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课程建设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课程建设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金课”;微课程;高效学习模式
随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会议先后召开,“新时代高教40条”“六卓越一拔尖2.0”等系列文件陆续出台,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为新时代本科教育发展确立了基本方针和发展道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加清醒自觉。当前,高校教学模式正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1]。这种转变让教师由“主演”变成“导演”,让学生由“观众”变成了“主演”,推动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让学生真正实现积极、主动、自主的学习。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改革更加生动开放。当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层出不穷,随着世界正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革,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加快完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机制,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发挥其在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教学背景
1.1“金课”的提出
教育部在去年的《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八次出现“振兴本科”的词汇。文件要求狠抓本科教学,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淘汰“水课”、打造“金课”[2-3]。所以说,“金课”的打造势在必行。
1.2国家发展战略
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新的发展方向。几年过去,“一带一路”发展迅速,需要大批专业型人才投入进去,同时对于专业型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大幅度提升。然而现在绝大部分的高校,要么只注重理论的教学,要么教学的范围太过宽泛,对于人才的专业性培养不够,不能很好地输送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如何更多、更高质量地培养出专业型的人才,是我们当下教学的一个难点。
2网上学习现状
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24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为8.54亿,全年新增2598万,其中手机用户规模达8.47亿全年新增2984万。根据2024年数据显示其中,20-29岁用户群体占比26.8%。其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分别为8.7%、8.9%,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6小时。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青年不可缺少的一部份,但如何使之最大效益化,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提到网上学习,可能会想到慕课网、传课网以及学堂在线等等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可以观看很多名校老师讲解课程的视屏,但是太过散乱和冗杂,造成的一个结果可能就是你学了,也学懂了课程,但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怎么去用,这可能自相矛盾,而事实就是如此。能学到的只有某些课程,而不是一个体系,学到的东西太散、太杂,自己无法整合到一起。或者说更严重一点的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去学什么,人云亦云,浪费了时间,没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人去搭建整体框架,引导学习。
3微课程学习
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也就是说,它也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只不过将课程进行精简,留下课程的骨架和精华,再和线上互联网进行接合,达到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地效果。并且结合零碎时间,将自己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合理学习,达到充实自己的目的。如果能将微课程好好使用,将对个人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4-5]。
4微课程的实际应用
在一些高职专科院校中,微课程的提出和使用比较多,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刘小斌[6]认为微课程用微信、微视频等设备或视频去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侧重点在于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去传递重要的内容,更便于学生主动去掌握知识点。他将之实践运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上,期望能够激发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打破以往思维上的禁锢,注重提高实践和自主学习。这种形式的缺点就是需要老师及时地收集学生对于课程的喜好,是以学生的视角去展开,如果学生少的话,还可以达到一些效果,人数一多就容易混乱。总的来说就是工作量大,但是得到的收益却小。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陈剑玲[7]认为微课程是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将一定数量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侧重课程系统学习,涵盖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资源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五大部分。他将之实践应用在模具专业教学上,反思课堂的不足,总结学生需要的学习的部分,再返还到学生身上,以学生小组学习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这种模式就比较完善了,但是过程还是太过冗杂,且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有一定的互帮互助的效果,却又让小组的某些成员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张莉[8]认为的微课程应该由微视频、微练习、微课件、微教案和微反思5个要素构成,是一种非常4+1微课资源结构模式,其中,具体指的是微课视频作为“1”,另外的“4”围绕这个“1”进行展开设计和构建。“4”具体是指与微课视频相关、配套的4个教学资源,包括微教案(微学案)、微课件(微学件)、微练习(微思考)、微反思(微反馈)。主要的特点是层次少、结构简单、适用性强。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一直在强调一个“微”字,将所有的东西都进行一个“微化”,可有些知识,是不能进行简化,反而还需要复杂化,这样才能便于学生学习。
