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镇农牧业工作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镇农牧业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对策;青海贵德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335-02
贵德县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属高原大陆性气候。贵德县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农业县,农牧业产值在全县总产值中占相当比重,农牧局是县政府主要职能部门,承担着全县的农牧业生产、实用科技成果推广、良种繁育推广、农机管理推广、设施园艺、草原建设、村级财务管理、信息咨询、实用科技培训、科普宣传、农村能源建设等业务工作。紧紧围绕贵德县农牧业“稳粮扩菜、抓饲促养、改果增药”的调整思路,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高原特色产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使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1 农牧科技队伍及服务体系现状
1.1 产业科技队伍
贵德县现有农牧产业科技人员99人,其中农业产业科技人员28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14人、县推广中心科技人员18人、乡镇产业科技人员10人);畜牧科技人员30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12人);草原科技人员1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8人);农机科技人员13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7人);种子科技人员7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4人);其他科技人员1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8人)。
1.2 服务体系
贵德县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各乡镇的农牧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目前,县上有农技、畜牧、农机、草原、经管、种子、科普、能源、信息、渔政等机构,承担着全县农牧区种植业、养殖业的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经营农牧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及管理工作。但由于近些年体制改革取消了科技乡(镇长)和科技村长,在乡镇机构体系改革时,取消了乡镇一级的农牧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使乡镇一级的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相对削弱。
2 农牧科技队伍及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农技服务能力不强
全县农牧民产业技术人员相对不足。真正从事农牧科技服务的人员60余人,尤其在乡镇更为缺乏,低于全国水平,无论从农牧业产值所占GDP比重,还是从农牧民增收的角度来看,农牧业技术服务人员都明显不足。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牧业技术人员年均从事业务工作时间较少,有的乡镇技术人员做兼职工作,驻乡镇会计、出纳、干事、包村干部等,使得农技服务不到位,人员不固定,存在非专业人员从事农技服务指导的现象,导致农技服务能力不强,难以真正指导群众的农牧业生产。
2.2 产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观念陈旧
全县现有的农牧业技术人员大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国家分配的大中专生,大多数缺乏新知识,加之现有农牧业技术人员参加进修培训和知识更新的机会很少,大多数农牧业技术人员多年来未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导致了农牧业科技队伍知识层次老化、知识断层、观念陈旧,跟不上新形势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在农牧业生产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和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形势下,无法有效地为农牧民提供技术咨询和推广最新的农牧业技术,承担农牧业生产新技术服务的各项工作难度较大[1]。
2.3 专业技术人才断层,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非专业人员比重大
在全县农牧科技事业单位127名事业编制中,非专业人员为28人,占到编制人员的22%以上,科技人才总量偏少且断层严重,特别是中青年高层次科技人才断档,有的单位和行业出现“一代断层”,部分人才青黄不接,有的只是“一枝独秀”后继乏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少,受编制影响,亟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得不到充实。有些专业技术人员奇缺,如近年贵德县温室蔬菜迅速发展,但专业蔬菜技术人员只有3人,植保人员只有4人,真正从事该专业的只有2人,远远不能满足贵德县1.47万hm2耕地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和2 843座温室蔬菜种植技术指导工作。全县果树面积近0.1万hm2,果树专业人员只有1人,且尚无花卉和药材种植技术人员。畜牧兽医人员总数偏少,全县原有45名畜牧兽医工作人员,而现在只有30名畜牧兽医专业人员,面对全县30余万只牲畜的畜疫防治,新品种引进试验人员紧缺,工作量大。由于全县农牧业科技人员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断档严重,非专业人员比重大,在实际工作中只能由非本专业人员承担工作,致使工作风险和难度大。
2.4 农牧民科技人员缺乏,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难
农牧民科技人员是科技推广的主力军,农牧业科技的重点是推广,而在推广前需要一定的示范,示范带头人一般由农牧民养殖能手、种植能手、土专家充当。一方面为农民做样板,把新技术转变成现实的农业技术,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另一方面为新技术、新品种在本地区的推广积累适应性经验,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的技术参数,而目前这一重要环节的运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一是缺乏相应的农牧民技术人员,而目前农牧业种植和养殖效益差,有些农牧民急功近利,示范户更换频繁,起不到示范作用,致使农牧民科技人员缺乏。对许多新技术、新品种缺乏信息,个人技术能力不强,也就没有引进示范的能力,致使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难,承担本职的技术人员少,实践经验缺乏[2]。
2.5 科技人员待遇低
一是由于受指标的制约,使县、乡专业科技人员难以晋升,在全县农牧系统中只有2名高级指标,大多数专业人员长期在生产第一线进行推广,著作和论文少,职称晋升慢,挫伤了科技人员积极性。二是福利低。三是随着通讯业的迅速发展,广大科技人员经常与农牧民联系,并可不能及时到现场的情况下给予咨询服务,但往往由于缺乏通讯费而影响了工作。四是科技人员没有经费支撑,县财政每年只提高人员经费,而没有培训和业务经费,使科技经费严重不足。五是农牧民科技人员没有实用技术的培训费用,以及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费用,没有建立科技人员的奖励机制办法,难以调动农牧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3]。
2.6 科技人员服务意识与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少数科技人员科技服务意识不强,沿用机关办公的一套管理模式,实行坐班制,技术服务与农牧民实际需求差距大,服务点停留在讲课和乡镇一级上,真正到田间地头与农牧民接触的较少,没有真正从思想上做到为“三农”服务。二是少数科技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不注重学习新知识,没有真正提高为群众服务的知识业务水平,致使难以收到效果,在群众中威望不高。三是少数科技人员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敷衍了事,认为农民增产增收问题与自己关系不大。
2.7 三级服务网络体系不健全
由于近些年体制改革取消了科技乡(镇)长和村级农牧民科技员,并且进行了乡镇机构综合改革,成立了综合服务中心,使农牧民技术服务体系相对削弱,在农业上有中心、乡镇有站、村上有技术员的服务体系处于断线状态,特别是村一级相当严重,处于无人问、无人管的状况。畜牧部门服务体系基本健全,但技术人员较少,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从而使直接为乡村生产第一线服务的科技人员较少,加之乡镇科技人员大部分精力集中在乡镇其他事务上,专心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相对较少[4]。
