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大学生企业实习心得(汇总5篇)

2024-07-06 04:03:03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企业实习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企业实习心得范文第1篇

1. 实习单位及心得体会

单位名称:窗帘有限公司

该公司的老板是我的舅舅,而且公司的规模也较小,所以公司里只有一位姓郑的老会计。她在我实习这段期间,很用心的教我,我在此期间也学到了很多以前在学校里从没接触到过的东西。因为事先已经给舅舅打过电话,舅舅直接把我带给了郑会计。公司主要业务是窗帘销售和售后安装。

第一天舅舅讲了公司的主要业务以及涉及到的会计方面的主要工作,还有公司的规章制度,舅舅说:既然来公司实习了,那么也算是公司的一员要严格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来办事和约束。

郑会计根据我的实习时间,主要是让我了解财务的使用和会计处理的流程,并做一些简单的出纳。我认真学习了正规而标准的公司会计流程,真正从课本中走到了现实中,细致地了解了公司会计工作的全部过程。实习期间我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期间我遵守了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

作为出纳每天上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银行取钱,然后就是带着钱回到公司,再把钱存到保险柜里。接着是最为一名新人每天必做的事——打扫卫生。

一天正常的工作开始了。首先我要查缺前一天做的帐是否有遗漏,检查完毕后,郑会计给我看了以前她做好的凭证,告诉我一些在做凭证时应该注意的地方。在看凭证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城建税、水利建设费等不知道是怎么计提的。后来郑会计告诉我商业企业的:教育费附加=增值税*3%;地方教育费附加=增值税*2%;城建税=增值税*7%;水利建设费=销售收入*1‰。还有一些科目和以前在学校学的有所不同,最简单的举例:课本上的“库存现金”到现实中企业里用的就是“现金”科目,还有课本上把付给职工的薪酬记入“应付职工薪酬—工资”但是企业中把它记入“管理费用—工资”还有很多2024薪酬都记入福利费、保险费等等。

通过郑会计的讲解使我了解到原来在企业里还有这么多我们以前不知道企业要交的税。

最让人兴奋而又挑战的是:接待会计人员在教育的培训讲解工作,当然这是在公司呆了半个月之后的变化了。

2 自我感受

实践与理论的意义的差距让我从新开始思考,我以后的职业生涯与职业技能.实际操作的差异让我倍觉能动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沟通也是人生的一大课题:作为一名会计不但要与本公司本部门沟通好关系,还要沟通好与各个部门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与银行沟通好关系,如此更加方便平日的业务顺利流转,做通每一个环节的沟通工作实属必要。因此成为一名专业的会计人员不但要专业技能强还要沟通能力强,更重要的是要对平日的工作做到一丝不苟,严谨以待。

大学生企业实习心得范文第2篇

高职教育中的旅游管理专业是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需要融入高职教育改革当中,目前的改革多体现在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方面。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出发,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目前的研究也局限在对合作模式宏观的方面,而具体的操作方式欠缺。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以期得到确实可行的具体操作的办法。

一、企业对学生素养要求的结构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类型的专业,高职学生毕业后更多的在旅行社、酒店等行业从事工作,这些行业对学生有一些基本要求:1、身体健康:尤其排除一些患有乙肝(或小三阳)的同学,而就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体检状况的调查,每个班都有个别由于身体原因不适合做服务行业的同学;2、服务形象:旅行社及酒店等行业的工作多为接人待物之类,对学生的服务形象有很大要求,在每年的企业跟学生双向交流和选择的时候,有部分同学无法满足企业对服务形象的要求。3、专业知识:专业知识通过学生将近两年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基本可以达到要求,但实操方面略有欠缺。4、服务意识:服务行业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有一定的要求,从表情、语言到行动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但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自信、不主动等不能够很好的满足行业要求。WwW.133229.CoM

二、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心态

(一)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技术一线的专业人才,但大多工作较为辛苦,尤其旅游行业,无论是旅行社或者酒店,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还经常会有被客人投诉的心理压力,部分同学由于初入社会,承担压力的能力很弱,顶岗实习对它们来说是很大挑战,而且很多家长会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是伺候人的职业,多少会给孩子心理施加一定的压力,在实习阶段,也会影响老师对学生的正确指导。

(二)很多学生在报考专业时,并未报考旅游管理专业,是被调配过来的,对于本专业兴趣不是很大,甚至一开始就抱有拿到文凭就转行业的想法,所以在实习阶段,基本就是走过场的心态。

(三)还有些同学,虽然对旅游管理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大多抱有过于美好的想法,例如走遍祖国大好河川甚至世界各地,但实际上,在旅行社,代过几次团后,经历了导游工作的种种辛苦后,很多同学就放弃了当初美好的愿望,转而比较低迷和悲观。

(四)当然还有很多同学,自始至终都抱着浓厚的学习和实践的心态去面对顶岗实习,在每次的锻炼中都坚强的坚持,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心态

各个企业由于企业文化不同,对待实习生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差别。就旅游行业来说,一般有以下心态:

(一)选优心态:旅行社和酒店都希望从实习生中选择优秀的进行重点培养以期今后可以留下来为企业服务,因此,他们在选择实习生的时候,都是择优录取,甚至在实习阶段给实习生设定试用期,试用期期间,达不到企业的高要求的学生,最终也是淘汰的结局。这种用人方式,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降低用人成本,对于优秀实习生来说,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体现出个人的价值,但是对于企业文化来说,并不能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对于一般的实习生来说,这种优胜劣汰不利于实习生的自信心的逐步建立,毕竟实习生进企业实习,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的阶段,要给实习生造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其逐步提高。

(二)培养心态:有些企业是本着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的心态来接受实习生的,在实习过程,即便实习生出现不尽人意的失误的时候,企业也给实习生足够的理解,并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其工作水平,所以这样的用人心态就体现出了企业良好的企业人文氛围,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积极承担。

(三)低人力资源成本心态:由于实习生的实习工资必定少于正式员工,有些企业是本着人力资源成本低的心态来招聘实习生,实习生在岗位上做着重复的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而得到的真正的本专业实践提高的机会并不多。

