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从《地理教育》看中国地理教育研究现状_地理论文

2024-11-18 05:37:01心得体会

您所阅读的此篇共有32226文字,由鲁平韵细心改进后,发表到。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它主要是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随着科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载体也多样化了。除教材以外,还有各类指导书和补充读物;工具书、挂图、图表和其他教学辅助用具,教学程序软件包;幻灯片、电影片、音像磁盘等。此外,教材的编辑要妥善处理思想性与科学性、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与深度、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从《地理教育》看中国地理教育研究现状_地理论文倘若你对此篇文章有什么独特的建议,请告诉我们!

第一篇 从《地理教育》看中国地理教育研究现状_地理论文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本世纪以来,我国地理上文库教育研究在各方面都进一步取得了发展,并促进了地理教育的发展。为了近年来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现状,本文选取了在我国地理教育界影响较大的期刊之一 ——《地理教育》,希望通过对期刊的文章内容及特征进行统计,从而得出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整体状况并提出一些建议。

《地理教育》是本着“更好地服务于中学地理教学”办刊宗旨而发行的双月刊,目前已逐步走向成熟,成为国内重要的地理教育类杂志之一。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地理教育》杂志从地理科学发展、地理教育发展两个层面,为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该杂志文章的撰写者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地理教育管理者;②地理教育理论工作者,包括地理科学工作者、教育科学工作者、高师院校地理学科教育工作者、高师地理系学生以及地理教育出版编辑人员等;③地理教育实践者,包括广大地理教师、各级教研员等;④部分中学生。

本文拟通过研究《地理教育》20xx-20xx年所发表的文章,期望可以侧面了解近年来我国地理教育在课改、教材、教学及高考方面研究关注点的变化以及对各个点的关注程度,并提出建议。

二、文章内容——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现状

1、课程改革

《地理教育》把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章放在最前面的部分,就足以证明课改对于整个地理教育的指导性作用。Www.meiword.coM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理新理念,课程评价,课堂教学等。

2、地理教学研究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地理教育》对于教学探讨方面的文章最多,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教材的重新解读,课堂和教学设计,地理教学新观念,新老师对于地理教学的认识展示交流,地理教学中采用的新手段,中外地理教育的对比等,且主要集中在前三个方面,而对于教学新手段和中外地理教育对比则关注较少。

1)教材的重新解读:20xx年以前主要以解析、比较、概念和规律梳理的方式进行呈现;20xx年以后主要以问题探讨、重难点解析、具体问题的教学辅导建议等方式提出。

2)课堂和教学设计:20xx年以前更多以课堂和教学设计中一些原理和技巧的探讨等方式呈现;20xx年以后更多以整堂课的案例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的方式呈现。

3)地理教学新观念:越来越多地强调新课改后,地理教学对实际生活的实际意义,注意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角色的转变。

3、教材研究

近年来对教材本身的关注增加,除了原本教材新析中对于教材的重新解读,另外专门开辟了“地理之窗”一个一级栏目对教材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介绍。此外,原本教材解读中只是对高中部分进行解析,在20xx后增加了对于初中部分的补充,且就文章数量来说与高中部分几乎相等。从文章统计数量还可以看出,课外链接虽然有所减少,但是总体2024地理基础知识部分的文章数有较为明显的增加。

就研究内容看,之前更多关注自然地理方面的部分,例如太阳高度角、水圈、气圈等方面的知识,人文地理方面则较为关注“工业化”“城市化”等;近两年更加关注人文地理方面的部分,例如城市、区域等,更多地是以区域整体趋看待人地关系,并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对自然方面的关注则转向于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问题。此外,无论从教材本身内容关注点的变化或是课外知识链接的选择,近两年都呈现出与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趋势,回应“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例如随着旅游的开放,初中地理有《旅游资源》的介绍,又如与媒体的联系加强例如《看电视剧谈人口迁移的原因》,这些与时俱进的话题在吸引学生学习的同时,加强了他们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4、高考

