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网合同范本内容页

行政合同管理制度(整合5篇)

2024-07-09 04:07:02合同范本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政合同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行政合同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市政工程项目也逐渐增多并且变得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的市政工程合同会涉及到更多方面的负责人,包含更多的内容,增加了管理难度。本文对市政工程合同的分类和合同管理的目的进行了简述,并提出有效的市政合同管理措施。

关键词:

市政工程合同;分类;管理目的;管理措施

市政工程是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市政工程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工作环境,是利国利民的重要工程项目。同时,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建立的逐渐完善,工程建设领域业主负责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制度也逐渐完善,在市政工程中,涉及到多个项目参与方的合同法律关系,只有创建完善的市政工程合同才能明确项目的内容、分工、细则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市政合同的管理关系到市政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因此必须加强市政合同管理,才能够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1市政工程合同概述

1.1主要内容及分类市政工程项目的实施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的过程,一个是工程合同的签订过程,另一个是合同的执行过程。市政工程的合同签订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经过不断地修改,这是因为市政工程合同涉及到该工程的各个方面的规定,是工程的发包者与承包者为了完成工程的具体内容,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所签订的协议。与市政工程建设业主2024的合同可以大致分为五个类型,即: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技术合同、委托合同、买卖合同等。市政工程合同是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最高行为准则,受到法律保护,是约束市政工程具体实施内容的主要协议。

1.2进行市政工程合同管理的目的市政工程的合同在施工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对合同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这个管理过程,首先可以提高市政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工程合同通过有法律效力的形式约束了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工程进度、工程投资等内容,能够非常有效地促进整个建设过程的有序化,提高管理水平;其次,市政工程合同的管理能够促进市政廉政建设,通过合同条款能够更明确市政项目的投标、投资等过程,可以有效杜绝非法工程建设的情况发生;最后,市政工程合同的管理工作还能够规范化我国的经济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市场全方面实施制度化、法律化的管理,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完善。正因为市政工程合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必须找到更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市政工程合同管理工作效果的提高。

2加强市政工程合同管理的措施

2.1加强合同分析与拟定过程的管理市政工程合同的建立需要一个较长的分析与拟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分析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合同本身的质量,也决定了合同管理的难易程度。比如说,在一个市政建筑工程中,需要对建筑的具体内容也就是建筑设计图纸进行确定,然后还要对具体的工期、投资、质量指标等进行确定,然后将其写入到合同中,这就是一个分析与拟定合同的简单过程,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对建筑工程中的一些潜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审核,就会带来许多管理上的麻烦,例如发现建筑图纸不合规范或者实际无法操作等,就需要更改图纸内容,那么就会涉及到一系列合同内容的更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如果在分析拟定的过程中就能够快速准确地发现这个问题,那么就能在合同完成之前及时修改,避免影响了后续过程,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也就降低了合同管理的难度。因此,合同的分析与拟定过程也是市政工程合同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分析过程的管理,能够大幅度降低市政工程合同管理的繁复性。

2.2实施合同示范文本制度市政工程合同是一种标准化、法律化的协议,因此在合同的形式上也要进行规范。我国早在1999年就印发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这一文本内容包括了一份有效的市政工程管理合同应该具有的所有项目内容,以及相关的法律条文等等,是市政工程合同拟定的最佳示范文本。实施合同示范文本制度,能够有效约束合同的内容形式,一方面能够帮助合同相关的当事人了解在该市政工程项目中需要了解的相关法律条款和规章制度,同时也能够了解市政工程合同的所有相关项目内容,便于工程的相关当事人按照合同执行工程内容;另一方面,实施合同示范文本制度也有利于行政管理机关和相关督查部门对市政工程进行监督管理,可以快速找到合同的相关约定,如果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法律冲突,规范的文本合同更有利于仲裁机关及时做出仲裁,避免影响市政工程施工,能够有效提高对市政工程管理的效率。

