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心得体会内容页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心得体会(整合5篇)

2024-07-06 03:23:02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点燃激情凝聚你我——新生团队训练,点燃青春的激情,凝聚陌生的你我,结伴淮师行于此,促进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形成良好的凝聚力,向新生讲解2024入学适应问题。让新同学们经历了由陌生到熟悉的相识过程,体验了从“2024”到团队的凝聚过程。感恩之墙,动心感受。在宿舍的墙壁设计一面有创意,有新意,有心意,表达对父母的一份感恩和深深祝福的感恩版块。让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新生们学会感恩,把藏在内心的每一份爱充分地表达出来,也为了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感恩”情怀的小家,新生“感恩墙”表达了刚进大学的新生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感恩、对老师和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主要成效及经验

该项目主要成效为:1、心与新交流,师生零距离。进入大学第一天,便认识了学院的全体老师,真实地感受到了学院的师资力量。面对面的交流,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陌生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2、老与新共勉,大学不迷茫。优秀学生干部、国奖获得者讲述亲身经历,分享方法经验,身边看得见的榜样,使得新生对大学学什么早知道,怎么学先明白,更直观、更系统地了解了大学生活,初步规划了自己的大学生活。3、角色转变快,适应能力强。90后的独生子女,第一次离开父母,在最短短时间内完成了从中学到大学、从个人到集体的转变,适应了大学生活,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4、“新”随我“动”,实践出真知。步步为赢、疯狂记忆、一战到底、戏融坚冰、感恩之墙系列实践型教育活动融教育理念于实践之中,让刚入大学的新生从认知和行为一起动起来,使他们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大学校园,适应大学生活。

该项目主要经验为:1、集中教育与深入教育相结合。针对新生渴望快速地熟悉校园环境,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创新方式,丰富内容,使新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为全面的信息,为新生尽快适应校园环境,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奠定了良好基础。2、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在开展讲座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让新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自我角色调整、自我成长,完成自我教育。帮助新生及时做好心理调试,尽快融入大学生活。3、突破表面化,注重新生的内在体验。教育载体和教育活动的设计不是让新生只做个听者,而是让新生做自主的体验者,通过自主的参与活动来获得个性化的成长体验。4、衔接中学与大学教育,奠定四年大学教育基石。以“四个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心理适应和人际交往适应,“五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自控、学会交际、学会表达,引导学生顺利进入角色转换期。5、学生为本、强化开端、注重源头。新生入学教育,一切从新生出发,用创新的方式给新生大学四年的生活一个最美好的开端。6、讲授式教育与实践型教育相结合。

三、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拓展训练;内容

总体而言,拓展训练作为新诞生的教学内容,其学习方法注定与传统的体育教学与训练有着很大意义上的区别,它以身体活动为载体、以心理体验为手段,也使得学生体育在社会功能上有所体现和延伸。拓展训练是依据教学培训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体育运动学、教育运动学等多种学科形成的更加科学的训练体系。有利于激发和培养个人的身体素质以及团队组织协调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它着眼受训者的根本,全面改进,调整、激发、强化、升华受训者的身体、潜力、心理和思想道德修养,能够做到使受训者达到心态稳定健康,富有激情,敢于面对挑战,勇于追求拼搏超越,拥有团队集体精神。将体育活动与自然、生活和社会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一种全新的体育课内容,因而非常适合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开展。

一、拓展训练在学校发展现状

1.1、随意性和局限性。拓展训练引入课程之后,由于学校对拓展训练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上的失误,使课程的出现了随机性、考试考核的随意性和组织要求的松散性,导致拓展活动在学校发展现状并不理想。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模式还未完全革新,在拓展训练过程中还是会受其不良影响,严重制约和局限了课程的开展,从而难以达到教学最初预想的效果,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

1.2、效果不理想。由于对拓展训练这种新型教育方案理解和研究不够深入,仅仅滞留于表面,认为拓展训练就是简单的体育加娱乐活动;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教案;训练教程没有立足于学生的自身实际特点与社会的具体要求相结合,也没有使传统体育学科的优势特点和体育教学的习惯经验进行充分整合,而是单一乏味的依赖于专家设计的素质拓展项目计划案以及社会拓展培训界的现有资源,只知道机械地照搬照抄培训公司拟定的素质拓展培训项目,这导致与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效果相差无几,没有创新,就难以使广大学生拥有更加丰富的收获。