从统计的文章数我们可以看出地理教育对于高考这一指标的重视,20xx年以后在“高考聚焦”栏目中专门开出“专题指导”这个二级栏目,以专题的形式梳理相关知识。此处以这个二级栏目为侧面反映高考关注点的变化,而高考关注点的转移则可以侧面反应地理教育中的重难点以及关注点的转移,这种方法或许有些片面,但可以总结出高考关注趋势基本没变(表1),始终包括太阳高度与光照图、区域地理(区位)、世界地理、海洋,都是较为宏观层面的对地理事物间的整体认识。

5、其他

主要为“学生园地”和“地理广角”。其中“学生园地”中一个二级栏目由原来的“名师指津”改为现在的“师生对话”,更为符合新课改下对师生平等教学互动的强调。在“学生园地”中,一直受到关注的是地图的使用以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问题,但不同的是近两年更加注重从生活中关注环境、爱护环境,例如《我想种棵树》、《2024长沙市生活垃圾调查及处理的报告》等。此外,在“地理广角”中新增一个二级栏目“师范教育”,专门关注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点,并调查一些地理教育现状与探讨地理教育师范生的培养问题。

三、结论

从《地理教育》20xx-20xx年文章看,本文得出:我国近年地理教育始终把课改放在一个指标性的位置,对课改内涵有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对于教学的研究更多显示了地理教育者对于地理教育观念的一个逐渐变化过程;对于地理基础知识部分,对教材本身的关注增加,而且关注点由原来自然地理部分逐渐转向从区域的角度看待人地关系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高考中重难点以及关注点的变化不大,主要从系统的角度看待一个地理问题;关注学生对地图的使用技能、对环境的态度以及对地理师范教育的思考。考虑到我国地理教育的需要,本文认为今后还可以加强某些部分的研究,例如与国外课程和教材对比研究,借鉴并吸收f其中优秀的部分等。

转贴于上文库

第二篇 适应新形势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_地理论文

革,加强地理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课题。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发 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目的。地理素质是国民所具 备的地理知识及在行为活动中遵循地理法则的情感和能力,包括地理知识素质、地理品德素质和地理行为素质 三个方面。地理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全民地理素质亟待提高

1994年秋季,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2024部门组织了以“中国公众与科学技术”为题的全国性抽样调查。其 中与地理知识素质2024的题目及答对率是:①对温室效应清楚了解和了解的占51.3%;②“臭氧层变薄可能导 致皮肤癌”判断正确的占36.5%;③回答者认为宇宙中存在有生命的星球不只是地球的占51.4%;④在列举科 学技术带来的几个可能危害中,认为“滥用农药、化肥”的达52.9%,“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的占23.3%。从 统计数据可看出,我国公民的文化、科学素质中,作为科学常识部分的地理常识较欠缺,我国公民对“滥用农 药、化肥”、“自然资源过度消耗”这些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弊端的认识尤为淡薄。可见,加强地理素 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势在必行。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但由于人类在人地关系上的无知,缺乏自 觉的环境意识,使全球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不断困扰着人类。wwW.meiword.Com环境问题和人类 命运紧密相连。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现在被认为是 人类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一次觉醒。

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 问题”。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如大气污染、酸雨肆虐、森林砍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 灾害频发、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面向21世纪,如何解决好保护环境与经 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是摆在我国未来建设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从青年一代抓起是提高全民地理素质 的根本。

二、中学地理教学现状令人堪忧

目前,我国的课程设置使初中地理与升学无缘,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据初 步调查可知,在广大农村,因社会衡量教育质量只看升学率,所以,不少学校把初中教育搞成了升学教育,只 重视升学考试的学科教学。在农村初中,90%的地理课由兼课教师担任,教学效果很少过问,导致大多数兼课 教师随意把地理课作为自己所教“主科”的复习课或练习课。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 还谈什么地理素质教育呢?在城市学校,初中地理课基本由专职教师担任,地理教师掌握了教学阵地,而大多 数学生却把地理科当作“副科”,甚至有的班主任鼓动学生弃学地理,因而学生对地理课无兴趣,上课不专心 ,在地理课上记英语单词或做其他科的作业,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地理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当前,高中地理受普通高考科目设置的冷落。高考不考,对高中学生产生误导作用,使他们认为地理课可 有可无。虽然高一地理学科要求会考,但因会考要求简单,且有的学校会考监考力度不够,学生过关容易,绝 大多数学生觉得学习地理无压力,也就没有热情和兴趣学习。教师难教,教学效果较差,势必影响到未来国民 的地理素质和科学素质。

