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参加语文培训的体会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参加语文培训的体会心得范文第1篇
彭局长:自2006年1月我市成立“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克拉玛依项目组”以来,全市26所学校,257个教学班,10311名学生,416名学校主管语文教学的领导和教师参加了该项课题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研究与课改,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水平,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三年来,学生习作共投稿8133篇,被《作文个性化平台》等全国性刊物刊发的有183篇;教师论文共516篇,被《作文个性化课题通讯》等全国性刊物刊发的有26篇;另有几十篇论文、课例、教学设计被总课题组分别评为一、二、三等奖。课题评价组对我市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市的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项目组被授予2007~2008年度“科研先进集体奖”,我个人也被授予“教育科研管理特别荣誉奖”。
克拉玛依市教育教学的基础条件很好。在拥有高水平教育硬件装备的条件下,如何提高软件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应该是下一阶段我市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这次克拉玛依市的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与课改成果在全国同类地区名列前茅。我希望子课题项目在第一阶段科研和课改成果的基础上,将下阶段的“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发展到全市的初中、高中,形成一条龙的科研体系和课程改革,在扎根中华民族语文教育沃土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论,认真转变我们的教育观、教师观、人才观、教学观和学生观,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为探索和创造出适合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新范式而不懈努力!
记者:克拉玛依市自1997年通过自治区“两基”验收以来,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巩固提高“两基”方面,克拉玛依市将进行怎样的安排和部署呢?
彭局长:2009年下半年,国家教育督导团将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两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这是对自治区“两基”工作的一次整体验收和全面评估,也是对全疆各地教育工作的一次考验,更是我们加大教育工作力度,关注民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一个重大契机。
首先,明确“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动员大会的目的。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2024进一步做好“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迎接国家“两基”督导检查的意见》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做好“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的各项准备工作,增强积极推进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自治区和国家教育督导团对我市“两基”工作的检查、验收。
其次,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我市“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两基”业务档案建设、经费统计的梳理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各区、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加强协作,精心安排部署,明确职责、目标、任务和要求,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记者:和谐家庭是教育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8年,您们启动了“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和谐家庭教育工程”,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该工程的实施情况?
彭局长: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只有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次“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和谐家庭教育工程”主要提出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方面,关注民生,提高认识。市教育局特邀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终身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家庭教育网和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网首席专家顾晓鸣为近千名教师、家长作了题为《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的讲座。引导大家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家庭教育现代化纳入教育现代化整体布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加快构建家庭教育体系,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家庭教育工作的浓厚氛围,为全面实现我市教育优质、均衡、高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全面推进区域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来自各区教育局的主管领导,各中小学的校长书记、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心理教师,各幼儿园园长,试点社区及学校首批家庭教育指导师共300余人分别接受了不同层次的家庭教育培训。
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成立后,各区教育部门将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导办公室,各幼儿园、中小学、社区将成立研究指导站,配备多名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指导师。通过讲座、家长理论知识培训、团体训练、个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和处理家庭教育矛盾的能力,解决学生、家长在实际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在各学校、社区的家庭教育研究指导站内,将成立“家长俱乐部”、“学生俱乐部”,并通过网络建立家长群、学生群等,方便家长、指导师、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探讨。我市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记者: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今天,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不是很乐观,您觉得如何才能促进克拉玛依市教育的公平?
彭局长:克拉玛依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并且积极组织带领各族教职工开展了大量工作。
第一,关注弱势群体,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制定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办法。各级各类学校努力挖掘教育资源,最终将近1万名农民工子女全部安排入学,而且使农民工子女与克拉玛依市市民子女享受同等教育。
第二,把隶属克拉玛依市农牧区的学生安排到市区学校就读,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和加强少数民族儿童学前教育,市政府于2008年初出台了对贫困家庭的儿童实行入园费用全免或减半的优惠政策。从2004年起,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共同作出决定:把该区的中学生全部安排到市区和白碱滩区2024学校寄宿就读。2007年9月10日,又把距市区70公里的小拐乡的61名农牧民子女安排到市第二小学寄宿就读。并划拨专款给予补贴。
第三,开办区内初中班。2004年8月,克拉玛依市开办了区内初中班。到2008年8月底,先后在和田、博州等边远农牧区招录了5批小学毕业生,并安排在市三中和十中就读。为此,市政府先后投入了1亿多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区内初中班的学生将达到2250名。
第四,坚持实施扶贫助学工程,为贫困生铺平求学之路。2008年,克拉玛依市首次对考入国家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学生进行学费全额救助。各中小学校还经常组织教职工开展为贫困学生“献爱心,送
温暖”的活动。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市教育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1470名教职工,两次捐款总额达13.31万元。市慈善总会从2000年起就开展了“慈善助学”工作,仅2007年就发放助学金152万元,救助贫困生706人次。
第五。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2008年6月17日下午,新西兰Rotorura国际语言学校校长克里斯?莱克女士一行来我市交流、参观与考察。双方就今后互派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交流和学习以及组织克拉玛依市优秀中学生赴新西兰参加寒暑期夏令营活动等教育合作达成多个意向。克拉玛依市的教育开始走向国际化。
记者: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请问您们如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的?
