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总结内容页

少年宫舞蹈活动总结{甄选5篇}

2024-08-05 05:48:01工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少年宫舞蹈活动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少年宫舞蹈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敦煌壁画;北魏;天宫伎乐;舞蹈

“佛教艺术作为世界性的宗教艺术,同一种子,播撒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土壤里,由于不同的雨露阳光的滋润和培养,便开出艺术上的同形而异质的花朵,形成世界佛教艺术的百花园。”敦煌艺术就是这样一朵无可复制的时代花,它的无可复制在于它是佛教文化与中原、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是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相互渗透。

1敦煌壁画中北魏时期的天宫伎乐概述

敦煌莫高窟从公元4世纪的北凉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明、清13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现保存佛窟492个。几乎每个洞窟内都有舞蹈形象,是当之无愧的舞蹈形象博物馆。著名舞蹈学者王克芬在其著作《天上人间舞翩跹》中说道:“敦煌壁画的舞蹈风貌,随时代的变迁而各异。按舞蹈形象所展示的不同风格与韵律,根据敦煌学家对敦煌艺术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早期:多元荟萃的十六国、北朝敦煌舞蹈。中期:灿烂辉煌的隋唐敦煌舞蹈。晚期:传承、变异和出新的五代至元敦煌舞蹈。”

1.1研究对象――天宫伎乐

敦煌壁画所包含的乐舞可以大致分为俗乐舞和天乐舞两种,顾名思义俗乐舞是凡世间的乐舞伎人表演的乐舞。天乐舞就是天人所表演的乐舞,这些表演天乐舞的伎人被称作“伎乐天”,伎乐天是佛的侍从,它们围绕在佛的周围对佛进行礼赞,构成了佛国的极乐世界,它包括天宫伎乐、飞天伎乐、护法神伎乐等等。同样是拿着乐器起舞奏乐的天人,怎么能够辨别他们是不是天宫伎乐呢?天宫伎乐只有在早期的敦煌石窟内才能见到,为了表现是在天宫奏乐起舞,天宫伎乐多绘于窟顶四周,在拱形宫门栏墙内手持乐器或舞具。每个伎乐都在对应的宫门里表演,这些宫门就是天宫伎乐的演出场所。天宫伎乐受到演出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看到大半个身体,小腿和足部都被长方形的装饰横栏所掩盖。但是,天宫伎乐的舞姿造型仍然变化丰富,姿态各异。数十窟绘有天宫伎乐,却几乎没有雷同的姿态。

天宫伎乐虽然是早期敦煌壁画中最为重要的舞蹈形象之一,但是受其形式的局限,只能安排在窟顶四周的宫门栏墙之内,不能适应日益丰富的壁画内容。故而到隋唐以后便逐渐消失被更为自由优美的飞天伎乐和经变画伎乐所取代了。

1.2研究对象的时代背景

北魏是在公元4世纪淝水之战后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政权。从公元386年建国到公元534年灭亡共148年。笔者根据《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整理出现存的北魏洞窟有246、248、251、254、257、259、260、263、265、273、431、435、437、441共14个。北魏结束了十六国割据的历史,完成统一黄河流域的大事业。北方各民族互通有无,呈大融合趋势。北魏的执政者在建立政权后不断推行汉化政策,吸收中原先进的经济体制与文化。另一方面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大修寺庙,佛教艺术得到全面发展。北魏的敦煌壁画由于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较大加之北朝时期执政者多是北方少数民族,所以这一时期的敦煌壁画艺术不仅较大的保留了印度佛教的原本风貌而且也体现了北方少数民雄健刚毅的气质。王克芬也认为:“北朝敦煌壁画展示的天宫乐舞,主要是为天神奏乐歌舞的天伎――天宫伎乐、飞天伎乐以及具有舞蹈感的药叉和供养菩萨。此期乐舞形象的基调是豪放、健朗的,其造型、风格及气质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与审美情趣。”

2北魏时期天宫伎乐的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中天宫伎乐舞蹈形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印度风格;二是西域风格;三是中原风格。