针对上述现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为全面实施好素质教育,重视和督导中学地理教学势在必行,刻 不容缓。我们中学地理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 理素质教育的质量。

三、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

应试教育把教育目标任务更多地定位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考试技巧的训练,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对学 生的全面发展不够重视。而素质教育则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良好身心 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宗旨。因而,地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要重视地 理品德素质、行为素质的培养。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国情国策教育以及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等。

2.重视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是加强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体现在教学基本功上,地理教学基本功是地理教 师为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反映地理教 师队伍和地理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地理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能力、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板图 技能等要素。近几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地理优质课竞赛、教研论文竞赛以及形式多 样的教研活动,无疑对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在地理教学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我们地理教师不应自暴自弃,而应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 地理教学投入深厚情感,精心敬业,开拓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的敏锐观察力和创意思维能力,苦练教学基本功 ,提高学科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发挥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让学生主动发展,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 、“学会做人”等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在没有升学压力下的地理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重视差生,充分信任和尊重差生,给予差生更多的鼓励和指导,使差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 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的发展。

“学会学习”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地理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对某项地理事物想一想:“是什么”、“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该地理事物对人类的 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等。其次,让学生掌握地图的“顺序观察”、“整体与局部结合观察”、“抓住重点 或特点观察”等方法,让学生图文结合学习,提高学生自学地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 的细致工作,可通过严格训练法、指导法、竞争评比法、制约法、疏导法等,使学生养成专心听讲、认真完成 作业、工整书写、自觉完成各项学习要求等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会思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生思维”是教育的重要目 标之一,地理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是多样的。南北取向法是教学生按照地图方位或线性方向展开思维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注意目标取向法是教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敏捷性,让学生做选择题、读图填图题 的目的就在于此。因果综合法包括原因综合和结果综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如对工业布 局、厂址选择进行的多要素原因属原因综合法,而“由于co[,2]的温室效应,地球平均气温将升高,两极 冰川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平原”则属于结果综合法。

“学会创造”就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创造方法,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和良好的创造个性。创造方 法主要有“智力激励法”、“类比启发法”、“联想法”、“形态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地理教学中 ,除注意渗透这些方法外,还应让学生积极参加兴趣活动小组,把课堂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吸收更多的知识信息。这样,掌握的知识信息愈多,产生创造的可能性愈大,获得创造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许多创造都说明了这一点,如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理论”等。

“学会做人”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环境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中学地理教学目的要求: 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由此可见,教学生 “学会做人”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如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 生自觉维护人类利益又不损害环境的地理行为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地理素质教育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钱学森教授指出:“地理科学是与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具有密切联系的一大科学部门,是人类文明建设的基 础理论。”到21世纪,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现 在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参与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主力军,为使我国在激烈的世纪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我们地 理教师应深知自身肩负的神圣职责,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放松中学地理素质教育,圆满完成历史赋予的艰巨而 光荣的任务。

