注重对受众所处的环境或社会条件因素研究。因此,在考虑到社会条件因素重要性的基础上,传播学家卡兹等人在1974年发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新模式。这一新模式的提出说明,影响受众选择使用某种媒介的动机除了媒介自身因素以外还包括一系列的受众的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更加完善。

现代信息环境变化的基础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尽管“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较早,但是在网络环境下,这一理论被认为是同样有效的。

二、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报业发展及网络化生存现状

(一)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报业现状:

1、经营状况衰退。伴随经济快速增长,中国报业可以说在现代传媒环境的巨大挑战和压力下艰难前行。2004年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广告增长额下降,市场空间缩小。自2005年春天,中国报业市场出现拐点,全国各大报社的广告营业额普遍开始大幅下滑,平均跌幅达15%以上。08年印刷纸张的上涨加重了报业的经营成本,09年全球化的经济危机,使报业市场进入了“寒冰期”,而网络等新媒体技术以其便携性、平民化等传播优势,逐步吸引着读者及广告主的眼球,与传统报纸分享着本已有限的广告份额。

而此前十几年,国内报刊的广告收入平均增速高达30%以上。让人担忧的现象是,这种下滑趋势已在国内几家最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报纸中普遍出现。

2、受众市场萎缩

比报纸广告份额下滑更严重的是报纸受众向新型媒体流失的事实。有调查报告显示:在18岁~54岁的人群中,排名最前的媒体是互联网和电视,其中45.6%的人首选互联网,报纸只占3.2%;在18岁~24岁的人群中,互联网是最受欢迎的媒体,50.5%的人首选互联网。

在现代传媒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报纸媒体的主体地位正逐步被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媒体所取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不仅是互联网,另一种由通讯工具衍生的新媒体――手机,也凭借移动便携、信息交流互动的优势迅速成长。目前,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8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达到3.56亿,此外,以论坛、博客、播客、微博、户外等各种形式存在的新媒体形态也层出不穷。

报纸媒体原本受众人群庞杂这一优势,也因为信息化发展而流失了大批的读者人群,前景堪忧。有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30岁以下人士已不怎么看报,网络原住民(25岁以下人群)的队伍在壮大,上网者的年龄范围也在扩大。

(二)中国报业网络化生存现状及不足:

中国报业在现代传媒环境的竞争压力下,大力发展新媒体特别是数字报业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也即实现报业网络化生存。200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新闻出版总署提出“数字报业”战略,并将其列入《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

利用新技术、开拓新平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中国报业的共同选择,报业网站与手机报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形式。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报纸的网络化生存状态的确存在很多不足,诸如技术较弱、资金不足、机制不够灵活等。所有这些对报业网络化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目前,虽然很多报业意识到要向新媒体或新技术靠拢,但目前大多数报社自办的网站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单纯地停留在电子版阶段,大部分的报业网站还未实现盈利。这些都是报业网络化生存的隐患。

三、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报纸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开创了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认为媒介接触和选择行为是基于受众的“能动性”的需求动机,受众媒介使用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受众以后的媒介选择行为。也即是说媒介的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因此这一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大众传播媒介的高度重视。

(一)报纸媒体的“使用与满足”

对报纸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较早的是B.R.贝雷尔森。贝雷尔森以1945年6月30日纽约报纸的发送员大罢工为背景,通过调查没有报纸带来的不便来揭示报纸在日常生活中的效用。并于1949年发表了《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的研究论文。根据调查结果,贝雷尔森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六种使用形态: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日常生活工具;休憩手段;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社交的手段;读报本身的目的化。[2]

这六种报纸的使用形态(使用动机)对在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报纸的使用动机仍然适用。综合这六种动机我们可以将之归纳为受众对报纸媒介的三种使用动机或者称为依赖:信息依赖、娱乐依赖和社会交往依赖。报纸作为一种“古老的”大众媒体,在广播电视出现之前,发挥着全能媒体的作用。伴随着上世纪30、40年代广播电视的出现,报纸的娱乐功能被压缩,在强势竞争之下,报纸不断自我完善,扬长避短,最终形成了与广播、电视鼎足而立的局面。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勃兴,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以其新颖的传播方式和强大的传播优势迅速走红,快速侵蚀着报纸及其他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报纸作为传统媒体的传播价值受到侵蚀,尤其是娱乐和社会交往功能,但是报纸自身强大的信息功能仍然存在。

(二)网络媒体的“使用与满足”

网络媒体是借助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的新的传播媒介,具备传统传播媒介的一切表现形态和特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具有交互性强、时效性强、受众主动、信息海量等特点。交互性强是互联网络媒体的最大的优势,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而是信息互动传播。

网络媒体在信息的海量存储和海量传输方面满足了受众的信息依赖;其参与式、即时式、交互式的娱乐和信息平台满足了受众使用和选择媒介的娱乐和社会交往需求。网络媒体较之传统媒体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如前所述,在网络媒体时代,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仍然适用。

(三)报纸网络化生存的优势

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要想在新的媒体竞争格局中长远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媒体之于受众需求的核心价值。在中国,因为制度和历史原因,“党报”一直做为我国报业体系的指导,在新闻舆论引导和监督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了报纸作为一种“意见主导型”媒介的权威。报纸在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公信力方面更胜一筹,而这些优势也成为报纸网络化生存、发展的基石。网络的兴盛带来的是海量的信息存储和传输。但是受众面对成千上万条信息,难以辨别真假,难免会产生“无助感”。因此,报纸网络化生存的另一依托点在于新闻价值观的保留和引导。

结束语:媒介竞争的实质就是受众市场的竞争,在现代传媒环境下,中国报业不仅面临着来自新兴媒体的冲击而且还面临着报业自身的竞争压力。中国报业要做的是充分发挥报纸媒体自身的核心价值优势,在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和新闻信息的采集权方面做深做强,加强深度报道、转变信息观念,实现信息的优化和有效传播,发挥新闻价值观的保留和引导功能,以满足受众的需求,这也是中国报业网络化生存的必然选择。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尹韵公曾谈到:“在重大挑战与变革面前,不同的表现对应不同的结果:一是未雨绸缪,积极地预测和应对变化,从而走向卓越;二是随大流,跟随变化,从而落得个平庸;三是漠视、逃避、抵抗变化或无所作为,最终被淘汰出局。”在现代传媒环境下,中国报业在网络化生存的必然而漫长的道路上,就是未雨绸缪,积极发挥自身的核心优势,应对挑战。

作者单位: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张红,1982.10,单位: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研究方向:广告传播目前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广告传播方向研究生,职称:助教。

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