2.8 服务体系经费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基础设施不完善,业务经费短缺。农牧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的基础设施十分简陋,手段比较落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畜牧兽医站基本设施不全,试验设备达不到县级农牧科技推广部门的标准要求。乡级农牧业技术服务机构条件更差,基本无任何设备和交通工具,在新技术推广和信息传输渠道方面仍处于“两条腿、一张嘴”的状态,财政没有预算用于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业务经费。
2.9 管理体制不规范
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中心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关系不明确,农牧局、林业局、卫生局等都是主管部门,各部门权责不明。加之服务体系(除畜牧外)“三权”下放到乡,乡镇管理模式不统一,县、乡两级业务出现断链,开展业务难度大。
3 农牧科技队伍及服务体系建设对策
3.1 加强领导,努力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
一是把竞争机制引入科技单位,把经济利益和科技人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结合起来。鼓励科技人员“下海”“出山”,敢为人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提倡有偿服务。二是深化职称改革,在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的基础上,对农牧业生产第一线科技人员的技术职称制定评审条件时要适当给予照顾。逐步取消“论资排辈”的现象,真正做到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结合贵德县实际,逐步开展县级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组织部门要制定选拔、培养、稳定和吸引科技人员的办法,重奖那些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使科技人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建功成才。四是切实解决农牧科技单位和科技人员的实际困难,对歧视、压制、挫伤科技人员积极性的人和事进行查处,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风气。政府要把人才培养纳入科技服务单位考核制度,落实合同聘任制、技术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加强现有农牧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再培训工作,建立长效的人员配置和培训机制。每个单位、每个岗位都要有相应的专业人员从事专业技术推广,并对他们规范培训、管理,调整不适合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非专业人员,优化科技队伍,尽快形成结构合理、行业配套、素质较高的科技队伍格局。五是进一步实行优惠政策,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国家、省、州出台的科技人员的优惠政策必须落实到位,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采取更为灵活的办法和措施稳定和吸引外地人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对学有专长、经验丰富,年龄虽长但身体健康,工作岗位又特别需要的一些科技人员,采取特殊政策,鼓励他们继续发挥作用;对近些年来成长起来的年轻科技人员和在工作岗位上自学成才的同志,在思想上关心他们,在工作上支持他们,在生活上照顾他们,为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和支持部分科技人员向基层、生产第一线、边远乡镇流动,允许和扶持一部分科技人员通过科技活动先富起来。六是稳定和加强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和农牧业科技队伍,建立健全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使用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在政治上、生活上经常关心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切实做到政策留人、事业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首先,对政治上要求进步、德才兼备、有专业特长和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农牧业专业优秀人才,要大胆提拔任用;其次,对有突出贡献的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给予物质奖励,真正做到奖勤、奖优,罚劣。鼓励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开发、承包、试验示范、领办科技示范场等,带动农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5]。
3.2 加大农牧科技队伍与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
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贵德县实际,努力增加农牧业
技术推广和普及的经费投入。并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实用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及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建立和完善科技队伍的奖励机制办法。此外,财政应对农牧民科技带头人,养殖和种植能手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和项目支持。并加大农牧民科技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农牧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建立起政府总体抓,农牧科技、科协等部门配合的农牧民实用技术人才管理机制,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农牧民实用技术人才建设工作[6]。
3.3 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提高农牧民实用技术人才的素质
各乡镇、各部门把农牧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纳入本乡镇、本行业、本单位的培训计划内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丰富培训内容。贵德县应紧紧抓住浅、脑山地区易于发展种、养业的优势,培训重点放在畜牧养殖、中药材种植、畜禽防疫、地膜洋芋、蚕豆种植等项目上;川水地区进行以塑料大棚种植、优质果品栽培、农牧机械驾驶与维修等方面为主的培训。
3.4 积极提高农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一是抓项目、增加投入。经费短缺和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农牧业技术推广的瓶颈。要使农牧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农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就必须增加农技推广、畜牧等农牧业科技服务部门的投入,保证必要的业务经费,这样才能确保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病虫害测报防治、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等技术性和服务性工作的开展。同时,改善基层农牧业技术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通过优化服务手段和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益[7]。二是加强领导。乡镇机构改革后,切实加强对农牧业技术服务工作的领导、管理和监督,为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业务主管部门多深入基层开展业务指导、技术培训、信息传递。三是加强管理、提高待遇、进一步稳定乡镇农技队伍。应关心和支持农技人员的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轮训和知识更新,不断增强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切实保证在岗农牧技术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农牧技术推广工作上,力求避免在编不在岗、专业不对口现象发生。关心农牧技术人员的生活,在不断改善其工作条件的同时改善其生活条件,适当提高待遇,以稳定农牧技术推广队伍,调动农牧技术人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尝试县、乡、村三级农牧业技术服务机构由县级主管部门直接管理,避免在职不在岗的现象,保证农牧业技术人员有充分的精力和时间从事农牧业技术服务工作。在人员任用上,实行全员聘用制,让能者上,庸者下;在工资待遇上实行岗位制,定岗不定人,岗位由受聘人员平等竞争;在经费上,实行财政预算制,由县财政共同预算,确保足额到位;在工作任务考核上,实行目标责任制,奖勤罚懒。
4 参考文献
[1] 王迪.农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2009(8):48.