5微课程学习的新模式
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学生”,在教学模式上一成不变是不行的,盲目借鉴别人的经验也是不可取的,根据多年教学的经验和一些高校知名教师的实际教学经历,总结出一种“简-繁-简”的微课程、零碎学习的全新模式(以下说明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并正在实施初步尝试当中,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使用专门的手机软件(如学习通),达到随时、有目标地自主学习,并且通过双重实践,提高学习效率。先简单介绍这款软件的功能设计(现在可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课以及与专业课相关的科目进行设立),初步选项是哪门课,如:化工原理、化工综合设计等。以下以实训课程《化工综合设计》为例阐述“简-繁-简”三步进行学习,从而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效果。“简”—由任课老师总结出《化工综合设计》的知识框架:主要是厘清设计思路:选择设计合理工艺流程,进行物料、能量衡算、编撰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说明书,绘制图纸等主要工作。针对以上主线知识章节,标注重难点,通过平台到学生手机端。学生通过这个框架去简单的学习了解本书的大致内容(此框架放在软件中每科开始学习的第一部份)。这一步可以放在听课、实训前,对于要上这门课的同学起到一个提前预习的作用,再结合老师上课所讲,熟悉整本书的知识点。“繁”—将上述知识框架结合老师上课所讲,进一步梳理细化知识体系,完成学生自我体系建立:如工艺选择需与项目所开展地点产业规划导向、自然资源条件、交通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考察;做到知识框架的细化、延伸。在基本建立知识体系后借助软件上的视屏(每科学习的第二部份),此视屏与正常上课比较要更加详细,延伸的点也会更多,因为上课的时间很短,有些问题就会略讲,且也是照顾自主学习的同学。每章节学习完后,再将自己所学通过思维导视图发散扩展出来,上传至系统,供教师评阅。完成上述两部分后,可通过每科学习的第三部份—实践部分加以巩固,这部份分两部分,一是理论实践,通过一些经典试题检验自己所学;二是实际操作,作为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要求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光是有理论知识不够,需要实际上手操作某些实验,这里软件上的实验是由老师策划而成,当作实验的预演,在软件上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原料和单元装置,进行搭建、组合,通过后会软件上会自动备注,当老师看到备注会及时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简”—细致地学完一科的知识,再通过之前所列知识框架和思维导视图进行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回顾,并再次将自己所理解画成一个简单的全新知识框架图。针对上述《化工综合设计》中知识框图中:可行性分析即可添加为(主要包含:1、技术可行性分析;2、社会效益可行性分析;3、投资经济可行性分析)APP上每科的最后一部分就是将所有学生的两种框架图和一种思维导视图收集起来,让同学们可以互相对比学习,老师看到学生的图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更好地指导。众所周知,课堂的时间有限,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想要通过课堂上的一个短暂学习去将一个专业的知识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通过这个新模式,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学校安排的课程,还是一些学校没开放,但是老师推荐成立的拓展课程,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这种模式使用的是手机软件作为学习平台,在学生有零碎时间时也可以学习,充分利用时间。软件上也设立了在线交流和反馈模版,有不懂的问题和对课程的建议都可以及时反馈。现在这种模式在学生中已经初步开展,虽然只有第三部分比教完善,其余部分还在建设当中,但效果逐渐明显,学生对知识的掌控增强。
6结语
教育者的核心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高质量人才,要懂得用一些简单地方法去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只是简单的填鸭式灌输,通过本文提出的微课程学习的新模式,可以让学习变得更加有效率,更加有指向性,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的推行,去响应国家对于“金课”建设的号召,也能对广大学子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为祖国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连云.“学为主”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目标研究[J].语文学刊,2016(06):77-78.
[2]孙凡.狠抓本科教学,淘汰“水课”,打造“金课”[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2416(02):26-30.
[3]郑冬梅,李奕松,刘京国.新时代背景下打造金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4(08):337-338.
[4]刘小斌.探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微课程教学模式[J].才智,2024(34):35.
[5]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04):33-35.
[6]刘小斌.探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微课程教学模式[J].才智,2024(34):35.
[7]陈剑玲.“互联网+职业教育”模具专业微课程的应用研究[J].模具工业,202444(6):68-71.