四、学校对于校企合作过程中人才培养的基本表现

学校作为学生的主要培养方,承担着教育人的责任,不仅仅教育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更大的责任体现在各方面都存在不足的学生的教育问题。

(一)对于身体健康欠佳的同学:由于身体原因,不适合从事服务行业的同学,学校希望这类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他专业进行实践,指导老师提供一定的指导,共同关心学生的职业发展。

(二)服务形象欠佳的同学:学校指导老师根据其所存在的具体问题,逐个展开辅导,争取让学生达到企业的要求,对于仍不能够达到企业要求的学生,则建议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爱好重新进行职业定位,指导老师提供一定的指导。

(三)实操知识欠缺的学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职业锻炼,但对于个别企业招聘实习生阶段未能被接受的学生,学校根据所掌握的企业资源,积极安排其进入企业参加锻炼。

(四)服务意识欠佳的学生:指导老师根据各个同学自身存在的问题,逐个展开指导,但对于个别企业招聘实习生阶段未能被接受的学生,学校根据所掌握的企业资源,积极安排其进入企业参加锻炼。

五、校企合作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学校对于不同心态企业的对策:学校根据掌握的各届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资料,对于抱有培养人才的心态的企业,学校要积极的增强与其的合作;对于选优心理的企业,学校要积极的与其沟通,对于用人模式进行探讨,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试图改变其用人模式,如果无法改变,则要考虑实习点是否继续保留问题;对于低人力成本的心态,学校要代表学生的利益,与企业交涉,如果未果,则要考虑实习点是否继续保留的问题。

(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校要积极开拓学生实习市场:不仅定位于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还要积极开拓相关的旅游服务行业的实习点。要根据学生的层次特点开展教学计划的修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进行实习,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企业实习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顶岗实习 存在问题 解决思路

在教育部[2009]3号文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切实落实高职学生学习期间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这是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在时间、方式、内容和目标上做出了总体要求。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是高职生的必修课程,考核成绩合格是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对顶岗实习的教育教学管理就成了高职院校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必须结合当前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切实推进顶岗实习质量的提高。

一、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及其成因

(一)校企合作缺乏政策支持、法律保护,校企合作难以落到实处

目前,国家还没有立法,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确定企业的责任与义务,给予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利益激励企业,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意愿不强,内心是不愿意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即使由于某种原因接收了,也是以应付差事的态度来对待,没有法定的职责让企业履行,容易使顶岗实习浮于表面。

(二)企业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

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企业活动尽可能围绕经济利益来进行,然而,顶岗实习给企业带来的是负担和消耗,企业投入了人力物力,却不能在短期内产出直接经济效益 .还得给付实习学生工资劳动报酬。对于实习学生的安全,企业承担巨大风险,如果发生了工作事故 ,造成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将会给企业带来名誉和经济的巨大损失。师傅带学生实习,分散了师傅的工作精力,降低了师傅工作效率,对师傅创造工作业绩有影响,师傅从内心深处也不愿配合顶岗实习。

(三)学校、企业组织管理不到位,学生安全隐患大

安全是顶岗实习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校及家长最为担心和头疼的问题。多数学校、企业对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采取的是松散粗放型的方式,由于教学任务重,人员少,经费紧张等方面原因,专业老师很少到各个实习企业跟踪检查指导,更谈不上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顶岗实习管理如同放羊,学校疏于管理,在企业那里也同样存在,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生活管理,企业基本是无暇顾及,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操作教育培训机会也很少,安全检查监督又经常不到位,学生动手操作设备的时间和次数有限,高档精密设备只能看不许动,学生缺乏对设备了解和操作不熟悉,给安全事故发生埋下隐患。

(四)实习岗位与专业学习不对口,实习评价考核缺乏规范和标准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大型企业开始保持和控制用工规模,中小型企业进入停产减员阶段,企业生产的不景气,直接造成顶岗实习的严峻形势,学校难以获得大批量、订单式培养的顶岗实习机会;有些学校闭门办学,只考虑教师能给学生上满课时,而不管课程设置是否与市场需求衔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由于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购置设备需要资金投入大,一些学校无力解决,教师只能过多地教授理论知识,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时间少,学生的知识、技能与企业及市场的要求不相适应;基于以上诸多问题的存在,学校为实习而实习,只要联系企业单位同意接收学生实习的,就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以完成了安排学生实习工作走过场,而不考虑学生所学专业对口与否,因此很多学生做不到实习岗位与专业学习对口,学非所用。

实习学生在外地,实习点多、线长、分布广,给学校实习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实习指导老师人员少,分身乏术,疏于管理,缺乏过程跟踪,没有学生实习的第一手材料,单凭学生自撰的企业负责人碍于情面盖章的实习报告,学校老师来进行成绩评定,其客观真实性是令人怀疑的。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建立起一套客观性强、标准性好的评价考核体系,仍是各自为战,放手让老师自主评价考核学生的实习。

(五)学生认识不足,心态失衡,适应能力低

顶岗实习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准员工,需要接受学校企业的双边管理,但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管理主体的转变,学生认识不到,习惯遵循学校管理模式,而不太认同企业特有的刚性管理。有些学生认为,顶岗实习无非是走走形式而已,完成工作任务不出问题就行,没有必要花时间精力投入其中。还有学生觉得自己受过高等教育,理论水平高,自命不凡,看不起学历低于自已的师傅,在基层打工是埋没才华、大材小用。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缺少劳动体验和锻炼,在学校读书衣食无忧,各项开销费用由父母提供,而到了企业,要通过劳动换取报酬,工作时间漫长,有时还要加班加点,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重复单调的企业生活,与实习前的生活情境形成强烈对比,产生了心理落差。部分学生工作情绪低落,干活拖拉懒散,缺乏工作主动性,吃苦耐劳精神欠缺,调整适应能力弱的特点表现突出。