[2] 陈永杰.辽宁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10(3):4-5.
[3] 钟书,李斯勇,朱鹏.荣昌县农业科技推广面临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07(3):82-83.
[4] 孙永胜.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理清思路 全力推进――大同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思考与实践[J].中国农技推广,2010(12):4-5.
[5] 管叔琪.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与农业科技和推广体系创新[J].安徽农学通报,2004(1):6-8.
乡镇农牧业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我区统筹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现状分析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政策影响,我区已形成了凝固的城乡分治二元经济格局,导致城乡在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下运行。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封闭的状态虽有所改善,但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三农”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1城乡产业分割,城乡之间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组合、自由流动,以城带乡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尚未形成,致使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作为连接城乡产业纽带的龙头企业少,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更少,全国372户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我区仅有12户。农民家庭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占7943%,第二产业占655%,第三产业占1031%。与全国同期相比,第一产业高3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12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我区农牧民的收入来源还主要依赖于传统农牧业,还未摆脱农田的束缚。
2城乡分割导致了城镇化发展缓慢,造成农村牧区人口转移难。我区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城镇化率虽然高出全国水平,但城镇功能相当薄弱,城镇的就业环境差,务工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各地在户籍管理、子女上学等方面采取城乡两策,人为设置了一些农牧民向城镇流动的障碍,难以实现农牧民向城镇的有效转移。我区从“九五”开始,每年从农村牧区转移到城镇的人口约20万人,扣除人口自然增长因素,转移速度仅为2%。照此速度,到2024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我区农牧民转移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因此,必须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农牧民的有效转移。
3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我区农牧民收入80年代快速增长、90年代后期增幅缓减,1979年―1985年间,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为979%,1998年―2002年间,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仅为129%,增幅下降了85个百分点。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1978年城镇居民收入为301元,农牧民收入为131元,两者相差170元,比例为229∶1;2002年城镇居民收入为6051元,农牧民收入为2086元,两者相差3965元,比例为29∶1,况且农牧民纯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要用于次年的生产投入,实际上两者比在4∶1左右。形成城镇居民与农牧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直接原因是受城乡分割的制约,农牧民收入渠道单一,从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相当有限。
4由于受重工轻农政策的影响,对农牧业的支持保护不够。多年来,由于自治区财力不足,对农牧业的资金投入水平较低,2002年全区财政支农资金支出为416亿元,仅占全区财政总支出的998%;信贷支农不尽人意,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向了工、商、交通、运输、通讯等高效产业,导致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缓减;农牧民由于本身收入水平较低? 调整,核心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变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进行全局性、战略性调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向。
(一)统筹发展规划,重点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牧区的支持力度
农牧业是弱质产业,对农牧业进行支持和保护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从一些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基本完成由农业支持工业向工业支持农业的转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有条件拿出部分财力来反哺农牧业、支持农牧业。因此在制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制定重大政策时,应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重点是打破城乡产业分割,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
经济发展是不以人为割裂的意志为转移的,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撑。要促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交流与融合,使其发挥“承城接乡”的重要作用,引导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工业、第三产业等新兴产业,支持农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农村牧区服务业等,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形成城乡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
(三)统筹城乡就业,重点是打破农牧民向城镇流动的人为障碍,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
在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就业功能开发,扩展城镇就业容量。着力构建城乡统一的职业介绍服务网络和劳动力市场,加强农牧民技能培训,广开农牧民就业门路,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公平就业机制,制定城乡统一的就业准入政策,清除体制障碍,加快落实户籍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全方位拓展劳务输出。
(四)统筹城镇居民和农牧民待遇,重点是清除人为的观念、体制障碍,逐步使农牧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
“三农”将在“三化”带动下走向繁荣,城乡将不再分割,城市政策将不再有重大差别,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也不再有人为的障碍,城市的技术、人才、资金、先进生活方式和价值道德观念将向农村牧区扩展,逐步实现农牧民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待遇,拥有与城镇居民公平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以及社会保障应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权利。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
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措施。加快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利用工业化促进农畜产品向工业品转化,为农村牧区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为农牧业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通过工业积累支持农牧业。加快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产业整合,打破所有制和城乡界限,让各种生产要素自由组合,自由流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快城市工业化进程,可以为改变农牧业生产条件、加快农牧业的机械化、集约化,用工业武装农牧业提供保障。
(二)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农牧业产业化,是农村牧区工业化的起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关键是统筹城乡产业交流和融合。目前,我区农牧业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制约产业化发展的两大因素: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二是农牧民生产的农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均衡化水平低,标准化程度更低。要使我区产业化跃上一个新水平,必须有针对性解决上述两大难题。要紧紧围绕乳、肉、绒、粮油、马铃薯、饲草加工等六大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皮革皮毛业,依托城市工业集聚的优势,加快加工企业向农村牧区延伸,实现与生产基地对接。要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活力和辐射带动力的龙头企业,要积极引进城市先进科学技术,提升农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农牧民增收。
