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工作总结内容页

中考学习经验总结

2024-07-05 17:53:02工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考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考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数学好玩”,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对少年儿童的勉励,也是对数学的2024。它的好玩并不限于“数学游戏”活动,而在于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我认为数学的学习,不在于教,而在于“做”和“悟”。“分扣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中的一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分类和比较的知识之后安排的,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综合运用,又是以后学习简单统计的基础。

本课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体验到按不同标准分同一堆扣子,一直分下去,结果是一样的,体现“从头到尾”的思考过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体验分类过程,积累分类经验,感悟分类思想。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思考、表达,提高实践能力。

二、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任务

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就从学生的身上出发,有预设地先请两名学生上台,让全班同学观察,说一说外貌上有什么不同?生:有无戴眼镜、头发长与短、个子高与矮……然后再呈现两幅喜羊羊的图片(预设不同),让学生进行观察,有什么不同?生:头上戴与不戴花、脚上穿与不穿鞋、衣服上扣子不同……这时,我就从扣子不同引入主题,出示一些扣子,让学生观察有什么不同。通过让学生观察,激发学生主动分类的内在需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二)动手操作,亲历分类过程

课前,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要设计了两次分类:第一次分类,激活学生已有经验。通过议一议、分一分、说一说,使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中,明确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不同的分类标准结果可能不同。第二次分类,积累经验。本次分类主要是在第一次分类结果的基础上,思考还可以继续分吗?可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分一分,再与同桌、小组交流,最后各组汇报交流成果,进行全班展示、交流。本环节主要让学生体验到按不同的标准分同一堆扣子,一直分下去,结果是一样的。学生经历再分类的过程中,总结分类方法,积累分类经验,感悟分类思想。

(三)应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生掌握了分类方法,积累分类经验后,及时让学生在练习中进行运用、内化,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环节主要任务是“想一想2”,为了避免重复前面的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出更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我要求学生按不同的标准分扣子,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经历猜想。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想一想”,激活学生“从头到尾”思考,激活学生积累的经验,进行猜想,一直分下去,结果会不会一样?二是动手操作。通过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激发学生验证猜想的欲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三是讨论、交流。通过对分类的过程和结果的比较,让学生体验按不同标准分同一堆扣子,一直分下去,结果是一样的。总之,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思考“如何进行分类”,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使学生逐步总结分类方法、积累分类经验、感悟分类思想。

(四)拓展延伸,回顾总结评价

本环节主要分两部分,一是拓展延伸。通过呈现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作用,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是总结评价。通过让学生回顾分类的过程,再次呈现分类方法,分享分类经验,感悟分类思想,提高数学素养。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再次激活学生的分类经历,再现学生的课堂表现,有助于自我分析能力和反思意识。

三、案例分析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子“数学好玩”的特点,主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悟”中学、在“玩”中学。在分类活动、探究发现、积累经验,灵活运用的过程中,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我创设三个情境(观察同学的外貌、比较喜羊羊图片、分扣子),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在玩中学,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通过动手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要设计了两次分类:第一次分类,激活学生已有经验。通过议一议、分一分、说一说,使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中,明确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不同的分类标准结果可能不同。第二次分类,积累经验。让学生经历再分类的过程中,总结分类的方法,积累分类的经验,感悟分类思想,体现了“从头到尾”思考的过程。

中考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  为了激发学生的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某校对医学五年制解剖学实验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作出较系统的改革。

【关键词】 改革 实验考核 互动教学 教学效果

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的形态学科,在其教学活动中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因此,实验课教学在其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对医学生今后的临床课程及其它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和人类的进步以及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解剖学的教学面临许多新的课题:教学模式的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等等,尤以实验教学为甚。如何使解剖学教学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是广大解剖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任。为探索解剖学实验教学的规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我校五年制医学本科班的解剖学实验教学作出大胆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调整教学课时分布

解剖学教学活动分为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解剖学实验课又分两部分,一部分为系统解剖实验课,另一部分为局部解剖学实验课。

系统解剖课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其理论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实验课分批分组在解剖学小实验室完成(每批约120多人,每批分6组,每组约21人)。系统解剖学课传统的课时安排为:理论课/实验课=2:1(总学时为120学时)。为适应解剖学教学新形式和新教材(全国统编、人卫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系统解剖学最新版),学校将系统解剖学教学活动的课时调整为:理论课/实验课=56/66(总学时为126学时)。通过总课时的调整,加大实验课时的比例,利用课余时间开辟尸体解剖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强化理论知识。