彭局长:2008年以来,市教育局将“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列入“关注民生年”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邀请内地专家、名师前来现场讲学、授课和外派教师进行培训、研修等方式,持续开展了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工作。同时,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培训渠道,拓展培训内容,强化培训管理,全方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截至7月中旬,各级各类培训共计3695人次,包括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挂职培训、少数民族中小学各类“双语”教师培训、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远程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等多项内容。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在前期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使得培训井然有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培训内容如下。
第一,骨干教师培训。4~6月,组织38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去上海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挂职培训;7月10~19日,聘请全国知名专家6人,在市教育局报告厅开展了近100人参加的为期10天的首期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结业培训。
第二,骨干班主任培训。1月21~25日,选派2名教师参加了自治区哈语言骨干班主任的培训;5月19~30日,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2008年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7月6~10日,外聘南京5名专家在我市第六中学报告厅完成了374人参加的为期5天的中小学德育干部及骨干班主任培训。
第三,第三期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挂职培训。3~4月,组织第三期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34人去南京挂职培训,其中中学校长15人,小学校长19人(其中少数民族8人)。
第四,少数民族中小学各类“双语”教师培训。2月份,选派6名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参加了2008年自治区教育厅举办的春季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班:3~6月,组织101名少数民族中学教师参加了“双语”教师教材教法培训,组织11名少数民族中学教师参加了第三期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专业知能提高培训;7月10~14日,聘请自治区教科所三位专家,在我市第二中学举办了近100人参加的为期5天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双语教师和学校领导参加的汉文化知识拓展培训。
第五,教育信息技术培训。4~6月,组织举办了200人参加的为期2个月的首期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远程培训,并完成了一期25人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
第六,高中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6月24日~7月29日,组织全市普通高中民汉教师800余名进行了高中新课程远程培训。同步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各学科为期3天的高中新课程远程集中培训f汉、维、哈三种语言同步授课1和教育部为期10天的汉语言网络互动式培训。
参加语文培训的体会心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国技能大赛;英语口语大赛;选拔;培训;团队;绝对实力
“高教杯”英语口语大赛自04年起开始推出,已成功举办了7届,每年吸引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师生参与,现已成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领域的品牌赛事,今年正式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的赛项之一,更是备受全国高职院校师生的关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外语学院的刘俊强同学获得了今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英语口语大赛英语专业组唯一的特等奖。从参加第二届口语大赛至今,该校的选手参加了6届赛事,其中有5届8人次获得了全省一等奖,5次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的总决赛,获得过全国非英语专业组大赛的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三等奖两次;以及英语专业组特等奖一次。在全国高职院校口语大赛的舞台上,该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选手都曾获得过最高奖。探讨该校对口语技能大赛的指导特色,对提高其它院校技能大赛成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大赛选手的选拔和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1.全员参与、搭建培训团队
团队培训有效的保证了培训的质量和效率。该校口语大赛的培训由专门的口语培训团队负责。外语学院院长担任培训总指挥,确保培训计划的执行和培训目标的实现。为备战一年一度的口语大赛,院长多次召集专题会议,精心部署各项准备工作,亲自过问比赛活动的全过程,亲临现场指导比赛。大到培训进程,培训效果,小到参赛选手的服装准备,院领导都要一一过问。外语学院各系主任及大学英语部主任负责各专业选手2024及培训方案的执行监督。外语学院选拔多名有责任心、口语好的老师和外教一起负责具体的选手培训方案制定与实施。大家各司其责,齐心协力,上下一心,齐抓技能训练。他们的培训团队专业、敬业、不计个人得失。每年的选手都是多位指导老师共同培养的结果,但每次面对荣誉的时候,大家都互敬互让。现在他们培训团的每一位老师都有过省级或国家级一等奖指导证书。大家共同分享胜利的果实。
2.2024选手,因材施教
每年12月份,他们会通过组织全校的新生英语口语大赛,从中挑选集训选手。全体外语老师群策群力,积极2024优秀选手。每年他们还要求每一位英语老师必须20241-2个自己所带班级中最有培训潜力的学生名单,供培训团挑选。通过口语比赛、任课老师2024以及培训团队的多番考察基本上就保证了他们每年能选到最好的苗子。
每年全校的口语大赛结束后,他们会通过PK赛选出10名选手进入到集训团队,成为当年参赛选手的陪练。接着连续参加一年多的培训和集训,多次pk展示后,表现最好的选手才能去参赛。
对于选手选拔,首先看重选手的表现力,心理素质,以及学习能力,其次才是她的英语基本功。因为,比赛中,只有表现力强,心理素质好的选手,在赛场才能处事不乱,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充分发挥训练水平。在外貌上,他们不要求学生很帅,但一定要阳光;不要求学生很漂亮,但一定要可爱;不管男生女生,高矮胖,气场要大。所谓“气场”就是选手的表现力要强。
同时,不同的选手有不同的特点和天赋,所以在培训过程中他们因人而异制定培训计划,注意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质,走向人生的成功。比如根据选手不同的学习基础,要求有的是全文照背,有的是能复述即可。个性化培训、分层培训使培训更专业、针对性更强。
3.刻苦认真的集训,严格规范的过程管理
他们的培训从来不是临时突击。每年在培训当年参赛选手的同时,也在培养下一届选手。象刘俊强就是去年省赛第一名胡华林的陪练,一起参加了暑期集训。每一位最后进入省赛和国赛的选手至少连续参加了一年半的培训。每年的省赛,他们都会带下一届选手到现场观摩。每年的国赛他们都会录像,让下一届学生学习体会。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全力以赴。