2.3建立市政工程合同管理体制市政工程合同的管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对其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合同管理的过程非常繁复,洽谈、草拟、评审、交底、学习到履行跟踪、变更、中止、解除、终止等过程都需要专业的人员管理和相关的制度规定作为参考。合同管理制度必须包括合同交底制度、责任分解制度、每日工作报送制度、进度款项审批制度等主要的内容,在每一个方面都要制定相关的处理方案并给出法律法规依据。比如说,如果在管理过程中发现市政工程的工期发生了延误现象,那么要从每日的合同管理报告中分析工期延误开始的准确时间以及可能的原因等,然后要根据工程的合同约定和工程的具体情况明确延误的具体原因以及相关责任人等,最后还要按照合同规定督促工程的加快,要确保工程最终的完成情况,同时还要依照合同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整个工作的完成必须在一个完善的市政工程合同管理体制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完善的管理体制才能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

3结束语

市政工程合同是规定市政工程主要内容及工程责任、义务的主要协议,对于工程涉及到的各方当事人都有着很强的约束力,具有法律效力,是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最高准则。市政工程合同的管理则关系着合同执行的效率,加强合同的管理,能够有效促进市政工程按照约定顺利完成,提高我国市政工程管理的规范性和法律性,有助于我国工程建筑行业的市场经济规范化发展,促进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红.浅谈加强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2,(22).

行政合同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重要性;风险控制;策略

在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中,行政事业单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财务管理也直接影响着财产的安全,只有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能够采取有效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实现内部的有效控制,才能够降低其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财务风险。

一、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要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下运行,只有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才能够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运行,这可以有效地提升整体的经济效益。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可以预防各类风险的产生,在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也需要逐步进行调整和优化财务管理,保证其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并应对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公开透明,并主动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较为传统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各项工作中贯穿着财务管理的内容,但是部分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也没有将其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在我国传统的管理理念下,财务部门缺乏先进的管理意识,也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于决策所产生的直接影响,这就使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不够科学。[2]

(二)规章制度有待完善

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在规章制度的管控下运行,但是在传统的管理理念影响下,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无法适应新时期经济形势变化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财务部门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导致国有资产的买卖缺乏专业的监督,得不到有效的落实,而在各部门设备不断更新的情况下,不能有效协调资产的使用,出现了浪费的问题,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序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甚至会产生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三)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在我国传统管理理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不是很高,部分财务人员将财务工作与记账报账相对等,这就导致财务人员的知识储量不够丰富。在时展的背景下,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得到及时更新,并不断地增加财务管理的经验。[3]但是,部分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相对较低,同时缺乏创新意识,导致整体的管理效率相对较低。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必须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养。

(四)预算管理落实不到位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在日常运行中落实不到位,没有按照预算目标进行管理,这就导致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出现了资金浪费的问题。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奖励机制与业绩评价机制结合不紧密,不能体现全面预算反映经济活动内容的功能作用,在数量、表格上不能反映出真实的财务状况。

(五)财务合规管理存在缺失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在合规管理方面存在缺失,主要表现在制度制定和政策执行上,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形势相违背,在诸如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以及项目建设管理等关键业务流程中存在问题。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事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灾害控制等非常规形式下的财务业务,会在没有应急预案的情况下特事特办,导致财务管理不合规定。财务管理流程设计环节客观上存在不合理因素,既不利于审批操作、又不利于效率的提升,同时不符合简化服务流程便民的需要,导致行政审批环节重复、手续重叠、效率较低,造成招标投标管理工作事后合同现象比较普遍。其次,从财务管理要素分析行政业务在规定执行完成主体内容的情况下,对于政策依据、过程操作的痕迹保留的不够,在行政管理的合法性、必要性、规范性出现问题时难以追责。再次,在合规管理监管问题上,虽然形式上建立了相关的制度体系,形成了提醒警示机制,但对管理者工作的执行结果、制度落实情况跟踪不及时、监督检查不到位,造成出现问题无法追究,处罚责任无从落实。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的策略