(三)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牧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我区推进城镇化,要突出发展大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良的新格局。要大力发展城镇经济,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增强吸纳农村牧区人口和劳动力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坚持经营城镇,积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盘活资产,健全城镇管理制度,完善城镇管理法规。坚持改革创新,取消农牧民进城后在子女入学、就业、入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限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农牧民转移创造条件。
(四)促进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融合,加快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
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不能就农牧业论农牧业,必须跳出农村牧区这个构架,把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综合起来一体谋划,要把城市作为主攻方向,围绕市场来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要把畜牧业尽快调整成为第一产业中的主导产业。稳定发展牧区畜牧业,全面实施围封转移战略,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草原生态双赢的目标。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全面推行舍饲圈养,促进种养结合,多数地区逐步转变为以牧为主。调整农业种植内部结构。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优质牧草,形成比例协调、效益突出的粮、经、草三元结构,使农区走向为养而种的良性轨道。充分发挥我区农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使之成为我区称强于全国的优势特色产业。
(五)加快发展农村牧区教育,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
农村牧区教育,关系农村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提高农牧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所在。深化农村牧区教育改革,努力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以法律、法规和技能教育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的职业培训,逐步建立起职业培训与农牧民分工分业相衔接的机制,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农村牧区人口参与就业竞争并最终向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六)统筹城乡可持续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农牧民增收结合起来。使城乡之间生态协调发展,环境优美,趋向融合。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以城带乡、同步规划的思路,重视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由城市向集镇和农村牧区延伸,尤其是在水、电、路、通讯等方面形成城乡相连的网络,充分发挥网络效益,促进城乡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融合。
乡镇农牧业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充分认识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重要意义
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牧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完成农村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关键在于全面贯彻“*”重要思想,大力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牧区工作的领导,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农村牧区党的建设,切实把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好,充分发挥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践证明,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是把农村牧区党的建设与农村牧区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有效载体;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落实农村牧区党建工作责任制,实现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推进、常抓不懈的一个有效机制;是农村牧区党的建设中全面贯彻“*”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举措。
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有利于激发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的内在动力,调动各方面抓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旗县区、*乡镇和嘎查村三级共同争先进、创一流的工作格局;有利于深入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增强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通过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牧区工作的领导,推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持农村牧区的稳定。全市各级党组织一定要从建设经济强市和农村牧区工作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重要意义,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抓紧抓好这项工作。二、正确把握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全市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重要思想,以党的*和*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发展农村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七届四次、五次全委会议、市委九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农村牧区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把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真正建设成为贯彻“*”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通过创建活动,积极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牧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牧
区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为我市农村牧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应把握以下原则:
(1)坚持围绕中心,促进发展。“三级联创”活动必须围绕党在农村牧区的中心任务来展开,与全面推动农村牧区工作相结合,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转变于部作风为切入点,扎实推进全市农村牧区各项工作。
(2)坚持从实际出发,务求取得实效。“三级联创”活动必须紧紧围绕全市农村牧区的各项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实际来开展,以扎实的作风、深入细致的工作,切实解决农村牧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用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成果检验活动的成效。