课程建设计划范文第2篇
1.课时分配长短不一在院校里教学计划的拟定工作主要由教师来完成,很少有企业的财务专业人士参与,所以在进行课时分配时,学校更多地是考虑教学资源的分配和专业课程设置的饱满度,很难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门课程课时分配的合理性。这就造成了有些院校设置了200多学时,分两个学期来完成教学,有些院校只给了20多学时来完成教学任务。不同院校课程分配相差悬殊,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高职高专院校在这门课程建设上存在一定问题。
2.课程设置和其他专业课程相脱节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一般都有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实训(手工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和其他基础课程相脱节。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运用个专业知识的实践性课程,应该设置在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后面开设,而不能和这些基础课程并行开设。会计电算化和手工会计是一套账的两个处理方式,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院校将这两门课程完全分开,各行其是。
3.教材不能实用性需要在市场上会计电算化的教材琳垠满目,但这些教材的内容大多来源于原软件公司的培训资料,教材对会计软件的各个模块的介绍是面面俱到,但忽略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目标:培养技能型人才。大部分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后,专业工作重心都在日常会计核算上,也就是财务软件的掌握和操作能力是最重要的,对于财务软件的基础理论、组成框架、信息传递方式等内容不应成为教材大篇幅介绍的内容。
4.教师培训不到位,教学方法僵化由于现在高校招聘教师制度僵化,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老师很少有实际工作经验,大多通过购买教学软件附带的培训课程和自学上岗。尽管现在很多院校都鼓励老师成为双师型教师,但由于制度的僵化、激励政策不到位等原因,很少有教师能真正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实习,在教学时很难做到专、精、通。教学也主要采取教师演示一遍,学生操作一遍的简单方式。
二、改进课程的理念和思路
1.完善硬件建设会计专业的负责人应积极向学校反映实训室的现状,争取资金完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开展在线会计服务模式,保证教学使用的软件紧跟时代的变化,做好实训室的维护工作。有条件的可以配备打印机、大容量的移动硬盘和其他教学辅助软件等。一个硬件建设良好的实训室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也能让学生在学习时更加积极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杜绝其他非会计专业教学使用,只安排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业务训练,不仅有利于实训室的维护工作,也可以培养学生职业教育的优越感。
2.设置合理的教学学时为保证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很多学校在制定完教学计划后很难修改。但改革就是要破旧立新,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时,学校可以考虑聘期一些企业财务人员和往届学生参与,探讨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拟定一个合理科学的教学课时。
3.课程设置和会计实训课程相结合电算化课程和会计实训课程(手工会计)一样都是实践性课程,操作性很强。会计电算化是按系统管理、总账模块、工资模块、固定资产模块、供销模块等不同模块教学,实训项目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将这两门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期同时进行,先进行手工会计学习,再进行电算化课程学习,让学生通过两种不同的会计业务工作方法的比较,对电算化课程有更好的学习。
4.编写实用配套的教材教材编写应结合学校的特点,考虑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能力要求和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证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与组合,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调整,降低专业理论的重心,突出与会计岗位实践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结合会手工会计的实训资料,编写相配套的会计电算化教材,使手工会计的实践成果与电算化的实践成果之间相互印证,促进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保证电算化教学高质量的实施。
课程建设计划范文第3篇
1.1加强政府指导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作为连接企业与成果创造机构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双方合作与成果转化应用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介服务机构作为公益性与企业性的组织必须获得政府的指导和认可,提高政府对中介服务机构的认识,通过项目和政策等方式进行支持,将中介服务机构打造成系统化、多元化、网络化、产业化集成的综合组织,增强中介服务机构的权威性,并进一步明确中介机构项目招投标、技术评估、项目论证、通用技术培训、设立技术或产品、项目融资、成果或企业销售及拍卖等职能。
1.2依托资源与优势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为使中介服务机构能够尽快满足企业与科技成果创造单位的需求,加强双方的有效对接,要根据自身资源与优势借助政府的力量,加快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平台应具有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功能、农业科技成果实际应用与展示功能、农业科技成果转让与融资功能、跟踪服务与调研功能,4个功能有机结合成为整体,体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价值与作用,为中介服务机构提供灵活的广适的工作系统。
1.3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中介服务机构作为综合性较强的部门
人才短缺问题依然存在,特别一些懂得技术、了解市场、善于沟通、认真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短缺更为严重。因此,中介服务机构在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时,要加强人员培训,注重人才发展,挖掘人才潜力,健全和完善机构内部的人才使用、选拔和培养制度,使人才培训制度、选拔制度与业务发展相配套,提升中介服务机构的整体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推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1.4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专家服务系统中介服务机构明确发展方向与工作重点,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家服务系统,专家组成包括农业研究技术专家、政策法规专家、宏观理论专家、财务分析专家和法律维权专家等,专家按照服务双方需要可直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论证、立项、评审、验收和监理等工作,从组织上保证项目推广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确保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服务系统聘请的专家要本着高技术、高水准、着眼于前沿领域的原则,充分考虑科技成果转化的时效性和复杂性,实行流动的、非职业的工作模式,逐步创立多层次、网络化的专家系统。