第三篇 地震灾后带给高校思想教育的几点思考_地理论文

地震灾后带给高校思想教育的几点思考

地震日益频发,一方面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和不可弥补的心灵创伤;另一方面也激发着人类与各种“不上文库确定性”作斗争的巨大力量,从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从5·12汶川大地震到日本发生史无前例的9级大地震并引发大海啸,人们在见证了灾难的同时,无不触动人们的思绪,促发我们的思考。高校运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历史资料,创新教育形式以丰富思想教育的内容,这对于大力加强和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培育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应运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历史资料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唯有生命才是最宝贵的。在恐怖的地震面前,无数鲜活的生命顷刻之间离我们远去,而个体的生命拯救,每个人与死神的抗争,昭示了生命的意义,这就是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升华生命。从5·12汶川大地震,到罕见的9级日本大地震,无数的生命奇迹在上演,无数的感人画面触动人们的心弦,从生命的陨息到生命奇迹的创造,无不彰显生命的意义,思考生命的责任与价值。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面对日趋激烈的学习、就业、情感压力,他们往往缺乏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学校、家庭、社会2024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难以正确对待生死问题。WWW.meiword.cOm当个人情感受挫、学习成绩下降、就业压力大时,个别大学生就出现了轻生的念头。20xx年5月份发布的一份《20xx-20xx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指出,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更有网友总结了《20xx年至今大学生跳楼事件2024》发布在知名网络上,据其不完全统计,20xx年全国高校学生自杀案例已达39项。

任何灾难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都是双重的,重大自然灾害在摧毁个体生命的同时也会引发人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大地震使数万人的生命瞬间消失,几百万人的家园顷刻被毁,以极其残忍的方式让人们面对着“人为什么而活、为谁而活”这些构成个体人生最根本的、起始性的存在问题,引发了大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人生态度的转变,大地震使许多沉浸在网络游戏、言情小说和肥皂剧中的大学生意识到了人生的短暂并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因此高校应运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历史资料开展生命教育,通过生命教育来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学会珍惜生命,正确对待挫折与死亡;增强学生幸福感,提升生命敬畏感和珍惜意识,激发学生成才的潜能,从中学会懂得生命的弥足珍贵和感悟人生的价值真谛。

二、高校应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工作的预警机制和完备体系

灾难过后总是促进人们的思考,从汶川地震到日本9级大地震,人们总是在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灾难多发的日本国家,对应对突发事件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日本,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张《灾害时避难场所》地图,日本人的汽车行李箱里一般都有一个防灾箱,每一个孩子从小就要接受地震逃生教育,并定期演习。除了平时的教育和预案之外,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对于抢救生命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此次地震中,地震预警系统提前将近一分钟通过nhk电视台、手机等发布地震预警信息,这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寻求临时避难。

因此,各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明确预防为主、防范与处置并重的工作原则,确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工作的预警机制和完备体系,其中包括面对突发事件的紧急避险、有效自救、安全转移和安置的避险预演机制;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应危害等信息的及时传播与公开的信息发布机制;突发事件中维护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及休息的后勤保障体系;突发事件中对学生的恐慌和烦闷的心理干预与疏导机制;突发事件中如何有效发挥党团组织及学生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机制以及动员学生在突发事件中勇于担当志愿者和号召学生积极捐助支援灾区的激励机制。通过以上预警体系演练与完善,畅通思想教育工作在突发事件和非常时期的运行机制,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实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思想教育面向学生,贴近生活,提高针对性和感染力,有效发挥其在突发事件中维护稳定、凝聚力量、社会动员的效能与价值。

三、高校应加大地震普及教育,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近来全球范围频繁发生的一系列的地震事件表明:目前世界正处于地震发生的活跃期,特别是日本大地震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地震相关知识。在20xx年全国上,地震和灾难预警、应急机制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之一。有代表委员提出,地震教育需要更扎实推进。其实,自从汶川大地震后,防震减灾教育已经提升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不少高校开展了逃生训练、逃生课程,加强了灾难教育、逃生教育,提高学生忧患意识。但高校部分学生抗灾观念仍然淡漠,抗灾知识依然缺乏,很多人接受到的地震教育还过于粗枝大叶,教育本身也普遍停留于“说教”的阶段。有专家认为,随便翻开一本“公民素质教育”的读本,就会发现里面几乎完全没有或者仅有极少的公民应对灾难意识的内容。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

