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文案策划内容页

社区建设策划案(整理5篇)

2024-07-05 14:15:02文案策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建设策划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建设策划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政策;城市设计;政策分析

1公共政策简述

公共政策通常被认为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公共政策的本质就在于其公共性,政府通过对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考量,在减少主观差距和减少客观差距之间做出选择,进而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其最基本表现即:公共性、权威性和合法性。

2公共政策中的城市设计维度

2.1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通常不如法律法规严格精确,但比法律法规更具有可变性。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之一,根据范围和规模大小可分为:微观政策,即某一个体从某一行政管理机构那里寻求有利的裁定、许可等行为,例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具体事项;中观政策,即与特定政策领域相关的某些关系模式,例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类专项规划;宏观政策,即吸引广泛注意或争论的政策,参与者极其广泛,例如城市总体规划等。

2.2城市公共政策中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符合城市公共政策的基本要求。从城市的角度出发,无论城市发展目标、组成要素的发展政策还是2024城市规划编制的政策,所2024于城市发展的政策应当是一个完整体系。“城市规划与城市中的各项组成要素是紧密相关的”,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所有政策,“应当与城市政府的所有其他政策是相互匹配的,相互促进的”。

2.3具象的城市公共政策——城市设计

维度“城市设计是一个实际生活问题”,对城市空间形体进行规划,使城市具有合理的三维空间,它补充了传统规划对空间形态控制要求和建筑形体关系的缺乏。完整的城市设计过程是物质性过程和社会性过程两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涉及设计实施、运行保障体系和过程组织机制等内容。其中,城市设计中对2024城市体型、空间环境等提出的具体设计和控制导则,可归为公共政策的客体部分;为保障城市设计运行的总体策略、评价体系甚至公众参与则可归为公共政策的主体部分。

3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分析实证案例A:

宁波市三江六岸拓展提升总体规划规划对宁波流域段和中心城区段分别进行了框架格局和要素管控分析,将奉化江、甬江、余姚江不同流域区段划分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为确保中心城区滨江绿地的公共性、完整性,保证滨江道路的通达性、连贯性,将滨江空间划分为五个区段、九个中心节点以及保护更新类、改造升级类、拓展培育类和转型发展类四大功能类型,对其发展策略和开发强度等进行引导;确定了18处核心管控区域,形成良好的滨江景观天际线,对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指标分别予以界定。该规划是介于宏观和中观的导控型城市设计,公共政策侧重点不在于具体导则,而是宏观设计原则,尽管控制全面且力度大,但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控制弹性。

实证案例B:

宁波南站区域综合规划与城市设计专项研究规划为实现南站地段“宁波高铁时代人文活力品质客厅”的功能定位,提出了绿脉延续、文化廊道打造、生态系统链接、步行休闲体验等设计策略。基于上述目标,对开放空间系统、步行系统、水岸景观系统做了分析梳理,并将其中5个组团11个重点区块作为设计亮点,以具体开发项目为切入点,空间设计引导为主线,辅以交通组织布局和建筑风格建议。该城市设计还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部分经济技术指标进行校核,对南郊公园中心绿地的景观及地下空间进行了创新设计。该规划是介于中观和微观的方案型城市设计,公共政策以标准控制来体现,在力度上公共政策的控制态势强大,针对性强,但其控制弹性却相对较小。

城市设计所确立的基本公共政策包括:

规划实施政策(如容积率等技术经济指标),规划推进政策(如功能业态引导等),促进社会协调政策(如土地混合使用等),促进政府协同政策(如交通组织统筹等),完善决策过程政策(如公众参与)等。能否达成以下四方面的相对平衡,可视为公共政策在城市设计中的衡量标准。第一,“多数人”利益与“少数人”利益的平衡。在城市设计中,由于建筑退界、容积率等刚性指标,开发商(“少数人”)利益实际被削弱,政府运用公共政策保证市民(“多数人”)对公共空间享有权、视觉眺望权等诸多利益。案例A中,鄞奉-长丰区块要求“建筑高度不超过40米”,案例B中,B组团3号地块建议“西侧支路取消,形成滨河景观绿带”,开发商均受到了利益的严格控制。第二,主体利益与客体利益的平衡。城市设计中的开发和改造满足了主体利益,但在某些情况下会剥夺客体利益。这一点在案例B中犹为明显,由于火车南站地段为宁波中心城核心区域之一,开发建设势必损害原有土地和房屋产权人的利益,公共资源被更多占用和消耗,交通更为拥堵,原住民的迁移,区域原有的社会属性被破坏都很难复原。第三,政策稳定与政策创新的平衡。

