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题实施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题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创建高效课堂。结合高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以“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立足教学实际,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原则,全校教师共同参与,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针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实实在在地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实施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3、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三、总体思路
以校为单位,制定校级研究课题,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业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为课题负责人,部分骨干教师参与研究过程、收集资料等。教师个人以校级课题为参考依据,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制定出个人研究课题。全校上下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x月上旬)。结合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以市教研室制定的“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这一总题为依据,结合我校一年来在实施导学案模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校级课题“导学案模式下的小组合作研究”。教师根据这一总题,制定出自己的的子研究课题。
2.申报立项(x月中旬)。校级课题研究组,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教研室提交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并在校内公布立项的课题。教师个人及时向教导处上报研究的子课题。
3.实施研究(20xx年x月-20xx年x月)。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并将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将对教师个人的课题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20xx年x月上旬)。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子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校级课题要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向市教研室进行汇报。
5.成果鉴定与推荐(20xx年x月下旬)。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广,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子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督促教师将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课题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总之,科技教育普遍受到忽视。这一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农村跨世纪基础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科技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课题的理论依据:
1、从美国的“比尔.盖茨”现象到“东南亚金融危机”,人们已经感受到了“知识经济”的巨大力量,体会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面对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国家也提出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2、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一贯倡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未来的祖国建设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科技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3、******总书记在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这一论述是对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的正确定位。进一步突出了科学技术的地位,从而揭示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的弘扬与普及的重要性。
二、概念界定及其目的意义:
课题概念界定:
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反映客观规律的经验和知识。科技教育就是用科技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发展学生的科技潜能,从而使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开展科技教育的研究,就是积极探索学生的科技素质如何在最佳的教育影响下,形成新质,逐步提高;探索如何把科技教育在环境、学科、活动课程中协同推进,达成教育的最佳状态。
课题研究目的:
1、通过“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探索”的研究,认识和把握当前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特点,探索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2、促进教育工作者育人观念的转变,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教育思想,提高农村小学科技教育效果。
3、通过研究,把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多途径、多层面开发学生科技潜能,提高学生科技能力。
课题研究意义:
1、科技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研究科技教育工作,有效地对学生实施科技教育是提高学生科技素养的关键。
2、在转向素质教育的探索中,不断探索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途径,改进科技教育工作的方法,增强小学科技教育的实效性。
3、促进学校科技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强化科技教育研究效果。
三、研究的具体内容:
我们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结合学校实际,初步探索出在环境、学科、活动课程中协同推进科技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即“在环境课程中陶冶,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在活动课程中深化”。
1、在环境课程中陶冶。
学校环境中有着科技教育不可缺少的大量的非学科体系的知识和经验,诸如学校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校风学风等因素。这种教育氛围----环境课程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优化教育硬件。
优良的物质环境是学校实施科技教育的有力保障。学校开辟了“小牛科技园”,配备了标准微机房、自然实验室、标本室、多媒体教室等设施,为正常开展科技教育提供了优良的硬件。现今微机上机率达到了规定要求,自然实验开出率100%,使得科技教育在常规教学活动中的比重不断加大。为改善科技教育硬件、学校还开辟了校内外实验基地,如养鸡场、养殖场、小植物园等,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实践。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体验科技活动的乐趣,看到科学技术的价值。
(2)营造科技氛围。
①教室、实验室悬挂科学家肖像,为学生树立榜样,烘托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气氛。
②设立报架、画廊、开辟科技角,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增进对科技事业的思想感情。
③开展校园科艺节。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取得成绩,及时公布、表扬,不断激励后来者。
④开展科普知识宣传。结合有关节日,如植树节、爱牙日、爱鸟周、国际减灾日、国际地球日、世界无烟日等,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普及科技知识,营造浓厚科技氛围。
2、在学科课程中渗透。