转贴于上文库

必须加强地震安全教育,广泛开展地震宣传,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地震的素质教育,日本的有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日本学校有防灾教育,公司有防灾预案,社会有救灾培训,日本地方有专门为居民和参观者建立的防灾上文库教育中心。从学校到各类公司,抗震演练是家常便饭。即使在居家生活,日本人也已经通过教育养成了一些非常良好的防震减灾习惯,家里的高柜子都会安装固定装置,书柜和衣柜一般在顶端都有将其固定在墙上的设施,绝对不在床头放重的东西。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好的习惯,日本人在应对这次大地震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普遍的冷静和秩序井然。

高校思想工作者应结合汶川、盈江、日本地震的情况,从地震基本知识、地震应急常识、学校避震的方法和建议等方面普及地震科普知识。通过实战演习、主题班会、黑板专栏、知识竞赛、观看录像等内容丰富的活动方式开展安全教育,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护、自救、防灾、逃生的能力。

四、高校应组织学生学习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英雄事迹,增强思想教育实效性

在同特大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总是伴有感人的英雄事迹。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灾模范如9岁的抗震小英雄林浩,在废墟下身为班长的小林浩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所不相称的成熟,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并安慰因惊吓过度而哭泣的女同学,爬出了废墟后再次钻到废墟里展开救援。他超出年龄的成熟与勇敢以及善良的品格感染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又如地动山摇时正在上课的谭千秋老师用他的身躯守护着身下蜷伏着的四个幸存的学生,这是尽一份教师的责任,也是尽一个普通公民的义务。在大地震的特殊情境下,职业责任感和公民责任感融为一体,为学校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材等。还有让我们永远也忘不了的冲锋陷阵、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奋战在震区的中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队和志愿者们等。地震无国界,抗震救灾精神同样感人至深,日本9级大地震后出现许多感人事迹,如福岛核电站严重泄漏事故后,只剩下“50死士”用自己的身体筑起最后一道屏障,近600名“勤杂工”在福岛辐射区默默坚守岗位,从事着搬运管道、修补震坏的围墙和电线杆等体力工作。危难中养老院学校工作人员为了亲情选择留下“陪老人到最后”等。

抗震救灾的每一个画面,无数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无不是一部激励和教育学生的生动教材,高校应以抗震救灾为主题, 学习灾区在无情的灾难中自救和互救中表现出的不屈精神和患难与共的手足之情,以及无数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救援人员不畏艰险、舍己救人的人道大义,学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高校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开辟新的教育渠道和载体, 创新思想教育的新模式,如开展学生参加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撰写抗震救灾的心得体会和思想汇报, 组织参加抗震救灾新闻图片展,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对国家与民族振兴所应担负的责任与义务,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织,密切关注社会热点、紧跟时代步伐既是当代大学的神圣使命与职责,也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20xx年正值汶川地震三周年,日本又发生了史无前例的9级大地震,高校思想工作者应运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历史资料,开辟新的教育渠道和载体,丰富思想教育内容,不断开拓思想教育新局面。

转贴于上文库

第四篇 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发挥中学地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_地理论文

由于人们对地理学科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上高考取消地理,致使中学地理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生对地理知识知之不多,掌握甚少,中学地理教育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而中学地理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有它极为独特的一面,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替代不了的,尤其是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逐渐引起人们重视的今天,中学地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本职岗位,坚守阵地,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发挥中学地理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变被动为主动,就是要用好政策,据理力争,开足课程

这是发挥中学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作用的前提。当前,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由于受“升学教育”指挥棒的严重干扰,对地理教育极不重视,地理课常常被所谓的“主科”课程占用,或把地理课改为自学课,甚至取消地理课,最基本的课时都保证不了,严重违反了国家教委对中学课程安排的2024规定。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要据理力争,用好国家教委对中学课程安排的2024政策规定,开足课时。只有这样,发挥中学地理教育在我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才有最基本的保证,否则就无从谈起如何发挥中学地理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了。wwW.meiword.cOm

二、变被动为主动,就是要不断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过程

既重视地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地理智能的培养,即知识教育和智能教育二位一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是发挥中学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作用的立足点。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的主要方式,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

