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综合英语 输出理论 多元性质量评价
1.引言
综合英语教学改革与研究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想提高综合英语教学效率,就要引领学生进行大量的输出训练,保证输入的信息得以消化和吸收,逐步衍生为内隐知识。内隐知识是由个体独立获得的,具有程序化特征,是由个体凭借经验获得的对个体具有特殊价值的知识。
输出训练是指学习者利用习得的外显知识进行口语交际、书面表达和文化交际的训练。大量的输出训练能够促使学习者对显性知识进行内化和内置,形成语言习得规律。在学生进行输出练习时,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进行指导和督促,进行多元性质量评价和监控,保障输出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2.输出型综合英语教学
2.1输出理论。输出理论是由斯韦恩提出的,他认为“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学习者要有使用所学语言的机会”。语言输出具有:(1)注意―触发功能:输出使学习者注意到想说和能说之间的差距,激发学习者有意识地学习;(2)检验假设功能:学习者在发展中介语过程中,把输出作为尝试新语言结构的方法,验证自神语言形式假设是否恰当,尽快实现交际目标;(3)元语言功能:输出为元语言技能服务,帮助学习者监控语言形式,并使语言知识内在规律化。
2.2输出理论的教学意义。输出能够帮助学习者消化输入,使其变为吸收,刺激学习者从简略理解转向准确表达。输出使学习者提取已经存储语言知识能力得到充分训练,通过对已经储存在短期记忆中的不稳定语言成分进行反复使用,促使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变。在输出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激活其监察系统,有助于提高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和社会文化的恰当性。输出型教学能够使英语表达实现自动化。卢任顺指出:“大量输出练习与语法之间规律的、一致的映射能够导致语言处理的自动化,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牛强强调:“输出能促进学习者将输入转化为吸收,形成准确表达;输出的反复训练能够使学习者获得的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
3.输出型综合英语教学模式
输出型综合英语教学实施线上模式(课外)和线下模式(课内)相结合。线上课外学习,教师通过基于社交工具构建学习社区:建立学习群、构建社交平台、专题性网站等,按计划分单元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学习课程。线下学习主要指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反馈讲授知识点。知识点的讲授要依赖于微视频、交流互动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
3.1立体化教学设计。单元目标设计。综合英语教学第二册共分为15个单元,以单元为单位时间学习任务,每个单元6课时,在1周完成。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态度及智力水平,采用小组协作学习模式,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策略,教师起到指导和督导的作用。
学习模式设计。线下学习指课堂教学;线上学习指网络学习,包括学生访问专题网站、网络教学平台和利用一切网络获得信息和完成任务的活动。我们建立了综合英语专题网站、精品课程和综合英语学习群,学生通过注册后可以自由访问和学习。
学习模块设计。我校综合英语教材采用黄源深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每单元包括3大教学模块:听说训练、课文学习和扩展练习,涵盖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文化知识的培养。教学,团队在学期开始前进行集体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步骤,上传各模块的听力材料和音频资料。设计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在网上完成。课文教学实施研究型教学:教学步骤分为文化背景知识链接、问题法导入、问题法精读、微视频讲解、学生提问等线上模式;PPT课件教学、答疑辅导、重点难点讲解、交际能力培养等线下模式。
3.2输出型教学步骤。输出学习分5个步骤进行:准备、阐述、传授、尝试、指导和互助。
准备新型模式。教学初,我们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教学软件和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召开专题会议,指导学生使用技术媒体。
阐述教学任务。通过在线网络教学平台,把“任务导学、知识点资源、在线讨论问题、课前自测问题”给学生,用来介绍主题、提供学习框架并激励学生。根据教学单元,分为故事讲述、知识链接、谚语导入、问题引导等方法。
传授教学重点。向学生讲明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途径。同时以微课、语言点、习语的方式,向学生渗透单元的知识点。建立模块,把三个知识模块分别以文本、图像、音频、个案、模拟和输出形式呈现给学生,师生互动,情境教学。
尝试学习体验。学生通过仿真环境反复运用已习得知识,这是学生进行输出的关键。站的互动栏目有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需要学生回答教师布置的任务,同时根据教学内容设有情境对话栏目和配音模仿软件:英语趣配音和真人模仿秀,学生做完后上传,既能测验他们的水平,又能监督学生的参与。同时需要对课文进行仿读、复述和改写。
指导督促学习。输出型学部分需要线上完成,而网络的开放为线上学习的监控造成诸多弊端,因此教师指导和监督不可或缺。教师的指导与督促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从教学初期的技术指导、教学单元学习到教学任务完成乃至教学评价都需要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协助与监督。