1.5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合作平台
科技成果市场是信息流的重要汇集点。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科技成果市场不单单是出版刊物、科技展会和现场推介等现实市场模式,同时,开拓了互联网展会、推介和宣传等模式[9]。因此,为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成果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要根据服务双方需求,建立以互联网为主体的科技成果信息平台,信息时效性强,信息数据详实准确,并根据科技成果类型,举办科技展会、产品推介会和招投标会等,最终协助服务双方开展成果转化签约和实施等工作,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各项职能。
1.6提供融资服务
中介服务机构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基金等社会资金加入到成果转化行列中,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受用主体企业牵线搭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合资等形式直接融通资金;建议国家建立行业性风险投资机构,地方政府要创办区域性风险投资公司,银行系统要支持和鼓励创办民间风险投资组织,形成政府、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风险公担的风险投资机制;同时,通过提供贷款等形式间接融通资金。
2结论
课程建设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材料化学;科技英语;课程建设
材料化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研究材料相关化学问题,在新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全国各地一共有一百四十多所高校开设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为我国的材料行业培养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目前材料化学专业85%的专业文献和专利是用英文撰写,社会对高等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外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上网查阅国内外文献已经成为科技人员了解国际最新动态和学术前沿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的科技英语与信息技术技能是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迫切需要。但是,由于材料化学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还没有关于材料化学科技英语与信息技术的经典教材。
目前出版的与材料化学相关的专业英语教材大多是高分子材料或无机材料的专业英语教材,教材的内容并不能完全体现材料化学专业的特色和需求,例如:材料化学专业包含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和复合材料等内容,选择高分子材料或无机材料专业英语教材,显然不能满足材料化学专业英语的要求。另外,各类专业英语教材也很少涉及英文文献、专利的检索和阅读。而英文文献检索与阅读是高技术人才的必备素质,因此科技英语与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有必要补充该内容。我校的材料化学专业开设于2005年,以化工和高分子材料为专业特色。在开办专业之初,苦于没有完整的、科学的材料化学科技英语与信息技术教学体系可供参考,但经过近十年在材料化学科技英语与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与实践上不断探索,逐步摸索出适合本校特色的材料化学科技英语与信息技术教学体系,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的整合改革,突出化工与高分子材料化学的特色和实用为主的教学理念
材料化学是一个年轻的专业,材料化学科技英语与信息技术目前没有统一的经典教材,各院系都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教材。我校材料化学专业以化工与高分子材料化学为特色,教材选用的是《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显然这并不能完全满足本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必须补充大量教学内容。例如材料化学专业的构词法、命名规律,进口试剂、仪器英文使用说明的阅读,国外专业文献、专利的检索等等。此外,根据我校本专业每年有近一半的学生考取研究生的特点,还补充了英文专业文献的阅读、语言特点分析和写作的内容,这将非常有利于学生将来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1.1增加材料化学原版教材内容
《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英语》的主要内容是从英文原版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以及高分子加工成型教材中节选的部分章节,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英文原版教材的能力,但是缺少材料化学专业所包含的晶体结构、材料的制备等内容,因此我们又从美国法尔曼的《材料化学》、奥科克的《现代高分子化学》等英文原版教材中节选了部分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完整。
1.2增加无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英文命名法材料化学专业是现代材料学、化学和化工学科的交叉学科。材料化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合物的名称,主要包括无机、有机和高分子化合物,总数超过数千万,而且每年有近百万的新化合物被合成或制备出来,要记忆这些化合物的英文名称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常用的化合物都有系统名和普通名,更加重了记忆的负担。化合物的系统名称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规定的系统命名法。同学们在有机化学课程中学习了有机化合物的中文系统命名法,但与化合物的英文系统命名法存在一些差别。例如:无机化合物的中英文读法不同,如NaCl,中文读作氯化钠,先读阴离子再读阳离子,而英文的读法为sodiumchloride,先读阳离子后读阴离子。再例如无机含氧酸的命名,根据成酸元素不同价态可以分为高某酸、正某酸、亚某酸、次某酸,对应的英文命名法就是在成酸元素前加前缀pro,hypro或后缀ic、ous。虽然英语命名法与中文命名法存在显著差异,但都有规律,学生掌握了规律后可以举一反三,学会更多的化合物名称,从而迅速提高学生的专业词汇量。