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因此借助学科课程进行教育也是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科课程一般都有相应的教材来承载,与环境课程相比,具体而有形,对科技教育的实际操作十分有利。
(1)主课中的渗透。
主课一般都有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科技渗透应在不破坏课程知识体系情况下“点到为止”,切不可长篇大论而产生“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找准结合点能提高渗透的精度。实际操作中,我们把结合点粗略地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教材中有关科技发明以及改进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运用的知识,主要向学生介绍当今科技研究成果,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类是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知识,让学生对中国甚至国外科学发展史有一个大体的认识,进而掌握科学研究的相关知识。
第三类是教材中有关科学家生平事迹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推进科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科学家不畏劳苦、善于钻研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不怕失败、敢于探索、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2)副课中的渗透。
根据副课具有个性化的特征,我校把自编乡土教材、校本教材加载到副课中,进行渗透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科技知识、科技能力和科技素养。许多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触发了创造灵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原六级一学生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证明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摘花或不摘花对块茎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摘花处理后块茎增产10%,从而获得了一项有价值的实用技术。
3、在活动课程中深化。
开展科技活动是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科技活动中,我们着重开发两个层面,做到两个结合,开展五种活动。
(1)开发两个层面。
开展科技活动重在增强全体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科技素质。我们认为普及的同时,应该培养一批尖子学生。因此,学校的科技教育是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普及层的教育,动员全体师生参与,重在激发兴趣,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2)做到两个结合。
科技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环境课程、学科课程,社会背景氛围等因素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开展科技活动必须与学校实际、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为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达到绿化、净化、美化的目标,种植兴趣小组的学生开展了“校园植物资源的调查”活动,调查报告为学校绿化工作献计献策,收效显著。
(3)开展五种活动。
要使学生掌握活动课程的内容,达到活动课程的目标,必须让他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①实际操作。目的是变革活动对象,创造物质成果,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这方面我校曾开展过动物饲养、植物标本制作,自然学具制作等活动。
②作品创作。通过撰写科普童话,科技小论文等形式,传播科技知识。
③调查研究。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提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校曾开展过“关于竹箦地区生态环境调查”、“校园及周边地区鸟类调查报告”等科学调查活动。
④开设兴趣小组。开设科技兴趣小组有助于学生科技意识和兴趣的提高。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技知识、科技技能和原理。
⑤制作科技版面。研究性学习版面是学生通过自己平时的调查研究并把数据、资料加以归纳整理成课题性科学小论文的版面。通过版面把学生的科技小成果一一展示。使其相互学习、集思广益。
四、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手段
1、文献研究:对近几年来有关科技教育工作方面的文献资料、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比较,筛选出有效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所借鉴。
2、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测试、开座谈会等手段,了解目前学校科技教育的现状分析研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使实验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3、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探索农村小学校科技教育的实施途径,优化科技教育效果。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5、行动研究法。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五、研究项目实施计划(含分阶段完成工作任务的指标)
1、第一阶段(2003.10--2004.2)实验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制订实验方案,提出实验假设以及完成实验的总体设计。
2、第二阶段(2004.3--2005.2)实验研究阶段。
按实验方案组织实施,抓好实验过程的数据收集,整理,加强实验过程管理,不断提高操作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做好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和经验推广。
课题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的“读写结合”的研究,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它不是一个年轻的话题,但绝对是一个常青的话题。
关于读与写的关系,叶圣陶指出:“读与写的关系密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进,从外到内,一个出,从内到外;先有吸收才有倾吐。”新课程实施以来,读写结合却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不论是从作为典型推广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朗读多了,感悟多了,写的训练却越来越少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学;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都习惯将作文教学的阵地完全放到作文课上,往往忽略了小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最先所接触的最宝贵的习作资源——教材中的“课文”。这样导致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相分离,学生读课文和学作文也完全是两码事。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将课文学习所得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也基本上不注重与所教课文的关联。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方式,既浪费了有利的作文教学资源,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细细品读入选教材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阅读者提供写作的范本。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从课文的内容选择、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延伸开去,自然而然将课堂引向作文教学,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作文对于学生而言,便不再是可怕的事情。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独具慧眼,几十年前就发现利用课文这一现成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好渠道。因此,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读写结合”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还专门编写了“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实验使我们深受启发,如何活用课文资源,挖掘课文中最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并能给学生习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因素,让学生在习作时不但能模仿,更能创造,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作文的总目标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指导学生“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课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明显告诉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去。
