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试验室质量控制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试验室质量控制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检测试验室;质量保证;验证比对;统计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 with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testing laboratory, introduced a laboratory management system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analyzed the control points of the testing laboratory management system,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program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al implementation requirements, and explored the data application of statistical methods in the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activities, and strive to seek a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control mode for the testing laboratory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work, and ultimately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est results.Key words: testing laboratory; quality assurance; verify that the comparison; statistical methods
中图分类号:TU20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内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1、内部管理体系的建立
试验室为了保证检验数据的科学、准确、公正,满足社会的需求,就要加强试验室的内部管理,并依据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建立管理体系文件。
(1)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制定
质量方针是指引实验室开展质量管理的“纲”,是建立管理体系的出发点。一个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对内明确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激励员工的质量责任感;对外表示实验室最高管理者的决心和承诺,使顾客能了解可以得到什么样的服务。
(2)识别过程(要素)、确定控制对象
明确试验室的检测流程,识别报告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尤其是关键过程,是管理体系设计构思及运行的基本依据。质量管理就是通过过程管理来实现的。一个过程可以包含多个直接过程,还可能涉及多个间接、支持过程,当逐个或同时完成这些过程后,才能完成一个全过程。
(3)管理体系文件化
将组织结构、程序、过程、资源等过程要素文件化,文件的构成可分为四级,包括质量手册(一级)、程序文件(二级)、作业指导书(三级)、质量和技术记录等(四级)。
a) 质量手册:是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的纲领性文件,按照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以及试验室制定的质量方针、目标,描述了管理体系的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以及各部门、岗位职责和管理途径。
b) 程序文件: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该文件将管理体系运行中各项质量活动由谁来做,何地做,做什么,何时做,怎样做,给予了详细、明确的描述。涉及人员、设备、设施环境、检测工作、记录和报告控制等各过程程序文件。
c) 作业指导书:是对完成各项质量/技术活动的规定,供具体操作人员使用。包括:水泥、砂、石、砼、防水材料、外加剂、钢筋等各项材料检验细则和室内环境、钢筋保护层、回弹、拉拔、系统节能检测等现场项目检验细则;设备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计划等。
d) 质量/技术记录:是管理体系各项质量活动的证据。包括技术记录:检验委托单、原始记录、检验报告等;质量记录:各种检查记录、内审记录、管理评审、人员培训考核、物资采购记录等。
为使过程受控,将有关政策、制度、计划、程序和作业指导书等制定成控制文件,形成管理体系文件,对有关岗位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理解并有效执行,以达到确保检测结果质量的目的。各岗位人员能方便地取得、有效的使用管理体系文件。
质量手册概述了管理体系文件的框架,规定了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程序是为使过程受控而规定的活动的途径,通过程序文件的制定和实施,对管理体系的直接质量活动和间接质量活动进行连续恰当的控制,以此手段保证管理体系能持续有效的运行,以最终达到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目的。
为了使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和保持其有效性,手册中对决策层、技术管理层,执行操作层的作用和职责,做了明确规定。
2、管理体系的运行
管理体系运行是一个执行文件、实现目标、保持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过程。体系文件必须得到贯彻实施,才能达到控制各项影响报告质量因素的目的。管理体系文件是试验室的法规性文件,一经批准,就应严格执行、实施。
1)岗位职责落实:各部门、岗位严格履行其职责,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有序开展各项检测活动。