二、解决顶岗实习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职能,引导和监督校企合作

国家已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策确定下来,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担负起责任,认真贯彻具体落实,充分行使各种职能,促进校企全面深度合作。加强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的浓厚氛围,让校企双方达成基本共识和采取一致行动;通过政策引导、制度规范和利益调节等方式,切实保障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提高企业对人才强企的认识,主动参与顶岗实习

由于国家还没有在法律制度上保证企业对学校顶岗实习教学工作的全面支持,所以,学校仍然是顶岗实习的发起者和主动者 。学校要善于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克服短视、提高认识,帮助企业树立人才兴业、质量强企的价值观,企业要长远可持续发展,缺少不了人才的支持。建立校企双方积极参与机制,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签订 “顶岗实习协议”, 明确划分企业、学校、学生各方的职责和权益,学校要以企业用人需求制定和调整实习计划,主动统一安排实习工作,企业履行“顶岗实习协议”,可选择优秀实习生安排就业,校企合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实行多元化规范管理和考核

为保证顶岗实习能够有序有效地顺利进行,建立健全各项形成体系的规章制度必不可少,将顶岗实习管理纳入有章可依、违章必纠的

依章办事轨道,用制度的方式来约束和规范实习各方的行为,从而保证顶岗实习任务的完成和质量的提高。学校要制定《顶岗实习指导书》和《顶岗实习实施计划》,老师以此编写实习教学大纲和教案,出台《学生顶岗实习成绩测试办法》,评定学生实习的效果,推出《顶岗实习过程学生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细则》、《校企合作协议书》等管理制度,明确学校、企业、学生各方在实习过程中的工作职责、纪律要求和安全标准。制定的规章制度,要尽可能涉及到学校、企业各方面和与实习2024的各部门及人员,覆盖到实习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形成既共同管理、互相配合又各负其责的多元无缝隙的管理模式。同时,学校还要制定配套的奖惩制度,给予学校聘任的企业兼职指导老师一定的薪酬,发放给学校负责实习指导的专业老师和带队管理老师补贴或奖金,工作得力、认真负责的学生干部可在实习成绩评分中适当加分,而表现不佳、反映差的学生可以扣减分或降级,情形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对成绩不合格学生要安排进行重修。

(四)组建专门负责顶岗实习的管理队伍,采取专人管理、过程监控的运行模式

做好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制度、资金的支持,更要有组织与工作人员来保证,让实习的方案制定、指导巡查和检查监督等实习管理工作得到具体落实,学校要思想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顶岗实习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机构中的领导要安排时间有重点、有选择地到企业实习单位巡查,看望实习学生,关心鼓励提醒学生,了解掌握实习的情况,从一定的高度层面及时、有针对性地协调和处理实习中的存在问题。学校领导的巡查指导是必要的,却是不全面的,时空上仍留有大量管理空白,为此,学校要实行专人负责、过程监控的管理机制,派遣专业老师进驻企业现场跟踪管理,具体负责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日常管理,从学生的思想品德 、安全意识、实习态度 、实习纪律、技能操作等进行全面适时的教育管理,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实习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现场解答学生专业技能疑难。

(五)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心理疏导,增强适应能力

学生离校顶岗实习之前,思想认识大多数是模糊不清的,有的感觉新鲜好玩,有的感到恐惧无助,有的认为从此得到自由解放,为端正思想、消除顾虑、统一认识,学校要专门组织召开顶岗实习动员会,请2024领导讲话,帮助学生理解顶岗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白实习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性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让专业或学科负责人向学生讲明实习的目标任务、纪律要求,掌握开展实习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还可邀请学长学姐们讲述他们自己实习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传授实习的经验和教训。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还要贯穿在实习的全过程中,不拘泥于某时某地,形式可灵活多样,如座谈、讲座、谈心、聊天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双重身份,自觉接受企业对每一位员工的严格管理,放平心态,摆正位置,珍惜难得的实习学习机会,虚心向师傅请教、诚恳接受同事建议批评,正确看待工作酬金,实习的目的是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专业技能,不应有过高的奢求,教育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用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顶岗实习工作中的困难,把握顶岗实习的大好机遇,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努力为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l]戴海燕.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再认识[J].职教论坛,2009,9.

[2]石月皎.高职院校顶岗实习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求实,2010(1).

[3]王治雄.浅谈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大学生企业实习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定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办好高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部2024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确保在校生至少有半年实践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目前,我国各类高职院校都把顶岗实习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成为教学环节中重要一环。学生到企业参与顶岗实习,利用企业资源,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探索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大大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及吃苦耐劳精神。认识到企业在顶岗实习中的作用,积极探讨企业在顶岗实习工作中的积极效应、存在问题以及相应对策,,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的的提高是积极有益的。

一、 企业参与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1、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主体,在培养高技能人才过程中作发挥主导作用。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要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优势,提供实习实验基地,学生模拟或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了解生产工艺,认识新材料,掌握加工工艺,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懂得行业规范,劳动纪律等,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完成学生技能培养,实现高职培养目标。

2、企业参与教学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企业参与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有助于院校培养所需社会人才,院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设置、职业岗位、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进行剖析,并根据企业及市场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使院校的人才培养服务于企业经济发展。

3、企业参与顶岗实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在企业获得技能的同时增加了工作中的沟通及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感悟企业用人标准,提升岗位应聘水平,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大部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顺利通过企业员工考核,被企业留用。无疑对于学生、

学校和企业是三赢。

二、顶岗实习中出现的的问题

1、企业岗位分配不明确,实习效果参差不齐

由于目前政府没有建立企业承担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保证,企业就没有法律所确定的义务,在学生顶岗实习中企业考虑学生生带给企业的不稳定因素,例如生产成本、安全、秩序等方面,不愿意接受顶岗实习学生,接受顶岗实习的企业都是些相对密集型的企业,实习内容更多取决于生产需要,与学生所学专业存在一定差距,甚至一些企业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不考虑学生所学专业,企业内部岗位划分混乱,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内打杂现象严重,哪需要就去哪,工作起来很不轻松,抱怨较多,心理会觉得委屈,有的甚至擅自离开实习单位,使学校和实习单位蒙受损失。