2.1天宫伎乐舞蹈形象印度风格的呈现及其形成原因

天宫伎乐体现的印度风格是指北魏中期之前在印度佛教东渐影响ZT,敦煌壁画保留了较多的印度佛教的原本风貌下创作的舞蹈形象。如图1所示莫高窟251窟的这身天宫伎乐。圆脸、大眼、高鼻,眉心点有印度传统图案。上身,腰系折叠纹灯笼裙裤。再看舞者右胯前挺,后背左靠。右臂屈肘立掌,左臂下垂按掌。不管从舞者相貌、服饰还是舞姿上来看,都具有印度风韵。这些天宫伎乐大多半裸上身,粗眉深目高鼻,腰系长裙或者身着纱丽。姿态上大幅度扭腰出胯,动作舒展奔放,舞蹈动感强烈。在衣冠服饰和动作姿态等方面较多保留着印度风韵。

2.2天宫伎乐舞蹈形象西域风格的呈现及其形成原因

天宫伎乐所体现的西域风格是指天宫伎乐有许多形象在服饰、人体特征、舞姿造型等方面体现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图2所示天宫伎乐,舞者身着圆领小衫,十分具有“胡风”特色。再看舞者的相貌,粗黑眉毛、高鼻梁,神情奔放热烈。舞者单腿跪地,双手高举至头顶,仿若左右动脖移颈,一个新疆舞者的形象脱画而出。敦煌壁画会出现西域少数民族舞蹈形象是历史的必然。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中原文化、北方各少数民族文化、外国文化都在此处汇集。许多西域舞蹈,如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等等都是经由敦煌传人中原的。敦煌壁画是佛教的艺术,作画的依据是印度佛教经典,但是要宣传这些佛教教义,要把它们变为具象的视觉艺术,画师们必须落脚于现实,根据现实生活进行创作。北魏政权是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少数民族长期的马上生活养成了他们雄健刚毅的气质。这样的审美情趣也深刻影响了画师们的创作。在北方各少数民族逐步融合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壁画中的一些天宫伎乐身着胡服、高鼻深目,手持琵琶、箜篌等西域乐器。或者干脆展示粗犷奔放的体态舞姿和昂首挺胸的神情,体现了游牧民族豪放刚毅的精神气质。

2.3天宫伎乐舞蹈形象中原风格的呈现及其形成原因

少年宫舞蹈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农村未成年人共享校内外优秀教育资源和成果,以此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艺术素养,促进农村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不断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的综合素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组织机构

任:**

任:**、**

专业教师:略

三、组织机构职责:

1、主任全面负责少年宫的各项工作。

2、少年宫副主任负责少年宫的各项具体活动的安排、辅导及各种演出、比赛、安全教育及后勤保障等工作。

3、专业教师负责制定学习计划,学生的辅导及总结等具体工作,协助学校组织各种比赛,演出等活动。

四、活动内容:

1、体育类:排球队、田径队。

2、书法类:书法班(低级)、书法班(中级)、书法班(高级)。

3、音乐类:舞蹈队、鼓号队。

4、科技类:科技小组。

5、美术类:美术小组。

五、活动要求:

1.面向少年儿童,让每一个孩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2.根据本单位师资及校情选择适合本校的书法和足球这二个特色项目,真正做到有品牌,有特色,每个活动项目有特色。

3.要选择、制定适合本学校特点的教学形式、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评价机制。

4.师资来源以本单位教师为主,结合学校内外有特长的教师和人力、物力资源,联合办学,使少年宫事业能顺利开展。

5.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或学生走出往、请进来,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实现中心内教师资源的共享。

6.学校要定期组织部分有特长的人员、有经验的退休老教师或家长来学校参观指导工作,为乡村少年宫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7.实行责任负责制,责任到人,项目到人,学校还要制定相应的赏罚措施,保证乡村少年宫的良性发展。

每周一至周五16:30-18:30,周六上午8:30—10:30,周六下午14:00—16:00,周日上午8:30—10:30,周日下午14:00—16:00

七、评价方式:

1.把少年宫各类艺术活动纳进学校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少年宫活动经常化和制度化。

2.根据学生的学段目标完成情况,实行专业考核等级制,同一考核时间、内容,并颁发等级证书或奖状,以此来进步学生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定期和学生家上进行交流。