1.3、混淆体育和素拓的本质。学校甚至错误理解了拓展训练的实质和性质,误以为内容的丰富新颖和组织活动的多样化的拓展训练是完全可以取代学校传统的体育课程,忽视了传统学校体育教育的优点长处,以及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和重要性。过于夸大了拓展训练培训教育形式,这会给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利因素,还有可能误入拓展训练就是体育的认识偏差,使二者混淆。

二、拓展训练的具体内容与程序

2.1、内容。学生的身心特点、学校的现有条件是拓展训练必须考虑的两个要点,以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更好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因此,学校可以设计以下拓展训练教学内容项目:信任背摔――彼此的信任是基础;高空的单杠――相信自我、挑战自我、激发潜能;电网――团队精神的培养;鳄鱼湖――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相依为命――角色转换,相互信任,理解他人;冲霄云梯――学会如何与人合作;盲人方阵――团队间的默契配合,集体精神;荆棘取水――团结就是胜利;数码雷阵――果断、勇敢、坚毅;有轨电车――组织协调能力;海难逃生――奉献、牺牲、协助;孤岛求生――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加强协作的重要性。在进行的这些团体合作类项目实验中,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交流,与人协作等几个方面都有很大功效。

2.2、程序。拓展训练包括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这几个环节,要学习获取野外基本生活条件、学习野外生存的基本能力、制作简单的生产生话用具和使用野外现有的基本设备;强化训练基本体能、训练特殊技能、训练素质、训练野外综合适应能力;学习如何处置野外生存的危险,了解野外生存的困难,懂得如何在野外呼叫救援。体育拓展练习课可以将体育班进行分组分队,教学课程可以安排团队组合、团队竞争和小队活动等项目。课程结构一般由气氛营造、布置项目任务、设计计划、完成任务、反思、教师引导与总结等几个阶段构成。

三、拓展训练的意义

3.1、对体育教学课程。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创新注入拓展的练习内容,依据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丰富了体育教学课程的内容。这不仅使得教育理念更加先进、科学,课程内容更加创新、完善,教学质量更加优良、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使拓展训练更好地与学校体育教育体制相适应,从而更好地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还有利于极大地推动体育教育模式的教学改革,从而进一步优化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建设,实现体育教育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2、对学生个人素质。拓展训练具有个人素质增强、集体中的个人培养、以及团队精神教育的特点,融教育性、职业实用性,挑战性为一体,在活动为途径中,以学员为中心,使学生充分得到劳逸结合,全面提高。因此学生在通过拓展训练教学之后,能够对认识自我、培养集体精神、成功与失败的感悟以及其他能力有自觉的认识,并学会主动加强训练,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学生在活动之后也会拥有难忘的学习体验,并有助于学生对体验进行深入反思,从而超越体验本身。丰富精彩的活动也有利于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并能联系到生活实际,从中获得更多收获,更加益于学生发展。

3.3、对社会人才培养。拓展训练是一种成功的心理训练、团队合作训练,它所制定的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内容,都较好地适应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要,也使学校体育教育更加具有使用功能,让学生懂得了体育活动中的注意事项,知识储备,个人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实和完善。同时,也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及其注重平时相关能力的训练培养意识,为学生将来成为职业者提供积极的“身体素质一心理素质一社会适应能力”预备,以至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工作,能够提升将来的职业工作能力。拓展训练不仅延伸了我们的体育精神,还体现了体育的社会价值。因此,拓展练习入驻体育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总结

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化,而学校体育教育中注入拓展训练对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带来了很多的借鉴意义,试验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方法和新模式;也补充了体育教学内容,使其更加完善。拓展训练取得了良好社会声誉,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不容忽视的帮助,因此,值得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继续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吕杰.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发展趋势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9.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1.新媒体技术为大学新生教育带来的机遇。对大学新生开展入学教育,单纯采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往往不能得到学生真实情况的反馈,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难以确立。当前大学新生教育采用新媒体虚拟传播手段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消除新生的戒备和隔阂心理,使新入学的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浏览信息,在主动搜索、删选的过程与双向互动中,获取入校后的有益信息,建立起健康、积极的师生关系,增加新生的学习主动性。