过于稳定的政策会使城市流于平庸,但过分革新的政策容易存在风险。案例A前身是《宁波市三江六岸滨江发展管控与滨水空间建设指引》,最终完善成稿并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决议,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稳定城市公共政策。案例B是基于《宁波市火车南站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的动态更新调整,在尊重现有法定规划的基础上强化城市门户节点特色,是对原有政策的创新。第四,政策数量与政策质量的平衡。案例A中“方桥滞洪湿地斑块须保证集中3平方公里规模的生态涵养空间,严格限制城镇开发与建设活动;结合生态涵养与农田,可建设适度的旅游、游览、休闲等配套设施。”这样的条款在整个规划中数量众多,其内容多为原则性指引而非指标化限定,弹性与刚性兼顾。公共政策内容越细,单个政策的涵盖面就越窄,可供自由发挥的领域就越少,城市设计作为政策本身容易失去导向的宏观作用。

4结语

公共政策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寻求公共问题的解决,第一,减少主观差距,降低或转移公众的期望值,缓和公众的不满情绪;第二,减少客观差距,即公共政策着眼于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尽力解决公共问题。城市设计作为空间设计和政策制定的结合,不仅关注视觉审美,更注重环境品质提升、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等要求。各层次各阶段的城市设计应得到公共政策的全面保障,实现利益价值的相对均衡和绩效指标的实现,从而使公共政策在城市设计中真正发挥作用,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孙施文王富海,城市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政策概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0,130(6):1-6

[2]庄宇,试析城市设计中的三个基本问题[J].城市规划汇刊,2000,(1):74-80

[3]冯健刘玉,中国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展望[J].城市规划,2008,32(4):33-40

[4][美]戴维?戈斯林玛丽亚?克里斯蒂娜?戈斯林,美国城市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210-216

社区建设策划案范文第2篇

一、美国农村发与财政政策法案

(一)美国农村发展成就

美国农村持续发展百年后,已经高度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住房宽敞、生活便利、环境优美成为美国农村社会的一般状态。

在居住条件上,美国城乡差别已不明显。美国革命时期农村人口比重在95%以上,经过农村城市化、城市郊区化的运动,至2008年,已经有82%的美国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区域[1]。据联合国2005年的统计,美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78% [2]。尽管在非城市化和乡村市郊地区,仍然存在住房贫困问题,但总体上城乡差别很小。乡村和城市的生活方式正在融合,居住条件的差别正在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在生活条件上,美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逊于城市,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垃圾与污水处理、绿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水平很高。20世纪50年代末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尤其是高速公路网迅速建立起来。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98%的农村地区已实现了电气化。分散污水和垃圾治理在美国明确也被作为一种永久性的设施建设,除了乡村城市化地区以外,非城市化地区都有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站[3]。

“美国通过基础设施的高度现代化,实现了其村镇的高度现代化,使城乡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了许多景观优美、环境优雅、设施齐备的都市化村镇。”[4]

(二)财政政策法案对美国农村发展的规范与促进

美国的乡村发展特色鲜明,这得利于美国联邦政府的立法推动。美国是一个注重法治的国家,美国联邦政府常常利用规划法案作为其政策实施的手段。规划法案通过短期立法与中长期立法相结合的方式保障联邦政府短期政策的时效性以及中长期政策的稳定性。在美国,财政政策规划主要体现在美国农业法案中。美国农业法案每五年由美国国会制定一次,对以1938年《农业调整法》为代表的农业永久法相关条款进行修订。美国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就陆续制定实施了从1933年第一个《农业调整法案》到2014年《美国农场法案》一共实行了17个法案。其中1968年《住房和城市发展法案》、1972《农村发展法案》、1980年《农村发展政策法案》、1996年《农业完善与改革法案》、2002年《农场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2008年《食品、保护与能源法案》和2014年《美国农场法案》对农村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尤为突出。