2)日常监督:实验室设有足够数量的监督员,每名监督员对检测活动的各环节进行日常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检测活动各环节中出现的不符合和偏离,确保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和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3)设备:设备管理员建立仪器设备台帐;制定年度检定计划,按计划安排设备检定,确保在用仪器设备受检率100%;对使用频率高和稳定性差的设备做好期间核查工作,保证仪器设备检测能力和准确度符合标准要求。
4)人员培训考核:制定年度培训考核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安排培训考核工作,确保人员的操作技能和业务水平满足要求,人员持证上岗率100%。
5)内部审核:根据预定的计划和程序,定期进行内部审核,验证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充分性和持续性。
6)管理评审:实验室的执行管理层根据管理评审计划和程序,定期对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和检测活动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
通过岗位职责落实、人员和设备能力保证、日常监督、内审、管理评审等措施确保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各项质量活动处于受控状态;对日常监督、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活动中发现的偏离或不符合项,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使管理体系得到不断完善,能够得到持续改进和发展。
二、内部质量监控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1、质量监控计划的制定
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各项质量活动及其结果可能会发生偏离规定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对各项质量活动的监控。CNAS/CL01:2006标准中5.9要素――“检测和校准结果质量的保证”要求如下: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以监控检测和校准的有效性。所得数据的记录方式应便于可发现其发展趋势,如可行,应采用统计技术对结果进行审查。
实验室应依据影响检测结果质量的各种因素及CNAS/CL01:2006第5.9要素推荐的控制方法,结合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制定每年度检测结果质量保证监控计划,并于每年初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相关部门。监控计划的制定应考虑以下因素:
1)监控项目应突出重点,以使验证的能力具有代表性,真正达到或实现监控的目的。因检测实验室其测试能力范围可能涉及数十甚至数百个产品(或项目),不可能做到所有产品(或项目)都列入监控计划中,故只能有计划地选择典型或主要的产品(或项目)作为监控对象。
2)监控计划中应对所用方法作出明确规定,尽可能选取CNAS/CL01:2006第5.9要素中所列5种控制方法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方法作为监控方法,并根据不同方法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如选择利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应注意保证样品的相同,即保持样品的恒定或相对恒定,以使各自测试的参数或结果趋于相近或“相同”。另外还应保证条件相同,保持相同的环境条件,避免环境条件对测试的参数或结果产生影响。
3)指定监控项目负责人,做好合理的时间安排。因检测试验室有大量的日常检测业务,合理安排时间,既要保证监控项目的正常实施,又不能影响日常工作,尤为重要。监控项目负责人应是本领域的技术骨干并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协调指挥整个监控过程,并能处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2、监控项目的组织实施
监控计划制定后应依据计划的内容,编制每个监控项目的实施方案,做好监控项目的组织实施。在这个环节中,应注意对监控方法作出明确规定;有相应的作业指导书;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参加人员,落实到位。
三、监控项目结果评审
依据CNAS/CL01:2006中5.9要素,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试验室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来保证检测结果的质量:
a).使用标准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
b).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c).利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检查。
除b)方法其结果评审由专门机构(行业管理部门或CNAS能力验证部门)来进行外,采用a)、c)方法进行质量监控所得到的检验结果均要由试验室内部来完成评审,以确定检验数据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并根据评审结果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在此涉及到统计技术的应用,下文将根据利用不同的监控方法所得到的检验结果,应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评审加以阐述。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根据统计学原理,要想了解总体的性质,必须对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体进行观测,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故只能对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样本,进行观测研究,从而推知总体。这样,就必须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使样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总体的情况。在实际检测工作中不可能抽取数量很大的样本做质控样品,故采用满足最小抽样数量(n≥5)作为样本,根据实践基本可以满足内部质控的统计要求。