同时,指导教师肯在训练方法上下功夫,不断优化训练环节,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做到事半功倍。对学生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外教的专业指导;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台风训练;以及专业技能模块培训因为竞赛中有旅游导游情景、有商务推销情景,每位指导老师负责不同情境进行专项指导。培训还包括试题专项模块培训比赛试题分“实用讲演”、现场描述和情景交流、辩论四部分。每个老师钻研不同的专项模块,开展有针对性的集体培训。最后,还有大量高强度的综合模拟展示。所以,他们的教学团队不是绝对的分散培训,而是分散与集中相融合,做到灵活高效。
名师出高徒,他们注重加强指导教师自身水平提高,要求教师技能水平、指导水平、信息搜集能力、训练管理、创新创优、团队协作6个方面的不断提高。他们们每年派指导老师参加省赛和国赛观摩。全国大赛即使没有选手参加,学院也会出钱派他们的老师到现场观战,了解最新赛事,为下一年的大赛做好准备。在训练中,要求学生和指导老师一起写训练日记,每学期、每月、每周、每天都有具体的培训计划。老师制定大的训练计划,学生自己制定小的训练计划,每天的训练内容都要进行记录总结,每次模拟都要进行分析总结,总结让选手把老师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老师也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培训技能。
4.培养学生绝对实力
第五届全省口语大赛中,他们训练的不能说不刻苦,准备的也不能说不充分,学生的表现不能说不好,可由于某些原因只取得了三等奖。在赛后总结会上,他们校长对指导老师说,只要有了绝对实力就不怕裁判吹黑哨。自此,培养选手绝对实力成为他们的培训质量目标。在对刘俊强的训练过程中,他们严格要求他,比如比赛时准备时间有15分钟,平时训练时只给学生不足10分钟准备;考场有字典可查,但平时训练都是不允许他借助任何工具;指导老师还常常临时通知他,临时给他题目,到不同班级学生面前、老师面前展示。锻炼他的心理素质。正是对绝对实力的不断追求,使得他们的选手能在今年预赛抽签第三、决赛抽签第一的逆境下,能反败为胜,连创佳绩。
5.注重语用能力提高
语言学习的根本目标是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语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选手口语交际能力的高低。语用能力的培养不是经过短期学习就能全面提高的。因此在对选手的口语培训中,指导老师注意创造各种机会,使选手在长期的实践和语境中逐步形成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比如,刘俊强的毕业实习工作就是负责帮助新来的3名外教熟悉生活和工作环境;学校来了国外访问学者就派他连续去做了3个月同声翻译。这些都是让选手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西方在思维模式、语言交谈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提高语言语用能力。
启示:
1、选拔要科学
选对人,做对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通过观察近几年的全国口语大赛,不难看出,有相当一部分选手的失败并不在于她的口语比别人差,而在于他的表现力不够,气场不大。这就是在选手选拔方面有缺陷造成的。在技能大赛选手选拔方面要注意选拔途径要科学,选拔途径的科学表现在能从所有有潜力的学生中挑到最好的苗子;选拔条件要科学,针对不同比赛,用科学的人才选拔标准挑选合适的选手,对比赛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2、培训要专业
培训辅导的优质高效需要刻苦认真的训练和严格的过程管理。刻苦训练、严格管理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原则和方法,是纠正培训行为偏差、规范培训行为的重要保障。
1)台上一分钟,台下10年功的道理,成功永远是属于有准备的人。培训不是临时突击,应该早准备,常规化,做好新、老选手的交替,注意新生力量的培养。
2)比赛拼的是技术,拼的是刻苦,更拼的是智慧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展现学校综合实力的大舞台。师生要研究技能大赛的参赛试题,针对考试题型、能力要求组织训练。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做到事半功倍。
3)指导老师,只有与时俱进,了解专业最前沿的发展,不断学习新知识,寻找新方法,与学生一起成长,才会有见证奇迹的那一刻。当然,奇迹的发生也离不开选手的选拔要科学、选手的培养要精细,培训的模式要先进,过程的管理要严格,训练的过程要艰辛。
3、团队要合作
团队是由一群有缺点的个体构成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个体是完美的,但只要总体搭配起来,激发出每一个人的潜能,团队就会创造出完美。技能大赛任何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强大的培训团队合作。团队要为老师营造了一个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氛围。一个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团结奉献的人文环境,能激发了每一位老师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多学校在技能大赛的培训方面,往往就是指定某位老师负责,或者是每年轮流让不同老师辅导。无论是从培训效果来看,还是从培训师资的流动性影响考虑,团队的培训优势要多于个体的指导。
4、目标要高远
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对选手的培训要有高标准,要对困难有预测性,在培训中做最坏的打算,培养学生的绝对实力。有谁见过姚明和普通人打篮球,裁判吹姚明的黑哨的了?
5、技能有核心
参加语文培训的体会心得范文第3篇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1
??今年暑假的8月2日到5日,我作为孙祖小学语文教师的一名代表有幸参加了暑期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在这短短的三天时间里,我们学习了《如何搞好网络大集体备课》、《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认识》、《2024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观摩名师的教学光碟。时间虽短,但学习的内容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些都是一名农村教师急待的“食粮”;这正如“一桶水”与“一碗水”的故事,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还必须具备渊博的文化知识,渊博的文化知识从何而来?只有通过源源不断的学习才可具备。暑期学习正是给我们教师提供了这么一个很好的平台。下面我就对暑期学习的内容谈一谈自己浅显的认识或体会,以利于今后的工作和学习。
??一、搞好网络大集体备课是顺应时展的根本要求,为最大限度的发挥最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当今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也要跟上时展的步伐,积极改变自己已有陈旧的教学观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以期保证不误人子弟。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最大成功在于培养出使自己敬佩的人”,从这一要求来说,每个教师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但就看我们是不是能够发挥我们的最大的潜能,把自己的所学甚至是所有周围人的所学都授予我们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集体备课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很好的取长补短的平台。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认真学习、取长补短,为“培养出使自己敬佩的人”而努力工作。
??二、准确、深刻的把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行动的指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纲领行文件,它明确的提出了小学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以及具体应该达成的各项基本技能和思想培养目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握好《课标》就等于找到了自己教学该努力的方向。干什么事都是一样,没有规矩便不成方圆。《课标》就好像是我们完成教学任务的规和矩,我们只要坚决贯彻课标的精神,并为之做不懈地努力,我想我们就一定能够把我们“教学这个圆”画好!