2、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管理,技术指导缺乏

顶岗实习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即使学生又是企业员工,企业管理完全不同于校园内的学生管理。部分学生难以适应企业严格制度化管理,产生心理排斥。如何将学校管理与企业部分管理相结合,让学生到企业顺利经过断奶期,需要企业和学校在管理中共同想办法,企业在学生管理中要承担起责任,确保顶岗实习学生有专门的技术导师或师傅进行有效指导,人性化管理,及时解决实习中的各类问题。

一些企业,为了缩减费用,大量用实习生,然而对实习生的指导却没有专门的负责人,或者有也忙,不能做详细指导,基本靠学生在工作中自己摸索,进步较慢,工作中出错较多,学生戳伤感,情绪低落,产生抱怨及抵触情绪较多。

3、学生自身素质不高

部分高职生岗位适应能力不强,缺乏适应企业观念,缺乏主动性、责任心,眼高手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工作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日常实习往往缺乏主动向,自由散漫。一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很好的与企业沟通,擅自离开实习岗位从而导致顶岗学生达不到实习目的,也使他们在学校与企业形成不好的印象。

三、 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对策

1、精心组织、订好计划、科学管理

在人才培养、技能水平、管理办法等方面学校、企业共同思考,根据专业及学生特点,结合院校顶岗实习目的、专业技能水平、时间、地点、方式、考核评价方式等,根据岗位工作实际,精心组织、订好顶岗实习计划,制定实习生管理办法。切实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顶岗实习,而不是向企业输送廉价劳动力。针对不同类别的顶岗项目建立指导小组,小组成员由企业管理人员、校方管理人员、专业老师及学生代表共同组成,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管理。

2、企业提供合理劳动报酬。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既需要学校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也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学生在顶岗实习增加了学校的办学成本,企业在接纳学生实习过程中,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对此,国家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健康发展。一是加大对职业院校的投入,补贴学校组织学生顶岗实习的支出,降低改革成本。同时,资助高职院校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善实训条件,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加大对企业的投入,对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应给予税收优惠和资金补贴,以调动企业吸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另外为提高实习学生的工资,降低企业负担,政府应补贴实习学生一定比例的工资。

3、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管理

顶岗实习是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地点在企业,,在此期间学校应对他们全方位的关注,,通过各种通讯方式和他们保持密切联系,,如学生的实习状况、任务要求、就业信息等;畅通辅导员电话,畅通各类咨询模式,及时回应学生各种需求,,做好心理辅导和疏导工作;指导老师定期到实习点召开协调会,邀请厂方管理人员出席,,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保持良好状态投身工作。使学生虽身在异地,却始终在学校的管理之中。

4、加强校企联系,,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

大学生企业实习心得范文第5篇

甘肃某大学的数十名大学生,通过1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纷纷表示愿意加盟实践的企业。企业的董事长则高兴地把这次社会实践比作“试婚”。

近年来,大学生初次就业的高流失率引起社会关注。据调查表明,大学生就业后一年内的跳槽率高达5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3/4。企业因此不断承受因人员流失造成的波动,进行大量重复的招聘、培训工作,也由此造成整个社会的就业成本居高不下。有鉴于此,现在许多大学生与企业在达成就业合同之前,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实习等方式与即将就业企业进行“零距离接触”,合适与否,试了才知道。

这种“就业试婚”是否能够有效降低就业成本?是否可以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试婚”又会对“试婚”的学生和企业带来哪些利弊呢?

我的就业“试婚”记

文 瑞

现如今什么都可以试,超市里卖食品的有试吃,卖衣服的有试穿,4S店卖汽车的有试驾,就连结婚都出现了试婚。而对于刚走出或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就业“试婚”正在流行……

当初我读研期间也有过两次就业“试婚”的经历,通过那两次“试婚”让我更清楚企业的需求。以及自己真正适合的工作,为自己签一份适合的Offer积累了很多有指导意义的经验。

其实说起就业“试婚”,就是当初在学校的时候就到企业实习试用。通过社会实践、实习等方式与即将就业企业进行“零距离接触”,合适与否,试了才知道。

研二那年,经导师2024在联想参与大连港的一个项目的开发。在项目组里做了编码和测试的工作,学到很多:学到了什么是组件开发,学会如何用数据挖掘的产品做分析,而且知道了如何写一份项目建议书。这些都是技能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事情的态度以及方法。

半年的实习让我知道自己有多么的不足,同时也为我接下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实习之后,回到学校,我开始有目的地学习面向对象的开发知识,以及各种1T产品的使用。在写论文的时候把实习的经历和学到的方法论写到论文中,使论文的理论与实际内容都很充分。要不是这次联想的实习项目,我可能只会个.Net的简单开发,很多企业中用到的工具、技术都不知道。这次实习,让我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实践能力。

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又拿到国内一家著名IT企业的Offer。当初也是很满意的,虽然是做对日外包项目,但外包的是YAMAHA的量产项目,而且我有音乐方面的特长。公司也很看好我又懂技术又懂音乐的条件,也算积极培养我、重用我。在试用期的三个月中。我学到了对日外包的开发技能,就是重视形式,重视美观度。避免风险。以及项目的质量把握。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个职位并不是我想要的,这种无休止的体力加班也不是我想要的。当时自己也很迷茫,心想这么一个YAMAHA开发的关键角色若按自身条件来看,绝对是非常匹配的。因为大多数IT人不懂音乐,更不会演奏各种YAMAHA的乐器。而我在这方面可以说很有优势,项目中的测试以及开发式样都是我的强项。那时候我不断地问自己几个问题。那就是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生活?你会一辈子在做YAMAHA项目吗?如果在这做下去,某天离开这个项目,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在这里的三年,你的成长加速度会很高吗?