1、使用标准物质检查
该检验属于单一总体均值检验,即均值与给定值的比较。具体做法是对标准物质进行多次测定(5次以上),对测试数据进行t检验,看测试的均值与标准物质的标准值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3]
(1)检验步骤
1)对标准物质进行多次测定(n≥5)
2)统计假设Ho:μ=μo
3)选择检验统计量
(3-1)
式中:――对标准物质实测平均值;
μo――标准物质的标准值;
s――实测值标准差;
n――检测次数;
4)给出显著性水平,一般取0.05。
根据自由度、显著性水平,由t表查出值。
5)统计推断
若接受,即实验室检验数据无系统误差;
若拒绝,即实验室检验数据存在系统误差。
2、用相同方法不同设备间的比对检查
为检查实验室测试数据是否存在系统误差,还可用相同方法不同设备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测试比较,属于两总体(正态)间的均值检验,看两个均值间有无显著性差异。
(1)检验步骤
1)两总体分别对相同样品进行多次测试(n≥5);
2)首先在两总体比较之前,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即F检验。在确认两总体方差一致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均值检验,即检验。
F检验步骤:
建立统计假设:
选择统计量:
要比较,但都是未知的,我们自然应考虑用样本方差的无偏估计量和来推断,其中,
于是,统计量,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方便查分布表而不必去计算倒数,我们选择是其中方差较大者。这样总是≥1,因而它的否定区域总在右侧。
给出显著性水平,取= 0.05,根据自由度,,由表查出的临界值。
统计推断
若则接受的假设,认为两总体方差是一致的,并可进行下一步t检验。
3)t检验步骤
统计假设:
选择统计量
(3-2)
式中: - 分别为两总体的样本平均值
- 分别为两总体的样本数量
- 分别为两总体的样本标准差
- 分别为两总体的总体平均值
统计结果推断
由t表根据显著性水平,自由度查得
若时,认为假设:可接受,即两总体测定的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若时,拒绝接受,即它们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
通过建立适宜的管理体系并保证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实施和不断完善,可确保实验室检验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实验室的检验水平和管理水平,适应并满足内外部环境变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验室内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对所从事的检测结果的质量进行有效监控,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增加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的可信度,提高客户对实验室的信任。
实验室内部质量保证的有效实施,可极大地督促实验室对检测各环节的严格把关,促进实验室查找问题,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使得实验室的检测活动处于受控状态。
本文作者通过这几年的认证认可准备工作及管理体系实施,结合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自身的特点及CNAS/CL01:2006标准要求,寻求一套适合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试验室管理模式的内部质量监控方法,与同行探讨,以期对同类型的试验室有效地进行检测结果质量保证具有参考价值,并请业界专家帮助指正。
参考文献
[]GB/T15481: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试验室质量控制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法定工作,对系统收集、分析和评价食品污染物数据,风险预警和政府监管及提高我国食品中污染物标准制修订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1 ],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是目前疾控中心重要工作职责。所以质量控制在食品风险监测工作中尤为重要。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主要是监督检测的有效性、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并有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 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所以实验室如何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已成为实验室质量管理中一个重要课题。
分析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是方法精密度进行预测、控制误差的估计与校正、方法检出限及不确定度的确定的、试剂、检测样品共存物可能对检测的干扰等过程。根据基内容质量控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方法确认和实验室验证
1.1方法确认计划的制定
方法确认是检测工作的首要环节,按时完成方法确认工作是食品风险监测的重要保证,所以要根据工作情况制定可行的方法确认计划。年初根据食品风险监测工作计划要求,按《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对中心承担的检测项目进行学习研究,了解手册中方法的出处和适应范围,对新的方法或项目要收集必要的参考文献,分析方法确认的难易程度,保证方法的确认按计划实施,这样才能保证实验室验证的顺得完成。比如2013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中河豚毒素测定的标准操作规程B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GB/T23217-2008)与GB/T23217-2008相比其适用范围是不同的,而样品处理的分析是相同的,所以在实验室验证中要充分考虑鲜水产类与干类样品基质不同带来的干扰,可能会带来的方法偏离。只有在实验前认真研究各项影响因素,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才能避免由于时间短造成计划工作的延误。