1.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要切实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法,采用开放的启发式的教学法,教学中要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初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动眼,要学生活动与教师辅导相结合,培养学生获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

2.重视读图、填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初中地理新教材,还是高中地理教材,都有大量的地理图表,并配有地图册和填充图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表提出问题,图表解决问题,读图填图巩固知识,养成学生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联系乡土实际,充实教学内容

在进行国情教育的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联系乡情,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和亲切感,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要遵循“二分论”的教学原则,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既要使学生对我国国情的优势和建设成就有足够的认识,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要明确指出不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并联系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建设规划,明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光明的前景,教育学生为现代化建设而献身,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紧迫感,树立建设祖国和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4.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直观教学,就是利用挂图、标本、模型、投影、幻灯、录像、电影乃至电脑等媒体,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优化组合而成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其图、形、声、色吸引学生,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等优点,极大地活跃课堂教学活动,以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地理专用教室和地理园。

5.注意成功教育和愉快教育手段的应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进度,考试题目难度要适中,教学语言要直观、幽默诙谐,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得会、听得进,使学生经常有成功感。

三、变被动为主动,就是地理工作者要自珍自重,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

加强宣传,大胆实践,积极开拓,须知有作为才会有地位,才能引起人们对地理教育的重视,为地理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是发挥中学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作用的基础和催化剂。

地理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现实,虽“身处逆境”,但切不可自暴自弃。要在大力加强地理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对地理教育重要性的宣传,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如举办地理科普讲座,自然地理知识竞赛,进行天文和气象观测,并通过地理游戏、世界环境日、无烟日等宣传,地理小制作、小论文,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和环境监测以及为校园绿化、美化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感知环境,接触社会,以达到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地理行为素质的目的;另一方面,努力做出成绩,创出地理课外活动的经验、特色和成果,赢得人们对地理教育的重视,让中学地理教学在学校也占有一席之地,争取对地理教学投入的增加,不断改善地理教学条件,优化地理教育氛围。

四、变被动为主动,就是要紧紧抓住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作为中学地理教育的主线

用人地关系协调论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发挥它具有经济、、科学、文化、国防和国际交往价值和公民的素质教育价值,不断提高国民素质。这是发挥中学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作用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要充分利用现行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的各种素材,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明确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第五篇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北京版)简介_地理论文

为了进一步提高首都基础教育的质量,以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和首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市教育局决定编写适合市中小学使用的九年义务教材,其中也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以下简称“版教材”)。这套教材从1995年秋季起在市16个区县的所有初级中学进行试用。

一、版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

版教材贯彻“教育必须为现化代建设服务,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体现《

版教材注意克服当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力求从教学内容、教材体系和体制、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从而体现教材的改革性。

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注意突出现代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围绕主线讲述我国与世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重视地理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懂得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在教材体系和体例方面,教材注意博采众家之长,根据地理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材,设计栏目。

版教材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大纲的内容体系,而是根据地理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来重新安排教材体系,设置“地理图像知识”,进一步加强以地图及其他地理图像为中心的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使教材的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趋于协调统一。WwW.meiword.coM

版教材从市的教师与学生实际出发,以中等和中等偏上的学校为主要对象,兼顾重点中学和偏远农村中学,力求教材适应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体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材特别重视加强学法指导,注意提出明晰的教学线索,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学,也利于教师领会教材的编排思路,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这些都充分体现出版教材的实用性。二、版教材的知识体系安排

版教材的内容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组成。

文字系统分为大字和小字,大字是正式课文;小字包括“读图”、“地理图像知识”和“阅读”课文,它们起着补充正式课文、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指导学习地理图像的方法和技能等作用。

图像系统包括课本图像(不另编地图册)、练习册图像、音像教材图像三部分,它们同文字系统密切配合,起着丰富感性知识,建立正确地理概念,明确地理原理和规律的作用。作业系统由课本中的“思考和练习”、填充图册两部分组成,它们配合文字系统与图像系统,起着复习和巩固所学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作用。