2、心理学提供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儿童最善于模仿,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让孩子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不但能满足了儿童好表现的需要,还能激发孩子习作的积极性。
3、专家观点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叶圣陶先生还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学生如何阅读提供样式,二为学生如何写作提供样式。我们一般在第一个方面下的功夫甚多,在第二个方面下的功夫较为薄弱。其实加强第二个方面的研究,教材才真正起到了叶老所说的作用。 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写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因此,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关于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
广东的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进行了“读写结合”研究,形成了独有的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新体系和“读写结合教学法”,给了我们借鉴。他在其“读写结合”实验中指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海吴立岗教授“素描作文”实验、南京市重点课题《体验性阅读与探究性写作》也证明了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对读写的兴趣,达到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2、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增强教师树立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意识,探索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研究和实践,引领本校的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从而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取得新的突破。
四、研究的内容
1、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使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并学会从阅读中积累有利于写作的素材,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精选课文中经典词句以及段落,供学生欣赏背诵,以积累丰富语言,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师应根据本学段的读写目标,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综合学生与教材、读与写、教与学的关系寻找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探寻每篇课文中对学生进行习作练笔的训练点,从课文以及生活中提供学生习作练笔的材料,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困难。
4、探讨每篇课文中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习作方法,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一定的习作技巧。
五、研究的方法
课题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1、人类的进步,离开了书籍便不可想象。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日益突现它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广泛阅读是适应未来社会成员对多元文化和丰富情感世界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补充营养,写作和阅读能力都会有明显的突破。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念。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科书、教参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的做法,真正地把教材内容指向除书本以外的校内外的各个场所。
2、从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来看,有73.7%同学认为可以增长见识,说明学生阅读的出发点是好的;有55.08%的同学认为是提高语文水平,说明了学生读书还有较浓的功利色彩;有36.05%的同学认为是学会做人和处世,也有33.38%的同学认为是休闲娱乐,说明了部分学生还没有把读书当成一个人所必需的精神需求。从阅读时间来看,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决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看书的时间不到30分钟。
3、教学实验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4、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及我们的阅读现状,我们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同时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依托智慧型课外阅读,点燃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充满智慧的探险。
智慧就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慧是由智力、知识、方法、技巧、意志、情感、个性意识倾向、气质与美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智慧阅读就是读书有道,一凭勤奋和毅力,二靠规律和方法。凭勤奋和毅力可以水滴而石穿,靠规律和方法能够事半而功倍。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综述
1、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母语课程资源,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实践研究课题。
2、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有读书能力,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读书中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2、探索以课内阅读为本,拓展链接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和课内外阅读链接的途径。
3、全面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拓展视野,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与策略
课题研究的对象: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
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让学生智慧地课外阅读
1、以兴趣诱导学生读书
全校利用部分中午时间开展语文兴趣课,试从学生的实际及兴趣出发推荐读书书目,进行个人藏书乐园、班级书架的建设,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以文化名人命名每个班级,诣在培养学生兴趣,因为它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
2、以自主形式促进学生探究
利用晚托课进行大阅读自主学习。要实现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必须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我们在阅读课上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提倡阅读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主体性。