1.3增加英文文献检索,提高学生收集学术信息的能力
材料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做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时必须了解科研项目或研发产品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而重要的科研成果多以英文撰写发表,学生仅仅会查阅中文文献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还必须提高学生的英文文献检索能力。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校图书馆的资源,给学生介绍了常用的几个国外出版社的论文数据库(例如:WebofScience,Wiley,ACS,Springerlink,Elsevier)以及该数据库中材料化学相关的重点期刊,如何检索这些数据库及下载阅读相关论文。另外,还补充英文专利的检索方法,重要的英文专利库有美国专利局和欧洲专利局数据库。学生在学习了这些内容后能熟练查阅英文文献显著提高了学生收集学术信息的能力,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4增加英文文献阅读与写作内容
从事材料化学专业相关的科研研究和技术开发除了会检索英文论文和专利,还必须能阅读这些英文文献。而无论是论文和专利有其自身的结构特点,掌握了其结构特点有利于论文的阅读。以科研论文paper为例,绝大部分的期刊杂志结构基本相同,都包括摘要、关键词、引言、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等,每一个部分都有其语言特点,针对每一个部分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语句,通过分析讲解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力。由于本科毕业论文需要写英文摘要,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增加英文摘要写作训练。英文摘要一般都包括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和结论,每个部分1~2句话就构成了一篇完整的摘要。通过英文摘要的写作训练可使学生达到毕业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水平。
2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探索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模式
由于材料化学专业英语专业词汇多且复杂,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也是已经学过的,因此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探索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式。通过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英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播放世界名校相关课程的视频片段,即教授了学生纯正的专业英语,也拉近学生与世界名校的距离。引导学生观看“网易公开课”中相关课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化学原理》、耶鲁大学的《新生有机化学》等。在教授国外文献专利检索时可采取在学院计算机房直接上网检索的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此外,还必须改变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采取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相结合的评分方式,使学习成绩能体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3探索本课程的实践方案,提高学生应用科技英文的能力
科技英语与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工具类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就是为了解决我们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英文问题,例如:如何查找阅读英文专业文献,如何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等,这些都是非常实际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强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应用科技英语的能力。例如:在国外专业文献和专利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定检索关键词,让学生自主查找相关文献,并就其中一篇,进行阅读分析;或者给出一篇论文的基本信息,让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查到论文的原文。在教授进口试剂、仪器英文使用说明的阅读时,可让学生自主查询某个进口试剂或进口仪器的使用说明,并翻译成中文,最终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马上可以得到应用,而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极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4结语
材料化学是一个年轻的专业,材料化学科技英语与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国内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各高校也都处于探索与建设阶段。本文根据武汉工程大学材料化学专业特色,以及其对科技英语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要求,对该课程的建设和实践做了有益的改革,主要内容包括选择适合以化工和高分子为特色的材料化学科技英语与信息技术的教材,教学内容包含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化学专业文献和专利检索阅读与写作、进口试剂、设备的订购使用等,提高学生掌握、使用科技英语的能力;探索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式,采取多媒体教学,结合文字、图片、视频提高学生学习科技英语的兴趣;探索本课程的实践方案,提高学生应用科技英文的能力。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材料化学科技英语与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技英语和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清芝,杨爱萍,杨登峰,等.材料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探索[J].大学化学,2009,24(5):35-37.
[2]曹枫,潘国祥,唐培松,等.材料化学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思考[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29-32.
[3]席艳君,刘泳俊.《材料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东化工,2009,36(3):88-89.
[4]季惠惠,李峻青.材料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探索[J].高师理科学刊,2006,26(4):1-2.