局部解剖学课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其理论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讲授,实验课分批分组在解剖学小实验室完成(每批约110多人,每批分6组,每组约18人)。由于尸体来源紧张,理想的局解实验课教学模式(课堂尸体解剖)难以实施,参照兄弟院校,我校传统的局解教学活动安排为:理论课/实验课=3:1(总学时为80学时),实验课以解剖操作录像、课堂游离标本及陈列标本观察为主。从历年局解考试成绩、课堂标本考查和学生教学反馈意见来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科技和人类的进步,高等医学教育对解剖学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寓于教授解剖学知识活动之中。为此,自2000年以来,我校对局解教学作出调整:增加实验课的比例,理论课/实验课=2:1(总学时为54学时);利用课余时间开辟开放性实验,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尸体解剖操作机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 教学方式的改革

解剖学是一门医学科学的入门的专业基础课,据统计,医学临床课程的专业名词有80%源自解剖学。人体结构复杂、形态多样,因此,在学习解剖课程的过程中,须学习、掌握的新的医学专业名词较多,甚至多达每堂课(2学时)200多个,记忆的内容教多,学习的任务非常繁重。解剖学的教授非常依赖实验课的教学环节,而传统的解剖学实验教学方式是要求学生先预习,熟悉实验内容的相关理论知识,进入实验室后,在教师指导下对标本进行观察,以便更好的帮助及深化记忆理解,课后再复习回忆,以期巩固实习效果。然而,医学生学习负担重、科目多,真正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较少;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或心态浮躁,易受外界社会因素影响,难于静下心来学习,因此预习和复习便成为空谈,仅是考前突击复习一下,结果考核成绩及学习效果均不理想,而学生则反映解剖难学、难懂。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形成一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合理应用教师的主导性的"互动实验教学"方式。具体为前一次实验课教师提出下一次实验课的内容、目的和要求,学生分组预先预习,确定实验重点观察内容,设计实验操作规程;实验课堂上学生分组(每小组4~5人)讲述标本,操作解剖尸体(小组成员相互补充),小组间相互探讨、交流;教师指导检查,结合临床应用知识或予知识点于解剖歌诀、故事进行小结。自2002年实施上述教学方式以来,总体上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普遍提高,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设计、实践操作的能力。

3 更新教学手段

作为医学基础学科的人体解剖学,其研究对象是人体,而人体结构复杂、形态独特而非简单的几何形状。实验教学在解剖学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体形态结构;各器官、结构及组织的位置、毗邻、血供、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身体各部由浅入深的层次。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主要是"挂图、模型、录像加标本",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出现,已由电动模型发展到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甚至是人体断层计算机三维重组技术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的解剖学的教学需要,为提高教学效率,我校在原来的基础上不但丰富教学手段。如教师在讲解陈列标本(装在密封的有机玻璃缸中)时,不能直观指示标本的有效部位,往往出现教师拿着标本缸示教一通,学生还是不能明白,我们给教师配备了激光教鞭后,利用激光的穿透性和有颜色的特点,教师可利用激光教鞭直观的指示标本的结构和有效部位,学生一眼就明白。在学习脑干内部结构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时,学生普遍反映难懂。由于脑干标本小、结构成份特殊,很难做成显示内部结构的实物标本;而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比较特殊,不可能做成实物标本;我们购进脑干内构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的电动模型,使用后,学生乐于接受,反馈的效果较好。

4 改革考核方式,客观平定学生素质

解剖学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形态学科,传统的单靠一张考卷已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我们建立了新的考核方式:①增加解剖学考核中实验考核分的比值(系解实验考核分占总评的30%;局解实验考核分占总评的40%);②增加实物标本考核(分期中和期末实物标本考核,各占实验考核总分的30%);③开设课堂讨论、提问及操作的考核(占实验考核总分的40%)。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以兴促学,以趣促思(思考问题),以思促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明显地提高了教育效率。

通过对医学五年制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在我校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实验教学机制,激发学生的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小贞.解剖教学改革研究.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4):375~376.

2 袁玉林.临床医学五年制解剖学实验课的改革与实践.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2):173~174.