(3)坚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要充分发挥全市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旗县区委的关键作用,形成旗县区委、*乡镇党委、嘎查村党支部积极争创先进的氛围。要把纵向联创与横向联创结合起来,调动各涉农涉牧部门的积极性,使涉农涉牧部门在创建活动中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形成协调配合、多方联动、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4)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按照“*”重要思想的要求,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及时调整目标,丰富内涵,实行动态管理,不断为“三级联创”活动注入新的活力。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改进创建方法,完善创建措施,努力提高我市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三、进一步明确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一)大力开展全市创建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旗县区活动。各旗县区委要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以争创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旗县区为目标,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切实加强对“三级联创”活动的领导。各旗县区委要把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常委会定期研究制度,及时解决“三级联创”活动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要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旗县区委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加强宏观指导,确保“三级联创”活动取得实效。旗县区委组织部作为“三级联创”活动的组织实施部门,要制定“三级联创”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创建目标和具体要求,把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和2024部门
(2)加快发展农村牧区经济,努力提高农牧民收入。在组织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中,各旗县区委要把发展地区经济、提高农牧民收入与加强和改进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各自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合理调整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城镇化水平,确保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稳步提高。
(3)加强农村牧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各旗县区委要组织开展对农牧民群众民主法制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制意识,切实尊重和保障农牧民群众的民利。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嘎查村财务公开、村务公开、村帐乡记及。*乡镇政务公开等制度,全面推进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牧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外部环境。
(4)切实加强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各旗县区委要
切实加强*乡镇和嘎查村领导班子建设,按照熟悉经济、积极肯干的标准,选准配强*乡镇党政“一把手”,从而使乡村两级党组织按照“五个好”(即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牧民群众反映好)的要求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使广大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要认真抓好制度建设,落实好各级党委抓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和工作机制。要注意培养、选拔和建设一批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的先进典型,发挥好样板—和示范作用,促进本地区的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5)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旗县区涉农涉牧部门和*乡镇站所要切实转变作风,严格依法办事,积极为农牧业、农村牧区和广大农牧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农村牧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力求使基层干部满意、农牧民群众满意。
(二)认真开展创建“五个好”*乡镇党委活动。*乡镇党委是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的“龙头”,在“三级联创”活动中承担重要责任。*乡镇党委书记要认真履行好直接责任人的职责,把开展“五个好”党委的创建活动纳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加强*乡镇党委领导班子自身建设。领导班子要自觉学习和实践“*”重要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廉洁勤政,奋发有为。*乡镇党委书记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2)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按照市委九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的要求,充分挖掘本地的资源、地缘等各种优势,选准符合当地实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路子,不断增强*乡镇的经济实力,稳步提高农牧民人均收入。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使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行为成为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o
(3)发挥好*乡镇党委对嘎查村党支部、嘎查村民委
员会的领导和指导作用。要组织指导嘎查村党支部开展“五个好”支部创建活动,发挥党支部在村级组织中的领导
核心作用。加强对“一人兼”干部的监督管理,妥善解决好“两委会”关系不协调的问题。要有计划地改善村党支部活动室的条件,按照好中选优的原则,逐步扩大嘎查村党支部书记规范化管理的范围。
(4)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建设。重点抓好对*乡镇和嘎查村干部的理论培训、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加强对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认真组织实施好农牧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发挥党员在农村牧区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大发展年轻农牧民党员的力度,逐步改善党员队伍结构。
(5)抓好*乡镇党委的基础性建设工作,使*乡镇有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乡镇干部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乡镇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党群干群关系协调密切。
(三)积极开展创建“五个好”嘎查村党支部活动。嘎查村党支部是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基础。嘎查村党支部要按照县乡两级党委的总体要求,扎扎实实地开展好“五个好”嘎查村党支部创建活动。
(㈠领导班子好。要通过嘎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人兼”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等途径,扩大党支部成员的群众基础,提高党支部班子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支部要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积极探索富村富民的好路子,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嘎查村党支部书记要当好“班长”,支持村级组织依法做好各自的工作。
(2)党员于部队伍好。嘎查村党支部要认真组织开展“一责一册”活动。“一责”即农牧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每一名党员参与管理村务政务、经济建设和村内各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好农牧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册”即农牧民党员行为监督手册。由党支部对每一名党员参加支部活动、履行义务、学习培训等情况进行跟踪记载,做好综合评价。要按照“*字”方针,做好培养和发展年轻农牧民党员工作,逐步改善农牧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
(3)工作机制好。要建立健全一套符合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基层组织有效运行的工作制度。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挥支部的组织作用,为发展经济提供服务。
(4)小康建设业绩好。嘎查村党支部要认真分析当地发展经济的优势,因地制宜地确定经济发展思路。发展第一产业有优势的嘎查村要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积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探索“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发展二、三产业有优势的嘎查村要做到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逐步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从而带动本嘎查村经济的发展,增力口农牧民收入。要大力力口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嘎查村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5)农牧民群众反映好。嘎查村“两委会”要认真落实“办实事承诺制”,诚心诚意为农牧民群众办好事、实事。嘎查村干部要做到尊重农牧民、爱护农牧民,工作措施符合群众意愿,工作作风和工作实绩群众满意,党组织得到群众拥护。四、认真做好“三级联创”活动的考核和先进评选工作“三级联创”活动的考核和先进评选,将实行分级负责制,哪一级组织表彰就由哪一级负责考核评选。市委将评选表彰“五个好嘎查村党支部”、“五个好*乡镇党委”、“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旗县区”、“先进市直涉农涉牧主管部门”、“基层满意的旗县区涉农涉牧部门”、“群众满意的*乡镇站所”。