(一)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加强财务管理可以提升事业单位的竞争力,尤其是在事业单位日常经营中,财务管理贯穿于各个方面,要更新财务管理的理念,加强对于财务管理的认知,并推动各项工作与财务工作之间进行有效的对接。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要使财务管理制度得到充分的落实。在更新财务管理意识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也必须要注意财务管理并不是独立的部门,为了使其自身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要与业务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加强内部财务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更新财务管理理念之后,其规章制度也需要完善,要结合新时期财务管理的要求来完善旧的规章制度。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强内部的财务控制,通过高标准和高要求来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对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监督以及落实。[4]此外,行政事业单位也可以定期对财务运行的状况进行监督以及考核,对于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调整和优化。同时,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之后必须要注意,如果发现了问题需要及时上报和解决,在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下完善当前的财务管理体系。财务人员要在财务主管的带领下了解整个市场的发展状况,并不断地降低内部运行的成本,通过交流以及相互之间的监督,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得到有效的控制。

(三)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必须要提升财务工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打造专业的财务管理队伍,并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在认识到财务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能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对业务人员进行考核时,必须要让其了解到最新的财务知识,并针对其开展专业的培训,同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定期针对财务管理人员开展法制教育,使其能够严格地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保证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不出现的问题。为了提升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一些表现相对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不断地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使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分配,并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四)强化预算管理

为应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行政事业单位强化预算管理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财政部门2024挖掘预算潜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将全面预算管理思想、建立一体化的预算管理系统、执行中央和地方预算政策相融合作为推进深化预算制度改革、促进措施落实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政策解读不到位、规范标准不严格、预算信息不及时、执行过程不规范等薄弱环节,把提升预算管理的数据控制能力、夯实预算管理工作基础作为行业人员的基本功。通过提升管理能力、加强责任心,使相关工作人员真正担负起财政预算的光荣使命。为了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预算管理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行政职业单位需要注意针对资金的使用以及资产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计划,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明确资金的使用,并严格按照预算来进行,避免出现私自改变的状况。如果在预算制度运行中出现了必须要更改的事项,那么在经过财务管理部门开会商讨的情况下合理开展,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也需要注意使用信息化技术,对于当前预算管理制度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以及管控。

(五)强化合规管理的应对策略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要将合规管理思想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从业的重要手段,要在全体干部员工中树立起对合规管理心存敬畏、心有底线的观念意识。首先,将合规管理与廉洁从业教育进行充分融合,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关键领域建立起管业务必须抓合规管理、抓作风建设必须抓合规管理、抓生产经营中心工作必须抓合规管理的工作制度。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廉洁从业教育与合理管理同时研究、同时部署、同时落实的工作机制,以合规管理的严肃性杜绝工作的随意性。其次,要通过合理管理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加强合规管理必须要处理好与提高工作效率的关系,改变一些工作人员认为合规管理审批环节多、把关流程长、事事留痕迹的错误观念,通过实施合规管理促进业务流程不断优化,审批节点环节紧扣,工作效率有效提高。最后,在发挥合规管理优势同时要以合理设置标准和严格设置程序作为合规管理的红线,用制度让管理者明白哪些属于法律法规行政允许的范围,让执行者明白哪些规章制度底线不能触碰,使风险意识、廉洁意识深入人心。合规管理要落实严格检查监督与问责机制,通过总结合规管理的规律,深刻挖掘监督考评不力、履行责任缺失、执行力较低,不作为不担当的症结所在,使合规管理达到配合内控、审计、巡查等监管工作机制要求。要通过提高合规管理的责任意识培养行政管理人员的使命感,夯实员工合规管理的思想基础,提升规避风险合规管理的行动自觉,以此推进行政事业在健康稳定的轨道上平稳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强财务管理,从而为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其应对财务风险的有效方式。为了应对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财务部门必须要更新财务管理意识,进一步完善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要求,并对预算管理制度的落实进行监督,使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与业务工作之间形成有效的对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兰天宇,冯圣浩,邹轩豪.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财务管理的研究[J].河北企业,2024(9).