2.新媒体技术给大学新生教育带来的挑战。首先,对新生自身的信息鉴别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新生正处于好奇心重、渴望独立自主的阶段,会主动的对大学的相关信息进行搜索和储存,而新媒体时代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式。大学生从新媒体中获得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很多信息容易给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带来负面影响。而大学新生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掌握合适的学习方式以及做出合理的生涯规划,高校如何抢占新机,掌握舆论的主动权,为大学生提供正面的信息,引导新生学会甄别有效信息成为新生教育的重点。其次,引发入学新生的信任危机。新媒体如微信、微博、QQ、论坛等都是在虚拟空间内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无法保证真实性和安全性。在网络空间上,虚假言论和互相欺骗有很大的生存空间,交往的对方容易处于互相怀疑和隐瞒的状态。大学新生正式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新媒体的信任危机很可能会影响现实的人际交往。新生最初的人际交往状况对整个大学时代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新生教育要引导新生形成健康、正常的心态,规避虚拟网络对现实生活的消极影响。再次,对传统的新生教育提出挑战。新媒体对传统新生教育的挑战首先体现在对现有教育模式的挑战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模糊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放大了网络世界对人认知的影响,而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改革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步伐,在这种背景下的大学新生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都需要更新升级。与此同时,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新生教育对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技术的认识及应用、对校园信息化平台的掌握、自身认知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发挥,决定了在新生教育过程中新媒体是否能够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新生教育的五个创新

1.指导理念的创新。新媒体对大学生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时期必须根据新媒体带来的变化,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创新大学新生教育,而新生教育指导理念的创新是创新教育的根本。首先,要树立起整体育人、系统育人的理念,把新生教育的主体、客体、媒介,新生教育的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组织起来,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虚拟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确立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信心和决心。其次,要有多元、包容的教育理念,全面认识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多样化和个体特色发展的社会现实,在新生教育的过程中正确处理新媒体环境下的新生事物。再次,坚定新生教育与新媒体传播特征相一致的理念,利用新媒体这个载体,抓住新生教育革新的契机。

2.教育模式的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新生教育,应以现实教育、传统教育为基础,以新媒体教育为拓展,实现两者在教育目的上的统一,教育内容上的融合,教育手段上的互补。新媒体极大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但是新媒体取代不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大学教育离不开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激励、群体活动等,新媒体可以成为有效补充。同时,创新新生教育模式,使学校、社会、家庭参与到大学生新生教育中,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新媒体的自由与开放打破了以往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间的界限,使得各种教育形式在功能、性质和影响效果与影响机制上变得更加模糊,要加强新媒体资源建设,为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立体新生教育体系搭建平台。

3.教育方法的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教育方法的创新,首先可以体现在搭建新媒体教育平台上,根据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及传播规律,加大资金投入,整合网络技术力量,设计、优化新媒体平台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和共享性。一是充分利用校园门户网站,设立新生教育版块,利用论坛、博客、微博、人人网、即时通讯等新技术发展具有思想性、时代性、交互性、趣味性的校园网络新产品,为学生提供全新的教育模式和全方位的教学、生活、娱乐服务。二是注重媒体平台的内容建设,在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与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主动顺应新媒体的技术特征,注重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凸显新媒体教育平台的个性色彩,实现新媒体新生教育平台师生共建、共享。三是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学校要保证在舆论导向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做到甄别、筛选,密切关注主流网站、交友群、微博等学生的动态,并且在校园官方网站中做到信息识别、过滤。其次,要把新媒体技术融入新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利用新媒体的手段丰富新生入学教育模式。以大学生新生教育的心理健康辅导为例,心理健康辅导针对大学新生面对新环境可能出现的不适应展开,可以建立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网络平台,用以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咨询、传递心理健康讲座及活动信息、报名及反馈心理健康辅导等;利用论坛、QQ、人人网、微博等载体,进行健康知识传播、普及,在互动的过程中了解新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教育队伍建设的创新。新媒体的出现及发展对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建设一支既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媒体管理队伍是时代对高校提出的迫切要求。新媒体环境下实现新生教育的创新,教育人才除了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能力素质,更要对新媒体的功能、性质、特征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把握新媒体对新生的积极、校级影响,熟知新媒体舆论导向和运作机制。教育部门和学校方面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制定规范的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加强队伍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及创新能力。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在美国,新生教育理论方面研究发展较为成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学生发展理论”、“学生参与理论”、“学生离境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等理论。发展理论研究者认为,进入大学是学生一个重要的心理发展阶段,传统适龄大学生的经历反映这段时间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学生参与理论家认为,是学者参与、教师参与和学生同辈团体参与这些形式的携手合作增加了学生接触和学生满意度和巩固率;学生离境理论则认为,如果学生都没有成功“纳入”高校环境,学生离境更可能发生;社会支持理论认为,过渡中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经验,更可能寻找必要的社会支持以完成他们的新学年学业。这些理论的提出,为美国新生头年计划向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美国各高校也以此为指导,不断加大对新生头年计划的重视,从而促进了新生顺利地实现过渡[1]。