1.2 实验室验证
根据方法的确认计划,实施实验室验证。验证的内容包括方法的确证性、正确性、精密度、检测限、定量限、线性关系、和系统适用性。具体包括标准空白和全试剂空白,线性及线性范围、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确证性(分析样品和试剂等可能存在共存物质,共存物对待测组分的干扰等);耐变性[ 1 ](各种影响因素对测定结果稳定性的影响)、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等。将验证结果形成技术报告、不确定度评定报告、作业指导文件、培训记录、方法确认审批表等材料汇总,经中心技术委员会审核批准。
1.3 运用能力的确认[ 2 ]
在实验室验证前,操作人员要进行学习研究方法的具体内容,必要时要进行人员培训,验证过程中,质量监督员要对其进行监督,保证检测人员正确运用。如果可能应组织参加实验室比对或能力验证。
1.4 方法偏离
在实验室验证过程中,由于样品、仪器或方法本身缺陷等原因,存在精密度、准确度不满足检测方法学要求,需要对样品操作过程、仪器条件等进行改进,从而偏离了手册规定的方法。当出现偏离时,要阐明偏离的原因,偏离后的检测方法应满足方法学的要求,并形成完整的技术报告,编制操作细则和相关的作业指导文件[ 3 ],确保应用的一致性。中心技术委员会要严格审核偏离后的方法,批准后方可实施检测。如在时间允许时可参加实验室比对或能力验证。
2 测试过程的质量控制
2.1空白试验
全试剂空白试验是验证实验室用水、试剂、器皿、环境等污染因素的有效方法。所以当同一批样品测定时,样品处理方法不同、使用不同批的试剂耗材(包括滤纸等)或者不同的环境都要分别进行空白试验,确保检测过程中污染的监控。当检测过程中需要与别的试验共用同一排风、房间、或样品处理设备前,需在实验前了解其它试验的试剂、耗材、器皿,避免相互干扰。
当试剂空白值较高时,一定要认真查找原因,如空白值比较稳定时,应当在标准曲线中减去,再进行回归(如食品中硼酸的测定GB/T21918-2008显色液姜黄本身为黄色,如果用乙醇做参比时,曲线的截距非常大,对低含量样品测量结果影响大)。
2.2线性范围
在方法确认时,应先检索监测样品种类的含量范围,决定合适的标准曲线范围。标准曲线的第一点尽可能是定量下限所对应的浓度,如存在对线性回归系数影响较大或其它不可避免的问题时,可用两倍定时下限所对应的浓度值。这样才能保证检出限范围结果的准确。当在测量过程中出现所测结果范围都在曲线的两头时,在可能情况下,应重新补做标准曲线,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
2.3加标回收及异常结果的处理
加标回收实验是在没有已知含量的标准物质时,对测定方法准确度评价的重要指标。食品风险监测要求第每次检测时都要加进行加标。加标时注意加标后样品要放置过液,保证标准溶液应与样品基质有融合过程,这样回收率才能代表样品测量的整个效果。当出现同批样品含量都很低时,应当补充定量下限浓度或两倍定量下限浓度的加标测定,避免样品处理环节存在干扰或误差,当检出限用物质时要用不同的方法或仪器进行定性测定,保证结果确证性,如果实验室条件不满足用其它方法或仪器条件,可以在检出物质中采用标准添加曲线分析测量结果是否存在干扰,如有干扰要用其它方法进行确认,避免结果误判。
2.4人员比对和仪器比对
由于时间或工作量等原因,可能出现对同一批样品需要多人或多台仪器进行监测时,应在样品检测同时,增加不同人同时测定同一样品或不同仪器测定同一样品的控制,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果测量结果在方法规定的允许范围或手册中规定的平行双样误差范围内结果可接受,如果统计结果超出范围,技术委员会组织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出果风险可接受,可以上报,如果风险大,则需重做。
3 检测后的复核
为保证食品风险监测工作的质量,增加质量管理科对上报数据进行监督复核的工作职责。对方法确认材料收集、汇总和核查。对原始记录中检测数据质量控制进行核查,提高了检测工作质量。为测量结果的准确增加了质量保证。
小结
本文所述的食品风险质量控制是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点体会。提高和加强实验室对检测结果的有效监控,确保实验数据的公正、准确和可靠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一方面要提高检验员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是管理层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要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实验数据的客观与公正,才能真正做到实验室有效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大进等 2013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 北京 中国质检出版社
试验室质量控制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路 材料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TV523 文献标识码: A
材料质量控制有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如何才能更好的规避风险降低费用,控制好工程成本。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
一、影响公路常用材料质量的因素
在公路建设中,质量是工程建设的关键,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国家建设的速度和公路的使用效益,甚至返工重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公路工程质量的优劣,工程材料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1、?取样没有代表性,在料场同批来料取样时,没有按照规范要求取样,而是随意取出试样就走。材料抽检不及时,没有及时出具试验报告单,或出具虚假报告单。就开始材料的验收入库。
2、材料供应无计划、堆放不规范、标识牌不全、混堆、混用、乱用、错用,加上管理不善,使水泥、钢材等材料产生受潮、变质、锈蚀,降低或失去原有的性质。
3、材料检测不及时、漏检、错检,把不合格的材料当作合格材料使用,造成不应有的质量隐患。