??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课堂教学。学生的激情是无限的,只是隐藏在内心深处。只要我们用热情去激发,课堂上的孩子们总是热情奔放,活力四射的。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大,求知欲强,但又不稳定、理解能力差、注意力持久性差。如何在语文教学上帮助学生突破困难,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以上就是我近几天学习的一点体会,我知道其中定有很多迷茫和不足之处;但我并不担心,因为我还有很多时间很多机会去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我知道人的能力有大小,人的智力有差异,我也知道所有的这些都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后天的努力可以弥补的。今后我一定更加注重自己的思想业务学习为“培养出使自己敬佩的人”这一目标而努力!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很荣幸地参加了xx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培训分二个阶段进行,为此,我要要感谢校领导和全体小语组同仁们给我这个培训学习的机会!感谢xx教育学院教授与老师传授给了我很多宝贵知识与经验。
??今天,我就把这次到在xx教育学院及教育培训实践基地学校――福州市钱塘小学培训学习期间获得的一些收获与体会向大家作分享。时间有限,我把印像较深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也希望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因为,之前我很难得参加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所以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我十分珍惜。从接到通知的那一天起,我就始终以骨干教师的标准对照自己,要求自己,积极参加骨干班的每一次学习活动,22天的时间非常有限,可这次培训活动却给我很大的收获和启发。
??骨干老师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各级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有特级教师的教学展示,有学员围绕专题进行的说课、上课、评课。也有学员的互动讨论,更有导师的指导、引领。通过理论的培训学习,现场的教学观摩,还有自己的教学实践。因此,这22天来的学习,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这是收获丰厚的22天,也是促进我教学上不断成长的22天。我真的真的受益匪浅。22天来,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也开阔了眼界;还结交了一群优秀的同行朋友,探讨了疑惑。这让我对我们的教育与新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现将我这次培训的收获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应该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有奋斗感、有专业感的教师。
??期间,我听了xx省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专家的讲座,到福州市钱塘小学参加教学观摩与教研等实践活动。名师、专家的一次次精彩的演绎,曾经让我是多么心潮澎湃,心潮涌动,精妙绝伦之处简直让我忘记呼吸,因此,我也曾有了三分的躁动。因为他们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敬业、乐教,如何做一个是有上进感,有奋斗感,有专业感的教师。期间,我听了本省其它各地2024骨干教师的评课,交流发言,他们让我感受到我的压力,因为他们说得都很棒,很有水平,。我一一听他们的发言,就他们非等闲之辈,我想:他们平时一定有经过不断的学习与锻炼,我也体会到我们三明的教研普遍没有我省其它地方做得好。我还听说,xx省的教研活动上不如浙江,下不如广东。因此,xx省教育厅把xx省教育学院确定为基础教育培训基地,欲为xx省培养一大些名师、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教师,xx教育学院的工作重点也就从学历教育转变为为xx省培训中小学教师的摇篮,也就是说将来我们中还会有更多的教师有机会到xx教育学院,参加培训。目前学院已开设的培训有,小学语文、数学、综合、心理健康、电脑、思品等学科。
??培训期间,我的第一感觉是:城里老师的挺辛苦,但他们辛苦并快乐着!我应该向他们学习。
??xx教育学院二附小教师何捷,他经常到外地参加全国的教研活动,到外校开展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然而,他每个星期还得身兼主科教学,他的百字作文教学在全国相当的影响,他教过的学生,一个个作文写得一流,他班上的学生发表的作品太多太多了,学生的家长都想方设法让孩子在他的班上读书。何捷老师长得挺帅,何捷老也挺辛苦,他是我的偶像,更是许许多多女教师崇拜的对象。连江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副校长)刘仁增,闽侯上街中心小学校长张依芳,福州教育学院一附小教师高玉他们不但是名师,有些是校长、副校长、但他们都没有离开教学一线,始终都能在教学一线兢兢业业,无么奉献着,他们都为教育教学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我实践的学校是福州市钱塘小学。钱塘小学的女教师可多,90%以上吧,因此,有几位哥们问我,你在钱小看到的美女教师不少吧?一定幸福死了,我肯定的说:是的!幸福无比呀!说的也是,我长了两只眼睛,还带着眼镜,不想看美女还真挺难的!但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不仅看到她们外在的美,更看到她们的内在美,敬业精神实在让人难忘:她们是多么敬业、乐教,多么上进,相当专业。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3
??我很荣幸的成为xx回族自治区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的对象,几年来,多次参加培训。回首培训历程的足迹,始终不能忘却专家娓娓动听的讲座和精彩的课堂实录。在几年的培训学习中,我曾用心去领悟他们观点,吸取精华。能积极参加小组专题研讨活动,充当好每一种角色,主动发言,真心探讨。通过培训,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发现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对于师德的理解有了新感悟。
??一、感受名师风采聆听精彩讲座
??在培训学习时,我深深体会到领导、老师的热情,感受到学员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暖意。为我们进行讲座的专家和学者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热情开明、平易近人的态度使人倍感温暖。尤其是xx老师和自治区教科所田继忠所长,他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至今,他们精辟的论述仍常常回荡在耳边。是他们,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从专家们的身上学到了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他们的讲座折射出一种责任:国家昌盛,系于教育;教育昌盛,系于我身。他们的阐述中表现出一种风范:不能文章小而不规范;不以孩童小而不教之;不以世事而弃研修;不以家事烦而怠育人!在这里,我的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
??二、更新教学观念
??通过学习,使我耳目一新,深深地认识到自己以前那种传统教育教学的师生观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想跟上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步伐,就要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增强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为了改变我校当前的现状,我对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认真分析,制定了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研究》这一课题,并组织教师进行研究,改变了课堂死气沉沉的氛围,学生学的快乐,老师教的轻松。使我明白,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基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育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开始,所以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中的“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教师主课堂的惯例,彻底抛弃教师心灵深处沉积的传统的专制思想观念。师道尊严的思想在课堂上令学生不敢多说不敢质疑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我们教师只有从观念上更新,允许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才能创造出师生平等、共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氛围。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4
??20xx年7月14日——20xx年7月18日,我参加了由黔西南州教育局主办、贵州省初中语文名师魏敏工作室、贵州省小学语文名师任保平工作室等承办的暑期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本次培训在兴义八中教育集团阳光书院聚智厅召开。本次培训旨在通过示范课、专题讲座、互动研讨等形式,充分发挥贵州省语文名师工作坊、工作室,贵州省乡村语文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各工作室以及名师、教师的交流互动,切实有效地提高我州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水平。
??我非常珍惜这次学习的每一天,不放过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示范课,还是专家讲座,以及互动研讨……自始至终,我都在努力地学习,力争做到不辜负学校领导的期望。在学习过程中我慢慢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贫乏与稚嫩,学习又逐渐地使我变得充实与干练。是的,在培训学习的每一天都能让人感受到思想火大学的撞击与迸发,整个培训的过程就好像是一次“洗脑”的过程,给了我太多的感悟和启迪!同时又仿佛是一剂“兴奋剂”,给了我无限的工作激情和留下了太多的思索!