3 陆国明.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40;51.

中考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面临新高考,老师们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因此,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宁夏等课改先行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宁夏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已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二、强化“双基”,构建“网络”,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

主干知识:是学科知识树的树干部分。由核心概念、基本技能、主要规律和原理组成,是支持学科的脉络,约25条(略)

核心知识:考试大纲中对测试内容要求为理解(掌握)层次的知识。《考试大 通过归纳、总结、类比、联想,既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能力。

三、切实抓好三轮复习,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打好基础、落实基础是首轮复习的首要任务。进入第一轮复习前,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遗忘较大,这一轮花费的时间也最多,大约六个月左右。

第一轮:夯实基础,系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

任务:以课本为中心,按照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系统的单元复习。不仅要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理清知识脉络,熟悉知识的落脚点,而且还要勤于动脑、动手,做一些各种类型的练习。

措施:回归教材,突出知识“全、联、活”,采取“查、讲、练、考”四环节进行。全:细致

无漏,知识覆盖面要全。联: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把分散、零碎的知识要联系起来。活:专题训练,思维变通,灵活运用。查:检查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情,教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做到心中有数。增强“讲、练、考”的针对性。讲: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规律化;练:每讲完一个专题,配以适当数量的练习;考:每考一次,及时对试卷进行分析、讲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做好错误统计;教师自我反思、回顾、诊断、总结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和复习方法。

第二轮: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化学综合素质。

任务:重点是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结构化和网络化。即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是查漏补缺的重要阶段。

措施:分块归纳,专题讲座、强化训练。重点放在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上

第三轮:综合训练,提高实战能力。从知识、能力、心理上全面做好考试准备,提高学生对高考的适应性和应试能力。

四、抓落实,向规范化训练要质量

学生的应试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卷面上,在卷面上,不会做和会做做不对及会做做得慢都是等效的,所以,有人提出高考成功的秘诀是:会题做对。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怎样才能做到“会题做对”呢?这些可以通过规范训练、规范讲评,得到较好的解决。

1、要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首先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从语言表达到化学用语的书写,教师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要重视自己的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要营造规范训练的氛围,将规范教育寓于常规训练之中。提出“糊里糊涂做十题,不如明明白白做一题”等标语口号,时刻警示告诫学生。

4、创设条件,让学生

充分暴露思维过程,针对学生思维上的缺陷,对症下药,讲清错因,并辅以跟踪补偿训练,在纠错改错中达到规范训练的目的。

6、对学生进行审题方法、审题能力的训练与指导。审题不严谨。最常见表现是:题干中的信息审不全;隐含的信息审不出等。会做的题目不得分或得不全,70%以上的原因是审题造成的。尝试用“读、划、联、挖”四字审题训练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还是很具实效的。

7、积累错题,力求做到“题不二错”。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建好用好错题笔记(或抄或剪或贴),红笔纠错,错题入集,二次批阅,专题补偿。每次考试或练习后都引导学生反思①错在哪里?②错的原因?③补救措施?④有何启发?

术问题,也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

五、加强实验教学,尤其注重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设计能力就是学生运用已具备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构思解决问题方案的本领,它是实验的最高层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是学生最感头疼、最难得分的领域。在复习备考时,可先易后难,先常规后创新。如可先将学生熟悉的实验“改头换面”,后做陌生实验的设计,先设计能力要求较低的简单实验,后设计能力要求较高的综合实验。教师在讲评实验时,应着重突出实验设计的思路,鼓励大胆假设,自主创造,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要组织学生对提出的方案分析评价,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多种可行的方案,训练学生思维的批评性、深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题海无边,盲从必陷。双基训练,思维首选。纠正对中学实验考查的错误认识。有人认为高考实验题的设计通常不用课本上的常规实验,而是一些颇具“创新”的新实验。所以,综观近几年部分省市高考题和各地大量的模拟题,似乎很难见到课本中的原有实验。这一错误认识直接导致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走入歧途。有的教师认为不考课本中的实验,复习时敞开课本中的实验或者对课本中的实验关注程度不高,而是一味搜集大量所谓新颖的实验题,死泡题海。须知,课本中的实验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基础性内容,而且经历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具有典型性。化学实验教学应该以课本中的实验为本,而不能离开课本另搞一套。