4、对填筑路基的土质材料、土壤调查不充分,判断失误,极易产生路基质量隐患,如软土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地质的处理,应特别加强事前监理。
5、在路基施工中,没有进行严格的土质试验检验,导致土壤没有达到规范标准的要求。
6、钢筋焊接、搭接、焊缝不合格,未及时检测控制,易造成质量事故。
7、材料半成品构件,如涵管、盖板、预制大梁只看生产检测报告,未及时进行检测或抽检频率不够,就直接安装在构造物上,导致工程质量低劣,易造成质量事故。
二、掌握公路常用材料性质、检测项目及方法
公路常用材料的基本性质可分为物理性质(如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密实度、吸收率、抗冻性、导热性等)、化学性质(化学稳定性等)和力学性质(如强度、硬度、弹性及塑性等)。
修建一条公路要把好材料关,合格优质的材料加上成熟的工艺和熟练的技能,就能确保公路工程质量。对公路建设常用的钢材、水泥、粉煤灰、砂、碎石或卵石、混凝土外加剂、石油沥青、回填土等,要明确并熟练掌握材料一般的检测项目、具体部位及关键工序必须检测的项目以及各项材料的具体检测方法,才能对材料合格与否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工程的质量控制起到决策作用。
三、加强公路施工材料质量控制的措施
合理地使用质量好,数量多,品种齐全、费用低廉的材料是工程建设的质量保证,具体措施如下:
1、检验原材料,把好质量关保证质量要从根本出发,从结构物的组成材料出发。因此必须选择合理的优质的料源。料源的选择应由工地试验室负责人协同监理工程师来进行。对公路沿线的砂石(碎石或卵石)场、水泥厂、钢材厂进行调查。一查生产许可证、生产资质、生产规模;二查厂方设备完善与先进程度;三查管理制度与生产能力;四查技术实力与产品质量。然后参观各生产车间,随机取样,一份由承包人工地试验室对原材料性能验证试验。另一份由监理工程师中心试验室做原材料验证试验。两者验证结果均合格,则可考虑使用该料源,并经监理工程师审批认可后,再报业主审批。对于沥青材料、矿粉、石灰、粉煤灰、外加剂、石材等建材料源选定以及对成品、半成品物件供方选定,监理仍然坚持到材源和成品、半成品供应地检查材料生产方和成品、半成品加工方,要求提供能证明质量的全部有关资料外,还要深入生产车间、现场查看生产设备、管理程序、生产工艺流程等等。监理应采取加强旁站监督生产工艺、控制正确流程,对材料进行随机取样试验。对产品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抽样验收试验。巡视中检查生产记录是否真实,以生产关键工序、隐蔽工程为重点目标加大监督监控力度。做好料源、成品进场前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2、加强地方料源的质量控制
监理按承包人的开采计划中料场地点、材料名称、材质、规格、估计蕴藏量、拟采数量、开采加工机械设备型号与数量、加工工艺、生产流程、开采人员技术能力、自采与外购经济性对比可行性方案,开采人员技术能力、自采与外购经济性对比可行性方案,开采加工必需证件。若要爆破要有当地公安局批准的许可证件,爆破材料按公安局要求购买、存入、保管、使用中确保安全事项等,均应认真检查落实,等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才审批承包人的申报自采计划方案并报业主批审该方案后,承包人才开始执行自采计划中的试开采阶段计划。此时监理对承包人自采料场的生产阵地进行旁站、监督管理,并把试开采料加工成样品进行材质验证试验,验证结果合格才批准承包人的正式开采计划方案。监理始终控制着开采现场的生产动态,安全操作和确保质量,为高等级施工提供优质材料。若监理在监控过程中,发现材质变劣,经取样验证达不到规范要求,应立即下令停止在工程中使用。绝对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
3、把好工地料场的质量、防护关
各种材料进场以后,监理应监督承包人、料场的工作人员和试验室人员要对材料进行验收、储存、堆放、保管与防护,并通知供料(货)方持材料(成品)合格证与出厂检验报告单,连同材料(成品)运入施工料场,在材料运入现场前三天,监理对承包人的现场材料库(场)进行全面检查,检查水泥库、钢材库、沥青棚、矿粉棚等是否按材料性能设防潮变质设施,料场是否已硬化处理,四周能否排水,是否有完善的料场、材料库的管理规则、制度与管理责任人在每个料场、料堆、材料库(棚)中设置标识牌,料堆码放整齐,呈几何形状,等工地试验室监理中心试验室随时取样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准使用到工程中。
4、照规程试验,按频率抽检
在施工中,监理监督工地试验室对各种进场材料进行全频率自检试验,在此基础上,业主按大于5%频率再次复检。若承包人自检试验合格,而监理抽检不合格,就下指令整改,如加大抽检频率后仍不合格,监理下令把不合格材料清除场外,进行认真处理。同时把材料库(棚、场)清扫干净才准堆放新进材料。材料质量监控是工程质量监控的前提,只有认真把住企业自检关、社会严格监理关、政府监督关,才能把工程创为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样板工程。
四、结束语
公路建设的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所以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质量检测方法的法律,法规,严格按试验标准和规程进行工作。检测工作应坚持科学性、公正性、确保工程材料质量,为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工程项目管理学》 梁世连、惠恩才主编
试验室质量控制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溧马高速公路路面工程 沥青面层配合比优化设计 成本控制
公路路面工程施工一直是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无论是路面工程的施工进度质量还是路面施工的成本控制都为施工企业乃至监理和业主重点关注。2013年本人有幸参加了溧马高速公路路面工程的建设,2013年是溧马高速公路通车决战的关键一年,为确保2013年底能够顺利通车,溧马路面施工必须在2013年10月底全部完成,工程进度压力前所未有,进度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也面临相当大的难度。为了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溧马21标工地试验室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优化上狠下苦功,及时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优化、拌合楼生产配合比试拌,配合拌合楼和前场施工班组完成试铺工作,并在后续施工中及时跟踪拌合楼混合料检测和现场检测,及时反馈和调整施工配比,不仅顺利完成施工任务,还节约了成本。通过这次路面工程的攻坚战,怎么样做好沥青面层配合比优化与成本控制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组建功能完备的工地试验室,建立和健全各项试验检测规章制度