??第一天在简短而隆重的开班仪式之后,李华伟老师上了两节示范课。第一节是小学的《声律启蒙(一东)》,第二节是中学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华伟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知平仄、知规则、找韵字、学吟诵,让吟诵为孩子们的美好童年伴奏。接着,李华伟老师作了题为《经典为侣吟养心性》的专题讲座。李老师结合典型事例,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在阅读中积淀、在教学中成长、在创作中提升的经历与感受以及对学生的成长的帮助。
??第二、三天是王兴海老师带着我们走进古人读书的世界,让我们领略到古人读书之美。紧接着又听取了鲁子问等几位专家的讲座。每一堂讲座的收获多多,感动多多。通过参加这次培训让我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以及读书的快乐!
??我印象最深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上的《敕勒歌》,课上许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景,画面精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提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节国学课堂教学的示范课。而这次培训中王老师则采用教学目标学生自主选择,“能学多少学多少”“读好,能背诵”。学生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轻轻松松进入课堂。课上,教师面带微笑,态度亲切,语气温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带读、个别读、齐读、接读、变换角色读、师生同读、生生互读,以读为主线的教学形式。整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呵护学生热情,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是一节常态下的国学课堂教学的样板课。
??“一本课本,一张嘴,就能上好国学课”王老师做到了。“不求甚解,”熟读成诵,这是国学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原则。“素读”是经典诵读的基本方法。
??通过听课及专家的讲评活动,心结以解开,明确了目标,把握好策略,更坚定了自己上好国学课的决心与自信心。
??但对我来说,只是偏爱文学,喜欢朗诵,前来只想踏踏实实有所收获。观看完所有的节目不免心生疑惑:为什么有些学校把诵读经典变成了艺术表演?有所不解,但也不便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我的意识里,经典朗诵应以“诵”为主,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让人们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这是第一次经典诵读给我的印象。
??朗诵、着装无可挑剔,比去年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很多。家长也来得不少。这样的阵势足以让听众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通过这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我边看边想:如果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语言一定变得丰富灵动,也一定会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文也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参加语文培训的体会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58-0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发展的转型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给全国竞赛组织者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未来的竞赛组织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状况是直接影响全国竞技体育能否成功举办的关键所在。本论文中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包括体育系统中的裁判员、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指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中管理竞赛的领导者)和竞赛组织工作人员(指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中除管理竞赛的领导者的人)。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全国体育人才基本情况调查”所得数据为基础,再选取奥组委部分成员、部分省(市)地区的体育局相关领导及各体育局体育竞赛组织部的相关行政人员为调查对象。具体研究对象2包括体育系统中的裁判员20 079人、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3 093人、竞赛组织工作人员5 850人。
1.2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决策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2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2.1年龄段结构合理,以中青年为主
从表1来看,队伍以31~50岁中青年为主,其中41~45岁年龄段最多(24.9%),从46~50岁年龄段开始,比例持续下降。说明41~45岁是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最成熟的黄金阶段,具有最丰富的临场经验和足够的体能,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隐退。这种分配情况也进一步说明我国的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是合理的。
但从培养后备人才的角度考虑,我们也应大力培养青年骨干(26~30岁)。另外,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趋势,也应继续发挥50岁以上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余热,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开展老年体育运动。
2.2外语水平偏低,对外交流能力不强
从表2来看,我国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外语水平还不够高(绝大部分为初级水平,分别占总数的32.9%、31.3%和34.4%),真正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并用外语清楚地表达自己思想观点进行交流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太少。这是由于在我国体育竞赛组织管理人才中,相当一部分由退役的教练员、运动员充任,他们虽熟悉体育工作,但大缺乏管理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对我国首次举行的奥运会管理毫无经验。而外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的例子许多,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这就迫切要求我国的体育竞赛组织管理工作者努力学习外语,以外语为工具,学习外国的经验技术,洋为中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服务。
对于裁判员来说,他们是根据比赛的规则组织比赛,并对比赛的结果做出正确的裁判,是体育比赛公平竞争的基础。在我国,体育职业化的时间不长,裁判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培训体制尚不健全,不同年龄层次、学历层次的裁判员业务水平和执法经验有较大的差别。高级裁判人才缺乏,部分奥运正式比赛项目尚未实现国际级裁判零的突破,并且即使是高水平裁判员,其外语水平也普遍不高。这样某些裁判员因不通晓比赛规则,不能用外语进行恰当的交流,导致错判误判,从而影响了比赛的公平公正。这与2008年奥运盛会的准确性和高效性的要求相矛盾,不利于奥运会工作的正常开展。