中考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快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使之更好地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1]。高校“双创”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更多的创新者和创业者,本文以《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课程为例,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探索和经验。

1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建设历程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课程,诞生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中,覆盖专业广泛,将人力资源、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仓储物流、资本运作等26个专业有效整合,形成网状仿真综合模拟实验。学生在仿真商业环境中,感性而相对自主地构建上、下游行业协同,促进供应链、生产链、流通链高度整合。通过体验式综合实验教学,强化了学生对产业环境、企业经营决策、企业管理、竞争对抗、业务训练等专业技能的认知,有效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最终实现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2]。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依托三大平台建设,即“虚拟仿真商业社会环境”实验平台、仿真教学场所平台和自制实验教具平台。首先,“虚拟仿真商业社会环境”实验平台,该平台模拟真实的商业社会,将制造业与服务业、供应链、生产链、流通链、资本运作业务链相互协同,高度整合。在这个仿真社会中,学生将遵守政府与市场规则,履行标准工作流程,发挥专业技能与创新潜能,实现个人、组织、社会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其次,仿真教学场所平台,该平台是开展跨专业综合模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实验室,这里与其说是教室,不如说是学生角色扮演的工作场所。学生可以在自己组织的办公区一起办公,也可以穿梭于不同组织之间,办理业务或开展商务合作,还可以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集中召开对内、对外会议。最后,自制实验教具平台,该平台是西南经济大学实验教学团队共同研制的各种系列教具,这些教具陪伴学生创新创业实验教学始终,这里不仅有标配办公用品,还有业务推进所需的各种文书、证明、单据、账薄,以及验钞机、练功钞、工作胸牌……学生在仿真模拟运营期间,也会自制更多个性化的实验教具,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团队凝聚力。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的课程建设,起步于2014年春季学期,教学团队由实验教师、行业专业人员、实验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学生实验助理共同构成。课程建设初期,以选修课的形式推行与完善,期间经历了实验平台的多次优化与升级;教师团队的若干次选拔、培训与再提升;一批批学生建议的积累与践行;一场场行业交流会的研讨、探索与提高,最终于2016年秋季学期,《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成为该校各专业创新创业必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

2 创新的实验教学课程,需要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不再以传统的“验证性、设计性”实验为主,而是强调“任务驱动性、体验性”综合仿真模拟实验,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学生为中心、重体验过程、重反思总结”的全新实验教学理念。

2.1“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实验教学理念,将全面颠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

首先,教师需要积极适应角色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师需要努力扮演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情景的创造者、学习热情的激发者、学习活动的启发者、学习过程的帮扶者角色,为学生搭建能力提升的“脚手架”。通过引导学生自觉决策和创造性实验,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行为。再者,学生需要积极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自我控制的学习者。在跨专业综合实验课内模拟经营体验环节,每个学生扮演企业管理中的不同角色来完成实训任务,通过小组学习、小组讨论共同发现完成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制定完成任务的策略和计划,确定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以及协作方式,从而达到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素质提升的目标[3]。

2.2“重体验过程”的创新实验教学理念,将彻底革新学生学业考核模式

“重体验过程”的核心是改变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模式,重视学生参与模拟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将知识性考核转变成态度、能力、业务知识应用等多维度考核。比如,在课程动员期,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管理,教师会通过人才招聘会的课程设计完成分组管理。首先,鼓励学生自荐成为政府机关、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制造企业、贸易企业等行业的负责人,通过即兴限时制作招聘海报和求职简历,随堂开展人才招聘会。招聘会结束意味着分组任务完成。此教学组织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创作海报能力、撰写简历与面试技巧的能力,学生在招聘与求职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人才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现状。再如,在行课中,模拟经营是跨专业综合实验的核心环节,每位学生,在8-12个季度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都有特定的职业角色,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教师将每个季度的成果给予及时、全面的评价和奖励,如季度利润奖、季度大富豪、季度生产大亨、季度销售大亨、季度纳税先锋、季度纳税大户、季度信用评优、季度福利最优组织等。最后,在课程总结期,教师会安排学生在小组内部匿名打分、开展感动人心小故事会分享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控、反思与总结。“重体验过程”的实验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创新实验,参与创业活动,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全面发展,在团队中荣辱与共。

2.3“重反思总结”的创新实验教学理念,将深入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综合能力提升