二、美国支持农村发展财政政策法案的演进

(一)农村城市化发展阶段(1972年前)

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国会先后通过《太平洋铁路法案》和《现金补偿法》支持铁路建设,为推进郊区化,联邦政府通过《资助道路建设法案》,改善州际道路,完善公路系统;各州也发行巨额公路债券,带动城市向郊区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后通过《住房法案》直接介入农村建设。1961年新的住房法第一次对非农就业的农村居民和低收入农村家庭提供住房保险基金,农民住房管理局也参与通过贷款给当地组织资助当地分担建筑成本[5]。至1972年农村住房保险基金已经成为美国农村最活跃的联邦住房政策工具。使农村城市化、城市郊区化及农村非城市化区域可居化。农村发展贷款项目也介入水和废物处置,为美国农村发展的组织和行动提供长期具有影响性的资金支持。

(二)城乡统筹发展阶段(1972―1992年)

1972农村发展法案开创了联邦政策的新时代。农村发展法案明确农村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目标。农村发展法案主要:解决碎片化管理问题,确立农业部的作为跨城乡发展的领导和协调部门;具体扩展了农村发展基金使用方案,增加专门针对农村居民和地方项目的拨款资金,包括增加了水和废物处置贷款和赠款计划。1980年法案要求农业部长制定国家目标和战略,以实现农村发展。里根政府宣布了六点农村再生计划,土壤侵蚀,防洪,供水,以及非点源污染与农业径流等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资源问题改良很快成为的联邦农村发展政策支持重点。卡特时期,预算保持了对农村支持的健康稳定增加。

(三)可持续社区发展阶段(1992年后)

这一时期联邦政府提出解决农村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宜居社区计划,创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理事会,设定美国国家目标为可持续发展。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改革法保持在联邦层面上控制农村发展项目支出,并创建了一个新的方案:农村社区推进计划,即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以在整个项目的资金移动,以更好地满足国家的需要。社区发展计划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三个至关重要的系统性的行动:提供信息和技术援助、提供经济激励和财政援助以及建立多元化伙伴关系。国家承认全球化经济中环保运动的重要,国家越来越关注城乡生活质量问题,把农村景观和开放空间不断增长的价值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

2002年农场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继续实施农村发展全面战略规划。基础设施、水及废物处理以及宽带网络仍然是农村发展的重要领域。2008年与2014年农业法案,针对农村宽带发展的阻碍,国会通过拨款、贷款和贷款担保实施农村宽带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对美国支持农村发展财政政策法案的审视

(一)紧随农村发展现实制定财政政策

农业立法初期主要通过价格支持政策来保护农民收入。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了城市郊区化运动,郊区化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模式和社会意识开始嵌入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随之而来农村住房保险基金、农村发展贷款项目成为国家财政政策重要工具。20世纪70年代,美国农村城市化发展中农村人口外流乡村贫困问题突出,社会出现“平衡城市和农村”的呼声。为此,美国成立农业部农村发展协调委员会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和活动,创造了社区发展补助金、保本基金鼓励农村地区公共工程投资行为。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提出环境保护问题,可持续发展理事会提出宜居社区倡议,呼应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被国会纳入财政政策范围。美国紧跟农村发展现实制定财政政策很好地解决了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

(二)通过立法明确具体的财政政策安排

财政政策立法为美国农村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法律依据与行动框架,为联邦政府干预和引导农村有序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联邦政府通过立法不断加大对农村道路、水电、住宅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通过立法不断提高农村、农民和农业发展的系统协同,以巩固农业和农村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地位。通过立法,把各种农业政策规定都形成法律条款,制定了对农村支持的详尽而具体的措施,避免了政策执行过程的随意性,提高了农业支持政策的绩效。同时,美国政策立法过程具有公开性,公民可以听证国会法案讨论,保障了财政政策贴近现实。美国通过立法手段来重点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地区发展政策扶持,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法制建设的保障作用。