课程建设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制度一体化
1当前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大力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业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大学科技创新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考核指标。逐步完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已经成为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最迫切的需要,也是新时期高校科技创新力量助力于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1]。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之一[2-4]。针对当前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行剖析,对比国外先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方法,探索实现大学科技成果快速高效的转化提供有效途径,笔者经过调研,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1科技转化平台与市场对接不够,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流动不通畅。在国务院中长期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5]。目前很多大学科技园已经建立起了配套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但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当前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与市场对接不够。主要表现在政府-企业-高校-创业者的平台信息没有实现信息联动,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和技术信息仍然处于静态,表现为信息孤岛的现象,需求没有得到市场动态地高效地转化和运作。由于科技成果发明人和企业技术需求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高校、企业和政府一体的创新资源信息集成度表现出充分的不足,加上科技成果信息筛选确认与更新不及时等因素,导致科技成果创新资源出现了区域性,这制约着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随着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网站的建设逐渐上线,也爆发了新的问题,出现了重网络轻应用的现象,受大学科技园传统教学管理体制的束缚明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改善。其中部分大学科技园科技研发实力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很突出[6-8]。
1.2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运营落地难,平台空壳化严重。目前大多数的大学科技园已经建立了相应配套的科技中介服务,但目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和专业度有待提升,在科技成果价值评价和市场对接中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不能很好地给予市场估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了实现短期利益,忽视了高技术含量项目的转化落地,产品在中试环节被搁浅。同时,中介服务机构队伍服务质量还未纳入政府层面的管制和监督,整个成果转化的产业链还没形成。另外,由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业化还需要中间的中试环节,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目前大学科技园由于国有体制的限制,并未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风险评价制度和金融风投资金,导致很多项目落地实施难。
1.3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明显不足,科技转化机构设置缺乏专业化。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要负责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价、成果营销、风险投资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但目前,大多数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从业者只是简单从事文秘工作,在平台运营中充当了“平台中介”的角色,很多大学科技园老师的成果转化专业能力不足,缺乏科技成果转化培训,更是没有相关的管理和科技服务经验,在市场化运行中这种缺陷暴露得特别明显。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是熟悉技术、法律、市场、金融、风险管理的综合性岗位。一般大学科技园这类综合型人才奇缺,外部聘用成本高,国内外引进比较困难。目前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设置比较简单粗糙,只有简单的行政、财务、科技转化、主任办公室等,在科技转化机构设置缺乏系统评价、专利营销、风险投资这几个重要机构。
1.4大学科技园科技传统管理和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大学科技园的转化难以得到量和质的飞跃大学科技园的成果转化主要依托大学,大学科技园的评价制度及资金的不足直接体现在大学传统科研价值导向有偏离、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项目吸引投资能力差、科研项目导向不利于科技产业化。首先,当前高校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大部分局限在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低层次的一次性买卖。其次,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在共同研发技术、共建科技创新企业等较高层次的合作少,缺乏相应政策引导和支持。再次,大学科技园在市场调研和应用这块深入研究少,认识不足。因此很多科技论文和专利成果缺乏市场孵化潜力,从而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制约了产学研的合作。最后,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缺乏第三方的市场评价,市场化价值得不到认可和体现。目前科技成果鉴定和评估都是大学找专家,专家又都来自大学和科研机构,缺乏市场化的经济价值评价,只有第三方的市场经济价值评估制度才能保障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的价值受到市场认可。正是平台与市场对接不够、中介服务能力不足、资金引入难、专业化人才缺、价值评估难等综合因素导致了大学科技园的科技成果转化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后仍然处于转化率低的困境。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商业文化学习,创新创业的商业氛围打造,还需要经过漫长的熏陶和培养。
2当前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改革的方向
笔者认为,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和认识,但在今后应该要结合大学科技园自身专业优势,利用好地区政府政策优势和地理产业优势,制定市场化发展的具体方向和原则。梳理总结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的OTT成功模式,美国大学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0TT模式有着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在科技转化成果信息收集、科研成果价值评估、专利营销、成果转化分配权和财务独立权方面具有成熟的工作模式。同时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的OTT模式具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主要体现在完善的法律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完善资金体系提供物质保障、浓厚的创业文化提供文化保障、专业化管理提供运行保障。基于此,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可以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和完善。