4.多元性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输出型教学的必要环节和重要保障,没有教学评价就没有输出型教学。输出型综合英语教学需要采纳多元性教学评价,实施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方式,从而达到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4.1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 evaluation)也称教学性评价或准备性评价,是指在某些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知识、技能、智力和情感等元素进行预测。这种预测能够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准备状态,从而判断学生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好准备。
在教学开始初进行问卷和访谈,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习策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2014级英语教育1、2班72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综合英语学习策略,对在线学习的熟悉程度、课程总体设计和软件平台使用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78.6%的学生对输出型教学不了解;只有38.6%的学生使用过线上学习,多数同学只是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很少使用语料库等英语学习资源;18.7%的同学访问过综合英语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大多数同学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资源。
4.2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又称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正确、完善地引导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其最终目的是发现学生个体的潜质,强化改进学习,同时给教师提供反馈。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向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关教学信息,能够促使学生和教师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按照需求进行适当修正,达到教学的自我纠正。
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过程性评价以单元为单位,采用小组成员记录、教师记录和在线监测的形式进行。其中包括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参与程度、点击次数、线上学习时长、发帖次数、作业完成质量;课堂参与程度、回答问题质量、单项测试分数、课堂讨论表现、准备程度和资源拓展。
小组成员按周轮流记录,采用档案袋的形式进行累计,每月总结一次。统计各个数据,分析数据,选出总体进步成员和单项进步成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这些数据累积,为终结性评价积累材料。
4.3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是对教学成果进行恰当的评价,通常在阶段性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用来评判其教学效果。它是对一个学段、一个学科教学的教育质量评价,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检查学生运用语言能力达到的标准和水平,同时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且为下一个阶段的教学做好准备。
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的结果,评价的是学习内容中易于量化的方面。考查学生听说读写译方面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给出等级或分数。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找出教学中的问题和好的方法,认清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
终结性评价以期末成绩的形式体现,期末成绩等于平时成绩(50%)与期末试卷成绩(50%)的总和。其中平时成绩包含线下课堂考勤、课堂参与、小组合作、线上自测、线上学习时长、线上发帖次数、任务完成程度。我们制定了具体评价量化标准,以100分制计分。把所得分数进行折合,以50%的比率计入总分。
5.结语
输出型学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智力特点和学习习惯,线上学习时间相对宽松,学生有较多选择空间,丰富的线上资源培养了学生的知识拓展和输出能力。线下课堂讲授和问题答疑能够解决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弱点,同时能够保障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多元性质量评价对学生的线上学习提供了依据,学生不是盲目地浏览,而是有目的地完成教师依据诊断性评价布置的单元教学任务。过程性评价以档案袋的形式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时长和参与等,保障了线上学习的有效性。终结性评价多元因素的构成,保障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Swain,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 in G.Cook & B.Seidlhofer (eds) Principle &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 Oxford,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卢任顺.“输出假设”研究对我们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3]牛强.On different types of output and the elicitation of optimal output[J].2001,(12).