苦想,犹豫,矛盾,困惑,在经历了一周的深思熟虑之后,在试用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提交了我的报告,向公司表达了我的离开之意。

这段为期三个月的试用,真像一场短暂的婚姻,表面看上去很美,但自己适不适合那份工作只有自己最清楚,幸好我在“试婚”阶段,自己及时做出调整,避免了时间的浪费和高额的违约金支付。

经历了两次就业“试婚”,我成熟很多,也找到了合理的定位以及发展方向。现在的我正供职一家全球著名的IT咨询公司,做了一名咨询顾问。这里有我的兴趣以及发展方向。回过头来想想,就业“试婚”本身就是企业和应聘者的磨合、适应、价值取向的互相认同的过程;同时也是双向选择的过程,是企业和个人双赢的前提。从这个角度讲。就业“试婚”无论对谁都很有必要。企业招到满意的员工,员工找到了理想的企业。这种现象也正是“和谐之道”的具体表现!

就业“试婚”:我的爱恨已入土

向 冰

也许是冥冥之中确定的缘分,2007年1月,本来已经回到河南老家,准备安心过大学最后一个寒假的我,还是买了回武汉的火车票,登上了南下的列车,因为有同学提醒我说,一家非常有名的电视台要来招聘了。那个时候,我不看电视,更不懂电视,从没想过会中标……

不知道是好事多磨,还是阴差阳错。从下午2点开始面试,我一直等到6点多,是倒数第二个应试者。面试的经过记不清楚了。印象中只剩下招聘经理的一句话:“你的条件非常不错,两周内等我们的答复,应该会接到Offer的。”算算离过年还有20多天,两周能得到消息,也算是一个春节礼物了。

礼物最终没有在春节时到来,那个春节过得真不是滋味儿。为了准备3月份的招聘小高峰,我提前在元宵节前回到学校。过了两三天左右,那家电视台打来电话邀请我于3月8日去参加见面会。据说当时有将近60个人接到了这样的电话。就这样开始“试婚”了,见面会很顺利,我被分到了一个纯编辑性质的新闻栏目。像我这样的实习生被称为“寻聘实习生”,“婚期”为三个月,合适的人才可以转试用,之后可以转部聘、台聘,不过据说要到达台聘的阶段,一般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寻聘”的实习生不同于一般的实习生,不但开证明办证件一路绿灯,而且基本上被当作正式员工使用,因此刚进入4月份,同一批“试婚”的同学都开始“单飞”了。我们一群人站在江边上,吹着冷风,一起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由于带我的老师做的是编译的工作,等到他晋升编辑组组长后,我也在随后顺利接班,成了一个全职的国际新闻编辑。由于我不是出身广电专业,对电视新闻可谓一窍不通,所幸带我的编辑要求极其严格,而我也在近一个月的磨练中学到了一身编辑本领,等到单飞后,开始把所学运用到电视新闻的制作中。甚至还到新华书店淘了一本《国际新闻编辑手册》认真拜读。我拿出了百分之两百的精力去对待这份工作,因为当时传出了60人只能留下10多个的消息。

这家电视台是一个被称为“电视新闻人才培训中心”的地方,每天的工作强度超乎想象,我这个同学眼中的工作狂当然不会在意这些。虽然随着时间的延续。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份工作,甚至不可能喜欢它,编辑离新闻似乎是触手可及。可我却羡慕那些每天奔波的记者,听着同伴们每天饭后聊着采访中的故事,我不得

不成为一个局外人,心情也在一天天变得压抑。如果生活能够按照我们的设想前进的话,也就不会有造化弄人这一说了。我想在证明自己之后脱身,带着光环。潇洒地离去。似乎每个人都在这么想。两个月后,我和不少同学得到了可以转试用的答复,幸福来得太快。但是当我拿出协议等着签时,台里的签字审批旅程却让我在崩溃中麻木。

一直到6月份,我都只是得到口头上的认可。为了把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月留给学校,我向台里请了假,回到了学校。而协议依然是空白,我把协议放在了同事那里。终于有一天,领导兴冲冲地告诉我,协议签了,可我也在收拾行李,准备离开校园,因为毕业了。按照台里的安排,我把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等证明材料一项项交给了人力资源部,看到同时来“试婚”的人一个个转为试用,满以为不要很久自己也可以拿到那份微薄的薪水了,没想到……

记得人力资源部那个和蔼的大姐是这么回答的:“哦,你啊。你的材料已经交上去了……哦,对了,你晓得不咯,你要跟我们主任见个面,这是程序……哦,我帮你问了,主任没时间呢,有了时间我通知你咯……好像你还要去体检哦,在163医院。自己去吧。要100块钱就够了……”7月、8月、9月,我就在这一个个答复中过了3个月,以致国庆假期结束回到台里拿到工资卡后,我又听到了同事们这样的问话,“帅帅,这么几个月就转试用了,怎么不见你高兴咯?”我这时候才知道。原来周围好多同事都是经历过一年以上的实习期的,难怪他们会认为我“坐上了‘和谐号’列车”!

一晃将近一年的时间就过去了,我还没来得及去研究一下新的《劳动合同法》,台里已经在酝酿重大人事改革了,像我这样的试用人员据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一步登天转台聘,另一种就是收拾行李回家。想想两种结局都不错。哪一种都足以完成华丽的转身。如果非要我评价一下这段经历,我想自己会永远怀念,却再也不想经历了。因为放弃其他机会,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无法喜欢上这份工作。损失的确不小,幸好我还年轻。

大学生,你准备好“试婚”了吗

高 可

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以及舆论对工作难找的频繁报道,使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前有了一种危机感。同时也增加了一种浮躁感。

尤其是那些贫困学生,面对自己清贫的家境、父母渴盼的眼神,身上的压力陡然增加。然而由于自身社会关系简单,他们不可能一下跃入“龙门”。因此,找一个好工作,就成为他们的迫切目标。也许正是基于这种急切心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骗传销的事件不断见诸报端。社会经验的不足以及高额回报的诱惑。是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所以有人说,大学生“有知识,无思想;有智商,无智慧”。

伴随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试婚”悄然流行开来。大学生作为“试婚者”走入企业,企业作为另一半步入“试婚”,双方相互磨合,和谐就“共同过日子”,不和谐就分道扬镳,互不影响。