试验检测的各项数据是质量控制、指导施工和成本控制的重要依据,因此组建工地试验室对路面工程的成本控制尤其重要。为了加强工程中的成本和质量控制,工地试验室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有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的各项质量保证的规章制度,分层落实,责任到人。②要有齐全的试验检测设备。只有性能完好的试验仪器才能提供可靠的试验检测数据,才能提供更好施工参数,也才能更好地指导施工。③要有技术熟练、业务能力过硬的试验检测队伍。试验检测人员的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检测数据,直接影响到工程中的成本控制,因此只有准确的提供检测数据,才能为节约施工成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路面施工中沥青面层的配合比设计对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路面施工中沥青面层的配合比设计对成本的控制十分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同样性能的混合料,较低的油石比可以节约沥青,是成本控制的首选方向。我们知道沥青在混合料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它的价格是石料的50倍左右,每节约一吨沥青,相当于节约50吨石料。以SMA13混合料为例,油石比每降低0.2,每吨沥青混合料大约可以节约10元钱,因此选定合适的油石比对成本控制尤其重要。面层配合比设计时的空隙率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过小的空隙率会造成路面泛油和混合料碾压时推移,影响平整度和外观;过大的空隙率又会造成路面渗水,压实度偏低等质量问题,影响路面的使用和耐久性,因此应根据配合比设计和试拌试铺检测数据及时调整热料仓比例,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体积指标,以达到最佳的施工质量和最小的施工成本。②碎石质量对路面成本的控制也十分重要。由于近年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市场上各种建材供不应求。由于政府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南京附近的石料生产厂家几乎全部关停,仅剩下的几个石料生产厂家的产能远远满足不了建筑市场的需求,这就造成了路面材料质量大幅下降,石料的针片状超标和吸水率偏大,都会造成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下降,不易于压实,用油加大和压实功的提高都造成了路面的成本加大,所以选用合适的石料对路面成本控制非常重要。③合理选择添加剂也能够降低成本。通常的添加剂一般为抗剥落剂和木质素纤维,在配合比设计时选用规定用量的靠下限,通过反复试配,以确定最佳用量。这样不仅能够节约添加剂的成本,还能降低添加剂的吸油率,更好地节省沥青用量,达到最佳的混合料性能和最小的施工成本。④配合比设计一定要做到准确,多做室内试拌试验,确保试拌和试铺的一次成功。在室内做一组配比的成本只有几十元钱,而拌合楼一次试拌的成本要几千元钱,如果不能一次成功就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多做室内配合比试验与调整,在室内试验数据充分积累的基础上再上楼试拌,才能够确保一次试拌的成功。通常在试拌时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合比上楼试拌,这样才能在众多的生产配合比中进行比选,选择最佳的配合比进行试铺,通常一次试铺就能成功,取得较好的成本控制效果。
3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要结合拌合楼性能和摊铺碾压现场实际情况
在拌合楼生产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冷热料供料不平衡,产生大量的溢料,造成原材料和燃料油的浪费,在SMA的生产过程中这种情况尤其突出。这就要求我们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时注重冷热料供料平衡设计,对每一档石料在通过筛网后的热料仓比例有充分的了解,严格按照原材料的筛分频率进行检测,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和级配,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溢料的产生,才能更好地控制住施工成本。
4 结语
通过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降低工程成本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用生产配合比试拌时用试拌的黑料铺垫桥梁毛勒缝等方法都能够很好地节约施工成本。总之,沥青路面的配合比设计与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学习、磨练和积累,才能真正发挥工地试验室在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中的排头兵的作用。在工作中要及时编排试验工作的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结合工程特点和施工阶段及时安排相应的配合比设计和试验检测工作。在配合比设计工作中还要大力提倡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理论联系实际,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工程质量和施工成本,圆满地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部颁《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2]部颁《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试验室质量控制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水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体系是实验室内部实施质量管理的法规,覆盖了监测样品、监测过程、仪器设备、人员素质、设施与环境、量值溯源与校准、检验方法和化学试剂等全部质量控制要求。能够准确地反应水环境质量现状和预测污染的发展趋势。?