(三)创新财政政策设计发展伙伴关系

随着农村发展目标的变迁,联邦政府逐渐改变角色定位,不断加强与地方和各州政府及私人力量的合作。尽管目前,联邦财政补贴仍然是农村发展进程中稳定、重要的资金来源,但是农村发展的领导权已经转移到地方政府、州政府、区域性组织和私人的手中。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新兴的金融机构包括社区发展银行、社区发展信用合作社、循环贷款基金、微型贷款基金、社区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等已经融入农村发展过程中,配合财政政策的实施。

四、对我国宜居乡村建设的启示

(一)促进财政政策法制化

我国对农业和农村支持的政策多以政府文件形式发布,一些重大支农政策的形成过程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影响了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有必要逐步通过政策性立法,把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目标和支持措施法律化,形成保护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法律框架。在法律框架下,根据农村发展现实不断调整和完善财政政策设计。

(二)完善支持宜居乡村建设财政政策体系

我国支持宜居乡村建设财政政策体系系统性和整体协调性,主要表现在:涉及农村发展的资金渠道、部门支持政策较多;税收优惠政策适用面窄;政策性金融服务薄弱等。我国目前也在进行宜居乡村建设,这对财政支农政策的协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应从科学安排财政政策措施、发挥税收减免政策工具的作用、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出发,协调运用多种财政政策工具,帮助宜居乡村建设市场体制的形成。

社区建设策划案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纲要》和《长沙市城中村改造工作方案》为指导,以建设和谐社会、实现被拆迁地区村民与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会管理无缝对接为目标,依法依规,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实现“三个转变”:即农村村委会转变为社区居委会(撤销农村村委会,按照规划设立社区居委会)、村民转变为市民。

二、工作目标

通过3年努力,促进符合村改社区条件的村明晰资产产权,组建股份制企业;将村改社区村民的农业户口改登为城市居民户口;依法撤销村民委员会,按照规划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并逐步将村改社区中转变为城市居民户口的人员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按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标准及要求,改善村改社区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新型城区;按照城市管理规范要求,提升城市整体功能。

三、基本原则

(一)规划先行,合理布局

城中村改造必须先根据路网规划、产业布局、人口分布、人文特点因地制宜制定社区布局规划,打破原有村级管理地域界限,设置新的城市社区。

(二)改制先行,改造跟进

城中村的改造必须先进行清产核资,实行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造,成立户口村民为股民的公司制运作的现代企业,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社会职能与企业职能的分离,以实现城市管理的有效对接。

(三)试点先行,逐步推广

城中村改造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条件比较成熟、管理较为规范的村先行分类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政策,改进工作方法,再逐步进行推广。

(四)统一政策,分类指导

城中村改造应根据市出台的统一政策,由区和街道指导试点村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改造方案,报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实施。

四、工作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今年3月—9月)

l、开展城中村改造工作调研,对我区城中村土地、资产情况、负债情况进行摸底分类,将城中村改造工作面临的困难进行分类整理。探索集体土地在“城中村”改造中的特殊政策和措施。

2、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制定《芙蓉区城中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城中村”集体土地、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监管集体资产的处置和负债行为;制定“城中村”改造后的社区总体布局规划。

(二)试点阶段(今年10月—明年6月)

1、根据村级人口规模、土地存量、村民安置方式、资产股份化程度等指标,选择马王堆街道新桥村作为试点村,根据市政策文件制定试点村“城中村”改造具体实施方案,报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实施。

2、在市“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指导下,将集体资产评估量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土地性质转换、房产确权登记和户籍转换作为工作重点,做好撤销村委会机构和组建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确保实施城市化管理后的社会保障、计生、教育、环卫、就业等配套政策的平稳衔接,及时协调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3、对试点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和综合评估,初步形成我区“城中村”改造模式。

(三)推广阶段(明年7月—年12月)

1、完善各级各部门联动机制,划定推广范围,进一步强化“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措施,制定推广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

2、加大政策宣传、人员培训、分类指导力度,全面动员,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区“城中村”改造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成立长沙市芙蓉区“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李蔚同志任组长,涂文清、彭再魁(常务)、严国益、王清华、刘熙宇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张勇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并分别从农林水局、民政局、国土分局、建设局、人防办、相关街道等单位各抽调一名工作人员采取集中办公的方式开展工作。办公室下设土地房产组、公共事务组、产权改制组、综合协调组等四个工作组,负责“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具体事务。马王堆街道、东屯渡街道和东岸乡参照区政府模式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建立专职工作班子。