[2]张碧珍.2024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24(26).

[3]肖旭伟.大数据下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24(27).

行政合同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全球化和区域化程度提高的需求。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程度不断的提高,国际新区域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活动更加频繁,原有封闭的国家民族区域形态被打破,开始向区域化模式转变。这种转变也增加爆发国际间区域公共管理问题的几率。国际间区域公共管理问题非某一国家能独立解决,而需要跨国相互合作才能解决问题。例如反恐、环保都需要国家之间相互合作才能解决。除此之外,全球化和区域化程度的提高也是相邻国家的联系程度也加强,相互依赖程度增强,因此难以避免引发各种区域公共管理问题。

二、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存在的阻碍

1.行政区域意识的影响。我国的历史背景丰富,我国的制度也与其它国家不同,我国的行政区域具有很强的经济性,各个级别的政府都不远放弃对本区的独立经济管理权利,因此各级政府受“利益权利”驱使而自觉制定具有地方保护特点的政策,不同区域内的政府更多地出于竞争状态,而不是合作的状态。行政区域意识像“柏林墙”一样,阻碍了区域之间的联系,而最终导致区域公共管理制度难以创新。2.利益群体的阻碍。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犹如改革,是对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会影响既得利益群体的强烈的阻碍。区域政府本身对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具有很大的依赖性,政府的主观意愿上就不愿创新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维持原有的制度还能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因此,在创新制度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各种矛盾。尤其在当前缺乏明确的补偿机制下,政府害怕合作而损害了原有的利益。因此,政府通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愿合作,阻碍了制度的创新。3.法律保障制度缺乏。创新并非凭空创新,而是建立创新在已有的制度的基础上的创新,一旦创新的制度内容和已有的制度内容产生冲突,必然会影响创新制度的进程。当前我国没2024于区域公共合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之间的合作行为不是依据法律法规,而是根据领导者的个人意愿,政府之间的合作也较为随意,在这种环境下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很难有创新的空间。

三、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对策

1.区域公共管理理念的创新。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是区域公共管理制度改变的基础,在国家间经济交流和合作加强的同时,区域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体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创新区域公共管理理念需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继承传统区域公共管理理念中的科学管理理念,突破落后的管理理念的束缚,并与现代管理理念相结合。根据时展的需要,专项的行政理念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共同合作管理理念才符合时展需求;除此之外,还要改变公共管理权限集中的状况,区域公共管理中的主体和客体应该在明确关系的基础上,加强两者交流和合作,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分散管理机制。2.加强法制建设。法制化是区域公共管制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这是由我国社会改革的国情决定的。用法律来规范各个区域政府的责任范围和权力使用范围,公共区域管理制度才能逐步走向科学化、理性化,有效的保障了区域间政府的合作。而且从大量国外公共管理实践研究中可以发现,区域公共管理制度法制化提高了区域管理政策的权威性,保证和政府合作的持续性。因此,我国各级人民各级政府要加快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为制度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3.完善区域公共管理政策。在创新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内容中,完善的区域公共管理的政策是重要的保证。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定相关的区域公共管理政策都不多,这给区域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而且,传统的区域管理政策具有偏向国内的内向型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原有的区域公共管理政策。首先,实施相关的区域功能性政策。主要包括三分方面。①区域环保政策,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提高,环保政策也应该受到区域政府的重视;②适时调整市场竞争政策,促进国内市场的科学合理发展,减少政府间不公平竞争的现象;③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可以有效的调节各个区域之间的发展,降低区域之间的差距。其次,按照一体化原则去协调、落实各项政策。一体化原则是指各个区域间政府或国际间政府在协调的基础上制定、调整或者执行国家政策,可减少不同管理机制带来的问题。在国际上有较多成功的一体化政策案例。政策一体化可以促进区域管理政策的完善、提高规章制度的协调性以区域间管理政策的配合程度,从而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利益。