3.少年宫定期进行单项或多项比赛、交流、会演等活动。

八、安全管理

1.设立专门的少年宫安全治理领导小组,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由专人对少年宫的活动场地、活动设施、活动器材等进行监视、检查、维修等。

2.每个少年宫活动小组设负责人一名,负责学生的日常治理和安全工作,认真组织,精心安排,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九、活动项目及要求:

(一)体育类:通过活动获得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组织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

发展柔韧、协调、灵敏、速度、弹跳等运动素质。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所需的基本活动技能,逐步培养学生完成各种练习的正确姿势。学习和掌握各种运动技能,比赛规则。在训练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守纪律、爱学习、勇于吃苦、意志顽强的品质,使其能够全面发展。

(二)书画类:1.把握扎实的基本功。

2.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进步审美能力。3.能书写一手好字。

(三)音乐类:1.舞蹈是以肢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创造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

少年宫舞蹈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舞蹈动作;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014-02

舞蹈在人类语言还未形成时就已经存在了,人们会使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向和情感,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肢体语言结合人类的审美渐渐有了它独特的艺术形式那便是舞蹈。舞蹈有着节奏、肢体的协调、独特的表达形式等艺术美感使其成为了一门艺术。舞蹈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了许多的形式。这些不同的舞蹈中所展现出的舞蹈动作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的生活状态。

一、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审美

中国古典舞的名称第一次被确定是在1985年,它是在中国传统舞蹈在历史积淀下来的艺术体现,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气质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舞蹈形式上中国古典舞有着比较内敛和谐的舞姿,中国古典舞是中国古代舞蹈的继承,中国人一直以来都以和为贵,中国古典舞动作上也始终秉承着这一特点。中国古典舞蹈动作喜欢与大地相融 ,舞蹈动作中很少有向高处跳跃的姿势大多是沿着固定的形状移动和变换自己的脚步,大多数动作都是通过舞者的上半部分肢体来完成的。不仅如此,中国的古典舞十分讲究舞蹈动作的流畅性,舞蹈动作之间的相互衔接十分遵循起承转合的方式。无论是在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女乐之舞还是汉代的巾袖舞,舞蹈动作中手脚的画圆形式使舞者的身体呈现出一种回旋的状态,例如舞蹈作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舞者在整部作品中不停的旋转在逐渐停下来之后气息也在逐渐的延伸,使得动作与动作之间不会产生断裂的感觉,整个舞蹈更具流畅性和整体性。

二、中国民间舞的动作审美

中国民间舞包括民间舞和民族,民族舞包括藏族踢踏舞、蒙古族的顶碗舞、产线族的鹤步舞等少数民间舞蹈,这里说的民间舞主要指的是少数民族舞蹈。民间舞蹈分为自娱自乐的民间舞和在民间舞的形态上进行加工和创作的学院派民间舞。民族舞往往在原生态民族的情感表达出发舞蹈中的创作成分更高、表演性更强,极大地概括了当时的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劳动形态,也更注重对整个民族精神的体现。由于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领域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不同的民族舞有其不同的特性,可以从不同的民族舞的动作审美出发对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进行分析。

(一)优雅的傣族舞

傣族舞《孔雀舞者》、《孔雀飞来》其中有一个共同特征:手部动作十分的丰富,舞蹈动作多以肢体关节的柔美和谐进行呈现,形成了傣族舞蹈中得的特有舞姿,舞者在舞蹈中腿部呈半屈姿态、一边顺。傣族舞蹈结合了傣族特有的色彩明亮的服装展示傣族人民生活中的温婉谦和的品质,从这些舞蹈动作中我们可以得知傣族多属于水居民族,傣族人民多以种植水稻、捕鱼为生,可以说是水的民族,在傣族的民族舞蹈中也多以上半身弯曲的动作为主展示了傣族人民似水一般柔美,体现了傣族人民的精神气质,体现了舞蹈的民间性。

(二)粗犷大气的蒙古舞

从蒙古舞作品《漠柳》、《出走》等蒙古舞中有着大量的肩部动作,节奏缓慢的柔肩、节奏明快的抖肩以及动作中模仿生活中骑马挥马鞭,拉缰绳等动作表现了蒙古人民生活中热情好客和彪悍、豪迈粗犷的生活方式,较大的肢体动作展现出的是蒙古人民无边的草原上驰骋飞扬的生活场景。展现出蒙古人民强健的体格、豪放的气质充分体现其民族性。欣赏蒙古舞蹈使人不禁会联想到蒙古人民在草原上的壮美情景。