另外,据调查得知,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外语绝大部分是英语、法语,而忽视了对小语种外语的学习,如阿拉伯语、希腊语,从而导致了在某些语种上出现空白,这些不适应北京奥运会对语言沟通上提出的要求。
2.3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人才缺乏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世界性综合运动会,早已超出其纯粹体育赛事的意义,经过百年的发展,已成为各国充分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竞技场。因此,它的成功举办需要高层次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从表3可知,我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主要以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为主,基本能满足目前的工作需要。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举办目前世界最大规模、最高水平的奥运会,要培养既懂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又通晓国际奥林匹克事务的国际型高层次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任务十分艰巨。
据预测,参加2008年奥运会工作的人才需要20余万人,其中3~4万是体育竞赛组织人才,而其中的1/3又是高级体育竞赛组织人才。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云、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将使本届奥运会更具时代特色,届时大量高科技手段将被运用到赛事中。因此,通晓奥运事务并具有体育专业知识的国际化、高层次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和掌握高科技手段的人才将倍受青睐。
2.4培训次数较少,且培训渠道单一全国体育系统中,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共3 093人,参加过政治理论培训的有1 853人,占59.9%,没参加过政治理论培训的有1 240人,占40.1%;参加过业务培训的有1 822人,占58.9%,缺1 271人,占41.1%;参加过技能培训的有1 082人,占35.0%,缺2 011人,占65.0%。以培训过1~3次的人员较多。其中参加过技能培训的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最少,仅占35.0%。说明我国的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培训次数相对较少。
竞赛组织工作人员共5 850人,其中参加政治理论培训的有2 411人,占41.2%,其中有2人没参加过理论政治培训;缺3 439人,占58.8%;参加业务培训的有3 231人,占55.2%,缺2 619人,占44.8%;技能培训的有2 069人,占35.4%,缺3 781人,占64.6%。
裁判员共20 079人,其中参加过政治理论培训的有7 963人,占39.7%,其中有12 116人没参加过理论政治培训,占60.3%;参加业务培训的有12 255人,占61.0%,缺7 824人,占39.0%;技能培训的有7 819人,占38.9%,缺12 260人,占61.1%。
从三类人员培训的总体情况可知,大部分只进行过1~3次培训,这说明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培训次数相对较少。其中日常竞赛组织管理人员中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人员最少,仅占35.0%。另外,除参加过业务培训的裁判员人数所占比例高于没参加过业务培训的裁判员的比例外,参加过政治理论课培训和技能培训的裁判员人数所占比例都原远远少于没参加过政治理论课培训和技能培训的裁判员人数所占的比例。这样的培训次数很难与当今快速发展的竞技体育及国际竞赛组织相适应。培训次数少,也是造成我国高层次裁判人员少的另一原因。
因此,要改变全国体育系统中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的现状,我们就要增加培训次数,改变培训方式和渠道,如有条件,可以多派些中层以上级别的运动员到国外去进修,这样既能充实裁判员自身的头脑,同时,也能使我国的裁判员队伍能更好的跟国际接轨。
从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队伍的培训渠道来看,未参加过任何培训的人员居多,而参加过培训的也是主要参加上级单位举办的培训,分别占各自总参加人数的55.3%、50.4%和55.8%,这说明培训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不利于被培训者的学习。另外,这种单一的培训渠道,也不利于被培训者开阔视野,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应采用多渠道的培训方式,并且要有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工作经验的人同时参加,如有条件更要加大出国培训机会,这样既有利于人才之间的互相学习达到优势互补,同时也使他们开阔了视野。
3全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对策研究
3.1坚持与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加强区域协作,优化竞技体育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举国体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我国竞技体育不断走向世界的根基。中国自恢复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后共参加6届夏季奥运会,奥运金牌由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要想办好2008北京奥运会,获得更大的突破,更要坚持与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紧紧围绕奥运战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完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选拔、培训、综合评价、激励机制等各项制度,引导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合理流动,使大城市、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在管理、科研、区位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有机结合,提高体育竞赛组织人才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加大支援西部地区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工作的力度,帮助、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水平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
另外,需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配置,通过行政手段保护高水平(或高层次)后备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在培养模式上,坚持走“与体育院校或与高校联合”的道路。在管理办法上,注重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宏观管理与微观调控相结合,努力改进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交流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成功率。