?
实验室质量控制就是要把监测分析误差控制在容许的限度内,保证测量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使分析数据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内,有把握达到所要求的质量。同时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实验室分析工作的内容之一,是水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关键和科学管理实验室的有效方法,从实验室管理的角度上控制又分为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这三个控制阶段相互影响并形成一个循环的过程。?
?
1预先控制?
?
预先控制是质控工作的起始点,是在水环境监测工作开始之前所实施的控制。所以预先控制也是预防性的控制,即以避免产生错误,尽量减少日后的纠正活动为目的的控制活动。像质量体系程序文件、质量保证计划、人员训练和培训计划等都属于这种控制。为了做好预先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工作。?
1.1人员实验室人员的能力和经验是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首要条件。检测人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者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目前尽管各实验室现代化仪器愈来愈多也越来越复杂,但技术判断、经验、技巧、甚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对于减少和保持测量变动在可接受的水平上仍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室人员必须具有与测量项目要求相当的最低能力水平。随着获得大多数方法的经验后,测验能力就会提高。为了保证检测工作的质量,检测人员必须经专业理论、基本操作、计量知识、误差理论考核合格,才能持证上岗。?
1.2仪器设备现代化学分析需要合适的设备和仪器,实验的成功或失败常常可以追溯到设备和仪器的配备和使用的合理性。因此必须有专人对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以便有效地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和准确度,确保仪器设备在检定周期内,每台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后对仪器设备的检定状态用“合格”、“准用”、“停用”标志进行管理。仪器设备从购置到使用要有一套完整的技术档案,我们还需要有为分析有关问题而专门设计的质量保证体系及相应的其他因素支持。?
1.3环境仪器所处的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大多数精密仪器都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有要求,仪器所处的环境也就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我们配备空调、抽湿机和通风厨等设施并保持实验室内的清洁。确保实验室的检测设备、辅助设施、操作空间、工作环境、能源、照明、温湿度、通风等条件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最大限度的使实验室的环境满足仪器的要求并防止因环境对实验人员健康造成的伤害。?
1.4检验方法检验方法是水质检测的依据,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由标准部门制定的方法标准。我们要尽可能的使用国家、行业发布的标准方法,但这些标准方法对于在仪器操作使用、样品的制备和处置、检测工作程序等方面的说明尚不能准确指导检测工作时,应编制作业指导书来规范检测工作。检测工作所需的指导性文件、标准、手册等应随时更新,必须保证现场所采用的标准、方法和作业指导书等为现行有效版本。?
1.5标准物质和化学试剂应有专人负责保管标准物质和化学试剂,做好出入库登记,并保证其安全有效。及时清理已经过期的标准物质和化学试剂,在实验开展前要注意检查所需用到的试剂是否过期或变质,避免误用而造成时间和人力物力上的浪费。?
?
2过程控制?
?
过程控制是在实验的进行过程中实施的控制。实验室的检测过程一般是下达采样和质控任务后,采样人员按要求采集样品并送往实验室分析,实验人员确认仪器设备和环境符合要求后开始进行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过程控制分为现场控制和实验室内的控制。?
2.1现场采样质量控制水质现场采样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可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完整性,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该区域水环境质量及污染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采样应严格按照《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规定标准进行控制。?
2.1.1监测站点的设置。在确定和优化监测站点时应遵循尺度范围原则、信息量原则,并注意其经济性、代表性和可控性。水质监测站点的布设关系到监测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各断面的具体位置应能真实地反映该区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染物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特征;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获取有足够代表性的水环境信息;同时要考虑实际采样时的可行性和方便性。?
2.1.2样品采集。水质样品的采集应满足《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对各项目的要求;特殊样品的采集要特殊对待,然后按要求填好采样地点、采样时间、采样人、记录人、核对人,出现异常要有附加说明记录。?