(三)含蓄内敛的藏族舞

藏族舞中舞者多会呈现弯腰、屈膝的动作,藏族舞中整体感觉总是在驮着背,结合藏族舞者所穿的沉重的靴子,藏族舞者给人沉重拖沓的感觉。藏族人民在生活中取水和获取木材时多以背负的形式在进行,高原地区连绵的山坡加重了藏族人民的生活重担。藏族人民总在默默承受着造物主给出的环境,也成就了藏族舞蹈的深沉含蓄、略显压抑的特点表现了藏族人民坚韧的性格。

三、芭蕾舞动作的审美

芭蕾舞是西方欧洲国家的舞蹈艺术形式,它融合了十四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舞台剧艺术形成于十七世纪的法国宫廷,西方芭蕾舞是西方皇家宫廷风格传统舞蹈的继承和发扬有着西方传统舞蹈的特征,充分展现了西方皇家宫廷风格、西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精神气质。

芭蕾舞在西方有着许多不同的流派但其动作风格基本相似,总体上都有极强的程序化和规范化,芭蕾舞在训练过程中有着严谨性和固定性。芭蕾舞蹈中演员基本上都穿着特定的鞋脚尖着地,舞蹈动作中始终保持着开、绷、直、立的特点,这四点也是芭蕾舞蹈中最基本的审美标准,“开”指的是芭蕾舞者在舞蹈动作中身体各关节左右对称着展开及两脚始终保持向外以一定的度数展开,“绷”是脚背和脚踝在舞蹈动作中绷直的状态,“立”指身体要直立挺拔并将重心放在两条腿或其中一条的重心上。芭蕾舞在舞蹈动作中的这四点展现出了宫廷的高贵和典雅。很好的继承了西方欧洲宫廷的贵族气派,芭蕾舞者在表演过程中面无表情实际上是芭蕾舞在设定时的一个要求,这表示了芭蕾舞者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舞蹈工具表现了贵族的权利的至高无上。

芭蕾舞动作在展现过程中多沉多呈现外向的姿态,多以跳跃向上的动作表现希望挣脱大地的自由感,芭蕾舞者在舞蹈动作中很少使用手部动作,常常是在努力跳跃的过程中展现对天空和自由的憧憬和向往,芭蕾舞者的这种向外的动作特点和当地的地理位置和信仰十分不开的,西方多处于沿海地西方人民的面对的是大海的江涛骇浪和波澜壮阔,这样的生活环境使得人们有着对大海的探索欲望,使人将自身和大海区别开来,强化了人和自然地对立意识。也显示了西方人民对上帝的信仰。芭蕾舞在形式上体现了西方人的人文气质、价值取向和西方传统艺术有着很大的共同特。

芭蕾舞源于西方,但是它在与不同国家的不同民族文化结合后有了更多的展现形式。我国在研究和学习了俄罗斯芭蕾学派后,中国舞者将结合传统芭蕾舞和中国舞剧结合开启了芭蕾舞在中国芭蕾舞剧中的新时代,例如《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以革命历史题材的芭蕾舞剧的出现为我们呈现了传统芭蕾舞和中国历史题材和人物事件的完美结合,实现了浪漫与现实,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借鉴了国外的艺术形式。

四、现代舞的动作审美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结合下产生的现代并不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标准,人们已经习惯了古典舞、民间舞优美的动作和舒展的姿态。现代舞的形成与西方人的标新立异和追求个性的人文气质是密不可分的。现代舞是反叛传统芭蕾中产生的,它的特点就是不遵循体系,倡导对个性情感的张扬。