笔者认为,“就业试婚”对大学生而言是一种很好的选择。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目前高校的课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课程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些掌握了一定理论基础的大学生迫切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长才干”是他们的追求,而“就业试婚”就很好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

其次,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就业方向有种盲目性,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工作,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就业试婚”使大学生通过实践去认识工作,在工作中寻找方向,在寻找方向的过程中发现兴趣,在兴趣的找寻中树立职业目标。笔者还想提醒大学生,要注意见识的积累,“就业试婚”也是一种积累。同时,“就业试婚”给学生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促使毕业生步入职业化的快车道。

再次,我们必须看到这样一种现实,大学生朋友也必须承认:有很多大学生向用人单位2024自己时。说自己如何如何能吃苦,但究竟有多少大学生真正能坚持下去?太多的毕业生都是一遇到困难就低头,一遇到批评就开溜。“就业试婚”正好给大学生提供了检验的平台。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有真才实学,就要拿出来耍耍。正如我们骑自行车爬坡一样,尽管感到累,但是高度却在不断上升,工作也如此。

“就业试婚”也可以为企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给用人单位一个了解毕业生的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企业可以选择那些优秀的、与企业发展相协调的大学生。

正如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一样,就业试婚在带给大学生益处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由于社会经验和已掌握专业知识程度等与“试婚”单位方面的信息不对称性,使许多大学生处于劣势,签订就业协议时,不清楚自己有哪些权利,面对目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获得这样一个“试婚”的机会,一味迁就用人单位的要求,甚至对用人单位的无理要求也违心接受。

对那些选择了“试婚”的大学生朋友而言。有必要学习相关的劳动法规。当自己的正当权益被侵害时,可以向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也可提交给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进行调解和仲裁,或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对初涉职场的大学生而言,这种职涯开端的不幸遭遇很可能会影响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对事业的看法,因此,“就业试婚”中的权利与义务的规范,也需要相关部门监督的加强和法规的不断完善。

企业,利用“试婚”吸纳人才吧

卜令飞

从事人事工作已经有五六年时间了,接触了一些“试婚”的实习生,包括我本人也是从一名实习生走过来的。

现在不少企业对实习生并不看好,认为作用不大,但从我个人来看,那些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的企业,有着远见卓识、考虑长远用人的中小企业是非常喜欢接收实习生的,因为“试婚”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作为企业,我们更应该看到实习生资源的积极一面。

大多数“试婚”实习生因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单纯、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较少,加之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所以对第一份工作中的企业文化较容易接受。十几年的学习,大部分是为了毕业后能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学习一种技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所以,实习生的活力和对工作的热情度要高于在职场上已经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员工,这一点对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在工作中知道自己应该好好学习。不去偷懒,就冲这一点,无论是对企业内部增加新鲜血液。还是对引进竞争力来讲,都是一种变向督促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从而增强了企业的“战斗力”,有利于营造企业文化。

此外,“试婚”实习生的可塑性比较强,企业对他们进行几年的培养、培训,无形中将其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在自己的公司。每个公司固有模式虽然理论上是相通的。但是到了具体问题上还是有些差

别的,如果有一天选择了离职,很多人还要从头学起。当然这种情况只会在一些技术含量要求不是十分严格的行业里存在。所以,“试婚”实习学生都会很重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一般来讲,刚工作的前三年是关键。这三年时间内,实习生不要太在意能赚多少钱,而应该看重能学到多少本领。积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掌握~技之长,树立个人品牌。经过了“试婚”的实习生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疑具备了更好的条件。

“试婚”实习生来到企业,会不断向其他员工学习,公司的培训也会使“试婚”实习生快速成长。掌握技能。所以老员工面临着被新员工超过的可能性,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工作,试图再进步,从而企业里形成了“你追我敢”的良好局面。“试婚”实习生刚刚走向社会,社会关系较少。是一支遵守纪律的队伍,与企业及单位同事之间利益冲突较少,加之学校和企业对其“双重管理”,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管理难度。

目前,大多企业给予“试婚”实习生的报酬不是很高。很多企业对此种情况解释为“试婚”实习生还没有毕业,是来企业学习的,学习就要交学费……企业的解释并不是没有道理,“试婚”实习生还没有完全脱离学校,所以与学校还有着很多联系,如毕业答辩等都要请假回去,无形中会给企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试婚”实习生走出学校,这样对企业来说可供选择的余地非常大。从而有更多机会选拔更多高素质人才。企业选择实习生一般都是大量选用。最终会挑选优秀、适合自己、认同企业文化的留下来,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储备工作。

此外,“试婚”实习生还处在未离开学校的时期,接触社会较少,十多年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所以他们中的大部分学习能力比在职场上工作一段时间后的职员是强的。而职场的晋升与发展仅靠大学四年所学到的知识是不够的,后天的持续学习是今后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对于目前一些紧缺专业,如物流、电子商务等,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对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都很主动,并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因为双方都已经认识到了其中的价值。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企业会抽出不同岗位的资深讲师到学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实际课程讲解。这样“试婚”实习生进入企业后能够快速进入角色,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松下、海尔都有了自己的大学,相信这种模式在今后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

目前,国家针对企业接收“试婚”实习生有很多优惠政策,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肩负着一种社会责任。那么在这个供需不平衡的就业时代,接收大量的“试婚”实习生,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而且在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美誉度。

综上所述,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发现“试婚”实习生的优势,重视“试婚”实习生,从中广纳人才益处多多!

鸡肋式的就业“试婚”

李文普

有一句老掉牙却永远跌不破的俗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于后者,多年前国内就出现了通过“试婚”来“验明正身”的男女试婚现象。如今,大学生找工作竟然也有了“就业试婚”的摩登方式!

姑且不论男女“试婚”的利弊,但就眼下的“就业试婚”来说,在我看来也不过是企业宣传做秀,学生顺水推舟,一时各取所需罢了。这种方式对于缓解激烈的就业竞争能够产生的帮助微不足道。

当我第一次从网上看到“就业试婚”的新闻。曾有些“阴暗”的猜想,在短短的几十天内,“就业试婚”中的大学生究竟能对企业了解多少?他们最后“纷纷表示”愿意加盟实践的企业,到底是被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所迫而逼不得已,还是真的看中了企业,心甘情愿“以身相许”?