在我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对新生入学教育的真正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研究逐渐拓展,涉及面也比较广泛。从检索资料来看,内容主要涉及入学后的学习适应、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国内学者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理论对自身情况进行探究。在2006年以前,这类研究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而且不少研究者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这部分研究者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是理论知识相对缺乏。如王利所著的《谈对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2001),郭建平所著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浅析》(2004)。在2006年以后,开始出现一些访谈类和问卷类的调查,研究人员也趋向专业化。如查欣、汪传雷以安徽大学本科新生为样本所作的《高校入学教育探析》(2010);何得贵、韩春霞所著的《“90后”大学新生入学心态研究》(2009)。从上述的比较来看,我国新生入学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方面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套用美国的理论,这些理论并不能直接“为我”所用。每一种理论的形成都要经过很多研究者多年的探究,面对美国高校发展的新生入学教育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借鉴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注重文化、民族特点等之间的差异,不断进行修正与完善,最终形成属于并适合本国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机构设置

美国高校典型的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体系,包括招生、注册管理、新生定向指导(入学教育)、宿舍管理和住宿生活、学生行为规范和纪律、经济资助、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健康服务、个人咨询、就业指导10个方面[2]。在美国,一部分高校专门设立新生入学教育机构。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下设有新生及家长项目办公室[3](P.169),专门负责新生入学教育的各项事务;美国耶鲁大学在院长办公室下亦设有新生事务办公室,专门负责与新生相关的事情,相关网页上提供了校历、新生手册,写明了新生可利用的资源、项目及注意事项[3](P.155)。在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体系包括学生奖励、学生行为规范和纪律管理、学生资助和勤工助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日常思想教育、学生心理咨询、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学生宿舍管理等[4]。2005年教育部修订颁布的新《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并没有将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单列出来,而只涉及到新生入学注册与新生资助的相关办法。从实践层面上看,我国入学教育通常是由学校和院(系)共同承担,以院(系)为主,具体由党政干部、学生工作专兼职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担任,以党政干部、学生工作专兼职人员为主[5](P.36)。学校方面主要是针对新生入学,临时设立的迎新办公室,专门针对本年度的入学工作开展,之后的入学教育则是由各个学院分别进行。近年来,许多院校邀请领导、知名人士、成功校友、遴选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或研究生共同参与新生入学教育。

相对于美国而言,虽然我国高校逐渐重视新生入学教育,但是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新生入学教育的机构。其结果,一方面导致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无法进行专门化的管理;另一方面使得每年新生入学教育的经验无法被很好延续。

三、高校新生入学的指导目标

美国最早的新生入学指导源于1888年的波士顿大学,当时的工作重点是帮助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到了20世纪30年代,新生入学指导有了拓展,包括个人生计、家庭生活、职业指导和社会公民指导[6]。20世纪80年代初期,入学指导工作的目标是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为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供帮助;帮助入学学生的家庭了解大学的情况;帮助大学2024入学学生的相关材料[7]。以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为例,新生入学主要的工作指导目标是为本科新生提供大学信息与活动,帮助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并在学校与家长之间建立起持续不断的联系,从而支持学生达到学业成功[3](P.89)。为此,笔者发现现在的入学指导重点集中于学生发展,主要包括提高新生的学习兴趣,确定发展方向,以及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教育计划、学术要求,保持与家长的关系和参加社区活动,等等。我国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这一理念也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指导思想。但是,这些指导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表现得比较宏观,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工作当中。因此,国家没有专门的机构和规章制度来明确高校新生入学的指导目标。学校层面一般都有一个总的指导目标,太笼统,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入学教育实践中。如,山东大学在2010级本科新生入学工作实施意见中提出:“把新生入学教育作为学生知识学习和人格培育的起点。通过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培养目标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环境适应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帮助新生了解山大,认识山大,尽快适应环境,明确学习目标,合理规划人生,上好入学第一课,为我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人格培育体系的实践打下良好基础”[8]。