2.1.3样品统一编号。包括样品序号、监测站点、监测项目、采样日期,并要求贴好标签,采样人员应认真核对,记录其状态是否异常或与监测方法中所描述的标准状态有所偏离。?
2.1.4采样质控措施。全程序空白实验:按年初制定的《质量控制计划》要求,抽查1个监测月样品的采样全程序空白。现场平行样:按规定要求采取1个监测月10%-20%现场平行样。
2.2样品保存的质量控制?
2.2.1样品保存与管理。为保证从样品采集到测定这段时间间隔内,样品待测组分不产生任何变异或使发生的变化控制在最小程度,在样品保存、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并针对水样的不同情况和待测物特性实施保护措施,要力求缩短运输时间。当待测物浓度很低时,更要注意水样保存,应尽快送实验室进行分析。?
采样人员应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要求,进行有效处理和保管,指定专人运送样品并与实验室人员交接登记。?
送入实验室的水样首先要做好样品交接手续。采样人员应将样品和采样记录同时交分析室主任检查并填好样品等级记录,以免发生样品的漏、丢、不合格等事故。?
2.2.2样品确认。分析人员在接收样品时,要仔细核对样品和采样记录,确认正确无误后方可签收。样品要按保存期、保存环境、保存条件和有效期等进行保存,符合要求的样品方可开展分析。?
2.3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实施检测前必须创造一个清洁整齐便于操作的环境,应尽量减少因室内温度、湿度、电源电压波动、空气中污染成分对分析测试的影响;分析仪器设备、玻璃量器应进行定期检定校正;分析人员应通过考核持证上岗。?
2.3.1纯水要求。一般分析工作用纯水,电导率(25?℃)≤5μs/cm,特殊要求的分析用纯水,按其分析方法规定制备,随做随检,填入检验记录表存档。?
2.3.2空白试验。空白试验值的大小及重现性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一个实验室及其分析人员的水平,如纯水质量、试剂纯度、试液配制质量、精密仪器的灵敏度和精确度、玻璃器皿的洁净度、仪器误差、滴定终点误差等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所以空白实验值应符合质控要求,否则就要从以上各方面查找原因。?
2.3.3双样平行与加标回收率。随机抽取样品进行双样平行和加标回收率的测定,使双样平行的相对偏差和回收率范围达到质控要求。做回收率的测定时,加入标准物质的量与样品中待测物质的浓度水平相等或接近。一般情况下要求加标量不大于样品中待调物质含量的0.50~2倍。?
2.3.4标准曲线。标准曲线的斜率常随环境温度、试剂批号和储存时间等试验条件改变而改变。标准曲线随水样每月测一次,以控制标准曲线的波动范围,其测点不得少于6个,相关系数必须达到0.999以上,截距、斜率取用位数为小数点后四位。使用标准曲线时,应选用曲线的直线部分和最佳测量范围,不得任意外延。不同项目标准曲线斜率要逐次进行比对,若相差较大,应分析原因,及时更正。?
2.3.5标准控制样品。对密码标样进行测定,按标准保证值的不确定度检查质量。若分析结果超出不确定度范围,则要从人员,仪器,试剂等方面查找原因。?
2.3.6质量控制图。为了能直观地描绘数据质量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分析误差的异常变化或变化趋势,就要绘制质控图来更加明确的指导我们进行质量控制。?
?
3事后控制?
?
事后控制是质控过程的终点,把好最后这一关,可以及时的发现和修正错误,改善质量保证体系。实验室的事后控制主要是通过数据与记录的控制、内审、管理评审来实现的。?
3.1数据与记录的控制数据要真实、完整、准确、可靠,在技术上要经得起推敲。记录指的是实验室操作的成文依据和测量过程所有成文记录,包括:计划、方法、校准、样品、环境、仪器和数据处理等。应准确地做好成文记录和数据报告。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对实验室诚实的考验。对测量负有责任的人都应在记录和报告上签字,以表明技术内容的准确性。?
3.2内审内审是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管理手段,通过定期开展内部审核,纠正和预防不合格工作,确保质量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并对质量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
3.3管理评审管理评审是指为了确保质量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由最高管理层就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对质量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正式的评价。通过管理评审对质量体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检查和评价,确定体系改进内容,推动质量体系持续改进和向更高层次发展。管理评审由机构负责人实施,每年至少评审一次,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以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
?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