“重反思总结”的核心是每个关键实验环节都会要求学生书写活动体验和反思总结,通过反思感悟来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综合能力提升。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养成撰写工作日志的习惯,学生通过反思自己在参与综合模拟实验过程中的经历的困难、总结的经验、取得的成就、收获的感情,强化学以致用,干中学、学中用的创新创业意识。教师也会组织优秀日志分享、“同行”业务交流会、明星“员工”经验分享会、期末“工作”总结展示等活动,将学生的反思总结多渠道、多形式地展示和分享出来。“重反思总结”的实验教学理念,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更锻炼了学生语言组织、文字表达、逻辑思维、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等综合能力。

3 创新的实验教学课程,需要创新的实验教学方法

在“以学生为中心、重体验过程、重反思总结”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课程,逐步探索出“丰富教学资源、畅通师生交流、全面考核评价”的全新实验教学方法。

3.1“丰富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灵活、自主学习的需求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课程的教学资源,现已覆盖了网上实验平台、教学场所、实物教具、课外微视频教程、网上开放教学、课外学习小组多种形式。丰富、灵活的实验教学资源,很好地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能够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与移动场景之间无缝切换,既能满足学生系统化的长时间学习需求,又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碎片化的学习需求。课堂内,学生通过网上实验平台、模拟仿真实验场所、实物教具,积极开展协同业务合作,以时间进度为单位,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职业技能的理解,拓宽学生学习、工作的专业视野;课堂外,学生会受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的影响,利用微视频教程、网上开放教学、课外学习小组资源,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向,为下一次课堂内的创新创业表现做出积极、充分准备。这种良性循环的教学过程,非常利于提升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度和质量。

3.2“畅通师生交流”,强化学生互动、反馈学习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课程,非常重视学生自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反馈,“畅通交流”成为必要的教学保障。为保障“畅通交流”,可以做出如下设计:首先,重构教室,让教室桌椅摆放形式更加人性化,学生重构后的教室里自然形成互动,使讲座报告、小组合作、混合学习,自由交流,灵活穿梭。再者,可以为每个班级建立一个QQ群,群主由助教担任,负责课堂外布置任务,解答疑惑,2024问题,及时向教师反馈、改进。学生可以在群中自主安排工作、协调任务、开展合作、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等。第三,对每阶段教学活动和作业,教师应给予及时、正式、公开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的努力方向,启发学生更多的创意来源。最后,教学设计可以增设组织文化建设活动。长期教学实践和课程调查显示,这些组织文化建设活动,不仅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有利于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全面提振学生学习、工作的动机和态度[4]。

3.3“全面考核评价”,引导学生重视细节、全面发展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课程“全面评价”的考核方式是“五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生自我考核相结合;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个人表现考核与工作业绩考核相结合;履行岗位职责考核与特别贡献考核相结合。通过评价指标库建立评价方案,从团队精神、分工协作与沟通交流、经营决策、经营业绩、管理制度、业务完成情况、公司绩效、资料管理、部门或公司经营报告、实习报告、业务处理情况、出勤率、提交书面材料等多点、多方位进行评价。

参加跨专业实习课程的学生成绩由团队业绩考核评分和个人业绩考核评分两部分构成,其中团队业绩得分占40%,个人业务得分占60%。团队业绩满分100分,根据团队业绩考核指标各项得分计算加权平均数,每个团队的考核得分乘以40%为团队成员的团队业绩得分。团队业绩得分转化为团队中每个成员的成绩,应根据个人在团队中的综合表现、贡献大小等确定个人分配比例,据此计算团队业绩的个人得分。根据个人业绩考核指标各项得分计算加权平均数,即为个人业绩考核得分,满分为100分。个人业绩考核得分乘以60%即为个人业绩得分。最后计算每个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即个人实习成绩=团队业绩考核得分*40%*个人分配比例+个人业绩考核得分*60%。