四、结语

行政合同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一、经济合同示范文本的制订和,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购销合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加工承揽合同、财产租赁合同、仓储保管合同的示范文本,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国务院2024业务主管部门制订后,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或者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会同国务院2024业务主管部门联合。

(二)借款合同、财产保险合同的示范文本由中国人民银行制订;货物运输合同示范文本由铁道部、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制订;电、水、热、气供用合同示范文本由能源部、建设部制订。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上述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审定、编号后,会同各制订部门联合。

(三)联营、企业承包经营、企业租赁经营等合同的示范文本,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会同国务院2024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并。

二、经济合同示范文本需要修订的,由原制订机关修订,并将修订稿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审定。修订后的经济合同示范文本,由原机关。

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订的经济合同示范文本,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指定印刷企业印制,并负责监制。其他经济合同示范文本,由制订机关指定印刷企业印制,负责监制,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备案。

被指定的印刷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国务院2024业务主管部门制订、提供的示范文本的格式、内容进行印刷,不得擅自改动。

四、经济合同示范文本的分发工作,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负责。

当事人可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2024业务主管部门及它们指定的发放单位领取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发放单位可收取工本费。收费标准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物价局、财政部《2024收取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的通知》执行。

非发放单位和个人不得把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当作商品在市场上销售,从中牟利。

五、实行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制度后,当事人在签约时应使用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对于某些有特殊要求,当事人确需自行印制合同文本的,须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查同意后,方可制订和印刷。印制的合同文本只限本单位使用,不得对外销售。

原有的经济合同文本,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审查同意,在限期内可以继续使用。

印制、分发、使用单位对经济合同示范广西的保管与使用,要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

六、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制度的实施加强监督、检查。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非指定印刷企业或虽经业务主管部门指定但未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备案的印刷企业擅自印制经济合同示范文本的;

(二)被指定的印刷企业未按照国家的经济合同示范文本格式和内容印制合同文本的;

(三)非发放单位和个人在市场上销售经济合同示范文本的;

(四)当事人擅自制订、印制合同文本的。

行政合同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一、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关系

(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内涵 传统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以下简称资产管理),通常仅指实物资产的管理,主要包括实物类资产的购置、使用、维护保养和处置,其目标局限于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低级层面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的实际形态或物质载体,资产管理还包括产权管理、资产购置计划编制及执行、资产运营及管理效率等内容。其管理目标是通过管理和运作,实现公共物品提供效率的最大化。政府预算管理是指国家预算编制及预算执行和监督全过程中各项制度、业务规范的总和,是为确保政府预算资金规范运行而进行一系列组织、调节、监督活动的总称,是财政管理的中心环节。政府预算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政府预算的编制与审批、预算的执行、决算的编制与审批,以及建立健全政府预算的法规制度和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确立,政府预算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预算资金合理组织,有效运用,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的需要。

(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关系 从公共支出角度上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都是政府理财的两个重要方面,都是公共支出有效性的保证。

首先,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具有管理终极目标的一致性。无论资产管理还是预算管理,都要通过对资产或资金的合理组织和有效运用,满足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实现公共物品提供效率的最大化。

其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都是公共支出不可或缺的链条。公共支出通过预算安排进入各行政事业单位,形成行政事业资产。其中,预算管理和公共资产管理都是公共支出链条上的一环,忽略掉其中任一环,公共支出就会形成严重的缺口,导致公共财政资金从缺口中流失,降低公共支出和公共行政的效率。