现代舞动作形式多种多样,讲究的是身体张力的呈现,常常以其夸张动作形式来表达自身叛逆的心理和情感的释放。西方现代舞给予观众的感受是没有确定的主题,动作形式和技巧并不能够表达具体的含义,目的在于充分展现人体动作的形式感,较为追求表达方式上的自由。现代舞的随性使一部分人认为现代舞是新时大于内容的舞蹈形式,但是现代舞自由不羁的表达方式在编舞者和表演者哪里实际上是为了宣泄某种情感,例如喜悦、悲伤、困惑、焦虑等。这也反映了在社会多元化的形式下舞蹈不仅是文化和精神的展现也成为了人们内心情感表达的途径,这是舞蹈动作的释放美。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四种国内外舞蹈种类进行论述了舞蹈动作的审美,对不同舞蹈动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对舞蹈动作中所传达的人情风貌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肢体语言是人类表达的一种方式,而舞蹈赋予了肢体动作美的感受,无论是在动作肢体上还是情感展现上。舞蹈动作的美的来源是基于它对生产生活中人类的动作的深入体现。舞蹈动作中肢体的延展、舞步的跟随、动静的结合等都是舞蹈动作在展现它想要表达的美的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动作在表达上还会结合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利用能够呈现舞蹈形式和内容的服装,配合合适的灯光和舞台布景等等来呈现舞蹈中的美。

参考文献:

少年宫舞蹈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172-01

民间舞蹈创作取材于民间,要想创作出更好的舞蹈作品,必须充分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特征。当我们欣赏民族民间舞蹈时,主要欣赏各兄弟民族的丰富多彩的舞蹈以及它们的文化背景,比较不同民族的不同审美趣味,领略这些情趣殊异的特点,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例如,蒙古族的“碎抖肩”(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也有类似的动作)――快速抖动肩部的碎小动作,究其渊源,显然是与他们长年累月骑马游牧的生活方式有关。长年骑马,很少步行,造成肩部比较松弛。生活在蒙古包中一般都是跪坐在毡毯上的,因而在舞蹈中腰部和双臂的动作十分丰富。居住在山地的民族往来于山谷之间,上下山时,一顺边的肩和胯最为得力,长期的劳动生活形成了一顺边的节奏和姿态,也形成了对这种体态表示欣赏的审美情趣。因而,苗族女子舞蹈“踩鼓”就是让身体一顺边地摆动。藏族民间舞蹈“弦子”中的“公公”这种典型的步法也同样是“单步摆手进”的一顺边姿态。傣族对“孔雀”,朝鲜族对仙鹤的图腾崇拜,同样也反映在他们的民间舞蹈中――傣族舞中许多头、手的动作模仿孔雀喝水、戏水、走路,而她们的筒裙紧裹身体,决定了步态小、靠扭胯来移动重心,形成了“三道弯”的美丽舞姿。就汉族民族舞蹈而言,这种关系也很明显。安徽花鼓灯的热情奔放、刚劲有力、洒脱大方,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正是居住在淮河两岸的人民的纯朴、粗犷、开朗、乐观的性格在艺术中的反映。安徽舞蹈家高倩总结出来的几句话很生动地说出了花鼓灯舞蹈语汇的普遍规律:“身体左右侧,走动腰晃扭,脚下衬住劲,传神靠眼瞅。急如风,停要陡,柔里刚,刚里柔,投足举手扣节奏,锣鼓点子跟脚走。”而这一切都是在唐代以来的“玩灯”民间习俗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至于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活动与舞蹈的关系(如苗族的以社交、择偶为主要内容的“跳月”和“跳花山”,等等),则更是大家熟悉的了。

在我国舞台上表演的除了民间舞蹈以外,还有古典舞蹈,而民族舞蹈正是以这两种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创作而成的艺术作品。在我国的历史上,从汉代起就有比较丰富的宫廷舞蹈,今天人人熟悉的《长绸舞》据说就是从当时的《巾舞》发展而来的。民族大迁移,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扩大,为唐代舞蹈大兴旺的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自宋以后,宫廷舞蹈走向衰落,转入民间,稍后又成为了戏曲这种中国特有的综合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戏曲舞蹈一方面吸收和提高了民间舞蹈,一方面继承了前人的古代舞蹈(这些舞蹈几乎都已失传,只留下了散见诗词、笔记小说中的文字记载)。因此,戏剧舞蹈可以说是一个保存着大量舞蹈资料的“活宝库”。