3.2成立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训学校国家体育总局应根据当前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其总局和各省体育局的优势,采用单独或与体育院校或与高校联合办学的方式,成立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训学校,以彻底解决培训时间短、知识结构不合理和流于形式等培训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培训质量。例如:对裁判员的培训我们应按照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的要求,制定裁判员队伍培训计划。首先,充分利用高校的丰富资源,大力加强高等院校中裁判员的培养;其次,加强中、青年裁判的培养,对那些思想品德端正、专业素质好、有较大发展前途的中青年裁判员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鼓励和支持考取国际级裁判员,获得执裁国际性比赛的资格;最后,加强女性裁判的培养,由于女性裁判受性别、年龄、体能及家庭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能够常年从事裁判工作且达到一定水平的人极少。因此,应选择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体能好,且能长期从事裁判工作的女性加入到裁判队伍中。
3.3建立裁判员“沟通平台”和“绿色通道”由于我国的裁判员还没有实行职业裁判员制,大多数都是业余的裁判员,有自己的一份本职工作。据调查得知,我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大部分都在事业单位工作,其中裁判员队伍中所占比例最大,为78.0%。而裁判员的工作要经常外出,势必就会影响到自己本单位的工作,进而影响到裁判员职称评比和一些福利的分配。因此,要想使其他单位的人更多的参与到竞赛中来,有必要建立一个“沟通平台”和体育人才的“绿色通道”。例如:建立体育人才网,对其资料进行录入,当大赛需要时由组委会出面致函和所在单位进行协调沟通,使人才尽其用。而对于高级别竞赛组织人才,如果在企业工作,若遇大赛时,赛事筹备委员会应主动与其所在单位协商,请求其对该人才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使其在为大赛服务期间无后顾之忧。
3.4以强化培训为手段,提升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综合素质
3.4.1借鉴“校本培训模式”中的理念和策略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地,以本校教师为对象的一种师训模式,其性质是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的在职培训,具有针对性强、实效性好、个性化程度高的特点,强调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的培训,从规划、实施、管理乃至评估,在教师的直接参与下在校内进行,扬弃了传统的外控式观念。进入这种培训能随时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景和过程中,能为教师提供随时。我国体育系统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训可以参照,探索以总局或各省体育局或基地或直属院校为本的培训方式,降低培训重心,强化增进体育竞赛组织人才专业化是体育竞赛组织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
3.4.2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在培训形式上,采用办辅导班、讲座、研讨会、沙龙等多种形式,内外结合(聘请外来专家和本单位的某方面有专长的体育竞赛组织人才)、长短结合(根据培训内容设定长短不同的培训时间)、平战结合(平时和大赛前为完成突击任务临时调整时间和培训内容)、培训与自学结合(培训班的学习与自学训练结合)等。
3.5加强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外语学习
3.5.1努力营造外语学习环境,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外语的学习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进行。要创造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让从事体育竞赛组织者经常实践。例如开办体育外语专业、举办外语演讲和比赛、借用外语节目学习、模拟国际学习研讨会议、模拟体育赛事解说等。
3.5.2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不断提高体育竞赛组织人才的外语水平举办“奥林匹克与人类文明”为主题的高层论坛,邀请国际奥委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著名奥林匹克专家、奥林匹克优秀选手来北京演讲,探讨奥林匹克运动与世界和平,多元文化的关系,使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在丰富体育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外语水平。同时,应选派一些年轻的体育竞赛人才去国外深造,不断提高应用外语的能力。
3.5.3采取交叉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养复合型体育竞赛组织人才,是目前适应时展的需要,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采用体育与外语交叉培养模式,把外语作为一种技能、一种信息载体、一种提高索质的途径,不断提高体育人才的外语水平,为2008年奥运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牡娣.CUBA裁判员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28(2):26-27.
[2] 厉丽玉.竞技队伍与人才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2000,22(3):23-26.
[3] 任海,等.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社会竞技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1-5.
[4] 王剩利.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3):69-71.
[5] 吴忠义,等.21世纪初期广东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特征及培养目标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04-106.
参加语文培训的体会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省域副中心 文化建设 外语培训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15
省副城市一般是指一个省范围内与主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经济实力较周边县市强大,经济辐射力跨出自身区域,拥有独特的优势资源或产业,且未来能够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和中心城市形成互动的大城市。自湖北省社科院学者秦尊文在《2024宜昌市发展战略定位的建议》(2001)一文中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1](以下简称省副城市)以来,全国明确提出按省副城市建设的已经有40多个城市。省副城市建设牵涉面甚广,在大城市的空白区,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大环境下,外语培训产业作为一个创新型绿色文化产业,理应是省副城市建设的内容之一。
1 省域副中心城市外语培训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在我国不断重视外语教育的大背景下,2000 年开始的新课改革以及不断升温的出国求学热、旅游热和务工热,极大地刺激了省副城市外语培训业的发展。大批培训学校开始涌现,全国知名机构也开始在一线城市以外设立分部。
和普通中小城市不一样,这类城市往往拥有几所高校;外语教学水平在省域内一般都占据优势。但是由于地域和经济实力的限制,这类城市接受外语培训的多为中小学生。培训的内容主要为培养幼儿外语兴趣、中小学升学、英语过级和出国留学等。而对师资和课程要求较高的高层次培训目前开展的并不多。在省会城市小语种培训已经成规模的情况下,省副城市外语培训业中英语仍占据优势,但是小语种的培训也发展迅速。总体而言,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是要想成为省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外语培训业存在的问题依然较多。
1.1 外语培训机构办学条件有限,培训内容档次偏低