再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具有内在、有机的联系。一方面,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互促进。资产的形成、调剂、使用、处理等增减变动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过程具有统一性。在预算编制阶段,需要通过对资产存量的分析,提出资产配置审核意见,为编制预算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在预算执行和调整阶段,预算执行部门提供资产形成信息,传递给预算管理部门,及时跟踪预算执行结果,为预算执行、调整和资产调剂提供参考依据;在预算报告分析阶段,预算管理部门通过全面总结分析资产的动态管理情况,形成资产报告与决算报告,并使之相互印证。另一方面,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互制约。财政预算是行政事业性资产形成的主渠道。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行政事业性资产配置是否合理,单位资产占有是否公平。同时,资产存量又是核定单位预算的基础,资产管理水平影响着预算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只有在全面规范、加强管理、准确掌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存量、建立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才能科学核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资产消耗、资产收益等预算。

二、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实践分析

(一)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项资产管理改革措施的推进,一些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日益成为制约资产管理改进的主要瓶颈。

一是在资产形成上,配置无序形象难以遏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购置资金的使用支配权在各单位,资产的配置缺乏总量供给规划和有约束力的配置标准,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购置上存在随意性乃至盲目性,部分单位追求“高精尖”、“功能全”,不计成本不计效益,造成提前更新、重复购置和不适当购置现象普遍存在。同时,由于不同部门经费供给水平的差异和购建资金来源渠道不一,导致单位之间占用国有资产的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

二是在资产使用上,效率低下问题依然突出。在传统预算管理模式下,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实行供给制,资产(金)使用的无偿性和监督、考评机制的缺乏,导致不少单位重钱轻物、重购轻管,资产购置后,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管办法。有的保养、检修、维护不当,有的超常规、破坏性地使用,造成设备快速老化,影响了资产的使用效果和寿命,有的资产则因使用不合适,得不到及时调换或处置。同时,不少单位将财政供给资金购置的资产,视作单位自有财产,不愿也不服从资产管理部门的调配,而资产管理部门对此并无制约手段。从省直单位情况看,除了由省机关管理局直接购建和管理的办公用房等资产外,省直行政事业资产基本在部门、单位内部封闭运行,缺乏合理流动和调配,导致资产短缺和闲置、浪费现象并存,使用效益低下。这也是目前资产统一产权管理长期难取得进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在资产处置上,资产及其收益流失情况时有发生。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为国家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只有占有和使用权,但在实践中,由于产权统一管理机制难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形成、使用、处置大部分由各单位自行掌握,“单位占有、使用”实际成为“单位所有”,随意将资产调拨、出租、转让、改变资产使用功能或违规处置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导致了资产及其收益的流失。

(二)现行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上述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现行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制度安排的缺陷。

首先,从管理理念上看,存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目标的差异。现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基本上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上的,传统的资产管理理念重点在于资产的后期管理和实物管理,对资产的前期配置、后期绩效评价以及对资产的价值管理等重大问题长期缺乏研究,“保证国有资产完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其最大目标。而预算管理模式迄今为止仍然是以投入控制为重点的传统管理模式,即以控制支出为主,在预算编制中偏重于控制投入(支出)的增长幅度和数量,在预算执行中强调按照预算规定的项目和数额执行支出,以控制超支为管理重点。因此,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当年预算收支活动的合规性,而对支出活动结束后形成的那些资产则并不关注。

其次,从管理体制上看,存在资产管理部门与财政部门职能配置的脱节。受传统管理理念的约束,资产管理部门与财政部门在行

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上的职能界定不够清晰,分工不够明确。从资产管理部门的角度看,由于资产购置资金的分配使用权在各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各单位的资产形成基本没有约束力,资产管理的职责限于“出口控制”;从财政部门角度看,其职责与管理理念相应,在于“投入控制”,但重资金量的控制,轻资金使用方向的控制,资金形成何类资产、是否合理并不了解,客观地造成了资产形成无序和配置失当等问题的存在。