[4].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
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仿写 阅读 写作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基本任务,二者本应相辅相成。无奈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中教师更注意文本的解读、主题的理解,很少联系教材指导写作,导致二者脱节。其实,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名家名作,这些文章在遣词造句、选材立意以及构思谋篇等方面都是典范,无疑也是在强调把教材作为学生写作的范例。
找准一个恰当的读写结合点,无疑可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可以借助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指导提升写作能力,又可以借助写作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感悟,从而达到对教材资源最大化的利用。本文就借用对教材语言、结构、选材、写法等方面的仿写,探讨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一些具体做法,力争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
一、仿语言,靓丽作文“外衣”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一语道破了作文语言的重要性。语言不仅是作文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更是作文的“外衣”。这件外衣的靓丽与否,直接影响了读者的直观感受。在这方面,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优秀的仿写样板,如《信客》这样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练达的余秋雨学者式语言;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朴实真挚的感情流露;《皇帝的新装》中安徒生对愚昧无知、阿谀奉承的大臣的辛辣嘲讽;《散步》中骈散结合展现出的清新隽永……为降低仿写难度,我们可以着眼于对词语、修辞、句式等方面的仿写,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并夯实词句的理解与运用。
1.着眼于词语。教材中精心运用的叠词、动词、形容词等可以增强文章的音韵意境美。例如朱自清《春》中描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写出了人们不经意间发现春草已破土而出的惊喜,“嫩嫩的、绿绿的”准确地再现了春草的颜色与质地。这些叠词的使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再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一段,“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一系列动词准确地写出捕鸟的过程和其中无限的趣味,让人身临其境。
2.着眼于修辞。恰当的修辞能使作文语言形象生动、准确传神。如鲁迅《故乡》中豆腐西施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一比喻,精准地写出杨二嫂的刻薄,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3.着眼于句式。灵活的关联词运用会使作文层次清晰、情理隽永;整散结合的句式会使作文形成一种整齐错落之美。例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突出强调了泥墙根一带就具有无限趣味,更何况整个百草园呢?!再如莫怀戚《散步》中:“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种对称式句子,让文章语言更整齐有味道。
二、仿结构,立起作文“骨骼”
结构是文章对所选材料的具体组织和安排。美国哲学家兰德尔认为“结构是一切意思和意义的基幢,”“没有结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设想。”这话道出了文章结构的重要性。常见的文章结构可分为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几种。此外,在仿写还应着重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着眼于首尾。文章开头和结尾所表达的意思相同或相近,可以使文章结构更严谨,中心更突出。例如魏巍《我的老师》开头写道:“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又以“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结尾,两部分前后照应,使文章内容浑然一体。
2.着眼于过渡。过渡是指利用词、句、段承上启下,常用在两个不同方面、不同事件、不同场景之间,使上下文衔接更自然。或在上一段结尾或在下一段开头,更有甚者独自成段。如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作者借“仅”“还有”、“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巧妙地将文章内容从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过渡到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两部分间层次清晰明了。
3.着眼于线索。利用一根线将文章材料人物事件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根线就是线索,它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常见线索可分为:事线、物线、人线、情线、时间线、地点线等多种。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作者写眼前毕业典礼进行过程是明线,写由衣襟上的夹竹桃花到父亲爱花以及父亲的花落了、父亲也去世了,这是隐在文章中的暗线,两条线索将文中眼前过去事融合在一起而不显得杂乱。
4.着眼于伏笔照应。伏笔照应是指对文章后面要出现的人或事,在前面先有个交待暗示,当行文到照应之处让人发现前文不经意间已为此设好伏笔,让人回味无穷。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医院中爸爸的叮嘱、妈妈眼睛红肿、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快回家去、以及进家门后看到夹竹桃散散落落的几处伏笔,让爸爸最终去世成为意料之内的事。
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等简单的图形。
(2)借助具体情境学会直线的性质。
(3)会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线段,并理解简单的几何语言画出图形、根据图形说出意义。
(4)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探究“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及三种几何语言之间的转换。
学习方法:尝试探索 自学引导
教具准备:直尺、幻灯片
课前自主学习:
1.基本事实:
(1)如下图,经过一点O画直线,能画出几条?动手试一试。
?O
(2)经过两点A、B画直线,能画出几条呢?动手试一试。
?A ?B
(3)对比以上两个结果,你发现;经过一点可以画条_____直线,经过两点能画_____条直线,并且只有_______;
(4)怎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1)直线表示方法:
表示方法一:
表示方法二:
(2)射线表示方法:
表示方法一:
表示方法二:
(3)线段表示方法:
表示方法一:
表示方法二:
3.位置关系:
(1)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观察图1,然后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点O在直线a_______(上,外);
直线a_______(经过,不经过)点O。
②点P在直线a_______(上,外);
直线a_______(经过,不经过)点P。
图1 图2
(2)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称这两条直线______,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________。如图2所示,可以说:直线a、b相交于点O。此时直线a、b只有个________交点。
一、新课引入:
学校总务处为解决笤帚的存放问题,决定在每个班级教室内钉一根半米长的装有挂钩的木条。本校有16个班,问至少需要几颗钉子?