指导目标的确立是新生入学教育有效有序开展的航标。这一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之后新生入学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中美两国在指导目标设置上有明显的不同。美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指导目标比较明确,对于各项工作比较详细具体,对于实践工作的开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我国高校只有总的指导理念,因此指导目标相对比较宏观,没有具体到各项工作。

四、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美国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随着其理论的发展不断丰富着。美国高等教育标准提高委员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概括出了新生教育所要涵盖的18个方面,内容涉及到新生入学的各个方面。以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为例,其新生入学教育比较有针对性,主要依据新生特点和新生家长的需求进行设计,主要实践内容有:(1)建立面向新生及家长的专题网站,主要围绕新生询问的最多问题展开,旨在使新生和家长可以提前了解学校的信息,打下良好的基础。(2)丰富的新生入学项目,包括暑期适应项目、暑期阅读项目、新生集会项目、迎新周项目、服务学习倡导项目、北卡夏令营、预适应项目、野外探险项目等。(3)积极推动新生家长项目,开设新生家长适应研习班以及制作家长手册、简报,定期发送电子邮件,使得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的各种机会[3](P.89)。

我国高校入学教育主要由学校学生工作系统的组织和人员(辅导员为主)实施。在时间安排方面,普遍采用新生入学教育周或入学教育月的模式,即新生入学后,学校用大约1~2周或1个月的时间对新生开展入学教育。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常规教育(校史校情教育、社团教育)、安全教育、法纪校规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入党启蒙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入学教育的形式则均采用报告会、专题讲座、班会、集体参观、社团迎新、新生文体竞赛、军训等方式。随着新生入学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不少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如浙江大学近年开始实施了“一年级学生特别教育计划”。在2005年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了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新生读书活动、新生入学团队辅导、家长报告会、“领航人生”名师系列和教育系列讲座、校史教育、社团展示等内容;在2006年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组织全体新生参观浙大西迁历史展览、院士长廊和本科生创新成果展等3个展览[5](P.36)。在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上中美两国差异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时间跨度、教育形式等几个方面。美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是根据学生特点与需求而设计的;旨在使学生尽快适应高校生活,确立学习目标,为未来学习生活做准备;其学习内容比较宽泛,受教育形式比较多样化,时间跨度较长。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传统新生入学教育的延续,没有创新;旨在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与规范,在学生个人未来学习方面涉及很少;其学习内容比较固定,受教育形式也比较多样,时间跨度较短。

五、中美高校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1.夯实理论基础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都倾向于借鉴国外的理论基础,尤其是美国。不可否认,美国的新生入学教育理论比较全面,在一定时期也给予了美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很大的指导性。但是,中国在文化传统、高校发展历史、学生特点、学生背景等各方面都不同于美国。因此,我们在借鉴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要不断地进行总结,研究适合于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理论基础,以此来指导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工作实践。

2.设置专门机构

我国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组织体系。此类教育的进行主要是由学校和院(系)共同承担,以院(系)为主。在这类组织结构之下,笔者认为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可以下设专门的机构,由各个学院的教师组成,专门负责新生入学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学院可以资源共享,鼓励不同的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形成联系的纽带。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新生入学教育。

3.明确指导目标

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内涵:“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人生过渡,为四年大学生活甚至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好基础的一种阶段性教育。”[9]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我们不能仅仅将其作为阶段性教育来认知。每年都有不同的新生走进大学,而不同的学生其适应期不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将新生入学教育当作是一种延续性的教育来开展。在开展过程中,指导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应当将其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与教育过程中去,让各学生管理部门的老师明白新生入学教育要做什么、怎样进行、达到怎样的效果等等。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新生 班集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9-0040-0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始终,可以说是班集体建设的灵魂和生命线。特别是刚入校的大学新生班集体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 大学新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在大学新生班集体建设中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新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新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很多高校对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放在了新生入学教育,搞“运动式”、“突击式”、“口号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的效果是新生们当时听得心情澎湃,过段时间后又恢复原状,陷入彷徨和迷茫。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反复性、持续性。