(二)明确分工

社区建设策划案范文第4篇

农业经济发展态势平稳,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服务业扩量加速,城乡统筹进一步推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2012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着重抓规划编制,在经济发展全局上有大思路

中长期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的行动纲领。抓好中长期规划,是各项工作的龙头。

1、深入做好“规划年”工作,着力编制“十二五”规划。年初,在及时科学编制2012年度计划基础上,我委积极开展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领导机构,召开了动员大会,开展了规划基本思路研究。为保证规划课题质量,我委与井冈山大学商学院接洽并委托其为我区编制“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区情和当前发展阶段特征。组织召开了各乡镇街道、区直部门规划思路研讨会,组织规划编制组到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024乡镇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十二五”规划初稿形成后,在区政协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并广泛征求了各乡镇街道和各部门单位的意见,向区党政联席会进行了专题汇报;在此基础上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并再次印发至区四套班子领导和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单位广泛征求意见,初步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区突出“科学发展、进位赶超”主题,以建设“三新”(靓丽新城区、高效新园区、特色新景区)为总体战略目标,打造“六大功能区”(滨江生态宜居区、商贸会展服务区、电子产业拓展区、庐陵文化旅游区、科教文化聚集区、统筹发展实验区),推动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二是谋划好“十二五”发展重大支撑项目。在反复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全区“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策划筛选,初步形成七大类共计120个项目,总投资约323.95亿元,同时积极做好重点项目与规划的衔接,尤其加强与省市规划的衔接,我委三次将规划文本送到省发改委、多次到市发改委征求意见,加强项目对接,努力争取使我区更多的项目挤进省市规划的盘子。

三是指导协调各2024部门做好专项规划及乡镇街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省、市“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2、加强经济运行分析,为区委、区政府当好参谋

一是科学编制年度计划。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科学确立年度发展目标,坚持开门编计划,加强了与区直2024部门的衔接工作,进行综合平衡,向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年度计划草案,并顺利通过区人大会议的审议。2012年,在宏观经济趋紧的形势下,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进一步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计划目标任务。

二是认真编撰“史志(发展改革)”。认真做好资料的2024、考证、初稿编纂工作,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对历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长期规划、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向上争资等业务资料集中时间进行整理、加工、归档,初步完成史志编写工作,达到送审标准要求。

三是关注经济运行中热点难点问题,及时编写经济运行分析文章。根据计划报告的要求,密切与区直2024部门的联系,对经济指标、重点项目进行动态跟踪、监测和分析,定期形成经济运行分析和趋势预测,及时发现共性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如期编辑印发《信息与调研》文章,起到了交流信息、自身宣传的良好作用。我委年初编制了《区2012年向上争资工作指南》汇集了国家、省市2024政策和信息,按照国家投资方向和政策,及时了2012年国家投资的2024情况,引导全区各部门单位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做好项目提报准备。在今年6、7月间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之后,我委又能及时国家对受灾地区的补救政策,引导2024乡镇和部门单位积极提报灾后重建项目。

(二)着重抓向上争资,在重大项目建设上有大作为

1、积极组织,主动沟通,努力争取项目和资金

区既不是国定贫困县,又不是西部政策延伸县,很多政策、资金无法享受。我委面对这种情况,既不怨天忧人,也不畏缩不前。而是通过积极主动汇报工作,邀请上级领导考察调研等途径,加强同国家、省、市相关单位的联系与沟通,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做到工作对接,感情对接,让上级部门了解、关心、支持,从而积极争取项目,达到了政策对接、项目对接、资金对接的目标。通过主动沟通,抓好重大项目对接,让更多项目进入省和国家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通过积极跑省跑部,争取了国家和省、市多方的资金扶助,全区向上争资数额大幅度增加,区发改委争资同比也取得了较快增长。