不能怪我“阴暗”,实在是严峻就业压力的现实让笔者不得不“阴暗”起来。想想那些正式应聘,在企业经过三个月试用期的毕业生,他们对企业的了解难道还不如仅仅参加了十几天社会实践的“就业试婚”者们吗?要知道“就业试婚”出现之前,大学生进入企业后一年内的跳槽率高达50%!

所以,我认为“就业试婚”对于大学生的意义仅仅是超越普通面试,大大延长了沟通时间和测试范围的“Super面试”而已。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能得到比传统面试更丰富、更全面具体的企业信息,从而较准确地判断个人职涯发展和企业岗位定位之间的契合程度。同时,企业也给了大学生一个更大的个人展示平台,让他们有较多机会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各项才能。

然而,在“零工资”的叫卖声震破耳膜的今天,大学生选择企业的标准还能用以前的方法来判断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先就业再择业”是目前就业难的沉重压力下,很多大学生找工作时所抱的心态。因此。他们“就业试婚”后的“芳心暗许”,从某种程度上也就可以理解为权衡利弊后心理妥协的结果了,显然不能代表其内心的真正想法,至少不能代表全部。这样一开始就“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妥协式就业婚姻”是否能维系得比传统方式更加持久?对此,我不抱乐观态度。

相比身处弱势群体的大学生,“就业试婚”对于企业的作用却要有利得多。他们可以利用比媒体广告低得多的成本,进行宣传造势,推广企业品牌,同时在高校完成人员招聘。可谓“一石三鸟”。

不管怎么说,就业问题终于转到“实践”上了,这是件好事。国内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相对于国外教育,国内学生接触到的实践机会少得可怜。即使是很多高校安排的大三实习,也有些走过场的味道。有新闻说“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如小学生”,虽然有些夸大其词,却不完全是危言耸听。

不注重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就很难得到根本解决,与其让大学生“就业试婚”,不如在校的时候多给学生一些“真枪实弹”的实践机会,搞一系列“实践重婚”又如何?真正提高毕业生的实力水平才是最重要的。

最近因为关注“就业试婚”,所以对“试婚”这个词很敏感,忽然看到一则新闻――《试婚风过后,又出现试离婚风》,那“就业试婚”之后,会不会有“就业试离婚”出现呢?

就业“试婚”:双赢的解决之道

彭 勃

要求经验这样的条件在招聘会上几乎成了通例,无形中也拉起了一道高高的门槛。经常听到毕业生抱怨:我们刚刚离开学校,怎么可能有实际经验?可那边,企业也有话说:我们不是技术学校,为啥花精力培养新人?再说培养新人风险太大。等有了技术,弄不好就“飞”了。这个成本怎么算?

新手与成手,似乎总是一对矛盾,针锋相对,却也不是没有解决之道。以我个人在人才市场的工作经验看。最近几年推行的就业见习,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这个办法的来由不用多说,目的很明确,让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就能得到工作经验,然后可以尽快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以此为目的的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建立

工作,已在全国逐步开展起来。根据大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大连市已经建立见习基地102家。已接收2000余名毕业生进入见习基地开展就业见习。

企业和大学生从来不是矛盾的,企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而大学生呢,会在企业中成长成材,最终成为企业的中坚。这个认识在见习基地的推广中,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大学生相互认同。

在推广见习基地时,很多企业觉得麻烦,因为要花精力培养大学生,但随着见习基地的建立。企业慢慢接受了一个观念。那就是建立自己企业的人才储备档案。在创建就业见习基地的过程中,这家企业的例子无疑很具代表性:一家中日合资企业,2006年需要5名毕业生,以往的办法是企业在人才市场不断招聘和寻找,每次都会大量地选人用人,而这些人是否适合企业,就全看工作中的表现,经过不断淘汰,结果只找到了4名适合企业的人才,这让企业无端增加了人力成本。2007年,这家企业在人才中心的帮助下,建立了见习基地。通过人才中心的2024一共有30名大学生进入企业见习,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通过各种考核,留下了其中10人,作为企业的储备干部。这时,人才中心也帮助企业建立人才储备档案。对这些大学生进行深入和严格的考核,以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家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感叹道:就业见习是选拔优秀人才的好途径,大学生见习是沉淀金子的过程。

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更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与其让企业在人才市场上盲目寻找有经验的人才。不如通过引进大学生见习基地,自己沙里淘金,培养合适的人才。还有一点,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人才往往对企业具有较高的忠诚度,他们对企业的热爱会让他们长期留在企业,对企业稳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曾经和一些经过见习的大学生聊天,他们最大的感受是在企业里学到了很多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大家最主要的体会不是专业在实际中的运用,而是在工作里的态度,以及与周围人的交往和协作。

大学生就业的弱项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很多企业反映现在的大学生眼高手低,工作不认真,自负等等,大学生身上的这些缺点制约了他们的就业。而进入见习基地以后,他们不得不在实践当中改正自己的缺点。举个例子:有一个学生,以前在学校里很懒。晚睡晚起。到工厂不一样了,周围的同事都是早上上班。你迟到一次大家还能原谅,迟到两次大家看你的眼神就不一样了,有时工作上也看不起你,觉得你懒惰。后来这个学生和我说,他用了半个月时间才改掉了大家对他的看法,为了早起,他用了三个闹钟,说起来也不是要强,就是和自己赌气,为什么自己要被别人看扁?这个大学生后来很优秀,在企业里参加技术创新,表现突出。获得了总经理奖。见习结束后,他凭借在这家企业获得的奖励。很快找到一份好工作。回顾见习的那些日子。他幽默地说,见习其实是帮他穿上了新嫁衣。

大学生见习最重要的意义,不一定在于获得多少实践经验,更多的还是适应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人沟通、协作。并端正态度。从一个学生过渡到社会人。