针对学生参与仿真实验的机构不同,考核方法有差异,具体如下:仿真企业学生团队业绩评分=团队精神15%(学生团队评价与教师综合评价)+分工协作、沟通交流15%(学生团队评价与教师综合评价)+经营决策20%(学生个人与团队评分)+管理制度10%(学生团队评价与教师评价)+业务完成情况10%(学生团队与教师评价)+公司绩效考核20%(会计师事务所设计指标体系综合业绩评分,教师审核评分)+资料管理情况10%(学生团队评价与教师综合评价)。仿真企业学生个人业绩评分=实习日记10%(教师评价)+实习报告20%(教师评价)+提交书面材料15%(所在公司评价、教师评价)+业务处理情况25%(教师评价)+所在公司综合评价20%(所在公司评价)+出勤率10%(教师与根据考勤记录评价)。仿真服务机构学生团队业绩评分=分工协作、沟通交流15%(学生团队评价与教师综合评价)+综合决策能力20%(学生个人与团队评分)+管理制度与工作方法15%(学生团队评价与教师评价)+基本业务完成情况20%(学生团队与教师评价)+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20%(会计师事务所设计指标体系综合业绩评分,教师审核评分)+资料管理情况10%(学生团队评价、教师评价)。仿真服务机构学生个人业绩评分=实习日记10%(教师评价)+实习报告20%(教??评价)+实习项目完成及成果提交情况20%(所在公司评价、教师评价)+业务处理能力30%(教师评价)+服务单位满意度10%(所在公司评价)+出勤率10%(教师根据考勤记录评价)。

中考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一、有效复习的前提

(一)自习研读考纲

纵观历年高考,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经典实验是热门考点之一,是制约中等水平考生再上台阶的重要因素,2013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等级要求C(在理解所列知识的基础上,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二)深入钻研教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教材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而经典实验是科学家精心思考、巧妙设计、反复实践,经后人多次重复证明是正确的最具代表性的实验,经典实验常常与生物学发展史密切联系,是学生掌握生物实验方法的重要途径。如果老师只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过程,那么学生听课的兴趣就不会高,复习效果就会很差。如果将这些经典问题化,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综合能力。

(三)理性分析重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此两个经典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课文中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将一组实验的结果合并在一起介绍的,并没有侧重于介绍实验过程、原理及科学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详细过程,因此很容易造成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生掌握2024知识,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

(四)认真考察学情

尽管学生已学过这部分内容,但学生对于科学发现过程中,科学方法的选择,科学思维的形成,以及科学实验的设计等方面的能力仍需训练和提高。同位素标记法在必修一的光合作用实验中已有涉及,但在本节教学中,同样要用到同位素标记法,但用什么标记,怎样标记,学生仍然不是很清楚。由于时间跨度很大,学生对其中的内容早已记不清楚甚至已忘记。

二、问题讨论式教学法

(一)精心准备教学案

教学案能把教师的教案,学生的预习、练习、笔记、评价等通过一种载体进行优化组合,使教师从单兵作战和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案设计的原则,我认为,一是不要太简单、太详细,这样不能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和余地;二是不要太深奥、太复杂,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看不明白老师要表达的意思,无法发挥教学案提前预习的作用。

(二)高效组织教学

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把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讲清楚,扫除盲点,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设法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学习,有目的地学习。复习模式如下:高考真题演练—考点总结—问题构建—突破重点和难点(典型例题检测)—形成知识网络—课后检测与落实。

1.真题演练

在正式复习之前的几分钟(建议5分钟左右),让学生做最近几年的高考真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高考考点内容,正确把握高考的方向,出题的特点、难度。

2.考点总结

最近5年江苏高考连续考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这一节的内容,2013、2012、2011年高考侧重实验的过程理解和掌握,2010、2009年高考侧重于遗传物质特点和分布的分析。通过分析,学生能够理解高考的动态、考点的分布,明确复习的目的,增强复习动力。

3.问题构建

本节课,如果教师运用这些经典实验素材设计一系列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在总结归纳过程中对一些难解问题集中进行讲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

实验过程:多媒体重温格里菲思实验,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①为什么S型肺炎双球菌可以老鼠患病死亡而R型细菌则不能?

②R活菌+加热杀死的S型球菌混合培养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死亡的小鼠体内能找到哪几种球菌?

③为什么加热杀死的S型球菌还能使R型球菌转化为S型球菌?

④S型球菌能转化成R型球菌吗?

⑤转化的本质是什么?属于可遗传变异的哪种来源?

⑥本实验的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格里菲斯有没有得出来什么是转化因子?你应如何设计实验?