2、高位推动,形成合力,掀起全区向上争资新高潮

为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我区组织了四次大型向上争资活动。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队,带领区直多个部门集中赴省发改委、财政厅、民政厅、农业厅、交通厅、农工部、党史办等部门汇报项目争取资金,实现高位推动,形成了全区向上争资的高潮。据统计,赴昌汇报重大项目有30多个,涉及资金达1.9亿元,目前初步落实项目23个,资金达1.3亿元,取得良好成效,青东公路“三改二”项目顺利通过省发改委的可研、初设评审,并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我区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实验区已报省政府审批。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凌成兴、副省长史文清、省委副秘书长、农工部长吕滨、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等相关领导听取了汇报并逐一作了答复,为我区今后向上争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每一次我委都能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组织、主动沟通协调,认真搞好后勤服务工作。

据初步统计,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区共完成向上争资3.38亿元,占目标任务数的112.7%,同比增长20.3%。发改委自身争取资金达6700万元,占目标任务数的108.1%,同比增长8.3%。全面完成了区委区政府交给的向上争资任务。

3、包装储备,加强管理,确保发挥项目投资效益

一方面,抓筛选抓储备,着力培育重大项目,策划包装好一批项目。突出抓好重点项目的筛选编报,使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强、前期工作扎实的大项目、好项目进一步充实项目库,为争取国家投资和对外招商引资奠定项目基础,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培植后劲。目前,已包装提报青东公路改建工程、湖农业生态开发、东固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园建设项目等多个亿元项目,包装投资百万元以上的项目200多个,其中超千万元的100个左右。

另一方面,抓机制抓督促,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管理服务好一批项目。抓好35个列入2012年全市重大项目的日常调度,加强对项目“四制”、质量、工期的督查和管理,使之早开工,早投产;同时抓好其他国债项目的管理,围绕项目“四制”、投资计划执行、国债资金使用、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等方面情况,加强督促和管理,切实保证发挥项目的投资效益。

(三)着重抓其他各项中心工作,在优质服务上有大举措

1、积极组织,构建重点项目联动推进“绿色通道”

在今年开展的“创业服务年”活动中,我委积极组织构建重点项目联动推进机制,把建立创业“绿色通道”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市区构建重点项目联动推进机制建立创业“绿色通道”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了《区重大产业项目开发储备共同参与制度》、《区重大产业项目调度制度》、《区重大项目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检查制度》等制度。实施“三个一”项目审批,对审批制、备案制、核准制项目全部进区行政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受理、由区发改委分管领导“一枝笔”审批、手续在区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打造了优质高效的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同时,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推行项目服务方式,突出“一个宗旨”:一切为了经济社会发展;落实“两个提高”: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提高快速服务技能;做到“三个主动”:主动联系服务对象,主动协调相关部门,主动提供政策帮助。

2、加强管理,做好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工作

我委认真做好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工作,严格执行项目核准、备案程序。对核准类项目,在取得规划、环保、土地等有权主管部门相关审查文件后,方可办理项目核准手续;对备案类项目,必须认真审查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符合要求的,方可按规定予以备案,并在备案文件中提示投资方在办理环保、土地等手续后方可开工建设,忌简单从事。今年以来,我委共受理备案项目35个,涉及金额141231万元。

3、规范操作,促进招投标工作稳步发展

今年以来,我委积极稳妥地开展了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监管工作,严格规模标准,加大了招投标行为监管力度,有力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今年共受理核准工程建设项目78个,顺利开标项目69个,招标总控制价10901.7万元,总开标价为10287.17万元,通过公开招标,共节约资金614.53万元。

4、积极协助,做好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网工区征地工作

今年8月份以来,我委积极协助铁路部门,开展了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网工区建设征地工作,征地涉及滨江街道、河东街道和天玉镇的五个村委会(社区),共计20.64亩,其中19.8亩为未确权争议地,经过多次会议协商和现场协调,在仅仅1个半月时间就做好征地协调工作,征地款也拨付到位,既积极地维护了被征地乡镇、街道及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又为京九铁路段电气化改造营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5、扶贫帮困,认真抓好驻村挂点工作