(一)对各旗县区委创建活动的考核标准和方式。为使“三级联创”活动具体化、易操作,市委组织部分类制定了*市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旗县区、“五个好”*乡镇党委、“五个好”嘎查村党支部的考核评定标准(附后)。旗县区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要根据这个标准,制定各自的考核细则。市委组织部每年中期对各旗县区委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情况进行抽查,年底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并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定打分,为评选先进奠定基础。
(二)对市直涉农涉牧部门创建活动的考核范围和内容
参加考核评比表彰的市直涉农涉牧部门主要有:民政局、财政局、农牧业局、水务局、扶贫办等部门。
考核内容:能够与各旗县区配合,对旗县区、*乡镇政府的涉农涉牧部门和站所的争先创优活动提出针对性强且行之有效的措施;抓本系统基层单位创建活动,能够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措施、有效果;能够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深入基层,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三)先进评选时间和比例。按照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统一要求,评选活动每2—3年进行一次,2005年进行第一
次表彰。市委讦选先进的比例为:旗县区25%左右,*乡镇20%左右,嘎查村5%左右,市直涉农涉牧部门20%左右,旗县区涉农涉牧部门5%左右,*乡镇站所5%左右。
(四)先进申报办法
(1)评选自治区级先进旗县区、“五个好”*乡镇党委、“五个好”嘎查村党支部和县、乡两级基层群众满意的涉农涉牧部门、站所,由旗县区委上报自查报告和能够展示其工作情况的音像资料(光盘)。市委组织部先行审核考察,经市委研究后向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择优2024。
(2)评选受市委表彰的先进旗县区、“五个好”*乡镇党委、“五个好”嘎查村党支部和市直涉农涉牧部门及县、乡两级基层群众满意的涉农涉牧部门、站所,由旗县区委和市直涉农涉牧部门2024市委组织部组织考核,市委进行审寸比。
(3)评选受旗县区委表彰的“五个好”嘎查村党支部,由嘎查村党支部自查申报,所在*乡镇党委2024旗县区委考核审批;“五个好”*乡镇党委,由*乡镇自评后向旗县区委申报,旗县区委考核审批;基层满意的涉农涉牧部门站所,由旗县区委组织评选,征求上级主管部门意见后,由旗县区委审批。
5、评选先进考核
评选先进考核要依据市委确定的考核评定标准,把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排名均靠后,以及发生恶性涉农涉牧案件、大规模和弄虚作假的单位不能评为先进。市委组织部组织的考核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一是实绩展示。各旗县区、市直涉农涉牧部门和被2024单位的实绩、典型事例要形成文字材料和音像资料(光盘)报市委组织部考核评价小组。
二是组织考察。根据各旗县区、名单位报送的材料,组织考察组进行访查、核实。考察核实采取“听、看、查、访、议、评”等方式进行。即听取被考核地区、单位的汇报,查看各级党组织研究农村牧区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的记录和2024文件资料,到*乡镇、嘎查村进行调查了解,采取走访、召开座谈会、民主测评等形式广泛征求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三是打分。
综合实绩展示和访查核实的情况,按照市委确定的考核标准,对考察地区进行打分。四是公示。根据得分情况,充分参考年度组织部门考核结果,提出候选名单,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
6、先进命名表彰办法
(1)创建活动的日常命名采取分级管理的方式进行。“五个好”*乡镇党委、“五个好”嘎查村党支部均由旗县区委命名,市委抽查审核。从2004年开始,旗县区委每年要组织对所属*乡镇党委和嘎查村党支部进行评选、命名和表彰,*年以前命名的“六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嘎查村党支部随之取消。
(2)命名表彰工作在年底检查后进行。对评选表彰各类先进实行动态管理,按条件评定,做到有进有出。已命名表彰的地区和单位,仍要参加新一轮的评选。
五、切实加强对“三级联创”活动的组织领导
全市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增强创建意识,努力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市委着重制定明确的创建内容和考核标准,提出实施意见,抓好创建活动的组织实施,并且抓好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旗县区委要在抓好自身创建的同时,着力抓好*乡镇党委和旗县区涉农涉牧部门的创建活动,指导和督促*乡镇党委抓好嘎查村党支部及*乡镇站所的创建活动。市委将把“三级联创”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评价旗县区委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把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成效,与旗县区领导干部的提拔使用结合起来。
乡镇农牧业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苏木乡镇政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职能作用难以发挥
从表面上看,当前苏木乡镇仍然管理着相当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而事实上由于管理效能的弱化,苏木乡镇干部在群众面前少了底气和号召力。在发展经济上,乡镇政府常常是“有想法,没办法”,更多时候,只是满足于完成旗县下达的任务罢了,其组织生产、发展经济的能力大打折扣。在社会管理上,随着农村牧区改革步伐加快,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及村以下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由全体村民自主决定,苏木乡镇在发展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计划生育、处理农村矛盾等领域事实上的调控能力和组织能力越来越弱。虽然苏木乡镇不少职能进行上划,但稳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招商引资、基础建设等日常事务依然繁重。旗县什么工作重要,就要求苏木乡镇签订责任状,而苏木乡镇以下是行政村和群众,苏木乡镇一级难以把责任状继续签下去,即使签下去了,责任追究也不好落实,导致多数苏木乡镇政府疲于应付完成上级交办的考核任务,乡镇主要领导整天忙于应酬接待,很难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二)行政权限不断削弱
从法律规定看,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基本上都将行政执法权授予了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苏木乡镇一级没有任何执法权。从机构设置来看,2006年机构改革后,一般的苏木乡镇党政综合办事机构设3个,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事业单位设3个,即农业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文化广播服务中心。从对地方事务的管理权限来看,苏木乡镇政府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组织、人事权,所谓的财权也十分薄弱,成为一级不完备的政府,难以发挥整合乡村、治理乡村的功能。目前还存在着一种大趋势,权力和利益往上走,责任和风险往下移。旗县级把部分有权的站所收回,税务、工商、林业、土地、司法、公安、教育、卫生等单位都实行上划管理;最后苏木乡镇剩下一些如农业服务中心、计生服务中心、文化广播中心等“包袱”站所。对上划单位,乡镇大多难以调控,而上级主管部门又难以管理到位,形成管理漏洞,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苏木乡镇的调控能力和服务功能。
(三)财政运转十分艰难
当前,苏木乡镇财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特别是林区乡镇多数入不敷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很弱。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大多数以农业为主导的苏木乡镇财政收入明显减少,下拨的转移支付资金难以填补资金缺口,苏木乡镇负债的现象十分普遍,少的二三百万元,个别苏木乡镇负债已达上千万。而苏木乡镇的刚性支出却在不断扩大,维稳经费支出逐年加大,致使苏木乡镇机构运转异常艰难,职工的旅差费、办公经费、接待费无所不欠,潜在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基层政权的形象。
二、苏木乡镇政府改革与职能转变应遵循的原则
当前,苏木乡镇机构改革之所以至今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其根本原因就是职能定位出了问题。至今大多数人仍习惯把苏木乡镇政府作为一级大包大揽的政府对待,把所有问题都让它“扛”,结果导致了苏木乡镇目前的困境。要解开这个难题,必须从体制、机制和职能定位上作根本性的改革,方可顺应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形势,实现松绑解困、促进苏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一)精简效能的原则
苏木乡镇改革与职能转变,必须下功夫精简机构、分流人员,高效能配置机构和人员,重塑苏木乡镇机构框架。贯彻这一原则,前提是要对苏木乡镇职能进行科学定位。“从抓转变职能入手,努力建设服务型、法制型政府。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适当调整乡镇在经济管理上的职能。切实把工作重点从直接抓招商引资、生产经营、催种催收等具体事务转到对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以及营造发展环境上来。”弱化经济发展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维护稳定职能。
(二)统筹兼顾的原则
工作中不仅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当考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不仅要考虑大面上的一般情况,还要考虑特殊苏木乡镇的特殊情况,按照城关镇、中心镇、农牧业苏木乡镇等分类施策,摒弃“一刀切”和整齐划一的做法。
(三)渐进有序的原则