2.1优先明确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产权归属,优化科技成果评价制度,提供制度保障。我国大学科技园科研成果产权属性不清晰是造成科技成果转化难、科技转化率低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加紧优化大学科技园职务发明成果的产权归属问题和科研成果评价制度。要改变大学科技园教师职务发明归学校一方所有的产权制度,要给予发明人一定的产权比例,激发科技创业人员的活力与积极性。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改革,引导大学、企业、科研工作者对于科技成果实践应用的重视。构建以应用研究为核心的科研价值取向,增强研究的适用性[9]。只有这样才能将大学科技园的教师资源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创新活力。目前,各大大学科技园已经深刻意识到了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近年来知识产权法律修订、政府相继出台配套政策、地方政府科技成果转化部署进一步推进,我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已经在不断完善。全国开始进行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探索,目的是让科研人员享有职务发明的部分专利权。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学科技园职务发明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状况的专文分析,随着科研成果产权归属问题的改革进一步深入,大学科技园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问题将会更加明确[10]。那么,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和评价机制面临什么问题?一方面是缺少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缺乏有效的评估制度。目前评价导向还是科技成果的“合理性与逻辑性”,缺乏经济与社会效益科学合理评价;另一方面是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第三方市场准入还没有配套,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考评还面临市场化缺失。因此,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制度完善必须建立由第三方市场进行经济价值的市场评估,配套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第三方市场准入和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考评,这样大学科研工作者才有更大动力进入大学科技园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2.2完善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制度,建立多元化科技成果交易机制,降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制度交易成本。从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包含基础研究、中试环节、产业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都存在制度困境和制度交易成本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基础研究阶段,传统大学科技园学术型研究管理体制与市场需求的制度性隔离。大学科技园教师作为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的主体,当前传统学术型研究与市场隔离的办学制度是导致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与市场相隔离的制度化障碍。当前大学科技园对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发明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了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制度,目前已经逐步建立,教师对成果转化的态度由消极转化为积极已经趋于明显。但目前大多数大学科技园仍然缺少促进科研与市场相链接的有效方法。其次,在中试环节,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缺乏配套的制度支持和相应的资金投入。科研成果转入中试环节的资金支持制度没有建立起来,造成“大学科技园—企业”间的中试制度缺失。最后,科研成果产业化优势和制度吸纳力明显不足。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就是将中试后的成果进一步转化为产品。缺少吸纳力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道路很艰难,企业依靠资本与人力扩张的传统粗放型方式来提升企业效益是最普遍的道路。针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制度性障碍,虽然近年来政策出台很密集,但由于政策起步晚,对大学科技园教师科研成果权属的认识比较滞后,根本性制度仍然没有以法律形式确定,造成制度性的交易成本仍然较高。因此,要降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就必须完善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制度,建立多元化科技成果交易机制,充分调动不同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一方面,良好的中介服务可以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提供有效的信息渠道,这就像房地产置业顾问,他们的存在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政府对中介服务的政策倾斜和完善中介监督服务将有效助力市场高效运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2.3组建一支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管理队伍、完善科技成果服务平台机构设置和管理服务。建立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每个大学科技园必须要做的迫切任务,借鉴发达国家设立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成功经验,改革完善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设置,加强科技转化专业化管理队伍的建设是当务之急。我国的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常局限大学科技园的内设行政机构,缺乏专业性。培养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参考美国的OTT模式,机构人员组成的专业性和科技成果转化团队设置合理性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OTT模式下的科技转化办公室由许可联络部、技术许可部、财务运营部、信息管理部、知识产权部、行政部等组成。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专业化队伍建设要求从业者具备专利申请、专利运营、专利营销、风险投资管理的技能。这方面人才队伍的培养:一方面是政府应当开设学科专业,制订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形成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另一方面是大学科技园应该调整机构服务设置,内部合理培训轮岗,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复合型人才。同时,在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方面共同出力,通过政策支持吸引留学人员参与平台建设。
2.4完善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信息市场化对接和风险投资制度,建立政府、企业和大学科技园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市场信息不对称,专业化的专利营销渠道和市场没有建立,导致技术供给与需求出现断层[11]。因此,平衡科技成果转化的供求矛盾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高效的科技转化平台,建立专业化专利营销系统渠道和专业化市场平台。就目前已经建立的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来看,平台自身缺乏市场化功能,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处于封闭空间的产物,无法进行市场化信息的流动,影响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因此,建立政府、企业和大学科技园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将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和之前大学科技园与地方政府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不同的是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大学科技园的联动促进作用,充分发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优势,政府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和产业优势,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与大学科技园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要扶持大学科技园建立能够规避风险的投资制度,消除“不确定性”。风险投资制度方面,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政策组合拳”,吸引金融机构、投资公司、企业行业等参与;另外,通过组建风险投资公司的形式吸纳民间资本,活跃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本市场。目前,各地政府和机构也纷纷构建了线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其中湖北省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和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联合推出了“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现了科技资源、知识产权、技术交易、科技服务一体化的服务。“科易网”已经实现了在线科技成果转化多元化服务,标志着在线科技成果市场一体化交易平台的建设已经成为趋势。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