一直以来,我委都以济贫帮困、强村富民为己任。在我委帮扶的老建挂点村富滩镇南团村和新农村建设挂点村富滩镇古富村、东固畲族乡挂点村六渡村的工作上,想方法设法为扶贫村、挂点村的村民办实事、解难题。一为推进挂点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多方联系,共筹借资金1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二是帮扶老建挂点村富滩镇南团村项目资金90余万元,建设了市国家商品粮良种繁育基地,建起了村两委办公楼。争取到新农村挂点村沼气池建设项目1个,下达项目资金14万元,帮助东固畲族乡六渡村争取到洪涝灾后重建项目1个,资金10万元;三是响应号召,积极加入到党员干部“三民”活动中,深入农村,详细了解村民的生活、生产具体情况,认真倾听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强农惠农政策、农民增收致富等意见和建议,向村民们宣讲2024民生政策,协调解决村民的一些实际困难,实实在在为我委挂点村、扶贫村群众送去温暖。

6、井然有序,开展其他各项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认真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推进依法行政,切实规范行政行为,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同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按要求及时在政府政务网页以及通过文件等形式对内对外公开,做到内容全面、及时有效。二是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认真开展节能照明产品的推广工作,尤其是三基色双端直管荧光灯拓展了井冈山大学的推广,签订申购合同2万只,金额达55万多元。三是提案建议办理工作。我委高度重视党代表、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认真办理完成党代会代表、区人大会议代表建议和区政协会议政协提案共12件。四是牵头组织市考核体系固投和区向上争资考评工作,加强协调,确保工作全面完成。

今年以来,我委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经济运行分析的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对区情的调研分析仍显薄弱,调研分析材料撰写不够;二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变化中,有效应对运作能力和对项目操作能力尚待进一步提高。三是项目管理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推进不均衡,离区委、区政府要求还有一些差距。

二、2013年工作重点

1、加大项目工作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强项目库建设,主动服务、协助业主单位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精心抓好申报项目的策划、包装,把各项前期工作做深做细,确实做到申报项目可行、材料齐全,内容丰富详实,提高项目质量。

2、努力做好向上争资工作。加大对国家、省重要指导性政策的研究争取力度,紧紧围绕政策投资导向,编报重点争资项目。创新工作方式加大跑市、跑省、跑京力度,争取上级更多的倾斜扶持。突出重大项目跟进,全力抓好民生、城市基础设施、旅游、交通等重点项目资金的争取工作;同时做好新农村建设、水利、社会事业等项目的争取工作,为“三新”发展战略实施提供项目和资金保障。

3、提高项目审批服务水平。继续加强与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切实为企业生产经营搞好服务;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项目审批工作的便捷、高效,为项目单位提供优质服务。

4、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管理。严格工作程序,加强项目管理,加大对市重点项目及各类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监管、稽察力度,确保发挥项目的投资效益。

社区建设策划案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一)突出重点。方案指标设置紧紧围绕“*”人口规划和市委市政府《2024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突出当前人口计生工作重点、要求,引导基层建立有效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

(二)精简指标。合理配置定性与定量的比例,进一步精简考核指标,既体现人口计生工作的原则性要求,又充分考虑基层实际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日常业务的指导。

(三)考、评结合。注重年终的定量评估和平时工作检查、专题调查的有机结合,加强对工作过程质量的考核,客观科学评估村(社区)的工作成效。

二、指标及分值设置(总分100分)

(一)完成年度人口计划(10分)

村(社区)完成年度人口计划的。(10分)

未完成年度人口计划的村(社区),只进行得分排序,不列入评奖名单,同时建议镇政府对该村(社区)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一票否决”。

(二)开展“两无”活动(6分)

严格执行“一孩上环,二孩结扎,政策外怀孕及早落实补救措施”的节育规定,继续完善“两无”活动的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孕前型管理,实现无政策外出生村(社区)。(6分)

(三)实现综合改革工作目标(6分)

建立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并在工作中具体推广应用:①村(社区)党政领导分片包干,村(社区)干部包干到户,实行季度目标管理;②村(社区)建立层级责任的奖罚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完成层级动态管理任务的村(社区)干部实行经济奖励,对层级动态管理任务没能完成的村(社区)、村(社区)相关领导干部实行责任追究;③建立工厂企业法定代表人人口计生管理责任制,工厂企业安排专人协助属地人口计生部门开展人口计生管理工作。

(四)依法行政(8分)

1.贯彻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主体合格,程序合法,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2分)