你能帮总务处的师傅算一算吗?你能说出理由吗?
二、探索研究:直线、射线、线段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三、画图训练:
1.按要求画出下列图形:
(1)画出直线MN (2)画出射线EF (3)画出线段t
2.根据下列语句画出图形:
①直线EF经过点C;
②点A在射线h外。
四、回顾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回答下列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在学习过程中你的表现如何?
(3)本节课学习中你还有哪些疑惑?
五、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4.2第3,4题和下面内容。
从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总体设计及各环节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总体设计
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第二节内容,因为本节内容是几何初步入门知识,所以我们设计本节课贯穿始终的是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语言的互译,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几何的图形感和符号感,这对学习几何非常重要。
二、各环节设计:
本节课共分五大环节
1.导入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导入新课,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与生活。
2.课前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本着学生能做的事情教师就不做的理念将基本知识提炼出来,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得出的知识比教师单独讲解的要记得牢,养成预习习惯。
3.课堂学习(探索研究)
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中的相同点、不同点加以对比区分,同时掌握几何中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巩固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几何语言的互相转化和学生动手实践画图,让每位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找到自信。
5.回顾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养成善于总结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高效的特点之一:先学后讲
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一、理清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思想主题大多是通过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体现出来的,理清了线索,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自然就清可见,这为以后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思想情感的把握做了铺垫。因此,小说有效教学的第一步是要引导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发展线索,在此基础上把握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
小说的线索形式多样,有的以时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展变化构成整个故事情节,如鲁迅小说《社戏》主要围绕“到赵庄看戏”这一中心事件,以“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的顺序展开故事情节;有的则以空间为线索,根据地点转换组织故事情节,如《故乡》则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线索构成情节发展;还有的则有明、暗两条线索,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以“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线索不断地演变故情节发展,明线是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变化,暗线则是于勒的贫富变化,明暗两线交织并行,形象而真实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因此,在理清线索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小说的结构特点,进而寻找出作品的主要线索,同时,捕捉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小结句等“路标”性的语句,以帮助学生理清情节发展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二、掌握手法,感知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作者往往会借助多种描法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现手法,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人物性格,体会小说的思想主旨。下面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1)外貌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体态、衣着等外在特点进行描写。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四次对于勒外貌形态特征进行了描写,如“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作者抓住人物颇具特征的手、脸,进行逼真细腻的描绘,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艰辛的生活遭遇,传达出人物辗转悲苦的内心世界。
(2)语言描写。通过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语气的描写表现人物身份、思想、性格。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作者是这样通过语言来刻画“母亲”的性格。盼于勒归来时,母亲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真算是一个有办法的人。”而当知道牡蛎贩子是于勒时,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两次截然不同的语言描写,形象地刻画了母亲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
(3)神态和动作描写。当菲利普发现牡蛎贩子很像于勒时,他的神态和动作是:“突然不安起来”“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当船长证实这个牡蛎贩子是于勒时,菲利普的神态和动作是:“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神色张皇”“结结巴巴”,这样通过神态和动作描写,刻画了菲利普急剧变化的复杂内心活动。