另外,大学新生班集体相对于高中阶段的班集体实体感较差,相反的是形式感更强,这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变得越来越淡薄。这一客观情况也使得部分领导、老师忽视了大学新生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将更多的自交给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2.大学新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内容显得单一、固定

近年来,很多高校在大学新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方法和内容得到了一定的创新和丰富。但在一些高校,针对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内容还是显得单一、固定。通常是通过每周开班会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学习和分组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点大多数也都局限于教室。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也显得固定和陈旧,多为学校所规定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一些辅导员和班主任给学生们讲得最多的就是班规、班纪和校规、校纪,还是沿用高中班级管理理念,采用权威式、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在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法制观、道德观、社会主义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较少。

3.大学新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相对不稳定,整体素质不高

辅导员是高校新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但经常忙于本学院(系)与学生工作2024的行政事务,在大学新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投入的精力就显得有限,而班主任因忙于科研或教学而没有过多的时间投入到班级工作中,甚至有些学校还不能给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多是辅导员兼任班主任,很多任课老师也只是给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很少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班级工作只能靠辅导员进行督促和引导,由学生干部具体实施。《教育部2024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就明确指出:“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①按照这一规定很多高校辅导员的人数都不够,没有人员数量上的保证,也就很难有队伍素质上的保障。

另外,从新生中选出的“90后”学生干部虽然工作积极性很高,但多数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组织活动缺乏经验,流于形式,不合大众胃口,无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同班级学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 加强大学新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建立大学新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针对当前大学新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建立大学新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复性、持续性和实效性。

第一,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影响不可低估。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大学新生抓起。

第二,要创新大学新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90后”大学新生独特的思想特点,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检查考评和评价制度,加强检查监督,以切实可行的制度促进大学新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要构建党、团、班、家庭、社会五位一体的大学新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以党支部工作为核心,发挥领导作用。以团支部工作为抓手,突出服务和育人功能。以班级工作为基础,提升集体归属感和班级凝聚力。以家庭为辅助,发挥家庭教育作用。以社会为补充,提供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从而使大学新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资源得到整合和优化配置。

2.创新和丰富大学新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内容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②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课堂教学法。任课老师在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讲授大学集体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大学新生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2)活动教育法。通过开展一系列大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写周记、写读报读书心得、“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开展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团日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伟人故居;(3)环境陶冶法。充分挖掘利用校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校园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宣传,校训、校歌、校史的学习,文明教室和星级文明寝室的评选;(4)榜样示范法。可以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大学毕业生、优秀校友,举办励志报告会。(5)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络平台对“90后”大学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班级博客、班级QQ群、E-mail、班级日志、班级论坛等。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上,首先,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班级日常管理与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上。“90后”的大学新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和塑造的成熟时期,我们要更多地对他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特别是十报告提出的:“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③这也是培养“四有”新人和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其次,要加强对“9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最后,我们还可以学习和借鉴中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如每学期结束都会将学生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在校表现通过通知书的形式告知家长,这样可以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又可以实现老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好地让学生健康成长。

3.加强大学新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④所以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对大学新生班级集体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选拔一批政治硬、业务精、纪律严、责任强、作风正、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辅导员和新生班主任,鼓励优秀任课教师和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准入制度,切实做到有进有出。

第二,增强他们的工作荣誉感和职业成就感,留住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要让他们从思想上感觉到与其他任课教师具有平等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战斗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高校要尽力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避免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如在升职、工资晋级、评职称、评优评先方面给予公平竞争的机会。

第三,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新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中的骨干力量。要加强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如举办“辅导员、班主任沙龙”,“辅导员、班主任之家”,挂职锻炼,到其他兄弟院校考察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24的学术论坛,不断给自己充电。同时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也能对大学新生班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很好的辅助和桥梁作用。

注 释

①教育部2024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

②③.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11.8

④中共中央国务院202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参考文献

[1]田杰.青年工作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2]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高萍、张娜.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浅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5]梁丽营.“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6]赵文刚.大学班集体建设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