分组讨论,每小组选派一名学生总结,老师进行补充归纳总结:

①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后者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能抵抗吞噬作用和体液中杀菌物质,不易被杀死而在小鼠易存活或繁殖,所以S型细菌能使小鼠染病死亡而R型细菌不能。

②R型和S型。

③高温对DNA来说只是其氢键断裂,双键解开,当温度降至65℃以下,氢键又会重新生成,DNA双链重新恢复,这个过程是可逆的,所以此DNA仍具有遗传功能(学生可回忆PCR技术),这与蛋白质在高温下变性失活不同,蛋白质变性是不可逆的。

④可以,在培养时荚膜丢失。

⑤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其控制荚膜形成的基因在后继的培养过程中,被一些R型细菌摄取,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整合进入R型的DNA中,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这种转化的原理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重组。

⑥由以上分析,转化因子应该是DNA,但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格里菲斯只知道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些转化因子,具体是什么并不清楚,把S型细菌进行离心分离出DNA、R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观察结果。

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

①艾弗里等人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整个实验设计遵循什么原则?

②实验过程中为什么再增加一个用DNA酶处理的对照实验?

③通过此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④艾弗里等人实验的不足之处是什么?(做铺垫:以此引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学生看书讨论后,每小组选派一名学生总结,老师进行补充归纳总结:

①艾弗里等人成功的关键是,设法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分析,这遵循了设计实验的控制单一变量的原则。

②在加入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同时加入了DNA酶,其结果没有出现S型,这不仅说明了促使细菌转化的物质确实是DNA,而且起到了条件对照 作用,使实验更严密,更有说服力。

③本实验得出:DNA是转化因子,蛋白质不是。

④艾弗里等人,虽然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来了,但实验中提取出来的DNA,纯度最高时还有0.02%的蛋白质,这也可能是转化因子,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要想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必须将DNA和蛋白质完全分开。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①什么是噬菌体?什么是T2噬菌体?它有什么特点?

②采用什么方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来,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③如何标记T2噬菌体?能否把T2噬菌体直接放在含有同位素的培养液中培养进行标记?

④用搅拌器搅拌、离心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⑤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体内复制自身的DNA时需要的模板、原料分别是什么?合成自己的蛋白质外壳时需要哪些材料?所需酶、能量、原料、场所由谁提供?

⑥以■S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沉淀物具有很低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以■P标记噬菌体侵染染细菌时,上清液具有很低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

⑦本实验得出什么结论?有何不足之处?

⑧如何设计实验,才能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归纳总结:

①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叫噬菌体,而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叫T2噬菌体,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离开活细胞不能生活。

②同位素标记法,S是蛋白质特有的元素,P几乎都存在于噬菌体DNA分子中,用放射性同位素■P和■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③噬菌体+含■S的细菌→含■S的噬菌体(标记蛋白质)

噬菌体+含■P的细菌→含■P的噬菌体(标记DNA)

④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⑤噬菌体进入细菌后进行DNA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及组装,其复制的模板是其自己DNA的两条链,蛋白质合成的原料氨基酸、所需要的酶、能量都是由宿主细胞提供的。

⑥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由于没有和大肠杆菌分离,离心后随细菌一起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存在少量的放射性;■P标记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有放射性的原因是:一是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噬菌体没有侵染到细菌体内,离心后到上清液;二是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大量增殖,细菌裂解,带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经离心分布于上清液,从而使上清液分布放射性。

⑦本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只在细菌外面。

⑧要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应在加一组实验,把噬菌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后,注射到细菌体内,观察是否有子代产生。如果没有,就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①肺炎双球菌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能不能说明它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如何证明RNA是遗传物质?

③为什么说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归纳总结:

①不能,上述两个经典实验不能证明除DNA是遗传物质外,还有其他物质是遗传物质。

②过程及结果:

结论:RNA是遗传物质。

③现代生物学已经用大量的实验证明:DNA存在于绝大多数生物的体内,是这些生物的遗传物质,而且和RNA相比,在遗传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才能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④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是RNA。

三、形成知识网络

四、课后反思

(一)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主动学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每年高考生物试卷中,实验题都占有一定的分量,很多学生都感到棘手,失分率比较高,因此要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在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贯彻。

(三)复习课重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重在突破难点、疑点,构成知识网络。

(四)课堂高考真题演练,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关注度,又能让学生体会到高考真题的魅力和内涵。

参考文献:

[1]陶文娟.遗传的分子基础专题复习设计.生物学教学2009年(第34卷)第三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