版教材的知识体系总体框架是: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讲述地球、地球仪、地图

第二部分中国地理

总论——国土、居民、地形、气候、陆地水,农业、工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分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市,乡土地理(《城市地理》或本区县地理)

第三部分世界地理

总论——人种、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划分

分论——大纲规定的13个地区,主要国家

总论——地形、气候、自然带、环境和人类的持续发展

版教材这一体系框架的突出特点是:

1.从初中学生的实际出发,先讲中国地理,后讲世界地理。

2.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安排区域地理的总论和分论。世界地理是总—分—总,中国地理先讲总论后讲分论。

3.从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适当处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知识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区域地理教学。

三、版教材的内容选择与体例设计

在以大纲要求为基本依据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需要,适应减轻学生负担的需要,版教材采取一系列措施,2024教材内容:

——对系统地理知识不求全面、系统、完整,而是需要什么就讲什么。

——对区域地理知识适当补充,改变传统的将区域地理知识按要素和部门罗列的表述方法,而是按照突出区域人地关系,突出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组织教材。

——在正文和阅读课文中明确提出德育内容,按照地理科学探险、中国古今地理科学成就、著名地理学家和人口、资源、环境及发展问题等几个方面,结合地理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

——增设“地理图像知识”栏目,系统讲述2024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的知识,系统安排以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为核心的基本技能训练及地理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培养。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版教材在体例设计和栏目设置方面,有如下重大改革:

——将课本和地图融合为一体,进一步增加地理图像的比重,便于师生进行“图文对照”,更好地落实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

——减少课本的文字量,增加景观图、统计图表、示意图等各种地理图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多种地理图像,来感知、识记和理解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设置“地理图像知识”、“读图”、“阅读”和“思考和练习”四个栏目,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地理教学过程的特点,确定各栏目在每一章节中的数量与编排顺序,力求做到从事实出发,从图像出发,由感性到理性,通过探究得出结论,避免直接给出定义。

作者:版初中地理教材编写组

第六篇 近年国际学校地理教育动态引起的思考_地理论文

引人注目的动态

本世纪进入90年代以来,学校地理教育在国际上出现了不少新动态,其中有以下几方面值得重视与研究。

一、多数发达国家的学校地理课程改革,更加注意教育思想的增强和学科内容的更新。他们普遍重视通过人文地理教育,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全球观念、合作意识以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重视通过各种地理学习活动,发展学生掌握与运用地理知识技能的能力。随着自然科学人文化趋势的日益发展,出现了兼蓄多种学科知识的地理科学课程。

二、80年代后期,美国在中学4~5年级(相当于我国高中1~2年级)的课程计划中,把地理列为必修课程,在11门选修课中也有地理。到了1991年4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在其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纲要》(共32条)中提出,英语、数学、科学、地理、历史是五门“核心课程”,属全国统考科目;同时提出,对“核心课程”的教师实行优薪政策。

三、1992年8月,一个崭新的文件《地理教育国际宪章》问世。它是由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igu/cge)起草,经世界各地许多地理教育工作者讨论,国际地理联合会执行委员会认可后公布于世的。这个“宪章”分序言、挑战与反应、地理问题和概念、地理对教育的贡献、地理教育的内容和概念、实施的原则和策略、地理教育研究、国际合作等部分,主旨正确,思想鲜明,内容全面,析述透辟,时代性和国际性、针对性和实施性均强。它所提出的原则和方法,可作为各国保持高质量地理教育的参照基础。wWW.meiword.cOm

四、为中学生开始办起国际地理学竞赛活动。1993年和1995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率先主办了第一、二届中学生国际地理学奥林匹克竞赛,并申请获得了“igo”名称的专用权。第一届在英国伦敦举行,只有俄、英、美三国的代表队参赛;第二届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市举行,有俄、英、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五国的代表队参赛。各国参赛队都是由4名不超过16周岁的初中学生组成。1996年8月,igu/cge在荷兰海牙举行了第一届中学生国际地理学竞赛(igc),有德国、荷兰、波兰、比利时和斯洛文尼亚五国的代表队参赛,都是不超过20周岁的高中学生。参赛项目有野外考察和试题作答两项,前者须按统一要求完成一份考察报告,后者全部通过计算机操作显示。上述两个系统主办的竞赛,其目的有一致性,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与环境知识学习的积极兴趣,促进发展学生的地理智能和技能,促使不同国家中学生之间建立正常联系和友好关系,并为增进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作出贡献。