以全国第一个省副城市宜昌市为例,根据2011年该市教育局公布的《民办教育机构年检结果》显示,仅有40所明确标明英语培训的机构年审通过,而依据各种媒体广告的显示,其从业机构远不止如此。此外,这类城市往往还有大量没有任何合法手续,没有公开办学地点,甚至连名称都没有的私人地下外语培训点。这些机构基本上栖身商务写字楼或居民楼,教学设备简陋,教材老旧,培训内容雷同,语种单一,课程研发能力不够,管理不到位是影响它们发展的通病。
1.2 从业人员参差不齐,师资有待提高
目前除少数知名机构有自己专职的外语教师外,由于办学规模小,发展前景不明朗,很多机构采取的是聘请大中学校教师或者高校学生兼职的方式。省域副中心城市基本都是远离省会的地级市,有资质使用外籍教师的机构十分有限,在突出外籍教师的大背景下,违规聘请留学生,甚至聘请非主流英语国家人员的情况时有发生。资本实力有限,激励与保障机制不足,多数从业人员以挣外快为主要目的,流动性很大。
1.3 培训机构规模小,市场运作不规范,缺乏长远品牌建设
相比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质量往往很难考核,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考核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由于信息的不透明,培训机构和普通商业机构一样,往往偏重宣传,从师资条件,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办学理念等方面凸显自己的优势甚至虚假宣传,而实际的办学实力和教学效果缺乏保障。合法的社会英语培训机构的数量在各类民办教育机构中的比例过低。
全国省副城市外语培训虽然这几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个别距离中心城市较近或者发达地区城市的外语培训业发展相对迅速,但就整体而言依然处于产业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规模产业,与省副城市定位也不太相符。
2 省副城市外语培训产业发展的对策
2.1 规范监管
教育行业应该有明确的监管和准入标准。针对外语培训机构的准入资格、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关键因素,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严格审核。首先,强化办学场地的要求,打击游击式办学。一直以来,在办学环境方面国家对于民办义务教育和幼儿教育机构都有较高要求,这种要求也应该应用于外语培训业。其次,强化信誉考核,对有严重信誉欺诈的法人和主要管理层,永久取消其申请民办教育机构的权利,也不得参股教育机构。再次,保护教材的知识产权,鼓励从业机构自主研发特色教材。最后,统一监管部门,简化审批程序,加强后期监管。对各类培训机构实施资格证制度,其广告业务凭证方能,杜绝虚假宣传的现象。
2.2 政策扶持
外语培训业由于资本实力较小,比较容易受到市场的冲击,如不加以扶持,很难迅速形成规模。对于符合准入门槛的外训机构,政府应该和特区招商引资一样,在“扶上马”之后,再“送上一段”。在税收、办学用地审批、融资、教师社会保障、办学安全和环境等方面加以扶持。外语培训业虽然属于低资金投入,高产出的行业,但是其回本缓慢,早期甚至无利可图。政府应该在一定年限内减免其税务负担和融资成本,简化各种手续。办学场地是这个行业较大的投入方面。和普通产业24小时运转相比,这个行业运营时间主要是晚上和周末,要求场地大,租金低。政府可以通过构建培训基地的模式,集中建设规范的教学设施,统一管理,既可以保证教学环境和安全,又可以减少政府管理成本。这些场地白天可以用作活动室,晚上和周末低价租给培训机构。以青少年培训为例,通常至少会有一名家长陪伴,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也可以带来显著的就业机会。
2.3 提升师资
当前外语培训发展中师资贫乏的问题在省副城市尤为突出。一方面对已有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高级管理人才讲学,提升管理团队水平。另一方面,强化资格证书要求,借鉴正规学校的评教制度,从教法,专业能力,师德师风,教学效果等方面加以约束,促进从业人员水平的提高。规范劳资关系和完善资本激励机制,使专职教师能够享受向正规学校教师看齐的社会保障和待遇,建立稳定的专职师资队伍。“外语培训产业是个投入回报比相对较大的产业,而其主要投入即是师资” [2],因此师资应该在整个资本运作中获得相应的收益才符合产业特性。可以通过课酬加股本收益的方式,提高优质师资参与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资本的多元化和出资人的专业化。
2.4 开拓市场
省副城市的外语培训业应该积极开拓中高端培训,避免低质低价的竞争,突出自己的特色。外语培训产业的蛋糕是巨大的,仅“作为外语培训行业领头企业的新东方2009财年(2008年6月1日至2009年5月31日)招收外语培训学生151. 95万人,外语培训业务实现收入2 66亿美元。” [3]积极发展中高层次的外语培训,走高附加值的道路才是出路,如发展考研,跨国劳务外语培训,出国考试培训和职业英语培训,同时依托高校的优势师资不断推进小语种培训。通过积极打造网络学习平台,让学习者利用新闻播报,外文影视,外文歌曲培养学习兴趣和外语使用的语境,解决低级别学习者的课后自学问题;解决优秀教师限于时间和规章制度,不能到堂参与的问题;解决政府监管渠道的问题。
2.5 科学经营
从省副城市外语培训机构 “资本运作完全依赖个人出资,发展缓慢,没有退出机制,很容易因为出资人的个人财务危机,兴趣乃至能力有限,触及发展顶板,进而威胁产业稳定发展”[4]。相比之下,国内一线城市的运作模式要先进得多。“VC/PE对外语培训行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其中北京地区的外语培训机构吸引风险投资21笔,金额达到2.23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77.9%。[3]由于缺乏像大城市那样的有力注资,其出路在于:一方面可以依托本地优势机构鼓励强强联合,打造培训品牌;或与具有较强资本实力和经验的中心城市知名培训机构合作。另一方面,本地“大量中小型传统教育培训机构,他们不具备实施特色项目培训或一体化培训服务的能力,但可以采用加盟连锁经营形式,依托在大型教育培训集团周围,提供专业性、阶段性的教育培训服务。”[4]
2.6 高校参与
省副城市往往都拥有数所高校,它们无论在师资力量,教学实力,资本力量还是口碑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而这些都是现有外语培训业所缺乏的。但是也应看到因为担心对校内教学的冲击,高校对进入这个市场顾虑重重。部分高校进行的也基本上是在成教框架内,针对特定企业的订单式外语短期培训规模十分有限。这都导致本应高收入的外语教师收入偏低,进而使部分高校教师私自开办培训机构,反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以官方的正规经营取代个人非法经营,既提升学校收益,增加教师收入,又能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省副城市的外语培训业应该通过高校自身可控的管理方式,化解其对自身教学干扰的顾虑;通过政策和利益的激励,提升高校参与外语培训的热情;通过高校的品牌,提升整体产业的质量和影响力。
我们也应该看到,相比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产业,省副城市的外语培训产业由于其教育的本质属性,“不应该发展成风险教大的高资本运作水平的公司。外语培训业的资本运作,还是应该以稳健为主”[2]。一切还应以学生利益和教育口碑为重,否则将偏离其教育的本质,带来灾难性后果。
3 结语
在传统经济与交通的建设之外,省副城市建设还应包括文化产业的发展。外语培训业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型,用地节约型,绿色环保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对省副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综合这类城市的发展状况,需要解决好内外两个问题:一是产业内容的拓展,促进师资的专职化;二是产业运作的升级,通过加强监管和扶持,鼓励高校参与,增强品牌意识。围绕自身优势在远离省会城市的空白区,发挥好自己“副班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ttp:///zwgk/rdzt_v12/2012mhwzt/ zl/jjdt/ych/201207/t20120703_383069.shtml[DB/OL].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2-9-19.
[2]武端理,张焕珍.省域副中心城市外语培训产业发展的资本突破――以宜昌市为例[J].科技视界,2012,(11):13-19.
[3]清科.后奥运时代的中国外语培训业[J].资本市场,2009,(10):96-97.
[4]周凌云,王文科.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经营模式内涵与分类[J].成人教育,201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