再次,从管理机制上看,在资产形成、使用和处置各环节均存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脱节。一是在资产形成机制上,存在增量投入与存量调整的脱节。以增量调整资产分布和使用是优化资产配置的重要途径。按照现行的职能划分,资产的增量由财政部门的预算安排投入。对于财政部门而言,由于未建立资产预算制度,现行的资产预算安排只是采取基数加增长的方法,而不是以各单位存量资产的数量多少、质量优劣以及分布类型为依据,因而资金投放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同时,这种预算管理模式未考虑存量资产的盘活和优化,在实践中加剧了资产配置的不平衡,加大了资产管理部门的调控难度。二是在资产使用上,存在资金投入与资产(金)使用绩效考评的脱节。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资产形成后由单位和部门无偿占有使用,缺少对部门和单位的绩效考评机制。各单位受自身利益的驱动,往往热衷于争经费、购资产,而对资产(金)的使用效益状况很少顾及。预算分配、资金支付和资产的使用监督脱节,导致了预算分配不公平,以及单位之间资产配置不均。三是在资产处置上,存在资产管理与收入管理的脱节。目前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在处置和非经营性转经营性使用中,会产生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经营收益等非税收入。按现行制度安排,资金和经费由财政部门核定使用,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的收入无安排使用权。因此,与税收和其他收费收入相比,该类收入虽然规模有限,但未将其纳入预算,对资产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也是当前资产余缺调剂机制难以建立、资产优化配置难以实现的深层次因素。

由于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脱节,现行的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模式影响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社会功能和价值的实现,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发挥,与建立服务、责任、节约型政府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变革现行的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体制已迫在眉睫。

三、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职能上合理分工 作为公共支出上不可或缺的链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缺一不可,要解决职能脱节问题,首先要从制度上确立资产管理部门与财政部门的机构分设,进而明确二者的职能分工。

从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的具体情况看,伴随着政府公共服务范围的扩大和公共物品供给的增加,行政事业性资产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形式多样。由此使得对其的运营和管理也日益复杂,并造成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宏观预算管理和具体资产管理职能特点日益分化,其中,前者日益强调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宏观效率的把握;而后者则日益强调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运营微观过程的控制。两种不同职能在管理指导思想或是管理的具体手段和方式上,都产生了显著的差别。预算管理推崇总体上的把握和战略性的眼光,而资产管理强调细致的工作和专业化的经验。同时,预算管理的宏观控制有利于防止资产管理主体可能出现的不恰当行为;而资产管理的专业化经验又可以确保预算管理的合理化。如果将两者合为一体,则这种相互监督和制约的功能将不复存在,由于不同职能合并后的利益一体化,预算管理可能超脱于资产管理的专业化经验之上,而资产管理的实际操作过程也可能违背预算管理的方向,由此带来整个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的失效。因此,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必须在管理体制上分工明确,职能分设,由不同的独立机构分别完成上述两项职能,实现专业化管理,从而提高资产的管理水平。

(二)业务上有效结合 解决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在实践中的脱节,必须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在业务上有效结合,共同推动资产管理的整体水平、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首先,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有效性的基础。资产是由资金转化为实物形态形成的,资金的分配离不开对存量资产状况的掌握,资产预算的编制离不开资产管理的支持和配合。一是资产管理可以为预算管理提供用于判断增量资产投入合理性的依据,包括对完善的标准体系、以往的经验、各部门提出的合理性论证及对合理性论证的审核。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资产管理部门所积累的专业化经验将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服务。二是资产管理可为预算管理提供存量资产状况的相关信息,通过对各单位资产存量以及资产使用效率的评价,有利于合理安排资产预算,保证预算计划编制和审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其次,预算管理可以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对存量资产进行分析,充分了解资产的状况,提出资产购置、配置和处置的方案,并通过预算管理、特别是结合经费预算的管理来促进方案的实施,最终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同时,现行预算管理改革中实施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部门预算编制以及政府采购制度在遏制不合理收支计划、不合理购置资产、浪费和截留资金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信息跟踪和制约机制作用。另外,资产管理只有结合了预算管理才能实现资产管理动态与静态、存量与流量相结合。