用时下时髦的词儿说。企业接受大学生见习和大学生先到企业见习。是一个双赢关系,这种关系能有效协调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大学生未来就业“有经验”的要求。

是学?还是用?对大学生来说,是学也是用,对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学生学以致用,边学边用;企业通过对大学生的引进。在用人的同时,也学会对人才进行统筹规划,并实现人才的特别储备。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学的过程。

就业“试婚”利弊谈

张锦喜

大学生就业“试婚”,对学生和企业来说。都是有利有弊的。

对于学生来说,主要的好处之一,是可以获得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不会被面试官一票否决。很多学生很有才华,由于表达能力欠缺,或者面试经验缺乏,与机遇擦肩而过,这是非常可惜的。而一旦进行实习式、参与实践式的“试婚”,企业不会特别严格局限于面试成绩,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即使最后不能有机会留在企业,至少学习了一定的工作技能。也知道自己为何被淘汰,为下一次“试婚”或正式就业积累宝贵经验。同时学生在未取得毕业证书的时候,就可以提前去尝试正式工作了。

另外一个较大的好处就是,如果发现企业的真实情况和宣传中的承诺不符合,或者不适合自己,不必因为签订了劳动合同而在离职时受到某些条件约束。

而弊端是:少了一定的收入保障和相关劳动保障,因为这种“试婚”和“正式婚姻”的区别在于不签订劳动合同,可能是签一个实习协议。有时往往容易被无良企业利用。当成免费劳动力。最怕企业并没有实际招聘的意图,只是阶段性补充劳动力的短缺。因此提醒大学生们,对于那些季节性很强的企业,一定要注意。别在“试婚”中真心付出之后,被他们一脚踢开。

大学生“就业试婚”对于企业来说。首先,有利之处是企业可以减免一系列劳动用工手续的麻烦。这种“磨合期”不同于“试用期”,往往以实习性质进行,不必像正式招员工那样签订试用期合同、办理社保等一系列手续结束后。若发现不适合。又要取消这些手续。另外,企业降低用人门槛的同时,对实习性质的学生,可以支付比正式员工相对低一些的报酬,节省了成本。更重要的一点是,再精明的面试官,也常常会看走眼,“试婚”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面试官对学生产生偏见,遗珠漏宝;也避免由于在短短的面试过程中,优秀的学生对企业了解不全而失去合作机会。

弊端是:由于很多用人单位岗位编制和工作任务都有严格的规划,再加上工作场所等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提供这种机会;即使有条件的企业,大多数也会因为业绩目标的压力,希望员工一开始就是以一种正式的身份和姿态参与工作,因为“试婚”表示双方没有正式的关系,随时可以互相说“再见”,弄不好反而浪费时间和成本。强势的企业不需要通过提供“试婚”条件来吸引学生,而小企业、效益一般的企业,又怕学生会骑牛找马,随时背叛没有合同约束的“工作婚姻”;更怕学生的心态是当成来学习和实习的,学完就走人。我有一个朋友的工厂就是这样。去年春节前和一批学生进行“工作试婚”,并提供了工作培训,到了春节后,多数人就不再回工厂了,据我了解,倒不是工厂条件不好,而是这个时候正是学生们到处寻找不同机会、比较选择的时候,往往在东家学到一定的经验了,再到西家看看。我最近也实行了这样的计划,不过由于有了这位朋友的前车之鉴,我采取了一种对企业有保证的方法。这个时候学生实际上还没有毕业。也没有毕业证书,只是最后一个学期几乎没有课程了。由于没有毕业证书,我和学生约定,

只能签订实习协议,我公司提供一个月的培训,在培训期间,没有任何工资,也不负责员工其它费用,只有培训和实习期过后,大家认为互相适合,才签订劳动合同。但我并不是变相欺负学生,我也提供了有吸引力的对等条件:实习期满认为互相适合的,签订劳动合同不需要试用期,即马上成为正式员工。另外,如果签订合同后,学生在第二年7月份拿到毕业证书仍然在我单位工作(即不主动离职也不因为工作犯规被公司淘汰),则我承诺到时公司会发一笔费用。作为对其实习期的实习工资。实际上等于他能拿到毕业证书,符合标准。而且最后在公司工作,我追认他们的实习期的劳动付出。这等于开了一个远期条件:如果学生你不骑牛找马,则培训期、实习期也可以发工资;如果你学习完毕就拍屁股走人,公司为你无端付出培训成本和时间精力,则不可能既提供培训和实习又给你工资。

总体上,我认为大学生“就业试婚”从某些角度上来说,确实是一种降低就业成本的有效方式,但未必能够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婚姻”来说,很多男女都会最后认识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但是,对于职场上的人士,特别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人未必能通过“工作试婚”而明白这个道理。或者有不少人认为适合未必是最好的――还有没有更好的呢?“有比较才能知道什么更好”:找工作很难,但选择机会似乎又很多,这是当今大学生频繁跳槽的一个社会心理原因。而这种原因,使得很多受伤的企业缺乏一种安全感。这一点,希望大学生们正视自我,多多反思。反过来,大学生供过于求,企业竞争压力大,要求标准也高,对学生来说,就业也很难因为“试婚”而多一层保证。当然,毕竟它比签署劳动合同的试用期来说,降低了双方的合作难度,因此至少多了一丝机会。从这个角度上说,是值得推行的。我也在这里呼吁更多企业的HR,请为我们的大学生提供更多这样的机会。

下期话题

“情侣档”为何不受企业欢迎?

曾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办公室恋情的N大好处》道出了情侣在同一单位工作的好处:做事出色,恋人的眼里闪烁着为你骄傲的喜悦;遇小挫折,恋人的鼓励为你加油……办公室的生活从此不再乏味。

现在,不少大学生情侣毕业时都希望能到同一个单位工作,但这样的愿望在求职中十之八九会碰壁。

事实上,不仅求职时大学生情侣不大受企业欢迎,即使是在同一办公室里滋长起来的爱情,也往往面临尴尬:不少企业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夫妻或情侣不得在同一单位或部门里工作。因此,办公室情侣中的一个往往不得不离开公司另寻出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