一方面,要做好理论、思想准备工作,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案,先行试点,总结成功经验,再逐步推开,防止大起大落。另一方面,思维方式要从“以管理为主”转变到“以服务为主”的意识上,实现“小政府、大服务”。建立服务型政府模式,就是要把“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纳入政府职能的轨道,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行政体制。要紧紧抓住服务“三农三牧”为第一要务,切实为农村牧区繁荣、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提供有效服务,使苏木乡镇工作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民增收的“火车头”和“加油站”。
三、苏木乡镇政府改革与职能转变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调整充实苏木乡镇政府职能
总理指出“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行政效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乡镇机构该履行的职能、该提供的服务,不仅不能削弱,还要逐步加强。”加强苏木乡镇政府的权力,就是要着力解决苏木乡镇政府“责大权小”的问题,因此,要研究分期分批把上划的涉农单位、窗口服务单位尽快下划,主管部门管业务,人权、事权、财权由苏木乡镇统一管理,增加苏木乡镇统一调控能力。具体的改革措施应是将现有的旗县派驻的七站八所等变成苏木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对这些机构进行职能重新划分,直接对苏木乡镇政府负责,使苏木乡镇政府真正成为一级实体政府,让苏木乡镇政府真正成为组织和协调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执行地方和基层政务的政权主体。
(二)加强苏木乡镇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苏木乡镇干部队伍建设,重点是采取有效措施,教育好和充实现有干部队伍。针对基层干部老化、学历不高的问题,应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尤其是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教育培训。针对基层干部工作环境差、福利待遇低的现状,应逐步改善办公生活条件,制定特殊政策,使工资、福利待遇向一线倾斜。同时,要从长效管理机制上去研究和激活苏木乡镇干部队伍,研究好旗县、乡干部的双向流动渠道,对农村牧区工作经验丰富、能力全面的人,应注意培养和使用。通过实行竞争性苏木乡镇长直接选举,使苏木乡镇政府更多地具备民意基础和责任意识,成为有活力、有权威、有效率的基层政权。
(三)加大对苏木乡镇财政支持力度
在现有体制模式下,基层财政基本上无财权,财力大小完全听凭上级摆布。针对绝大多数苏木乡镇是负债运行的现状,上级应调查核实苏木乡镇的实际收支情况,对财力弱小、经济总量小的苏木乡镇可进行乡财旗县管,从转移支付中专项解决机构运转经费的不足部分。针对部分苏木乡镇的“空壳”现状,尽量不要求苏木乡镇对一些工作和项目配套相关经费,防范新债务苏木乡镇的产生。对现有债务苏木乡镇,一方面严防其债务扩大;另一方面对现有债务要认真清理核查,由上级政府拟出还债计划,逐步还清债务,保障苏木乡镇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四)努力创新苏木乡镇工作方式方法
面对新形势,广大苏木乡镇干部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坚持以“务实、科学、创新”三大原则,充分发挥苏木乡镇、村两级组织职能,全面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四化”进程,探索提高为“三农三牧”服务的水平。
进一步加大服务型政府建设力度。探索建立苏木乡镇便民服务大厅,采取印发便民服务手册、发放便民服务卡、集中办理上门服务等措施,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工作效率。
乡镇农牧业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内蒙古居民收入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我区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平均水平比,仍有较大差距。刚刚过去的2016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975元,比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低641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609元,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低754元。到“十三五”末的2024年,我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能不能分别消除641元和754元的差距,实现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呢?为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回顾一下“九五”以来我区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情况:
(一)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拉大趋势
近年来,我区城乡居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跟全国比,我区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九五”末的2000年差距是1151元,“十五”末的2005年差距是1356元,“十一五”末的2010年差距是1411元,“十二五”末的2015年差距降为601元。我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九五”末的2000年差距是215元,“十五”末的2005年差距是266元,“十一五”末的2010年差距是389元,“十二五”末的2015年差距是646元。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从2013年起国家实行收入统计一体化改革,我区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数据发生了变化,但差距拉大的趋势没有改变。
(二)缩小收入差距不能重蹈覆辙
2011年,国家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五年过去了,我区城乡居民收入不但未能实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要求,反而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十五”和“十一五”时期,我区GDP增速连续八年全国第一,而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却越拉越大。其原因在哪里?如果不能认真分析研究这些问题,在决胜全面小康的今后四年里重蹈过去五年、十年、十五年覆辙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二、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症结分析
坚持问题导向,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工作方法。解决问题,必须认清问题、看准方向,分析原因、找准症结,确定目标、理清思路,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明确责任、完善机制,落小落细、一抓到底。因此,分析原因、找准症结是解决居民增收问题的必要前提和关键所在。
(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收入差距拉大的首要原因是领导重视不够。一个时期以来,在以GDP论英雄思想影响下,有些领导“唯GDP”论作祟,忘记了搞经济的根本目的,不重视或只在口头上重视城乡居民收入;对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视而不见,见了也不以为然、习以为常;对制约增收的问题,不调查、不研究、不分析原因,提不出具体思路、拿不出有效措施;讲一些没有错但也没有用的空话套话来应付,使问题依然如故。重视增收问题,我们要像前不久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徐海成家和村民们细算收入支出账那样,真正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重视只能体现在行动上。
(二)群众增收缺少必要条件
增加收入靠发展生产,发展生产的基础是生产资料。除了生产工具以外,发展养殖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牲畜,发展种植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耕地。兴安盟、乌兰察布市、赤峰市、通辽市是城l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盟市,同时又是乡村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多、牲畜头数较多的盟市。这些盟市的特点是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低,城镇经济发展不足,城镇吸纳就业能力较弱。因此,增加农牧民收入主要靠种养业,比如可以发展肉牛养殖。但从目前看,乡村人口人均拥有牛的头数,兴安盟0.8头、乌兰察布市0.3头、赤峰市1.1头、通辽市1.8头,人均生产资料太少,特别是多数低收入户没有牛,增收缺少物质基础。
(三)农牧民组织化程度较低
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是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是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由之路,是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我区农牧业组织化程度与全国相比有很大差距,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有数量没质量,多数合作社只是为了拿到一点扶持资金而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真正做到紧密型合作、对农牧民增收有贡献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其数量不到总数的百分之十。相关领导和2024部门还没有认识到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做好组织引导、扶持发展、总结完善、典型引路、推广提高等工作还有很大空间。
(四)城镇居民就业增收的产业基础较弱