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的资产管理新模式政策建议

(一)理顺管理体制,合理职能配置 改革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按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首先要合理职能配置,从管理体制上明确资产管理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分工与合作。要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理顺与明晰资产管理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即财政部门作为宏观综合部门,行使决策权,负责制定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宏观政策法规,以及国有资产的预算审批、经费支出和收益管理等工作,并从价值形态上对单位资产运用情况进行考核。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作为执行事务部门,行使执行权,负责资产管理,按照既定的政策实施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具体管理,包括资产预算审核、产权管理、资产购置、使用和处置等工作,从实物形态上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国有资产的配置优化、使用高效和处置规范。监察、审计部门实施监督,行使监督权。

(二)健全管理机制,实现有效结合 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还要在理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从源头上解决资产与预算管理脱节的弊端。其核心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事业性资产预算制度,从资产形成、使用和处置各个环节上建立结合点,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

在资产配置上,实行资金预算联合会审的工作机制。即在建立行政事业性资产购置预算的基础上,在资产预算安排中,增加资产管理部门审核的环节,改变资产管理部门在资产形成管理上的缺

位,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申报、资产管理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审批的工作流程。为提高配置效率,可推行集中预算。即房地产、车辆等重点资产的配置计划,由资产管理部门提出,报经财政部门审批后,资产管理部门统一配置和监管;大型专业仪器设备的配置计划,由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经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批;一般办公设备等资产配置计划,由各单位依据资产配置标准提出。经各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批,并报资产管理部门备案。

在资产使用上,实行资产和资金使用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对资产和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存在资产管理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共同缺位,应由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建立资产定性管理与定量管理相结合的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制定评价制度与指标体系,选择科学、客观、准确的评价方法,对资产管理水平、预算、成本、使用、效益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准确地考核和反映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和效率,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资金供给和资产分布,促进资产占有使用单位合理利用资产,以节约财政资金,降低行政成本,实现资产与预算管理的过程控制。

在资产处置上,实行资产处置与收益统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即要改变财政部门在资产处置管理上的缺位,将资产处置变现收入和各类“非转经”资产收益,一律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资产的“出口控制”。鉴于目前不少地区已开始实行机关福利阳光化试点,而国有资产收益是重要来源,为确保国有资产收益的统一管理与实行统一福利相结合,对不同性质的行政事业单位,可作如下分类管理:(1)行政单位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属于实行统一福利的范围,其资产收益应全额上缴;(2)与财政部门有经费预算关系的事业单位,按部门预算统筹安排的要求,其资产收益可按比例上缴;(3)与财政部门没有经费预算关系的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根据占有国有资产情况和年度收支结余,其资产收益实行结余上缴。

(三)完善制度配套,推进科学管理 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还需要建立健全以下制度和措施,加快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改革进程。

一是健全资产基础性工作管理制度。建立清产核资、产权登记、资产台账是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于资产管理全过程的基础性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必须定期和不定期地做好清产核资工作,全面了解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情况,建立规范化的产权登记与国有资产台账制度,为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提供全面、高效的支持。

二是建立和完善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开展资产清查的基础上,做好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基础数据2024整理工作,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制定统一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配置标准。由于缺乏对行政事业单位人均占有资产合理性的研究和界定,资产配置少有可参照的量化标准,客观造成资产配置控制上的困难。因此,资产管理部门应在摸清各部门资产占用情况的基础上,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国家2024规定,结合本地区财力状况,建立健全各类资产配备标准及费用定额,并逐步更新和完善,使资产配置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四是建立以政府采购制度为主的资产购建方式。行政事业性购置资产的资金来源为财政资金,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提高公共支出效率的有效制度,因此,行政事业性资产购置活动应全部纳入政府采购。这样不仅能降低资产形成成本,节约政府财力,提高资产配置效率,而且能实现资产形成的源头控制,全面掌握资产采购信息,为实施资产的全过程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