三、分析环境,挖掘深层作用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环境描写,仔细体味咀嚼,挖掘其深层作用,从而把握人物形象、思想主题,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一)言简意赅的精彩总结让教学内容更加有效。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每次教学“角的度量”这部分内容时,总感到学生对于生硬的理解“角的度量方法”的三个步骤很困难。由于学生没能做到对这一大段文字的真正理解,所以在具体度量时显得很茫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好。中段学生理解文字、表达语言的水平还很不成熟,要理解并记忆如此大段的文字就显得十分困难,而且可怕。于是,我进行了有益尝试,将以上大段的文字简化为九个字,帮助学生理解:1.点对点。2.边靠边。3.看刻度。在前面充分认识量角器的基础上,开始追问:“哪两点对齐?”学生不难想到要将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对齐。继而又问“哪两边靠紧?”学生又回忆起:要将量角器的“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靠紧。最后问学生“怎样看刻度?”学生很容易说出:看角的另一条边指到量角器的多少度这个角就是多少度。经过这样的简化,经过师生的问答配合,有效克服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放松心情后的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学习自信心大大提高,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有效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如我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时是这样处理的:在讲完新课进行总结时,我将语文学科的成语借此一用,自编三个谜语,让学生来猜。目的是为了通过轻松有效地进行三者之间的比较,明晰学生对于这三个概念的理解,努力使学生做到对这三个概念的活学活用。开始我故作神秘地问:“它无头无尾,没有端点,不可度量,你猜会是什么?”生答:“直线”。我又问:“它有头无尾,一个端点,不可度?
量,你猜又是什么?”生答:“射线”。我再问:“它有头有尾,两个端点,可以度量,它又是谁?”生答:“线段”。三个有趣的谜语,轻松的一番问答,却涵盖了有关“线段、直线、射线”的所有知识点,这样的处理比画个表格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有效得多。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每个学生都显得轻松、自信,课堂气氛十分融洽。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善于通过精辟的总结,激活学生思维,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清楚明了的巧妙设疑,使学习活动更加有效。
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型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课堂要着力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巧妙设疑是有效教学的实施手段,是发展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法。教师善于利用“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效果,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有效。当我再次教学“商的变化规律”一课时,不禁眉头紧锁。此部分内容十分重要,然而本课教学内容多,又不容易理解,整堂课都是在不断的总结归纳中进行。如果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学生学起来一定会感到既吃力又疲乏,从而失去对此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再次啃这块“硬骨头”时,我决定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我则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点拨,设疑,让学生在我清楚明了的思路指引下主动高效地完成本课的学习活动。本课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动画箭头帮助学生克服教学难点。首先,我复习了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出示一组题目200÷2=( )、200÷20=( )、200÷40=( ),学生先计算,提问:这组题目中( )没变,( )变了,怎么变的?指导学生从上向下观察,学生通过观察,自己说出: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10(2)倍,商却缩小10(2)的结论。我继而要求学生由以上特殊现象总结出一般性规律,学生得到: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几倍,商却缩小相同的倍数的结论。接着我又指导学生从下向上观察,学生很快又从自己发现的特殊规律中总结出: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几倍,商却扩大相同的倍数的一般性规律。最后,我鼓励学再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概括以上全部内容,学生又很快得到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成果: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却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这一重要的结论。这一结论的产生也为后面的再学习,再探究找到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至此,所有结论的产生均是在我适时的引导、点拨、设疑下,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总结出来的。此刻我惊叹于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虽然有些学生的表达并不能做到十分准确,精彩。但是大家齐心协力的补充,认真仔细的修改却促成了一个个精彩结论的不断产生。在此学习活动中,我多次和学生切磋“却、也跟着、相同倍数”的用法,规范学生数学语言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想法。随着学生的总结,多媒体一一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多数学生在此活动中主动参与,展示成果,得到表扬,学习成功的自豪感溢于言表。此时追问:“刚才被除数不变,想想下面我们会研究( )不变的规律?”学生自然会说到除数,于是出示第二组题目,有了以上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而热情,最后又很容易地理解了商不变的变化规律。接下来,应对相应的变式练习就显得十分轻松。整个学习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本节课教师教会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思考的方法,教会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的习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清楚明了的巧妙设疑,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点燃学生的自信之灯,让学生各种能力在每天的学习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三)慎密严谨的有意拔高,使能力培养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