3、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摘抄,平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积累习惯等。
4、以良好的读书习惯推进学生进步
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所以我们在组织进行阅读时非常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包括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按计划读书、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善用工具书等。
5、以丰富的外延吸引学生不断提升
鼓励学生积极向图书室借阅资料阅读、订阅《少年报》、《小学生时代》等刊物杂志,像学生介绍可读性较强的作品等,让他们感受课外知识的广、深及读书的迫切感。
(二)进行课内外链接阅读
充满智慧的课外阅读总不会脱离课内文本而孤立存在。课内外阅读要链接好,应以课文为基点辅以课外读物,最终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三)创建大阅读学习型校园文化
阅读的还有一种大智慧,是创设阅读大情境。大阅读进校园,我校确定了《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校本教材,把“我读中华古诗文”、“世界优秀儿童文学”等传统经典篇目作为学生必修校本课程。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过程
起始准备阶段
1.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如读书心理、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培训,方法指导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开展研究探讨,整理读书策略,做好理论的积累。
2. 开展广泛的调查。通过资料整理,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手段,掌握全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读书现状及心理状态,由此筛选整理出小学生常用的一些具体阅读方法和喜爱的书籍,提炼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筛选、整理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并以此作为读书教学的基本内容。
课题实施阶段
(1)、开拓读书空间开设读物推荐课。
(2)、提高读书品位开设阅读欣赏课。
(3)、享受读书乐趣开设读书汇报课。
课题总结阶段
1、将研究结果运用于各年段,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基本掌握适用的读书策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对对本学期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
课题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一、培训的背景
1 培训专题来自学员需求。在前期的了解中,我得知“如何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如何有效地通过课程实施方案的完善来提升园长的课程管理能力”是学员们十分需要的。因此,我将“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自我完善”确定为培训专题。
2 培训进程与各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完善同步。围绕培训专题,工作室设计了5次培训内容,分别为:课程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调研,课程定位、理念与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安排与实施。课程评价与管理。这5次培训内容不是集中进行。而是每月一次。讲一课,学员回园修改一部分。边学边改,学研结合。培训结束后。学员不仅能修改完本园的课程实施方案,还知道今后该如何持续地对幼儿园的课程方案进行自我完善。
3 工作室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作为工作室的领衔人,我对青年园长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能敏锐地把握。对如何化解也能寻找到不错的方法,但仅靠我一人做培训显然力不从心,因此,工作室特地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帮助拓展研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第三方专业机构拥有与国际接轨的前沿资讯、高度的理论储备、深厚的科研素养以及丰富的实践积累,能够与工作室进行很好的优势互补。
二、培训的过程
第一讲:以“我们需要怎样的课程方案”引起学员的思考。课程背景分析是课程建设的第一步,课程实施方案中的课程背景并不是指幼儿园的宏观发展背景。而是指切合课程建设,对课程实施有直接影响的背景情况。进行课程背景的分析需要辅助一些专业的调研分析方法,例如问卷调查、SWOT分析等。这些是青年园长想做但不知如何做的,于是我们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力量帮助她们完成此项工作。这次培训后,学员回到各自的幼儿园与本园核心组成员讨论,调研、了解本园课程实施方案存在的问题,然后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将这些问题设计成调研问卷(每所幼儿园均不一样)。待园长认同后,让本园教师上网填写。第三方专业机构汇总问卷后向每所幼儿园提供《课程实施方案问卷分析报告》,这些数据能客观地反映各园教师对待现有课程实施方案的态度。以及需要怎样的课程实施方案,可以用到课程背景的分析中,为如何修改课程方案指明方向。
以下是某学员在调研后对本园课程实施背景的分析:
第二讲:“以寻找课程的方向”为切入点,帮助学员认识到只有合适的目标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正确导向。学员对课程背景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我们进入课程建设的第二步,即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的确定。在工作室的活动中,我们给予学员们充足的时间进行头脑风暴,如幼儿园需要课程理念吗?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是怎样的关系?目前你园的课程目标是否体现了你园的课程理念?通过分享经典案例以及讨论、交流,来加强学员关于课程理念和目标的意识,明确课程目标对课程实施的重要指引作用。学员们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思考,完善课程实施方案中该部分的内容。
第三讲:以“四问课程结构”引起学员对课程结构的深入思考。课程结构在整个课程实施方案中占很大的比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幼儿园课程中,课程结构是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之间的组合方式。课程结构有三个要素:(1)课程类型,分为基础课程与特色课程,共同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2)具体科目,即常说的五大领域。(3)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绘制逻辑图是理清课程结构的常用方法,我们借助这项技巧来提升学员们对课程结构的梳理能力。回到幼儿园。学员们现场寻找本园的亮点,理清本园的课程结构,并用所学的逻辑图表示出来。以下是学员的作业片段:
第四讲:以“诊断课程管理”为题,让青年园长思考幼儿园的课程安排与实施。课程安排与实施是课程结构的具体体现,包括较为宏观的整体设置和中观的各年龄段作息安排,以及更为细致的周安排等。帮助学员们了解课程安排、课程实施和课程管理的真正内涵,是此次“工作坊”培训的核心内容之一。工作室组织学员就课程管理的架构是沿用典型的依据职能来划分的模式,还是根据课程实施的具体内容来组织;多园址的课程实施应该如何操作等问题进行研讨。比如:“假设你是一个一园多址园的园长,有一个亲子时装秀的活动要在三个年龄段开展,你会如何安排工作呢?到底是按园部来搞亲子活动还是按年龄段来搞亲子活动?”园长们各抒己见,并分析了优势与不足。按照三个年龄段开展,优势是突出年龄特点,各年龄段内资源集中,有利于课程统一管理;不足是跨园部管理难度大,各园部间实际情况不一致。按照园部开展,优势是贴近园部实际,管理执行力强;不足是课程统合难度高,对园部负责人要求高。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能帮助学员通过自我思考寻找到适合自己园所的最佳方案。
第五讲:挑战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各园最头疼的一个部分,也是课程实施方案中最难由幼儿园独自完成的内容。在培训中,我们通过重点探讨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什么是优秀等,来帮助学员理清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式和评价的标准。学员们明白了幼儿园课程评价就是要探索课程的编制和实施是否切合教育目的和儿童特点:通过课程的实施。幼儿发展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在什么方面需要改进,等等。不同的评价需要由不同的评价对象采取合适的评价方法来开展。在培训中。第三方合作机构为我们介绍了多个评价工具,开阔了学员的眼界。回园后,学员和各自园的教师讨论课程管理举措并完成课程实施方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