少年宫舞蹈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王燕是青岛人,但青岛给王燕的记忆是遥远的。她10岁便离开家了,孤身一人来到北京上学,学的是舞蹈。

在青岛报名上小学时,一位年轻的老师看到惹人喜爱的小王燕说,这小女孩这么可爱,可不可以跳个舞?生性活泼的王燕一点也不胆怯,跳了在幼儿园学的舞蹈。老师说,这孩子有天赋,让她去少年宫学舞蹈吧。于是6岁的王燕开始了自己的舞蹈生涯。

在少年宫,老师很喜欢这个极具舞蹈天赋的孩子。少年宫经常对外演出,出众的王燕成了当地的小明星。10岁那年,北京舞蹈学院来青岛招生。考生上千人,王燕成为青岛惟一一名被录取的学生。刚来北京时小王燕也想家,甚至偷哭过,但很快王燕就习惯了,生活中只有一个目标,练好舞,将来做个舞蹈家。

舞院毕业了,王燕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由学校保送上大专进修;二是去铁路文工团上班。生活是现实的,如果继续上学,还要向学校交很多学费。王燕的家庭很普通,她不能不考虑家里的负担,因此就到了铁路文工团。

进入演艺圈

在文工团,她最终也放弃了舞蹈。“我其实是非常喜爱舞蹈,那是一种深深的无奈。真的是自己做不了主,我只能用顺其自然安慰自己。”王燕如是说。在文工团的两年里,除了演出,王燕开始拍广告,于是便有了大宝广告中那个清新可人的小妹。此后,她又渐渐进入影视圈,拍电影、电视剧,但都反响不大。其中有一部琼瑶的《烟锁重楼》,让琼瑶记住了王燕。第一部《还珠格格》琼瑶就想让王燕演紫薇,可当时王燕去了澳大利亚,导演没有联系到她。

说到晴儿的成功,王燕说:“这只能说琼瑶把晴儿写得太完美了。这样的角色,我不必有更多的揣摩与发挥。因有非常棒的台词和戏,我只在细小之处动些心思就行了。”

第二部《还珠格格》在电视台播出时,王燕在澳大利亚,当初演晴儿只觉得自己是个配角,没有想太多。回来后,朋友见面说没想到你有这样的才华,如果不拍戏真是太可惜了。王燕对演戏没有太强烈的愿望。她说:“我并不是那种很执著的人,我只是一个时刻准备接受一切机会的人。”

我们两人好得不得了

王燕应该是有人追求的女孩。她的先生是位商人,他们结婚已经4年了。对于这么早成家,王燕有自己的看法,她相信缘分到了就不能用早晚去衡量,这本身不可能有标准。“每个人都是为了生活,生活幸福就行了,自己没有必要再为已经很短暂的人生设什么障碍。”关于自己的先生,王燕不想说得太多,“为我们保留一点稳私吧。”

在演艺圈里,婚姻像孩子的脸,没有来由的哭笑。王燕夫妇又如何?“我们两人好得不得了。”王燕得意地说,“我们之间从未出现过太大的矛盾,两人总是相互支持的。我的目标是做一个贤妻良母,有必要的话我甘愿做一个全职太太,不能拍戏也无所谓,这样生活同样也会有价值的。如果机会来了,自己有兴趣,拍拍戏也无妨。我一定会要孩子,并且希望能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看来王燕是个家庭观念很重的女人,如今王燕这种观念不知是复古了还是前卫了,反正每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生活原则,只要生活幸福就行了。

保持一个好心情

在不拍戏的日子里,王燕的生活也是多彩多姿的。“我也许是以前舞跳得太多,现在变得不爱动了,喜欢安静,最好是去郊区接近大自然。平时看看电视、杂志。电视什么都看,什么都能接受。”王燕说。

看着王燕朴素淡雅的装束,不知她喜欢什么品牌的服装。“有很多牌子我都喜欢,但并不一定去穿,只是欣赏。我喜欢那种有个性品位的服装。外表看不出奢华,很大众化。”

保护姣丽的容颜是每个女孩最基本的功课。而王燕有自己的特点:“我从没有去过美容院,也从没去刻意地选什么化妆品。我平时很少化妆,除非是工作需要。我美容只有两个方法:一个是睡觉,另一个是好心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