五、教育科学院地理教育研究所的专家加强对学校地理教材的结构研究。以区域焦点问题为中心去处理区域地理教材内容结构,是比较科学的、高明的。近年来,出版了一系列刻意求新的地理教科书。

令人思考的问题

面对当今国际地理教育发展动态,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对以下几方面问题加以研究:

一、我国学校地理教育的发展,是否存在与国际接轨的问题?

应当承认,我国学校地理教育的现状与“宪章”相比照,存在不少差距。从地理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着眼,从有利于我国新一代全面发展素质审视,我国学校地理教育应与国际接轨。1992年8月,世界上出现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勿须争辩,它成为当今世界学校地理教育发展的标志。根据改革开放的思想和教育要“三面向”的指导方针,我国学校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与“宪章”保持一致,无疑是有益的、明智的。

二、我国中学生是否应当参与国际地理学竞赛活动?

多年来,我国中学生已多次组队参加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国际奥林匹克竞赛,而且多次取得出色成绩,为国增光。面临国际上出现了地理学竞赛的机会,我国中学生自然也应当积极投入。不难理解,国际性学科知识竞赛,尽管是中学生的教育性活动,但也具有学术交流活动的性质,以及促进各国友好和合作关系的作用。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支持和组织他们到国际教育和学术场合见世面、长见识,必会得到强有力的锻炼,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国的2024部门与学术团体应尽快联系、组队参赛。

三、在我国,能否为学校地理学科摘掉“副科”帽子,并把它列入“宪章”中所称的“核心学科”(coresubject)?

这是广大地理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学科地位问题。它关系到地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地理学科新师资的培养,以及广大学生学习地理的认识和态度。把学校地理学科视为“副科”,不仅中国存在,有些外国也存在。解决这个问题既取决于掌管学校教育和课程的决策者,又有赖于人们对现代地理学科价值观的认识转变与提高。展望21世纪,随着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发展,人们对现代地理学科教育功能的认识会普遍提高,“副科”帽子必然会摘掉,而且会把它撕得粉碎。同时我相信,一旦“接轨”畅通,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也出现“核心学科”栏目时,地理学科必将以其客观存在的育人价值,被确认应有的学科地位。

四、我国实现“高质量地理教育”须创造哪些必要前提条件?

1、学科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很强,内容精要、新鲜,结构合理有序,符合认知心理规律,很适合学生读、视、听和自学,并能引起他们高度的学习兴趣。教材编制要注意使每一单元教学信息量出现的频率处于比较均衡和逐渐增大的状态。

2、教学形式和方法要非常适合地理教学的需要,增强地理教学效果的现代化教学技术要尽力应用。通过课堂教学与野外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途径,实现“地理育人”的目标。经常注意培养学生思考、和处理的能力和习惯,使他们敢于质疑,敢于设想,敢于创造。有了计算机和教学软件设备,还要设法指导学生能运用计算机辅助地理学习。

3、师资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这就涉及到在职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地理专业新师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势必需要加强发挥高等师范教育的培训功能,相应制定高师院校2024专业新的教育教学实施计划。这些年来,我国高师地理系因多种原因出现了很不稳定的一些局面,有些高师地理系借改革之名行各自为政之实,教育教学计划五花八门,各显其能。听说有一家名牌高师地理系(已改名)竟抹掉地理专业基础课程“地质学”,并把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地质岩矿标本扔到地下室。不少地理系改名换姓,出现了一股易名潮,好像“地理”二字已经很陈旧,不吃香了;好像“地理学”就要从世界上消失似的。这样下去,培训高质量地理师资的任务谁来保证?对于这些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决不能等闲视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