2.依法做好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社会抚养费征收制度,征、管、用规范,年度社会抚养费征收率95%以上。(4分)

3.做好计生工作,落实专人负责,登记完整,资料齐备,案件回复及时率达100%。(2分)

(五)利益导向(8分)

1.落实计生养老保险政策,参保领保对象资格界定清楚,按时兑现奖励,参保领保档案管理规范。(2分)

2.坚决按政策办事,严格执行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生育人员停发股东分红的处理年限,按市镇规定的办法处理完结后算起,属抢生的四周年内不得分红,属超生的十周年内不得分红。(5分)

3.在制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时,按照对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的原则,从就业、就学、就医、住房、培训等方面给予照顾。(1分)

(六)宣传教育(9分)

1.把新型生育文化纳入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规划,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和计生养老保险及节育奖励制度的宣传活动;加强宣传环境和精品工程建设,创作婚育文艺作品融入广场文艺表演,创作婚育文化雕塑融入广场或公园景观,创作生育节育政策警示广告,营造人口计生宣传教育氛围。(2分)

2.依托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载体,宣传“一法四规”、《决定》和普及生殖健康知识教育。(2分)

3.加强宣教阵地建设,按省、市要求巩固完善“三栏一校”的规范化管理;“五期教育”和党员干部人口理论教育参学率、知晓率达92%。(2分)

4.人口计生宣传品进村入户率达100%。(3分)

(七)技术服务(16分)

1.认真开展查环、查孕、查病和提供计生技术服务的“三查一服务”,协助做好生殖健康信息化管理,已婚育龄妇女年度查环查孕率98%以上,普查普治率80%以上,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知情选择协议书签订率80%以上。(8分)

2.落实有效避孕节育措施,年度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95%以上,及时率达93%,避孕节育统计误差率2.0%以下,意外妊娠率控制在1.5%以下。(4分)

3.建立当年施行计生手术随访档案,建档率达100%;认真落实回访制度,术后三个月内回访率达98%。(2分)

4.村委会(社区)计生服务室建设达标,布局合理,配合做好生殖保健咨询服务、“三查一服务”工作和药具发放工作。(2分)

(八)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12分)

1.村(社区)重视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建立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的领导责任制,配合2024部门开展集中专项治理活动;完善孕情检查监测、终止妊娠手术前查验计生证明、终止妊娠手术情况通报等工作制度。(2分)

2.建立孕情跟踪服务档案,落实孕情跟踪管理制度。对怀孕3个月以上的育龄妇女(含流动人口)100%建立跟踪服务档案,每3个月上门随访。(2分)

3.查处非法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案件1例以上。(5分)

4.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正常水平。(2分)

(九)流动人口管理(25分)

1.建立“属地管理、市民化服务”的管理机制,常住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登记建档率达100%,当年出生登记率达100%,查环查孕率达100%,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达85%。(16分)

2.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质量,落实责任合同管理,定期开展查验证活动,日常管理服务工作规范。(3分)

3.将封闭住宅区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纳入城市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开展封闭住宅区人口计生管理服务试点工作。(3分)

4.村(社区)计生协会的组建率达100%,常住人口500人以上的工厂企业80%建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成立协会项目教育宣传小组,具体指导“青春健康”教育与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等项目活动。(3分)

三、奖罚分

(一)查处“两非”案件超过1例的,每例奖5分。

(二)无政策外多孩出生,计生率达93.8%以上,奖5分。

(三)当年完成纯女户结扎的,奖5分。

(四)政策外多孩率高于全镇平均水平的,每高出5个百分点扣5分。

(五)出具虚假计划生育证明的,每例扣5分。

(六)当年有党员、干部(含村小组干部)及其亲属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抢生的每例扣5分,超生的每例扣10分。

(七)村卫生站私自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扣10分。

四、考核组织

(一)平时考核。镇计生办组织成立考核小组,每月对村(社区)实行业务考核,成绩按40%计入年终总评成绩。

(二)年终考核。镇计生办按村(社区)的实际工作进行考核,成绩按60%计入年终总评成绩。

五、奖惩办法

(一)考核结果提交镇政府,作为村(社区)年度量化考核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成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