城镇居民增加收入的前提是就业,就业的前提是有就业岗位,就业岗位的多寡取决于产业的发展。产城融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城镇辐射带动乡村、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是城镇居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依托。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业创业是人民群众的第一需求。因此,应以宜业为重点,统筹推进宜业、宜学、宜医、宜养、宜居、宜行、宜游的城镇化。这些年,不少城镇楼房建造有余、产业发展不足,造成有城无产或有城少产,导致创业不易就业难,直接影响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
三、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本质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本质是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的劳动回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转化为产品才能有回报。因此,首先要让劳动者实现就业或者拥有生产产品的生产资料。劳动者的劳动要有回报,其产品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为此,必须构建从生产、加工到消费的完整产业链。提高劳动者劳动回报,就是提高生产效益。这意味着必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必须转变生产方式、提高技术含量、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劳动者劳动技能。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四、针对问题制定精准的增收举措
我们应充分认识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目标的重大意义,始终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在解决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过程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应分门别类调查研究本地区制约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的突出问题,分层次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针对不同问题和不同原因,制定切实管用的措施,动用各类可利用资源,以超常规举措,限期解决问题。
(一)根据收入构成提高城镇居民收入
城镇经济发展是城镇居民增收的基础。2015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62.1%,经营性收入占15.7%,财产性收入占6.1%,转移性收入占16.1%。财产性收入比重最小,但目前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潜力不大。提高工资性收入,既要按政策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更要提高企业职工工资。应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降成本、增效益,实现职工工资同步增长。提高经营性收入,应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措施,优化创业就业环境,放手发展非公经济,扩大就业,提高个体私企收入。提高转移性收入,应合理提高养老、医疗、教育、廉租房等的财政补助标准。
(二)用市场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应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完善创新创造利益回报机制,分类施策,支持劳动者以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创新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应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培养造就更多技术工人,提升技能人才待遇,完善技术工人薪酬激励机制。应保障科研人员合理的基本薪酬水平,落实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2024政策,健全绩效评价和奖励机制,激励创业创新。应扶持小微创业者创业,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释放市场活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健全创业成果利益分配机制,打通创业致富通道。
(三)构建独具特色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
构建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要解决的是生产什么产品的问题。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以大幅度提高农牧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持续扩大低收入农牧户的生产资料,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大力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结构,优化农牧业产业体系,推动农牧业产业提质增效。比如,适宜于发展种养结合产业的玉米主产区,应坚持粮改饲,引导农牧户改种青贮玉米,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延长产业链。扶持低收入农牧户人均饲养两头基础母牛起步,四年内人均饲养基础母牛三至五头,人均增收一到三万。依托何种产业增收,必须从每个农牧户实际出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
(四)构建富有效率的现代农牧业生产体系
构建富有效率的生产体系,要解决的是怎样生产产品的问题。必须强化农牧业物质技术装备支撑,提高农牧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推行绿色生产,优化农畜产品生产体系,推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比如饲养肉牛,必须坚持集约化饲养,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因地制宜制定饲养规程,从棚舍窖池建设到品种选择、配种防疫、草料搭配、饲养饮水、出栏周转等,都要规程化、信息化、标准化。必须适应生产产品各环节需求,创新公益方式,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五)构建效益较高的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
构建效益较高的经营体系,要解决的是谁来生产产品的问题。适度规模经营是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扩大农牧民增收渠道的有效途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牧业、带动农牧户增收的有效组织形式。应完善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重点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牧业经营体系,增加农牧民收入。应依托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农村牧区生产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六)加快推进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开展农村牧区承包土地草原的确权登记颁证,是推进农村牧区土地草原集体所有权、农牧户承包权、土地草原经营权“三权分置”的依据,是促进农牧户土地草原经营权流转、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是搞活土地草原用益物权、农牧户用承包土地草原的经营权抵押贷款、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的条件,是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快推进农村牧区承包土地草原确权登记颁证重要而紧迫性。应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尽快保质保量搞好全区农村牧区承包土地草原的确权登记颁证。
(七)创新精准扶贫脱贫机制
精准扶贫的要义在于因户因人施策。精准认定每户每个人的脱贫能力,是精准扶贫各项措施中的基础性前提性措施。导致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一些因智力体力方面的缺陷而脱贫能力不足的贫困户,如果沿用直接给钱给物的方法扶持,往往难以奏效。在多年来的扶贫开发中,脱贫能力较强的贫困户已经脱贫。现有的贫困户,相当一部分脱贫能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创新扶贫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将扶贫资金或相当的生产资料量化入股经营效益较好的农牧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用合同形式确保贫困户依靠股份分红和力所能及的打工收入脱贫,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八)创新城乡居民增收的财政金融支撑
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需要财政金融强有力的支撑。金融是产业发展、生产运行的血脉,调整产业结构、调优种养结构、扩大生产资料、农田基本建设、畜牧业基础建设、购置先进机械、创新创业、经办实体等等,都需要资金投入、金融服务。而且这些投入具有用量大、周期长、见效慢、抵押小、有风险等特点,需要创新服务方式,尽力解决老百姓增收y题。应把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投入适度增加;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城乡居民增收发展投资基金;探索财政资金支持城乡居民增收金融化运作,扩大金融供给总量;坚持金融服务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双重属性,建立支持城乡居民增收普惠金融体系;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降低服务成本、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破解金融城乡二元结构;依托支持城乡居民增收发展基金,建立健全购买保险服务体系、政策性信贷担保体系、金融风险线上线下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和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等等。
(九)关键是干部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